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被困
时事先锋3

东莞某校要求每班选4名“最应被开除学生”东莞一学校初中部学生日前报料称,临近期末,学校要求班主任填表上报“班上最应该被开除学生”名单,每班4名。
如果期末期间再“犯事”,就会被开除。
如果不服管教的超过开除名额,还会增加名额。
对此,学校回应称,学校要求上报的只是差生名单,学校不会轻易开除学生。
此举是以便于学校安排老师“一对一”辅导,督促学生进步。
小编点评:是“最应被开除学生”还是差生名单?不管这份名单叫什么、怎么用,把学生特殊对待,就已经违反了教育的基本原则。
这其实是将学生推向了教育的对立面,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满满的恶意。
“差生名单”,无异于冷暴力,伤害的是学生的心灵。
当事学校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然是拯救“灵魂”的,就不应该有对学生放弃的思想!襄阳六旬老人90度鞠躬劝阻乱穿马路襄阳63岁退休交警吕军海,每天上下班高峰期,他准时来到襄阳市襄城区荆州街与东街交汇处,上、下午各工作一个半小时。
为劝阻路人闯红灯,他不停向他们90度深鞠躬,并善意提醒:为了您的安全,请遵守交通规则!平均每天鞠200个躬,他已经坚持了半年,多数路人被老人的行为所劝阻,但仍有一部分人,对老人的行为无动于衷,依然我行我素。
老人说,无奈才出此“下”策,虽有争议仍会坚守。
小编点评:90度的鞠躬,表示忏悔、改过和谢罪。
老人用这种别有深意的形式来提示“中国式过马路”的人,企求他们能因此感到愧疚从而杜绝乱穿马路的行为。
老人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引用一网友的话来说就是“闯或欲闯红灯者:那一个鞠躬足以震荡你的心灵!”然而不遵守交通规则是不具备文明素质的人才有的行为,不值得老人行如此大礼。
但愿每个违规的人都能被感化,从此遵法守矩,让老人不再弯腰。
中国“雪龙”号南极救人后受阻南极时间2日晚,“雪龙”号科考船“雪鹰12”直升机成功将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52名被困人员援救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上。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介绍

机数据处理中心、气象分析预报中心和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生物、地质、气象和洁净等一系列科学考察 实验室。
在“雪龙”号的水文资料采集室中,安装了可以用来探寻磷虾及其它极区水生动物的鱼探仪;可在航 行时测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谱勒海流计;以及用于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的“CTD”等一大批先进 的仪器设备。还配备了 1 架“雪鹰”号直升机、1 艘黄河艇以及 1 只中山驳,以提高航行保障和运输能力。
建造命名 “雪龙”号这个名字是第一任南极考察的主任武衡起的名字,‘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 雪世界。 二、船舶性能参数 中国“雪鹰 12”直升机转移乘客 中国“雪鹰 12”直升机转移乘客 “雪龙”号总长 167.0 米,型宽 22.6 米,型深 13.5 米,满载吃水 9.0 米,自重 11400 吨,总吨位 14997 吨, 满载排水量 21025 吨,最大航速 17.9 节,续航力 19000 海里。该船原设计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主机 13200 千瓦*1 台,副机 880 千瓦*3 台、载重量 10225 吨。“雪龙”船属 B1*级破冰船,能以 1.5 节航速连 续破冰 1.2 米(含 0.2 米雪)前行。 经升级改造后,“雪龙”号主甲板以上的所有设备设施全部更新。船上的洁净实验室面积也从原来的 200 多平方米扩大到 580 平方米,并全部更换了实验室设备,还新建了大气取样室、数据处理中心、样品 间、伸缩吊车等科研设施。改造后的“雪龙”号具有先进的导航、定位、自动驾驶系统,配备有先进的通 讯系统及能容纳两架 Ka-32 直升飞机的机库和 1 个停机坪及配套设备。船上设有大气、水文、生物、计算
4
雪龙号科考船出发开赴南极 1985 年 2 月 20 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 1986 年 3 月 30 日至 1987 年 1 月 2 日,由 12 名队员组成的越冬队在长城站越冬,并进行科学考察和 观测。 1989 年 1 月 26 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奠基。2 月 26 日,中山站落成。同年,一支 20 人的越冬队首次 在中山站越冬并进行科考。 1999 年 7 月至 9 月,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 搭载着 124 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历时 71 天,航行 14180 海里,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 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雪龙”号最北航行到北纬 75 度 02 分; 2002 年,中国第 19 次南极考察历时 121 天,是中国历次南极考察时间最短的一次。但科考队首次在 南极埃默里冰架钻探成功,并收集了大量陨石,在南极冰盖研究、地质研究、陨石研究和南大洋研究方面 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3 年 7 月,中国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搭载 109 名考察队员远征北极,破冰 挺进北纬 80 度,全程历时 74 天,航行 12600 海里,开展了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 并运用了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雪龙”号在中国航 海史上首次跨越北纬 80 度; 2005 年 3 月 24 日,中国第 21 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胜利归来,150 天中,南极考察队完 成了 27 项科考工作,包括开展中山站至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内陆冰盖考察;在中山站和长城站开展南大洋 生态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开展首次普里兹湾-威德尔海 4000 海里断面综合调查以及达尔克冰川动力 学监测研究、臭氧观测、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研究等。 2007 年 11 月 12 日上午 10 时,“雪龙”号首次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赴南极执行 第 24 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此前,“雪龙”号已从上海港张华浜码头完成了包括首台南极天文望远镜阵 CSTAR,南极长城站改造工程所需的二千一百余吨钢筋构件、多辆雪地车和工程车等各种科考必需物资的 装载任务。这次南极科考在南极冰穹 A 地区进行冰盖典型断面综合考察、冰穹 A 冰芯钻探、地球物理探 测和天文学观测等,冰穹 A 是南极冰盖的最高区域,气候环境极其严酷,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在冰穹 A 大本营及周围六千平方公里范围内考察,测定南极内陆考察站址及环境参数,为建设中国第三个 南极科考站奠定基础。除这些科研任务外,随队的建筑人员将负责对长城站、中山站的大修工作,对原有 站点进行拆除、改造、新建等工作。 在 2008 年的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继续向北挺进到北纬 85 度 25 分。随着“雪龙”号航 行的纬度越来越高,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范围越来越广,但同时也充分表明北极海冰正在快速融化。了解 北极冰情对于认识北极至关重要。一旦北极冰川融化,将在地球上出现一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西北 航道",这将成为连接亚洲和欧洲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大大降低航运成本。"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 海冰加速消融,加上中国科考能力的提升,预计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将有望突破第二次科考到达的最北纬 度(北纬 80 度),前进到北纬 82 度至 85 度之间。"这将为人类探寻"西北航道"作出重要贡献。 2012 年,帝度与“雪龙号”在南极极地 2012 年,帝度与“雪龙号”在南极极地 南极中山站时间 2009 年 3 月 9 日 15 时 30 分,中国第 25 次南极考察队撤离中山站,踏上归程。雪龙 号极地考察船驶离满布冰山和浮冰的中山站近岸海域,这意味着在顺利完成昆仑站建设和各项度夏任务 后,第 25 次南极科考期间,中国建成了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并对中山站的科考能力进行了 扩建。 2009 年 10 月至 2010 年 4 月间,中国成功开展第 26 次南极科学考察,考察队经历 182 天考验,第 26 次南极考察队由 249 名队员组成,共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59 项、后勤保障工程 21 项。本次考察安全航行 32000 余海里,又一次刷新了“雪龙”号的航行纪录。途中,考察船先后 6 次穿越西风带,是“雪龙”号历年来 穿越西风带最多的一次。在“雪龙”号带回的珍贵样本中,冰芯和陨石最为抢眼。在南极“冰盖之巅”――― 海拔 4093 米的冰穹 A 地区,内陆考察队员钻取了一支超过 130 米长的冰芯,创造了冰穹 A 地区浅冰芯钻 探的新纪录。 2010 年 06 月 25 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 25 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驶离上海,北
雪龙船船长揭秘脱困:高度紧张致双脚全抽筋

雪龙船船长揭秘脱困:高度紧张致双脚全抽筋王建忠船长(右)与船员研究冰清(资料图)1月7日晚上,刚刚从重冰区脱离围困的“雪龙”船上一片欢腾,不少队员到酒吧喝酒庆祝,而船长王建忠却悄悄回到房间,关上门,痛快地大哭了一场。
在过去的几天里,他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这是我一生当中面对的最复杂、最艰苦、最艰难、压力最大的一次挑战!”这位有着21年驾龄、19年极地航行经验的船长这样形容此次经历。
艰巨任务:如何将船和人带出重冰区1月2日,“雪龙”船顺利完成了对俄罗斯客船被困乘客的救援工作。
就在“雪龙”船向外破冰时,却发现无法突围。
由于连日来受不利风向的影响,船周边的浮冰已经变得更加密集、复杂,致使“雪龙”船被围困其中。
消息一经传出,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如何将“雪龙”船以及船上101位队员安全带出重冰区,成为船长王建忠最主要也是最艰巨的任务。
夜以继日:综合分析寻找突围曙光为了让“雪龙”船摆脱困境,王建忠一连几日都没有好好休息,每天不是在驾驶台前观察、指挥破冰,就是在办公桌前分析数据。
累了,就找个机会在驾驶台的沙发上眯一会;错过饭点更是常事,就算厨房将饭菜送到了驾驶台,他也没工夫吃。
王建忠说:“那几天确实非常忙,既要仔细观察浮冰、冰山、洋流的变化情况,又要制订突围最佳方案。
”“雪龙”船在冰区的每一次前进和后退,都要综合船舶的性能数据进行分析,容不得半点马虎。
“不管怎么样,首先要确保船舶的安全。
”为了顺利突围,王建忠早已将“雪龙”船周围大大小小的浮冰数据全都牢牢地记在了脑子里,还为一些重要的浮冰作了编号,以便标识。
根据现场观察以及国内有关部门提供的预报信息,1月7日是“雪龙”船突围的最佳时期。
现场需要的方案、方案需要的条件、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后的应对措施……这一切,都在王建忠的大脑中不停地计算着。
当机立断:用智慧与经验创造奇迹1月7日,刮起了偏西风,边缘冰也有了松动的迹象,“雪龙”船突围的好时机已经到来。
周末日记家庭趣事500字

周末日记家庭趣事500字周末日记家庭趣事1温暖的家是和谐的,礼让的。
可我们家的争抢,却也别有一番情趣。
我家已经有了三台电视,可对于我们这些电视迷来说,三台电视还是不够我们一家五口人看的。
所以,周末大家都想看电视的时候,就免不了一番“恶战”了。
星期五,我们共聚一堂。
吃完晚饭,爷爷奶奶就在他们的床上看起了《朝闻天下》。
看他们的表情有点得意,好像在说:这台电视归我们了,你们三个慢慢去商量吧!我们在客厅愣了一会儿,妈妈反应最快,她一把拿起遥控器,调到自己喜欢的韩剧。
我趁她不留神,抢过遥控器,换成了儿童动画片。
爸爸趁我着迷时,从我手中抽出遥控器,藏在背后。
“给我!给我!”我大呼起来。
妈妈说:“我上一下卫生间,你们看吧!”说完,她快速溜进另一个房间,把遥控器牢牢地掌握在手中,悄悄地锁上门说:“人嘛!一定要有聪明的头脑,你们好好学习吧!”随后,房间里传出了韩剧里叽里呱啦的对话声。
我们父子俩互相注视对方,我眼疾手快,抢了爸爸的遥控器,跑了。
爸爸嘴里边念叨着“臭小子”,边追着我。
突然,他猛地一推,我“四脚朝天”倒在了沙发上。
等我起来时,爸爸已经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了。
只见他眼睛一刻也不离电视,嘴里不停兴奋地喊:“球进了,球进了!耶!”我在一旁和他纠缠:“爸爸,你最好了,让给我吧……”各种好话源源不断地从我嘴里冒出来。
可爸爸就像一个巨型废话加工厂,说多少话都不会填满仓库,我的话从他的左耳进右耳出。
看着爸爸无动于衷的模样,我只好结束战斗,跟着爸爸看足球赛了。
这就是我家的抢电视大战,争抢时斗智斗勇,不分大小,不但不伤感情,反而温馨有趣。
周末日记家庭趣事2家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是我们避风的港湾。
在家庭里快乐是不可缺少的,让我来说说我们的家庭趣事吧!在一个温暖的周末,我们全家人聚在一起,爸爸妈妈和其他人在吃饭,而我和哥哥姐姐在玩游戏。
大表姐激动不已地说:“玩击鼓传小狗吧!”我们说:“好的。
”大表姐左手拿着直尺,右手拿着小狗,站起来严肃地给我们讲游戏规则:“当我的直尺停下来时,小狗传到谁手上,谁就喝一杯水。
经典睡前故事长篇文字版5篇

【导语】睡前故事既可以对孩⼦进⾏品德及⾏为习惯的教育,丰富孩⼦的知识,⼜可加深亲⼦间的感情。
下⾯是分享的经典睡前故事长篇⽂字版5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1】经典睡前故事长篇⽂字版 ⼩刺猬出⽣在⼀个蓝⾊的⼤房⼦⾥。
房⼦建在⽔边,安全⼜舒适。
⼩刺猬住在蓝房⼦⾥,在妈妈的陪伴下,每天在柳条织成的摇篮⾥睡觉,或是坐在温暖的炉⽕前,等着爸爸带着⾷物回家。
当⼩刺猬学会⾛路时,爸爸正要出门,他跟在爸爸后⾯,要⼀起出去。
妈妈把⼩刺猬抱回床上,对他说:“外⾯很危险,你不要跑出去,就呆在房⼦⾥。
” “那爸爸不会遇到危险吗?”⼩刺猬疑惑地问。
“爸爸是⼤⼈,你还⼩,等你长⼤了才能保护好⾃⼰。
” ⼩刺猬似懂⾮懂地点点头。
⼀天清晨,⼩刺猬被⼏声尖叫叫醒。
他听出那是爸妈的声⾳,连忙跑到窗户边,站在凳⼦上观望。
眼前的景象吓坏了他。
⼀只红⾊的狐狸正绕着蓝房⼦⾛来⾛去,⽽爸妈都蜷缩在地,⼀动也不动。
红狐狸发现了房⼦⾥的⼩刺猬,把前⽖伸过来抓它,吓得⼩刺猬从椅⼦上跌下来。
还好,窗户很⼩,红狐狸的⼿伸不进来。
“你爸妈已经是我的盘中餐了,你还不乖乖地出来?”红狐狸说。
⼩刺猬以为爸妈都死了,再也没⼈陪他玩,也没⼈喂它⾷物了。
他难过地哭了起来。
红狐狸⽤⼒踹门,⼜对着窗户拳打脚踢。
好在蓝房⼦很结实,毫⽆损伤。
“你再不出来,我就灌⽔进去,看你怕不怕!”红狐狸威胁说。
⼩刺猬害怕极了,缩在墙⾓⼀动也不动。
过了⼀会,红狐狸果然提了⼀桶⽔,从窗户倒进来。
“再不出来你就要被淹死了!”红狐狸⼤声说。
其实他并不想淹死⼩刺猬,这样他还是吃不到⼩刺猬。
⼩刺猬依旧不敢说话。
这时他发现⽔蔓延到整个房间,然后都流向爸妈的床底下,⽔位并没上升。
⼩刺猬钻到床底,发现⾥⾯有⼀条地道。
他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
红狐狸倒了⼀桶⽔就停了下来,他偷偷绕到蓝房⼦没窗户的⼀⾯,假装已经离开。
⼩刺猬在阴暗的地道⾥钻啊钻,最后从⼀堆稻草中探出脑袋,打探四周的环境。
这是他第⼀次离开蓝房⼦,⼀时忘记了恐惧和痛苦。
雪龙号极地救援揭秘

雪龙号极地救援揭秘作者:邵世伟来源:《时代报告》2014年第02期百年前,南极探险先驱斯科特在丧生极地前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中说:“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如果你能理解斯科特的大无畏,也就能理解“雪龙”号的冒险救援。
雪龙号是中国唯一能够在极地破冰航行的船只,破冰能力属最低级。
为尽快救援俄罗斯科考船,“雪龙”号选择了一条陌生的海路,进入更加陌生的海域,展开了一次置自己于险地的任务。
May Day!北京时间(以下如无特殊标注均为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5日5时许,南纬66度52分、东经144度19分的南极洲东部海域上,俄罗斯极地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发出了最高等级求救信号。
此时船只位于联邦湾海域靠近南磁极点,该区域以冰层厚、天气恶劣而著称。
“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建于1982年,起初用于海洋研究,1988年经改造后开始极地研究工作。
受困时船上载有74人,除22名船员外,船上还有一支澳大利亚科考队以及一群来自多国的游客。
此次南极之行,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建造22年来的第一次。
船只于11月27日开始它的南极之旅,计划重走100年前澳大利亚探险家道格拉斯·莫森的南极探险路线。
发出求救信号之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已被困浮冰之中近一天一夜。
“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长伊戈尔·基谢廖夫告诉记者,在发出MAY DAY信号时,由于受到浮冰挤压,“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外壳吃水线附近开始出现裂缝,他的水手们已经拿着焊枪在船舱里补漏。
而澳大利亚搜救中心的卫星云图上显示,暴风雪将于12月26日再次来临。
信号首先发至英国搜救中心,随后被迅速转至最近海域的澳大利亚搜救中心。
2013年12月25日5时50分许,澳大利亚搜救中心将最高等级救援信号发至南极海域仅有的具有冰上操作能力的三艘极地科考船——中国“雪龙”号、澳大利亚“南极光”号与法国“星盘”号。
“May Day”信号意味着求救方船只有沉没危险,收到信号的船必须停止一切工作立即前往救援。
考点1.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知道七大洲的轮廓和面积大小
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 南极洲 相关补充: 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 欧 洲
练一练:1、从轮廓看大洲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白令海峡
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巴拿马运河
德雷克海峡
亚非欧分界
四大洋
面积大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大洋的 边沿部分
沟通两个 海域的狭 窄水道
面积广阔 的海域
洋
面积较小 的陆地
最大的半岛、岛屿、群岛、大陆
马六甲海峡 英吉利海峡
“海上走廊”、“海上咽 喉”
台 湾 海 峡 直布罗陀海峡
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和位置
欧洲 2 非
亚洲
1
北 美 5 洲 南 6 美 洲
3 洲
大4 洋洲
南
极 7
洲
动动手:两笔画“世界”
太平洋:面积最大,表层水温最高,水体最深, 岛屿最多。太平洋海底的马里亚纳海 沟深11034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
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轮廓略象“S”形。 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
北冰洋: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深度最浅的一个。 海岸线曲折,岛屿很多,洋面上终年 覆盖着冰,所以叫做“冰洋”。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5个)
晒盐
①
② 海港
③
海上钻井平台
④
丰富的渔业资源
人类淡水的来源 由青岛海洋大 学研制开发出 的海洋药物 “甘糖酯”是 降脂抗拴新药
法国郎斯 潮汐电站
① ② 这些图片反映了地球正面临着哪些问题?
③④ຫໍສະໝຸດ 拦 海 造 田香港海上机场
有道理的中国民间故事_简短的中国民间小故事

有道理的中国民间故事_简短的中国民间小故事简短的中国民间小故事,方便小朋友的阅读和理解,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东西。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有道理的中国民间故事,供大家参考。
中国民间故事1英雄朵阿若恣相传在很遥远的古代,生活在地上的人们过着穿树叶、吃野果的苦日子。
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改变这一切。
天上有位仁善的阿番神,他看到人们的生活如此凄惨,非常同情,于是背着天王,偷偷地打开天门,把天上五谷的种子,悄悄地撒到了人们生活的大地上。
人们得到了五谷的种子,但却不会栽种耕耘,于是他们便去向勤劳的蜜蜂请教。
蜜蜂把如何耕耘,怎样栽种,又是如何打粮食,怎样织麻做衣服,全都耐心、认真地教给了人们。
因为五谷的种子都来自天上,又得到了阿番神的帮助,所以人们种出的庄稼茎棵粗壮,颗粒饱满每到庄稼扬花的季节,远远望去,庄稼就好像是成群的绵羊,白花花地铺满了山坡,盖满了平坝。
花谢后结出的一串串谷穗,都是沉甸甸的。
到了庄稼收获的季节,打谷场上忙碌非常,一堆堆的粮食运进了仓里。
从此,地上的人们丰衣足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后来天王知道了这件事,他看到人间的生活如此美好,就要超过天上了,非常嫉恨,一怒之下,召来大力神,命他到人间,把人们丰收在望的庄稼全部毁掉,让人们重新回到那种吃野果、穿树叶的日子。
大力神对天王忠心耿耿,他乘着月黑风高的时候,降落到人间。
他来到庄稼地里施展威风,将正待收获的庄稼毁了个一塌糊涂。
当大力神正在那里施展神威做坏事的时候,人们得到了消息,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质问大力神,凭什么要破坏人间的幸福生活。
大力神依仗着自己作为神仙那神通广大的威力,蛮横地说:“我是天上的大力神,力大无穷,在天上用不完,现在奉了天王之命,到地上来出出气。
你们地上这些可怜的人们,谁敢来和我比摔跤?要是你们摔倒了我,我就转回天上,从此再也不来管人间的事!如果你们不敢出来比,就趁早快些躲闪开,今天我要毁掉所有从地里长出来的东西,就是一根草也别希望我给你们留下!”大力神越说劲头越足,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力气,他看到一群牛正在山脚下吃草,便走了过去,他一眼就看中了一头腰圆、肩高、身体十分健壮的黄牯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龙”被困、成功脱围(2014-02-15 11:25:58)“雪龙”号被困五日成功脱围【背景新闻】“雪龙”号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
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雪龙”号已先后11次赴南极,至2012年已5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足迹遍布五大洋,最北航行到北纬85度25分,最南航行到南纬70度21分,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2013年11月7日,第30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此次考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建立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这将是我国极地考察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12月25日,“雪龙”号获悉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轮在南极迪维尔海被浮冰困住并发出最高等级的求援信号,随即暂停科考计划以最快速度赶往该地展开营救。
历经各种艰险与考验,“雪龙”号于今年1月2日运用直升机最终将受困人员全部解救。
但不幸的是,救援完成之后,“雪龙”号所在海域冰情突变,厚达三四米的浮冰将“雪龙”船团团围住。
1月7日凌晨,“雪龙”号开始尝试破冰。
其后经不懈努力,至傍晚“雪龙”号终于突围成功。
北京时间1月2日19时30分,我国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考船在澳大利亚“南极光”号极地考察破冰船配合下,成功营救在南极遇险的俄罗斯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船上的52名乘客。
“雪龙”号船准备撤离浮冰区继续执行后续考察任务时,所在地区受强大气旋影响浮冰范围迅速扩大,造成“雪龙”号船及船上101名人员被困密集浮冰区。
据央视援引中国国家海洋局消息,“雪龙”号突围的方案已经细化成三条路线,即船头向左、向中和向右。
向中的线路就是“雪龙”号来时的路;向左线路是最远的一条路,即绕一个大圈后到达清水区,因为这条路浮冰最少,相对比较安全;往右的线路需要“雪龙”号先往北,再往南折返,然后去往清水区,这样做是为了绕过大冰山。
这条线路听起来复杂,但事实上是距离最近的。
2014 年初,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在南极海域成功解救了被浮冰所困的俄罗斯考察船后,回撤时自身也被海冰围困。
读下图回答7-9题。
7.雪龙号被困后,对其周边海冰进行实时监控,主要技术手段是A.卫星遥感B.全球定位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8.南极大陆沿岸浮冰移动方向通常是向A.东B.西C.北D.南9.1月7日,雪龙号利用了一个短暂的气象有利时机成功脱困,这期间雪龙号所在海域刮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雪龙”号能否一举破冰突围、摆脱困境?分析人士称,事实上面临三大不确定性。
首先,西风的强劲程度和持续时间能否吹散厚重的浮冰?目前,清水区在“雪龙”号的右舷方向,但右舷的浮冰最为厚重,不确定西风能否给“雪龙”号脱困清理出一条通道。
浮冰厚达3至4米,而“雪龙”号只有1.1米的破冰能力,目前船上空载、吃水不够,持续破冰对螺旋桨和舵损伤很大。
其次,西风对“雪龙”号周围的冰山有何影响?目前,“雪龙”号船头横亘的一座小冰山,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雪龙”号的安全。
第三,带来西风的高压天气系统对这片海域有何影响?我国船舶是第一次航行在这片海域,对近来遭遇的一些堪称“奇异”的自然现象,大家还无法解释。
例如,为什么一夜之间“雪龙”号被突然堆积的厚重浮冰推移了0.86海里,而且右舷出现一座漂移的大冰山?为什么右后方的一座大冰山又好像不动了?人民网北京1月7日电经过14个小时的努力,雪龙号抓住风向转变有利时机,终于冲出重冰区!截至北京时间7日18时,“雪龙”号已驶出乱冰区,目前进入清水区航行。
随后国家海洋局网站发布消息称,截至北京时间7日18时30分,“雪龙”号已冲出重冰区,成功突围。
另据央视新闻消息,俄罗斯被困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今天也重新起航。
俄船船长表示,由于风向转变,冰面出现裂缝,因此俄船利用机会实现突围,目前船正向北方缓慢行驶,已驶出20海里。
昨天,据为雪龙船脱困提供破冰导航技术保障的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介绍,在雪龙船正东方向9公里至边缘的海冰内部出现了大大小小上千个小水塘,平均面积大约5000平方米。
这表明在潮汐和洋流的影响下,东侧海冰密集度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利于船舶通航,对于雪龙船脱离冰区无疑是利好消息。
7日全天至8日中午前后,是雪龙船脱困的最佳时机。
傍晚时刻,我们终于等来了好消息。
7日全天至8日中午前后,该海域出现的西偏北风,在潮流作用配合下,将使浮冰区的海冰松散,是雪龙船脱困的最佳“窗口期”。
延伸阅读:“雪龙号”(英文名:chinare),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在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雪龙号的姐妹舰是俄罗斯Vasiliy Golovnin号。
中国于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然后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
“雪龙”号前后投入了近2亿人民币的改造,据国内有关权威估算,该船现价应在7亿人民币左右。
“雪龙”号考察船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
雪龙船耐寒,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也是中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唯一的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
“雪龙”号原船长袁绍宏表示,南极是人类最后的一块净土,是我们全人类科学考察研究的圣土,各国在研究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的救助和协助尤为重要。
这次救援体现了我国的开放、包容、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目前,“雪龙”号已抵达罗斯海维多利亚地附近,开展新建站的前期调查工作。
ABD【学科解读】1.地球自转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因此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为东早西晚,经度每相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为了便于统一标准,人们划分了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各个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区时。
北京时间为东八区,所以采用的时间就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2.在同一条经线上每相隔一个纬度相差的距离为111千米;在同一条纬线上面每相隔一个纬度相差的距离为111×cosα千米,其中α为纬度的度数。
3.由于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
4.全球气候的变暖会引起极地的冰川融化,判定极地冰川融化速度主要利用GPS技术。
而极地冰川融化又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如海平面的上升,生态平衡的破坏,极端气候的出现等等。
5.海洋环境、洋流、风向、浮冰、风浪、潮汐、导航技术、破冰技术、海水补给救援等对极地考察航行影响。
【经典试题】(【江苏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科考队在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海拔4 093米)的昆仑站成功安装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光学望远镜AST3-1,用于对超新星、太阳系外行星、瞬变天体的研究。
(1)昆仑站所在地区大气透明度极佳,其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地在________时期,可以用光学望远镜24小时不间断地对星空进行天文观测。
(3分)(2)我国南极昆仑站建有象征国家权益的地理测绘标志,可精确测量该标志地理坐标和海拔高度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__。
(1分)(3)科考船往返中山站和乌斯怀亚港之间可能遇到的困难有_______、________等。
(2分)(4)分析P大陆自然带分布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4分)(5)P大陆热带草原带最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
试分析其有利条件。
(4分)[答案](1)常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海拔高,空气稀薄污染小(任答两项)极夜(2)全球定位系统(或GPS)(3)狂风巨浪洋流冰山低温(任答两项)(4)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5)大牧场放牧业草场广阔;气候适宜;技术水平高;交通便利;地广人稀。
【解析】第(1)题,联系热点考查南极的主要自然特征。
极地考察一般选择在当地极昼时,但此题是考查光学仪器的天文观测,因此在当地极夜最好。
第(2)题,考查3S技术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对某地的三维坐标进行定位和监测,并能对某物体的行动轨迹进行跟踪定位。
第(3)题,考查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中山站和乌斯怀亚港之间处于西风带、西风漂流地区,因此风高浪急;同时该地纬度较高,常有冰山漂浮。
第(4)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异规律。
澳大利亚大陆既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又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5)题,考查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发展条件。
澳大利亚热带草原带最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大牧场放牧业,该地草场广阔;气候适宜;技术水平高;交通便利;地广人稀。
【原创试题】2014年1月7日,“雪龙”号抓住风向转变有利时机,终于冲出重冰区,进入清水区航行。
中国科学考察船“雪龙号”足迹遍布五大洋,最北航行到85°25′N,最南航行到70°21′S,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2013年12月25日在进行科考时,为了救援隶属俄罗斯远东地区水文气象研究院的考察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于(66°39′S,144°25′E)。
北京时间2014年1月7日18时“雪龙”号抓住风向转变有利时机,终于冲出重冰区,进入清水区航行。
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6日,“雪龙”船右舷一侧的浮冰有所松动雪龙船7日所在位置浮冰状态1.中国为什么选择在12月份前往南极进行科考?2.雪龙号进行科考的南北最远距离约为千米。
3.雪龙号上的人员应于北京时间多少时庆祝2014年的到来()A.2013年12月31日22:22 B.2013年12月31日22:38 C.2014年1月1日01:38 D.2014年1月1日01:22 4.雪龙号被困于南极时以下现象可能发生的是()A.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 B.华北地区正值冬小麦收获季节C.澳大利亚人正在海滩游泳 D.北印度洋洋流方向是顺时针5.南极冰川现在正在融化,逐渐减少,试分析南极冰川融化的原因、监测冰川融化的技术及冰川融化造成的危害。
据央视援引中国国家海洋局消息,“雪龙”号突围的方案已经细化成三条路线,即船头向左、向中和向右。
向中的线路就是“雪龙”号来时的路;向左线路是最远的一条路,即绕一个大圈后到达清水区,因为这条路浮冰最少,相对比较安全;往右的线路需要“雪龙”号先往北,再往南折返,然后去往清水区,这样做是为了绕过大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