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芩中黄酮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为临床常用中药。
其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等成分,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抗过敏作用、解热镇痛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本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是临床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其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临床主要用于肺热、咯血、肠炎痢疾、黄疸等疾病的治疗[1]。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黄芩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芩苷、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及萜类化合物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黄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1.1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为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目前从20多种黄芩中已经分离鉴别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千层纸素A苷、木蝴蝶素A、二氢木蝴蝶素A、白杨素等120多种黄酮苷元及苷类化合物[2]。
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为黄芩的特征化学成分,是黄芩及其制剂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
董建萍等[3]首次从川黄芩中分离出粘毛黄芩素-Ⅲ、粘毛黄芩素-Ⅰ。
1.2 挥发油杨得坡等[4]从黄芩根部鉴定出19个相对含量>1%的挥发性成分,其中苯二酸类化合物占26.1%,β-广藿香烯占14.54%,其后依次为异戊二烯、抗氧化剂BHA、α-/β-愈创木烯、乙酰苯等。
巩江等[5]的研究显示,黄芩地上部分挥发油中含有烯丙醇、苯乙酮、石竹烯、α-律草烯、香叶烯、γ-榄香烯等多种成分。
1.3 多糖多糖是由单糖链接而成的多聚糖,杨武德等[6]用硫酸苯酚分光光度法对黄芩不同炮制品中多糖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炒黄芩中多糖的含量最高,其次为酒黄芩、生黄芩、酒蒸黄芩、焦黄芩,而炭黄芩中多糖的含量最低。
《2024年黄芩茎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范文

《黄芩茎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篇一一、引言黄芩,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其茎叶中富含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是黄芩药效的主要来源之一。
近年来,随着对黄芩药效成分的深入研究,其茎叶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黄芩茎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种类、结构及其药理作用,以期为黄芩的药效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黄芩茎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黄芩茎叶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芩苷、汉黄芩苷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肿瘤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了黄芩茎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其结构鉴定。
三、黄芩茎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技术(一)提取技术黄芩茎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溶剂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等。
其中,溶剂提取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选择适当的溶剂,将黄酮类化合物从黄芩茎叶中溶解出来。
(二)分离与纯化技术分离与纯化技术主要包括柱层析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将提取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与纯化,得到纯净的化合物。
四、黄芩茎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与药理作用(一)结构鉴定通过对黄芩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如核磁共振、质谱等手段,可以鉴定出其化学结构。
这些化合物大多为黄酮类苷或黄酮类苷元,具有特定的化学结构。
(二)药理作用黄芩茎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例如,黄芩苷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汉黄芩苷则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
此外,这些化合物还具有抗病毒、抗过敏等作用,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肿瘤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通过对黄芩茎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我们了解了其种类、结构及其药理作用。
这些研究为黄芩的药效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时间的黄芩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及药效差异等。
《2024年黄芩茎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范文

《黄芩茎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篇一一、引言黄芩,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茎叶中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
这些化合物在黄芩的生物学效应及医疗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篇论文主要就黄芩茎叶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与探讨,分析其成分及其可能的生理效应。
二、黄芩及黄酮类化合物的简介黄芩是一种广泛用于中药配方的植物药材,其主要生长于我国的部分省份,具有较强的药效功能。
其黄酮类化合物则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主要包括各类类黄酮(如芹菜素、鞣质)、三萜类和芳香酸类等,其中每一种类别的成分又有着各自的种类和不同的作用机制。
三、黄芩茎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在众多对黄芩的研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与特性一直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黄芩茎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并且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含量等关键特性与其在生物学中的表现有着紧密的关系。
例如,对于芹菜的降血压作用主要就是依赖于其中的芹菜素,这是一种对高血压治疗非常有益的成分。
同时,鞣质和其他黄酮类化合物也有其独特的生物活性。
四、黄芩茎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对黄芩茎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化学分离与鉴定技术,包括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质谱法(MS)等。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有效地从复杂的植物化学成分中分离出黄酮类化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准确的鉴定。
此外,通过现代生物活性评价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
五、黄芩茎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生理效应研究发现,黄芩茎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理效应。
首先,它们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有效地清除体内的自由基,抑制炎症反应。
其次,部分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肿瘤、抗高血压等作用。
此外,这些化合物还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如感冒、咳嗽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六、结论总的来说,黄芩茎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丰富的种类和强大的生物活性。
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

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引言黄酮是一类天然的次级代谢产物,在植物中广泛存在。
其化学结构包含苯环和苯并环,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
黄酮化合物被广泛用于中药领域,已被证明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微生物等多种药理活性。
本文将综述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
黄酮的药理活性研究表明,黄酮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首先,黄酮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其次,黄酮化合物显示出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并减轻炎症症状。
此外,黄酮还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干扰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过程。
最后,黄酮化合物还具有抗微生物活性,可以抑制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生长。
黄酮在中药中的应用黄酮化合物在中药中广泛应用,已被发现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含有黄酮的中药及其主要应用:1. 黄芩黄芩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芩素和栀子苷。
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炎活性,可用于治疗感冒、肝炎等炎症性疾病。
2. 金银花金银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如金银花苷和远志苷。
研究发现,金银花具有抗病毒和抗菌活性,可用于治疗感冒、咽炎等疾病。
3. 柴胡柴胡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材,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柴胡素和骨化素。
研究显示,柴胡具有抗肿瘤和抗抑郁活性,可用于治疗肝癌、抑郁症等疾病。
4. 桑叶桑叶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如桑黄素和槲皮素。
研究表明,桑叶具有降血糖和降血脂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和高血脂症。
黄酮的临床应用前景黄酮作为一种天然的药物成分,在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黄酮化合物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潜力。
例如,柴胡素被发现可用于治疗肝癌、肺癌等肿瘤;黄芩素被发现可用于治疗肝炎、过敏性疾病等;槲皮素被发现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进展,黄酮有望成为新型的治疗药物。
结论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表明,黄酮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并在中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芩,作为中国传统中药的瑰宝,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黄芩的药用价值主要来源于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不断深入,为黄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黄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首先介绍黄芩及其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包括黄芩的生物学特性、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及结构特点等。
然后,重点综述黄酮类化合物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方面的药理学作用及其机制。
还将对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含量测定以及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对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其在医药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二、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黄芩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其提取与分离技术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其药理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创新。
提取方法: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主要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水提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以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有机溶剂提取法因其操作简便、提取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有机溶剂可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寻求环保、高效的提取方法仍是研究的热点。
分离技术: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主要依赖于色谱技术,包括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等。
近年来,随着色谱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效液相色谱(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技术在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分离效率,而且有助于化合物的准确鉴定。
黄芩根系中黄酮类成分测定与综合利用研究

he t oo r t s t o c k nd a ma n i r o o t , he t c o n t e n t s o f b a i c a l e n i i n d i f e r e n t p a r t s we e r s i mi l a r . Co n c l u s i o n : Th e r e we e r d i f e en r t
A S t u d y o n Co mp r e he n s i v e Ut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t h e De t e r mi n a t i o n o f Fl a v o n o i d s
i nRo o t S y s t e m o f Hu a n g Q i n
i n Hu a n g Q i n , me ha t n o l a n d 0 1 %p h o s p h o n c a c i d a s mo b i l e p h a s e , a n d g r a d i e n t e l u t i o n wa s p e r f o me r d . R e s u l t s : 1 1 1 e
C H E NY u j u a n , S U NY u 1 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D e p a r t me n t , S e c o n d P r o v i n c i a l P e o p l e 5 Ho s p i t a l o fG a n s u , L a mh o u 7 3 O O 3 O , C h i n o ,
p e r c e n t a g e s o f he t c o n t e n t s o f l f a v o n o i d s c o n ai t n e d n i r o o t s t o c k , ma n i oo r t , r o o t l e t a n d h a i r oo r t we r e 4 . 2 6 %一 7 . 2 0 %。
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

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芩,又名黄精、黄连、黄柏,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自古以来便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草本药物之一。
黄芩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凉血安胎等多种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日益深入,黄芩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黄芩的药理作用,包括其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心血管保护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并深入探讨黄芩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应用及其机制。
本文还将对近年来黄芩药对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黄芩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探索黄芩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黄芩,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中药材,其药理作用广泛且深远。
这些作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化学成分。
黄芩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芩苷和黄芩素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成分。
这些黄酮类化合物赋予了黄芩显著的抗氧化、抗炎、抗菌和抗病毒活性。
黄芩苷和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这一特性使得黄芩在预防和治疗多种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中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黄芩还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其黄酮类成分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有效缓解炎症反应。
这使得黄芩在治疗炎症性疾病如肺炎、肠炎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芩还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研究表明,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壁或细胞膜,从而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这使得黄芩在防治感染性疾病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黄芩的这些药理作用为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黄芩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和精准。
黄芩根茎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药理作用研究

黄芩根茎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药理作用研究黄芩,中药材名,具有清热解毒、利咽降火、泻火解毒等功效。
其主要成分为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对于很多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黄芩根茎的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其药理作用研究两个方面,探讨其对于人体的影响。
一、化学成分分析1.黄酮类黄芩根茎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黄酮是一种天然的植物色素,对于增强人体抵抗力、抗氧化、抗癌等作用有着很好的作用。
在黄芩中,黄酮类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芩苷、栀子苷、岩黄酮、汉黄芩素、栀子苷苷甲醇等。
2.萜类萜类化学成分有着很好的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在黄芩中,萜类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柚皮素、异柚皮素、丑柚皮素、橙皮素等。
3.生物碱类生物碱类化学成分通常具有镇痛、镇静等功效,在医疗上应用比较广泛。
在黄芩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芩碱、垂头丸、茯苓碱等。
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可以发现黄芩根茎具有丰富的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能够对人体能够产生很好的治疗作用。
二、药理作用研究1.抗炎作用根据现代医学研究,黄芩根茎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疾病,如肝炎、胃炎、皮肤炎症等。
其中黄芩苷和汉黄芩素对于关节炎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降压作用黄芩具有降压作用,可以有效地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作用。
3.抗肿瘤作用黄芩中含有的黄酮类成分具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能够阻止癌细胞的增殖、扩散等过程,对于癌症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4.促进消化作用黄芩具有很好的促进消化的作用,它能够增加胃液分泌、促进肝胆排泄等,对于胃肠道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5.抗菌消炎作用黄芩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作用,能够有效地对抗病毒、细菌等引起的疾病,对于很多慢性病以及感染性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黄芩根茎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治疗效果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证实。
因此,黄芩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包括医疗、美容、保健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黄芩中黄酮的研究与应用综述摘要:介绍了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折光率、旋光度、熔点等)、主要功效、主要的化学结构式等;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的主要方法的介绍;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检测方法及最新的仪器检测方法;黄酮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的领域。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理化性质;提取方法;检测方法;应用领域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
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其具有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预防心血管疾病、防癌等作用,掀起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利用、开发的热潮[1.2]。
1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折光率、旋光度、熔点等)、主要功效、主要的化学结构式等1.1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3]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为无定型粉末。
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存在的交叉共轭体系及助色团(-OH、-CH3)等的类型、数目及取代位置有关。
一般来说,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呈灰黄至黄色,查尔酮为黄色至橙黄色,而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类等因不存在共轭体系或共轭很少,故不显色。
花色素及其苷元的颜色,因pH的不同而变,一般呈红(pH<7)、紫(7<8.5)、蓝(PH>8.5)等颜色。
黄酮苷元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易溶于稀碱液。
黄酮类化合物的羟基糖苷化后,水溶性相应加大,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相应减少。
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酸乙酯、吡啶等溶剂,难溶于乙醚、三氯甲烷、苯等有机溶剂。
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有酚羟基而呈酸性,故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酰胺中。
有些黄酮类化合物在紫外光(254nm或365nm)下呈不同颜色的荧光,氨蒸汽或碳酸钠溶液处理后荧光更为明显。
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可与铝盐、镁盐、铅盐或锆盐生成有色的络合物。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功效1.2.1 抗氧化及抗自由基作用[4]近年来许多研究指出,自由基是需氧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多种生化反应的中间代谢产物,也是生物体有效的防御系统。
生物体内有一些抗氧化的防御系统,可以保证细胞免受自由基的伤害,如: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物体内产生的抗氧化物质和自身防御系统的能力会逐渐下降。
因此为了巩固生物体内产生的抗氧化能力,有必要寻找一些具有抗氧化能力的天然物质。
许多研究[5.6]表明,生物类黄酮物质具有极强的抗氧化和抗自由基能力。
1.2.2对心血管系统的维护作用[7]芦丁、儿茶酚等能降低血管脆性及异常的通透性,可用作防治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辅助治疗剂。
不少治疗冠心病有效的中草药或活血化瘀类药物中均含有类黄酮化合物。
芦丁、槲皮素、葛根素、人工合成的立可定等均具有明显的扩冠作用,并已用于临床。
有些类黄酮成分还有降低血脂及胆固醇的作用。
1.2.3雌性激素样作用[8]染料木素、大豆素等异黄酮在结构上与乙烯雌酚相似而具有雌性激素样作用。
这些异黄酮可以通过竞争性的抑制作用阻塞雌激素的吸收,从而降低前列腺癌和乳房癌的发病率。
1.2.4护肝作用[9]生物类黄酮对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以及因半乳糖胺和CCl4等引起的中毒性肝损伤均具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表明,生物类黄酮对CCl4所致肝脏病二醛(MDA,肝脏脂质过氧化最终产物)含量的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减轻肝损伤对谷胱甘肽的消耗,保护肝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1.2.5抗炎、抗过敏作用[10]生物类黄酮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抗炎机制可能在于其抑制了前列腺素和生物合成过程中的脂氧化酶,抗过敏机制可能在于其抑制抗原的结合或在抑制介质释放等环节上产生作用。
1.2.6抑菌、抗菌毒作用[10]据研究,生物类黄酮如银杏叶黄酮、槲皮素、桑巴素、山奈酚等均具有抑菌作用。
1.3化学结构式生物类黄酮泛指2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结合的一系列C6-C3-C6化合物,主要是指以2-苯基色素酮为母核的化合物[3.10],其基本结构见图1.2.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主要方法的介绍2.1黄酮的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通常采用溶剂提取,如甲醇索氏提取法、乙醇浸取法、碱溶酸沉法、热水浸提法等。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强化物理场进行萃取的尝试,如陈斌、南庆贤、吕玲等[11]使用微波从葛根中萃取葛根异黄酮,浸出率达96%以上。
毕丽君、李慧[12]用超声波从水芹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黄酮浸出率可达94.6%。
此外还有酶法,如王晓、李林波、马小来[13]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复合物液对山楂叶进行酶解,然后用水提取黄酮类物质,结果与传统工艺相比,提取率提高了16.9%,且提取条件温和。
2.2黄酮的分离和纯化2.2.1 沉淀剂法通过向粗提取液中加入特定的沉淀剂可以有效的去除蛋白质、鞣质等物质,常采用的沉淀剂有明胶、高岭土、硅藻土及ZTC澄清剂。
李俊、李建、苏小建[14]根据银杏叶各种物质的性质,用先明胶后硅藻土的方法对银杏黄酮粗提液进行处理,使得黄芩提取物中的黄酮物质的含量超过24%。
2.2.2超临界CO2萃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是一项新颖的萃取技术,具有工艺简单、无毒防氧化及操作条件温和等优点。
游海、陶秉莹、张立麟[15]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的方法,研究了从黄芩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萜内酯的最佳工艺条件。
2.2.3吸附层析法何琦、元乔[16]采用D140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制得的黄芩黄酮纯度为24.54%。
3黄酮的检测方法3.1化学检测方法赵胜利、冀亚兰、黄正云[17]等人采用硅胶G薄层板,以氯仿、甲醇、乙酸乙醋、水的质量比为2:2:4:1为展开剂,以盐酸轻胺、硝酸轻钱为显色剂,选用440 nm滤光片扫描测定了大豆黄素的含量。
彭义交、刘宗林[18]采用双向纸层析方法对豆粕甲醇提取液中的大豆异黄酮成分进行分析,对吸收峰面积在1%以上的组分进行液相色谱一质谱山(LC-MS)分析,其普元与纸层析色谱的结果基本吻合,不同的地方在于取代基位置的变化。
3.2仪器检测法王哲、白志明、田娟娟等人[19]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溶剂法提取黄芩中黄酮试样的含量,黄芩中黄酮试样中总黄酮的含量为38.4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4%,变异系数为0.25 %。
4黄酮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的领域4.1天然甜味剂柚皮苷属二氢黄酮,经过氢化处理可以转变为具有甜味的二氢查尔酮,甜度是蔗糖的100倍。
柚皮苷与异香兰素作用得新橙皮苷,新橙皮苷经过氢化转变为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其甜度为蔗糖的950倍,而且此2种甜味剂回味均无苦味,可直接用于各种食品中,并具保健作用[20]。
4.2天然色素生物类黄酮多呈黄色,同时又具有很宽的溶解性,既有水溶性的生物类黄酮,又有脂溶性的生物类黄酮,所以完全可以根据食品加工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生物类黄酮作为着色剂。
萧伟祥、王根、王勇等[21]利用低档的绿茶或茶末制取了纯天然的茶黄色素和茶绿色素,并确定主要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
4.3医药产品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从苦荞中提取出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天然生物类黄酮,并用其配成了疗效极佳的多种内服和外用药物,如生物类黄酮散、生物类黄酮软膏、生物类黄酮Ⅰ(Ⅱ)号胶囊等[22]。
4.4保健食品由于生物类黄酮所具有的保健功能,人们又开发出多种保健食品。
以富含生物类黄酮的荞麦为例,就有苦荞米、苦荞营养粉、苦荞疗效粉、糖尿病食疗粉、胃病食疗粉、高血脂食疗粉、苦荞颗粒粉、苦荞饼干、苦荞挂面、苦荞通心粉、苦荞食疗酒、苦荞醋、苦荞茶等产品[23]。
5结束语近年来虽然形成了提取、分离生物类黄酮的研究热潮,但对其吸收代谢机制、活性机理等方面仍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如蛋白质对生物类黄酮的减效作用,维生素E对生物类黄酮的增效作用,类黄酮与肠道菌类的关系等都有待于今后解决。
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可以加速生物类黄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1] 李玉兰,张小燕,陈桂红.黄芩中黄酮的提取及高速逆流色谱分析纯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2949—2951.[2]李敏,杨瑞芳.黄芩药理学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37—138.[3]吴莉宇,彭黎旭,汤建彪.黄酮类化合物类化合物的结构、理化性质及分布[M].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工学院.1998.[4]兰进,徐锦堂,货秀霞.药用真菌栽培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43.[5]孙艳梅,徐雅琴,杨林.天然物质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化学教研室,2003.47(03)1003—7969.[6]赵文婉,张珍田,周淑姿.浅谈植物类化学物质对抗氧自由基之机制[J].食品工业(台湾),2002.34(2):49—7969.[7]姚新生.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4.[8]刘红云.植物雌激素大豆黄酮对鸡胚卵巢和成鸡卵泡发育调控机理的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6.[9]吴东方,周本宏,罗顺德.银杏叶黄酮对肝脏MDA生成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7.28(6):348—350.[10]张德权,台建祥,付勤.生物类黄酮的研究及应用概况[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25(6):52—57.[11]陈斌,南庆贤,吕玲.等.微波萃取葛根总异黄酮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6):123—126.[12]毕丽君,李慧.水芹中总黄酮类化合物最佳提取工艺的研究[J].食品科学,1992(12):35—37.[13]王晓,李林波,马小来,等.酶解法提取山楂叶中总黄酮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2.23(3):37—39.[14]李俊,李建,苏小建.黄芩提取物杂质去除方法的研究[J].化学世界,1998(5):243—247.[15]游海,陶秉莹,张立麟.超临界萃取法从黄芩提取黄酮类化合物、萜内酯的工艺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工业版,2000.22(4):34—38.[16]何琦,及元乔,丁立生,等.D140大孔吸附树脂黄芩黄酮提取纯化性能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13(1):56—59.[17]赵胜利,冀亚兰,黄正云,等.愈风宁心片的薄层扫描定量法[J]中草药通报,1999(8):8—9.[18]彭义交,刘宗林.黄芩中黄酮双向纸层析分析方法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4.25(4) :141- 144.[19]王哲,白志明,田娟娟,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芩中黄酮含量[J]中国油脂,2005,30 (1) : 52- 53.[20]张德权.台建祥.付勤.生物类黄酮的研究及应用概况[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25(6):52-57.[21]萧伟祥,王根,王勇,等.天然食用茶黄色素与茶绿色素的研究[J].茶叶科学,1994,14(1):49-54.[22]王建军,王莉花,伍绍云.荞麦——值得加快开发利用的作物[J].云南农业科技,1999(6):12-15.[23]赵安,唐宇,王安虎.发展中国的苦荞生产[J].作物杂志,20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