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掌握生字及文学常识。

3、通过预习自译课文,圈画出不会翻译的词语和句子。

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使用说明: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导入新课(二)自读课文,圈点勾画。

1、给加横线字注音自为其名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2、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译课文。

并将不懂的内容写下来。

3、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二、合作、探究与展示(一)、理解课题:课题中“伤”的含义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二)、跟老师读课文,弄清节奏与停顿:(试着划分节奏)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余闻之也久。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⑦卒之为众人。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三)解释加点字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受于人者不至.且.为众人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四)积累虚词,精确翻译: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邑人奇之()⑤或以钱币乞之()⑥仲永之通悟()⑦传一乡秀才观之()⑧不能称前时之闻()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五)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父异.焉3、邑人奇.之4、稍稍宾客..其父5、父利.其然也(六)熟读课文三、检测与反馈课文练习三四、课堂小结1、通假字2、意动用法五、布置作业《补充习题》六、师生反思5《伤仲永》导学案第二课时总课时编号:执行时间年月日班级第组姓名一次过关二次回改学习目标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05课《伤仲永》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作者及作品;掌握“扳”“谒”“泯”“称”等词的意义,辨识“之”“于”的不同用法。

二、学习重点:准确地朗读并初步理解课文。

三、学习难点: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以事说理的写法。

四、预学模块【自主学习】在历史上有不少名人著书立说,论述有关“神童”的问题,但对这个问题论述得比较全面的是王安石。

他根据实例,从反面论证:神童的智力虽然先天的基础很好,但如果得不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神童们好的先天因素不仅无法发展,反而会消失。

为此,他特地写了一篇题为《伤仲永》的文章,对神童的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进行了分析、议论。

《伤仲永》是我国古代探讨神童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献。

1、文学常识:王安石,_______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家和_______家,字_______,晚号_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____________》和《临川集拾遗》中。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借一件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

2、给加点的字注音:邑.人()扳.()环谒.()泯.然()不能称.前时之闻()3、词语解释。

(1)解释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②贤于材.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③未尝.识书具 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古今异义: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一词多义:①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宾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导学模块【合作探究】1、方仲永的才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2、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山东省广饶县花官镇中心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

山东省广饶县花官镇中心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

教师寄语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学习难点1、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学习方法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多次阅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学生自主活动材料一、前置性自学1、走近王安石(1)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王安石,字_____,号_____,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本文叙事采用了的写作手法。

(3)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_______,宋欧阳修、王安石、_____、______、_______、曾巩。

2.给加点的字注音:世隶.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卒.之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而已邪.()3.在【】给加点字解释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5 伤仲永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自测】1、给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注音。

日扳_____ 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泯_____然众人矣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世隶耕 _______ 未尝识书具 ______ 借旁近与之 _____稍稍宾客其父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 从先人还家 _______卒之为众人_______ 今夫不受之天______ 父异焉 _______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 _______ 称前世之闻 ________【合作探究】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解难答疑】4、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特殊语言现象。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下能称前时之闻: '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②宾客其父:。

③利其然:④伤仲永:【拓展反馈】5、翻译下列语句。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反思】【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背诵课文。

2、掌握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并分析原因。

3、掌握文章由事及理的写作方法。

【预习自测】1、根据课文的时间推移概括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

2、课文最后一段可分几层?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文章的材料安排有什么特点?【合作探究】4、朗读背诵课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伤仲永【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聚焦】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难点突破】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关系,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才观?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走进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拓展链接】后天学习勤奋努力的名言名句①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爱迪生④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自主学习案】1.字音隶(lì) 扳(pā) 谒(yè) 邑(y ì)矣(yǐ)泯(mǐ) 称(chèn) 卒(zú) 焉(yān) 耶(yé)2.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②.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③.未尝识书具(“尝”同“曾”,曾经)3.一词多义其:①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②其文理皆可观者(代方仲永写的诗)③父利其然(这样)④其受之天(他)⑤如此其贤也(他的)之:①忽啼求之(代“书具”)②借旁近与之(代“仲永”)③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④余闻之也久(“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⑤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词“的”)⑥受之天(调节音节,无意义)于:①谒于邑人(引出对象)②于舅家见之(在)③贤于材人远矣(表示比较)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介词,从)然:①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②.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为: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②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自:①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①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②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宾客:①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贤:①.贤于材人远矣:(胜过,名词作动词) ②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有才能)4.古今异义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

七年级语文下册 5 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5 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5 伤仲永1、注音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2、词类活用: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3、重点词语: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⑨泯然众人矣泯然:⑩受之于天受:⑾贤于材人远矣贤: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对文中的“之”“于”“其”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1、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不能称前时之闻:⑤卒之为众人:2、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3、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⑤父利其然也: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哪些方面?3、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宾客其父()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4.翻译下列句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学海拾贝文学常识、重点词语复习有的放矢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就是通过记叙_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主要采用了叙事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讨论,本文分为几个部分,那些详写,那些略写,为何这样安排?课文详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

仲永才能衰退及最终平庸无奇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

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扬帆起航各个击破学习第一部分。

1.“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那些语句可以反映出仲永天资聪颖?(文中划出)3.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

4.“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5《伤仲永》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5《伤仲永》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5 伤仲永精彩开篇词“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翻译这篇文言文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隶(lì) 扳(pān) 谒(yè) 泯(mǐn) 称(chèn) 卒(zú)2.作者链接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关于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解释下面划线的实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并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重点、难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一、预习导读: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二、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圈点勾画。

注意句子的停顿。

2、注音:隶( ) 扳( ) 谒( ) 邑()矣( )泯( ) 称( ) 卒( ) 焉( ) 邪( )3、翻译,注意重点字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三、归纳积累。

1、词类活用:(1)邑人奇之 : 奇: (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3)父利其然也:利:(4)日.扳仲永2、重点词语词义: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邑人奇之:或以钱币乞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然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闻余闻之也久()前时之闻()3、古今异义古义()古义()稍稍自是.今义()今义()古义()古义()先人众人今义()今义()古义()古义()文理或今义()今义()四、作业布置: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

背诵课文伤仲永第二课时主备人周群英执行时间:月日总课时编号:审核(签字)班次组组员姓名小组检查教师回查学习目标: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从仲永的经历中悟出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勉励自己刻苦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从仲永的经历中悟出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一、自主学习1.熟读课文,请用原文回答问题①、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②、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③、方仲永五岁作诗能" ",而且" ";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二十岁就" "。

④、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 BC⑤、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⑥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二、合作探究1、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么看的?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你同意坐着的这种看法吗?4)、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三、拓展延伸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结合课文,说说现实社会中与之类似或相反的现象。

四、课堂小结及检查1、请用原文回答①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②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

③、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

④、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⑤、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⑥、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⑦、在第三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⑴⑵。

⑶3.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五、作业以“成才的关键?为题自由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清晰,语言简练。

六、文本链接:关于“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3、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4、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6、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7、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8、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9、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10、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11、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2、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1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伤仲永第三课时主备人周群英执行时间:月日总课时编号:审核(签字)班次组组员姓名小组检查教师回查1.读准下列字音。

邑人()日扳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环谒于邑人()泯然众人矣()卒之为众人()2.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乞之()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3.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4.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粗词的意思(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余闻之也/久 B.借旁近/与之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父利其然/也6.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

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

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8.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作法又是怎样的?9.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10、本文借事说理。

一、二自然段用了的表达方式,第三段用了的表达方式,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分别是11、《伤仲永》的“伤”是“”之意,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作者“伤”的原因是()A、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他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12、本文用字凝练,开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一句就交代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1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属于描写,作用是14、文中详略得当,记录了“我”的所闻所见,其中是详写,是略写。

15、开篇大事渲染仲永的天资聪慧与后来才能尽失,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16、这个故事给我们阐述了什么道理?请写出与之相似的名句17、课外阅读诗词改字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改为“入”。

旋改为“满”。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

”“用”字初曰“抱”。

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

予闻钱伸仲大夫如此。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旋.改为“满”()②凡如是.()③始.定为“绿”()④凡如是十许.字()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3.为什么“绿”字比其它字好?请作简单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