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变化》习题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习题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在“实业救国”热潮中,创办大生纱厂的是()A.陈启沅 B.张謇 C.方举赞 D.朱其昂2、“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是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生动写照,它“畸形”的表现有()A.从地区分布来看,沿海沿江大城市比较发达B.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C.它的发展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重破坏D.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民国政府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3、小红在历史课上搜集了如下史料“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大生纱厂”,推断她学习的主题是()A.洋务企业的产生 B.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C.一五计划的成就 D.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建立4、《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人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5、1899年,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了江苏南通大生纱厂。
初期,厂子有长足发展;一战期间,有进一步发展;一站后,纱厂履遭挫折,最后被吞并。
对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最合理的解释是()A.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早出现民族工业B.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C.近代的中国民族工业难以得到正常发展D.张謇挣来的钱用于兴办学校等教育机构6、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挽救中华民族危亡7、为了运输煤炭,清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
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害怕蒸汽机车的隆隆震动声声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这段奇闻充分说明了()A.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 B.封建顽固势力阻碍了近代化进程C.封建迷信对社会危害极大 D.马拉火车的壮举震惊了世界各国8、一位乡村知识分子于1913年写了一则日记(部分)内容如下:“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附习题)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③表现: 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 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 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相关史事: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甲午战败后, 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大生纱厂,获利 颇丰。除纱厂外,张謇还创办了垦牧公司、轮船公 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他把挣来的 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创立了学校、图书馆、 博物苑、气象台、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机构,有些 在国内还是首创的,如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就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1.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1)表现: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
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 工具相继传入中国。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筑, 水上、空中航线的开辟,新式马路的修建,传 统街道的改造,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发展。
(2)影响: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 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表现 ①风俗习惯的变化: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 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
握手礼;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 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辛亥革命后军警 为行人剪辫子
民国初年发式变化的实质: 从清朝初年的强令剃发留
辫到民国时期颁布“剪辫令”, 表面上是发式的变化,实质是 中国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从生活封建化到 生活近代化的转变。辫子的剪除,不仅具政治 革命意义,还具有深刻的社会主义,对社会生 活的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堂练习
1.中国近代提出“实业救国”主张的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 D)
A.詹天佑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单选题1.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当今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D.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2.中国近代航运业最早诞生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洋务运动军事工业C.洋务运动民用工业D.官僚资本企业3.“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A.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B.青年男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C.新旧思想冲突激烈D.辛亥革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迁4.4.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写道:“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经济全球化影响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③改革开放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5.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是由日本的学生装改进而成的。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据“四维”内容而确定中山装前襟有4个口袋,依据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有5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的涵义而确定袖口为3个扣子。
据此,以下各项表述中正确的应该是( ) A.服饰变化受政治影响 B.服饰体现国家意志C.服饰属于意识形态 D.服饰是西化的产物6.中国某一时期报纸刊登的征婚启事一般会有以下几点要求: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这一时期最早可能是( )A.明清之际 B.清末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初期7.近代以来,轮船航运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9世纪70年代初,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成立B.民生轮船公司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C.民国以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公司已经有实力与列强竞争D.近代轮船航运公司诞生之后,火轮船深入到中国内陆河道8.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冈素不包括( ) A.外来文化的传入 B.政治生活的影响 C.社会经济的影响 D.传统观念的继承9.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试卷(解析版)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下面的图示反映了()A. 城市交通堵塞问题B. 人们生活方式变化C.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D. 就业渠道拓宽2.我国时速250公里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取得新进展。
中国在“交通强国”之路上渐行渐疾、渐行渐稳,这在本质上体现了我国()A.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B. “一五计划”的实施C.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D. 综合国力的提升3.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
右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趋势主要说明()A. 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B.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粮食不断减少C.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目的成就D. 中国的粮食生产呈下降趋势4.某“农家乐”制作的野菜、粗粮受到前来游玩的游客的热捧,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A. 说明中国人已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B. 说明人们饮食喜欢猎奇C. 说明“农家乐”经济发展水平低D. 说明人们注意营养,粗细搭配,注重绿色食品等5.2016年暑假,一位外籍教师带着家人到株洲游玩,下列生活情景他们不可能看到的是()A. 用微信支付B. 穿现代服装C. 住小洋楼D. 用粮票买米时间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空调、汽车A. 经济快速发展B. 文化教育进步C. 社会保障提高D. 饮食结构优化7.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明()A. 人们健康水平在下降B.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C. 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D. 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8.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
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说明()A. “一带一路”改变了人们生活B. 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C. 科技创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D. 外国青年羡慕中国人生活方式9.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生活新气象不断涌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练习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我国城乡人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出现在( )A.建国初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以后2. 当前,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长的前提是( )A.信息时代的到来B.爱美意识的增强C.物质生活的提高D.文化娱乐用品的增多3. 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BP机、手机)。
这反映了(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4. 粮票、布票等是祖辈、父辈们曾经使用过的购物票证,当时发行这些票证最主要的原因是( )A.当时物资很紧缺B.当时大家没有钱C.票证代替人民币D.使用起来很方便5. 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 )A.大米为主要食品B.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C.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D.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6. 下列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B.文化教育的消费比例下降C.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D.多数人日益重视知识信息7. 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票证”到20世纪90年代初“票证时代”结束,说明了我国( ) A.社会制度的先进B.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C.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D.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8. 下列有关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许多农村建起了漂亮的住宅小区B.许多人还没解决温饱问题,仍吃野菜、窝头C.服装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D.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9. 1970年,有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不可能看到的是()A.人们大多住在简陋狭窄的房子里B.人民的食物匮乏、单调C.大街上人们的服装大多是灰色和蓝色两种D.大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10. 下列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①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②网上聊天、发微信成为人们比较便捷的通信方式③人们排着长队买食油、火柴、棉布等生活必需品④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砖房,90年代盖楼房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1. 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的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彩电、洗衣机、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习题(含答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练习◆基础题一、选择题1.对改革开放前大家在服装方面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A. 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B.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C. 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D.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
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A. 解放战争时期B. 改革开放前C. 20世纪末D. 21世纪初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A. 大米为主要食品B. 鱼肉禽蛋得到充分保证C. 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D. 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4.下列表述,不符合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总体状况的是()①衣着单一,质量较差②吃饱吃好,追求营养③食品短缺,供应不足④交通发展,出行便捷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5.下列情况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①人们上网浏览、发E-mail ②人们使用粮票、布票购买东西③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能力题一、选择题1.八年级3班钟国平对中国现代的科技文化教育等史实进行了认真整理,他整理的笔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B. 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
C. 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被国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D.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
2.下面是某城市居民的年人均饮食消费品统计表(单位:千克),此表不能说明()A. 民众的主食消费减少,副食品消费增加B. 生活水平提高,导致食品消费发生变化C. 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改善D. 由于物价上涨,人们减少了粮食消费3.八年级3班钟国平对中国现代的科技文化教育等史实进行了认真整理,他整理的笔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6-2011中考历史真题课课练 八年级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人教新课标版

(2006-2011)中考真题课课练(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选择题[2011·潜江]在政府以法令形式强制推行后,男子剪掉辫子和女子停止缠足的做法逐渐被人们接受。
这种情况最早应该发生在( A )A.辛亥革命后 B.戊戌变法后C.新文化运动后 D.五四运动后[2011·海南]下图生动再现了“剪辫子”的历史情境,它应该发生在( A )A. 辛亥革命时期B. 洋务运动时期C. 五四运动时期D. 北伐战争时期[2011·南京]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
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B )A.称“老爷” B.行握手礼 C.缠足 D.穿翎顶补服[2011·衡阳]中国近代生活由于西方科技的传入而丰富起来。
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 )A.李鸿章用网络通告《马关条约》内容B.清政府派大臣坐轮船出洋考察C.南通张謇的公馆夜晚电灯通明D.蒋介石乘飞机到西安督促张学良剿共[2011·河南]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D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C.宣读婚誓,互抉约指,携手同归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2011·清远]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是( A )①轮船、火车②电报、电话③照相、看电影、跳交谊舞④三跪九叩之礼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011·六盘水]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下列图片中,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A )中山装握手礼剪辫子废止缠足①②③④A. ①②③④B. ①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2011·株洲]随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中外联系日益增多,人们的社会生活随之发生变化。
【配套课时练】2019-2020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推荐)

2019年秋部编本八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一、选择题1.(2018·江苏初二期末)下图是民国时期的海报,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风俗的新变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B.大部分国人采用西方生活方式C.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D.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2.(2018·江西初二期末)下列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中,正确的是A.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相继传入中国B.女子缠足之风开始盛行C.见面时的跪拜礼体现了自平等的新风尚D.旗袍等旧服装逐渐被人遗弃3.(2019·北京初三期末)清末状元张謇放弃仕途,辞官回乡,创办大生纱厂。
这体现出他主张A.变法图强B.实业救国C.君主立宪D.民主科学4.(2018·河北初二期末)创办大生纱厂,倡导“实业救国”的清末状元实业家是A.张謇B.张之洞C.詹天佑D.侯德榜5.(2019·北京中考模拟)社会变化反映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下面材料反映出A.生活习俗的近代化B.民族工业的发展C.娱乐方式的多样化D.等级观念的消失6.(2019·湖南初三期中)阅读下图,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发展时期与其特点对应不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夹缝产生B.一战期间——较快发展C.抗日战争——空前打击D.国共内战——陷入绝境7.(2019·河南中考模拟)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民国时期的上海街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A.思想观念的转变B.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C.社会生活的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8.(2019·江苏中考模拟)“(他)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与“他”无关的是()A.三民主义B.辛亥革命C.《临时约法》D.“实业救国”9.(2019·河南中考模拟)下图中的C点被史学家们称为中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选择题
1、西方列强把新式通讯工具电报、电话带入中国,是为了()
①传递军事政治情报②方便中国人所信息传递③为了他们的市场信息的需要④为了取悦中国统治者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中国自行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是在()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80年代
3、如果你是上海,在1880年旅居香港,如果你有急事通知家人,可以采用的最快捷的信息方式是()
A、写书信
B、打电话
C、发电报
D、托回乡的人捎信
4、1877年首先使用电话的地点是()
A、北京租界
B、上海租界
C、广州租界
D、南京租界
5、中国近代的报刊,最早是由()
A、中国的官僚创办
B、中国民族资本家创办
C、西方传教士创办
D、外国资本家创办
6、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是()
A、《申报》
B、《中外新报》
C、《中外纪闻》
D、《自由谈》
二、材料分析题
7、识图题
(图一)(图二)
小明的爸爸是一位报纸珍藏家,上面的两张报纸就是他的爸爸的珍藏品,他的爸爸还为这些报纸做了简单的备注,你能回答出有关这两张报纸的问题吗?
(1)(图一)和(图二)的报纸分别创办于何时?
(2)在这两张报纸中,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的是,辛亥革命后,在大量发行的报刊中,最为著名的是。
(3)(图二)的报纸主要刊登哪些内容?与与传统报纸有什么区别?此报纸创立副刊是什么?为什么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4)报纸这种社会传媒的出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C
4、B
5、C
6、B
二、材料分析题
7、(1)香港《中外新报》创办于1858年。
《申报》创办于1872年。
(2)《中外新报》,《申报》。
(3)刊登新闻,还发表对时事政治的评论。
传统报纸不发表评论。
副刊是《自由谈》,因为在副刊中发表寓严肃主题于风趣诙谐之中的文章,所以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4)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政的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