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第三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023-09-09
CONTENTS
• 概述 • 总结
0 概述 1
概述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共产 主义体制相继崩溃、解体的一系列事件。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冷战结束后的重要 历史转折点,对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THE END
THANKS
捷克斯洛伐克的剧变
• 捷克斯洛伐克剧变是指1989年土伦 会议后,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爆发的 一系列示威和抗议活动,以及随后 的政治体制变革。
苏联解体
• 苏联解体是指苏联联邦的一系列解体事件。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总书 记,他推行的改革政策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和经济问题。
• 独联体成员国的独立 • 战争和政治混乱
在苏联解体后的几年里,一些独联体成员国发生了战争和政治混乱。例如,俄罗 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克里米亚危机导致了克里米亚地区的争夺。
独联体成员国的独立
• 苏联解体后,15个加盟共和国中的 独联体成员国相继宣布独立。这一 系列的独立事件导致了苏联联邦的 正式解散。
0 总结 2
总结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至21 世纪初重要的历史事件,改变了东欧 地区和世界政治格局。通过一系列政 治和经济改革,东欧国家摆脱了共产 主义体制,迈向了民主和市场经济。 苏联解体后,独联体成员国相继独立 ,战争和政治混乱也伴随而来。这一 段历史对于理解当今世界格局和国际 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冷战结束 • 南欧剧变 • 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
• 冷战指的是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之 间的意识形态冲突和对抗。1989年 ,冷战局势得到缓解,东欧苏联盟 国开始实行政治和经济改革,标志 着东欧剧变的开始。
初三下学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归纳:历史

初三下学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归纳:历
史
学生们在享受学习的同时,还要面对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考试,为大家整理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仔细阅读。
【知识点拨】
(一)知识引导
1.东欧剧变
时间:80年代后期起。
途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领导人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政治多元化,反对派通过大选取得政权。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概况:①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②除罗马尼亚以外的东欧国家都通过和平方式发生剧变。
③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爆发地区性战争;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原因:①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模式。
②内部原因: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旧框架,酿成危机,使东欧各国的执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③外部原因:A.戈尔巴乔夫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B.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2.苏联解体
(1)过程:
1985年: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经济领域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进行政治改革,提倡民主化”、公开性”,对苏联历。
初三下学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归纳:历史

[键入文字]
初三下学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归纳:历史
学生们在享受学习的同时,还要面对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考试,历史网为大家整理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仔细阅读。
【知识点拨】
(一)知识引导
1.东欧剧变
时间:80 年代后期起。
途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领导人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政治多元化,反对派通过大选取得政权。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概况:①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②除罗马尼亚以外的东欧国家都通过和平方式发生剧变。
③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爆发地区性战争;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原因:①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模式。
②内部原因: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旧框架,酿成危机,使东欧各国的执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③外部原因:A.戈尔巴乔夫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B.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2.苏联解体
(1)过程:
1985 年: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经济领域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1988 年:进行政治改革,提倡“民主化”、“公开性”,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引起思想的动乱。
1。
13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东欧剧变东欧剧变指从1989年开始,东欧的那些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主义制度变成资本主义制度。
二、苏联解体(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2)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4)时间:1991年(5)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改变(6)影响:结束了美苏对峙的局面,标志两极格局的结束(7)启示:(1)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改革必须防止颠覆性错误;三、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只是表明苏联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运动运动遭遇了重大挫折。
中国的发展表明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注意1:“八一九事件”只是加速了苏联解体,他不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注意2:根本原因又叫主要原因、重要原因。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考题1◆(2012·东营)在评论某次改革时,一学者风趣的说:“太冷了,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给烧了。
”据此推断,他针对的是()A.赫鲁晓夫改革 B.匈牙利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捷克斯洛伐克改革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D)A.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崩溃C.政治版图发生重大变化D.社会制度发生改变3◆(2010·营口)1992年,国内一旅游团要出国旅游,在旅游行程表中不会出现的国名是A.法国 B.苏联C.意大利 D.英国4◆(2010·新疆)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赫鲁晓夫的改革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5◆(2010·南宁)1991年底,克里姆林宫上空的镰刀锤子红旗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旗。
与这一现象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CA.欧盟建立B.东欧剧变C.苏联解体D.赫鲁晓夫下台6◆(2010·福建宁德)1991年,超级大国苏联解体。
九年级历史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广东珠海经济特区
广东汕头市经济特区
广东深圳经济特区
福建厦门经济特区
海南岛经济特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打开封闭的国门走向世界。根据邓小平的建议,1980年8月,国家
决定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8年4月,又决
重要原因: 苏联历史和现实的因素;
特点: 1、来势迅猛; 2、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3、大多通过自由选举的和平方式; 4、东欧版图发生变化;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Leonid Ilyich Brezhnev 1906.12.19~1982.12.10 1964.10.14~1982.11.10第5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实行三种价格,即固定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直接涉 及国计民生的产品价格由国家严格掌握。强调物价改革与工资、
和工资制度 补贴和税收改革同步进行,并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的优劣实行
部分工资浮动。
私人企业
允许雇工五人以内的私人小企业的发展。
从1968年元旦开始,匈牙利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进展比较顺利,经济发展平稳,市场比 较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显著,被称为稳健改革的“匈牙利模式”。从1979年开始,改革扩大了 范围,匈牙利也一度被誉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但几经反复,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致使改革 陷入困境,人民不满情绪增长,党内外人心思变,匈牙利政局发生了急剧变化。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
Ronald Wilson Reagan 1911.2.6~2004.6.5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议会)正式宣布解体,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苏联作为一个国家的终结。
苏联解体对整个国际社会和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东欧剧变则是苏联解体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历史的长河,但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问题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苏联经济的集权化和计划经济模式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和效率的提升,导致经济低效和资源浪费。
加上冷战期间国防开支的巨大压力,苏联财政状况不佳,国家经济面临巨大困境。
其次,民族问题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因素之一。
苏联是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摩擦。
苏联在对待民族问题上采取的统一化和压制性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加剧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内部的瓦解。
最后,政治制度的问题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苏联的政治制度是以党为核心的单一制度,缺乏政治多元化和制衡机制。
这导致了权力高度集中,腐败和权力滥用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最终引发了人民对现有政权的不满和反抗。
二、东欧剧变的背景与原因东欧剧变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主要发生在苏联的卫星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地。
东欧剧变的背景是苏联对这些国家的控制和影响力。
苏联通过军事干涉和意识形态的输出,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施了高度的控制。
然而,随着苏联内部的问题的加剧,以及西方的民主与自由的引入,东欧国家的人民开始渴望自由和民主。
波兰是东欧剧变的重要一环。
1989年,波兰爆发了名为“团结”的工人运动,要求政治改革和民主化。
此后,部分东欧国家纷纷迈出了向民主转型的重要一步。
捷克斯洛伐克的剧变发生在1989年,以和平示威为主要形式。
示威活动迅速扩大,要求政治自由和辞去领导职务的西斯拉夫·哈维尔成为热门人选。
最终,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逼迫共产党领导人下台。
匈牙利是东欧剧变中的先锋,它率先开放边境,使其公民获得通往西方的自由。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
苏联解体后,经济陷入崩溃,社会动 荡不安,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地缘政治格局变化
苏联解体导致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 重大变化,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 国。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挫
苏联解体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 重大挫折,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 帜。
教训与反思
坚持民主和法治
政治体制应该坚持民主和法治,保障人民权 利,防止权力集中和个人专断。
。
政治上
东欧国家摆脱了苏联的控制, 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经济上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但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 难和社会动荡。
外交上
东欧国家开始向西方靠拢,对 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训与反思
坚持独立自主
国家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基 础上。
重视经济建设
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稳定和强盛的基础 。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目录
• 东欧剧变 • 苏联解体 • 国际格局的变化 • 对中国的启示
01
东欧剧变
背景与原因
背景
二战后,东欧国家在政治、经济 和社会方面受到苏联的影响和控
制。
内部因素
经济困难、政治体制的缺陷、民族 矛盾等。
外部因素
苏联的干涉和控制、西方国家的和 平演变政策等。
过程与影响
过程
从波兰开始,东欧国家相继发 生政治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化
重视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应该得到妥善处理,维护国家统一 和民族团结,防止民族分离主义倾向。
推进经济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符合本国国情,充分发挥 市场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应对外部压力
面对外部压力和挑战,应该保持战略定力,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

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际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这一系列事件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影响和意义。
一、苏联的解体原因苏联的解体并非突然发生,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
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经济问题:苏联在1980年代面临的经济困境是解体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军备竞赛和军费开支过大也加重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2. 政治问题:苏联的政治体制长期缺乏民主和权力制衡,政府腐败和特权阶层垄断权力引发了民众的不满。
苏联领导人的个人事务和政策失误也导致了政治信任危机。
3. 民族问题:苏联是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联邦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苏联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不公平和镇压,引发了民族主义情绪的激化。
4. 内外压力: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不再面对来自西方的外部威胁,而且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发展,使得苏联的地位不再那么突出。
内部政治、经济和民族问题的加剧为西方国家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二、东欧剧变的原因东欧剧变是指1989年至1991年间发生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变革。
东欧剧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压力: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变化使得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来自西方的政治压力。
西方国家对共产主义的批评声音越来越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难以维持政权的合法性。
2. 经济问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也面临着困境,计划经济的低效率和管理体制的僵化使得各国的经济无法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了社会的不满。
3. 民主力量的崛起:在上述压力的影响下,东欧国家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对派力量。
这些民主力量通过示威、罢工和选举等手段,争取民主改革和政治自由,逐步削弱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东欧剧变东欧剧变的进程从1989年夏天开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发生剧变。
各国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纷纷在短时间内丧失政权,新上台的反对派则在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用资产阶级思潮取代马克思主义。
波兰是最早发生剧变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波兰推行的高速发展战略严重受挫,经济日益陷入危机。
政府经济政策不力导致波兰在1980年爆发了大规模的罢工浪潮,并在这次罢工浪潮中诞生了公开的政治反对派——1980年9月22日成立的“团结工会”。
团结工会成立后发展迅猛,到1980年年底已拥有1000万名会员。
1981年9—10月,它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公开提出要改变现行社会制度,建立“政治多元化”的“自治共和国”。
12月,它又决定举行全国总罢工,建立“工人卫队”武装,并准备举行全国公民投票以接管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波兰政府宣布在全国实行军事管制,将团结工会列为非法组织,并逮捕了大部分团结工会领导人。
此后,波兰局势一度有所好转。
但是,由于困扰波兰的经济问题在80年代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因此,到1988年时罢工浪潮再起,团结工会势力也重新抬头。
这时,波兰政府改变了对团结工会的政策。
1989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通过了实行政治多元化的决议,并在2—4月与包括团结工会在内的其他党派团体举行会谈,达成了承认团结工会为合法组织、改行总统制、增设参议院和实行议会民主等协议,还决定于当年6月举行议会大选。
结果,团结工会在议会选举中战胜了统一工人党。
随后,波兰成立了以团结工会为主体的政府,其主席瓦文萨也于1990年12月当选为波兰总统。
团结工会政府执政后提出了一份经济纲领,要求改造波兰经济,出售国有资产,实行私有化,推行市场经济。
团结工会政府的上台标志着波兰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民主德国也在此时发生了剧变。
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1988年,民主德国人均国民收入为8500美元,人均住房26平方米,每百户居民还拥有轿车53辆。
但是,与联邦德国相比,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联邦德国的一半。
随着东欧局势的日益动荡,民主德国也在1989年发生了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游行。
在此情况下,执政18年之久的昂纳克被迫于10月18日辞去了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和国务委员会主席的职务,由克伦茨接任。
克伦茨上台后,局势更加动荡。
1989年12月1日,人民议院修改宪法,删除了民主德国接受“工人阶级及其马列主义政党领导”的内容。
12月3日,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宣布集体辞职。
随后,在该党举行的特别代表大会上,党的名称被改为“德国统一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党”。
1990年2月,党名又改为“民主社会主义党”。
与此同时,民主德国议会在1990年3月进行了多党制选举,由基督教民主同盟、德国社会联盟和民主觉醒组成的“德国联盟”在大选中获胜,并在随后组成了以基督教民主同盟主席梅齐埃为总理的联合政府,民主社会主义党丧失执政地位。
民主德国新政府成立后,德国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
经过谈判,民主德国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
从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复存在。
席卷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风暴在罗马尼亚表现得最为强烈。
1965年以后,齐奥塞斯库一直担任罗马尼亚的最高领导人。
在他统治期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生活必需品供应紧张。
齐奥塞斯库还任人唯亲,提拔自己的亲属担任高级领导职位,这种家族统治招致了罗马尼亚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强烈不满。
不满情绪在1989年12月彻底爆发,并迅速演变成骚乱和流血冲突。
齐奥塞斯库下令镇压,但国防部长拒绝执行命令,军队也倒戈支持示威群众。
12月22日,齐奥塞斯库被捕,并于25日被秘密处决。
在齐奥塞斯库被捕的当天晚上,前罗共中央书记伊利埃斯库宣布成立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政权。
28日,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布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罗马尼亚。
1990年5月,罗马尼亚举行大选,伊利埃斯库当选总统。
新政府使罗马尼亚逐步走上了私有化和市场经济的道路。
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也于1989年2月宣布放弃执政党地位,实行多党制。
10月,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名为社会党,不同意这一决定的部分党员转而重建了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工人党。
1990年3—4月,匈牙利举行大选,以民主论坛为首的反对党联盟获胜组阁,社会党和社会主义工人党都成为了在野党。
1989年11月初,保加利亚的10多个反对派组织联合组成“民主力量联盟”,不断进行反政府集会和游行示威。
在反对派的压力下,从1954年起就在保加利亚执政的日夫科夫被迫在11月10日辞职,并在随后被监禁。
1990年1—2月,保加利亚共产党召开十四大,决定实行多党制和市场经济。
4月3日,保加利亚共产党更名为社会党,并在6月举行的大选中获胜。
8月1日,民主力量联盟主席热烈夫被新议会选为总统。
捷克斯洛伐克在1989年11月发生动乱,十几个反对派组织联合成立公民论坛。
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于11月29日修改了宪法,取消了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作用的条款,并在12月选举反对派著名领袖哈维尔出任国家总统。
在1990年6月举行的议会大选中,公民论坛获胜组阁,共产党被排除在外。
1993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成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国家。
1990年1月,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宣布“放弃它受宪法保证的社会领导作用”,实行多党制。
随后,南斯拉夫六个加盟共和国先后举行议会选举,结果除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继续由共产主义者联盟执政外,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和马其顿等其他四个共和国都是反对派或民族主义政党获得胜利。
后4个共和国随后相继宣布独立。
1992年4月,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组成新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至此,南斯拉夫分裂成为5个独立的国家。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在1990年12月11日宣布在阿尔巴尼亚实行多党制,并在次年6月更名为社会党。
1991年4月26日,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改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在1992年3月举行的大选中,反对派民主党获得胜利后上台执政,社会党成为在野党。
东欧剧变的原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除南斯拉夫以外的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长期被苏联控制,被迫在内外政策上与苏联保持一致。
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因此逐渐丧失了本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大都照搬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虽然后来一些国家有所改革,但成效不大。
到20世纪80年代,这些国家的经济普遍陷入危机,从而引发了人民群众的不满。
在政治上,这些国家曾制造过许多冤假错案,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个人崇拜与独断专行日趋严重。
这些不仅导致人民群众丧失了对执政党和政府的信任,而且还使得他们对社会主义日益失去了信心。
苏联改革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催化了东欧国家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泛滥和执政党的分裂,最终导致这些国家发生了剧变。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们利用各种途径向东欧国家宣传西方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削弱和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在经济上则利用优惠贷款和经济制裁等手段对这些国家恩威并施,迫使它们放弃公有制和社会主义。
它们还扶植这些国家内部的反对派,从内部制造混乱,进而颠覆政权。
二、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上台后,他对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
执政之初,戈尔巴乔夫集中注意力于经济领域的改革。
1985年4月,苏共中央全会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1986年2月,苏共27大提出实现这一战略的“主要手段是科技进步和对社会生产力进行根本变革”。
1987年1月制订了加快改革步伐的一些具体措施,并于同年6月通过了《根本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和《国营企业法》,强调在工业领域要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企业的全面经济核算。
但是,由于改革仓促上马,且没有调整长期以来形成的畸形经济机构,致使改革效果不佳。
1986—1988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增长率仅为2.8%,低于改革之前。
经济改革举步维艰,戈尔巴乔夫认为原因在于僵化的政治体制阻碍了经济改革措施的落实。
于是,他把改革的重心转向了政治领域。
1987年11月7日,他在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是“扭曲”的社会主义制度,应该予以“彻底改革”。
1987年年底,他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强调改革的目标是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改革的实质在于“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观的优先地位”。
1988年6月28日到7月1日,他又在以政治改革为主题的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上首度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并主张把“多元化”、“民主化”和“公开性”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三大“革命性倡议”。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苏联于1990年3月修改宪法,宣布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7月,苏共28大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宣称在政治上主张议会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主张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和“完全的市场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以任何形式对舆论工具进行垄断”。
戈尔巴乔夫还对斯大林时期的一些重大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
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使苏联陷入了全面危机之中。
彻底否定斯大林和苏联70多年历史的思潮严重泛滥,苏共内部发生分裂,党外的反对派纷纷成立。
动荡不安的政治形势使经济状况更为恶化,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出现了负增长。
市场供应紧张,通货膨胀日趋严重,生活水平持续下降,人民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改革还激化了苏联的民族矛盾与冲突,民族分裂主义乘机兴起。
1989年8月,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三国发生了上百万人参加的示威游行活动,公开要求“脱离苏联”。
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拉托维亚、爱沙尼亚、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随后也纷纷仿效。
6月,俄罗斯也发表了主权宣言,苏联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苏联解体 为了遏制民族分裂主义,苏联曾在1990年4月制订《加盟共和国退出苏联程序法》和《紧急状态法》,对率先宣布独立的立陶宛进行经济制裁和武力行动。
但在国内外的强大压力下,苏联后来选择了妥协。
1991年3月,苏联就是否保留联盟进行了全民公决,在80%具有投票权的公民参加的投票中,赞成保留联盟的占76.4%。
4月23日,戈尔巴乔夫等发表声明指出,新联盟将是一个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同盟”的松散联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