初二科学第2讲 解决物质溶解问题的方法

合集下载

《物质是怎样溶解的》教案

《物质是怎样溶解的》教案
一、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出示幻灯片,展示课题.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这种化学药品有比较强的腐蚀性,取用要小心。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7.出示幻灯片。学习小组发言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
快速进入水中,下沉,扩散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
迅速扩散,水变成紫红色
高锰酸钾溶液的状态
均匀,稳定
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4.学生分学习小组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小组发言人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溶解还是没有溶解
没有
没有
溶解
溶解
4.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5.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练习巩固
(1.)下面这些物质,能溶解于水的有()
A.面粉。B.高锰酸钾。C.沙
(2.)少量的高锰酸钾能把水染成()
A.紫红色。B.紫色。C.黑色。
(3.)下列物质中,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是( )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课件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课件
放热溶解
溶质溶解过程中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例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 ,使溶液温度升高。
04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特性
水作为溶剂的特点
极性分子
水分子具有极性,正负电荷不重 合,使得水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 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有利于溶解

氢键
水分子之间可以通过氢键相互作用 ,形成稳定的氢键网络结构,有利 于溶解过程中水分子与溶质分子之 间的相互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物质溶解的现象,如食盐在水中溶解、咖啡在水中 溶解等,因此理解物质溶解的过程和原理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掌握物质溶解的基本 概念和原理。
能够应用物质溶解的 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物质溶解的过程 和现象。
02
物质溶解的定义与过程
物质溶解的定义
物质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分散并 均匀分布的过程。
实验:观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目的与要求
目的
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理解溶解现象的基本原理。
VS
要求
掌握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能够描述物质 溶解的过程,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实验步骤与操作
2. 将烧杯中加入 50ml水,并加热至 微热状态。
4. 等待食盐完全溶 解后,再加入一勺 糖,同样搅拌观察 糖的溶解情况。
07
总结与回顾
主要知识点回顾
溶解的定义
物质在水中分散并均匀分布的过 程。
溶解度与溶解速率
解释溶解度的概念,包括饱和溶 解度和过饱和溶解度,以及影响
溶解速率的因素。
溶解现象的观察
学习使用实验方法观察物质溶解 于水中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科学课溶解教案8篇

科学课溶解教案8篇

科学课溶解教案8篇在教案的书写中教师注意教学中的关键点和重点,确保教学的重点得到突出,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科学课溶解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课溶解教案篇1教学目的: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

教学准备:1、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红糖粉。

2、温水,小口杯,小勺,糖,盐,橘子草莓奶粉等饮料粉。

教学过程:一、以游戏活动引入主题。

1、玩游戏"做客"老师以主人的身份说:小客人请进,请喝水。

2、幼儿品尝糖水和盐水,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教:小朋友水好喝吗?幼:水甜甜的很好喝。

幼:老师我的水是咸的不好喝。

教:怎么有的小朋友说水是甜的有的是咸的呢?幼:因为甜的水里有糖。

教:糖在哪呢?幼:对啊,糖在哪呢?幼:糖在水里不见了。

幼:我知道,糖溶了。

教:那咸的水呢?幼:是盐。

幼:盐也是不见了,溶了。

教:小朋友说甜的水和咸的水里放了糖和盐,那糖和盐在哪呢?是不是溶了呢?现在老师做个实验。

3、老师示范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教:小朋友看,老师把糖放进水里糖在吗?幼:在,糖在水底呢?幼:怎么糖不会不见呢?幼:有一点糖不见了。

老师你摇一摇。

幼:用筷子搅动,妈妈做糖水给我就是用筷子搅动的。

教:好,我用筷子来搅一搅看看有什么变化。

幼:哦,糖越来越小了。

幼:糖不见了。

教:糖到哪去了呢?幼:没有了。

幼:跑到水里去了?教:糖在水里就会不见了,这是糖"溶解"了。

那盐呢?幼:盐也是溶解了。

幼:糖和盐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盐水了。

幼:那放进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幼儿实验活动。

1、提出问题,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教:除了糖和盐,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也会溶解呢?幼: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纸会溶解。

相片,笔,鞋子,花,小动物,布娃娃不会溶解。

教:那小朋友看老师这些东西哪些是会溶解的哪些是不会溶解的呢?2、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猜想并记录。

《怎样加快溶解》 知识清单

《怎样加快溶解》 知识清单

《怎样加快溶解》知识清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加快溶解的情况。

比如,冲泡咖啡或奶茶时希望粉末快速溶解,在化学实验中希望溶质尽快溶解于溶剂。

那么,怎样才能加快溶解呢?以下是一些常见且有效的方法。

一、搅拌搅拌是最常见也最直观的加快溶解的方法。

通过搅拌,可以打破溶质周围已经形成的饱和溶液层,使新鲜的溶剂能够与溶质充分接触,从而加速溶解过程。

就好像在煮糖水时,用勺子搅拌能让糖更快地溶解在水中。

搅拌的速度和力度也会影响溶解的速度,一般来说,搅拌速度越快、力度越大,溶解也就越快。

但也要注意,过度搅拌可能会导致溶液飞溅,造成浪费甚至危险。

二、加热温度对溶解速度有着显著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升高温度可以加快溶解。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之间的碰撞更加频繁,结合的机会也就增加了。

例如,在泡蜂蜜水时,用热水泡比用冷水泡蜂蜜能更快地溶解。

不过,并不是所有物质的溶解速度都会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反而会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三、增加溶剂增加溶剂的量可以为溶质提供更多的溶解空间,从而加快溶解速度。

想象一下,把一勺盐放入一小杯水中,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全溶解,但如果把这勺盐放入一大盆水中,溶解就会快很多。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溶解速度,当溶质的量远远超过溶剂能够溶解的极限时,即使增加再多的溶剂,也无法完全溶解。

四、减小溶质颗粒大小将溶质的颗粒减小,也就是把大块的溶质变成小块或者粉末状,能够增加溶质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溶解。

比如,在制药过程中,常常会将药物研磨成细小的粉末,以便在人体内更快地溶解和吸收。

我们在厨房里磨碎冰糖来加快它在水中的溶解,也是基于这个原理。

五、选择合适的溶剂不同的溶剂对同一种溶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解速度可能不同。

有些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强,能够更快速地促使溶质溶解。

例如,碘在酒精中的溶解速度比在水中快。

因此,在需要加快溶解时,可以根据溶质的性质选择更适合的溶剂。

八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11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11 浙教版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2.了解外界条件能够影响物质的性质3.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4.了解物质溶解性等级分类重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难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教学仪器:水、烧杯、食盐、试管夹、硝酸钾、天平砝码【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

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现象:食盐未全溶,已达到饱和;氯酸钾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讨论】(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氯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氯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从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考虑。

定溶剂的量、定温度,定状态)二、溶解度1、定义: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温、饱、百、克)(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2、意义: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表示:(1)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36克食盐。

(2)20℃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达到饱和。

(3)20℃时,136克饱和食盐水中溶解有36克食盐。

(4)20℃时,溶质 + 溶剂 = 饱和溶液质量: 36克 100克 136克【练习】判断是非:(1)20℃时,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2)100克水中溶解了36克食盐刚好达到饱和,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初中化学物质溶解规律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溶解规律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溶解规律教案主题:物质溶解规律年级:初中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溶解的定义和过程;2. 掌握溶解规律:溶解度受温度、压力和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等因素影响;3. 能够解释不同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表现。

教学内容:1. 物质溶解的定义和过程;2. 溶解规律: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等因素的关系;3. 不同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表现。

教学重点:1. 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等因素的关系;2. 不同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表现。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举例介绍物质溶解的实际应用场景,引出物质溶解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概念讲解(10分钟):a. 介绍物质溶解的定义和过程;b. 讲解不同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表现,如离子化合物、分子化合物和金属的溶解过程;c. 分析物质溶解的规律,即溶解度受温度、压力和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等因素的影响。

3. 实验演示(15分钟):进行溶解度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并讨论结果。

4. 小组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溶解规律对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5.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溶解规律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供学生思考。

教学手段:1. PPT教学;2. 实验器材和试剂。

教学反馈:1. 学生讨论的结果和结论;2. 学生对于物质溶解规律的理解和思考。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进一步理解溶解规律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更多有关物质溶解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科版)科学课件《溶解》精讲课件2

(教科版)科学课件《溶解》精讲课件2
(教科版)科学课件《溶解》精讲课 件2
(教科版)科学课件《溶解》精讲课 件2
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的比较记录表
(教科版)科学课件《溶解》精讲课 件2
(教科版)科学课件《溶解》精讲课 件2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步骤:
第一步:用注射器吸出三分之一管汽 水,再用橡皮塞封住管口;
第二步:慢慢往外拉注射器活塞; 第三步:慢慢往回推注射器活塞。
(教科版)科学课件《溶解》精讲课果的准确性,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教科版)科学课件《溶解》精讲课 件2
(教科版)科学课件《溶解》精讲课 件2
实验步骤:
第一步:各取一份食盐和小苏打同时加入两 个烧杯中。 第二步:用玻璃棒搅拌实验/小苏打,第一份 食盐/小苏打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继 续搅拌。第二份食盐/小苏打完全溶解后,再 加入第三份……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 止。
(教科版)科学课件《溶解》精讲课 件2
(教科版)科学课件《溶解》精讲课 件2
实验要求:
1、请各小组分工明确,一人放物质另一个 人搅拌。 2、实验过程中请轻轻搅拌液体,安静有序 地做实验,你的声音不能影响到其他小组。 3、实验完成,把食盐和小苏打放到回收杯, 整理干净桌面。 4、记录实验结果,上台填写实验结果。
(教科版)科学课件《溶解》精讲课 件2
(教科版)科学课件《溶解》精讲课 件2
(教科版)科学课件《溶解》精讲课 件2
生活中气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
(教科版)科学课件《溶解》精讲课 件2
(教科版)科学课件《溶解》精讲课 件2
试一试:
你们想不想研究同一物质在不同液 体中的溶解能力呢?用我们今天所学 的方法,回家试着比较食盐在自来水 和白醋的溶解能力。

加快溶解的三种方法

加快溶解的三种方法

加快溶解的三种方法在化学实验或者生产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加快物质溶解的情况。

溶解是物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而加快溶解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实验进程。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加快溶解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三种常用的加快溶解的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搅拌来加快溶解速度。

搅拌可以增加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快溶解速度。

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使用磁力搅拌器或者机械搅拌器来进行搅拌。

在生产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搅拌设备来实现加快溶解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搅拌的速度和时间要适当,过快或者过慢都会影响溶解效果。

其次,可以通过加热来加快溶解速度。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可以通过加热溶剂来加快溶解速度。

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使用加热板或者加热器来对溶剂进行加热。

在工业生产中,也可以通过蒸汽加热或者电加热来实现加热溶剂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加热的温度要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避免发生意外。

最后,可以通过粉碎溶质来加快溶解速度。

溶质的颗粒越小,表面积就越大,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也就越大,从而可以加快溶解速度。

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研钵和研棒对固体溶质进行粉碎。

在生产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粉碎设备来实现溶质的粉碎。

需要注意的是,粉碎的方法和粒度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避免过度粉碎或者不足粉碎导致溶解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加快溶解的三种方法分别是搅拌、加热和粉碎。

通过合理使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溶解速度,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实验进程。

当然,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安全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加快溶解。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1】溶液的特征溶液是一种、的。

(1)均一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2)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3)溶液由和组成,故是。

【回顾2】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比较本次课涉及到的高考考点:物质的溶解;本次课涉及到的难点和易错点: 1、不能正确选择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2、不能正确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点一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和。

①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②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物质溶解时热量的变化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如、溶解于水时会放出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如溶解于水时会吸收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大部分物质溶解时热量变化不明显,如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无明显变化。

【例题1】以下是一个探究活动的实验步骤:①用量筒量取5ml水,加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振荡试管至固体完全溶解;②继续加入硝酸钾晶体,振荡试管,有不能溶解的固体存在;③将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固体溶解;本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A、溶质的种类对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有何影响B、温度对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有何影响C、振荡对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有何影响D、温度对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有何影响知识点二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下,在的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3、浓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例题2】下列关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物质的溶液B、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C、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D、降温一定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知识点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下,某物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说明:所谓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时相对的。

自然界没有绝对不。

习惯上称作“不溶”的物质,只是溶解度很小,一般忽略不计而已。

(三)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2)溶解度曲线法: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曲线上各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曲线:表示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的交点:表示这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A.10℃时,将40gNaCl固体加入l00g水中,可得到l40gNaCl溶液B.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都很大C.将30℃的KNO3饱和溶液升温至60℃,会变成不饱和溶液D.20℃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例题4】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a、bA.b的溶解度小于a的溶解度B.分别将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肯定都有晶体析出C.要从含有少量a的b溶液中得到较多的b晶体,通常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D.在t2℃时,用a、b两种固体和水分别配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需要量取相同体积的水(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①有的影响很大(曲线较陡)。

如:硝酸钾。

②有的影响很小(曲线平缓)。

如:氯化钠。

2、极少数物质及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如:熟石灰。

3、曲线上的点:表示某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且溶液是饱和溶液。

4、曲线下面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5、曲线上面的点:表示溶液是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6、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7、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8、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1、0.05克某物质在20℃时溶于10克水中恰好饱和,这种物质属于()A.难溶物质B.微溶物质C. 可溶物质D. 易溶物质2、要使100克10%的食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可采取的方法是()A.再加入10克食盐B.蒸发掉50克水C. 蒸发掉45克水D. 再加入100克10%食盐水3、可以证明烧杯中的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A.蒸发掉1克水,有少量固体析出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C. 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溶解D.加入少量水,没有固体析出4、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100克水溶解20克某物质刚好饱和,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B、20℃时,100克水中溶解了10克某物质,在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10克;C、20℃时,50克水最多溶解了18克某物质,在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18克;D、20℃时,32克某物质需要 100克水才能恰好完全溶解,则在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2克;5、在一定温度下,有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的某物质溶液100克,向其中加入b克该物质完全溶解后并刚达到饱和,在这个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是:()Aba bBa baCa ba bDa bb.().().()().() 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克 克 克 克6、20℃时甲物质的溶液,蒸发掉20克水析出1克甲物质,温度保持不变,又蒸发20克水有3克甲物质析出,则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A.15克B.25克C.30克D.5克7、从200克20%的硫酸钠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则此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A.2%B.10%C.20%D.5%8、80克15%的氯化铵溶液里加20克水后,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如果在原溶液中加入20克氯化铵(假定全部溶解)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如果将原溶液蒸发掉20克水(无晶体的出),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9、10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在加入5克氢氧化钠固体,全部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1000克20%的某溶液加水稀释为5%的溶液,稀释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为克,需要加水克。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1)用固体溶质配制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钥匙。

配制步骤:①计算;②称量和量取;③溶解。

(2)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实验用品: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

配制步骤:①计算;②量取;③溶解。

【典例】下图是小明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12%的氯化钠溶液的有关实验操作示意图.(1)配制过程中使用的四种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______、______、量筒.(2)请你指出图中一处错误操作,并分析该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______,______.(3)图②、图③表示的操作步骤分别是______、______.(4)配制时需称量氯化钠______g,如果氯化钠中含有少量不溶的杂质,溶质的质量分数会______(填“偏大”或“偏小”);量取水最好选择______的量筒(填序号①10mL ②50mL ③100mL).(水的密度为1g/cm3)(5)在量取蒸馏水体积时,若仰视读数,则会导致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填“<”或“>”)1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误差分析(1)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因素:(2)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偏大的因素:1、在盛等体积水的A 、B 、C 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物质。

充分振荡后看到,A 试管的液体分散着小液滴,B 试管的液体中分散着固体小颗粒,只有C 试管看不到加入的丙物质,但试管内的液体呈蓝色透明状。

根据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题:(l) A 试管中是液,B 试管中是液,C 试管中是液。

(2)如果条件不变,三支试管静置片刻后可以看到,A 试管将 , B 试管将 , C 试管。

(选填“分层”或“不分层”)(3)这三种液体中,最稳定的是。

(4)三种液体的共同特点。

2、实验室有相同体积且无污染的食盐水和蒸馏水各一瓶,请设计不同的方怯加以鉴别。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3、(宁波)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4、(兰州)溶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广泛的用途,下列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A .蒸馏水B .碘酒C .石灰浆D .植物油5、(烟台)溶液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 .溶液组成中一定含有水C .海水是盐溶液,所以冬天海水不易结冰D .融雪剂的原理是利用某些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低于0 ℃6、(广州)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下面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

①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选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7.一定条件下,某物质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序号温度/℃水的质量/g所加物质质量/g溶液质量/g①2010212②20152.5a③2020726④3020727(1)表中a=。

(2)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3)下图中,能表示该物质溶解度的曲线是(填字母)。

(4)所得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填实验序号,下同);(5)温度不变,将①、②所得溶液混合后,向其中再加入 g该物质,能使溶液恰好达到饱和。

8.苯甲酸是一种食品防腐剂,它是一种片状晶体,不同温度下在100g水中溶解的质量如下表:某同学为提纯某一苯甲酸样品(其中含有泥沙等难溶于水的杂质),进行了如下实验:(1)取样品2g放入烧杯中,加入25℃、100g的蒸馏水充分搅拌,发现样品几乎没有溶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得溶液为苯甲酸的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待样品充分溶解后趁热过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3)将所得滤液缓慢冷却至室温就可使苯甲酸以晶体形式析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我国青藏高原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有大量的氯化钠(NaCl)和纯碱(Na2CO3),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当地居民常说的“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涵义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