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

合集下载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就在于我们拥有历史悠远的文化底蕴,而坚定文化自信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五千年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文化自信深厚的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从纵向时间脉络来看,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这是世界文明的奇迹;从横向文化内涵来看,我国传统文化相较于其他民族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善于吸收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从而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文化领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打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与之同步的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在增强文化自信背景下,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充分肯定。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的大势,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问题。

过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新闻、报纸、广播等宣传手段,传播效率慢,并且考虑到个人文化素质修养高低等问题,这些单一的宣传方式无法满足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期许。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新颖,内容越来越纷繁复杂,但互联网和其他诸如短视频或直播等方式没有很好地把消费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连接起来,有些甚至脱离人民群众。

新媒体和互联网等传播方式不当使之达不到预期效果,新型媒体行业在宣传过程中动力不足,导致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知产生偏颇和误解,动摇了实现文化自信的根基。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3套)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3套)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3套)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XXX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

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

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气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本。

这些资本包括国家价值寻求、社会理念、宗教崇奉、品德规范,还包括风俗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财产的开展水平密切相干。

文化软气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中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

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气力完成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气力的力量施展阐发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

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

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答案在最后)2024年4月班级姓名考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提示:试卷答案请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签字笔作答。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阅读是伟大的文化发明,但文字出现的历史非常短暂,人类尚不足以进化出一个先天的“阅读脑”。

这意味着,我们无法仅依靠遗传获得阅读技能。

我们之所以能够完成从“非阅读脑”到“阅读脑”的转变,既有赖于先天的大脑特性,又有赖于后天的阅读训练。

虽然人类没有进化出“阅读脑”,但先天拥有“口语脑”。

口语是人类自然习得的本能。

通过遗传,每一个准备接受阅读训练的个体已经具备了从语音通达语义的口语加工脑区和环路。

这些加工口语的脑区与环路即是“阅读脑”形成的开端。

从出生到死亡,人类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台持续更新的机器,始终处于调整变化中。

这种能够不停“重组”的特性被称为“脑的神经可塑性”。

后天的阅读训练,有针对性地促成了先天脑的重组,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当属视觉词形区的出现。

法国认知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纳比较了无阅读能力(文盲)和有阅读能力的两组成年人,发现在阅读任务中,有阅读能力组的左脑梭状回(即视觉词形区)在观看文字时的活跃强度要高于观看人脸、房屋等其他视觉刺激时的活跃强度;而文盲组,相应的脑区未发现异常活跃现象。

这一发现首次直接证明了阅读训练对脑区功能的塑造作用。

除此之外,阅读还会“改写”大脑的灰质和白质结构。

一项追踪研究发现,与刚入学时相比,儿童在二年级时,左半球的顶下小叶、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灰质体积有所减小,推测是阅读训练引发了相关脑区神经突触的修剪过程,使这些脑区变得更加精简高效。

另一项研究发现,8-10岁儿童在接受100小时的阅读训练后,白质纤维束的走向一致性显著增强,意味着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传输能力有所提高。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答案解析版)语文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横观现实有助于研究历史”错误,无中生有。

文章只在第二段引用李大钊的话“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时提到“横观现实”这一概念,“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但其中并没有提到“横观现实”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而想象力丰富与否决定了诗歌作品的质量”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单纯考察想象力是否‘丰富’,并不能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重要的还是想象力的质量的高下”可知,想象力是否丰富不是诗歌作品价值的决定因素,想象力质量的高下影响诗歌的价值。

故选C。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登太白峰》臆造人物、虚构境地,借助离奇的想象写作,属于艺术想象力。

故选C。

①用假想比附事实;②生造出所谓“隐”的人和事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文中“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

《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

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可知,“索隐派”用假想比附事实,生造出所谓“隐”的人和事来。

能够将诗性的幻想和具体生存的真实性作扭结一体的游走。

如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就是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通过丰富的想象,雕铸成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者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一、选择题(11×2分=2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琐屑.(xiè)磋.(cuō)商挈.(qiè)妇将雏B、狂吠.(fèi)涅.(liè)惴.(zhuì)惴不安C、丰腴.(yú)台.(tāi)州延口残喘.(chuǎn)D、炫.(xuàn)目偈.(jì)子竦.(sǒng)身一摇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旷野清幽瞬息万变B、回溯阅历脑羞成怒C、札记审慎精美绝伧D、禁锢永决矫揉造作3、下列文段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关联词是()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_______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仓皇失措的愁一路,______ _____不是万不得已,我是不大和他一同出去的,我实在看得他吃力,_______自己也吃力。

A、为了因此除非所以B、因为因此除非因而C、因为所以倘因而D、为了所以倘所以4、填入下列空缺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______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______,何等______,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_______得多,_______得多了。

A、幼稚肤浅贫乏丰富深刻B、幼年肤浅贫乏丰富深刻C、幼年肤浅贫乏深刻丰富D、幼稚贫乏肤浅深刻丰富5、下面这段文字空缺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②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③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

A、③②①B、②③①C、③①②D、①②③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沈阳二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26届)语文试题说明:1.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2.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71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国宝级文物。

在这幅近12米的长卷中,王希孟主要运用了石青、石绿两种矿物质颜料,以细腻的工笔勾勒出连绵起伏的群山、烟波浩渺的江海、点缀其间的村舍、江中独钓的渔翁和挺拔秀丽的松竹。

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蓝本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一场视听盛宴掀起了文化自信的国潮热,引发了一轮对“青绿腰”的模仿热,影响力覆盖全民。

《只此青绿》打破了赏画的平面视角,用多维的舞蹈语言和舞台空间让《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活”了起来。

青绿女子刚柔并济,舞姿翩跹,曼妙的“青绿腰”将古典式的奇幻美学呈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获得了私享画作的沉浸感。

这独特的沉浸式“赏画”方式重塑了当代观众对传统中国画的审美体验,这“复活的艺术品”成为了连接古今的时空穿梭机,让观众穿越时空与画家王希孟对话,走进王希孟的心路历程,走进北宋工匠艺人们的生活。

这种赏画经验的革新,让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一直以来,守正与创新都是古典题材舞蹈创作者们的共识。

“守正”体现在尊重历史文化传统上。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为新的文化创造提供了丰沛源泉。

而“创新”则是在表现形式、叙事手法、舞蹈技巧等舞蹈要素的“文化性”上进行的想象和开发。

《只此青绿》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做出了一次成功探索。

思考大众对“青绿腰”动作的模仿热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大众对传统文化表达喜爱和认同的质朴方式。

他们通过对“险峰”动作形态的模仿,再现了自己心中对于“气韵山河”的想象和价值认同。

单从舞蹈动作层面来看,“青绿腰”并不属于舞蹈中的典型技巧动作,但它却能够成为一种符号,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进入大众的认知。

全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全品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气魄(qì pò)拈轻怕重(niān qīng pà zhòng)B. 倾盆大雨(qīng pén dà yǔ)欣喜若狂(xīn xǐ ruò kuáng)C. 雕梁画栋(diāo liáng huà dòng)道貌岸然(dào mào àn rán)D. 稳如磐石(wěn rú pán shí)碌碌无为(lù lù wú wéi)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他刻苦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B. 在这次比赛中,他虽然取得了好成绩,但并没有骄傲自满。

C. 为了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D. 我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①朝三暮四②朝朝暮暮B. ①精卫填海②精卫C. ①游子吟②游子D. ①连中三元②连年4. 下列各句中,句式和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①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②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 ①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②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C.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原名曹沾。

B.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原名罗贯。

C.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原名施耐。

D.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原名吴承。

6.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群经之首”。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共九道大题33道小题,共8页,满分150分。

第Ⅰ卷为模块考查,第Ⅱ卷为素养考查。

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全部答案对应题号作答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100分)一、基础知识与能力(共18分)1. 下列各项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迂讷nà 伺候cì 惊谔 瘦削不堪B. 迤逦yǐ 半晌xiǎng 寒喧 碎琼乱玉C 谛听dì 离间jiàn 贤惠 湛湛青天D. 驯熟xùn 祈祷qǐ 唾弃沸返盈天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 每本元杂剧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每一折由不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由各人轮流演唱。

C. 鲁迅小说代表作有《孔乙己》《祝福》等,《孔乙己》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徨》。

D. 曹禺,原名万家宝,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时一车一马称“一乘”,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大国。

B. 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做“衅钟”。

C. “侍坐”,指学生或晚辈在尊长近旁陪坐。

D. “再拜”指连拜两次,是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

4.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因之以饥馑 因:接续B. 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C. 善刀而藏之 善:保管D. 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官知止而神欲行 项王按剑而跽曰.。

B.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不然,籍何以至此C.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D.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若属皆且为所虏6. 下列各项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技盖至此乎B. 共其乏困C. 距关,毋内诸侯D.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7.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B.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 瞋目视项王8.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朝秦楚,莅中国B. 范增数目项王C. 项伯杀人,臣活之D.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9.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异乎三子者之撰 B. 夫晋,何厌之有 C. 夫子之谓也 D. 大王来何操.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共7小题,共18分)10.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人物不属于金陵十二钗正册?()A. 巧姐B. 李纨C. 妙玉D. 香菱11.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

《尚书〃说命》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

梅的果实不仅能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人们才改变了写梅咏其‚实‛的传统,将梅作为一种‚花‛来欣赏。

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正式出现。

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止千首。

南宋彭克一人竟写了300首梅花诗,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123首咏梅诗和8首咏梅词,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那么,什么才是咏梅诗中的‚梅真‛呢?诗人往往通过梅花形象的四大亮点──色、香、姿、韵,展现梅的多方面特征。

梅花色淡,不以艳胜。

宋卢梅坡《雪梅》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人常常将雪与梅一并书写,以突出它的色淡。

梁简文帝《雪里不见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南宋杨万里更是将梅、雪浑融来写,创造了亦梅亦雪的绝妙诗境。

以雪衬梅,更显其清、洁、寒的特色。

宋张道洽《梅花》‚质淡全身白,香寒到骨清‛,正是此意。

骨清,香寒,质淡,是为梅色的内涵。

其次是梅花的香。

张道洽说:‚根老香全古,花疏格转清。

‛梅花的香是‚古香‛,而‚古‛即是‚雅‛,不是贵妇人的艳抹浓妆,脂粉味太足令人生厌,而是在夜色中轻轻‚浮动‛的‚清香‛。

吕居仁《蜡梅》说:‚不将供俗鼻,愈更觉清香。

‛这种清、淡之香,只有雅士方可共赏,那些俗客是没有资格享受的。

第三是梅花的姿。

北宋林逋可谓写梅姿的第一能手,他的‚疏影横斜‛几乎成了梅的代名词。

他还有两联诗写梅花的姿也同样有名,一联是‚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另一联是‚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均将梅树特有的姿态──老干、疏影、横枝写得入木三分。

树枝横斜自如,花期没有树叶,花朵干瘦色淡,这是上苍赋予梅的‚天姿‛,其他任何植物都无法相比。

有人认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杏与桃李皆可用也‛。

混淆了桃李与梅花的界限。

对此,苏东坡给予严厉的驳斥,认为‚彼杏桃李者,影能疏乎?香能暗乎?繁秾之花又与月黄昏、水清浅有何交涉?‛结论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担耳‛,从而维护了梅花的崇高地位。

第四是梅花的韵。

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从韵到格,就是陆游笔下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

‛(《梅》)陆游将梅花化为封建社会士人尊奉的清高守节的典型,作为物的梅花被彻底地虚化了,它完全变成了诗人申诉理想人格的一种符号和载体,因此清人潘德舆盛赞陆游的梅花诗‚实能为此花写出性情气魄者‛,挖掘到了梅花诗的神韵。

(节选自《梅花诗话》,有删改)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对“梅”的认识经历了从注重其实用价值到注重其审美价值的发展过程。

B、“梅”在魏晋以前的功用主要是取其果实,供食用、调味、制酱、酿酒、入药,而不用于供人们欣赏花形。

C、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梅花的审美价值,进而创造了新的诗歌种类——咏梅诗。

D、即使在南宋咏梅花诗盛行之时,文人们依然注重梅花的实用价值,认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梅花色淡,“雪”有清、白、寒的特色,因而诗人们在咏梅诗中将“梅”与“雪”结合吟咏,构成梅花“骨清”“香寒”“质淡”的特质。

B、梅花的香气以“清香”“冷淡”见长,与文人雅士的志趣暗合,俗客是欣赏不到的。

C、梅花的姿,在咏梅诗中除了写干瘦色淡的花朵,主要是描绘梅树的枝干,且以横斜疏瘦、老枝怪奇者为贵。

D、陆游的《梅》将梅花与伯夷、叔齐相联系,赋予梅花封建社会士人清高守节的特征,从而将梅花的品性上升为一种理想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写梅的诗重在写梅的果实而不专门歌咏其形;咏梅诗盛行后,为了避免落入“俗客”之流,文人们纷纷展现梅花“清香”、“冷淡”的香气特征。

B、针对某些混淆桃李与梅花界限的观点,苏轼给予了严厉的批评,由此可见在苏轼的审美观中桃李是无法与梅花相比的。

C、中国文人普遍推崇梅花的清淡雅致,为了突出其淡雅疏朗的特征,常常用“月黄昏”“水清浅”等意境来烘托强化。

D、梅以韵胜,以格高。

相比之下,林逋所重,在其韵,通过描画梅的外在特征写出梅的清神逸韵;陆游所重,在其格,突出梅花的清风亮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苗,字子宣,叔父畎。

畎为梁州刺史,大著威名。

王足之伐蜀,梁武命畎拒足于涪,许其益州。

及足退,梁武遂改授。

畎怒,将有异图,事发被害。

苗年十五,有报雪志。

延昌中归魏,大将军高肇西伐,诏苗假龙骧将军乡导。

次晋寿,宣武宴驾④,班师。

苗有文武才干,以大功不就,家耻未雪,常怀慷慨。

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

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竞不能纳。

正光末,三秦反叛,侵及三辅。

时承平既久,人不习战。

苗以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乃上书以为:“食少兵精,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久。

今陇贼猖狂,非有素蓄,虽据两城,本无德义,其势在于疾攻,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

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

别命偏师,精卒数千,出麦积崖以袭兵后,群妖自救。

"于是诏苗为统军,隶行台魏子建。

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见知待。

,孝昌中,兼尚书左丞,为西北道行台,与大都督宗正珍孙讨汾、绛、蜀贼,平之。

及杀尔朱荣,荣竺弟世隆粤部曲还逼都邑。

孝庄幸大夏门,集群臣博议,百僚计无所出。

苗独奋衣起日:“今朝廷有不测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节之时,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

”庄帝壮而许焉。

苗乃募人于马渚上流,以师夜下。

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

官军不至,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

帝闻,哀伤久之,谥忠烈。

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

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无奇计。

及览《周瑜传》,未曾不嗟咨绝倒。

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当世罕及。

死之日,朝野悲壮之。

(节选自《北史·李苗衔)注:①宴驾:对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诏苗假龙骧将军乡导假:代理B。

次晋寿,宣武宴驾次:驻扎c·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竟:竟然D·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坐:空,徒然5.下列各句,能表现李苗有文武才干的一组是(3分)①苗年十五,有报雪志②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③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④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⑤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⑥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f 'lA李苗对叔父李畎被害一事耿耿于怀,归魏后仍陈说伐蜀之计,后朝廷曾出师西伐,但因皇帝驾崩而不得不班师回朝。

B。

李苗在三秦反叛时,根据敌情提出正面坚守不战,选派精兵偷袭敌后的方略,一举击溃了叛军。

c。

李苗在众大臣对尔朱荣的堂弟率部下逼近都邑束手无策时,主动请缨,招募兵员与敌作战,后因寡不敌众而死。

D。

李苗崇尚功名,读《蜀书》时,会因诸葛亮不同意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而叹息;读《周瑜传>时,总是深深感叹折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见知待。

(5分)(2)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唐多令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

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踬以死。

②谩:空,徒劳8.“离人心上秋” 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5分)9.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

(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6分)(1)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2),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3)庄生晓梦迷蝴蝶,。

(《锦瑟》)(4)故木受绳则直,。

(《劝学》)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不平凡的求学生涯钱伟长的传奇人生,是一代中国学人希冀和奋斗的缩影。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

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

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

历史考题更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长却答得分毫不差。

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

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

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

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

可是,19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

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答应他试读一年。

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

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

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

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1940年1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

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

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实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