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钢筋混凝土结构延性与抗震设计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延性与抗震

机性,结构或构件承受的地震作用实质上是一种反复
施加的荷载。要了解结构的抗震性能,最理想的试验
条件是利用模拟地震振动台进行动力试验,由于振动
台试验设备昂贵、技术复杂,因而大量的结构抗震试
验还是利用低周反复静力加载的方法来模拟地震作用。
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的目的就是研究结构或构件在地震
作用下的强度、刚度、延性和耗能能力。目前,采用
10.2.5耗能能力评价
基于能量观点,结构的延性抗震设计允许结构部分构件
在预期的地震动下发生反复的弹塑性变形循环,在保证结构
不发生倒塌破坏的情况下,通过部分构件的滞回延性,消耗
地震能量。
(1)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结构构件吸收和消耗能量的能力,可由滞回曲线所包围的
面积和形状来衡量,由下式可求得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35)
滞回曲线充分反映了构件强度、刚度、延性 和耗能能力等方面的力学特征,是分析钢筋混凝 土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依据。滞回环丰满程度及 所围面积表征构件耗能能力,在三种典型的滞回 曲线中,梭形耗能能力最强,弓形次之,反S形最 差。
10.2.2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的加载制度
地震在发生的时间、空间和强度上都有很大的随
极限变形 Du通常取最大荷载值持续到混凝土达极限压应变开始 卸载时的变形值,此变形对应的荷载值往往小于最大荷载。确定 Du 方法有两种,取最大承载力的0.85倍所对应的点为U点,或者取混凝
土达到极限压应变 cu =0.0033~0.0040所对应的点为U点。
10.1.3截面曲率延性系数
受弯构件适筋梁开始屈服和到达截面最大承载力时的截面应变及应 力分布图如图10-5所示。
D Du Dy
式中,Du 为截面或构件承载力没有明显降低情况下的极限变形;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延性设计分析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延性设计分析【摘要】结构抗震的本质就是延性,提高延性可以增加结构抗震潜力,增强结构抗倒塌能力。
钢筋混凝土构件应具有必要的强度、刚度和良好的延性,才能避免构件的脆性破坏。
因此,应该做好延性设计,来防止构件提前破坏。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构件;延性设计0.前言在现代建筑物结构设计中,延性设计越来越重要,钢筋混凝土结构延性的研究是塑性设计和抗震设计理论发展的基础。
在地震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破坏可分为脆性破坏和延性破坏两种,其中脆性破坏的危害很大,而延性破坏是指构件承载力没有显著降低的情况下,经历很大的非线性变形后所发生的破坏,在破坏前能给人以警示。
结构构件延性设计的目标是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只耗能,不崩溃。
结构延性的提升能够使整体结构抗倒塌、抗震潜力都得到大幅度提升,借助塑性铰区域变形将地震能量有效耗散与吸收[1]。
对于混凝土构件,除了要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还应具有良好的延性,主要以下原因引起:(1)延性破坏过程;(2)调整和适应动力荷载产生的附加内力和变形;(3)混凝土连续梁板和框架超静定结构塑性设计,要求某些截面能够形成塑性铰,实现内力重分布;(4)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具有良好的延性,能够吸收和消化地震能量,降低动力反应,减轻地震破坏,防止结构倒塌。
延性设计在实际工程中有重大的意义:第一,采用偏小的计算安全可靠度,破坏前有明显预兆,确保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第二,出现偶然超载,荷载反向,温度升高或基础沉降引起附加内力等情况下,有较强的承受和抗衡能力;第三,有利于实现超静定结构的内力重分布。
第四,在承受动力作用下,能减小惯性力,吸收动能,降低动力反应,减轻破坏程度,防止结构倒塌。
因此,延性结构的后期变形能力,可以作为各种意外情况时的安全储备[2]。
1.影响构件延性的因素1.1梁截面尺寸一般框架梁宽度不宜小于200mm,在地震作用下,梁端塑性铰区混凝土保护层容易剥落,梁截面宽度过小则截面损失比较大,不利于对框架节点的约束。
浅析房屋抗震混凝土结构延性设计

浅析房屋抗震混凝土结构延性设计摘要:房屋固有的承载特性,保障了构架预设的可靠性。
混凝土建构起来的房屋,也应预设适宜数值下的扭转刚度、对应着的侧移刚度。
地震情形之下,刚度偏小的特有结构,会遭到偏多毁损。
通常来看,构件固有的刚度特性,密切关联着总体范畴的承载性能。
抗震构架特有的延性,也应予以注重。
大震来袭时,应能依托延性,耗散掉累积着的地震能,规避惯常见到的构架塌陷。
关键词:房屋抗震结构;混凝土结构;延性设计延性特性的框架,涵盖混凝土特有的剪力墙等。
调整构件固有的荷载状态,变更相对态势下的荷载大小,拟定最优的屈服机制。
具体而言,构件搭配依循的总指引,可被设定成强柱弱梁;或者偏强态势下的核心区段,偏弱的其他配件。
构件固有的斜截面、衔接着的正截面,也应调和彼此承载。
延性破坏预设的形态,可拟定成强剪弱弯。
采纳适宜构造,拓展固有的延性,增添耗能特性。
一、延性设计特有的内涵(一)概要的延性含义抗震特性的房屋延性,包含选购进来的材料质地、设定好的截面、房屋架构配有的多重构件。
混凝土制备出来的房屋构架,经过屈服以后,延性能维持住原初的承载能力,不至于显著限缩。
延性特有的根本内涵,还涵盖各时段的塑性形变。
数值偏大的延性,表征着塑性形变特有的范畴大;房屋构架强度,会缓慢缩减,它能吸纳散布着的地震耗能,规避构架塌陷。
数值偏小的这种延性,则表征着达到预设的荷载限度以后,构架快速限缩固有的荷载能力。
这种态势下,混凝土凸显出脆性破坏,引发房屋塌陷。
抗震特性的混凝构架,可分成材质固有的延性、潜藏着的位移延性、截面固有的曲率延性、配件表征出来的位移延性。
通常情形下,截面延性预设的要求,会超出配件范畴的延性要求。
拟定好的关联规范,没能明晰延性系数、定量范畴以内的耗能等。
它只明晰了地震态势下,弹塑性特有的不同层级,位移角关涉的限度。
如钢混架构特有的屈服层,位移角不应超出1/200;弹塑性层级架构下的位移角,不应超出1/50这样的比值。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设计的探讨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设计的探讨0.引言在我国当前的高层建筑当中,对于钢筋混凝土的运用是非常广泛和普遍的,而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因为具有十分稳定的延性,所以使得其也成为了现代很多高层建筑所主要采用的结构形式之一。
这种建筑结构在当前来说,更多的运用在了地震的防护区域,因为这种结构形式具有非常好的抗震性能,但是如果这种框架结构不进行有效的延性设计,那么在较大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或者是在地震到来的时候,就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甚至会诱发更大的灾害。
接下来,笔者将在本研究中将主要以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设计为例,对建筑钢筋混凝土狂接结构设计方面的问题做出简要分析,并简单谈一谈自己的主观看法。
1.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原则在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当中,应该遵循刚柔相互协调的这一原则,这可以保证高层建筑拥有一定的延性[1]。
而且,笔者认为在抗震撼方面还需要遵循多道设计的原则,这样,如果第一道抗侧力构件受到了破坏,那么接下来的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就会立即作出接替,这样便能够更好地挡住各种震撼力的冲击。
对于保证建筑物不会因为震撼而倒塌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此外,笔者认为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当中还需要对选择作出一定的规定,在选材上,高层建筑要遵循轻质量高强度的原则,建筑材料不单单需要具备足够的形变能力和强度,而且材料的自重也应当尽可能的轻一些[2]。
这样,即便是因为很强大的震撼而造成高层建筑的坍塌,那么轻质的材料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也会适当的降低很多。
2.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延性设计2.1梁柱的延性设计如果想要保证建筑物的框架结构具有更高的延性,那么首先需要保证这个建筑物的框架梁祝具有足够的延性。
梁柱的延性和梁柱界面的塑性铰的转动力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所以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最关键的就是对梁柱塑性铰进行设计。
笔者认为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遵照强剪弱弯的原则。
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如果受到了较大的剪力,那么一般就会呈现出脆弱性的破坏[3]。
探讨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延性设计

探讨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延性设计前言所谓的结构延性是指构件和结构在屈服后,具有承载力不降低或者基本不降低,且具有足够塑性变形能力的一种性能。
延性结构在地震中,尤其是大震中,将进入塑性阶段而产生较大变形,从而吸收地震能量,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避免结构发脆性破坏,进而防止出现无征兆的倒塌。
下面主要就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延性设计进行分析。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延性性能所谓延性是指结构构件或截面受力超过弹性阶段后,在承载力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的后期变形能力,即最终破坏之前经受非弹性变形能力。
换而言之,延性实质上是材料、截面、构件或结构保持一定的强度或承载力的塑性变形能力。
延性的大小用延性系数度量:μ=δ u/δ y,式中δ——构件的应变、截面的曲率、构件和结构的转角或位移;δ u 为屈服值,δ y 为极限值。
材料延性是指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可用材料的本构关系特征参数来定义:μ C=ε U/ε Y,式中ε U 为材料的屈服应变,ε Y 为材料强度没有显著降低时的极限应变。
截面曲率延性。
以弯曲变形为主的构件进入屈服阶段后,塑性铰的转动能力与单位长度上苏醒转动能力,即转动能力的曲率延性直接相关。
曲率延性系数的计算式为:μ准=准u/准y 式中:准u,准y——分别为截面屈服曲率和极限曲率。
在抗震设防地区都应当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成延性结构。
这种结构经过中等烈度的地震作用后,加以修复仍可继续使用,在强地震下不至于倒塌,从而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结构延性在建筑抗震中有以下三点作用:实现塑性内力重分布;防止结构发生脆性破坏;承受非地震作用的偶然荷载。
二、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延性因素箍筋的构造要求。
沿梁的纵向配置封闭的箍筋不但能防止脆性的剪切破坏,还可以对受压区混凝土起约束作用。
受到约束的混凝土,其极限压应变能提高。
箍筋布置得越密,直径越粗,其约束作用越大,对构件的延性提高也越大。
特别是超筋情况,箍筋对延性的影响就更显著。
钢筋屈服强度和纵向钢筋配筋率。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延性与抗震

(3)控制作用力和控制位移的混合加载
混合加载法是先控制作用力分级加载至构架屈服,构件屈 服后再采用位移控制,常取屈服位移的倍数逐级加载,直至构 件破坏。如图10-18所示。
10.2.4钢筋混凝土构件恢复力特征曲线模型
钢筋混凝土构件恢复力特征曲线随着材料性能、加载方式等因素
而变化,因而比较复杂,要想寻找一个能完整地反应这些特点的 恢复力模型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只能将骨架曲线理想化,以试 验为依据用分段线性方式加以简化,即采用分段折线作为恢复力 模型。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构件,最基本的恢复力模型是双线 型和三线退化型(如图10-33所示)。
(1)控制作用力加载
控制作用力的加载方法是通过控制施加 于构件上的作用力的大小来实现低周反复加 载的要求,控制作用力的加载制度如图10-16 所示。可用来研究构件承载力特征,实践中 很少用于研究构件恢复力特征。
(2)控制位移加载
控制位移加载是目前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一种 加载方案。该方案在加载过程中以位移为加载控制值,当试件有明 确的屈服点时,可用屈服位移的倍数加以控制,当试件不具有明确 屈服点时,可根据需要制定一个位移标准控制试验加载。 在控制位移情况下,又可分为变幅加载和等幅加载两种类型,分 别如图10-17所示。当对某种试件性能缺乏了解,需要通过试验来探 讨其强度变形和耗能能力时,可采用变幅加载方案。等幅加载方案 常用于构件承载力的降低,刚度退化规律,耗能能力和延性特征。
钢筋混凝土剪切构件滞回曲线如图10-8c所示。 滞回曲线表现出明显“捏缩”现象,呈现反S形。 这是因为剪切构件延性差,一旦出现斜裂缝,随 加载循环次数增加,刚度急剧退化,表明构件受 到较大的剪切变形影响。另外,受弯构件或弯剪 构件,加载后期钢筋出现粘结滑移时滞回曲线也 会呈反S形。 滞回曲线充分反映了构件强度、刚度、延性 和耗能能力等方面的力学特征,是分析钢筋混凝 土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依据。滞回环丰满程度及 所围面积表征构件耗能能力,在三种典型的滞回 曲线中,梭形耗能能力最强,弓形次之,反S形最 差。
浅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延性设计

1 . 结构抗震延性设计概述及要点 结 构延 性是指钢 筋混凝土构件 和结构在屈 服开始到达 最大 承载力或 者承载 能力还 没有 明显下 降期 间的塑 性变形能 力。提高延性可 以增加结 构抗震潜 力,增 强结 构抗倒 塌能力。 抗 震延 性设计要 点主要包括 :应保证结 构体系受力 明确 .地震作用 传递 途径合 理 ;结构 应具备必 要 的抗 震承载 力 ( 如 抗剪 、弯、压、扭 能 力) 、良好的变形 能力 ( 如塑性 ) 和消耗地 震能量 的能力 ( 具有好 的延性 及 阻尼 ) ;对于结 构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予 以加强 ;具有多道抗 震 防线 :结构平面 上两个主 轴方 向的动力特性宜 相近具有合理 的刚度和 强度分 布 ,避免 因局部削弱 或突变形成 薄弱部位 ,产 生过大 的应力集 中
或塑形变形集 中。
区不 发生过 早剪切破坏 的主要措施 是在节点 区配置箍筋 ,同时 ,在施工 阶段保证节 点区混 凝土密实性也 是十分 重要的。 梁柱节 点 区 的剪 力 大小与 梁端 、柱端 内力有关 。抗 震设计 时应 当 要 求在 梁端 出现 塑性 铰 以后 ,节点 区仍不 出现 剪切 破坏 。因此 节点 区 剪力设 计值 可 由梁 端达 到屈 服时 平衡 条件 计算 。在 设计 时 ,除 9 度 设 防结构 及一 级抗 震 的纯框 架梁 柱节 点 以外 ,一 、二 级抗震 的梁 柱节 点 核 心 区剪力设 计值 v , 可 以用节点 左、右 两边 梁的设 计弯矩计 算 ,公 式 如下:
钢筋混凝土结构延性与抗震设计分析

1 前 言
弯构件 , 轴向压 力会减少柱 的延性 。 当塑性铰 出现在梁端 , 结构延
对地震能具有 吸收和耗散作用 , 具有较好 的抗震性能。 在 近年来 , 地壳活 动频 繁, 世 界各 地包括我 国都发生 了多 次强 性较好 , 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延性和抗 震设计 时采用“ 强柱弱梁 ” 措施, 可 地震 , 给人 民生命财产造成 了巨大损失 。为了增加建筑物 的抗震
强、 弱” 的相对性 , 就难 以 更加 符合实际的计算模型来估算地 震作用效应 、预 设相应构件 忽视框架柱和框 架梁 的弹塑性线 刚比“ 强柱弱梁 ” 。根据 5 . 1 2 汶 川地震 的灾害调查情况, 在不 同作用下的抗力水平 、 并采取相应 的构造措 施, 才 能促使规 从根本上实现“
力大于框架梁的受弯承载力 。框架柱截面应适当地“ 强” , 传递荷
汶 川地震后 又发生 了玉树 、 芦县 , 防震 抗震 已经 成为焦 点 问题 。
根据地 震发生原理: 地 震发生时, 作用于 建筑 结构上 的是一 种低 周期 、 不断进行互变循环 的力 , 结构 的延 性可 以允许结构 部分发
析, 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 良好的延性 , 在抗震效果上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 钢筋混凝土 ; 结构延性 ; 抗 震 设 计
中图分类号 : T U 9 7 3  ̄ . 3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1 6 7 5 ( 2 0 1 3 ) 1 1 - 0 0 2 1 — 0 3
钢筋 混凝土梁和柱在受到 比 塑性铰会使结构延性破坏 出现 不同的形式, 从 而引起结构坍塌 。 端和柱端塑性铰区。出于材质原 因, 易发生脆性破坏 。所 以在进行 结构梁 、 柱设计 时, 应 通常情况 下, 柱相对于梁具有相对较弱 的延 性, 这 是因为柱是压 较大剪力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钢筋混凝土结构延性与抗震设计摘要:地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与社会经济的主要灾害,防震减灾是抵御地震灾害的必然选择。
做好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是避免与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关键手段,确保结构延性,是保证抗震建筑“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技术要求。
笔者结合多年的设计工作实践,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延性与抗震设计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抗震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延性;影响因素;设计要点;主要措施TU973+.311 建筑抗震设计概况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至今可预报性仍然很低,它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巨大,是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地震以波的形式从震源通过岩土和地基,使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产生不规则的往复振动和激烈变形。
当结构在地震时产生的应力和变形超过材料和构件的各项极限值后,结构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象,例如材料屈服、构件裂缝、局部破损、显著变形、结构倾斜,整体倒塌等等。
随着人们对抵御地震灾害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建筑抗震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结构抗震设计经历了从弹性到非线性,从基于经验到基于非线性理论,从单纯保证结构承载能力的“抗”到允许结构屈服,并赋予结构一定的非弹性变形性能力的“耗”的一系列转变。
我国根据现有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对建筑抗震提出了“三水准”的设防目标,即通常所说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所谓小震、中震、大震指的是50年超越概率分别为63%、10%、2~3%的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与罕遇地震。
抗震设防“三水准”的要求是通过以下两阶段设计来保证的:多遇地震下的承载力验算,建筑主体结构不受损,非结构构件没有过重破坏保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罕遇地震作用下建筑主体结构遭遇破坏,但不倒塌。
结构抗震变形验算是两阶段设计很重要的内容。
第一阶段的变形验算以弹性层间位移角表示,以保证结构及非结构构件不开裂或开裂不明显,保证结构整体抗震性能。
第二阶段的变形验算为罕遇地震下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以弹塑性层间位移表示,防止结构薄弱层弹塑性变形过大引起结构倒塌。
2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在我国现有的多高层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用最为普遍。
因为其具有足够的强度、较强的整体性和较好的延性,作为最常用的结构形式被广泛用于地震设防地区。
抗震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虽然依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区别为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分别采用相应的计算与构造措施,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合理选择确定结构屈服水准的地震作用、制定有效的抗震措施使结构确实具有与地震作用相对应的延性能力。
延性是指构件和结构屈服后,在承载能力不降低或基本不降低的情况下,具有足够塑性变形能力的一种性能。
延性结构就是通过塑性铰区域的变形,降低结构刚度,同时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增强抗倒塌能力的结构体系。
延性结构的破坏是塑性破坏,塑性破坏能提前给人以预兆,符合建筑抗震设计理论与原则要求。
结构延性越好,抗震潜力越大。
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本质要求就是确保结构延性。
抗震设防烈度越高,结构高度越大,结构延性的要求也越高。
3 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延性的主要因素3.1材料屈服后的变形能力从材料的角度看,钢结构材料延性好,可抵抗强烈地震而不倒塌;砖石结构材料变形能力差,在强烈地震做一下容易出现脆性破坏而倒塌。
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具有双重性,如果设计与使用合理,可以消除或减少混凝土脆性危害,能够充分发挥钢筋的塑性性能,达到结构延性的要求。
所以,材料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延性的主要因素,是钢筋在屈服以后的变形能力,通常以钢筋的极限应变与屈服应变的比值即材料延性比μ来确定。
Μ值越高,材料屈服后的变形能力越强,结构延性越好。
3.2 构件截面屈服后的变形能力从构件截面的角度看,截面屈服后变形能力越强,结构延性越好。
在合理的配筋情况下,以受弯为主的梁构件可获得较高的延性;对于受剪为主的抗震墙与压应力比较高的结构柱,则难以到达较高的延性。
因此,根据钢筋混凝土结构类型与构件受力特点,应该正确选择计算方法,合理调整构件的组合内力设计值,从而提高构件截面屈服后的变形能力。
3.3结构变形能力从结构的角度看,当结构荷载增加很少而位移迅速增加时,可认为结构已经“屈服”,同时在承载能力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仍然具有较大的塑性变形能力,则该结构可称为延性结构。
结构的塑性变形能力通常用结构顶点或层间的极限位移与屈服位移的比值即位移延性比μ来衡量,μ=1,表示屈服即坏,结构没有延性;μ>1,值越大,结构变形能力越强,其结构延性越好。
4 钢筋混凝土结构延性设计的基本要点4.1具有规则的结构布置一幢房屋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它的建筑布局与结构布置。
建筑布局简单合理,结构布置符合抗震原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房屋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反之,建筑布局奇特复杂,结构布置环节薄弱,即经精细分析与计算,在构造上无论采取何种补强措施,也难以达到减轻震害的预期目地。
因此,抗震设防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必须优先采用简单、均匀的建筑布局与规则、对称的结构布置。
4.2具有多道抗震防线抗震建筑如果采用一道抗震防线的结构体系,一旦防线破坏,在后续地面运动的作用下,就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因此,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减轻地震破坏的必要手段。
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原则上应优先选择不负担或少负担重力荷载的竖向支撑或填充墙、轴压比较小的抗震墙(剪力墙)、实墙筒体,不能采用轴压比很大的框架柱作为兼作第一道抗震防线的抗侧力构件,以保证整个抗震结构体系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
4.3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国内外的地震震害表明,具备足够侧向刚度的高层建筑,不仅主体结构破坏轻,而且由于地震时结构变形小,隔墙、维护墙等非结构构件受到保护,破坏也轻。
基于上述原因,目前世界各国的抗震设计规范都对结构抗侧刚度提出明确要求,依据不同结构体系和设计地震水准,给出相应结构的变形限值要求,以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
表一、表二分别为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变形限值。
4.4具有足够的冗余度地震灾害中建筑物的倒塌往往是结构构件破坏后致使结构体系变为机动体系的结果,因此,结构的冗余度亦即超静定次数越多,建筑物从稳定进入倒塌的过程就越长。
从能量消耗角度看,在一定地震强度和场地条件下,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大体上是一定的。
地震作用下,结构上每出现一个塑性铰即可吸收与消耗一定数量的地震能量。
在结构变成机动体系前,能够出现的塑性铰越多,耗散的地震能量就越多,结构就更能经受住较强地震而不倒塌。
因此,结构冗余度越多,抗震安全性就越强。
从结构的传力途径看,静定结构传递水平地震作用路径单一,一旦某一杆件或节点破坏,整个结构受力就将失效;超静定结构在超负荷状态工作时,破坏将首先出现在赘余杆件上,结果是仅仅降低结构的超静定次数,但换来的是消耗了一定数量的地震能量,而整个结构是稳定的。
因此,一个好的抗震结构体系,一定必须保证其具有足够多的冗余度。
4.5具有良好的结构屈服机制一个良好的结构屈服机制就是保证结构在杆件出现塑性铰以后,竖向承载能力能够保持稳定、可以持续变形而不倒塌,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与消耗地震能量。
一般应该满足以下条件:结构的塑性发展由次要构件开始,最好才在主要构件上出现塑性铰,形成多道抗震防线,结构中构件发生强度屈服的顺序应该符合“梁先于柱”、“杆件先于节点”、“受弯先于受剪”、“受拉先于受压”的条件。
结构能够形成的塑性铰数量多,塑性发展过程长。
杆件塑性铰的塑性转动量大,结构的塑性变形量大。
5 钢筋混凝土结构延性设计的主要措施5.1结构布置应该力求简单、规则,避免结构刚度、质量、承载能力分布不均。
布置不规则的建筑,应提高结构抗扭刚度,避免因结构偏心而产生的扭转效应;结构在经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等多方面比较分析后,尽量不设抗震缝;必须设置抗震缝时,应严格满足抗震规范的规定与要求。
5.2 结构宜采用高性能或高强混凝土,可以减小构件截面、降低结构自重;结构应采用塑性变形能力大的高强钢筋。
5.3“强柱弱梁”结构变形和破坏常见有“梁铰机构”、“柱铰机构”、“梁柱铰机构”三种典型的耗能机构,我国规范采用的是梁先行屈服并允许柱子、剪力墙出铰的“梁柱铰机构”方案。
该机构能使结构产生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极限层间位移大,塑性铰数量多,不因个别塑性铰失效而致结构整体失效,抗震性能好,因而是钢筋混凝土理想的耗能机构。
“强柱弱梁”就是“梁柱铰机构”在延性设计中的运用,具体措施就是人为增大抗震柱的抗弯能力。
在地震作用下,梁端塑性铰出现较早,在达到最大非线性位移时塑性转动较大;而柱端塑性铰出现较晚,在达到最大非线性位移时塑性转动较小,甚至根本不出现塑性铰,保证结构具有较为稳定的塑性耗能机构和较大的塑性耗能能力。
5.4“强剪弱弯”“强剪弱弯”是为了保证塑性铰截面在达到预期非弹性变形之前不发生剪切破坏,其实质是使梁发生弯曲破坏而不是发生剪切破坏。
就常见结构而言,主要表现在梁端、柱端、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洞口连梁端部、梁柱节点核心区。
“强剪弱弯”增强措施主要表现在提高作用剪力、调整抗剪承载力两个方面,同时通过剪跨比、剪压比、轴压比、体积配箍率、纵筋配筋率的限制与箍筋合理配置予以保障。
5.5“强节点强锚固”钢筋混凝土结构节点构造繁杂、受力复杂且容易发生破坏,节点可靠与否是关系结构能否可靠工作的前提,钢筋锚固牢固与否是构件能否发挥承载力的关键。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必须保证节点能够承担梁端、柱端顺序出现塑性铰时的节点剪力,不致发生脆性剪切破坏;梁柱纵向受力钢筋在节点内锚接牢固,能够充分发挥承载能力与塑性变形能力。
6结束语因为涉及到人们生命与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我们在抗震设防区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把建筑物的抗震问题尤其是建筑物不能倒塌的问题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加强概念设计并采取适当措施,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的建筑抗震设防目标,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开展抗震减灾工作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3-2010。
[3] 《建筑抗震设计手册》(第二版)龚思礼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1月。
[4] 《建筑震害与设计对策》黄世敏杨沈编著;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年11月。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