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合集下载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一概述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重要有机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的颜色为天然色素家族添加了更多的色彩。

这类化合物多存在与高等植物及蕨类植物中。

苔藓类植物中部分存在黄酮类化合物,而藻类,微生物(如细菌)及其他海洋生物中没有发现黄酮类化合物的存在。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通常与糖结合成苷类,小部分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

绝大多数植物体内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很多中药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癌等生物活性。

1.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以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flavone见图1)结构类的化合物。

现在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基团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图1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见的取代基团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

1.2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丙二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产生。

经同位素标记,大体合成过程如下图5所示:上述标记实验同时证明了间苯三酚不是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前体,而桂皮酸和对羟基桂皮酸是黄酮类化合物B环更适合的生物合成前体。

1.3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见图2):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

图2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1.3.1黄酮类及黄酮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黄酮类化合物。

木犀草素是最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分布较广,具有抗菌作用。

清热解毒中药黄芩含有较多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黄芩苷和次黄芩苷等。

槲皮素及及其苷类则是植物界分布最广、最常见的黄酮化合物。

1.3.2二氢黄酮类及二氢黄酮醇类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类是黄酮和黄酮醇的2,3-双键饱和结构,绝大部分天然来源的二氢黄酮是2S构型,二氢黄酮醇是2R,3R构型。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O2
3 O 二氢异黄酮
O 查耳酮
O2
3 O 异黄酮 O
O 苯骈色酮
1 O2
3 4 O 二氢黄酮
O
黄烷类 O
花青素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由葡萄糖分别经莽草酸途径和乙酸-丙二 酸途径生成对羟基桂皮酸和三分子乙酸, 合成查耳酮,再经过查耳酮异构酶的作用 形成二氢黄酮。二氢黄酮再在各种酶的作 用下衍变为各类黄酮。
HO
O
Oglc
O 甘草苷(liquiritin),具有溃疡抑制作用
柚皮素(Naringenin):来源于芸香科植物柚(Citrus paradisi Macfadyen)的果实;具有抗菌, 抗炎, 抗癌,解痉 和利胆作用.
结构式:
HO
O
OH
OH O
4.二氢黄酮醇类(flavanonols)
1 O2
葛根总黄酮具有扩冠、增加冠脉流 量及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 大豆素具有类似罂粟碱的解痉作用。 大豆苷、葛根素及大豆素均能缓解 高血压患者的头痛等症状。
HO
O
O
化合物名称 取代基
大豆素 OH 大豆苷
葛根素
7,4'-二OH
4'-OH, 7-glc 7,4'-二OH,8-C-glc
7.二氢异黄酮类
O2
新红花苷(neo-carthamin)(无色) 氧化酶
SO2
HO
O
OH
O Oglc O
醌式红花苷(红色)
红花在开花初期,花冠呈淡黄色;开花中期,花冠呈深黄色;开 花后期或采收干燥过程中由于酶的作用,氧化成红色。
6.异黄酮类 (isoflavones)
O2
3 O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一、利用紫外光谱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中的紫外吸收光谱由两个主要吸收带组成。

出现在300~400nm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Ⅰ,出现在240~280nm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Ⅱ。

不同类型的黄酮化合物的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峰形和吸收强度不同,因此从紫外光谱可以推测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当向黄酮类化合物的甲醇(或乙醇)溶液中分别加入甲醇钠(NaOMe)、乙酸钠(NaOAc)、乙酸钠-硼酸(NaOAc-H3BO3)、三氯化铝或三氯化铝-盐酸(AlCl3/HCl)试剂能使黄酮的酚羟基离解或形成络合物等,导致光谱发生变化。

据此变化可以判断各类化合物的结构,这些试剂对结构具有诊断意义,称为诊断试剂。

黄酮和黄酮醇类(一)黄酮、黄酮醇类在甲醇中的UV光谱特征黄酮或黄酮醇的带Ⅰ是由B环桂皮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带Ⅱ是由A环的苯甲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

黄酮和黄酮醇的UV光谱图形相似,仅带Ⅰ位置不同,黄酮带Ⅰ位于304~350nm,黄酮醇带Ⅰ位于358~385nm。

利用带Ⅰ的峰位不同,可以区别这两类化合物。

黄酮、黄酮醇的B环或A环上取代基的性质和位置不同将影响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和形状。

例如,7和4′位引入羟基、甲氧基等含氧取代基,可引起相应吸收带向红位移。

又如3-或5-位引入羟基,因能与C4=O形成氢键缔合,前者使带Ⅰ向红位移,后者使带Ⅰ、带Ⅱ均向红位移。

B环上的含氧取代基逐渐增加时,带Ⅰ向红位移值(nm)也逐渐增加,但不能使带Ⅱ产生位移。

有时(例如3′,4′-位有2个羟基或2个甲氧基或亚甲二氧基)仅可能影响带Ⅱ的形状,使带Ⅱ歧分为双峰或1个主峰(Ⅱb位于短波处)和1个肩峰(sh)或弯曲(Ⅱa位于长波处)。

A环上的含氧取代基增加时,使带Ⅱ向红位移,而对带Ⅰ无影响,或影响甚微(但5-羟基例外)。

黄酮或黄酮醇的3-,5-或4′-羟基被甲基化或苷化后,可使带Ⅰ向紫位移,3-OH甲基化或苷化使带Ⅰ(328~357nm)与黄酮的带Ⅰ的波长范围重叠(且光谱曲线的形状也相似),5-OH甲基化使带Ⅰ和带Ⅱ都向紫位移5~15nm,4′-OH甲基化或苷化,使带Ⅰ向紫位移3~10nm。

黄酮醇类化合物结构解析

黄酮醇类化合物结构解析

黄酮醇类化合物结构解析黄酮醇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在植物当中常见,如:石花椒黄酮、山梨醇等,并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因此,针对黄酮醇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酮醇类化合物的结构主要由:酮基、醇基及其相互连接而成,其中,酮基有两类:一类是常见的环状结构,常见的有苯乙烯环、芘环、芪环等,另一类是类似羧酸的结构,如:四氢呋喃酮、山梨酸酐等。

醇基主要有碳链结构,如月桂醇基等。

在醇基和酮基相互连接的情况下,得到的是黄酮醇类化合物。

黄酮醇类化合物结构的解析主要借助于分子对称性的概念,其中,对分子的对称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常见的对称性分类有:哈贝马斯对称性、电偶极向量结构和平面分层对称性等。

在分析过程中,在酮基与醇基之间确定了C-O-C的键,结合对称性的概念,进行分子结构的解析。

以山梨醇类化合物为例,其分子对称性为C5v,通过在酮基和醇基之间确定C-O-C的键和选择对称轴等方式,实现对山梨醇结构的解析;其它黄酮醇类化合物的解析也可以以此为基础,发掘其在生物活性方面其特殊的结构特点。

此外,在结构解析方面,还可以运用NMR(核磁共振)、IR(红外光谱)、MS(质谱)、XRD(X射线衍射)等多种技术,实现对黄酮醇类化合物中各结构单元的准确定性和定位。

总之,利用上述技术,可以进行全面、准确的黄酮醇类化合物结构解析,从而更好地探索其特异的生物活性。

综上,黄酮醇类化合物是一类有机有机物,具有特殊的结构,其结构解析对于发掘其在生物活性方面的特异性具有重要意义。

故而,通过运用分子对称性概念,以及NMR、IR、MS、XRD等理论与技术,进行全面、准确的黄酮醇类化合物结构解析,以发掘其独特的生物活性,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研究领域。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HO
O
OH
O
大豆素
六)噢口弄类; 硫磺菊素。定位与其它黄酮类不同。
67 HO
5 4
O2 CH
3 O
2' 3' OH 4' OH
6' 5'
硫磺菊素
七)花色素类; 矢车菊素、飞燕草素。
O+ HO
OH OH
OH OH OH
飞燕草素
八)黄烷醇类; 黄烷-3-醇的衍生物称儿茶素类,
OH
H
O
HO
OH
H
OH OH
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结构类型
类型
基本结构 类型
基本结构
黄酮 黄酮醇 二氢黄酮
O
O O
OH O O
O
二氢黄酮 醇 异黄酮
二氢异黄 酮
O OH
O
O
O
O
O
查耳酮
二氢查耳 酮
花色素
黄烷-3-醇
OH
黄烷-3,4-醇
O
OH
双苯吡酮
O
O+
A OH
O
橙酮
OH
O
OH OH
O
O
O C H
O
一)黄酮和黄酮醇类
黄酮类;
例:从槐花米中提取芦丁
槐花米加约6倍量水,煮沸,在搅拌下缓 缓加入石灰乳至pH8-9,在此pH条件下 微沸20-30分钟,乘热抽滤,残渣同上再加 4倍量水煎1次,乘热抽滤。合并滤液在 60-700C下,用浓硫酸调至pH=5,搅匀,静 置 24 小 时 , 抽 滤 。 沉 淀 物 水 洗 至 中 性 , 60oC干燥得芦丁粗品,于水中重结晶, 70-80oC干燥得芦丁纯品。

天然药物化学-黄酮类鉴定

天然药物化学-黄酮类鉴定

黄酮或黄酮醇类当有5 OH无 OH时 加入AlCl /HCl后带 向红位移35 55nm. 后带I 35~ 黄酮或黄酮醇类当有5-OH无3-OH时,加入AlCl3/HCl后带I向红位移35~55nm. 如仅向红位移17 20nm,则表示有6 含氧取代.当有3 17~ OH时 如仅向红位移17~20nm,则表示有6-含氧取代.当有3-或3-和5-OH时,加入 /HCl后 向红位移50 60nm. 50~ 环上有邻二酚羟基时, 样品+AlCl AlCl3/HCl后,带I向红位移50~60nm.当B环上有邻二酚羟基时,将"样品+AlCl3" 样品+AlCl /HCl"光谱比较 则后者带I 较前者向紫位移约30 40nm. 光谱比较, 30~ 和"样品+AlCl3/HCl"光谱比较,则后者带I 较前者向紫位移约30~40nm.如果仅 向紫位移约20nm, 20nm,则 环上有邻三羟基. 环上有邻二羟基时( 向紫位移约20nm,则B环上有邻三羟基.当A环上有邻二羟基时(不包括能产生氢键的 OH),也可由同法根据带II的位移情况作出鉴别,但没有充分的例子来说明A II的位移情况作出鉴别 5-OH),也可由同法根据带II的位移情况作出鉴别,但没有充分的例子来说明A环邻 位二羟基系统中向紫位移的范围. 位二羟基系统中向紫位移的范围.
黄酮
4'-甲氧基黄酮 甲氧基黄酮
3',4'-二甲氧基黄酮 二甲氧基黄酮
红移, 带II红移 红移 A环上取代基增加 环上取代基增加 无影响,或影响甚微 带I无影响 或影响甚微 无影响 (192页表 页表5-8) 页表
黄酮或黄酮醇的羟基 被甲基化或苷化
带I向紫位移 向紫位移
1. 3-OH (黄酮醇 甲基化或苷化使带 (328—357nm) 与黄酮的带 的波 黄酮醇)甲基化或苷化使带 与黄酮的带I 黄酮醇 甲基化或苷化使带I 长范围重叠(且光谱曲线的形状也相似 且光谱曲线的形状也相似) 长范围重叠 且光谱曲线的形状也相似 2. 5-OH甲基化使带 和带 都向紫位移 甲基化使带I和带 甲基化使带 和带II 都向紫位移5~15nm,4'-OH 甲基化或苷 , 使带I 向紫位移3~10nm 化,使带 向紫位移 3. 其他位置上的羟基取代对甲醇中的紫外光谱几乎没有影响 黄酮或黄酮醇的酚羟基被乙酰化后,原来酚羟基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 黄酮或黄酮醇的酚羟基被乙酰化后, 响几乎消失.(槲皮素五乙醚化物的 光谱与黄酮很相似). 响几乎消失 槲皮素五乙醚化物的UV光谱与黄酮很相似 . 槲皮素五乙醚化物的 光谱与黄酮很相似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连接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官能团。

此外,它还常与糖结合成苷。

多数科学家认为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丙二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产生的。

经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了A环来自于三个丙二酰辅酶A,而B环则来自于桂皮酰辅酶A[1]。

1、分类: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黄酮类(flavones)、黄酮醇(flavonol)、二氢黄酮类(flavonones)、二氢黄酮醇类(flavanonol)、花色素类(anthocyanidins)、黄烷-3,4二醇类(flavan-3,4-diols)、双苯吡酮类(xanthones)、查尔酮(chalcones)和双黄酮类(biflavonoids)等十五种。

另外,还有一些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很复杂,其中包括榕碱及异榕碱等生物碱型黄酮。

2、理化性质: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并且由于糖的种类、数量、联接位置及联接方式不同可以组成各种各样黄酮苷类。

组成黄酮苷的糖类包括单糖、双糖、三糖和酰化糖。

黄酮苷固体为无定形粉末,其余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

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的颜色为天然色素家族添加了更多色彩。

这是由于其母核内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并通过电子转移、重排,使共轭链延长,因而显现出颜色。

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乙醇、甲醇等级性强的溶剂中;但难溶于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糖链越长则水溶度越大。

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

酸性强弱因酚羟基数目、位置而异。

3、显色:1.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为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反应机理现在认为是因为生成了阳碳离子缘故[1]。

2.四氢硼钠(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产生红~紫色。

黄酮名称结构式

黄酮名称结构式

黄酮名称结构式黄酮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其基本结构是由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

其中,黄酮的A环通常具有酚羟基,而B环则具有芳香环。

黄酮的名称和结构式可以根据其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黄酮及其结构式:1.槲皮素(Quercetin):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黄酮,存在于许多水果和蔬菜中,如洋葱、苹果和茶叶等。

槲皮素的结构式为:C15H10O7,其A环和B环之间存在多个取代基,其中包括酚羟基、甲基和羰基等。

2.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也是常见的黄酮,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甘蓝、花椰菜和白杨树皮等。

其结构式为:C15H10O6,与槲皮素类似,山柰酚的A环和B环之间也存在多个取代基。

3.杨梅素(Myricetin):杨梅素是一种具有多个酚羟基的黄酮,其结构式为:C15H10O8,A环和B环之间同样存在多个取代基。

这种黄酮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如杨梅、接骨木和越橘等。

4.芦丁(Rutin):芦丁是一种在植物中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荞麦、银杏和槐花等植物中。

其结构式为:C27H30O16,是由槲皮素与糖类结合而成的苷,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5.淫羊藿苷(Icariin):淫羊藿苷是一种存在于淫羊藿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其结构式为:C33H40O19,是由两个葡萄糖和一个三萜类化合物结合而成的复合物。

这种黄酮具有改善性功能、抗衰老等作用。

除了以上这些常见的黄酮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黄酮类化合物,如儿茶素、儿茶酚、柚皮苷、橙皮苷等。

这些化合物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并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菌和免疫调节等。

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从植物中提取和分离黄酮类化合物,并研究其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0~65
有4’-OH
∆12-30
有6,7-OH或7,8-OH (5,6-OH无) B环有邻二酚羟基
AlCl3/ HCl
∆60 ∆50-60 ∆35-55 ∆17-20 ∆0 30-40 50-65 0
有3-OH 有3,5-二OH 有5-OH,无3-OH 有6-OR 无3-OH, 5-OH B环有邻二酚羟基 A,B环皆有邻二酚羟基 A,B环皆无邻二酚羟基
4. 醋酸钠 硼酸对 的影响 醋酸钠/硼酸对 硼酸对UV的影响 硼酸在碱性条件下可与邻二酚羟基螯合使相应峰 带红移,故可用于确定邻二酚羟基 确定邻二酚羟基。 带红移,故可用于确定邻二酚羟基。 (1) B环有邻二酚羟基 I带红移 环有邻二酚羟基 带红移 带红移12-30nm (2) A环有邻二酚羟基 不含 位) II带 环有邻二酚羟基(不含 环有邻二酚羟基 不含5,6位 带 红移5-10nm 红移 (3) 均为与甲醇溶液比较 与醋酸钠比可 均为与甲醇溶液比较(与醋酸钠比可 能为紫移) 能为紫移
OH
O
优点: 优点: 无干扰信号,勿须昂贵的氘代试剂; ①无干扰信号,勿须昂贵的氘代试剂; 供试后的样品用含水甲醇处理可回收; ②供试后的样品用含水甲醇处理可回收; ③ 三甲基硅醚衍生物可很方便的转变成乙酰 衍生物或甲醚衍生物。 衍生物或甲醚衍生物。
二氢黄酮) 5-OH(黄酮) > 5-OH(二氢黄酮) > 邻二酚羟基 > OH(黄酮) 5-OH(二氢黄酮 黄酮
(1) AlCl3/HCl 谱 = AlCl3 谱 /HCl谱 (2) AlCl3/HCl谱 = AlCl3谱 I带紫移30-40nm 带紫移3030 I带紫移50-60nm 带紫移5050
一、 紫外及可见光谱在黄酮类鉴定中的应用 紫外及可见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测定中占有 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解决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 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解决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 骨架和羟基的取代位置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 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 骨架和羟基的取代位置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 黄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由两部分组成, 黄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由两部分组成,桂皮酰 部分(Cinnamoyl system I带)和苯甲酰部分 和苯甲酰部分(Benzoyl 部分 带 和苯甲酰部分 system II带),从长波往短波数第一峰称 带,第二峰 带 ,从长波往短波数第一峰称I带 称II带。 带
B A C
1. 在甲醇溶液中的紫外光谱 1) 黄酮 醇)类 ) 黄酮(醇 类 带和II带吸收强度相差不大 特征 I带和 带吸收强度相差不大 带和 带吸收强度相差不大; II带 I带 带 带 (1) I带 黄酮类 304-350nm; 带 ; 黄酮醇(3-OH取代 328-357nm; 取代) 黄酮醇 取代 ; 黄酮醇(3-OH游离 352-385nm; 游离) 黄酮醇 游离 ; B环 B环 OH 波长,特别是4'-OH 波长,特别是4'-OH 红移大。 红移大。 (2) II带 240-285nm; 带 ; A环 OH 波长 环 B环OH对波长影响不大 但影响峰 对波长影响不大,但影响峰 环 对波长影响不大 型,3' 4'二OR时可分裂成双峰或一个主峰一 二 时可分裂成双峰或一个主峰一 个肩峰, 时为单峰。 个肩峰,4'OR时为单峰。 时为单峰
加入试剂 样品+MeOH (黄酮类及 黄酮醇类)
带II 250-285
带I 304-385
说明 两峰强度基本相同,具体位置 与母核上电负性取代基(-OH, OCH3)有关,-OH, -OCH3越多, 越长移 有4’-OH,无3-OH 有3-OH,无4’- OH 有3,4’-OH或3,3’,4’-OH(衰减 更快) 7-OH 7-OH
1H-NMR 二、
• 常用溶剂 : 氘代氯仿 ( CDDl3 ) , 氘代 常用溶剂: 氘代氯仿( 二 甲 基 亚 砜 ( DMSO-d6 ) , 氘 代 吡 啶 (C5D5N)。 ) • 也可将黄酮类化合物作成三甲基硅醚衍 生物溶于四氯化碳中进行测定。 生物溶于四氯化碳中进行测定。
OH rha-glc-O O OCH3 pyridin hexa-trimethyl-silyl (CH3)3SiCl -rha-glc-O O [(CH3)3Si]2NH MeOH-H2O O OSi(CH3)3 OSi(CH3)3 OCH3
+NaOMe
∆40-60nm (ε不变或 增强) ∆ 50-60nm (ε下降) 带I,II随加NaOMe时间 延长,逐渐衰减 A环有OH , 红 移小, 无意义 320-330nm 有吸收,成 苷后消失
+NaOAc (未熔融)
∆5-20
在长波一侧 有明显的肩 峰
+NaOAc (熔融) +NaOAc/ H3BO3 ∆510
无邻二酚羟基 可能有邻二酚羟基
B环有邻二酚羟基 B环有邻二酚羟基 A,B环均可能有邻二酚羟基 A,B环均可能有邻二酚羟基 3或/和5位无羟基 可能有3 可能有3或/和5羟基 只有5 只有5-OH 只有3 只有3-OH 可能同时有3 可能同时有3和5羟基 除有5 OH外尚有6 OR取代 除有5-OH外尚有6-OR取代 外尚有
2.加入诊断试剂后引起的位移及意义 加入诊断试剂后引起的位移及意义
1)甲醇钠(NaOMe)对UV的影响 )甲醇钠 对 的影响 所有羟基都可成盐引起红移, 所有羟基都可成盐引起红移,主要用于 确定4'-OH。 确定 。 (1) 4'-OH I带红移 40-60nm,且强度不降。 且强度不降。 带红移 且强度不降 (2) 3-OH,但无 OH I带红移 带红移50-60nm, ,但无4'带红移 , 强度降低。 强度降低。 (3) 7-OH 320-330nm有峰。 有峰。 有峰 (4) 3,4'二OH; 3,3',4'三OH;3',4',5'三OH 二 ; 三 ; 三 随时间延长吸收强度降低。 随时间延长吸收强度降低。 (1)-(3)为与甲醇溶液比较 (4)为自身比较。 为与甲醇溶液比较; 为自身比较。 为与甲醇溶液比较 为自身比较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 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 与标准品或与文献对照PPC或 TLC得到的 ① 与标准品或与文献对照 或 得到的 Rf或hRf值(Rf×100) 或 值 × ) ② 分析对比样品在甲醇溶液中及加入诊断试 剂后得到的UV光谱 剂后得到的UV光谱 ③1H -NMR ④13C -NMR ⑤MS
用途:据峰形判断黄酮的骨架类型( 类);据峰 用途:据峰形判断黄酮的骨架类型(3类);据峰 位进一步区分( 位进一步区分(各2类)。 类
2.加入诊断试剂后引起的位移及结构测定 (1)+NaOMe或NaOAc, OH→ONa,变为离子 +NaOMe或 OH→ONa, 化合物,共轭系统中的电子云密度增加, 化合物,共轭系统中的电子云密度增加,红 移 另有3 OH或 ’,4 OH时 另有 3,4’-OH 或 3,3’,4’-OH 时 , 在 NaOMe 作用 NaOMe作用 下易氧化破坏,故峰有衰减。 下易氧化破坏,故峰有衰减。 ( 2 ) NaOAc 为 弱 碱 , 仅 使 酸 性 较 强 者 , 如 7,4’-OH解离。 OH解离。
OH O
OH O
2) 醋酸钠(NaOAc)对UV的影响 ) 醋酸钠( ) 的影响 醋酸钠的碱性比甲醇钠弱,只能使 醋酸钠的碱性比甲醇钠弱,只能使7-OH和4'和 OH解离。市售的醋酸钠经熔融脱除微量醋酸后,其 解离。 解离 市售的醋酸钠经熔融脱除微量醋酸后, 的影响与甲醇钠相似(指 对UV的影响与甲醇钠相似 指4 ' -OH和7-OH)。当市 的影响与甲醇钠相似 和 。 售的醋酸钠未经熔融时,由于含有微量的醋酸, 售的醋酸钠未经熔融时,由于含有微量的醋酸,限 制了4 的解离, 用于7-OH的确定。 的确定。 制了 ' - OH的解离,故多用于 的解离 故多用于 的确定 7II带红移 20nm。 带红移5 (1) 7-OH II带红移5-20nm。 黄酮中有7 OH,6,8二OR时 II带红移幅度降低 带红移幅度降低。 (2) 黄酮中有7-OH,6,8二OR时,II带红移幅度降低。 OH, (3) 4'-OH,但无3-及或7-OH,I带在长波一侧有明显肩 OH 但无3 及或7 OH, 峰。 5,6,7或6,7,8或3,3‘,4 ,4’三 随时间延长, (4) 5,6,7或6,7,8或3,3 ,4 三OH 随时间延长,吸收强 度降低。 度降低。 (1)-(3)与甲醇溶液比较 (4)自身比较 与甲醇溶液比较; 自身比较。 (1)-(3)与甲醇溶液比较; (4)自身比较。
5.
/HCl对UV的影响 AlCl3及AlCl3/HCl对UV的影响 可与3 OH, =O或 OH, =O或邻二酚 Al3+可与3-OH,C4=O或5-OH,C4=O或邻二酚
羟基螯合形成螯合物。 羟基螯合形成螯合物。当3-OH与5-OH共存时,形 OH与 OH共存时, 共存时 螯合物, OH或 OH与邻二 成3-OH,C4=O螯合物,当3-OH或/和5-OH与邻二 OH, =O螯合物 酚羟基共存时,形成二螯合物。 酚羟基共存时,形成二螯合物。 螯合物对酸的稳定性: 螯合物对酸的稳定性: 3-OH(二氢黄酮醇) OH(二氢黄酮醇) 二氢黄酮醇 可用于3 OH、 OH及邻二酚OH的判断 及邻二酚OH的判断。 可用于3-OH、5-OH及邻二酚OH的判断。 3-OH(黄酮醇) 3-OH(黄酮醇) > 黄酮醇
3 )异黄酮类和二氢黄酮 醇)类 异黄酮类和二氢黄酮(醇 类
II带 带
I带 带
特征 只有苯甲酰系统,故II带强, 只有苯甲酰系统, 带强, 带强 I带仅呈肩峰。 带仅呈肩峰。 带仅呈肩峰 (1) 异黄酮 II带245-270nm。 带 。 (2) 二氢黄酮(醇) II带 270二氢黄酮( 带 295n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