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

(3)意义 ①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成为其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有利于给劳动者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生产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 展。 ③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安定和国家统一。 ④影响着后世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宝贵遗产。
(2)相互关系 儒、法、道三家思想具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的趋势。如战国时期荀子 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 要。以儒、法、道为代表的各家思想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的基本精神。
2 | 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情境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 天下矣……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 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核心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②“ 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 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思想 强调统治者要③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 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④“克己复礼”,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教育思想 首创私人讲学,主张⑤“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 化教育的局面
道家
老子、庄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法家
商鞅、韩非子
墨家
墨子
表现 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结果 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3.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 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2)主张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 主要流派
——《论语·阳货》
(2)以“礼”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准则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 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 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 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3)为政以德治国方略(民本思想)
——《荀子·性恶》
思考: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
爱人 为政以德
仁政 民贵君轻
仁义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奠定 基础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 始人。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 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 籍。他博学多智,精通礼法,熟悉 各种典章制度。
(马王堆汉墓出土)
——《道德经》
(2)“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政治主张
“道法自然。” “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 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孔子讲学图
3. “百家争鸣”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 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孔子及其思想 1.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曾先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备课资料)一、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政治、文化、阶级、教育)⑴井田制度崩溃后,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⑵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政治环境。

⑶“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提供了阶级基础。

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特点:各学派互相法难,批改,有彼此吸纳,融合,思想活跃,富于自由和创新精神。

3、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⑴儒家学派a.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政治主张:提倡“仁”,要求统治者要“爱人”,遵循“忠恕”之道。

主张“克己复礼”;“礼”是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

提倡“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使受教育的范围扩大。

主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特殊的方法启发诱导。

学习上要求实事求是,溢故远新;要把学.思.相结合,独立思考。

人文思想:“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礼”强调社会成员要求承担相应的权利、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的广泛开展,推动了社会成员总体素质的提高。

b.孟子:地位仅次于孔子,号为“亚圣”。

主要思想: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仁政贯穿民本思想,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伦理观为“性善论”。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义利观。

c. 荀子: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政治上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

其伦理观为人性本恶,即“性恶论”,但凭借后天的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家学派。

③基本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1)主要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图解孔子的思想2.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儒家学说以“仁”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史料探究]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学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强调“天行有常”,同时又指出人道有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道家: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 百家争鸣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 百家争鸣 人民版必修3

提示:(1)①“克己复礼”的实质是西周时奴隶社会的等级 名分制度。②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 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 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 民,爱惜民力,不能适应当时诸侯争霸,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的需要。
(2)① 孟 子 继 承 了 孔 子 “ 仁 ” 的 学 说 , 发 展 为 一 套 系 统 的 “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必须重视民众,并提出“民贵君轻” 的主张;②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礼”的思想,但荀子也吸收了法 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想回到“□10 小国寡民 ”的社会。
(3)著作:《老子》。
3.庄子 (1)思想主张: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了“□11 齐物 ”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2)著作:《庄子》。 4.历史影响
老庄崇尚□12 自然 ,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
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深层点拨] (1)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 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 脱”。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顺自然”,荀子主 张“制天命”,人定胜天。
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 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他比较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 敬而远之。
(2) 教 育 贡 献 : 开 创 私 人 讲 学 之 风 , 主 张 “ 有教无类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思想 (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
义 、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 早期 民本思想 的基础。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案1 北师大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案1 北师大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案1 北师大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案1 北师大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案1 北师大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知道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主要观点。

2。

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4. 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具有时代特色.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原始资料,使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观点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及史料分析能力2。

指导学生绘制表格,列出诸子百家中主要几家的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等,培养其归纳和掌握历史知识的简捷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学习,意识到这是时代的需要,并对这一时期的思想有一定的认识,培养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境界和爱国情操。

2.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剔除糟粕,吸取精华。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的过程和脉络2.了解老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的主要观点3.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学在西汉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和影响难点:1总结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和儒家在汉代取得统治地位的原因2.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客观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单元标题“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单元概述导入本课的学习。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20191029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20191029


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思想都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史料一 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 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①知识也因 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②传统的文化渐已 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 期已甚显著。……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 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2.代表人物 (1)道家: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__韩__非__子_____。
3.概况: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 统文化体系。 4.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思__想__解__放___运动。 (2)“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后世各种 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源头,此时儒家思想产生、 发展,成为“显学”。
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时期儒家 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庄子 ①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 __相__对_______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地位: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 _大__一__统__专__制__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三、道家和法家 派别 代表 主要观点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道 ”; 强调一切 老子 道家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 要顺应自然;提出“
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辩证 法思想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把世间万物看作是 相对 的; 认为放弃一切 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主张 以法治国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1)创立:春秋晚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 孟子和荀子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早期 (2)发展: 儒学 (3)地位: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 大宗。
[归纳比较] 项 相同 点 不同 点 目 仁的 思想 民本 思想 人性 论 孔子 爱人 为政 以德 性相 近 孟子 “仁政” 民贵 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 民水 性恶论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易混易错] 韩非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天的“法治”思想: 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 利益, 否定任何特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而韩非的“法 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 治手段,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 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子,C 是荀子,D 是老子。所以根据所学知识, 最早提出“性本善”的是孟子,故答案为 B。
5.下面的漫画体现了哪一位思想家栏 目 开 关
A.荀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解析 由漫画中的 “ 福 ”“ 祸 ”“ 灾祸的里面
隐藏着幸福”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思想家 是老子,他认为事物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转化, 故答案为 B。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 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 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 ( D )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解析 “百家争鸣”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排除 A。
诸子百家中思想各异、流派纷呈,排除 B。
C 项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流派纷呈、 “争鸣”的特点, 故可排除。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深度点拨]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 数量多、派别多。“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 主张绝对不同,而是在不同之中有其相同之处,各家 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派别 代表 孔子 儒家 孟子 荀子 主要观点 思想核心是“ 仁 ”; 强调以德治民; 主张“克 己复礼”;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政治思想主张实行“ 仁政 ”; 提出“民贵君 轻”;伦理观主张“ 性本善 ” 主张实行“ 仁义 ”和“王道”; 强调人民群 众的力量巨大;伦理观主张“ 人之性恶 ”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课堂小结 百家争鸣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 动。它的发生是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教育和学 术领域的社会大变革所导致的。儒家提倡 “仁”“礼”“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 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 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这些学派的思想都为中 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深化探究】 探究点 1 材料 孔子思想及其意义 见下图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图一 《孔子论为人》 图二 思考
孔子成了摇钱树(漫画)
(1)图片一《孔子论为人》一书中可能会提出什么观点?
答案 提出“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主张“有 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等。
私人 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2.代表人物 (1)道家学派的老子和 庄子 。 (2)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的 墨子。 (4)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 3.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 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 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答案 人性观: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 政治主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 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核心比较]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表面上看根本 对立,实质上都是强调儒家学说的教化功能,或强调 弘扬善意,或强调去恶扬善。
(2)简要评价材料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
答案
图片一《孔子论为人》一书的出版有利于挖掘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提高民 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图片二所反映的利用孔子 来牟利的现象,是对文化遗产的践踏与破坏。
[重点精讲] “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礼”关系密切。仁是良好的 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 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
2.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 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 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 C.克己复礼 B.忠恕之道 D.中庸之道 ( C )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解析
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
己复礼”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 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 A.因材施教的原则 B.有教无类的思想 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D.循循善诱的说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孔子没有因为
( B )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而拒收冉雍为弟子, 说明他不分贵贱,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4.旧时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开头即是“人之初,性 本善”,最早明确提出这种观点的是 ( B )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解析
本题首先要识别图像,A 是孔子,B 是孟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学案 1
[课标要求]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1.知道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 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了 重大变革 。 (2)阶级关系: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 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教育学术: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 发生变化, 贵族 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探究点 2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
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 之政矣。 材料二 ——孟轲《孟子· 告子上》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 征也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 度。 思考 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 政治主张的不同点,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荀况《荀子· 性恶》
[重点精讲] 法家思想为何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1)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 战乱不断。 (2)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取代了井田制,新兴地主阶级形 成。 (3)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加强君权,实行严刑峻法才能 控制人民,只有实现统一,才能避免战乱。法家的思想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