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内容标准分解及课时目标具体化

合集下载

《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高一中心组主讲人:林伊芬(广州市真光中学)一、教材分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角度组织教材。

教材的编排与组织以大气运动为主线,将大气运动的原因──能量交换作为基础铺垫;将大气运动的结果──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气和气候,作为大气运动的深化部分呈现;将大气运动的永恒性体现──全球气候变化放在最后。

因此大气、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等成为本章的核心概念,大气环流和天气过程成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

本章的内容是自然地理部分的核心,是学习必修一后续章节的基础。

课标要求需落实的知识点理论与实际结合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三圈环流的形成;2.气压带风带的名称、特征和分布;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成因;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5.东亚季风的形成、特点以及对我国的影响;6.气候的形成因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和世界分布。

1、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及其与大气污染、工业布局的关系。

2、根据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解释大陆西岸气候类型的分布。

3、根据季风环流分布规律解释大陆东岸气候类型的分布。

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锋面的概念;2.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3.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的特点及对应的天气。

4.台风、寒潮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1、了解现实生活中与锋面活动、气压变化有关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过程。

2、主要气象灾害(台风、寒潮)原因及危害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高一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解说教材

高一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解说教材

常见的天气 系统(局地 尺度)
全球气候变化
四、教材重难点及处理
我认为本章有以下几个重难点: 1、热力环流的原理 2、风向的画法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季节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 4、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5、根据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6、锋面、低压(高压)的判读及天气特征 7、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应对措施
解说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1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一、本章地位和作用 二、课标解读 三、教材的编排和组织 四、教材重难点及处理 五、对案例、活动、问题研究的处理
一、本章地位和作用
从地理科学角度来讲: 从整个高中地理学习的角度来讲:
二、课标解读
1、说明大气的热源,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城市热岛、 海陆风、季风等)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 2、在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基础上,绘制全球气压带、风 带分布示意图; 说明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及对气候 的影响。 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 响。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西

副热带
东 盛
南 行
信 西
风 风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 地 东 风
极地高压带
关于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冰岛 低压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2、东亚季风(冬季风—西北季风)
冬季—— 东亚盛行来自 蒙古-西伯利 亚高压前缘的 偏北风,低温 干燥,风力强 劲。
低压与气旋

锋面气旋(北半球为例)

高压脊

高压脊线上气流以辐散 为主,不易形成锋面。

高一地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建议名师公开课市级获奖课件必修1

高一地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建议名师公开课市级获奖课件必修1

一、教学内容分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是必修1整个教材中内容繁杂, 难点众多,向来是学生难学的一个单元。涉及大气基础知识、 大气运动、天气、气候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从近几年的各类考试内容可以看出本章的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上看,集中在大气运动,天气系统和气候特征及 成因,大气环境问题等知识点。 2、从形式上看,多以天气形势图,气温、降水曲线和柱状图、 区域图、气候类型分布图或气候要素变化图为命题背景。 3、从能力要求上看,注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通过读 图提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本章的活动建议: 1、根据课标中的活动建议开展实践。 (1)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 和 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2)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水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 2、开展非纸笔活动,例如: (1)设计并制作一个可以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简易装制。[可2-3人合作 完成] (2)设计并制作一个三圈环流的模型(如制作球形,球体直径=10cm)。 [可2-3人合作完成] (3)下表(见P5)是广州1951年至2005年年日照时数的数据,请根据此 数据制作图表并进行数据分析,写一份你对广州气候变化的调查报告,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用A4纸打印或原稿纸书写。[可2人合 作完成] 3、设立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研究。
章节
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
授课内容
基本规律 理论实际结合
1、大气的热力 大气 对流层、平流层 ①大气对太 补充规律: 阳辐射的削 ①气温随高度的 作用与自然现 受热 和高层大气 象。 过程 削弱作用(吸收 弱作用原理; 变化规律 、反射、散射) ,保温作用(太 阳辐射、地面辐 射、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气温、降水 ②大气对太 阳辐射的保 温作用原理 ;热力环流 原理 ②世界气温水平 分布规律 ③气温的日变化 与年变化规律 ④降水时空分布 规律 2、运用大气热 作用力原理分 析气温的变化 、太阳辐射的 强弱等实际问 题

第二章 高中地理大气单元课标分解

第二章 高中地理大气单元课标分解

赤峰二中高一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内容标准分解及课时目标具体化“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本章的“内容标准”: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分解依据〗根据地理学科课程标准、教材、考纲、教学要求及学生已有认知水平进行分解和解读。

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主要围绕大气运动来组织教学内容,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等是本章的核心概念,大气环流和天气过程成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

大气运动产生了极其复杂的天气、气候现象,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太阳能的全球运输与转换,从而带动了洋流与河流水文循环,进而影响了地表物质的地质循环,最终使不同地域的以植被、土壤类型为标志的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也充分体现出来。

所以,“大气运动”几乎成为了《地理1》的知识核心,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

本章教材以大气运动为主线,将大气运动的原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为基础,大气运动的结果──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作为大气运动的深化,大气运动的体现──全球气候变化作为总结。

教材集中了较多的地理原理,涉及的时空范围广大,如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运动等,课文中很少直接给出分析过程与结论,学生学习起来确有困难。

因此,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得出结论,达到培养对地理原理的探究和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标准分解〗1.大气的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3.大气的水平运动4.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5.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7.气旋、反气旋8.全球气候变化〖分解后的课时学习目标〗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说出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异同。

2.运用教材28页2.1图表,结合自己的理解绘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说明本章是承第一章最后一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之后的开篇,从第二章开始,从地理要素角度来认识地球每个圈层的特点,位于地表之上的大气圈作为地球最外部的一个圈层,大气与其他要素(圈层)的相互作用,与人类息息相关。

所以本章内容在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章的对地球上的大气学习,同时也能够为地球上的水等后面章节的内容学习,打下必备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铺垫。

运用情境,基于大概念教学理念下单元教学设计,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运用联系观点,综合思维的学习方式,也是自然地理有效的教学方式。

地球上大气是自然环境系统一个重要的圈层,通过本章对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的学习,能够解释自然地理现象;说明大气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从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分析地理要素(圈层)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构建以大概念为统领的概念体系,梳理教材内容内在知识联系。

图示“地球上大气”大概念体系:学情分析:基于开展学情分析,把握学生认知结构,以素养为导向,从学科知识内在联系开展教学活动。

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世界各地的天气、气温、降水和气候类型、热量带等在宏观上、全球和地区尺度上有了一定的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了解,但并不系统全面深入,高一学生对高中自然地理尚未形成全面的、不同尺度的、整体的、要素和时空的相互联系学习思维能力,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等相关知识,在《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节教学时,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节教学时,要将大气、海洋、陆地等这些相关的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综合思维问题的意识,认识区域大气的物质能量分布、运动、变化、转化过程,培养时空尺度下的区域认知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层级,明确大概念、地理概念、地理事实以及各知识层级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内化逻辑关系,引发思考和探究,形成思维习惯的连续性,促进思维的螺旋式的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3课时)”教学设计———互动式多媒体活动探究课例长汀县教师进修学校刘荣堂长汀二中杨永智[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内容本节是在承接前面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天气特点及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天气”和“气候”是本课的关键词,通过复习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来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2、教学目标⑴、查找资料分析天气和气候的联系和区别。

⑵、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和天气特点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图表资料信息判断气候类型。

⑷、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探究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学情分析]随着学校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建立了校园网、配套有多媒体网络教室、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也具备了独立操作电脑、使用教学软件和浏览网页搜索资料的能力;同时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使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中得到了推广,广泛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获取与处理信息、发现与探究问题、表达与交流等能力。

因此本节课选择了以多媒体网络教室为辅助、以学生的活动和探究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

[教学媒体分析]为达成活动和探究的教学任务,我们结合“红蜘蛛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和校内网为多媒体教学平台来辅助课堂教学活动,利用Flash软件来制作教学课件。

多媒体网络教室是基于局域网来实现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处理的电化教室,其功能包括屏幕广播与点播、屏幕监视、遥控辅导、两人对讲和多方讨论、各种视频流的网络播放、同步文件传输、提交作业、联机讨论、电子教鞭、电子黑板与白板、电子抢答、电子举手、网上消息、倒计时、浏览网页、班级和学生管理等多种功能(界面见下图)。

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师生都可共同使用媒体平台提供的功能按键开展活动,如学生的联机讨论、对话交流、合作探究;教师的实时监控、遥控辅导等,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探究性得到充分体现。

厦门二中《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厦门二中《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015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C、(近地面) 风向斜穿等压线 摩擦力方向始终和风向相反,改变风速度。
小结
A、气压梯度力:风向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B、 (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C、(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斜穿等压线
3
大 气 大气 增 吸收 温
射向地面
地面增温
“太阳暖大地”
地 面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近地面是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活动:月球表面,白天在太阳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 1270C,夜晚则降到-1830C,这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无 法想象的。而地球的昼夜温气的地球的情况
实验时间:9月26号12:50~13:30
太阳下
沙子
0min 32.5℃
室内
沙子 水

32.5℃
5min
10min 15min
34℃
35.5℃ 37.5℃
32.5℃
34℃ 35℃
36℃
34℃ 31℃
35℃
35℃ 34℃
高压
低压 热力环流

热 低压

冷 高压
1、引起大气的运动根本原因: 同一水平面存在气压差。 同一水平面上大气的运动方向: 由高压指向低压。 2、同一水平面上为什么存在气压差? 大气的收缩和下沉(大气垂直运动)。 3、垂直方向上为什么会有大气运动? 地表大气的冷热差异(热胀冷缩)。
1 2
等压面
2000米
4
A
B
1 、 3 、 4 、 2 2、把1至4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绘出热力环流过程箭头

高一地理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高一地理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转换。

大气的热力状况是大气能量的反映。

它受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

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都是以大气热力状况为基础,因此,大气受热过程是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和气候等内容的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尤其是启下的作用。

本课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由此可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辐射及能量转换是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过程的根本原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进一步掌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学会运用大气热力基本原理,解释自己身边的自然现象。

3、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4、知道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会导致全球变暖,危及人类生存,从而增强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本课时的内容是通过一个目和一个活动来完成的。

大气的受热过程阐述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温室效应”两方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等。

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这是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

地面被加热以后,又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截留于大气层中,大气吸热升温后形成的大气辐射中,大部分能量返回地面形成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形成大气的温室效应。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就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太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学习这一部分知识要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的概念来源、性质,理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教材运用“活动”,让学生分析对比月球与地球的昼夜温度变化,通过问题探究,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大气温室效应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课时内容短小精练.但图表丰富。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是本课时的最重要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峰二中高一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内容标准分解及课时目标具体化“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本章的“内容标准”: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分解依据〗根据地理学科课程标准、教材、考纲、教学要求及学生已有认知水平进行分解和解读。

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主要围绕大气运动来组织教学内容,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等是本章的核心概念,大气环流和天气过程成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

大气运动产生了极其复杂的天气、气候现象,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太阳能的全球运输与转换,从而带动了洋流与河流水文循环,进而影响了地表物质的地质循环,最终使不同地域的以植被、土壤类型为标志的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也充分体现出来。

所以,“大气运动”几乎成为了《地理1》的知识核心,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

本章教材以大气运动为主线,将大气运动的原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为基础,大气运动的结果──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作为大气运动的深化,大气运动的体现──全球气候变化作为总结。

教材集中了较多的地理原理,涉及的时空范围广大,如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运动等,课文中很少直接给出分析过程与结论,学生学习起来确有困难。

因此,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得出结论,达到培养对地理原理的探究和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标准分解〗1.大气的受热过程3.大气的水平运动4.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5.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7.气旋、反气旋8.全球气候变化〖分解后的课时学习目标〗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说出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异同。

2.运用教材28页2.1图表,结合自己的理解绘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能够绘简图解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并进一步说明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原理。

4.能够举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人类对温室效应原理的应用。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1.能够边绘图边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归纳气压、气温、气流之间的关系,学会判断不同地点气压的高低。

3.学会绘简图表示自然界中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海路风、城市风、山谷风等)。

第三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1.说出风的形成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2.能够绘图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并总结出近地面与高空风与等压线的关系。

3.学会读等压线图,并能够判读某地的风力与风向。

第四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能够边画图边描述三圈环流的形成。

2.能够画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移动。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大气运动情况,说出各个气压带、风带的性质。

2.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并归纳影响气候的因素。

3.学会分析气候特征,提高利用原理解释现象的能力。

第七课时———世界气候类型归纳与判读1.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世界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与气候特征。

2.探讨掌握气候类型的最佳方法。

3.师生共同归纳世界气候类型判读的方法。

第八课时———锋与天气(一)1.能够从特征和成因等方面比较天气与气候的异同。

2.能够画简图说明锋的类型及对天气的影响。

3.用所学知识解释近两天来赤峰地区的天气变化。

第九课时———锋与天气(二)1.整理归纳冷锋与暖锋异同。

2.能够在锋面气旋图中判读风向、锋面性质、不同部位天气特征。

第十课时———气旋、反气旋与天气1.结合教材43页图,学习判读“等压线图”。

2.能够画图说出南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的气流状况及与天气关系。

3.能举例说明气旋、反气旋与天气关系。

第十一课时———全球气候变化1.运用教材46-47页三幅图表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2.举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3.针对气候变化的原因找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4.在减缓全球变暖的行动中,我们能做些什么?第一节冷热不均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课时教学(学习)目标〗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说出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异同。

2.运用教材28页2.1图表,认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

3.能够绘简图解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并进一步说明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原理。

〖重点〗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教学活动设计〗新课导入:①复习导入,对流层大气的热源为什么是地面②青藏高原离太阳近为什么冷?活动一问题设计:(1)读教材28页课文,知道什么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概念。

教师通过投影播放太阳辐射彩色光谱图(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图),帮助学生认识太阳辐射的特点。

(2)通过物理知识铺垫,知道什么是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材料和教师准备的关于太阳辐射光谱图投影进行思考,并回答。

教学反馈:完成下面问题:2012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

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

回答1题。

1.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C.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及习题认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概念和特点。

(即针对目标一)活动二问题设计:学生阅读教材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图2.2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的比较,同时教师边绘图边讲解,解释这种辐射之间的能量转化过程。

学生活动:(1)思考:什么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削弱作用有哪几种方式。

(2)思考:影响削弱作用的因素是什么?(结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弱以及新疆等西北内陆太阳辐射比海南岛太阳辐射强的实例,让学生总结影响削弱作用的因素)(3)思考: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如何进行的。

(人造烟雾为什么能防止霜冻)教学反馈:图1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1题。

图11.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设计意图: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针对目标二)活动三问题设计:投影温室效应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有没有相同之处。

学生活动:完成下列问题:3.(2012重庆文综)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设计意图:温室效应的产生的原因(针对目标三)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课时)〖课时教学(学习)目标〗1.能够边绘图边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归纳气压、气温、气流之间的关系,学会判断不同地点气压的高低。

3.学会绘简图表示自然界中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海路风、城市风、山谷风等)。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难点〗等压面弯曲的原因〖教学活动设计〗新课导入:①孔明灯无动力装置为什么还能上升呢?活动一问题设计:(1)展示“大漠孤烟直图”,提问炊烟为什么上升,并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热上升冷下沉的例子吗?(2)观看热力环流实验,绘出热力环流的烟雾轨迹。

学生活动:学生绘画,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热力环流形象化,让学生明白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即针对目标一)活动二问题设计:垂直运动后,同一水平面的气压怎么变化?学生活动:(1)思考:让学生读图2.3热力环流的形成,总结规律(2)思考:热力环流的规律都有哪些?设计意图:针对目标三活动三问题设计:读图2.4海陆热力环流,课件展示山谷风,城市风的图片,让学生应用热力环流的原理绘出热力环流图。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绘制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图。

教学反馈:4.下图中四幅热力环流图与右侧所示气压分布状态图相符的是()5.读图,下列各点关系正确的是()A.图中四点气压:C>B>A>DB.高空中空气由D处流向B处C.近地面A处温度高于C处D.A、B、C、D之间不可能形成热力环流6.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三课时)〖课时教学(学习)目标〗1.说出风的形成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2.能够绘图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并总结出近地面与高空风与等压线的关系。

3.学会读等压线图,并能够判读某地的风力与风向。

〖重点〗几种力的作用〖难点〗近地面风向的偏转〖教学活动设计〗新课导入:复习导入,热力环流的B点的气流能流到C点吗?活动一问题设计:读图2.5和2.6.2.7认识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性质学生活动:说出几种力的大小和方向。

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几种力对风向的影响。

(即针对目标一)活动二问题设计:高空风受几个力,近地面风受几个力?学生活动:(1)思考:高空风在2个力的作用下,初始方向和最终方向如何?(2)思考:说出近地面在3个力的作用下初始方向和最终方向如何?设计意图:(针对目标二)活动三问题设计:读图2.4海陆热力环流,课件展示山谷风,城市风的图片,让学生应用热力环流的原理绘出热力环流图。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绘制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几种力对风向的影响。

(即针对目标三)课堂反馈:7.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问题设计:阅读教材第一段,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特点,并知道大气环流的成因。

学生活动:(1)完成教材33页活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绘制单圈环流图(2)假设地表均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绘制三圈环流图教学反馈:学会在习题本和黑板上绘制三圈环流模式图设计意图: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绘图能力。

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针对目标一)活动二问题设计:请考虑在纬度0度、北纬30度、北纬60度、北纬90度的近地面高低气压状况如何?各个气压带之间气流怎样运动形成何种类型的风带?学生活动:(1)将高低压各称、风带名称(提醒注意是近地面)标在示意图上,并找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2)学生讨论把它们标在图中。

如果太阳直射点移动,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又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学反馈:学生掌握各个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位置,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规律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