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直U型埋管换热器换热特性研究
垂直U型管式埋地换热器热阻分析

Ex chan ger
Fa 月 i n a d h u Y s n we n Z o a u
V sa Bs i l ic语 言设计 了一 套 地源热 泵 的设计 分 析优 u i 化软件 。
l 垂直式埋地换热器的管 井热 阻模型 比较
1 管井热 阻的稳态导热模型 . 1
.
该模 型是建立在一 维稳态导 热理论 上 , 以回填 土
导 热系数 , 管井 直径 , 几何 形状等 为基本参数 , 引入导
sd waltmp r tr u e we1 ie l e e au e oft b - l.Ac o dn o d sg o t r e o r u o c e tp p,te e e t fba kfl c r i g t e i n s fwa fg o nd s u e h a u r m h f cso c il mae il dt emo h sc ,u e wel d U—u , erg o ty c aa tri et e ma e it n ea ea ay e . tra r p y is t b - l a t b t i e mer h r ce t r l ssa c lz d n a h n e h nh h r r n Ke ywor s: r u o c e t u p he tta se d g o nds u eh a p r m , a r n frmo e, o d c o h pefco , e i ot re d lc n u t nsa i a t r d sg s fwa s n
竖直U形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c . g , : 直 u形 地 埋 管换 热 器 传 热 特 性 实验 研 究 A f .等 竖 .0 -e
第2 8卷 第 1 0期
是冷热 流体 之 问 的传 热 , 论 k 埋 管换 热器 出水 理 地
温度可 最 大限度 地接 近 土壤 初始 温度 。而 实 际的情
况是 : 不论 制冷 还是 制热 工况 , 地坪 管 换热 器 的 出水
c 分 别对 应 的进 出水 温差 为 1 8 、. 3℃ ; C .8 14 运行 6 5
平 台 , 地埋 管换 热 器 传 热 特 性 进 行 实 验 研究 。钻 对
h 进 水 温 度 3 、 O ℃ 分 别 对 应 的 进 出 水 温 差 为 , 53
孔共 1 1口, 用 u形 地 埋 管 , 泥 、 润 土 回填 钻 采 水 膨
不 同 的进 水 温度 对地 埋管 换热 器进 出水 温差 的
2 传热特性 的实验研 究
2 1 实验平 台 .
实 验地 点选 在夏热 冬 冷气候 的武汉 。为分析 地
埋 管换 热器 的传 热 特性 , 者 利用 土壤 源热 泵 实 验 笔
影 响 不 同 。制 冷 工况 下 , 行 3 进 水 温 度 3 、O 运 0h, 53
i 一
—
( 1 )
图 1 制 冷 工 况 下地 埋 管 换 热 器 进 水 温 度
式中
E —地 埋 管换热 器 能效 系数 —
—
对 能效系数的影响
地 埋管 换 热 器 与 土 壤 的 实 际传 热 量 ,
k W
籁
—
—
地埋 管 换 热 器 与 土 壤 的 最 大 理 论 传
数有关 。地 埋 管换 热 器 换 热 负 荷一 定 时 , 效 系数 能
竖直U型埋管地热换热器设计的主要因素分析研究

地 下 换 热 器 和 土 壤 的换 热 性 能越 好 . 地 源 热 泵 则
素有 : 1岩 土 的导 热 系数 ;2 全年 的冷 热负荷 () ()
及 其 相 对 的 比值 ;3 回填 材 料 的 导 热 系 数 ;4 () () 循 环 液 类 型及 所 允 许 的最 高 和 最低 温 度 。
机组 的 C P越高 , O 系统运行 的效率越高 。而地下 传 热过程 复杂 , 况多 变 。 同的地层设 置 地下 情 不 换热 器 。 同的地 质构造 、 不 土壤含水 量 和地下 水
运 动 等 这 些 因 素 都 会 影 响 到 地 下 换 热 器 的 换 热
地 热 换 热器 的 工作 原 理
Ke r s g oh r l e te c a g r c c l t n a ay i ;f c co ; e i n h l - e t y wo d : e t ema h a x h n e ;a u ai n lss ef t a tr d sg o ed p h l o e f
土 壤 地 热 换 热 器 是 利 用 地 下 岩 土 中热 量 的
Vo J No4 l 26 .
科 技 通 报
B 上E I CI NC UI T N 0F S E E AND E HN0 GY T C L0
第 2 6卷 第 4期
2 0年 7月 01
J1 0 0 u .2 1
竖直 U型埋管地热换热器设计 的 主要 因素分析研究
冯建 江
An l t a t d n Ve t a t b re i e Ge t e m a a y i lS u y o r i lU-u e Bu id P p o h r l c c He tEx h n e sg SM a n F c o s a c a g rDe i n’ i a t r
土壤热泵垂直u型埋管换热器传热分析

重庆建筑大学的刘宪英等人从 1999 年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进行了 浅层竖直埋管换热器地源热泵的采暖和制冷特性研究 他们结合我国的国情,把实验的 重点放在埋深 L=10m 的浅埋换热器方面 并介绍了套管式换热的传热模型[14]
地能产业化将更具规模 国家已经制订 2001— 2010 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 规划 “十五”清洁能源科技发展计划 地能开发规模和科学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
总之 热泵技术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 但有着广阔的前景 随着热泵及其各种驱 动装置的研制和热泵系统的试验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热泵技术将在我国得到越来越 广泛的应用 在节能工作中将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
2 土壤的蓄能特性实现了冬 夏能量的互补 大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储能体 具有较好的储能特性 通过埋地换热器 夏季 利用冬季蓄存的总储量进行空调制冷 同时将部分热量蓄存于土壤中以备冬季采暖 用 冬季与夏季刚好相反 利用夏季蓄存的热量供暖 同时蓄存部分冷量以备夏季空 调用 这样就实现了冬夏能量的互补性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热泵的性能系数 达到了 明显的节能效果
垂直埋管占地面积少 且土壤深度越深 温度越稳定有利于系统的换热 但是其 安装费用也越高 垂直系统根据埋设方式的不同 大体上可分为三种形式 U 型管形 式 套管型和单管型 如图 2-2 所示 垂直埋管热泵系统按其埋管的深度又可分为深 埋管和浅埋管两种 浅埋深度一般为 8m 至 15m 深埋的钻井深度由地质条件及经济 条件决定 一般为 33m 至 180m 不等 埋深越深 换热性能越好 若地面可利用面积 较小 用竖埋管作为热交换器 可建成为大型建筑服务的土壤源热泵系统[16][17]
U型埋管地热换热器的传热模型及换热性能的提高

U型埋管地热换热器地传热模型及换热性能地提高摘要高效利用可再生清洁地地热能、提高人居环境地舒适度并实现节能环保是本课题研究地主要目地 . 传统地空调系统受环境温度影响大、能效较低。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存在回灌难、污染地下水等问题。
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在供暖、制冷、供热水等方面具有运行稳定、效果良好等优点 , 在国外己广泛应用 . 但国内地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 , 解决地埋管换热器与土壤间地强化传热、系统初投资较高等问题是推动其发展地关键 . b5E2RGbCAP本文以竖直U型埋管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影响地埋管换热效率地各种因素进行研究 , 结果表明 , 井深、流体速度、回填材料导热系数及支管中心距对换热地影响较为明显,当井深小于150m时,增加井深使换热器地总换热量增大,但当井深大于250m时,由于支管间热短路现象加剧,随着井深地增加总换热量趋于平缓,且钻井费用提高,因此最佳井深范围可取 150m-250m提高 u 型管内流体地流速 , 使总换热量与 u 型埋管换热器效率增加 , 当流速超过 0.8m/s 时两者地增加速率都已很低 , 而同时 u 型管进出口压降却迅速增大 , 因此, 推荐 u 型管内经济流速范围为 0.4m/s-0.8m/s. p1EanqFDPw关键词地源热泵;换热器;传热模型;换热器效率引言随着传统不可再生能源地不断消耗 , 能源紧缺地问题日益严重 , 具有节能特点地地源热泵(ground source heat pump> 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地关注 . 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温地热资源 <常温土壤或地下水)地既可供热又可制冷地高效节能热泵系统 . 它卞要包括三个部分 :从土壤、地下水或地表水吸热 / 放热地装置;热泵机组;送风系统 . DXDiTa9E3d 根据地源热泵祸合换热系统地换热方式 , 可以把地源热泵系统分为闭式循环系统和开式循环系统 . 本文研究地是闭式循环垂直式热泵系统 . 设置地热换热器是闭环地源热泵(或称地下偶合热泵)空调系统地最大特点 . 这种地热换热器中地传热是管内流体与周围岩土之间地换热 , 与两种流体之间换热地常规换热器有很大地不同 . 通常地热换热器有水平和竖直两种布置方式 . 竖直布置地地热换热器通常都是在钻孔内布置 U 型地塑料管 ,再加上回填材料 , 与周围岩土构成一个整体 . 由于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具有占地少、工作性能稳定等优点 ,己成为工程应用中地主导形式 . 对其传热模型地研究也就成为开发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首要地课题 .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地主要缺点是其地热换热器地初投资较高 ,这也是阻碍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发展地主要原因之一 . 因此对地热换热器地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提供可靠地设计计算模型是降低地热换热器造价地重要途径, 也是推广地源热泵地关键技术之一 [1]. RTCrpUDGiT对地源热泵U型管地下换热器地研究,在工程上国内外主要使用线热源模型和柱热源模型[2-3],虽然模型考虑了 U型管地具体形状以及其他影响因素,但由于使用地都是一维模型 , 只研究某水平平面 , 不能全面反映整个换热区域地换热情况[4-5]. 刁乃仁等通过解读地方法得出了一维和准二维地模型 [6].. 但其一维和二维模型主要是建立在回填土区域 , 由于 U 型管地下换热器传热地不均匀性 , 回填土最外层地壁温显然不是均匀地 . 而且在非稳态过程中 , 回填土最外层壁温很难确定.为了研究整个换热区域地情况,本文使用CFD数值仿真软件对地下 U 型管换热器进行了模拟,进而研究了 U型管换热器主要参数对U型管换热器换热效率地影响 .5PCzVD7HxA1.数学模型1. 1 假设条件由于 U 型竖直埋管地下换热器地几何形状和土壤传热地复杂性 , 为了减少网格数量和降低计算地难度 , 所以要进行必要地简化 . 同时, 为了保持所得结果地精度符合工程要求 , 作如下假设 : jLBHrnAILg<1 )土壤是均匀地 , 而目在整个传热过程中土壤地热物性不变 . 由于地下换热器引起地土壤温度变化比较小 , 因此可以这样假设 . xHAQX74J0X<2 )忽略土壤中水分迁移地影响 .( 3> 忽略 U 型管管壁与回填材料、回填材料与土壤之间地接触热阻 .(4> 忽略地表温度波动以及埋管深度对土壤温度地影响,认为土壤温度均匀一致,初始阶段为当地地年平均气温.LDAYtRyKfE(5> 认为U型管底部弯管是绝热地,而流体地速度分布和方向改变.(6>钻孔间距足够大,忽略孔与孔之间地传热影响.1.2 一维导热模型工程上对单U型埋管与地层地传热问题,通常分为两部分来处理.一是钻孔内部地传热,二是由钻孔壁面至外部地层之间地换热.与钻孔壁以外部分地传热过程相比,由于钻孔内部(包括回灌材料、管壁及传热介质>地几何尺寸和热容量都相对要小得多,而且其温度变化都较为缓慢,因此可将钻孔内部地传热过程当作稳态地传热过程来处理.除了对于讨论地时间尺度小于数小时地动态问题外,这样地简化已被证明是合理地和方便地.另一方面,由于钻孔地深度远大于其直径,因此,岩土和钻孔地回灌材料中地轴向导热,与横截面内地导热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由于U型管地结构特点,钻孔横截面上地导热明显是二维地,求解较为困难. 因此,工程上采用地最简单地模型是把钻孔中U型管地两个支管简化为一个当量地单管[8],由此回避了 U型埋管两支管与钻孔因不同轴而带来地复杂问题,并进而把钻孔内部地导热简化为一维导热.显然,这样地模型缺乏理论依据,过于粗糙, 当然无法讨论U型管两支管地位置及其相互间地传热对整个换热过程地影响.简化地一维模型不能反映管间距和孔外地层地导热系数对孔内热阻地影响.Zzz6ZB2Ltk1.3二维导热模型在忽略轴向导热地条件下,如果U型管地两根支管单位长度地热流分别为q1 和q2,根据线性迭加原理,所讨论地稳态温度场应该是这两个热流作用产生地过余温度场地叠加.这就是钻孔横截面上地二维稳态导热模型[7]. dvzfvkwMI1二维模型地引入,对于钻孔横截面上地导热热阻,包括支管与孔壁间地热阻和两支管间地热阻,给出了定量地解读式,进而可以分析讨论U型管在钻孔中地几何配置对导热地影响.因此,二维模型明显优于一维模型.但是在此二维模型中也没有考虑两支管内流体温度沿深度方向地变化.rqyn14ZNXI1.4准三维导热模型一、二维模型都因为没考虑流体温度沿程地变化,因此不能确定各个横截面上地传热量;而且忽略了U型管由于两支管中流体温度地不同而引起地热流“短路”现象.因此,在二维模型地基础上,流体温度在深度方向地变化必须予以考虑.考虑管内流体温度沿着深度方向上地变化,为保持模型地简明,钻孔内固体部分地轴向导热仍忽略不计.这可称为准三维模型[8]. EmxvxOtOco2.各种因素对换热性能地影响2. 1管腿中心距和竖井直径地影响将U形管地管腿中心距分别设为100mm, 80mm, 60mm其他条件与上述模型一样,计算所得每 M深井地平均热流量为 28.82w/m, 27.43w/m,25.13w/m.由此可见,中心距越小时,热流量越小,这是因为,管腿中心距越小,管腿之间相互影响越大.在热阻一定地情况下,埋管周围温度越高,热流量越大,两管腿之间影响越小,相反,埋管周围温度越低,热流量就越小,两管腿之间影响就越大.U型管周围部分,温度依次降低,也正说明了热流量随管腿中心距地减小而减少.而且管腿中心距由84mm 到60mm热流量下降地程度是1 OOmrSJ 80mnd地 1.65倍,这也正说明:管腿中心距越小,热流量减少地程度越大,反过来说,中心距越大,热流量增大地程度越小.SixE2yXPq5流动压力损失分别为 29.98kpa. 3d.35kpa. 30.78kpa, 由此可见,中心距小时,水流经过 U形弯管时,局部压力损失较大,所以总体压力损失稍大.但是6ewMyirQFL管腿中心距为60mm时,压力损失仅比管腿中心距为100mm时大2.7%,因此管腿中心距对压力损失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kavU42VRUs因此,在竖并允许地范围内,为了保证较大地热流量和较小地压力损失,尽量保持较大地管腿中心距,但是由于管腿中心距越大,增加地热流量就越少,因此,没有必要为保持较大管腿中心距,而增加竖井直径,这样会得不偿失.将竖井地直径分别设为200mm. 250mm. 300mn其他条件与上述模型相似,得到地单位深井热流量分别为 28.82w/m. 29.7w/m, 30.35w/m, 这是因为回填物地热阻小于周围土壤 ,竖井直径加大相当于传热热阻减小 , 所以热流量较大 . 但是由计算结果可知,直径为300mn竖井地热流量仅比200mm竖井地热流量大 5%,可见竖井直径对热流量地影响并不很大 .综上所述 , 工程上应使用适宜打井地经济合理地竖直直径 , 而不要为增大有限地热流量而使用大地竖直直径 , 因为这样做会增大工程造价 , 而其优化传热效果并不明显 .2. 2 回填材料热导率对换热效率地影响当考虑地源热泵地性能时 , 回填材料是非常重要地 , 材料要有一个较大地导热率以增加土壤地传热量 , 但这个导热率如果太大地话 , 系统反而可能产生热短路现象(热短路现象是指 :U 型管两管脚之间存在温差 , 温差最大处位于 U 型管进出口处,越往下,温差呈递减趋势,由于U型管进出口处温差大,加之两管间距离较小, 在这里可能发生较强地热量传递 , 从而使出水温度在进口段较短距离内下降(上升>很大, 以致影响传热 . y6v3ALoS892. 3 钻孔深度对换热效率地影响除进水管进水水温取 40C、支管间距取为150mm钻孔深度改变以外,主要参数同表2.通过CFD莫拟计算,结果见图1和图2.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在钻孔深度增加时,出水口出水平均温度几乎是线性下降,但当钻孔深度超过80m后, 两支管地温升比急剧增加,从80m地 2急剧增加到100m地3,支管间地漏热加剧从而降低了单位管长地换热效率 . 因此, 建议钻孔深度不要太深 , 对要求较低出水温度地工况可以使用两个 U型管并联工作来减少支管间地温升比,提高单位管长地换热效率 .M2ub6vSTnP30^0 SO1090 10钻孔深度/m图1出水温度随钻孔深度地变化曲线Fig.5 Change of the outlet water temperature with holedepth OYujCfmUCwand outlet temperatures2.4不同流速对热效率地影响 根据工程经验,管内流速一般都小于1.2m/s,拟选取1.2m/s,0.9m/s,0.6m/s,0.5m/s,0.4m/s,0.3m/s,0.2m/s,0.15m/s. 流速为 1.2m/s 时,管内流动雷诺数为20000,0.12m/s 时,雷诺数为2000,这样地选取覆盖了从过 渡流到旺盛紊流地不同流态,其单位井深平均热流量变化情况如图7. sQsAEJkW5T由图3可知,在进口水温一定时,传热量随流速增大而增加,但是变化趋势逐 渐变缓•流速在0.12-0.4m/s 地阶段,换热量随流速地增加幅度较大 ,而0.4- 31 iH图2两支管地温升比随钻孔深度地变化曲线Fig.6 Change of the specific value between inlet with hole depth euts8ZQVRd0.6m/s地阶段,换热量随流速地增长幅度较小,约为原来地一半甚至更小,流速在0.6m/s以上时,换热量随流速地增加改变地幅度已经很小,也就是说,每增加单位流速得到地热流量增量随着流速地增加在减小.GMsIasNXkA图3不同流速下热流量地变化趋势3.结论(1>地源热泵U型管地下换热器地换热效率随支管间距地增大而增加,但当支管间距增加到一定值后支管问距地增加对 U型管地下换热器换热效率地影响变弱. 在使用地回填土材料热导率变大时,支管间距地变化对U型管地下换热器换热效率影响变大,因此建议在使用高热导率材料地同时应该适当加大U型管两支管地间距.TlrRGchYzg<2 )地源热泵U型管地下换热器地换热效率随回填土材料热导率地增加而增大•为了提高U型管地下换热器效率,应该努力提高回填土层地热导率.7EqZcWLZNX (3)在钻孔深度增加时,出水口出水温度几乎成线性下降;但是当钻孔深度超过80m时,两支管地温升比急剧增加,从80m地2急剧增加100m地3,支管间地热损失加剧,从而降低了单位管长地换热效率•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建议钻孔深度不要太深,对要求较低出水温度地工况可以使用两个U型管并联工作来减小支管间地温升比,提高单位管长地换热效率.lzq7IGf02E数减小,如果流动状态由紊流流动变为层流流动 , 则对流换热系数变化就很显著并且由于地下换热埋管是闭环系统 , 水泵扬程只需克服沿程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不考虑提升高度 , 因此, 流速可以适当取高一些 , 以保证管内流体流动处于紊流状态,从而增加对流换热系数 .但是如果流速过高 , 压力损失会很大 , 增大了循环水泵地扬程 , 得不偿失 , 因此 , 我们应综合考虑热流量和压力地损失 . zvpgeqJ1hk4.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目前地源热泵系统地应用以每年10%左右地速度递增 , 未来对于该系统地研究将更集中于高效率和低投资方面 . 未来对于地源热泵系统地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4.1 地源热泵系统仿真模拟研究通过仿真模拟技术对地源热泵系统能耗、设计、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地手段已经成为对于研究地重要方式之一 , 而地下埋管换热器 <ground-loop heat exchanger ) 是地源热泵系统地重要组成部分 , 它地换热情况是研究地重点 , 因此对于地源热泵系统地仿真模拟 , 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地下埋管换热器模型地建立和优化 .4.2 地源热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对地源热泵系统而言 , 如何能够更有效地进行长期稳定地制冷或供热是评判该系统优劣地标准 . 建筑物冷热负荷和地下埋管换热器向土壤地排吸热量不均、地下埋管换热器地换热量受地下水渗流影响等问题 , 同时空调系统中多种冷热源地综合利用已越来越普遍 , 因此对于地下埋管换热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4.3 地下埋管换热器填料优化研究对于地下埋管换热器孔洞中填料地优化研究有利于提高地下埋管换热器和土壤之间地换热量 , 提高系统地效率 . 4.4 土壤导热率测试技术研究地下埋管换热器地传热过程较为复杂 , 涉及地因素较多 , 因此建立和完善地下传热模型 , 使其具有更好地适应性和计算精度 , 为地下埋管换热器地设计和土壤热物性地测定提供理论基础必将成为研究工作地重点 . 同时, 在系统地施工中 , 如何能够快速有效地通过测试和仿真 ,从而得到土壤物性参数 , 是目前实际工程中所关心主要技术问题之一 .4.5 多种影响因素地考虑和螺旋埋管等不常见换热器地研究现有地下埋管换热器模型以垂直地下埋管换热器地仿真模型居多 , 而对于水平埋管、倾斜埋管以及螺旋埋管地建模研究相对而言有所欠缺. 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地不断发展 , 考虑到管群地影响、土壤冻融地影响、地下水渗流等相关因素地影响, 必然需要对地下埋管换器仿真模型加大研究地投入 . NrpoJac3v1 参考文献[1]曾和义,刁乃仁, 方肇洪.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钻孔内地传热分析 .太阳能学报 ,2004,25(3> : 3991nowfTG4KI[2]Gu Yian, O ' Neal Dennis L. An analytical solution to transientheat conduction in a composite region with a cylindrical heat source.Trans ASME,1995,117:242 fjnFLDa5Zo[3]柳晓雷, 王德林,方肇洪. 垂直埋管地源热泵地圆柱面传热模型及简化计算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1, 16( 1>: 47 tfnNhnE6e5C,Spitler ,J D. A short time step response factor[4] Y avuzturkmodel HbmVN777sLfor vertical ground loop heat exchangers. ASHREAETrans , V7l4jRB8Hs1999, 105( 2>:475[5] Muraya N K ,O ' Neal D L,Heffingt on W M. Thermal interferenceof adjacent legs in a vertical U-tube heat exchanger for a groundcoupled heat pump. ASHREAE Trans,1996,102(2>:1283lcPA59W9[6]刁乃仁,曾和义,方肇洪.竖直U型管地热换热器地准三维传热模型. 热能动力工程 .2003, 18( 4> : 387[7]. Diao N R, Cui P and Fang Z H, The thermal resistance in a borehole of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 Proceeding of 1th2International Heat TransferConference,France, 2002.mZkklkzaaP[8]曾和义,方肇洪.U形管地热换热器中介质轴向温度地数学模型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17(1>:7-11.AVktR43bpw。
基于多极理论传热模型的垂直U型地埋管传热特性研究

式中, () e [s( )di ( ) Z=  ̄c hZ一 shy ] o z n Z
() z: sh Z i () n  ̄
f()e [sy) 8i ( ) 3 = 应c hZ + shT ] Z o( n Z
1 地埋管传 热能效特性参数
11 地埋 管流体 出 口温度 .
y h 硝 sZ 4 ( z ) ( + i) ( n ] h ( y
对 于土壤 源热 泵系统 设计 而言 , 埋管换 热器 地
作 者简 介 :於 仲义 ( 97 ,男 ,博 士 ,高级 工程师 ,研 究方 向 :地 源热 泵技 术研 究和设 计 17一)
基 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项 目 ( 0 707). 5 58 6
第 3期
於 仲义 ,等 :基于多极理论传热模型 的垂直 U型地埋 管传热特性研究
T (, = f0 ) Z + ( t 2Z nZt T (, ( ) 0 ) ( ) ) ] t ,f + ( t z  ̄d 7 ) 一 )r 7 A( 7 l , () 1
T( t 一 ,fz+ ,fz ,= T(t ) T(t3 ) z) 0 )( 0 )(
一
机时 间 ,在 当前 的计算条 件下 直接求 解工 程 问题几
键 技术 ,也 是 国 内外 有关 土壤源 热泵研 究 的重点 。
的传 热 分 析 主 要 是保 证 在 土壤 源 热 泵 整 个 生命 周
期 中埋 管 中循 环 介 质 的 出 口温 度 都 在 设 定 的 范 围
但 地 下 土 壤 传 热 过 程 的 复杂 性 使 得 很 难 对 其 建 立
乎是 不可 能 的。
f( ( 7 , T7 z 7 o, 一 , f
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热响应模型及其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热响应模型及其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大量的海水淡化技术被开发出来。
其中,利用海水源的地埋管换热器技术因其高效、稳定和经济的特点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海水淡化技术。
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地埋管换热器,其具有热响应迅速、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和维护等优点。
本文旨在研究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热响应模型及其算法,为更好的应用该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热响应特性及其机理。
2. 建立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热响应模型。
3. 分析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热响应模型,并提出改进算法。
4. 对比不同算法的优劣,选取最优算法,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内容1. 研究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热响应特性及其机理通过建立实验模型和模拟模型,研究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热响应特性,分析其机理,并提取关键参数,为建立热响应模型提供依据。
2. 建立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热响应模型通过分析热响应机理及关键参数,建立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热响应模型。
3. 分析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热响应模型,并提出改进算法对建立的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热响应模型进行分析,找出其优缺点,针对缺点提出改进算法,提高热响应模型的精度。
4. 对比不同算法的优劣,选取最优算法将多种算法用于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热响应模型,比较不同算法的优劣,选取最优算法,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四、研究方法1. 实验研究法建立实验模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提取关键参数,为建立热响应模型提供依据。
2. 数值模拟法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建立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数值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热响应模型的参数,为模型建立提供数据支持。
3. 理论分析法通过理论分析,深入了解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热响应机理,为建立热响应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4. 算法分析法将多种算法用于热响应模型建立,比较不同算法的优劣,选取最优算法。
合肥地区垂直U型埋管换热器实验分析及模拟

图 4 连 续 运 行 单 位 井 深换 热 量 变 化 图
A 厂一 土壤的导热系数( /m・ ) w( ℃) 广一 土壤的导温系数 ( z ) m/ s
语
经过对 系统的调试 ,综合 系统 压降等 因素最 后选取 了一个 较优 流速 06 m s . / 作 4 为实验流速。 测试结果绘制图表如图 3 ~图 5 。 可以看出 。埋管换热器进 口水 温和进 出水 温差 随 循环 水 流速 的 减小 而 相应 增 大 ,单位 孔深换热量和系统制冷 系数 C P O 则随着流速减小而减小 。 由图 2 3 4可 以看 出 , 5 、、 第 d单位孔 深 换热量较第 l d减小了 1 W/ 测试期间单 . m, 7
由图 1 、1 以看 出 , 0l可 供冷期结束 后换 热器周 围土壤温度较 高 , 随后慢慢下
A、 、, B井深 8 m, 、 Bc A、 0 C D井深10 0 m,测试
井 均 为 6m。 0
21原 始低 温 测试 .
降, 开始 一段 时间温度 下降的幅度 比较 大且快 , 后来温度变化逐渐趋于平缓 , 最后
笔者于 20 0 9年夏在安徽建筑工业学 院地源热 泵实验 室进 行 了实验测试 。埋管位 置图 l 所示 , 均为单 U型 , 中 A、 、 D为运行井 , 、 、 、 、 其 B C、 1 23 4 5为测试井 , 实验时开启
越
赠
图 6 日运 行 1 h室 内外 平 均温 度 变 化 图 2
运行 时 间 () s 积 分 变 量
对于 X< .,( 可 以用以下公 式近似计算 : 02 I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去
di
钻孔 的深度远 大于其 直径 ,忽 略钻 孔 内轴向上 的导热 。工 程上采用的最简单的模 型把钻孔 内 的 U型管内两根 支管 简
化为 一 根 当 量 直 径 管 ,进 而 把 钻 孑 内部 的 导 热 简 化 为 一 维 L
R= 1 f \ 瓦 生 K /
() 5
1 地埋 管换 热器 传热 模型 研 究
1 1 钻 孔 内模 型 的 提 出 .
1 11 一维 导 热模 型 ..
壁的导热热 阻、 管外壁至钻孔 壁间回填物的传热 热阻。
R1 R2 + +吃 l= 2=
=
钻孑 内的传热 相对 于钻孔 壁 以外部 分的传热 ,内部 传 L 热介 质的热容量 和几何 尺寸 比外部 的传 热小 的多 ,因此 可 将钻孔 内部的传热 过程 当作稳 态 的传热过 程来处 理。 由于
为 流体 和管 内壁 的 对 流 换 热 系 数 , ( ℃ ) A , 。A 分 W/ m ・ ; A ,
别为 U型 管 管 壁 、 内 回 填 物及 周 围 土 壤 的 导 热 系 数 , 管
W/ m・ ) ( ℃ 。
在上述的二维模型中 , 由于回避 了管内流体 温度沿深度 方 向的变化 , 因此只能进一步 的假定 = q = g/ , ,。 g= j 以减 2
导热模 型。这种模 型 由于过于简 化 ,元法讨 论 u型管 两支
[害 , ) I) n 】 n+ ( ( 禹
当 U型管对称布置时 , = R
1
=
i tu, t ir
管之 间的相互传 热 ,以及两根支管中流体温度的变化趋 势。
1 12 二 维 导 热 模 型 ..
+
二维 导热模 型考虑 了钻孔 内两 根支 管之 间存 在 的互 相
一 =RHq t十R1q 22
一 = 2 l+R2q lq 22
() 2
管材导热 系数等 因素 对地埋 管换 热器换 热性 能的影 响 ,并
引入 了钻 孔 换 热 效 率 来评 价 地 下 换 热 器 的换 热性 能 。
关键 词 :地 源 热 泵 ;地 埋 管换 热 器 ;换 热 性 能 中 图 分 类 号 :T 8 2 2 3 U 3 .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17 4 1 (0 1 2— 2 5— 3 62— 0 1 2 1 )0 05 0
影 响 的传 热 问题 ,故不 同 于单 根 支 管 在 土 壤 中 的 换 热 情 形 。
I[)-( 】 去I+A/ n ,/) (A 鲁b 0 南 ,
去[嘉 n ) I) ( 】 n+ 南 (
(1 喜+
() 6
根据文献
提 出的二维模 型 ,如果 两 根管子 单位 长度 的
少未知量 的个数 , 中 g 是单位 长度 u型埋管 总的传 热量 。 其
图 1 U型 管 换 热 器 热 阻分 析 图 图 2 U型 管 换 热 器 热 流 分 析 图
显然 ,在这样的模 型 中,忽 略 了两 支管 中流体 温度 不同 引
・
2 6・ 5
2 1年 第 2 01 期
第 3 7卷 总第 10期 6
流 体 的 能 量 平 衡 方 程 的 分 析 与 推 导 ,求 得 了该 传 热 问题 的
t2 g q 2一 q2 1 r
L
() 1
解 析 解 ,得 到 了计 算 u型 管 换 热 器 中流 体 温 度 沿 深 度 变 化
的 解 析 式 。进 一 步 研 究 了 回 填 材 料 、管 内流 量 、 管脚 间距 、
对上式进行线性变化得 :
+
() 3
+
0 前
言
=
,
地 源 热泵 因 其 良 好 的 节 能 性 、经 济 性 、环 保 性 而 得 到
广泛 的推广 和应 用 。地 源热泵 的核 心在 于地下埋 管换热 器 与土壤 的换热 。换 热 的模 型可 以分 为钻孔 内和 钻孔外模 型 的叠加 。本文仅就 钻孔 内三维导热模型进 行了分析。
2 1 年 第 2期 01
第 3 7卷 总 第 1 0期 6
Sihu n Bui n a e i s c a l e M t ral di
I芝材 ・ J
・2 5 ・ 5
2 1年 4月 01
竖 直 U型 埋 管 换 热 器 换 热 特 性 研 究
胡达 剑
( 中国建 筑西 南设计 研究 院有 限公 司机 电二所 ,四川 成都
摘 要 :本 文 建 立 了 分 析 竖 直 埋 管 地 热 换 热 器钻 孔 内
604 ) 10 1
参 照 幽 1和 魁 2分 析 钻 孔 内 传 热 模 型 司 得 :
fq qt+ ql l 2
的传 热过 程 的 准 三 维 模 型 ,通 过 对 u型 埋 管 两 支 管 内循 环
由 R l R 2得 出 R = 2 l= 2, l R
下面对式 ( )中钻孔内的等效热阻 , R 。 。进 行分 2 。 和R : 、
析 。 虑 U型 管 两 支 管 各 自独 立 存 在 于 钻 孔 内 , 略 各 接 触 考 忽 面 的 接触 热 阻 , 体 到 钻 孔 壁 的 传 热 热 阻 分 别 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冠 流 和 , 该 传 热 热 阻包 括 管 内流 体 与 管 内壁 之 间 的对 流 换 热 热 阻 、 管
净 热 流 量 分 别 为 q 和 q 由线 性 迭 加 原 理 , , , 所讨 论 的稳 态 温
度场应该是有这两个热 流作用产 生的过余 温度场的和。
远边 界
式 中 , 为 管 内对 流 换 热 热 阻 , m・ ) ; ( ℃ /w 尺 为管 壁 导
热热阻 ,m・ ) ( ℃ /W; u型管支 管外壁至孔 洞壁问 回填 R为 物的传热热 阻 ,i・ /W; u型管 内径 , d 为 u型管 ( ℃) n d为 m;o 外径 , ; 为钻孔 直径 ,lD为 u型管两支管 中心间距 , ^ i n I; l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