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介绍

合集下载

“雪龙2”号:“探极利器”自主造

“雪龙2”号:“探极利器”自主造

文/ 高 悦极地冒险在“雪龙2”号交付使用前,“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一直承担着我国南、北极考察的后勤物资运输、人员输送和海洋科学考察任务。

该船于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两次改造升级后,成为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

然而,由于“雪龙”船破冰能力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极地考察的时间和范围。

添置一艘破冰能力强、科考手段丰富的新破冰船,成为我国极地考察的迫切需求。

早在2008年11月,国家海洋局全面分析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启动了添置极地考察破冰船的调研论证。

一开始本打算从俄罗斯买一艘旧的破冰船,然后进行改造。

这样做的好处是,交船时间快、价格适中,可以在短时间入列服役。

后经过实地调研,了解到费用大概需要3亿元人民币,其中购买旧船需要1亿元,改造要花2亿元,而且这艘船也不是当时先进的电推船,破冰能力和科考功能均不理想。

2009年3月,芬兰有一艘旧的极地科考船要出售,报价7亿元人民币。

由于价格太高,最终只能放弃。

当时,挪威也在造一艘新的极地科考船,造价约10亿元。

后来在一次会议上,有专家提出:“为什么我们不2018年9月10日,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建成下水,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突破。

按照计划,“雪龙2”号将于2019年上半年交船并加入我国极地考察船队,执行极地考察任务。

下面,就让我们来全面了解一下“雪龙2”号吧!地冒险王能自己造一艘新船呢?”经过多方咨询考察,2009年4月,国家海洋局向国务院提出了建造极地考察破冰船的建议。

两个月后,国务院批准立项并确立原则。

2011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立项,要求“联合设计,国内建造”。

2016年12月20日,我国第一艘自行建造的极地考察破冰船正式开工建造,新船由芬兰阿克北极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基本设计,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负责详细设计,江南造船厂建造。

由于极地考察破冰船对船舶的设计和建造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此类船舶的建造在我国造船史上还是空白,因此,建造团队提出了“国际一流,中国第一”的高目标。

雪龙,中国的南极之龙

雪龙,中国的南极之龙

龙源期刊网
雪龙,中国的南极之龙
作者:张恩齐
来源:《天天爱科学》2018年第07期
2018年4月21日,我们这群红领巾,迎着海风、手捧鲜花,欢迎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

现场奏响的國歌,令人精神振奋,我为祖国、为335名科考队员感到无比自豪。

在欢迎现场,我发现还有一些小朋友,看上去比我还要小几岁。

他们见到科考归来的爸爸、妈妈后幸福的样子,深深打动了我。

我把自己制作的小礼物送给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主任杨惠根叔叔,站在他身旁,我感到特别光荣。

这样的一群科学家,在南极这片洁白、危险的冰盖上,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寒冷、寂寞和艰辛,进行复杂的科学研究,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南极科考史上的记录。

迎接仪式结束后,我们登上“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参观,这让我兴奋不已。

我们了解着科考队员的生活起居,聆听着叔叔们给我们讲述科考路上的故事。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驾驶室里形态各异的精准仪器,深深吸引着我。

这艘大船在海洋中航行,一定历尽了千难万险。

在来参观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既然过西风带时会出现各种复杂又危险的情况,那是不是可以不走西风带绕道去南极呢?科考队员叔叔告诉我,西风带是绕着南极一圈的,去往南极,这种恶劣天气是躲也躲不开的!
想象着西风带中的种种暴风大浪,想象着“雪龙号”在西风带中坚毅航行,对南极科考队员的敬畏之情再次油然而生,科考队员不愧为征服南极的勇士!
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回家的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也让我更加热爱科学。

我会永远记住这令人骄傲的一天!。

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船“雪龙”号新年将抵长城站

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船“雪龙”号新年将抵长城站
的表达 , 而这种反基因副本通常用来锁住父方 U E A的表达。 B3 目 ,对天使人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只能针对他们出现的各种症状 , 前 而不能治本。 “ 门 的研究为治疗天使人综合征带来了希望。从理论上 讲,还可能治疗其他类型的神经基 因失调 。 ”布鲁塞尔 8由大学神经儿 科医师伯纳德 ・ 丹说。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
全球 首 款前 置 前 驱 8 T变 速 器投 产下 线 A
中国科技网讯 由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自主研发的世界 首款前置 B T 挡 2 A 迈入
小批量生产阶段,我国高端 自 挡变速器将不再 “ 动 受制于人” 。 据介绍 ,B T自动变速器是具有 8个前进 挡的电控液力 自动 变速 A
中国科技网讯据 《 自然》杂志网站近 日 报道,美国北卡罗来纳大
学医学院领导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一种普通的抗癌药物能打开小鼠脑 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父方等位基因 U E A,为治疗天使人综合征 及其他 B3 神经基因紊乱疾病带来 了希望。新研究表明,抗癌药物能激活沉默的等 位基因 , 在治疗基因组 印记紊乱类疾病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每个人都从 父母 双方那里遗传 了一套基 因副本 ,叫做等位基 因, 但在神经 系统 中,只有来 自母方的基因被表达 ,父方基 因在一种 叫做 “ ”的过程中被关闭了。U E A是 U E A蛋白的基因编码 , 印记 B3 B3 调控 着 多余蛋白质的分解,与神经系统发育过程密切相关。在天使人综合征 中,7 %的患者来 自 0 母方的 U E A等位基因发生了变异或缺失 ,因此 B3
( 科技 网 中国 )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
携北京航空航 天大学等 2 2家单位成 立的汽车 A T自 变速器产业技术 动 创新战略联 盟今天揭牌。
( 中国科技 网)

雪龙号的远征

雪龙号的远征

雪龙号的远征作者:张建松来源:《户外探险》2014年第09期红白相间的雪龙号,堪称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一艘明星船。

在我国极地考察史上,它是第三代考察船。

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使用的“向阳红10号”是一艘没有抗冰能力的普通船只;1986年的“极地号”—芬兰劳马船厂建造的具有1A级抗冰能力的货船被购进并花了750万元改装成南极科学考察船,六个南极航次考察任务后于1994年退役。

现役的雪龙号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建造,原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设计破冰能力为B1级。

2007年,我国投资两亿多元对它进行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更新改造,提高了船上自动化程度、装备了多套科学调查设备、调整了实验室布局,更新了通信导航设备、改造了生活设施。

2013年,国家又对雪龙号的动力系统进行了更新改造,更换了主机、辅机等设备,雪龙号犹如换了一个强大的“心脏”,至少还能在南北极跑几十年。

雪龙号的灵魂是船员。

自1984年以来,许多船员常年奔波在地球南北两极,尽管他们的工资待遇远远低于国外科学考察的船员,甚至无法与国内一般的远洋船船员相比,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选择了默默坚守。

在雪龙号服役的七年里,我曾数次跟随它往返于地球两极,听到了不少动人的故事。

船长沈权日夜守望危险冰区尽管雪龙号装有先进的雷达系统,但南北两极的浮冰和冰山在屏幕上显示的都是一个白点,很难区别,因此只能依靠值班驾驶员和水手的眼睛来识别,航行难度很大。

每当驶进危险冰区,总能看到船长沈权日夜守望在驾驶台,不是拿着望远镜紧盯海面,就是在昏黄的灯下研究气象云图和航行路线。

多年来的艰苦历练,雪龙号船员们积累了丰富的冰区航行经验。

在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中,雪龙号冲破低纬度厚重浮冰的阻挠,机动灵活地在浮冰间寻找“清水塘”航行,一步步航行到北纬88度26分,创造了我国航海史上迄今到达最高纬度的纪录。

而与我国同时进行北极考察的一艘国外破冰船,仅航行到北纬75度就因无法穿越厚重浮冰而折返回国。

探秘极地破冰船“雪龙”号

探秘极地破冰船“雪龙”号

PAGE09科学之友2018.11探秘极地破冰船“雪龙”号行:25岁船龄的极地科考船“雪龙”号庞大的身躯会令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震撼。

实际上,“雪龙”号于2018年上半年刚刚从南极返回,在出发去往北极前它已经被清洗、保养得光洁如新,红色船体和白色船舱颜色分明。

“雪龙”号考察船1993年从乌克兰购买,之后按照中国需求进行了改造,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现今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

雪龙船总长167米,宽22.6米,满载排水量是21 025多吨,吃水9米。

因为我国南极科考开始得比较早,“雪龙”号第一次执行的极地考察任务是我国的第11次南极科考。

“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一艘可以执行冰上作业任务的科考船,从第11次南极科考后,每一次极地科考任务就都由‘雪龙’号担任。

”雪龙船船长沈权如数家珍一般,“目前为止,雪龙船执行了共22次南极科考,8次北极科考。

”至于雪龙船主要担负的任务,沈权介绍称:“我们在南北极有很多科考站,那么雪龙船承担的任务主要就包括为科考站提供后勤补给、人员运输以及科考作业。

也正是因为科考站多,因此雪龙船的后勤保障压力还是很大的。

”需要说明的是,雪龙船核载船员为40名,科考队员80人,也就是说120人是标准载人数量。

但是由于科考任务多且重,第九次北极科考上船的人员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

食:吃喝全依靠出发时携带的物资值得提到的一个细节是,第九次北极科考过程中途不停靠任何国家、不进行补给。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雪龙船上130多人的吃喝全部依靠出发时携带的物资。

船上的蔬菜补给有3种:绿叶菜、便于存放的蔬菜以及速冻蔬菜。

水果类有哈密瓜、西瓜、香蕉、苹果、梨等,可以保证整个航次食用。

水产品种类丰富,各种鱼类、贝类、虾类等,还有大量的肉类和家禽。

船上有冷藏蔬菜库、冷冻鱼库、肉库、 “世界尽头”的北极,要想探究它,必须先抵达。

科考队搭乘的“雪龙”号科考船成了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雪龙”号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极地科学考察船,也是一艘可以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

“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阅读答案

“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阅读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一: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

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断的突破。

据“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

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艉部破冰能实现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m堆积层)加20厘米雪层不被卡住,可实现无限航区包括极区航行和作业。

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

“雪龙2”号作为科考破冰船,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考察,进而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这艘极地科考船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摘编自陆雪苑《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今交付使用》,《人民日报》2019年7月11日)材料二:今天上午,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码头。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今年1月19日,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雪龙”号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损,无人员受伤,船上设备运行正常。

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

雪龙号

雪龙号

雪龙号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于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

前苏联解体后,因为这条船是乌克兰赫尔松船厂造的,没办法继续,中国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然后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

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雪龙”号已先后11次赴南极、3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北京时间2010年8月6日凌晨4时29分,雪龙号“轻松”打破了中国航海史最高纬度纪录——北纬85度25分。

简介该船耐寒,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也是我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唯一的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

“雪龙”号前后投入了将近2亿人民币的改造,据国内有关权威估算,该船现价应在7亿人民币左右。

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至2012年已5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名字由来中文名“雪龙号”这个名字是第一任南极考察的主任武恒起的名字,‘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

英文名为chinare。

“地图”多在“雪龙号”上的餐厅、会议室、驾驶室、走廊,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地图,有世界地图、北极地图、南极地图、科学考察航次图、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图,还有南极中山站、长城站的地形图……不少队员还自带了地图,甚至地球仪。

驾驶室内还有大量的海图。

“规矩”多雪龙号上有好多好多“守则”。

环保守则:垃圾实行分类管理,不准将垃圾倾倒入海;安全守则:居住舱外不准穿拖鞋,因为在船上穿拖鞋不方便,也容易受伤;消防守则:船上居住舱外禁止吸烟。

由于科考携带了直升机,并携带了航空汽油,因此严禁吸烟。

节水守则:要节约用水,原因不用说。

“照片”多雪龙号上关于极地的照片很多,有企鹅、冰山、中山站、长城站等,历届科考队员们拍摄的这些照片,都用镜框挂在墙上,构成了雪龙号上独特的风景。

参加极地科考队的科技人员分别来自多个不同领域。

为增进了解,增加对各学科和课题的认识,考察队经常举办各式各样的讲座。

全国首艘获得智能船舶入级符号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全国首艘获得智能船舶入级符号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10月31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航,正式开启了我国第39次南极考察之行。

据悉,中国自1984年首次踏足南极起,用三十多年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极地立体监测体系,科学探测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

科学考察船作为海洋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升级发展中,中国海洋科学调查由近岸到大洋、由浅海到深海的历史性跨越。

逐“代”发展回顾新中国海洋科考的发展,可以从科考船的发展入手。

新中国成立初期,科考船主要经由旧船改造而成。

1958年至1960年开展了新中国首次大规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摸清了我国海域家底。

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专门设计建造的科考船,第一艘2500吨级海洋实习调查船“东方红”号、3000吨级综合调查船“实践”号,以及分散到各海洋调查研究机构的首艘“向阳红”“远望”“科学”“实验”“探索”“曙光”“奋斗”“中国海监”系列的科考船。

20世纪90年代至2012之前,除自主研制的“东方红2”号、“远望3”号和“远望4”号等之外,仅有从国外购买并改装的“大洋一号”和“雪龙”号。

这个时期的科考船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奠定了装备基础,成为我国第二代主力科考船。

2012年开始,中国科考船进入“质”和“量”的高速发展期。

以“科学”号综合考察船投入运行为里程碑,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和动力定位系统被逐步推广。

据统计,2010-2021年中国新建海洋科考船的数量达30余艘,涌现出一大批世界先进水平的科考船。

全世界第1艘六缆高精度、短道距地震电缆三维物探船“海洋地质八号”使中国站上国际海洋物探领域船型技术的制高点;全球首艘具备艏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成功首航南北两极……如今,我国逐渐发展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实验”“探索”“创新”系列、国家海洋局系统“向阳红”“大洋”“雪龙”系列、教育部高校“东方红”系列、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系列和卫星测控中心的“远望”系列为主要代表的海洋综合、专业和特种三大类的中国海洋科考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机数据处理中心、气象分析预报中心和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生物、地质、气象和洁净等一系列科学考察 实验室。
在“雪龙”号的水文资料采集室中,安装了可以用来探寻磷虾及其它极区水生动物的鱼探仪;可在航 行时测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谱勒海流计;以及用于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的“CTD”等一大批先进 的仪器设备。还配备了 1 架“雪鹰”号直升机、1 艘黄河艇以及 1 只中山驳,以提高航行保障和运输能力。
建造命名 “雪龙”号这个名字是第一任南极考察的主任武衡起的名字,‘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 雪世界。 二、船舶性能参数 中国“雪鹰 12”直升机转移乘客 中国“雪鹰 12”直升机转移乘客 “雪龙”号总长 167.0 米,型宽 22.6 米,型深 13.5 米,满载吃水 9.0 米,自重 11400 吨,总吨位 14997 吨, 满载排水量 21025 吨,最大航速 17.9 节,续航力 19000 海里。该船原设计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主机 13200 千瓦*1 台,副机 880 千瓦*3 台、载重量 10225 吨。“雪龙”船属 B1*级破冰船,能以 1.5 节航速连 续破冰 1.2 米(含 0.2 米雪)前行。 经升级改造后,“雪龙”号主甲板以上的所有设备设施全部更新。船上的洁净实验室面积也从原来的 200 多平方米扩大到 580 平方米,并全部更换了实验室设备,还新建了大气取样室、数据处理中心、样品 间、伸缩吊车等科研设施。改造后的“雪龙”号具有先进的导航、定位、自动驾驶系统,配备有先进的通 讯系统及能容纳两架 Ka-32 直升飞机的机库和 1 个停机坪及配套设备。船上设有大气、水文、生物、计算
4
雪龙号科考船出发开赴南极 1985 年 2 月 20 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 1986 年 3 月 30 日至 1987 年 1 月 2 日,由 12 名队员组成的越冬队在长城站越冬,并进行科学考察和 观测。 1989 年 1 月 26 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奠基。2 月 26 日,中山站落成。同年,一支 20 人的越冬队首次 在中山站越冬并进行科考。 1999 年 7 月至 9 月,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 搭载着 124 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历时 71 天,航行 14180 海里,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 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雪龙”号最北航行到北纬 75 度 02 分; 2002 年,中国第 19 次南极考察历时 121 天,是中国历次南极考察时间最短的一次。但科考队首次在 南极埃默里冰架钻探成功,并收集了大量陨石,在南极冰盖研究、地质研究、陨石研究和南大洋研究方面 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3 年 7 月,中国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搭载 109 名考察队员远征北极,破冰 挺进北纬 80 度,全程历时 74 天,航行 12600 海里,开展了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 并运用了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雪龙”号在中国航 海史上首次跨越北纬 80 度; 2005 年 3 月 24 日,中国第 21 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胜利归来,150 天中,南极考察队完 成了 27 项科考工作,包括开展中山站至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内陆冰盖考察;在中山站和长城站开展南大洋 生态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开展首次普里兹湾-威德尔海 4000 海里断面综合调查以及达尔克冰川动力 学监测研究、臭氧观测、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研究等。 2007 年 11 月 12 日上午 10 时,“雪龙”号首次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赴南极执行 第 24 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此前,“雪龙”号已从上海港张华浜码头完成了包括首台南极天文望远镜阵 CSTAR,南极长城站改造工程所需的二千一百余吨钢筋构件、多辆雪地车和工程车等各种科考必需物资的 装载任务。这次南极科考在南极冰穹 A 地区进行冰盖典型断面综合考察、冰穹 A 冰芯钻探、地球物理探 测和天文学观测等,冰穹 A 是南极冰盖的最高区域,气候环境极其严酷,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在冰穹 A 大本营及周围六千平方公里范围内考察,测定南极内陆考察站址及环境参数,为建设中国第三个 南极科考站奠定基础。除这些科研任务外,随队的建筑人员将负责对长城站、中山站的大修工作,对原有 站点进行拆除、改造、新建等工作。 在 2008 年的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继续向北挺进到北纬 85 度 25 分。随着“雪龙”号航 行的纬度越来越高,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范围越来越广,但同时也充分表明北极海冰正在快速融化。了解 北极冰情对于认识北极至关重要。一旦北极冰川融化,将在地球上出现一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西北 航道",这将成为连接亚洲和欧洲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大大降低航运成本。"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 海冰加速消融,加上中国科考能力的提升,预计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将有望突破第二次科考到达的最北纬 度(北纬 80 度),前进到北纬 82 度至 85 度之间。"这将为人类探寻"西北航道"作出重要贡献。 2012 年,帝度与“雪龙号”在南极极地 2012 年,帝度与“雪龙号”在南极极地 南极中山站时间 2009 年 3 月 9 日 15 时 30 分,中国第 25 次南极考察队撤离中山站,踏上归程。雪龙 号极地考察船驶离满布冰山和浮冰的中山站近岸海域,这意味着在顺利完成昆仑站建设和各项度夏任务 后,第 25 次南极科考期间,中国建成了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并对中山站的科考能力进行了 扩建。 2009 年 10 月至 2010 年 4 月间,中国成功开展第 26 次南极科学考察,考察队经历 182 天考验,第 26 次南极考察队由 249 名队员组成,共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59 项、后勤保障工程 21 项。本次考察安全航行 32000 余海里,又一次刷新了“雪龙”号的航行纪录。途中,考察船先后 6 次穿越西风带,是“雪龙”号历年来 穿越西风带最多的一次。在“雪龙”号带回的珍贵样本中,冰芯和陨石最为抢眼。在南极“冰盖之巅”――― 海拔 4093 米的冰穹 A 地区,内陆考察队员钻取了一支超过 130 米长的冰芯,创造了冰穹 A 地区浅冰芯钻 探的新纪录。 2010 年 06 月 25 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 25 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驶离上海,北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发展沿革建造背景 “雪龙”号是苏联解体前准备造的 8 条同型的供给北冰洋地区的一个运输公司使用的破冰船之一。前 苏联解体,因为这条船是在乌克兰赫尔松船厂于 1993 年建造的,没有办法继续造下去,中国以 1750 万美 元低价购得,然后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投资改造成极地考察船,于 1993 年 3 月 25 日改造完工。 改造历程 “雪龙”号第一次改造海洋局投入约三千万人民币;在 1994、95 年进行了第二次改造,再次投入了 近三千万人民币;在 2006 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彻底改造,前后投入了将近 2 亿多人民币。 2007 年 3 月,“雪龙号”驶进上海浦西修船码头进行升级改造。通讯导航系统是船的“眼睛”。经过改 造,“雪龙号”的通讯导航设备全部更新,摒弃了原有的指南针指引航向,采取激光路径指引航行。改造 后的“雪龙号”将成为世界上第一艘配有“宽带全球区域网络”(BGAN)系统的科考船。这种移动通讯系 统可以实现每秒钟 512K 比特的上网速率。如今的"雪龙号"无论是在科技含量还是内部装潢上,都堪称"国 际领先水平"。此外,改造后的“雪龙号”还安装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机舱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无人 值班,船舶的主机、副机、锅炉及相关辅助设备全部可以在驾驶室内进行控制。耗资 1 亿多元的升级改造, 使“雪龙”船的内部布局更为合理,可以为科学家提供更为便利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2009 年船上的海洋科学考察设备也全部升级换代,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表面海水采集分析系统,这 一系统应用在船上在中国还数首次,在国际上也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使用。
1
首航于 1994 年 10 月 雪龙号出名是因为突然的出现在加拿大海岸村庄图克托亚图克附近的北极圈。加拿大当局无法跟踪该 船引起争议,这起事件仍然被视作加拿大无足够准备防卫其北方主权的证据。 1994 年 10 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雪龙”号已先后 11 次赴南极、至 2012 年已 5 次赴 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雪龙”号先后进行了多次南北极科学考察,足迹遍布五大洋,最北 航行到北纬 85 度 25 分,最南航行到南纬 70 度 21 分,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2013 年 12 月 24 日,隶属俄罗斯远东地区水文气象研究院的考察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于南极被困,中 国派出雪龙号,与其余两艘破冰船前往营救。截至 12 月 29 日,雪龙号已驶至附近,但因冰层太厚,暂时 无法靠近,仍然无法救出被困人员正等待最后一艘船只极光号协助救援。 2014 年 1 月 2 日,中国雪龙号成功营救俄罗斯 52 名被困南极乘客。 1 月 3 日,在撤离密集浮冰区时自身被“冻”住…“雪龙”及船上 101 名人员被困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介绍
雪龙号即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雪龙号”(英文名:chinare),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在 1993 年 3 月 25 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雪龙号的姐妹舰是俄罗斯 Vasiliy Golovnin 号。中国 于 1993 年从乌克兰进口,以 1750 万美元低价购得,然后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 1993 年 3 月 25 日改造完 工。“雪龙”号前后投入了近 2 亿人民币的改造,据国内有关权威估算,该船现价应在 7 亿人民币左右。 “雪龙”号考察船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雪龙船耐寒, 能以 1.5 节航速连续冲破 1.2 米厚的冰层(含 0.2 米雪),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也是中国进行 极区科学考察的唯一的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
性能 船装有可调式螺旋桨,航行时操作灵活,有利于破冰。船体用 E 级钢板制作,即使在零下 40℃的严寒 气候条件下,也不会变形。该船可运输杂货、大型重型货物及各种车辆(带滚装仓)、冷藏货物、贵重货 物、炸药、矿物、标准集装箱以及各种油料。 全船共 7 层,可乘载人员 130 人。一般考察队员两人一屋,每间 10 平方米左右,有中央空调,有 24 小时供应热水的卫生间,冰箱、衣柜、写字台等一应俱全,房间里还有端口可供上网发邮件。“雪龙”号 还设有游泳池、图书馆、健身房、室内篮球场、网吧、卡拉 OK、洗衣房、手术室等完善的医疗设施和生 活娱乐设施。游泳池所用的海水都是从洁净的大海里新抽取的,自然没有污染。船上有铺位 128 张,为极 区考察工作提供了基本必备条件。可航行于世界任何海区。 特点 “地图”多 在“雪龙号”上的餐厅、会议室、驾驶室、走廊,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地图,有世界地图、北极地图、 南极地图、科学考察航次图、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图,还有南极中山站、长城站的地形图……不少 队员还自带了地图,甚至地球仪。驾驶室内还有大量的海图。 “规矩”多 雪龙号上有好多好多“守则”。 环保守则:垃圾实行分类管理,不准将垃圾倾倒入海; 安全守则:居住舱外不准穿拖鞋,因为在船上穿拖鞋不方便,也容易受伤; 消防守则:船上居住舱外禁止吸烟。由于科考携带了直升机,并携带了航空汽油,因此严禁吸烟; 节水守则:要节约用水,原因不用说。 “讲座”多 参加极地科考队的科技人员分别来自多个不同领域。为增进了解,增加对各学科和课题的认识,考察 队经常举办各式各样的讲座。 三、科考历程 1984 年 11 月 20 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起航,同年 12 月 26 日抵达南极。 12 月 31 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雪龙号 科考船出发开赴南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