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设计意图】《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五字。
然而这区区八十五字不仅描绘了空明澄澈的月色,更传达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解衣欲睡之时,月色不邀而至,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自抑,因此他率性而“欣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者”沉思后,他“遂"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人一辈子难得一知己,“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欣喜;因此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自得的月下之旅,从而诞生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
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的那份洒脱释然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一种至高的人一辈子境界。
因此本设计从苏轼的生平简介入手,立足学生的阅读初感,以品读作者的“乐”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人一辈子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坎坷挫折时,一般人会如何?”(学生回答略),有如此一位文人,他一生中被贬17次,担任过30个官职,做过130天监牢,可他仍然乐观豁达。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1.古诗文重点字词过手。
2.学习陶弘景高雅的生活态度和苏轼乐观豁达的心态。
重难点:学习陶弘景高雅的生活态度和苏轼乐观豁达的心态。
教学过程:一、学习方法迁移齐背《答谢中书书》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常见于古代散文、诗歌中。
请你找出下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句子。
投影: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二、诵读课文1.投影划有节奏的课文,生齐读。
师重点字纠正。
2.一生读3. 师指正,范读4. 生齐读5.生自读自译三、译读课文逐段翻译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人]与[吾]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及人物。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是院子里有积水透彻明亮吗?作者运用__比喻__ 的修辞,把_月色洒满庭院 _比作“__积水空明”,把___竹柏倒影_____比作“__藻荇交横___”,以高度凝炼之笔,点染出一个皎洁空灵的美妙月景。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个反问句,抒发月夜感触。
四、品悟闲人1.闲人:清闲之人,为什么苏轼说自己和朋友是闲人。
事实上,那时他们确是闲人?投影: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课文《短文两篇》是一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言的灵活运用和短文写作技巧的好文章。
本期教案主要针对该文章的教学和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提高短文写作能力。
一、教学分析1、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文中词语的含义。
(2)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提高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技能,写出自己的短文。
2、教学重点(1)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短文写作技巧。
3、教学难点(1)提高写作能力,由浅入深地展开短文写作。
(2)准确地理解词语含义。
二、教学设计1、教学方式阅读+讨论+写作2、教学过程(1)预习导入学生自学第一篇短文《菜市场的买卖》,尝试总结其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2)课堂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第一篇短文的内容、结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3)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短文中涉及到的重要词汇、句式和语言运用等进行讨论,以确保学生准确了解文章内容和所涉及的语言知识。
(4)写作指导教师列举短文中的一些句式和语言运用,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写出自己的短文,也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写出自己的短文。
(5)学习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题。
三、教学效果评估1、目标达成情况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情况。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并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学生在短文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教学反馈(1)学生成绩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课堂参与程度,对学生进行评分。
(2)教学反馈教师根据教学反馈情况,对下一节课进行调整和完善。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第10课《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0 短文二篇一、学习目标1.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四、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五、学习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课前自主学习专项练习)〈一〉题解:《答谢中书书》答:应答,回复。
谢中书:人名书:书信《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寺院名称(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请看课文注解)〈二〉熟读课文,结合注解,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①山川之.美()沉鳞竞跃..()②四时俱备:四时:()俱()③晓雾将歇:晓()歇()④夕日欲颓:夕日()欲()颓()⑤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寄者。
自()未()复()与()其()者()寄()⑥解衣欲睡:欲()欣然..起行()⑦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遂()至()⑧盖.竹柏影也。
()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寄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之景,但描写的对象、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
第一篇短文着重描写是之景,表达了感情;第二篇短文着重描写的是之景,表达了感情。
②写出《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六要素: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原文句子作答)③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4.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①《答谢中书书》的语言有何特色,请举例简单说明。
②《记承天寺夜游》的语言有何特色,请举例简单说明。
〈三〉讲评,附答案。
语文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答谢中书书》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同学们,你有没有觉得我们生活的地方景色很美呢?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无暇欣赏;或许你对周围的环境已经太过熟悉,熟视无睹,其实,只要我们放缓脚步,带着心情,就会感到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秀美,树的苍翠……无不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一篇描写秀美山水的文言小品文,作者仅用六十八个字,却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体会到的笼于笔端,纳于纸上,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板书课题)二、破题提问1:题目中有两个“书”,意思是一样的吗?明确:第一个“书”,见课文注解①,与“中书”连用,是一种文书官职的称呼;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诉说)情。
提问2:题目的意思如何理解呢?明确:回复谢中书(谢徵)的书信。
三、认读师语:作者在书信中都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一读:大声地朗读,做到字准句清。
步骤:1.学生试读2.教师范读3.全班齐读4.注意读音: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二读:注意停顿,读出节奏韵律。
步骤: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2.学生个读3.提示节奏:文章多为四字对偶句,朗读节奏均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八上短文两篇 教案

八上短文两篇教案教案标题:八上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八年级上册的短文。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巧,正确地阅读和理解短文的内容。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短文,培养对语言和文字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短文,培养对语言和文字的兴趣。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短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八年级上册的教材和相关课文。
2. 课堂教具:投影仪、黑板、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问题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短文一(20分钟)1. 教师先简要介绍短文的主题和背景,引导学生对短文内容进行预测。
2. 教师朗读短文,学生跟读。
3. 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4.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短文的整体理解和讨论,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短文的理解。
三、阅读短文二(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短文的主题和背景,引导学生对短文内容进行预测。
2. 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3.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短文的整体理解和讨论,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短文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对短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提供一些与短文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并进行相关的讨论。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和总结。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提出问题和建议。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阅读相关的短文,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对短文内容进行预测、个人或小组合作阅读、整体理解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通过拓展延伸的环节,提高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兴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教案(推荐)

11 短文二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这两篇短文。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景物描写的方法,品味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3.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课时目标】1.诵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疏通文意。
2.佳句赏析,体会课文的意境美和写法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既像画又是诗,它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设计意图】用名言、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讲解做准备。
二、诵读,读通顺师:下面让我们自由诵读课文三遍。
1.第一遍,能够扫除字词障碍,读通读顺〔女生齐读〕课件出示:歇.〔xiē〕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2.第二遍,能够读出停顿,初步领悟文体特征〔男生齐读〕课件出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第三遍,能够声情并茂地读,感受个中情意〔推荐代表读〕【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知晓读书的要领,读准字词,读清停顿,感知文章的内容。
三、再读,读文意通过小组合作,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解惑。
然后小组成员间互相提问,检查掌握情况,并及时更正。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其作者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
卒谥贞白先生。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多媒体课件、 乐配画朗读。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2、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 课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掌握“四时、交辉、歇、颓”等文言词语的意思 , 疏通文意 , 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 体会作者的高雅情怀。
3.感知山川之美 , 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情境导入】
同学们 , 古人云 : “仁者乐山 , 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 , 曾经引起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 他们给后人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 用笔标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 , 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出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 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
①读准字音 ; ②读准节奏 ; ③读出感情。
(2)学生展示朗读。
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 ,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3)结合课文注释 , 利用工具书 , 掌握重点字词的释义 , 疏解文字 , 并勾画出重点词句 , 提出疑难字词句。
(4) 小组内解决疑难 , 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 疏通文意。
4.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 :
(1) 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译文 :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 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译文 : 太阳快要落山了 , 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 , 并翻译课文 , 老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
讨论明确 :
山峰、水流、石壁、竹林、猿鸟、游鱼。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
小组讨论 , 交流展示 , 明确 :
先仰视“高峰入云” , 再俯视“清流见底” , 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 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 一句一景 , 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
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小组交流 , 讨论明确 :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怎样理解首句和末句的含意 ?
讨论明确 :
首句点题 , 表达欲与友人交流观赏山川美景的感受。
末句感慨自谢灵运以来,无人能真正领略大自然的妙处, 颇有惆怅、寂寞之感 , 也有对自己能真正欣赏山
水之美的得意之情。
三、拓展延伸
将本文与《三峡》比较 , 分析它们在思想感情、语言上的异同。
讨论明确 :
思想感情 : 郦道元的《三峡》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的特征, 状物传神 , 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寂的图画, 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热爱赞美之情。
《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 作者状写高峰清流、石壁青林,
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 都是一些常见之景 , 但写得清丽自然 , 自有一股浑然天趣 , 表露自己身居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本课小结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 虽只有六十八字 , 但概括古今 ,包罗四时 , 兼顾朝夕 , 山川草木 , 飞禽走兽 , 抒情议论 , 各类具备 , 真是尺幅容千里 ,片言表百意。
附板书设计 :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积累“念”“相与”“空明”“但”等文言词语 , 理解文章大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 培养文言语感。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 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
【情境导入】
同学们 ,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 , 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 , 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 , 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 ?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 , 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
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 标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
(1) 齐读、男女生轮读课文。
要求: 字音准确 , 读通课文 , 声音洪亮 , 精神饱满。
(2)自由小声读 , 结合课文注释 , 利用工具书 ,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 并标出重点词句 , 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 , 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 , 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 :
(1)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
译文 : 皎洁的月光照入门内 ,( 于是我 ) 高兴地起来散步。
(2)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寻张怀民。
译文 :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 怀民也没有睡 ,( 于是 ) 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译文 : 月光洒满了庭院 , 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 , 水中有像藻和荇一样的水草交错纵横 ,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 , 并翻译课文 , 教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将短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 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明确 :
第一层 ( 开头至“寻张怀民” ): 记叙 , 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 ( “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影也”): 写景 , 月光如水、竹影摇曳。
第三 ( “何夜无月”至“⋯⋯两人者耳”):, 感人生、百感交集。
2.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 ?
明确 :
空明澄澈 , 似真似幻。
3.就全文而言 , 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化 ?合作背景 , 本文表
达了作者怎的思想感情。
小 , 交流明确 :
“月色入 , 欣然起行” , 写喜悦之情 ; “念无与者” ,, 写孤寂之情 ; “相与步于中庭” , 慰 ; 月竹 , 离世 , 极 ; 然而像今夜的好
心情能有几 ?生悲。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的, 有月的欣喜、漫步的
悠 , 也有自己身被境地的牢不平。
4.体会文章写景言的妙。
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的写景句子, 并出喜的理由。
用“我喜的句子
是, 因”的句式。
美点参照 :
(1)我喜的句子是“月色入” , 因“入”二字把月色人化 , 写得自然而生。
月光似乎善解人意 , 主来与人伴 , 安慰位失意的人。
(2)我喜的句子是“庭下如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因
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 寥寥 18 字地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美的月色, 表出郁的情。
其妙在于: 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 , 将月下竹柏的影子当作水
中的藻、荇来描写 , 前者突出月光影的“交横”之, 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
世界。
三、拓展延伸
1.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答谢中书书》有何异同 ?
明确 :
《答谢中书书》主要是描写和议论, 本文则多加记叙。
2.收集描写月亮的诗句。
示例 :
(1)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举杯邀明月 ,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3)野旷天低树 ,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4)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四、本
课小结
这堂课 , 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散文。
这篇短文不足百字 , 却脍炙人口 , 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
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 以精练的语言 , 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 , 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给人以美感 , 给人以诗的陶冶。
附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