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7课:唯物辩证法之联系观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学案.doc

峙对市爱惜阳光实验学校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目标导航】一、课标要求1.内容目标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与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2.提示与建议〔1〕演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
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
〔2〕筹划一个工程:如学习生活中的课程组合、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功能之和的道理。
二、高考考点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知识梳理】1、联系的普遍性(1)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主要表现:第一,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具有客观性及要求(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外表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3、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
人们虽然不能否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的具体联系。
这充分表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学情分析:该部分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在指导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都将有重大的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教学重点、难点: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过程设计:考点明确: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2、联系的客观性3、联系的多样性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系统优化方法考点分析:一、联系概念1、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注意: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2、联系的特征(1)联系的普遍性①一切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明确:否认联系普遍性是形而上学的观点(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主观臆造或任意虚构。
明确:否认联系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3)联系的多样性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联系和部分联系、因果联系…—不能忽视本质的、长远的、间接的联系。
[知识明辨]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任何两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2、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人们在客观事物的具体联系面前无能为力。
3、人主观臆造的联系是不存在的。
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二、普遍联系的哲理明确: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1、世界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 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导学案Word版

生活与哲学 复习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导学案【复习目标】1、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征: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客观性原理和方法论;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和方法论.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侧重整体or 侧重部分)3、系统优化方法【预习案】一、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基本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根本观点):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一)联系的含义: 以及 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二)联系的特征Ps :①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②既要把握事物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③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三、整理和部分的关系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 和 的关系。
Ps :当部分以 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当部分以 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探究案】 一、判断句子正误1、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相联系2、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3、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二、整理or 部分的连线三、判断下列句子强调的是整体还是部分?1、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2、一盘不慎,满盘皆输3、木桶原理4、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5、“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
四、判断句子正误1、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3、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5、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6、部分决定整体。
五、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材料一:发菜是生长在草原上的一种野生植物,因为“发菜”与“发财”的谐音,便在城市的餐桌上大盛,价格随之猛涨。
挖发财的农牧民潮水般地涌进草地,使内蒙古9亿亩草地遭到严重破坏,其中6000万亩重度沙化,失去利用价值。
生活与哲学背诵要点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七课)

生活与哲学背诵要点第二单元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七课)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2、什么是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注意:相互,是双向,不是单向。
3、联系的普遍性①事物之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事物内部: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
任何事物都有不同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都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正因为事物之间相互区别,各有自身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才能有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联系。
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
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
孤立地看问题,这是形而上学的特征之一。
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杀事物之间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毫无区别的一团混沌,这是相对主义的特征。
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4、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仅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就是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肯定人的实践活动的有目的性之间并不矛盾,人的实践活动虽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但毕竟要建立在承认联系、尊重客观联系的基础之上。
同时,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规律的客观性也决定了人们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的一面。
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横向),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纵向的历史的联系)。
江苏省南通市《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戴南高级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单元线索】本单元讲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唯物的辩证法,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状态怎么样: 第一,世界是辩证的。
即世界本身是联系、发展、矛盾着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观 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
第二,世界是唯物辩证的。
即世界的联系、发展、矛盾是客观的,既不是“绝对精神”赐 予的,也不是主观臆造的。
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如下: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和 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树立 意识。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根本分歧。
第7课内 容 目 标 观察社会现象和 自然现象,领会世界 是普遍联系的,学会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 题;解析事物整体与 部分的关系,尝试用 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 工作。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 学 建 议 ◆列举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 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 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 说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策划一个项目,如学习中的课程组 合、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用系统 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 并 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 道理.学 习 要 求 了解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 征。
理解 联系的含义。
理解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 导意义。
运用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了解 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运用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考点整合 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 之间以及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P54 (1)含义: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的 、 、 。
(2)原理内容: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 中,孤立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3)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高三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小结: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1)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 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 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 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 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 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 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 的联系。
唯物 主张用联系、 辩证 发展、全面的 法 观点看问题
主张用孤立、 形而 静止、片面的 上学 观点看问题
根本 分歧的三个方面 观点 ①联系的观点与孤 承认 立的观点的对立; 矛盾 ②发展的观点与静 止的观点的对立; 否认 ③全面的观点与片 矛盾 面的观点的对立
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 矛盾,是 否承认矛 盾是事物 发展的源 泉和动力
(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在喝 啤酒时,将鸡块小鸡骨头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 鸡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试验,发现带电高 能粒子能穿越液态氮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他由此发明了 “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并因此荣获 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表明 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 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 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材料很容易读懂,①说法错误,②说法正确;因为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我们没发现它,不证明没有联系;③ 说法错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前提是掌握它们的 规律,不是创新意识;④说法正确,材料中的联系就是人为 事物的联系。综合以上分析,答案选D。
一轮复习哲学生活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请完成《创新设计》P213对应训练1,3题。
核心考点突破
考点二
命题揭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近三年有7次在此处命题,属于中频考点。命 题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复习备考时应重点把 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相关哲理。
复习要求
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尝试用系 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核心考点突破
必修四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三十六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高效 复习 导航
1.考点展示
2.知识概览
抓住一个 高考重点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36. 探究世 界的本质
核心 考点 突破
突破一个 高考难点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高考 典例
【典例1】 【典例2】 【典例3】
规避一个 易失分点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①围魏救赵 ②南水北调 ③ 花开花落,潮起潮伏 ④宇宙星辰运转 ⑤严师出高徒 ⑥福厦高速铁路 ⑦沧海桑田的变迁 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核心考点突破
(3)联系客观性 世界观: 联系是客观的
不矛盾
方法论: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 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 是否意味着人对 事物的联系无能 为力呢?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观: 联系是多样的 方法论: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 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 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核心考点突破
哲理总结
原理
联系 的普 遍性
内容(世界观)
1.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 系着 2.事物内部各部分、 要素相互联系 3.世界是 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部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堂活动清单

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部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前背诵】3分钟问题: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导入】通过回忆哲学框架导入(1分钟)【本课考点】)1.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3. 系统优化方法【知识结构】(课件打出本课知识结构,根据知识结构回归教材)(一)联系的含义及特征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含义表现、方法论)★(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不同)2.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三)系统优化方法1.特征2.方法论备注:加★的为重点,加★和下划线的是重难点。
本课分两可是,考点1为第1课时,考点2、3为第二课时【考点分析】一、联系的含义及特征(回归教材第54页到第56页)(2分钟)(一)联系的含义:点拨点:事物之间、事物内部、整个世界。
实现途径:学生活动] 看教材54页此部分内容,并举出事例说明(2分钟)策略及目标:通过事例加深对概念理解。
(二)联系的特点1.联系的普遍性点拨点: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当中不等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实现途径:学生活动] ①思考“联系具有普遍性是否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为什么?举例说明”并完成课间中判断题(3分钟)②小结联系普遍性的原理及方法论教师活动] 点拨得出联系的条件性策略及目标:通过对易混点的辨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联系的客观性点拨点: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但人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实现途径:学生活动] ①阅读教材55页,找出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含义②小组讨论举例说明为什么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时客观的?(2分钟)③小组讨论“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并举例说明(3分钟)④思考问题“联系具有客观性与人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是否相冲突?”并看三维设计相应部分的解析(1分钟)⑤小结联系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教师活动] 通过学生的举例加深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并得出结论:人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15•全国I卷)23.卤水豆腐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 统食品。卤水是制作卤水豆腐必需的稳定剂和凝 固剂,其主要成分氯化镁是有毒的,但用卤水点 制的豆腐不仅无毒,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这表明 • ①事物的特性是不变的,其功能是不断变化的 • ②事物的不同特性是由人的不同需要确定的 • ③事物的特性是人们建立新联系的依据 • ④事物在不同的联系中会有不同的特性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是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把普 遍联系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联系的客观性告 诉人们,不能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
(3)在联系的观点上,最容易出现的错误:①把联系的普
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从 而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②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不可改变,如果人们试图 建立新的联系,就是对联系的客观性的否定。
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 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成就“中国梦”,既要利用有利条件,又要克服不 利条件,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 ③成就“中国梦”,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也要 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全面客观地审视和分析当今世 界格局和国内条件的深刻变化。 ④成就“中国梦”,既要注重客观条件,从中国国情 出发,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需要几代中国 人共同为之努力。 P57
[2011•重庆卷] 画家通过对水、墨等物质材料 的加工、组合,创作美术作品,表现个人内心 世界。这表明,美术作品的创作是( ) ①创造物质材料新的必然联系来表现人的 内心世界 ②建立系统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 系,赋予作品以精神内涵 ③建立物质材料之 间的具体联系,以表现内心世界的主观联系 ④依据物质材料的固有联系,建立作品与内心 世界的具体联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用联系的观 点看问题,反 对用孤立的 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
地壳运动与 地震海啸 (2)联系客观性:事 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
人为事物
核污水污 染海洋
一、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 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把握真 实联系 (尊重联系) 二、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 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2012· 江苏高考)宋代徐玑在《黄碧》中说, “水清知酒好,山瘦识民贫”。其中所呈现 的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告诉我们 ( ) A.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多样化的 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解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
考点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 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含义 整体是全局和全过程,从数量上看是一 相 不同 部分是局部和各阶段,从数量上看是多 互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 地位 区 不具备的功能; 功能 别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不同 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相互 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 依赖 相 部分。 互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 联 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相互 系 影响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1、联系的含义 事物与事物之间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
联系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
2、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内部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 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 事物联系着 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是普遍的, 因此世界上任何两 个事物之间都存在 着联系。对吗?
联系的 普遍性
事物之间
整个改变事物联系的具 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或取消事物的客观联系。
[2011•课标全国卷] 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 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 秸秆的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 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 经济效益。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 见的商机,是因为( ) ①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 ②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 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三、考点分析 考点一、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发展的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2009安徽 • 网络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某中学高二(2)班的同学以“网络与生活” 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 ,同学们体会到网络的发展及其应用有着广 阔的前景。 • 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探讨怎 样更好地利用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8分)
的普遍性
D.科学界对太阳耀斑的爆发及其后果的预测,反映了联 系的客观性
[解题指导] “世界末日说”虽缺乏科学依据,但
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反映, 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容易误导人们,故A、 B、C三项均错误。科学界对太阳耀斑的爆发
及其后果的预测,反映了联系的客观性,D正
确。
[答案] D
特别提示 区 自在事物的联系:人类产生前就存在的自然物 别 本身固有的种种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人类实践建立起来的种 种联系。 联 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是 系 自在事物的潜在联系的显化和实现 。
【疑点】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1) 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2) 人 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 (3)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根本上讲是因为物质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 客观性。(贯彻了唯物论思想)
4、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 是多样的, 有条件的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 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 条件为转移.
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 地联系着,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 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3全国卷23.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在喝啤酒时, 将鸡块小鸡骨头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 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试验,发现带 电高能粒子能穿越液态氮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他 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 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表明 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 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 意识 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4安徽10. 20世纪30年代,喜旱莲子草(革 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后来迅速蔓延,造成 本土植物种类以及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 水体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这表明: ①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②事物之间联系具有多样性 ③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 ④事物联系都有“人化”特点
A
A.①②
(北京,24)“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 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 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 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 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它揭示了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 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 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 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D
练习: 材料一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艰辛努力,中国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中国 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但面对未来,中国仍 面临诸多挑战: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 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国际竞争也在加剧……成就“中 国梦”,对于承担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的中国 共产党来说,关键在于全面客观地审视和分析当今世 界格局和国内条件的深刻变化,牢牢把握机遇,沉着 应对挑战,从而将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多样性的知识,谈谈党应 如何审时度势带领人民成就“中国梦”。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之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考点内容
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 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 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的方法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看高考考什么]
• (3)①从联系观点看,事物的联系是普遍 的、客观的,应当利用网络与社会生活广 泛而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发 挥网络便捷的功能。 • ②从发展观点看,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 物的过程,应当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不 断创新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新形式、新 途径。
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 遍性、联系得到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2015•全国II卷)2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 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 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 《琴韵》理解正确的是: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 特点 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 主观世界无关 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 观实在性 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 音乐 A 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