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诺贝尔奖明天起揭晓 4名华裔科学家成热门人选
最有望获得2014年诺贝尔奖的4华裔科学家简介,诺贝尔奖公布时间

最有望获得2014年诺贝尔奖的4华裔科学家简介,诺贝尔奖公布时间随着2014年诺贝尔奖公布时间的临近,华裔科学家能否得奖开始被公众关注。
而目前,诺贝尔奖4华裔科学家有望上榜。
张首晟、杨培东、邓青云、钱泽南四位华裔科学家成夺奖热门人选。
而与此前获诺奖的华裔科学家不同的是,张首晟、杨培东是改革开放后在国内接受教育的新一代,两人成为今年诺奖热门人选更令国人期待。
杨培东和邓青云此前曾分别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讲学。
2014年诺奖公布时间生理学或医学奖:北京时间6日17时30分物理学奖:北京时间7日17时45分化学奖:北京时间8日17时45分和平奖:北京时间10日17时经济学奖:北京时间13日19时根据传统瑞典皇家科学院规定,文学奖公布时间,另行通知。
诺贝尔奖4华裔科学家个人简介张首晟:“拓扑绝缘体”让电脑运算加速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教授。
“他早就应该得诺贝尔奖了”,昨日,长期研究诺贝尔奖的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退休教授杨建邺表示,对张首晟成今年诺奖物理奖获奖热门人物并不奇怪。
1978年,15岁的张首晟高考被复旦大学录取,后出国深造。
他2006年提出“拓扑绝缘体”理论,次年实验得到证实,并因此获得“欧洲物理奖”等三大顶级奖项。
“拓扑绝缘体”意义在于,可提高计算机的计算极限,“约可以提高一倍”。
张首晟用“集市”和“高速公路”为例讲述该成果应用和意义:电子在芯片中移动就像跑车开进集市中,再怎么高档也跑不快;但若在高速公路上就可畅行无阻。
这可能是未来计算机持续进步的关键。
杨培东:用纳米技术提高计算机存储量1971年生于江苏,本科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与张首晟一道列为今年诺奖物理学奖获奖热门人物的还有华裔科学家杨培东,其在纳米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计算机存储量。
他还是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特聘教授。
今年4月,杨培东到武汉大学做报告,畅谈“21世纪的材料革新”。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八位华人科学家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八位华人科学家1957年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T sung-Dao Lee,1926年11月24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57年,31岁的他与杨振宁一起,以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首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李政道曾在苏州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
因抗日战争,中学未毕业。
1943年在贵阳以同等学力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走上物理学之路。
1944年日军进入贵州,浙江大学停学。
1945年转学到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二年级生。
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与合作者一起从事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
三年后,在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1984年获得全校级教授这一最高级职称。
至今他仍活跃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
自从1970年代初,他和夫人秦惠莙开始回中国访问,他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
他向有关方面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于1980年代设立CUSPEA考试,对优秀本科毕业生提供奖学金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
1996年11月29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
为纪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亲友捐赠30万美元“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莙政基金。
莙政基金现支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与国立清华大学(台湾)等五所高校的优秀本科学生进行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入选的学生则被命名为莙政学者。
诺贝尔奖华人得主一览

华裔 物 理 学家 。 出生于 上 海 ,
光 纤 通 讯 、 电机 工 程 专 家 ,被 与 其 他 两 人 共 享 诺 贝 尔 物 理
森 的 堂 侄 。 美 国 国 家 科 学 院 誉 为 “ 光纤 之 父” 。2 0 0 9年 , 美 国艺 术 与科 学 院 院 士 。 李 远 哲 生 于 中 国 台 湾 省 新 竹 市 ,是 第 一位 获 得 诺 贝 尔 化 学 奖 的 台湾 人 。 1 9 9 4年 , 他 放 弃 美 国 国 籍 , 回到 台湾 。 崔 琦 美 籍 华人 ,诺 贝 学奖 。
贝尔文 学奖。 屠 呦 呦 中 国 本 土 科 学 家 。1 9 3 0年 1 2月 3 0 日 生 于
杨振宁
美 籍 华人 ,生 于
安徽 合 肥 ,1 9 4 2年 毕 业 于 昆
明 的西 南 联 合 大 学,1 9 4 4年
尔 物 理 学奖 得 主 。 出生 于 河 南 平 顶 山市 宝 丰 县。1 9 6 7年 在 美 国 芝加 哥 大 学 获 物 理 学博 士
京 医 学 院 。 中 国 中 医研 究 院终
素研 究 开 发 中心 主任 ,博 士 生 导 师 。屠 呦 呦 多 年 从 事 中药和
室 工 作 。2 0 0 0年 6月 , 崔 琦 身 研 究 员兼 首 席 研 究 员 ,青 蒿
取 得 博 士 学位 。 1 9 4 9年 , 杨 振 宁 进 入 普 林 斯 顿 高 等 研 究 院进 行 博 士 后 研 究工 作 ,并 开
华人诺贝 尔奖得主 。 李 政 道 美 籍 华 裔 物 理
丁 肇 中 祖 籍 山东 省 日照 市 涛 雒 镇 ,1 9 3 6年 出 生 于 美
国 , 曾获 得 1 9 7 6年 诺 贝 尔 物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诺奖,让中文更加自信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诺奖,让中文更加自信
昨晚,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
莫言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
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这一刻终于来了,不必矜持,放下成见,此刻让我们与莫言一起举杯,为中国本土作家,亦为中国文学。
2006年,莫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过诺贝尔奖。
他说,如果我说不想,那我太装孙子了!这个奖不管怎么说,得了就是世界性的承认,你不管它有几个评委,得了以后还是一种肯定。
是啊,它预示着中国文学得到一定的认可,并打开一扇中西方沟通之门,这无论如何是一件令人快慰的事。
中国作家长期以来难以问鼎诺贝尔奖,许多人归咎于技术原因,如中文翻译问题。
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等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受到国外一些读者的欢迎,充分说明文学更重要的东西在于质——精神,而非形——文字。
作家们完全应该抛弃这种偏见,重拾对中文的信心,相信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当然,一位作家获奖也不说明中国文学从此打了个翻身仗,一步跨入世界文学巅峰,因此我们还是应该保持平常心。
尤其是作家们,可以做“诺奖梦”,但梦想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静下心下,脚踏实地,关注现实,关注民生,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无愧于“作家”这个称号。
文学是人学,从精神层面关注人生,给读者以精神慰藉。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必将唤起国人对文学久违的记忆,它提醒我们,在电脑、手机、电视之外,读一本小说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公务员考试资料:2014年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之诺贝尔奖

2014年上海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之诺贝尔奖作者:李明来源:华智培训在上海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常识应用模块中,科技文化知识都是每年必考的对象。
而在科技文化知识中,主要考察国内外在科技文化领域的新突破或者重大成就的确认。
从历年上海公务员考试来看,诺贝尔奖就是科技文化知识中的考点之一。
从往年的考察情况来看,诺贝尔奖的设题,各位考生重点掌握各自奖项的获奖理由,也就是这些人物的贡献所在。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3年10月7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3位科学家分享殊荣,他们分别是:来自耶鲁大学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罗斯曼、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美国科学家兰迪·W·谢克曼、以及斯坦福大学的德国科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
获奖理由: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研究。
诺贝尔物理学奖:2013年10月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揭晓,现年81岁的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现年84岁的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诺贝尔化学奖:2013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名美国科学家,即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和阿里耶·瓦谢勒,以表彰他们在开发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方面所做的贡献。
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当地时间2013年10月10日下午1时(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7时),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加拿大作家艾丽斯·芒罗(Alice Munro)获此殊荣。
她是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称为“加拿大的契科夫”。
诺贝尔和平奖:2013年10月11日,诺贝尔官网称: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获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该组织于1997年成立,总部在荷兰海牙;其在叙化武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201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当地时间14日揭晓,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尔斯·皮特·汉森以及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J·席勒获奖。
华人科学家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贡献

华人科学家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贡献华人科学家一直以来都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他们的贡献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产业科技创新和跨学科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的创新和贡献不仅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也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华人科学家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
许多华人科学家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工程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
例如,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于1957年提出了关于对称性破缺的理论,为粒子物理学奠定了基础,这项工作使他们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外,华人科学家陈景润在镜像对称性的研究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工作不仅为理论物理学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领域之间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华人科学家在产业科技创新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华人科学家们在技术发展和创新方面具有出色的能力和才华。
他们投资了研发工作,推动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例如,华人科学家蔡少棠是LED技术的先驱,他的研究成果在照明和电子显示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样,华人科学家张春晖也是光纤通信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发明极大地改进了信息传输的效率和速度。
这些创新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华人科学家的跨学科合作也对全球科技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
跨学科合作在解决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和推动创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华人科学家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加强了学术和实践的交流。
例如,在新药研发领域,华人科学家与生物学家、药剂师和临床医生紧密合作,加速了新药的研制并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这种跨学科合作和合作精神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
华人科学家的贡献还体现在科技人才培养和促进国际科技交流方面。
他们积极参与教育和培养下一代科学家,为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人科学家也鼓励并参与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通过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研究项目等方式促进学术和科技的全球交流与合作。
美籍华人科学家名单

美籍华人科学家名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在全球范围内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美国。
美籍华人科学家也有很多,他们为不同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是一些著名的美籍华人科学家的名单。
1. 陈省身陈省身是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是现代微分几何学的先驱。
他被认为是微分几何、表面理论和滑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许多工作对现代计算机图形学、物理学及控制理论也有很大影响。
2. 吴健雄吴健雄是美国物理学家,主要从事量子场论和超弦理论研究。
他被认为是量子色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与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合作,被誉为“费曼图之父”。
3. 陈儒林陈儒林是美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主要从事大爆炸和黑洞理论研究。
他开创了对广义相对论中时空完整性的探讨,还指导了许多学生,包括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氢元素内部结构研究者,周士勋。
4. 高锟高锟是美国电子工程师和微波领域主要理论与应用研究者之一,他开创了远程微波传输的研究。
他还发明了激光加热法分析微波器件,是微波技术中重要的标志性成果。
5. 汤加丽汤加丽是美籍华裔分子生物学家,她研究分子信号传递的分子机制,并以在荷尔蒙信号通路及疫苗研究方面尤为著名。
6. 孙景雷孙景雷是美籍华裔数学家,他的工作主要涵盖了凸优化理论、机器学习以及计算机视觉等领域。
他曾获得过美国青年科学家奖和斯隆研究奖,并被批发表大量权威论文。
7. 葛延清葛延清是美籍华裔神经科学家,他是神经科学领域的先驱之一,对通过生物物理方法研究神经网络和单个神经元发放的应答激励等内容研究成果颇具价值。
8. 王大珩王大珩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他以在低温物理学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著称,更帮助美国原子研究所制造出了首颗氢弹的核心。
他也获得了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9. 李开复李开复是美籍华裔计算机科学家和企业家,他是谷歌中国、微软亚洲以及创新工场的创办人。
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物理模拟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非凡的贡献。
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

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导读] 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创立,用以奖励那些为全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截至2009年已经有9位华裔科学家拿过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李远哲、高行健、钱永健和高锟。
在这里我们特别对诺贝尔奖成立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9位华裔科学家进行盘点。
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高锟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华人科学家获得者高锟瑞典皇家科学院2009年10月6日宣布,华裔科学家、“光纤之父”高锟(Charles Kao)以及两名美国科学家韦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Char les K.Kao),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
美国国籍。
1933年,高锟出生于上海金山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国际法庭的律师,弟弟高铻,一家住在法租界一栋三层高的房子。
入学前,父亲聘请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诵读四书五经。
10岁,高锟就读世界学校(即今日的国际学校),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他说:“影响很大!”。
1957年、1965年先后获英国伦敦大学电机工程学学士、博士学位。
1970年迄今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87-1996年任该校校长。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高锟教授1966年在《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中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讯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讯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
同时开发了实现光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
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诺贝尔奖明天起揭晓 4名华裔科学家成热门人选
时事政治:公务员考试网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准备了最新新闻事件:诺贝尔奖明天起揭晓 4名华裔科学家成热门人选,帮助国考考生了解最新新闻动态,从而积累申论热点,预祝考生备考成功。
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信息欢迎访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根据诺贝尔奖官网发布的消息,2014年诺贝尔奖将从10月6日起陆续揭晓。
四位华裔科学家张首晟、杨培东、邓青云、钱泽南成夺奖热门人选。
根据汤森路透的预测,2014预测名单包含来自9个不同国家、27个不同学术和研究组织的27位研究人员,并首次同时出现四位华裔科学家。
因已成功预测了35位诺贝尔奖得主,汤森路透的“引文桂冠奖”颇受关注。
上年更是成功预测了11位诺奖得主中的8位。
与此前获诺奖的华裔科学家不同,张首晟、杨培东是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内地接受教育的新一代,两人成为今年诺奖热门人选更令国人期待。
杨培东和邓青云此前曾分别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讲学。
2014年诺奖公布时间
生理学或医学奖
北京时间6日17时30分
北京时间7日17时45分
化学奖
北京时间8日17时45分
和平奖
北京时间10日17时
经济学奖
北京时间13日19时
根据传统瑞典皇家科学院规定,文学奖公布时间,另行通知。
张首晟:
“拓扑绝缘体”
让电脑运算加速
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教授
“他早就应该得诺贝尔奖了”,昨日,长期研究诺贝尔奖的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退休教授杨建邺表示,对张首晟成今年诺奖物理奖获奖热门人物并不奇怪。
1978年,15岁的张首晟高考被复旦大学录取,后出国深造。
他2006年提出“拓扑绝缘体”理论,次年实验得到证实,并因此获得“欧洲物理奖”等三大顶级奖项。
“拓扑绝缘体”意义在于,可提高计算机的计算极限,“约可以提高一倍”。
张首晟用“集市”和“高速公路”为例讲述该成果应用和意义:电子在芯片中移动就像跑车开进集市中,再怎么高档也跑不快;但若在高速公路上就可畅行无阻。
这可能是未来计算机持续进步的关键。
用纳米技术
提高计算机存储量
1971年生于江苏,本科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与张首晟一道列为今年诺奖物理学奖获奖热门人物的还有华裔科学家杨培东,其在纳米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计算机存储量。
他还是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特聘教授。
今年4月,杨培东到武汉大学做报告,畅谈“21世纪的材料革新”。
在当日演讲中,他就曾表示,希望今后能够用电流来激活纳米激光器,这样纳米激光器就能用于电路。
而最终,他预测纳米激光器有可能被用于鉴别化学物质、提高计算机磁盘和光子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量等。
邓青云:
OLED有望
彻底取代液晶
1947年生于香港,现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罗切斯特大学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热门人选之一,是有“OLED之父”之称的邓青云。
他2011年获地位仅次于诺贝尔奖的沃尔夫化学奖。
杨建邺认为,这将会提高他获诺奖竞争力。
1979 年一天晚上,邓青云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想起有东西忘记在实验室,返回后发现在黑暗中有一个亮亮的东西,由此展开了对OLED(有机发光二极体)的研究。
OLED是第三代显示技术的代表,具有图像质量优、低功耗、重量轻、柔性显示等优点,多应用于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平板电脑及高清电视。
专家认为,随着OLED进一步发展,其主要竞争对手液晶(LCD)将被淘汰。
2012年,邓青云应邀到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做报告。
基因研究
将改善人类健康
1949年出生在香港,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今年华裔另一位热门获奖人物是同样出生在香港的钱泽南,他同样被看成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热门人选之一。
对于钱泽南的贡献,上海交通大学论坛上有人这样评价:“发现几个调控基因表达的增强子特异的转录因子”,其意义在于“他的工作使我们的转录机器有更好的理解,特别是与发育和细胞分化的关系方面。
”
李嘉诚捐资4000万美元资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设生物医学和健康科学研究中心。
作为该中心的首任主管钱泽南表示,“现代生物学对人体运作的认识,已到达了一个非常精确的程度,将为医疗护理带来范式转移,令新一代的医生、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对付疾病的分子根源,而非仅仅医治病征……从根本改善我们的生活。
”
让备考事半功倍: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授课程
/general/145/8914/?wt.mc_id=bk7196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