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课件-PPT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第二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课件

• 多数药物的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之间存 在着良好的相关性。
• 实际上,这也是实施治疗药物监测的基 础。通过治疗药物监测可了解所用剂量 的治疗水平,从而指导临床对用药剂量 进行反馈调整,使血药浓度处在有效范 围之内,以避免药物中毒或治疗无效。
量效曲线
100%
80
%
效应
20%
药物浓度对数
在药理效应强度达到20%-80%所对应的血 药浓度范围内,两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谢、排泄过程。
生物药剂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 第三节 药物的 分布、代谢、排泄
第一节 概 述
• 生物药剂学的定义
生物药剂学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 起来的一门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它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 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 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 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 科学。
lgClgC0
Kt 2.303
对数形式
dXu/d t ln(dXu/dt)
CC0ekt
lgClgC0
Kt 2.303
t
t
静脉注射给药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半衰期t1/2求算
当t=t1/2时,C=C0/2
lgClgC0
Kt 2.303
T1 /2 = 0.693/K
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消除速度常数成反比
胃肠环境的影响
胃排空速率的影响
Title
血流速率的影响
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其他
(二)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PH分配学说
1
解离度与脂溶性
2
溶出速率
3 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Noyes-Whitney 方程
4
第二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206页PPT文档资料

③有结构特异性,结构类似物质间有竞争抑制性。
④有部位特异性。VitB2小肠上段。 ⑤受代谢抑制剂抑制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三)胞饮(液滴)与吞噬(固体微粒)作用 为大分子的药物(蛋白质等)或乳糜微滴的吸
收方式: 药物—细胞膜内陷成小泡—摄于胞内—细胞侧缘排 出—基膜—淋巴管吸收 (四)离子对转运: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主要研究内容: (1)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
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解析处理实验数据(浓度) 的时间函数,测算动力学参数。 (2)研究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用于定量解释和比较制剂的内在质量。 (3)应用药物动力学参数设计给药方案。
确定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及个体化给药方案等, 达到最有效的治疗作用,为临床药学工作提供科学 依据。
7、探讨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如溶出度测定方法;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方法。 CacoⅡ细胞 研究吸收。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药物体内转运过程的含义 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称为药物在体内
转运过程。 吸收:药物——用药部位——体循环 分布:药物——血循环——组织器管 代谢:药物—肝脏(组织)—生物转化 排泄:药物—肾脏(肝、胆)—排泄 消除:代谢与排泄 药物转运:吸收、分布、排泄 生物转化:代谢 处置:分布、代谢、排泄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2.主动转运:(载体居间转运)
(K+Na+I+单粒,Vat B1、B2、B17氨基酸等)
1)定义:药物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生物膜的低浓 度侧向高浓度侧逆向转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
药物须以一定速度和足够浓度达到作用 部位(受体部位)才能产生其治疗作用。 一般来说,受体部位的药物浓度与其药 物效应呈正相关。
•
•
但因目前科技水平的限制,受体部位的 药物浓度难以直接测定。 对多数药物来说,受体部位的药物浓度 与血浆药物浓度存在平行关系,血药浓 度与药效的关系比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 系密切得多。
二、药物的代谢
(一)代谢过程 (二)影响代谢的因素
1、给药途径
2、给药剂量与剂型 3、药物的光学异构特性 4、酶诱导或酶抑制作用 5、生理因素
三、药物的排泄
1
肾脏排泄
2
胆汁排泄
3
其他排泄方式
本章小结
药物动力学概述
主要内容
一、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二、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与参数 三、临床基本给药方式血药浓度变化规律 四、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治疗药物监测
代谢
排泄
一、药物的分布
(一)表观分布容积
V= D/C
(二)影响分布的因素
1、血液循环 2、血管通透性 3、药物的结合作用 4、药物的相互作用 5、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 6、其他因素
通常血流量大,血液循环好的 器官和组织,药物的转运速度 和转运量相应较大。 分子型药物和脂溶性大的药 物更易通过血管壁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 (2)药物与组织结合 (3)药物与红细胞结合
给药方式,本节重点探讨
药物在口服给药后胃肠道 的吸收机理与影响因素。
一、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式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转运方式
促进扩散
膜动转运
药物膜转运机制及特点
转运机制 转运形式
单纯扩散 膜孔转运
载体
无(被动) 无(被动) 有(主动) 有(主动) 无(主动) 无(主动)
机体能量
不需要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需要
被动转运 载体媒介转运
促进扩散 主动转运
膜动转运
胞饮作用 吞噬作用
(三)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
胃肠道由胃、小肠和大肠三部分组成。 1、药物在胃中的吸收机制主要是被
动扩散
2、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是药物、 食物等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中药物 的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 3、大肠中药物的吸收也以被动扩散
为主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胃肠环境的影响
胃排空速率的影响
血流速率的影响
Title
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其他
(二)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
2
3 4 解离度与脂溶性 溶出速率 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PH分配学说
Noyes-Whitney 方程
1、胃肠道pH值的影响, 可促进某些药物的分解 2、药物不能耐受在胃肠 道中的各种酶,出现酶 解作用而失活,使吸收 大大降低
•
三、生物药剂学的实验方法和对象
已报道的方法主要有:普通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 法、火焰分光光度法、薄层层析法、柱层析法、气相色 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同位素法等。
方法
对象
除人体外,有鼠、兔、狗、猴、猪、牛等哺乳类动物。
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
•药物吸收的定义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
进入体液循环的过程。 由于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
药物治疗指数(TI):指药物中毒或致 死剂量与有效剂量之比值,对临床实 用药物来说是指最大耐受浓度与最 小血药浓渡的比值。
种族差异 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 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 遗传因素
剂型因素与药效关系 生物因素与药效关系
主要研究内容
体内过程机理与药效关系
•
生物药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药剂学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
(2)与药理学、生物化学在研究重点上是有原则区别的 。 (3)生物药剂学研究需要有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知识。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密切相关。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 剂学提供了基础与研究手段 。
第二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与 药物动力学
学习目标
能力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 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 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并能初步应用有关知识正 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 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 艺,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 科学依据。
学习目标
掌握生物药剂学的概念,
药物吸收与给药途径,影 响吸收的因素。熟悉生物 药剂学的研究内容,细胞 膜的构造与吸收机理。了 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 谢、排泄过程。
剂型的影响
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高低的 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 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 剂>包衣片
常见剂型的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
(三)非胃肠道血管外给药的吸收与影响因素
1、注射给药
2、吸入给药
3、口腔粘膜给药
4、皮肤给药
5、直肠给药 6、鼻黏膜给药 7、眼部给药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排泄
分布
•
多数药物的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之间存 在着良好的相关性。 实际上,这也是实施治疗药物监测的基
•
础。通过治疗药物监测可了解所用剂量 的治疗水平,从而指导临床对用药剂量 进行反馈调整,使血药浓度处在有效范 围之内,以避免药物中毒或治疗无效。
量效曲线
100% 效应
80 %
20%
药物浓度对数
在药理效应强度达到20%-80%所对应的血 药浓度范围内,两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生物药剂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
第三节 药物的 分布、代谢、排泄
第一节 概 述
•
生物药剂学的定义
生物药剂学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 起来的一门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它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 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 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 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 科学。
根据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可将 血药浓度划分为三个范围:无效范围、 治疗范围与中毒范围 C 中毒范围
最大耐受浓度(MTC)
治疗范围
无效范围
最小有效浓度(MEC)Fra bibliotek血浆药物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治疗范围——又称有效血药浓度 范围,是指最小有效浓度 ( minimum effect concentration, MEC )与最大耐 受 浓 度 ( maximum tolerated concentration, MTC )之间的范 围。
•
•
苯妥英钠抗癫痫与抗心律失常的有效 血药浓度为10~20g/ml。 当血药浓度增至20~30g/ml时出现眼 球震颤,至30~40g/ml时出现运动失 调,超过40g/ml可出现精神异常。
•
•
地高辛的血浓度在1~2ng/ml时出现强 心作用,当其血药浓度在3ng/ml时可 出现中毒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