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何其芳对新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1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1文学编一、文学史篇1 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2 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3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4 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5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6 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7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8 论“革命传奇”小说9 论“样板戏”10 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11 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12 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13 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14 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15 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16 论“文革”叙述模式17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18 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19 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20 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二、文学思潮论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2 “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3 “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4 “乡土小说”派创作探5 “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6 论“朦胧诗”7 论“后朦胧诗”8 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9 论新历史小说10 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11 论“寻根文学”思潮12 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三、作家论1 鲁迅小说创作论2 鲁迅散文创作论3 郭沫若创作思想论4 郭沫若创作论5 茅盾创作思想论6 茅盾评论特色论7 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8 巴金小说创作论9 老舍的平民观探10 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11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12 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13 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14 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15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16 赵树理模式得失探17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18 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19 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20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21 论区青的艺术追求22 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23 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四、作品篇(小说)1 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2 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3 浅论叶圣陶《倪焕之》4 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5 茅盾未完成小说探6 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7 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8 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9 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10 《边城》人物与符号论11 张恨水《啼笑因缘》论12 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13 钱钟书《围城》失探14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15 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16 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17 论方方的小说18 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19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20 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21 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22 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23 论杨绛的《洗澡》24 论贾平凹的《废都》25 论王安忆的《长恨歌》26 论陈忠实的《白鹿原》27 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士形象28 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29 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30 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31 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32 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33 论王蒙式创新小说34 论王小波式的幽默35 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36 苏童小说的创作论37 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38 王朔故事叙述模式39 论刘震云《手机》40 论卫慧的小说创作41 论韩寒的小说创作42 论棉棉的小说创作43 论海岩的小说创作44 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45 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46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47 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48 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49 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50 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51 二诸葛与三仙姑形象分析52 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分析53 分析茅盾之《子夜》作品篇(诗歌)1 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2 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3 论戴望舒的诗4 论徐志摩的诗5 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6 论小叶诗人7 论穆旦的诗8 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9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10 论顾城的诗歌11 论多多的诗歌12 论海子的诗歌13 论郭小川的诗14 论冯至《十四行集》15 论北岛诗后期诗作的失宠16 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生哲学17 分析臧克家的诗歌作品篇(散文)1 论鲁迅的《朝花夕拾》2 论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3 论林语堂的《剪拂录》4 论何其芳的《画林录》5 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6 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7 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8 论刘白羽的散文9 论秦牧散文的联想10 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11 论素素的散文12 论石娃的散文13 论史铁生的随笔14 论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15 论巴金的《随想录》16 瞿秋白散文之分析作品篇(剧本)1 曹禺《雷雨》周萍论2 蘩漪悲剧探3 论郭沫若的《屈原》4 《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5 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6 《白毛女》艺术魅力探7 张艺谋电影创作之审美追求五比较论1 论存在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2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3 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关系4 曹七巧与三仙姑异同论5 论蘩漪与陈白露性格的异同6 李瑞珏与薛宝钗思想性格异同论7 孙犁、刘白羽的小说风格之比较8 比较《雷雨》与《北京人》六古代文学篇1 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2 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3 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4 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5 论《孟子》的论辩艺术6 论《庄子》的想象艺术7 论“汉赋”的铺叙艺术8 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9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10 论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11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12 论骈文的艺术美13 王、孟山水诗艺术之比较14 论王、孟山水诗中的盛唐气象15 高、岑边塞诗艺术之比较16 论杜甫早期诗歌的浪漫精神17 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18 论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19 论白居易咏物诗的思想、艺术价值20 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分析21 论《金瓶梅》的思想意义22 《金瓶梅》对小说美学的贡献23 “三言”、“二拍”的市民意识24 “三言”、“二拍”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25 《西游记》主题思想新探26 谈《水浒传》在我国小说艺术典型化方面的贡献27 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叙事视点”28 论“二拍”的叙述视角与道德判断29 论西方文学对近代谴责小说的影响30 从儒学的政治文化语境看《三国演义》的美学特征31 《红楼梦》的艺术结构32 从《聊斋》女子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33 初唐宫廷诗歌的再评价34 谈唐诗分期中杜甫的归属问题35 杜甫对中唐诗歌的影响略论36 简论韩愈诗论与文论精神实质的一致性37 陶(渊明)韦(应物)比较论38 杜甫韩愈比较论39 论晚唐小品文对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40 温(庭筠)韦(庄)比较论41 《诗经》雅颂诗试论42 《诗经》赋体与汉乐府叙事的比较43 楚辞体的特点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44 汉诗的发展与诗赋的消长45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46 汉代郊庙歌辞试论47 论汉乐府中场面描写的特点48 汉赋四大家与大赋的演进49 论曹植诗的艺术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50 曹丕在建安诗坛的地位试论51 论阮籍的《咏怀》诗52 谢灵运与六朝诗风的关系53 “文笔之辩”之我见54 《文选》选诗标准与文学的自觉55 陶渊明的被误解与被理解56 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57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58 王维“诗中有画”试议59 隐逸方式与唐代山水田园诗60 唐代怀古咏史诗的演变61 李白与民歌62 杜甫七律诗的艺术贡献63 元和新体的特点试论64 “以文为诗”刍议65 论韩愈对儒家道统的贡献66 论李贺在中晚唐诗风演变中的作用67 李商隐诗对词的影响68 “词别是一家”之我见69 花间词与南唐词的异同70 冯延巳对宋词的影响浅议71 论苏辛词的不同72 论周邦彦词的集大成73 南宋风雅词派的艺术特征及影响74 论苏轼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作用75 山谷体对宋诗的影响略论76 宋元话本对中国小说的转变作用77 董西厢论78 元曲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试论79 元明散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80 关汉卿杂剧的结构81 马致远在戏曲史上的影响82 论古代戏曲的大团圆结局83 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典型化性格塑造的进程84 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85 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失落86 杜十娘形象浅析87 汤沈之争与明清传奇88 明清诗文的拟古与反拟古之争89 纳兰词在词史上的地位90 梁启超与近代文学的演进91 论宋词繁荣的原因92 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93 论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94 论宋话本对中国白话小说的影响95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96 论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97 论《琵琶记》的艺术成就98 汤显祖传奇“临川四梦”之比较99 论《桃花扇》的民族意识及兴亡之感10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01 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个性化102 论陶渊明的思想矛盾103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104 李商隐诗中的意象105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106 纳兰性德爱情词探析107 《三国演义》的理想人格类型108 论宋诗中的理性人生感悟109 《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110 《桃花扇》的双重主题11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七外国文学篇1 “卡门”新论─梅里美《嘉里曼》人物形象分析2 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征3 论卡夫卡的艺术创新4 试论包法利夫人的女性意识5 试论《雷雨》的悲剧主题─《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主题比较6 《老人与海》的深层内涵新探7 《尤利西斯》:空间形式的解读8 二十世纪的“哈姆雷特”《尤利西斯》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9 论《静静的顿河》创作的美追求10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之比较11 论希腊和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12 美狄亚与《氓》中弃妇形象比较13 论果戈理的讽刺艺术14 托尔斯泰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15 论海明威的冰山原理16 论《简爱》的经久性魅力17 论《百年孤独》的表现手法18 论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世界19 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20 美的徒劳: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浅论21 至悲至美的境界:析《静静的顿河》中的女性之死22 安娜与娜拉形象比较23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24 《高老头》人物形象论25 论《飘》斯佳丽形象26 论《雪国》中驹子形象27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28 卡列宁与海尔茂形象比较29 苔丝形象之我见文论与写作篇1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2 阅读教学新思维、新策略3 作文教学新思维、新策略4 综合性学习新思维、新策略5 如何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6 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7 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8 教学从教师“独白”向师生平等“对话”转变的条件9 如何看待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10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1 班主任工作艺术12 金庸与古龙比较研究13 金庸武侠小说研究14 言情小说研究15 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比较研究16 王小波小说研究17 陶渊明诗歌研究18 道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19 佛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20 儒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21 小说结构学研究22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23 苏东坡诗词研究24 王维诗歌论25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26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困境与出路27 毛泽东与邓小平文艺思想比较28 邓小平文艺思想及其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影响29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新时期中国文学30 鲁迅的“革命”观31 《野草》研究32 鲁迅杂感的思想意义和文学意义33 现代主义诗歌在当代的发展34 论现代性汉诗的“民间”性质35 廿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语诗歌新格局及其意义的研究36 “中间代”诗人研究37 “70后”诗人研究38 中国古典诗学之现代性转换39 论我国新时期的诗歌创作40 我国新时期戏剧创作嬗变研究41 论我国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审美态势42 新时期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研究43 新时期文艺思潮嬗变浅论44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教育发展研究45 中外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模式比较研究46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缺失性研究47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适应性研究48 论教师专业化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49 美学与教学实践50 美学与教育实践51 美育与素质教育52 大、中、小学美育状况调查53 美学与人生54 论述某一美学家的美学思想55 论述某一美学原理、美学命题或美学概念的涵义及价值56 对当代某一文化现象(如流行小说、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57 审美心理研究58 中西美学比较(某一角度)59 识字教学的情感探索60 论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61 论新课标理念下的自由式写作62 语境----文言文阅读中的特定背景分析63 高中新课标中的诗歌阅读指导探索64 高中新课标中的戏剧阅读指导探索65 王安忆创作研究66 池莉创作研究67 徐坤创作研究68 陈染创作研究69 李肇正创作研究70 孙惠芬创作研究71 女性小说创作类型研究7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现状研究73 马列文论相关专题研究74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相关专题研究75 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探讨汉语篇1 论汉民族思维方式对汉语语法结构的影响2 谈古今汉语词形的演变3 《现代汉语》教学方法改革4 论语境与修辞的关系5 试论标点符号的修辞效果6 试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7 古今词汇的词义比较研究8 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9 谈避讳与中国古代文化10 论汉语的言语风格及其文化内涵11 汉字结构与汉文化12 汉字与古代社会生活13 试论偏义复词的类型及成因14 常用汉字文化解析15 汉字与汉民族的美意识16 从“示”部字看古代信仰崇拜17 汉字结构的语义关系分析18 述宾结构带宾语研究19 词性变化与语法结构的关系20 试论省略与语法结构的发展21 名词作状语的语义指向及区别22 汉语成语的结构特点及语义关系23 汉语新词语的形成方式及结构特点24 论兼语句式与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式的主要区别25 庄子的修辞观26 略论佛教文化对汉语修辞学的影响27 谈谈钱钟书《围城》中的修辞运用28 广告语言的艺术美29 小议教育评价语30 谈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31 网络语言32 老舍语言风格谈33 汉字中的阴阳文化论34 论广告用语的修辞效果35 试析上古语音至中古演变规律36 近体诗格律论37 谈谈“之”的用法38 论词义与现实的关系39 论语言发展的特点40 论推广普通话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41 《说文》读后42 “平仄”刍议43 现代汉语语义场研究44 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研究45 语言的文化现象研究46 粤语次方言研究(或湛江地区粤方言研究)47 现代汉语义素研究48 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研究49 同义词研究50 修辞格的比较研究51 现代汉语语境研究52 普通话测试研究53 素质教育的哲学研究54 从文学的意象角度赏析毛泽东诗词作品55 从汉字的特征看汉民族思维的特点56 论苏轼的作品与人品57 汉字与文化58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含蓄美59 《长恨歌》主题与艺术特色论60 《春江花月夜》意境美管见61 试论人文素质之重要性62 老舍的语言艺术63 陈染作家作品论64 池莉小说的艺术特色65 论汪曾祺小说艺术特色66 亦舒小说的艺术特色67 三毛小说论68 《围城》的比喻艺术69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比较70 余华小说论71 《红楼梦》的修辞艺术72 古汉语特殊语序述论73 论古今称数法之异同74 《围城》语言艺术论75 广告语言艺术/广告修辞艺术76 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77 论矛盾语义的文化成因78 论文学语言与民族文化79 论汉语谐音修辞与民族文化80 汉字构形与文化研究81 试论某个虚词的用法82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过83 试论传统“六书”的优缺点84 老舍的语言艺术85 豪放词风与婉约词风的语言特征86 白话与粤方言的联系与区别87 湛江地区口语对古语词的保留88 自由诗对格律诗借鉴和发扬89 汉语成语中传统文化的透视90教师语言风格类型研究91 高师教育教学对中学课改的适应92 语言课教学中的文学和文化93湛江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课程改革2009-03-31 15:15文学编一、文学史篇1 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2 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3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4 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5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6 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7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8 论“革命传奇”小说9 论“样板戏”10 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11 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12 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13 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14 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15 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16 论“文革”叙述模式17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18 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19 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20 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二、文学思潮论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2 “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3 “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4 “乡土小说”派创作探5 “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6 论“朦胧诗”7 论“后朦胧诗”8 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9 论新历史小说10 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11 论“寻根文学”思潮12 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三、作家论1 鲁迅小说创作论2 鲁迅散文创作论3 郭沫若创作思想论4 郭沫若创作论5 茅盾创作思想论6 茅盾评论特色论7 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8 巴金小说创作论9 老舍的平民观探10 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11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12 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13 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14 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15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16 赵树理模式得失探17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18 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19 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20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21 论区青的艺术追求22 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23 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四、作品篇(小说)1 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2 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3 浅论叶圣陶《倪焕之》4 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5 茅盾未完成小说探6 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7 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8 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9 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10 《边城》人物与符号论11 张恨水《啼笑因缘》论12 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13 钱钟书《围城》失探14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15 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16 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17 论方方的小说18 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19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20 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21 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22 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23 论杨绛的《洗澡》24 论贾平凹的《废都》25 论王安忆的《长恨歌》26 论陈忠实的《白鹿原》27 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士形象28 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29 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30 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31 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32 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33 论王蒙式创新小说34 论王小波式的幽默35 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36 苏童小说的创作论37 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38 王朔故事叙述模式39 论刘震云《手机》40 论卫慧的小说创作41 论韩寒的小说创作42 论棉棉的小说创作43 论海岩的小说创作44 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45 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46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47 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48 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49 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50 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51 二诸葛与三仙姑形象分析52 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分析53 分析茅盾之《子夜》作品篇(诗歌)1 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2 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3 论戴望舒的诗4 论徐志摩的诗5 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6 论小叶诗人7 论穆旦的诗8 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9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10 论顾城的诗歌11 论多多的诗歌12 论海子的诗歌13 论郭小川的诗14 论冯至《十四行集》15 论北岛诗后期诗作的失宠16 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生哲学17 分析臧克家的诗歌作品篇(散文)1 论鲁迅的《朝花夕拾》2 论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3 论林语堂的《剪拂录》4 论何其芳的《画林录》5 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6 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7 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8 论刘白羽的散文9 论秦牧散文的联想10 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11 论素素的散文12 论石娃的散文13 论史铁生的随笔14 论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15 论巴金的《随想录》16 瞿秋白散文之分析作品篇(剧本)1 曹禺《雷雨》周萍论2 蘩漪悲剧探3 论郭沫若的《屈原》4 《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5 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6 《白毛女》艺术魅力探7 张艺谋电影创作之审美追求五比较论1 论存在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2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3 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关系4 曹七巧与三仙姑异同论5 论蘩漪与陈白露性格的异同6 李瑞珏与薛宝钗思想性格异同论7 孙犁、刘白羽的小说风格之比较8 比较《雷雨》与《北京人》六古代文学篇1 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2 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3 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4 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5 论《孟子》的论辩艺术6 论《庄子》的想象艺术7 论“汉赋”的铺叙艺术8 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9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10 论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11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12 论骈文的艺术美13 王、孟山水诗艺术之比较14 论王、孟山水诗中的盛唐气象15 高、岑边塞诗艺术之比较16 论杜甫早期诗歌的浪漫精神17 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18 论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19 论白居易咏物诗的思想、艺术价值20 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分析21 论《金瓶梅》的思想意义22 《金瓶梅》对小说美学的贡献23 “三言”、“二拍”的市民意识24 “三言”、“二拍”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25 《西游记》主题思想新探26 谈《水浒传》在我国小说艺术典型化方面的贡献27 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叙事视点”28 论“二拍”的叙述视角与道德判断29 论西方文学对近代谴责小说的影响30 从儒学的政治文化语境看《三国演义》的美学特征31 《红楼梦》的艺术结构32 从《聊斋》女子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33 初唐宫廷诗歌的再评价34 谈唐诗分期中杜甫的归属问题35 杜甫对中唐诗歌的影响略论36 简论韩愈诗论与文论精神实质的一致性37 陶(渊明)韦(应物)比较论38 杜甫韩愈比较论39 论晚唐小品文对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40 温(庭筠)韦(庄)比较论41 《诗经》雅颂诗试论42 《诗经》赋体与汉乐府叙事的比较43 楚辞体的特点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44 汉诗的发展与诗赋的消长45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46 汉代郊庙歌辞试论47 论汉乐府中场面描写的特点48 汉赋四大家与大赋的演进49 论曹植诗的艺术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50 曹丕在建安诗坛的地位试论51 论阮籍的《咏怀》诗52 谢灵运与六朝诗风的关系53 “文笔之辩”之我见54 《文选》选诗标准与文学的自觉55 陶渊明的被误解与被理解56 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57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58 王维“诗中有画”试议59 隐逸方式与唐代山水田园诗。
全国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习题(答10)

第⼗章 1927~1937年的⽂学创作 ⼀、单项选择题1.B2.C3.C4.B5.B6.B7.A8.C9.B 10.B 11.A 12.B 13.C 14.D 15.B 16.A 17.D 18.C 19.C 20.A 21.B 22.A 23.D 24.C 25.B 26.A 27.C 28.C 29.A 30.B ⼆、多项选择题1.ABD2.ABCD3.ABCD4.ABCD5.BCDE6.BCD7.ACE8.ADE9.ABCDE 10.ACE 11.BCD 12.AB 13.AC 14.CE 15.ACE 16.CD 17.BCE 18.CE 19.ABC 20.BC 三、名词解释题 1.中国诗歌会:中国诗歌会1932年9⽉成⽴于上海,是⼀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
1933年2⽉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刊、⽉刊)。
中国诗歌会诗⼈致⼒于探索诗歌⼤众化的途径,的贡献是努⼒追求新诗的民族化和⼤众化。
中国诗歌会在上海设总会,在北平、⼴州、青岛以及⽇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
诗⼈蒲风、穆⽊天、任钧、杨骚等主要发起者。
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流⽕》等是他的代表作。
2.新感觉派⼩说: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说是中国现代派⽂学创作的⼀个组成部分。
“新感觉派”⼩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表现作家的主观感觉⽽不太注重对客观⽣活的真切描写。
刘呐鸥是“新感觉派”⼩说最初的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的《⽆轨列车》半⽉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说实践的开始。
他的短篇⼩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部“新感觉派”作品集。
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说推向成熟和引⾝深⼊运⽤蒙太奇、⼈物⼼理分析等⼿法,凸现对现实⽣活的感觉和印象。
《上海狐步舞》、《梅⾬之⼣》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3.国防戏剧运动:1936年初,当⽇本帝国主义加强⼤规模侵华、华北危机极为严重的时期,上海⽂艺界为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组织抗⽇民族统⼀战线的号召,促进⽂艺界的⼴泛的团结,更好地为抗⽇救亡运动服务,周扬等⼈提出了国防⽂学的⼝号,相应地也提出“国防戏剧”的⼝号 .以市民、学⽣和⼀般知识分⼦为主要对象的戏剧运动发⽣了根本变化,⼤批戏剧⼯作者组成流动剧队,⾛向农村、内地和前线。
论现代文学语言简化现象——以何其芳文学创作为例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从现代文学初创期到后来的“文革”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历程,文学语言经历了从繁复性、个性化到僵硬化、模式化的转变,语言的表现力弱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语言现象。
这种现代文学史上的语言由“繁”到“简”的变迁现象在大多数现代文学作家身上都有体现,何其芳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唯美精致的文学语言到延安时期迥异不同的平实朴素的文学语言,是现代文学语言变迁中具有非常典型特征的一位作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微观角度,用数据对比的方式,通过分析各个时期的文学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不同特征,证明现代文学语言的变迁在各个层面(词汇、句式、修辞)上是不断简化的,并试图对现代文学语言简化的意义和代价做出客观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简化现象何其芳Abstract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process, nearly more than half century from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 to “Culture Revolution”, literature language experienced exchange from complex,personality to inflexibility,modelization. Language expression is weakening, which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and need deep pondering on its phenomenon. Variance phenomenon language from “complex” to “simple” in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which embodied in the majorit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s. He qifang, hi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language change from aesthetic, refined language in 1920s, twenty century to categorically different, plain language during Yan’an period, he is writer obtaining very typical characteristic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ition and his definite investigation value. From microscopic view, This article adopt way of data comparison and analyz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of every literature language in literature works of different periods to prov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language variance is constantly simplified at levels (words, sentences, rhetoric), and attempt to make objective discussion about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ition.Key word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phenomenon of language simplification, He qifang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论现代文学语言简化现象——以何其芳的文学创作为例》,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习题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习题说明:1.本习题由三部分构成:①各章课后习题②题库③部分国内高校研究生入学试题各章课后习题:第2-3章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第4章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 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5章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 年代乡土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6章1鲁迅在30 年代曾这样评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试借用鲁迅的评价,并结合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说明“五四”散文格外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
2.试评周作人的散文观,及其小品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3.从散文语言运用和文体创造方面比较评析冰心与朱自清的创作风格异同。
第7章1.以初期白话诗、郭沫若等的自由诗、前期新月派以及早期象征诗派为主要的“点”,大致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间的承传关系。
2.简评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及其文学史意义。
3.简评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与创作实践。
福师(2020-2021)《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二(4)答案

福师(2020-2021)《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二注:本科有多套试卷,请核实是否为您所需要资料,本资料只做参考学习使用!!!一、单选题(共10题,40分)1、新创办的()第一次公布稿酬标准,又标志着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这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障。
A《小说林》B《热风》C《大众文艺丛刊》D《文学杂志》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参考选择】:A2、在故意设“空缺”方面,格非的小说()就是典型的代表。
A《迷舟》B《信使之函》C《访问梦境》D《请女人猜谜》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参考选择】:A3、在诗歌的艺术创造上,梁启超主张()A“以旧风格含新意境”B“弃典籍而采近事”C“人各有面目,正不必与古人相同”D“我手写我口”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参考选择】:A4、首先提出“言文合一”的是A胡适B梁实秋C黄遵宪D李叔同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参考选择】:C5、《枣树的故事》的作者是:A孙甘露B格非C叶兆言D苏童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参考选择】:C6、到1903年,梁启超又把()运用到小说界革命中,从而形成了文学进化观。
A生物进化论B文艺复兴思想C民主思想D科学思想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参考选择】:A7、汪文宣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憩园》B《寒夜》C《团圆》D《灭亡》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参考选择】:B8、诗界革命的滥觞起于()A黄遵宪B梁启超C康有为D谭嗣同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参考选择】:A9、《迷舟》的作者是:A格非B苏童C余华D莫言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参考选择】:A10、《平民文学》是()的作品。
A刘半农B钱玄同C周作人D李大钊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参考选择】:C二、多选题(共10题,30分)。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国开(中央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备注:本资料整理于2020年5月;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本科学员国开平台网上形考。
课程考核:形考比例30%,在国开平台完成,本资料为形考的试题及答案;终考比例70%,纸考。
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题目为随机,用查找功能(Ctrl+F)搜索题目 [题目]“只要你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就不必打开窗门问我,‘你是谁?’”以这样的发问开篇的诗作是()。
[答案]《蚕马》 [题目]《教我不想她》流传甚广,并首次使用“她”字,经赵元任谱曲后,成为传唱至今的流行歌曲,这首诗的作者是( )。
[答案] 刘半农 [题目]《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
[答案]周作人 [题目]《十五娘》是新文学中最早的叙事诗,其作者是( )。
[答案]沈玄庐 [题目]《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漫文漫画》等作品的作者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自成一家的散文家、漫画家()。
[答案]丰子恺 [题目]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
[答案]新潮社 [题目]1921年,《小说月报》从鸳鸯蝴蝶派的重镇变成新文学的重要刊物,其主编是( )。
[答案]沈雁冰 [题目]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
《女神》的作者是( )。
[答案]郭沫若 [题目]1923年,丁西林因独幕剧《一只马蜂》而一举成名,而他早期话剧的代表作则是创作于1925年的( )。
[答案]《压迫》 [题目]1929年11月,率先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是沈端先、郑伯奇等人发起成立的()。
[答案]上海艺术剧社 [题目]1933年从法国回车后,一边教书一边创作,同时以“刘西渭”为笔名在文学批评界有较大影响的戏剧家是( )。
“何其芳现象”的现代启示

“何其芳现象”的现代启示发布时间:2021-03-16T09:42:50.14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32期作者:刘同般[导读] 本文通过对何其芳前后期诗文创作文本的解读,结合何其芳人生道路和和文学道路的分析刘同般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摘要:本文通过对何其芳前后期诗文创作文本的解读,结合何其芳人生道路和和文学道路的分析,对“何其芳现象”深层原因进行发掘,揭示“何其芳现象”给我们的现代启示:尊重艺术的规律,充分发挥文艺家的独特专长,发展自己的个性,宽容文艺的苛责和愤激,对他们的文学创作应表现出一种豁达与包容。
关键词:何其芳现象;尊重艺术规律;豁达与包容;现代启示“艺术是无情的,它要求的挑选的不仅是忠贞。
在这中间一定有许多悲剧,一定有许多人像具有征服世界的野心的英雄终于失败了,终于孤独的死在圣赫勒那岛上”[1]这段引言是诗人、批评家何其芳在青年时代说过的一句话,但不幸却成了自己后半生文学创作的谶语。
不仅成为自己后半生文学创作谶语的个案,而且是众多的具有“何其芳现象”的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一般性的讽刺性寓言。
一般说来,文艺是离不开政治的。
但多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开明开放的政治,允许文学艺术对政治的胶着稍小一些,也允许文学艺术对政治的背离和批评,这表面上的疏离,反而能使文艺与政治相间无事的关系长期保持下去。
如果相反,政治对文艺强行挟持,并蛮横地要求文艺为自己服务,稍有不甚便加以鞭笞,文艺对此有两种反抗的本能:一是文艺作品质量下降;二是作家悲剧命运不断上演;或者是两者的交叉和循环。
“何其芳现象”的整个历史过程便是一例。
在20世纪30年代,何其芳以精致优美的《预言》和《画梦录》享誉文坛,这个时期他的创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是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
这时期他写下了大量的芬芳袭人、缠绵悱恻的追求爱和梦的诗篇。
他在追求爱和梦的诗篇里没有对爱情本身的琐碎的刻画,也没有把爱和梦渲染成一片乐土,春光明媚,莺歌婉转。
论何其芳对新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纪念何其芳百年诞辰

作者: 陶德宗
作者机构: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4000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128-13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7期
主题词: 何其芳;新中国文学;独特贡献;现实意义
摘要:何其芳近半个世纪的文学生命,有多半是在新中国度过的,尽管在建国后17年中,左倾文艺思潮愈演愈烈,"文革"十年更给中国文坛造成了空前浩劫,但作为一位视文学为生命的中华赤子,他仍以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为新中国文学作出了多方面的,他人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他给我们留下的文学遗产和精神瑰宝,至今仍放射着夺目的光辉,并对我们繁荣新世纪中华文学有着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何其芳对新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作者:陶德宗来源:《江汉论坛》2012年第07期摘要:何其芳近半个世纪的文学生命,有多半是在新中国度过的,尽管在建国后17年中,左倾文艺思潮愈演愈烈,“文革”十年更给中国文坛造成了空前浩劫,但作为一位视文学为生命的中华赤子,他仍以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为新中国文学作出了多方面的,他人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他给我们留下的文学遗产和精神瑰宝,至今仍放射着夺目的光辉,并对我们繁荣新世纪中华文学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何其芳;新中国文学;独特贡献;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7-0128-05如果我们把何其芳1930年在《新月》上发表的小说《模秋》和诗歌《茑茑》视为他文学活动的起步之年,那么到他1977年永辞人世,其文学活动就经历了47个春秋,跨越了五个十年。
他这47年的文学生命,有39年是在延安和北京度过的。
在新中国建国后的28年中,尽管他因工作、身份、环境、心绪等多种原因而逐步远离他情有独钟的诗文创作,并遭受了愈演愈烈的左倾文艺思潮的严重威压和十年“文革”对他身心的残酷打击,但他仍以中华赤子的满腔热诚和文坛英才的过人才气,在拉开新中国诗歌大幕,创建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学研究机构,为新中国倾心培养学界栋梁与文学英才和在文学理论上的独到建树等四个方面,为新中国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尽管这位卓越的诗人、散文家和著名文学评论家早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文学遗产和精神遗产,仍然泽被后世,惠及当下,远播海外,而且活力冲涌、生机盎然、代有传人。
一、谱写了新中国激情颂歌的第一乐章在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众多青年诗人中,何其芳以他的《我歌唱延安》等充满激情的诗文,最早开始了对延安的激情歌唱。
在新中国建国之际最早为新中国放声歌唱的又是何其芳。
就在他亲眼目睹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盛况的当天,一曲热烈高亢的激情颂歌便从何其芳心中冲涌而出,这就是被称为新中国第一支颂歌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雷声里诞生是如此巨大的国家的诞生是经过了如此长期的痛苦而又如此欢乐的诞生就不能不像暴风雨一样打击着敌人像雷一样发出震动着世界的声音全诗共7章,113行,这是诗的第一章,作为全诗的总起,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充满激情的语言,纵情欢呼新中国的诞生,并揭示其诞生的重大意义,借以展开全诗的主题。
在接下来的各章中,诗人既悲情回顾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和苦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进行的浴血奋斗,又为东方巨人的昂然站立而纵情欢呼,旨在凸现胜利和幸福的来之不易。
诗篇还形象描绘了开国大典的宏大场面和沸腾情景,更生动地表现了人民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与无限崇敬。
这是一首热情高亢的新中国颂歌和气势磅礴的英雄交响曲。
作为与新中国同日诞生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它所开启的正是1950年代以颂歌为核心的主流诗潮和追求宏大、崇尚壮美的时代诗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激荡在《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中的爱党爱国爱领袖爱人民之心和欣喜激动自豪之情,是抒情主体非常真挚强烈的感情倾泻,而无半点虚矫轻飘之态。
在建国之初那特殊的时代,一个以颂歌为主的时代景象的出现,包括诗人们常常因急于感情的倾泄而忽略艺术的锤炼,似乎都在必然之中。
这正如艾青所说:“我们告别了苦难的岁月,我们走上了新的路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歌声。
过去唱着悲愤与抗议的人们,迸发出了新的热情,歌颂新的国家、新的生活,歌颂胜利了的人民。
”①正因为如此,紧接《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之后,很快又出现了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艾青的《国旗》、公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朱子奇的《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和郭沫若的《新华颂》等潮流般涌来的激情颂歌。
新中国诗坛一个波波相连的颂歌时代就此开始,并一直延绵到了新时期初期。
二、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学研究机构1953年3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作出决定,正式成立文学研究所。
其主要目的是集中全国一流学者,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全面展开中外文学研究,推动新中国文学走向繁荣。
这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学研究机构,并由著名文学家、出版家郑振铎任所长,何其芳任副所长。
由于郑振铎还担任了文化部文化局局长和考古研究所所长,所以文学研究所日常工作皆由何其芳主持。
他与文学研究所25年的紧密相依,占去了他47年文学生涯的大半部分。
为建设好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学研究所,何其芳倾注了自己太多的心力。
在他的努力之下,中外文学研究各领域的大师名家和青年俊杰陆续走入文学研究所,如“五四”新文学元老、著名散文家、诗人和“红学”权威俞平伯,名扬海内外的“一代才子”钱钟书,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校勘专家王伯祥,《诗经》与两汉魏晋文学研究权威余冠英,古典小说史研究权威孙楷第,戏曲研究权威吴晓铃,外国文学研究名家卞之琳、潘家洵、李健吾、杨绛、罗念生、罗大冈、曹葆华、戈宝权、叶水天等。
与此同时,他还从自己任教过的马列学院要去了何家槐、力扬、陈涌、蔡仪、毛星等。
一时间,文学研究所大家云集、精英齐聚,可谓是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昆山之玉。
一流学术队伍既已基本形成,何其芳就带领他们开始了向中外文学各领域的全面进军。
这时的文学研究所无论是专家个体还是群体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而造就了文学研究所发展史上一个最为辉煌的时期。
何其芳对文学研究所特别重要的贡献是营造了一种平等自由、谦虚刻苦、求实严谨、和合宽容的优良所风。
按照他的要求,文研所人都不称他“所长”,而是亲切地称“其芳同志”。
他实际主编了《中国文学史》、《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等重要学术著作,并组织编选了120种外国文学古典名著。
作为众多学者公认的主编,他不给自己戴上主编的光环,而是坚持用编写组或编委会等集体名义。
在举国上下批判俞平伯及其《红楼梦》研究的狂潮中,由于环境的威压和身份的拘囿,他虽然也不得不写应景批判文章,但他给予这位“红学”大家更多的是关心、尊重和保护。
他让俞平伯继续进行《红楼梦》研究,并将俞平伯的职称在全所首先定为一级,还亲自出面到中宣部为指责俞平伯的不实之说进行辩解。
在当时那种时代场域中,这些保护人才的冒险犯难之举,需要何等的无私和勇毅。
何其芳不仅非常尊重老学者,而且倾心帮扶年轻人。
如朱寨、曹道衡、何绍基、何西来、杜书瀛、许志英、卓如、陈尚哲等著名学者,当年都受到了何其芳的严格要求和多方面栽培,在极左思潮尚未消散的1977年,当何西来遭受不公正批判时,已是胃癌晚期的何其芳,还拄着拐杖艰难地来到会议室对批斗者予以怒斥。
他当晚便大口吐血,一周后永辞人世。
何其芳以自己的行动、人格和生命引领着文研所的所风建设。
他关心、尊重文研所的每一个人,自己也赢得了新老学者的一致爱戴和感激。
何其芳病重期间,不少文研所人都去探望;他逝世以后,文研所人都流下了悲痛的泪水。
已近80高龄且久卧病榻的俞平伯闻讯后老泪纵横、艰难起床、发出唁函:其芳先生病逝,不胜惊悼。
以数十年之友谊,在近期尚讨论诗歌、书翰往返,不意顿隔人天,悲痛如何!著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余冠英在《哭何其芳同志》中,更以这样的诗句表达了文研所老、中、青三代人共同的哀思:君志有余,君力已尽。
君心无惭,君目可瞑。
为党尽瘁,谁其亡君。
人寿有终,事业无穷。
前仆后继,来者愈勇。
君其安息,泉壤九重。
呜呼其芳,何期永别。
呜呼其芳,君其安息。
其芳其芳,思君何极。
②三、为新中国培育了一批文学英才和学界栋梁何其芳不仅是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而且是文学青年的杰出导师。
早在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师范、万县师范和成都联立中学时期,作为教师的何其芳便以自己的诗文、才气和热情影响了他的学生。
到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以后,他不仅为解放区和新中国造就了大量优秀文艺人才,而且以他独具的慧眼和爱心,发现和培育了如贺敬之、戈壁舟、朱寨等一批活跃在新中国文坛上的著名作家与学者。
在国统区那严酷的环境中,他一方面向国统区文艺界宣讲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同时也热情培育文学青年,活跃在新中国的著名诗人沙鸥和野谷等,就是从那时开始接受何其芳引领与影响的。
进入新中国以后,何其芳尽管工作繁重并致力于文学研究和批评,但他仍以极大的热情培育文学新人,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太多的心力。
他对文学新人的倾心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践历练和个别引导等多种渠道进行。
在学校教育这一渠道上,何其芳最为突出的是4件事情:其一是在中央马列学院做国文教员,帮助高级干部提高文学文化修养和写作能力;其二是为北大学子讲授《红楼梦》;其三是参与创建并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班;其四是按中宣部要求,在中央党校建立文艺理论研究班并担任指导和参与授课,为全国各地培养领导干部和专业人才。
参与创建并执教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班,是何其芳为新中国培育文学新人的重头戏之一。
1959年经何其芳等与人大中文系主任何洛商议,决定在人大建立文学研究班。
此事获中宣部批准并任命何其芳与何洛为正、副主任,任课教师除何其芳外,还有蔡仪、唐弢等著名学者。
何其芳强调文研班应博览、精读文学名著,请文学研究所专家共同拟定了文研班学员必读书目。
文研班首届学员、著名文学评论家何西来后来回忆说:“像一支军队的风格就是指挥员的风格一样,我们文研班的课程设置风格,就是主持者、班主任何其芳的文学教育思想的风格:第一流的授课教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内容;历史、现状、理论并重的教学方法”,“作为一代文学教育的宗师,他三四十年代在延安主持鲁艺文学系的时候,他五六十年代在北京主持文研班的时候,都按照自己开放的具有包容性的学术精神和思路,培养了自己的几代学生”③。
自觉以何其芳为师的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指出,何其芳的功绩不仅在于以文研班为平台,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著名学者,还在于他对人民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尤其是对“我系后来形成马列文论的强势地位有很大影响”,“何先生之与我系的历史联系,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学术史在人大中文系的一次新的建构,是前者对人民大学人文文化和氛围的丰富浸润与奠基,这是一直在激励我们这些后学者的一个原因。
所以,仅凭这一点,就让我们永远对何其芳先生怀着深深的感谢和敬意”④。
除学校教育外,何其芳还很重视让文学青年在实践中历练,并对他们予以热情关怀和精心指导,这一点在他对文研所青年人的培养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深受何其芳教诲的著名评论家陈尚哲说:“至于文学研究所的青年同志,受到其芳同志的关怀与帮助,更是书不胜书,特别是业务上、写作论文上的帮助指导,几乎人人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可讲。
”⑤能进入文研所的青年研究人员,应该说多是学业精进、能力较强且很有发展潜力的文学新锐。
但何其芳仍对他们严格要求、具体指导、精心培养,他亲自为他们拟定必读书目200种,具体指导他们研究问题写文章,认真审读他们的文章,写出详尽的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