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极地考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雪龙九探北极为什么阅读答案

材料一: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北极与我们远隔千山万水,开展科学考察活动与我们的关系不大。
“然而,随着全球变暖、海冰融化,北极气候变化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中低纬度气候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关系着我们的国民生活。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朱建钢说。
7月20日,我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号”科考船再次出发,继续探寻北极的秘密。
北极通常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这里大部分海域常年为冰层所覆盖,被认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
过去30多年间,北极地区温度上升,使北极夏季海冰持续减少。
科学家预测北极海域可能在21世纪中叶甚至更早出现季节性无冰现象。
“北极快速变化产生的影响,势必传导到中国,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想知道这种影响的程度。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说,“而且,目前人类对两极地区的观测相对匮乏,两极变化的机理研究不够充分。
因此,必须加强现场的观测,获取更多第一手连续的北极资料。
”全球变暖又赋予了北极另外一种价值一身处特殊地理位置,冰雪融化的北极为各国商业利用北极航道和开发北极资源提供了机遇。
科学家断言,北极航道将有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运输干线,这不仅将对全球航运、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还可能对北极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摘编自杨舒《“雪龙”九探北极为什么》《光明日报》2018年7月21日) 材料二:考察队全程12300多海里的征程,将由“雪龙号”劈波斩浪完成。
与风高浪险的南极考察相比,北极考察的航行也充满考验。
“北极多处区域主权已定,航行科考区域受到了限制,同时,位于北冰洋中央区的公海恰好是海冰最密集的地带,对现有科考船的破冰能力形成了挑战。
”“雪龙号”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破冰船是极地科考不可或缺的承载工具。
自我国开展北极考察以来,担负运输、科学考察的船只只有“雪龙号”科考船。
“雪龙号”于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改造后,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船。
专题13非连续性阅读(原卷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

专题13 非连续性阅读(一)(2022春·江苏泰州·八年级靖江市靖城中学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材料二】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赛场内外洋溢着浓郁的中国风,给参赛运动员和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以熊猫、灯笼为原型设计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在赛会期间赢得了大多数海内外粉丝的喜爱。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认为:“‘冰墩墩’‘雪容融’的成功首先体现在文化创意上,然后通过在互联网等媒体平台上的传播,让中国文化有了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表达。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顺利举办,离不开众多冬奥建设者和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看来,中国人民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自信,包含了当下中国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奋勇拼搏的昂扬斗志、开放包容的胸襟气度。
(选自2022年4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材料三】①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是古人思想的宝藏,是先贤智慧的结晶。
但提起古籍,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晦涩难懂,导致部分典籍或高悬在象牙塔,或尘封在藏书馆。
如何让经典不再“高冷”?《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
“百岁老人”伏生讲述自己一生舍命守护《尚书》的故事,宋应星与袁隆平实现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
②《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让我们直观了解一部部典籍的闪光故事、流转传承,它还将那些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
③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成为荧屏上的一大亮点。
从《典籍里的中国》让厚重典籍变得愉悦可亲,到《国家宝藏》用故事化演绎的手法讲述国宝文物背后的传奇;从《上新了!故宫》寻觅故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到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用秀逸韵致的舞姿演绎大唐盛世的文化形象,这些节目无不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用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表达方式与历史握手,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动于中国文化的弦歌不辍。
“雪龙”破冰 极地救援 化学原创专题

“雪龙”破冰极地救援化学原创专题原创撰文王甫永背景2013年12月24日,隶属俄罗斯远东地区水文气象研究院的考察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于南极被困,中国派出雪龙号,与其余两艘破冰船前往营救。
截至12月29日,雪龙号已驶至附近,但因冰层太厚,暂时无法靠近,仍然无法救出被困人员正等待最后一艘船只极光号协助救援。
2014年1月2日,中国雪龙号成功营救俄罗斯52名被困南极乘客。
1月3日,在撤离密集浮冰区时自身被“冻”住…“雪龙”及船上101名人员被困。
2014年元月7日,期盼已久的西风终于吹到了“雪龙号”所在的海域,久违的阳光也照耀到了白色冰面上。
“雪龙号”抓住了短暂的有利天气窗口,经过十几个小时努力,终于在北京时间昨天下午5点50分,驶出了厚重的密集浮冰区,胜利突围。
一、优质钢板耐寒破冰素材呈现“雪龙”号考察船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
雪龙号破冰船船体用E级钢板制作,耐寒,即使在零下40℃的严寒气候条件下,也不会变形,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也是中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唯一的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
学以致用1.合金钢是建造船体的主体材料。
钢板的性能与其化学成分有关,碳含量越高,钢的强度大,但韧性、塑性和焊接性能越差,加入锰可提高钢的韧性,降低韧脆转变温度,另外钢中的硫、磷对船体结构用钢十分有害,直接影响韧性、塑性。
因此炼钢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1)氧化造渣。
高温下,用氧化剂把生铁里过多的碳和其它杂质氧化成气体或炉渣而除去,主要反应有2Fe+Ⅱ:⑴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⑵钢焊接前用盐酸溶液处理表面,其化学方程式为。
焊接过程中使用的保护气为(填化学式)。
【答案】I:⑴氧气、适量的造渣材料(如生石灰等)、脱氧剂。
⑵依靠熔融铁水中的杂质等被氧气氧化所放出的热量,不需要燃料⑷目的不同,氧化造渣是降低硅、锰含量,脱氧是利用硅、锰的还原性去除O并硅、锰调整含量⑸该棕色烟气主要含Fe2O3(过量的氧气与铁反应而来)、CO,其中的CO可回收作燃料,Fe2O3可炼铁,热量可供暖等。
中考语文专题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一、(2022年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出征太空,让很多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燃起了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中国青年报社对2047名14-35岁青少年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图示如下:青少年对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出征太空的感受(数据源自2021.7.8《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专栏)【材料二】①2月27日7时44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
11时06分,在中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西电一号”卫星由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以“一箭22星”的方式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①位于西安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为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提供了一级、二级、三级发动机和姿控发动机系统,为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提供了空间推进分系统,为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提供助推、一级、二级发动机及辅助动力系统。
①“西电一号”卫星是“中星·丝路天图遥感卫星星座”的首发星,为高光谱遥感卫星,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星电科集团和未来宇航共同打造,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设计,未来宇航研究院进行在轨交付,由陕西丝路天图卫星科技公司负责运营。
(摘编自《西安动力助长征火箭刷新发射纪录》《“西电一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2022.2.28《西安晚报》)【材料三】①在2月27日的两次航天发射任务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大胆启用青年技术人员,由“85后”担当任务总体负责人,“95后”任一线操作员,全程护送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圆满完成了本次多点并行测控任务。
①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建海介绍,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前,以青年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测控团队对卫星的分离过程和分离机理进行了多轮次研讨交流,形成了完备的分离判断应急处置方案。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压缩这22颗卫星初始轨道计算时间,技术人员优化了岗位交互流程,完善了箭遥数据提取分析软件功能,制定了多个方案预案,大大提高了卫星进入太空后初始轨道确定效率,为卫星后续正常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治市初中地理极地地区试题(附答案)

一、极地地区选择题1.(莱芜)中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2010年11月从深圳盐田港启航,踏上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征程。
回答下题。
(1)考察队员在南极考察时不可能遇到的困难是()A. 严寒B. 烈风C. 暴雨D. 冰山崩落(2)在开发利用南极的过程中,下列行为可取的是()A. 去南极海域大量捕杀鲸鱼B. 大规模开发南极矿产C. 在冰雪中掩埋废弃物D. 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答案】(1)C(2)D【解析】【分析】(1)南极地区降水稀少,考察队员在南极考察时不可能遇到的困难是暴雨。
故选:C(2)在开发利用南极的过程中,选项ABC的做法是不妥当的,都不符合题意,选项D的行为是可取的。
故选:D【点评】(1)两极地区地处极圈以内,纬度位置高,气候特点是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虽然降水稀少,但由于气温低,降水不易蒸发,长年积累,极地形成了厚厚的冰雪覆盖,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
本题考查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理解解答即可(2)。
南极洲上已发现的矿物就有220多种,煤矿资源最为丰富,此外还有丰富的铁矿,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
迄今为止,已有俄罗斯、美国、英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等3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一大批科学考察站,在南极地区进行科考工作。
此题考查的属于基础性的知识点,结合教材加强记忆,同时更要清楚保护南极洲的资源和环境是全世界都要重视的焦点。
2.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的房屋采用圆环形外表、蝶形结构和高架设计。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泰山站的房屋设计,主要是为了()A.防止风雪掩埋B.防御洪水灾害C.避免动物侵扰D.适应崎岖地形(2)下列科学研究,不属于南极科考队员科考项目的是()A.雨林调查B.冰川考察C.气象监测D.天文观测【答案】(1)A(2)A【解析】【分析】(1)南极内陆冬季经常刮起8至10级大风,风吹起的积雪遇阻后会堆积,有可能将整个建筑掩埋.为了防止建筑的迎风面的飞雪堆积,泰山站采用架空离地的方式。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尚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尚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于2008年7月11日起程,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前往北冰洋海域进行为期75天的科学考察,于9月22日返回上海。
如图所示,图中的短虚线表示部分航线。
据此回答当科考队员到达A地进行科考活动时,全球刚好处于同一天,则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可能是A. B.C. D.参考答案:B2. 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发射升空,12月14日21时11分在月面成功着陆(图1)。
图2为地球会转示意图。
据此完成20~21题。
20.旧金山(西八区)华侨在当地收看了直播,“嫦娥三号”,登月时当地时间是A.14日13时11分 B.15日5时11分C.13日23时11分 D.14日5时11分21,“嫦娥二号”登月当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于图2中的A.甲处 B.乙处 C.丙处D.丁处参考答案:20.D 21.B20题,当北京时间12月14日21时11分在月面成功着陆时候,旧金山(西八区)晚于北京时间相差16小时,所以此时旧金山(西八区) 当地时间是14日5时11分,D正确。
21题,12月14日,此时接近冬至日,根据图2可知,乙为冬至日,所以B正确。
【思路点拨】时间计算是常考的知识点,熟悉地球公转判读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知识点】本题考查地方时计算、地球公转位置判读。
3. 下图为沿85°E的地形剖面图,回答关于图中甲、乙两区域共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B.以荒漠植被为主C.以流水地貌为主 D.以内流河为主参考答案:A4. 御窑金砖是我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珍品,其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余道,明清以来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
苏州陆慕镇御窑村一直是御窑金砖的主要烧造采办地。
陆慕镇御窑村东濒阳澄湖,西临大运河。
“我国载人潜水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材料一:2009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开始海试的时候,杨申申还是一名正在熟悉深海装备的年轻人。
到2017年“深海勇士”号投用时,他已先后攻克了深海锂电池技术、液压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难关,助力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和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
2020年,“奋斗者”号前往试验海区的航行途中,杨申申带领团队解决了遇到的困难,为其下潜顺利开展做出了贡献。
如今已成为我国载人潜水器机电一体化领域学科带头人的杨申申,正在与团队成员研制“全通透载人潜水器”,预计今年年底前就会制造出模拟球,2025年投入使用。
杨申申说,自己的梦想在深海,科研方向能够跟国之重器连接在一起,感到非常幸运,自己也将为之奋斗一生。
从载人潜水器实现零的突破的“蛟龙”号,到由集成创新迈向自主创新的“深海勇士”号,再到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6.5%的“奋斗者”号,以及应用场景更为广阔的下一代“全通透载人潜水器”,我国一代代的载人潜水器经历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过程,也见证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断成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2日)材料二: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科考船完成西太平洋科考任务返回青岛母港。
本航次是第13个“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
在系列航次支撑下,我国科研人员在西太平洋画出了五条“观测线”,为开展西太平洋科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从科考地图上来看,这五条“观测线”长短不一。
科研人员介绍,这五条“观测线”并不是一次画出来的。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共享航次计划“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正式实施。
最开始,主要使用“科学一号”考察船,对一条线开展观测。
2012年,“科学”号在青岛正式交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运行管理,我国海洋科考真正具备了走向深海大洋的能力。
2015年以来,“科学”号代替“科学一号”开展系列航次科考,“观测线”逐渐增加到五条。
“科学”号作为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被誉为最先进的“海上移动实验室”。
“雪龙”破冰 极地救援 语文原创专题

原创撰文方春生1.阅读以下材料,完成文后问题。
央广网北京1月4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当地时间2日下午,从中国“雪龙”号科考船起飞的“雪鹰12”直升机飞行6架次,成功将被困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所有52名乘客转移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上。
由于“雪龙号”救援位置较为深入,目前虽然相对安全,但要从冰块中突围,同样面临很多困难。
换句话说,雪龙号在救出俄罗斯船上的乘客后也被浮冰围困了。
2014年元月7日,期盼已久的西风终于吹到了“雪龙号”所在的海域,久违的阳光也照耀到了白色冰面上。
“雪龙号”抓住了短暂的有利天气窗口,经过十几个小时努力,终于在北京时间昨天下午5点50分,驶出了厚重的密集浮冰区,胜利突围。
请你以中国驻俄大使馆工作人员的身份给“雪龙”号科考船船员写一封慰问信,表达对“雪龙”号科考船被困南极的关切,要求简洁、生动、简明,280字左右。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简洁、得体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慰问信的格式。
慰问信通常有标题、抬头、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构成,拟定时缺一不可。
标题居中,开头要顶格写上受文者的名称或姓名称呼,结尾表示共同的愿望和决心,慰问信的落款要署上发文单位或发文个人的称呼,并在署名右下方署上成文日期。
正文是慰问信的最重要部分。
正文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慰问的内容。
慰问的正文一般由发文目的、慰问缘由或慰问事项等几部分构成。
先介绍慰问目的,对“雪龙”号科考船南极受困表示关切;后结合新闻出来高度评价“雪龙”号科考船在援救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人员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对“雪龙”号科考船南极脱困表示祝福。
拟写时,注意简洁、生动、简明的要求和280字左右的字数限制。
【答案】示例:给“雪龙”号科考船全体船员的慰问信“雪龙”号科考船全体船员:你们辛苦了!获悉“雪龙”号科考船被困南极,我们中国驻俄大使馆全体工作人员和全国人民一样,对你们的安危十分关切。
在本次南极科考活动中,你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成功地将被困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所有52名乘客救出,谱写出了一曲国际人道主义的凯歌,赢得了俄罗斯人民精品系列资料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的赞扬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一:
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
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断的突破。
据“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
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艉部破冰能实现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m堆积层)加20厘米雪层不被卡住,可实现无限航区包括极区航行和作业。
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
“雪龙2”号作为科考破冰船,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考察,进而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这艘极地科考船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摘编自陆雪苑《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今交付使用》,《人民日报》2019年7月11日)
材料二:
今天上午,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码头。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今年1月19日,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雪龙”号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损,无人员受伤,船上设备运行正常。
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
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任务以来,“雪龙”号已先后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到今年为止,“飞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5年,足迹遇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此外,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了解到,“雪龙2”号今年也将完成交付,并开始执行极地考察任务。
“雪龙2”号将成为未来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摘编自解敏《克服碰撞冰山困难,“雪龙”号安全返回上海码头》,东方网2019年3月12日) 材料三:
“中国‘雪龙’号实施的救援近日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各国媒体对中国在南极活动的报道相较几个月前更中立了。
”在这一连串牵动人心的遇险和救援行动中,中国“雪龙”号扮演了迄今当之无愧的主角。
这是一艘中国科考船,肩负着前往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的任务,但收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受困求救信号后,“雪龙”号义无反顾前往出事海
城,以其科考船的能力面对已被俄船验证的破冰难度和各种风险。
“雪龙”号这次救援表现了中国的国际合作精神的一个缩影,表明了中国社会对自己尽国际义务所持态度。
中国人很愿意自己的国家融入国际社会,成为负责任的成员。
中国在极地位置争先赛中属于后来者,但其对南极的兴趣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而持续增长。
最新的科考站将是中国在南极洲的第五个科考站,这也将超过一些先于中国进入南极的国家。
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归功于中国持之以恒地投入巨资参与极地勘探和研究外,还得益于美英等国因资金受限以及将科研勘探让位于其他国际事务而回撤。
一项国际条约暂停了所有针对南极洲的领土诉求,事实上将其划为科学保护区。
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在上月召开的极地年会上表示:“这为快速发展中国的极地基地提供了宝贵机会。
”新西兰梅西大学讲师马克·兰藤嘉说:“中国将是少数几个在南极洲地区拥有多个基地的国家之一。
这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南极洲的主要力量。
”
(摘编自王晓雄译《外媒:“雪龙”号出发,中国也加入极地权力游戏》,《环球时报》2017年11月9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新突破的“雪龙2”号交付后,将独立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任务。
B.“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自首次科考以来,已经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其装载的相关设备,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
C.外媒称,中国虽然是极地争先赛的后来者,但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先进入的国家。
这主要是英美等国因资金紧张造成的。
D.救援俄罗斯考察船有很大的破冰难度和各种风险,但中国“雪龙”号科考船义无反顾前往救援,充分体现了国际合作精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雪龙2”号是全球首次采用船脆、船舰双向破冰技术,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冲撞破冰能力和全球航行能力的极地破冰船,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
B.“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5年,足迹遍布五大洋,曾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是我国执行极地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的重要基础平台。
C.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对南极的兴趣更浓,不断投入巨资,先后建起了五座科考站,已经成为拥有基地最多的国家和南极洲勘探和研究的主要力量。
D.“雪龙”号扮演了时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救援的主角,这表明了中国对自己尽国际义务的态度,愿意融入国际社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成员。
6.这三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国极地科考船展开的,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4.D(A项,曲解文意,“将独立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任务”理解有误,原文是“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B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谈到“其装载的相关设备,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这一事实。
C项,“超过了先进入的国家”将未然变已然;主要归因于别国资金紧张与原文不符,主因应从中国角度概括。
)
5.C(“已经成为拥有基地最多的国家”将未然变已然,且以偏概全,与文意不符,原
文的表述是“中国将是少数几个在南极洲地区拥有多个基地的国家之一”。
)
6. 材料一,侧重介绍了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考察船“雪龙2号”的设计理念、性能,以及即将执行的任务。
材料二,侧重介绍了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的船载装备,科技含量,以及完成科考任务的情况,重在功能。
材料三,侧重介绍了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科考对于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以及救援俄罗斯考察船所表现出的中国负责任态度和担当国际义务的能力。
(每则材料侧重点的概括2分,侧重点正确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