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新档案中的故事(3)─14312 - 台湾大学数位人文研究
台湾史学简介(8)

第八讲台湾史学研究简介
一、渊源
1、“历研派”(史语所):台大、师大、中研院
*“南港学派”——中研院近史所
2、欧美(日本)
3、“本土史学”——大陆的“本土史学”
二、发展历程
1、50、60年代
2、70、80年代
3、90年代以后
三、特色与展望
1、政治局势的影响
2、重视中国史、古代史,轻视世界史、近代史
*“史料”与“史观”
3、台湾史的研究
近代史的研究——国民党史的研究,档案刊布四、档案、文献的刊布整理为代表的成绩
《明实录》为代表的明清档案
方志、石刻、笔记
近史所档案:《海防档》、《中俄关系史料》等
台湾地方文献:淡新档案等
名人日记的刊布
四、主要机构及期刊
史语所、近史所、党史会(国史会)
大学(“南派”与“北派”)
各大学学报、研究会会刊
《史语所集刊》、《近史所集刊》
《大陆杂志》、《新史学》。
史学论文:浅谈台湾口述历史的发展

浅谈台湾口述历史的发展过去讨论台湾口述历史的进行与刊布, 都以学术单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以下简称近史所)为其嚆矢, 而订在1959年12月;然而如果将口述访谈包括座谈会、座谈会记录(以第一人称表示)这一宽广的定义来看, 则应以1952年台北市文献会成立后, 以《台北文物》为其机关刊物, 在翌年1月(1953.1, 2/3)刊登《大稻埕耆宿座谈会记录》一文为最早。
可惜此一工作在1956年以后即停止。
此外早期的《台湾风物》也在1954年5月刊出《士林镇乡土座谈会》为第二篇。
虽然如此, 但因学术机构有专才、预算, 因此学术机构对口述历史的探讨虽较晚进行, 但其规模成果却是地方文献机构、私人创办的杂志所难望其项背的。
本文首先探讨台湾口述历史发展的两条路线:一是“中研院”近史所、台史所、国史馆、党(中国国民党党史会)、军(史政编译局)为主;另一条路线自始即以台湾本土人物为访谈对象, 自台湾大学、各省县市文献会、文化中心(后改为文化局)乃至于文化工作者。
而后者在解严后, 其发展更为快速, 以地方文史工作室为其主力。
其次谈及台湾口述历史的推动给台湾各界尤其是史学界带来的影响。
再次谈及台湾口述历史发展的趋势与面对的问题。
一、台湾口述历史的缘起与进行(一)近史所既开风气又为先口述历史是藉受访者的叙述, 保留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记录, 它为社会变迁保留史料, 也提供历史研究或直接运用在个人传记与地方史的书写中。
台湾口述历史的发端与实践, 都不能不由1957年“中研院”近史所郭廷以所长开始积极推动口述历史开始说起。
郭廷以所长认为只要每位重要人物都能留下一份详尽的传记记录, 再与其他史料相对照, 就能解决、澄清若干历史问题, 遂在1959年10月拟订“民国口述史访问大纲”, 于12月正式展开党、政、军重要人士的访谈。
之所以在1959年展开这项工作, 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 1949年来台重要人士, 有部分已退出政坛, 有足够的人物可以选择;第二, 中华民国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到1945年抗战胜利, 可说历经了15年战争, 因而史料征集及历史书写两相缺乏, 有待补充;第三, 受到欧美各国口述历史发展的影响, 其中受到美国的影响较大。
台湾归来话档案

台湾归来话档案
柏桦
【期刊名称】《北京档案》
【年(卷),期】1993(000)001
【摘要】祖国宝岛台湾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日夜思念的地方,台湾的档案工作情况也是人们热切关注的。
1992年9月间,大陆档案学、历史学界九位知名专家、学者(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徐艺圃,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戎生,中央民院教授王钟翰,中
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教授韦庆远、副教授刘耿生、讲师柏桦,南开大学教授冯尔康,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阎崇年,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林岷)应邀考察了台湾的档案、文博部门。
受韦庆远先生之托,柏桦同志特为本刊赶写了此稿。
读者不仅可从中了解台
湾的档案珍藏和保管、利用情况,而且也能感受到两岸之间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九位先生访台是大陆改革开放后组团(指五人以上)访台的第四批,而在档案界属首次。
因而本文所述是两岸档案工作交往史上不可或缺的内容。
【总页数】3页(P6-8)
【作者】柏桦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
【相关文献】
1.考察归来话印象——访问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和香港历史档案馆 [J], 夏茂粹
2.聚焦台湾档案与文献研究推进两岸图书资讯与档案学交流——台湾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J], 黄清晨
3.档案馆也能成为公众休闲的好去处——访英归来话档案馆的服务功能 [J], 贺冰
4.台湾归来话台湾 [J], 杨彩虹
5.台湾归来话台湾 [J], 杨彩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字人文如何与现代文学研究结合?

如果非要给“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简称DH)下一个最简明的定义,那也许就是用数字的方法研究人文学术。
但究竟什么样的方法才算是数字的方法?尽管众说纷纭,一个确定无疑的前提则是大量文本、文献的数字化。
也就是说,是数字文献的诞生,才促成了数字人文研究诞生的可能。
与传统的文本、文献的载体及存在状态不同,随着媒介与通信技术的革新,特别是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普及,“以二进制数字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透过“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数字文献(digital document,也被称作“电子文献”,其中一部分还被称作“网络文献”),已逐渐成为当代文本、文献的主流形式,且在不断挤压传统的文献载体及其存在状态,势必也给学术界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甚至也被称作新的“学术革命”发动的契机。
根据研究对象、目的的不同,可将有关数字文献的研究约略分作两脉。
一脉集中于讨论数字文献的采集、加工、制作、校对、产生、发展、演变、使用、流通、典藏、管理等各流程与全生态。
其中,目前发展最为充分的是古籍、报刊等纸质文献的数字化,亦即各种数据库的建置;另一脉则强调以前者为基础而利用数据库作研究,主要进行深度的文本挖掘与数据分析,提出新的问题及其解释,或对旧问题作出新的、量化的分析,就此而言,它从“量化史学”、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等领域汲取了不少资源和灵感。
也正是从这相互关联、但又有所差异的两个学术脉络的发展中,我们看到了它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包括近代、当代文学)结合的可能性。
第一,针对数字文献本身的研究,或可称之为“数字文献学”。
作为现代文学研究者,我们至少应该考虑下述问题:与传统文献相比,现代文献本身有何特点?给文献学、文学研究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被数字化之后的文献本身有何特点?如果我们的今天研究已经无法脱离数据库,则又该如何看待数据库、利用数据库?学者与数据库的关系是什么?线上的所作所为与线下的学术活动有何关系等等。
台湾大学历史系博硕士论文目录

博士:年度姓名論文題目59 逯耀東論魏晉史學的轉變及其特色:以雜傳為範圍所作的分析60 趙雅書蠶絲業與絲織業在宋代的經濟地位61 阮芝生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地位61 徐泓明代的鹽法61 何烈清咸同時期的財政62 羅龍治李唐前期的官闈政治62 孫鐵鋼中國古代的士與俠63 張元宋代理學家的史學觀─以資治通鑑綱目為例64 樂炳南日本出兵山東與中國排日運動65 張永堂方以智的生平與思想65 林能士辛亥革命時期北方地區的革命運動65 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濟66 黃敏枝宋代寺院經濟的研究68 黃寬重南宋時期抗金義軍之研究69 陳錦忠先秦史官制度的形成與演變69 陳華清代咸同年間山東地區的動亂─咸豐三年至同治二年69 李東華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九世紀末─十五世紀初)70 許雪姬清代台灣武備制度的研究─台灣的綠營70 劉淑芬六朝時代的健康71 金善昱隋唐時代中韓關係研究─以政治軍事諸問題為中心72 胡平生復辟派在中國73 劉增貴漢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與官僚化73 張水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中德外交關係的轉變(1919-1939)73 邵台新漢代河西四郡的拓展75 劉靜貞北宋前期皇權發展之研究─皇家政治角色之分析76 睦銀均晚清中韓關係之研究(1864-85)─以興宣大院君與清廷的關係為中心77 李亨求渤海沿岸古代文化之研究77 曹在松葉適經世思想研究77 賴惠敏明清浙西士紳家族的研究78 吳慧蓮六朝時期的選任制度79 金扇珠秦律的形成與發展79 宋德喜關隴集團中的代北外戚家族研究─以獨孤氏為例79 陳淑銖浙江省土地問題與二五減租(1927-1937)79 王健文古代中國的國家觀念及正當性基礎79 赤嶺守清末琉球復國運動之研究80 張寅成戰國秦漢時代的禁忌80 劉素芬渤海灣地區口岸貿易之經濟探討80 薛化元張君勵思想研究─以憲政思想的探討為中心81 呂春盛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以權力結構演變為中心之考察81 張繼昊北系部落民與北魏政權之研究82 甘懷真唐代京城社會與士大夫禮儀之研究82 張家秀區域研究與社會經濟史之關聯─探討宋代城都府路82 李達嘉商人與政治─以上海為中心的探討(1895-1914)83 邱澎生商人團體與社會變遷─清代蘇州的會館公所與商會84 羅彤華唐代民間借貸之研究84 巫仁恕明清城市集體行動事件研究84 金榮煥拓拔鮮卑早期歷史研究─以《魏書》(序紀)之分析為中心85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在地商人的形成與發展85 閻鴻中周秦漢時代家族倫理之變遷85 邱仲麟不孝之孝---隋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文化史考察86 林偉盛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貿易(1622-1662)86 蔡幸娟北朝女主政治與內廷職官制度研究86 劉季倫中國全能主義的思想根源87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87 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87 李訓詳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研究87 李慶龍羅汝芳思想研究87 陳識仁北魏修史事業與《水經注》的形成87 童長義伊藤仁齋的研究─以「實」的概念為中心88 鄭愛蘭商周宗教與藝術所反映的社會政治心態之研究88 江燦騰殖民統治與宗教同化的困境─日據時期台灣新佛教運動的頓挫與轉型88 潘光哲近代中國「民主想像」的興起:1837-189589 許佩賢台灣近代學校的產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89 李明仁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繼承制之研究硕士年度姓名論文題目41 趙榮琅竹書紀年研究42 陳大瑞清乾嘉時代的中琉關係44 任長正清太宗時代明清和戰考44 許倬雲古代中國的天與帝45 張存武後金汗國與朝鮮的關係45 陶天翼甲午之戰46 吳衛平八旗制度之研究46 楊景霜鳥關於周禮的若干研究46 何今西漢重慶抑商的經濟政策46 施壁倫出島荷蘭商館日記47 黃培雍正時代中應統治體系的改變47 陶晉生金海陵帝伐宋與采石戰役的考實47 杜維運清乾嘉時代之史學與史家48 金發根永嘉亂後北方的豪族48 孫同勛拓拔氏的漢化48 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48 陳捷先滿州叢考48 周龍明代之宦官49 桑秀雲中國史籍中邊疆民族原始習俗制度的研究49 吳章銓唐代農民49 金翰漢武帝在文治方面的研究50 王曾才北朝時期的胡漢問題50 張忠棟東漢之教育與士風51 劉家駒清朝初期的八旗圈地51 王家儉魏源對西方的認識及其海防思想51 蕭啟慶西域人與元初政治52 謝瑩瑩澶淵盟約對於契丹、遼朝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分析52 張奕善明代中國與馬來亞的關係52 鄭欽仁北魏中書省考53 孫會文梁啟超的民權與君權思想54 石錦中國現代化運動與清末留日學生54 劉翠溶清初順治康熙年間的國田與收支54 李永熾福澤諭吉社會思想之研究54 劉景輝滿州治律制度的演變54 龔忠武近代中國之演變及其分析(1905-1914)54 卞麟錫從宿衛制度看唐代中國與新羅的關係55 黃富三劉銘傳清賦事業與土地改革研究55 韓復智西漢的經濟思想55 林錦雲許衡對於元初中統至元之治的貢獻55 史苾荃漢魏晉時代佛教與中國社會抵觸的問題55 許洋生明實錄中所見之中琉封貢關係56 張哲郎清代的漕運56 阮芝生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56 花俊雄民國八年至民國十四年的中國勞工運動56 趙雅書宋代的田賦制度與田賦收入狀況56 尹源鎬唐代南方經濟發展56 張秀蓉光緒初由歐返國人物研究56 呂光珠先秦典籍中的士56 商靜江柯九思的生平及其對於學藝的成就56 蔣孝瑀明代的貴族莊田57 張元南宋永嘉學派的經世思想57 徐泓清代兩淮鹽場的研究57 孫鐵剛周官的政治思想57 查時傑越縵堂日記看晚清的清議57 何烈清季厘金制度之研究57 莊吉發京師大學堂57 陳永發清政府從海禁到護僑之演變58 黃敏枝唐代寺院經濟的研究58 金寬中萬曆朝鮮之役與其影響58 吳劍雄馬歇爾使華的研究(1945-1947)58 彭先進段祺瑞推動中國參加歐戰之研究58 曾祥澤第三國際與中國共產黨(1919-1923)58 林能士清季湖南的新政運動(1895-1898)58 朱志騫張謇的實業主張58 孫隆基禹神話的研究58 寇偉義川黔滇軍政之中央化58 洪安全春秋的晉國58 羅龍治進士科與唐代的社會59 劉元珠華興會(1903-1911)59 石萬春唐玄奘疫經的研究59 具良根韓國東學黨亂事之研究59 辛勝夏甲午戰前中國朝野對朝鮮問題的看法60 張勝彥台灣建省之研究60 葉達雄詩經史料之分析60 蕭璠春秋至漢時期中國向南方的發展60 梁惠錦光復會(1902-1911)60 姜公韜王弇州的生平與著述(附弇州的考史學)60 白慕唐左傳中關於禮的史料之分析60 尹章義明代的馬政60 班一魯拳亂前後袁世凱的處變61 洪金富元代監察制度研究61 林維紅同盟會時代女革命志士的活動61 趙綺娜清初東北之駐防八旗61 陳芳明北宋史學的忠君觀念61 張永堂方以智研究初編61 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的尚賢政治與尚賢思想61 古偉瀛中國早期的電報經營61 邢義田漢代的以夷制夷政策61 段昌國恭親王奕訢與咸同之際的外交與政治糾紛61 胡平生梁蔡師生與護國之役61 唐德龍羅克希爾與中國61 郭繼生王原祁的山水畫藝術62 黃清連元代戶計制度研究62 唐弓唐代的遺教62 梁庚堯南宋的農地利用政策62 鄧淑蘋中國古代玉器研究之一─圭璧二屬之形制及意義的轉變62 杜正勝城邦國家時代的社會基礎62 葉言都兩晉世族政治形勢發展演變之研究62 張炎憲清代治台政策之研究62 高瑞穗崔東壁與疑古史學62 胡昌智呂祖謙與其史學62 陳葆真陳淳研究62 陳芳妹戴進研究62 宋后媚明初畫家王紱─兼說他的山水與墨竹62 羅傑商周青銅器藝術之分期與殷商青銅藝術造形的研究62 陳擎光元代畫家吳鎮62 李東華唐宋時代中國與非洲的關係62 朴元鎬洪建武文年間明與朝鮮的關係62 金鐘太漢樂浪時代之銘文研究63 樊亞香從唐明律的比較看明代妻權之低落63 殷登國陳洪綬研究63 鄭進發米芾屬素帖63 葉思芬南宋馬遠山水畫─馬麟、夏圭附63 潘柏澄方虛谷研究63 黃寬重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理宗時代的和戰、邊防與流民63 陳秋坤十八世紀上半葉台灣地區的開發63 林馨琴朱德潤研究63 黃進興歷史主義:一個史學傳統及其觀念的形成63 顏娟英?#123;瑛與仿古繪畫63 劉石吉清中葉後江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市鎮的興起64 唐內希中國與依朗的藝術交流64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灣之經濟社會之變遷64 陳華捻亂之研究64 丁慧美商周銅器紋飾中鳥紋裝飾藝術的形成及其發展64 胡映芬傅斯年與中國近代史學發展64 黃啟江五代時期南方諸國的經營64 尹學瑜北宋畫院之研究64 徐澄琪明人解釋文人畫的趨勢64 康樂唐代前期的邊防65 周伯戡先秦兩漢忠孝觀念的發展65 鄭慶華東吳與蜀漢魏晉關係的研究65 吳克商君書思想研究65 林瑞明晚清譴責小說的歷史意義65 溫順天瑪利諾會在華傳教簡史65 吳保合高克恭研究65 謝世芬九江貿易研究(1861-1911)65 王耀庭盛清宮廷繪畫初探65 朱惠良趙左研究65 陳欽國廣州護法軍政府之研究(1917-1921)65 石守謙元代繪畫理論之研究66 沈正柔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66 許雪姬明清兩代國人對澎湖群島的認置及防戍66 林聖芬清代台灣之團練制度66 黃安雄山西票號與清代之金融匯兌66 蔡玫芬定窯瓷器之研究66 劉淑芬隋代的南方政策66 馮明珠近代中英西藏之交涉:光緒二年至民國十三年(1876-1924)66 劉增貴漢代婚姻制度66 方清河孟子的井地說66 戴晉新戰國時代列國的變法66 葛婉章謝時臣研究66 孫貞淑李成、郭熙、安堅之比較研究:中韓文化關係之一例67 金渭顯契丹的東北政策:契丹與高麗女真關係之研究67 郭鴻韻中國史前時代與殷代的稻作67 顏清洋明代治理黃河述略67 洪美齡清代台灣對福建供輸米穀關係之研究(1860-1927)67 張念平清末的師範教育67 李孝悌平教會與河北定縣的鄉村建設運動67 鄒紀萬兩漢土地問題研究67 眭明光漢代刑律研究67 錢伊平隋唐人俑研究67 邵台新由史記漢書序贊比較兩漢初期的社會68 周惠民德國租借膠州灣研究68 王越韓氣的統論及其與儒學的關係68 楊肅獻晚清的反變法思想(1881-1900)─近代中國保守主義的一個分析68 陳國棟清代前期的粵海關(1638-1842)68 廖秀真清末的女子教育68 金世豪漢初藝術寫實性之研究68 徐平國上海會審公解探微68 何慾玲日據前漢人在蘭陽地區的開發68 張舜華台灣官制中蕩的研究68 張金儀漢鏡所反映的神話傳說與神仙思想68 許湘苓元代墨竹畫展68 蔡慧玉同治八年中英新約研究1867、1870年英國對華政策68 葉其忠明鄭降清叛明官兵的研究(1646-1683)69 朴仙姬霍光輔政之研究69 劉靜貞宋人的果傲觀念69 吳光華唐代盧龍鎮之研究69 丘為君自然與名教─漢晉思想轉變的一個考察69 賀彼得韓非與馬基維利軍事思想之比較研究69 張榮芳唐代的史館與史69 周婉窈日據時代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之研究69 楊麗祝晚清時期的岑春70 陳家秀吳氏世襲武將與南宋四川政局70 尹貞粉明代軍屯之研究70 賴惠敏明代南直隸賦役制度的研究70 吳振漢明代奴僕之研究70 方惠芳曹錕賄選之研究70 藤井志津枝一八七一年至一八七四年台灣事件之研究71 赤嶺守光緒初年琉球與中日兩國之關係71 曹在松孫復春秋尊王發微與北宋經史二學思想之演變71 沈松橋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71 張淑雅清末廣東四大書院的研究71 王汎森章太炎思想之研究71 楊美莉劉松平畫羅漢三軸之研究─兼論宋人之羅漢信仰71 牛道慧日本田中內閣漢州政策之研究(1927-1929)71 王玥民中日軍事協定與日本對華侵略之研究(1917-1921)71 朴恩和宋代故事人物畫研究71 林地煥四川鹽政的改革(1895-1920)71 周雲錦新文化運動的價值觀71 陳淑銖現代華中六省之農業金融(1927-1937)71 耿立群蜀漢對西南的統治與開發71 張繼昊北魏變亂問題初探(西元396至534年)71 吳慧蓮東晉劉宋時期之北府71 何湘妃南宋高孝兩朝對王安石評價的變遷過程與分析71 宋德喜唐代前期門第觀念之發展─以門第觀念為中心(618-755)72 徐秉愉宋高宗之對金政策─建炎元年至紹興十二年72 葉煬彬朱熹的政治生涯72 孫春在清末的公羊思想72 許鼎彥山東的反袁帝制思想72 杜繼平五四時期的反傳統思想72 韓嘉玲濟南慘案後的反日運動之研究─1928年五月至1929年五月72 李達嘉民初聯省自治運動之研究72 李慧淑宋院體花鳥畫之研究─從宋徽宗及其畫院探討風格轉變之關鍵72 黃福得邁涅克的國家觀念73 李貞德西漢律令中的倫常觀73 翁碩輝東漢政權的轉移─以皇太后為中心73 張寅成西漢的宗廟與郊祀73 李今芸宋遼貿易之研究73 吳展良朱子理學與史學研究73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觀念研究(1886-1900)74 翁佳音台灣武裝抗日史研究(1865-1902)74 紀欽生晚清時期的端方─一位改革官僚之研究74 李淑美元朝吳鎮漁父圖之研究74 王健文戰國諸子的古聖先王傳說及其思想史之研究74 蔡幸娟南北朝降人研究(398-534)74 呂春盛北齊政治史初探─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74 金仁淑宋代土地私有制度與租佃制之探討74 成耆仁韓國出土唐宋元陶瓷之研究74 邱雯雯現代華北四省煤礦業發展之研究74 詹士模宣統朝的政治領導階層(1909-1912)75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75 向淑雲唐代婚姻法與婚姻實態75 李明仁前燕政權性格與結構之變遷75 簡惠美韋伯論中國─「中國的宗教」初探75 林美玲晚明遼餉的研究75 吳翎君晚清中國朝野對美國的認識75 辛太甲中國與朝鮮早期電線之經營(1885-1894)75 金鴻文張作霖生平之研究75 張雋中國本位文化與全盤西化論戰的本質75 金仁文清代湖南會黨之革命活動75 王文宜癸亥寶華山莊紀興元風景冊之研究75 金鮮燕商周青銅器中的人形紋飾75 薛慧蓉倪瓚容膝齋圖之研究75 余佩瑾仇英有關園林繪畫的幾張作品75 葉泉宏明代前期中韓國交之研究75 崔京玉鄭樵通志之研究75 李貞琳清聖祖對西學關心及其對傳教士之態度76 王世宗南宋高宗朝變亂之研究76 蕭公彥禮學之內涵與北宋禮學之發展76 許瑞浩清初限制渡台政策下的閩南人移民活動76 李榮泰湘鄉曾氏研究76 劉熙明大連港貿易與南滿產業之發展76 甘懷真唐代家廟制度研究76 金甲均論西漢牛耕農法的變遷─以華北地區輪耕、輪作為中心77 鐘淑敏日據初期台灣總督府統治權的確立(1895-1906)77 邱澎生十八、十九世紀蘇州城的新興工商業團體77 王德權唐代官制中的散官與散位77 嚴守智王時敏的仿黃公望風格77 王正華沈周(夜坐圖)研究77 張仁溶商周青銅器上動物花紋的意義及其演變77 劉巧媚晚明蘇州繪畫77 劉季倫李卓吾的思想為中心77 于永廷那米比亞獨立問題的探討及透視78 郭芳楠北宋士兵禁軍生活之研究78 李慶龍顧炎武經史論78 劉燕儷唐代後期的銅錢不足問題─從供需面的探討78 張隆志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一個清代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78 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教諍辯之研究78 李建明古代散樂析論─遊藝活動與社會生活之研究78 賴亮郡唐代四川與中央關係之研究78 金榮煥北魏與東北諸國關係研究─以庫莫西、契丹、高句麗、勿吉為中心78 邱純惠十九世紀台灣北部的犯罪現象78 張麗芬湖南省米糧市場產銷研究(1644-1937)78 曾鷰斐日據高雄築港對高雄地區之影響─以人口與產業為中心78 林美莉外資電業的研究78 何素花抗戰時期國營煤礦業的發展78 陸啟超清末學制改革中的學生訓導─論學生反規制行為之研究79 金世忠民國保甲制度之研究─以抗戰前後之四川省為例(1935-1949)79 陳美錦反孔廢經運動之興起79 陳熙遠時代與思潮轉折點上的異數─陳確思想試析79 沈宗憲宋代的鬼與死後世界傳說79 邱仲麟明代北京都市社會的變遷79 巫仁恕明清湖南市鎮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79 林育淳進入世界藝壇的先驅─日據時期留法畫家研究79 鍾月岑近代史上對傳統科學的呈現79 李君山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79 黃寶卿自強企業中的官商關係79 劉士永光復初期台灣經濟政策的檢討(1946-1952)79 洪進業西漢初年的黃老及其盛衰的考察79 卓意雯清代台灣婦女生活的研究79 童長義江戶哲學中的誠─以神儒交涉為中心80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80 李福鐘改造一個共和國─中國大陸改革運動的展開(1976-1984)80 夏賢李金代書法之蘇軾與米芾傳統80 宋家復章學誠的歷史構想與比較研究80 劉馨珺南宋荊湖南路的變亂之研究80 陳穗錚先秦時期中國觀念的形成與發展80 李錫全南宋福建路的經濟活動80 柳智元清初薩滿教的演變及其文化性格80 曾?#123;瑩董其昌書法中米芾風格之研究80 劉康馬克斯主義在中國(1919-1949)─中國啟蒙運動與極權主義之辯證法80 林春成1952年日華和平條約之研究81 許信昌秦簡日書術數的探討81 陳宗乞兩漢教育制度考察81 黃銘亮先秦兩漢夢的類型與意義─中國古代夢的迷思81 甯慧如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81 馬以謹魏晉南北朝婦女的緣坐81 鄭雅文二拍之間的猶疑與流轉─論馮夢龍世界的塑模81 林秀姿一個都市發展策略的形成─1920年至1940年間的嘉義市81 張雲春秋時代的吳國81 邱炫煜中國海洋史專題─明帝國與南海81 陳秀淳日據時代台灣山地水田農作的展開81 林玉茹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81 具聖姬漢晉的塢壁82 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從政治史與思想史角度考察82 金仕起古代解釋生命危機的知識基礎82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82 李卓穎分類、疆界與身份:《酉楊雜俎》與東漢到唐代目錄之研究82 陳秀芬羅教的知識系譜與權力關係:一個知識史的詮釋82 曾士榮戰後台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兼以「台灣大學」為討論案例82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82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1937-1945.8)82 李明哲宋初三朝政局之演進與學術變遷之關係83 黎幼蓮東晉南朝的貴族、寒族與道教83 張旭宜台灣原住民的出草習慣與總督府的理藩政策83 鄭天凱政權交替下的地方社會─雲林事件(1896)的探討83 王啟屏北宋士人的生活83 陳姿芳萊布尼茲的國家觀念83 黃玫茵唐代江西地區開發研究83 李若庸從Thomas Wolsey的浮沉看英國史上新舊交替的特質83 王憲群合步樓公司與中德關係83 蔡瑄瑾裴松之家學傳承及六朝史學的演變83 何文靜時代的省思─馬基維利的政治思想83 寇強明清山西、陜西兩省的經濟結構83 鄭愛蘭周代的婚姻與生活84 黃麗如漢隋之間滎陽鄭氏研究84 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84 簡杏如宋代莆田方氏家族84 李文良日治時代台灣林野整理事業之研究─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84 陳元朋宋代尚醫人士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84 郭哲銘汪輝祖之研究─以其刑名思想為中心84 林明燦新竹地區的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的變化84 戴志清楚材晉用─春秋社會流動之一研究84 楊宗霖宋代嶺南的對外關係84 高進由制度面看清代河督所轄之河防工程─以乾隆時期為例的探討84 楊永彬日本領台初期台灣紳商與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年-1905年)84 林美香「教而後為人」:伊斯拉摩斯的教育觀85 王俊中政教間的合作與糾結:明末清初西藏格魯派掌權過程中的藏、蒙、滿洲關係之研究85 趙潤昌戰國秦漢間重本抑末與農村財富的流失85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85 程嘉文國共內戰中的東北戰場85 劉謦豪民國初期的師範教育(1912~1928)85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生產與再生產看貞節觀念的沿革化85 吳淑慈清代台灣的---以永濟義渡為例85 詹緣端先秦的君王與君王論85 陳光達想像的認知:中國古代對於死亡的態度85 李厚壯國共內戰在山東(1945~1948)85 林榮澤天道普渡---以一貫道的興起為例85 林正慧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庄之演變85 張文昌唐代禮典的編纂與傳承---以《大唐開元禮》為中心85 楊彥彬伏爾泰的自然神論與理想國85 李國生戰爭與台灣人:殖民政府對台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85 孫慧敏西學東漸:近代中國「學校」觀的變遷85 高郁雅北方報紙輿論對北伐之反應---以天津《大公報》、北京《晨報》為代表的探討86 李宜芬中國中古道教傳記之研究---以神仙思想為中心86 張崑將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的王道政治論研究---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86 李家豪沒落或再生:論元代四明地區的士人與家族86 姜志翰中國星占對軍事的影86 陳偉智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1900) 86 蔡爾健佐藤信淵政治思想之研究---以其《混同秘策》為中心86 曾品滄汐止的產業變遷與紳商家族之發展(1754~1945)86 廖振旺布克哈特歷史思想中的人性論與藝術思考---以《世界史的省察》一書為例86 陳智為內村鑑三與基督新教86 吳國安中國基督徒對時代的回應(1919~1926)---以《生命月刊》和《真理週刊》為中心的探討86 張藝曦講學與政治:中晚明講學性質的轉變及其意義86 徐威雄社稷與宗廟---古代中國的社會與國家86 呂世浩從五體之末看《史記》的特質---以〈平準〉、〈三王〉、〈今上〉三篇為主86 陳遠超近代式初級普通教育在台灣的誕生—以國語傳習所乙科及國語學校附屬學校的課程為討論對象86 邱永春儒術的衰微與儒家角色的轉變---先秦到兩漢的儒學的發展86 莊明興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87 林欣宜樟腦產業下的地方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87 金富植兩漢時期司隸地區的人口變動87 陳中禹從清乾隆朝岸裡社訟案看番漢糾紛的型態〈1758-1792〉87 王興安殖民地統治與地方精英─以新竹、苗栗地區為中心〈1895-1935〉87 三澤真美惠日本時代台灣電影政策之研究87 蔡爾健佐藤信淵政治思想之研究─以其《混同秘策》為中心87 蔡宗憲北朝的祠祀信仰87 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台灣的縱貫線87 黃煜文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87 吳靜怡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解釋─以1970年代以來法國史家的解釋為例87 黃文斐維柯《新史學》的中古性87 賈本曜托馬斯摩爾之烏托邦88 楊俊峰南朝末年士人的處境及其北遷問題88 方儷璇宋代浙東沿海的士大夫社會─以明、台、溫三州為中心88 王慧芬清代台灣的番界政策88 王立本裝甲兵與現代中國軍事88 趙立新西晉末年至東晉時期的「分陜」政治88 蔡蕙光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88 藤井康子日治時期台灣中學校之形成:教育方針、制度、背後支柱88 朱瑪瓏近代颱風知識的轉變─以臺灣為中心的探討88 顧雅文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88 朱茂欣建構民國─從政黨內閣到農村立國:章士釗政論研究(1912-1927)88 周玉翎台灣南端尾閭恆春的族群與歷史(1867-1904)88 康云妵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宗教政策─以韓國、台灣的基督教會為例88 廖宜方唐代的母子關係初探88 楊欽堯唐代的節日─以七月十五日為主的探討88 謝美裕漢晉之際的老年觀─思想與政治文化的塑形88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88 徐大川宋至清初間的求子與不孕治療88 高晨揚特爾慈的現代意識與歷史思維─海德堡時期(1894-1914)。
谈两岸文字的统合

收稿 日 期: 2 0 1 3 — 1 1 - 1 9
基金项 目: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委托项 目“ 台湾语文政策跟踪研究” 。 作者简介 : 魏 晖, 男, 江西丰城人 , 教 育部语 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 , 研究员 , 博士 , 研究 方向为语 言政策 。
1 2 0
武 陵学刊
台湾也多次进行过汉字简化 ,只是因为种种原 因未能推行。 1 9 7 0 年起 , 台湾开始整理 国字, 先后出 台了 《 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 《 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
的交流 , 合编《 中华语文词典》 , 出版 了《 两岸常用词 典》 , 开通了中华语文知识库 网站等 , 成效显著, 为凝 聚共识 、消除因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做出了积极贡
从陆999年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查资料中可以看到陆民众阅繁体字书报227基本没有困难3598有些困难但凭猜测能懂概意思413困难很多但教师等专业人员接近5基本没有困难困难很多足九席台国家图书馆8周年馆庆致词说台湾开放大陆人来台探亲观光至今已累积7万人他向好几个导游打听过还没听说有任何一人反映看懂正体中文字这也一个侧面反映大陆人士认繁体字困难并是很大
潭、 泉州 、 厦 门开展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 , 在与台
胞 座谈 中 , 不少 台胞表 示 , 经 过 短 时 间适 应 , 认 读 简 化 字没 有太 大 困难 。问卷 调查 数据 显示 , 9 7 . 1 %的台 胞“ 经常” 和“ 有 时” 阅 读 大 陆 出版 物 。从 大 陆 1 9 9 9 年“ 中 国语 言文 字 使用 情 况调 查 资 料 ” 中可 以看 到 , 大 陆 民众 阅读 繁 体 字 书 报 2 2 . 7 1 %基 本 没 有 困 难 , 3 5 . 9 8 %有 些 困难 但 凭猜 测 能读 懂 大概 意 思 , 4 1 . 3 0 %
台湾省高等教育史简介

专门学校 高等教育 台北帝国大学
日据时期—实业教育
日据时期的实业教育,即中等职业教 育,在规模上与普通中学相当,在内容 上极其繁杂。主要有实业学校和实业补 习学校。前者主要招收“小学”“毕业” 生,后者是在“小学中”实行实业教育, 教授学生一种职业技能。 初期都是讲习所或公立学校附设的实 业科,1919年颁布“台湾教育令”后成 立正式的实业学校和实业补习所。
省教育经费占全省总支出百分比
1944 6.41
1946 8.41
1947 20.78
1948 25.79
1949 27.64
1950 24.91
1951 25.38
1952 24.84
1953 24.62
1954 25.04
1955 25.78
职业教育 师范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省以后对原有日 据时期的职业学校进行了调整与扩充。 特别是国民党政府退台之后,为了配合 “反攻复国之大业”,重视职业教育, 使得这10年中台湾省的职业教育有了很 大的发展。 初级职业学校、高级职业学校。 非常注重实践。
日据时期高等教育的特点
1.布局合理。 2.重视应用科学。 3.精兵简政,行政人员主要是教师。 4.排斥台胞。 5.歧视女性。 6.具有浓厚的帝国主义色彩。
六、光复后初步发展阶段(1945~50年代中期)
特点: 除旧换新 1950年提出“戡乱建国”教育方针,推 行国民党化教育 较日据时期发展很快 重视职业教育 解决师资问题
台湾省高等教育史简介
阶段划分
17世纪以前 荷西占据时期(约1624~1662) 明郑时期(1662~1682) 清王朝时期(1683~1895) 日据时期(1895~1945) 光复后初步发展阶段(1945~50年代中期) 光复后快速发展阶段(5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 光复后稳步发展阶段(70年代中期~1987) 解除“戒严令”后的发展(1988~现在)
数字人文视域下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情感演化研究

数字人文视域下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情感演化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1.2 研究目的和问题 (3)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4)1.4 论文结构安排 (6)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概述 (7)2.1 知识分子的定义和特点 (8)2.2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构成 (9)2.3 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11)三、数字人文视域下的知识分子情感演化研究方法 (12)3.1 数字人文技术在情感演化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3)3.2 基于文本分析的情感演化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方法探讨 (15)3.3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16)3.4 本研究所采用的实证模型介绍 (17)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情感演化的历史轨迹分析 (18)4.1 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情感演化的总体趋势 (19)4.2 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同类型知识分子的情感演化比较分析 (20)4.3 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情感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22)五、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情感演化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 (23)5.1 中国近代史背景下的新文化运动对知识分子情感的影响 (24)5.2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新文化运动及知识分子情感的影响 (25)5.3 中国传统文化对新文化运动及知识分子情感的影响 (27)5.4 其他社会历史因素对新文化运动及知识分子情感的影响 (28)六、结论与启示 (29)6.1 结论总结 (30)6.2 对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情感演化问题的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展望31一、内容概览本文立足于数字人文的视域,以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情感演化的特点和动力机制。
在对传统史料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网络平台上的数据资源,如论坛、博客、社交媒体等,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知识分子情感史谱,并尝试运用情感分析、文本挖掘等数字工具进行定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新檔案中的故事(3)─14312案
一、前言
我們都知道《淡新檔案》是一套地方官府的公文,所以裡面必然收錄許多官員行政過程中的各類文書。
比較特別的是,官員與其他行政人員或士紳往來的信件,通常也被胥吏幕僚們視為公文的一部分,並將這類文書一併收錄在卷宗內。
這讓我們在閱讀《淡新檔案》時,常可見到官員們之間的互通訊息,以及這些訊息的往來,對於案件審理的影響。
這一次,我們要使用的案件是編號14312案,這個案件共有16件文書,其中有5件文書就是官員的往來書信。
因此,我們將要透過14312這件樟腦買賣糾紛的案件,說明官員在承辦案件的過程中,如何從各種層面接受到案件的相關資訊,然後做出裁決。
二、案件中的故事
案件編號故事內容
14312-01 十九世紀晚期,由於劉銘傳接任巡撫後,在臺灣推動一連串的行政改革事業,包括進行「開山撫番」、「清賦」等政策,使得
當時出現許多非正式體制下的行政協辦單位。
例如,辦理山區開
發的「撫墾局」、辦理樟腦業務的「腦務局」等,負責協助地方官
府辦理各項改革業務。
當然,為了推動新的業務,地方官自然與
撫墾局等單位的負責人員,有著相當密切的往來。
目前《淡新檔案》裡面所收錄的私人信函,大部分都出現在晚清劉銘傳改革政策以後,顯見地方官為了因應新的改革,常常
必須透過信函互相溝通政務的辦理。
接下來,我們將進入14312
這起案件的核心內容,說明在這種現象底下發生的故事。
1894年三月底,大嵙崁腦務局中(大溪)負責稽查腦務的委員,發了一份公文給新竹縣衙門,告訴地方官近來有人在新竹一
帶私設腦行,請知縣下令查禁。
這位負責稽查腦務的委員孫傳袞
寫了下面這份公文給縣官:
本局之前已經多次發文請貴縣查禁私設腦行,但還是收到消息,指稱有人在新竹私設腦行,而且還不止一家。
本局認為根據
法規凡是經營樟腦的業者,必須到腦務局申請牌照,而新竹一帶
私設的腦行,都沒有向本局申請過牌照,既然如此他們所賣的一
定是私腦。
且之前巡撫訂立章程時,規定樟腦只能在大嵙崁(今
日大溪)販賣,所以這些腦行實在於法不容,還請貴縣能加緊查
辦。
若這些腦行確實有牌照,請通知他們到大嵙崁來交易;若是
無牌照的,則請貴縣要求他們五日內關閉。
14312-08 在這份公文之外,稽查委員孫傳袞也寫了一封短信,請知縣
將前次已緝獲私設腦行的何姓商人,提送給腦務總局訊問,以便辦理查禁之事。
14312-07、10
這次的知縣名為范克承,是雲南人,1886年考取進士後,即於1888年被調往臺灣任職。
起初,范克承先到南部擔任安平縣知縣,1892年又調往中部擔任臺灣縣知縣,兩年後才調至新竹縣知縣。
范克承儘管經歷尚淺,但在晚清各項政務改革時的工作表現,深獲歷任巡撫的肯定,所以持續留在臺灣南北各地擔任地方官職。
范克承在四月初到任新竹知縣後,立刻批閱腦務總局傳來的公文,並發文回覆總局,表示將盡速查辦此事。
同時,知縣也另外指示幕僚草擬一封信,由他親筆寫給稽查委員孫傳袞。
在信中,知縣一方面說明已派出差役調查,另一方面也提到,他擬了一份與稽查委員共同署名的公文,準備發到各處禁止私設腦行之事,請稽查委員收到後,在公文上核章辦行。
14312-11 附帶一提的,知縣隨信附給稽查委員並要委員蓋章發行的公文內容為:
根據腦務章程的規定,臺灣北部以大嵙崁(大溪)、三角湧(三峽)兩地為交易地,不得另外銷售,而這條規定早已刊印在腦灶
的執照裡面,有拿牌照的應該確實遵守。
最近有奸商在新竹城私
設腦行,私買樟腦,是有違腦務章程中的規定,請新竹城有申請
執照的腦行,移往大嵙崁。
至於沒有牌照的腦行,自此公告後三
日內一律關閉,不得再私自營業。
隨後,孫傳袞便將這份公文蓋上「稽查臺北樟腦竈務關防」一印,交由知縣刊印發貼於新竹一帶。
14312-09 知縣在回覆腦務總局時,另外也在衙門內發布一起行政命令,指示差役盡速拘提何姓商人移解腦務總局訊問,並由差役前
往通知有申請牌照的永祥泰腦行,盡速移往大嵙崁。
至於沒有申
請腦灶牌照的翁貞記、金廣運等腦行,則要求他們具結保證五日
內會將腦行關閉。
看起來,知縣在批閱腦務總局的公文時,已經大致弄清楚城內各處腦行的情況,所以這次很快發布命令,由差役傳達給城內
的各處私售樟腦的腦行。
14312-13 知縣在派出差役後一日,又寫了一封信給稽查委員孫傳袞。
知縣補充說到:「稍早之前貴局曾寄一份禁止私設腦行的公文草稿
到新竹縣,我已經在上面蓋上官印,現將這份公文送回貴局,請
您們核章後再寄還給我。
」(按:根據淡新檔案14311案的記載,
此一禁設腦行的公文為三月底送交前任新竹知縣劉威,范克承此
信是為了說明這份由前任知縣簽收的公文將如何辦理)
14312-12 很快的,孫傳袞再將這份公文蓋印後寄還給知縣,並寫一信
說明公文寄還之事。
14312-15 不過,稽查委員孫傳袞看起來比較關心私設腦行的查緝行動。
在寄信說明已送還公文後,他又立刻提筆寫信給知縣,補充
說明這次查緝行動的重要性與相關工作的進行。
孫傳袞說到:
這次因為大嵙崁的腦戶向本局稟報,希望我們轉請貴縣查禁新竹私設腦行。
這件事情不僅是商家買賣利益上的受損,更重要
的是公家徵收的腦灶防費,也因為這些私賣樟腦的行為受到影
響。
故望貴縣能嚴加禁止,以儆效尤。
近日來,樟腦事業衰退,
頗有江河日下的情況,在考慮到官府財政收益的問題下,只好請
您多加注意此類問題,好挽救官方的樟腦事業。
本局為了解這次
的查緝行動,特別派遣舒委員(官拜縣丞)親自前往向您請益學
習,還請您能確實查明私設腦行的情況,讓樟腦事業能符合法令
規範進行。
此外還有一事請託。
過去我們曾與貴縣連名發布禁止私設腦行的公告,因之前只寫了五張,現已不敷使用,希望能加寫六張
公告,還請您能同意蓋印發貼。
14312-02 事實上,早在孫傳袞來信以前,知縣范克承已掌握新竹一帶私設腦行的情況,並於四月四日派出差役前往處理。
所以,舒姓
委員到來以前,這些私設腦行的翁貞記、金廣運等商行,已簽立
切結書同意在五日內關閉腦行。
而之前已經查獲的何姓商人,也
已拘提到案。
因此,知縣即以公文正式回覆腦務總局,表示私設腦行的商戶已經具結關閉,而何姓商人以及後續查獲的蔡姓商人,都將交
由舒姓委員帶回總局詢問。
14312-16 由於稽查委員孫傳袞曾來信關心查緝行動,使得知縣在發文回覆總局時,又額外開立一份清單傳給孫傳袞。
清單中載明這些
被查緝的商行分別由哪些人經營,裡面包括永祥泰商行即秀才張
貞所設;翁貞記即貢生翁林煌與葉田所設;建昌為蔡祥、劉阿秀
所設;東順即是之前查獲的何姓商人何海舍所設;金廣運商行為
姜紹祖所設。
14312-14 知縣將公文與相關人等移送腦務總局後,總局即向當時的巡撫邵友濂報告,邵友濂隨即指示各級官員,如有再查獲私買樟腦
等事,罰買主繳交所買樟腦三倍價錢的罰金,私賣的腦丁則上枷
鎖兩個月。
然後,大嵙崁腦務總局再將巡撫的指示,以公文回傳
給新竹縣知縣,用來說明知縣將案件移交給總局後的處理情況。
這起由總局移請知縣協助的案件,到此宣告結案。
三、後記
這次的案件故事雖然很短,如果只看公文的往來內容,會覺得單純是新竹縣衙門與腦務總局兩個單位的行政往來。
但只要重新細讀裡面的信件內容,再弄清楚公文順序,就可以知道這些公文只是表面上的行政程序。
真正的案件處理過程,其實是寫在這些私人信件裡面。
例如,腦務總局派出舒姓委員前往新竹縣衙門一事,如果我們沒有讀到信件,僅從14312-02的公文來看,很容易會忽略知縣將相關人等交由舒姓委員帶回的過程,其實是反映出腦務總局對於此事的高度重視,才特地派人前來。
所以,我們從這起故事的觀看,便應該更加謹慎思考《淡新檔案》中的文書記載,可能背後還大有文章,只是我們很快的把它跳過。
再者,這起案件的故事,很詳細的將不同單位的人員,如何透過正式公文以外的文書,傳遞彼此的看法與意見的過程記錄下來。
而這些紀錄無疑是我們追尋歷史時,相當重要的線索。
舉例來說,范克承與孫傳袞的書信往來,讓我們可以知道這位正式體制下的地方知縣與非正式體制的人員,關係應該相當不錯,所以能夠透過書信互相溝通,並使得腦務總局移送的這起案件,很快獲得解決。
看起來,范克承能夠受到歷任巡撫的信賴,應該與他可以配合辦理晚清各項改革事務有關。
最後,真正要說明這起案件的前因後果,其實還必須把另一起14311案合併討論。
單從14312案閱讀的話,我們無法完全弄清楚官員間的對話,到底是在講哪些事情,這也再次告訴我們,《淡新檔案》中不同編號的文書,有時候其實是有很密切的關連存在。
四、關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