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科学 变色花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3 变色花》苏教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3 变色花》苏教版(5)一. 教材分析《变色花》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子颜色的变化原因。
教材以变色花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也较强。
然而,对于植物叶子颜色变化的原因,学生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实验和探究,使学生对植物叶子颜色变化的原因有更清晰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子颜色的变化原因。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生活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子颜色的变化原因。
2.教学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相互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变色花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子颜色的变化。
3.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叶子颜色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结论。
4.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对植物叶子颜色变化的原因有清晰的认识。
5.拓展:布置课后小实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和重点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3 变色花

当我们胃酸过多时,可以……
人体胃酸过多时,可以吃一些碱性 的苏打饼干来中和。
盐碱地上长不好 植物,要改良这 种土壤,使植物 更好的成长,可 以……
课外小作业:
用自制的紫甘蓝水检测家乡土壤的酸碱性,先将 土壤加入水制成土壤溶液,再进行检测。
谢谢
认识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橙子、西红柿中含有维生素c,蔬菜中含有叶
酸,它们都是酸性物质。
认识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做面包用的小苏打是碱性物质
认识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家用清洁剂大多是碱性物质
农田、果园中施用的化肥,有
的是酸性的,有的是碱性的。
让我们来自制紫甘蓝指示剂
1.将紫甘蓝(约50克)撕成小碎块,装入厚的透明塑 料袋中,往塑料袋中加入半杯温水(约50℃- 60℃ )。
3 变色花
红 花瓣变红是因为:白醋遇到紫甘蓝水会变 。 绿 叶子变绿是因为:碱水遇到紫甘蓝水会变 。
我知道
★ 1.像白醋这样,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 酸性物质。
★ 2.像碱水这样,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做
碱性物质。
★ 3.像紫甘蓝水这样,能够分辨物质的酸性和碱性的
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用紫甘蓝水检测身边的物质——活动记录单
检测物品 酸奶 茶水 盐水 橘子汁 肥皂水 洗发水 糖水 牛奶 苏打水 矿泉水
滴入紫甘蓝水后的颜色
物质的酸碱性
我们自制的指示剂只能初步鉴别物质的酸碱性,要想准确的鉴别 物质的酸碱性,需要用其他的指示剂,如PH试纸、试剂等。
杜鹃花喜好
酸性土壤。如 果发现它的叶 瓣发黄发枯, 就说明土壤可 能偏碱性,我
2.握住袋口,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流出紫色 的汁液为止。
六年级科学变色花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变色花知识点变色花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它能够在适当的条件下改变花朵的颜色,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惊喜。
在六年级科学学习中,变色花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变色花的原理、分类以及应用,让大家对变色花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变色花的原理变色花的原理主要和植物中的天然色素有关。
常见的变色花通常包含两种颜色的花瓣,一种是初始的颜色,另一种是变色后的颜色。
这种变色是由于花瓣细胞中的色素发生变化所导致的。
在变色花中,颜色变化的关键是迁移素和花色素。
迁移素是一种天然色素物质,存在于花瓣细胞的色素体中。
它能够随着PH值的改变而转变成不同的颜色。
花色素是一种与迁移素相互作用的物质,它可以促进迁移素的变色。
当植物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时,激活了相应的基因,改变了花朵细胞中的PH值,从而使迁移素和花色素发生反应,导致花瓣的颜色发生变化。
二、变色花的分类根据变色花的原理和生长条件的不同,可以将变色花分为几类。
常见的变色花包括酸碱变色花、温度变色花和光线变色花。
1. 酸碱变色花:酸碱变色花是指通过改变土壤酸碱度来控制花朵颜色的变化。
这类变色花的花瓣颜色在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中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这种变色花通常适应酸性土壤生长,但当土壤酸度过高或过低时,花瓣的颜色会发生改变。
2. 温度变色花:温度变色花是指通过改变环境温度来控制花朵颜色的变化。
这类变色花的花瓣颜色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会发生变化。
例如,一些温度变色花在夏季会呈现出鲜艳的颜色,而在冬季则会变得较为暗淡。
3. 光线变色花:光线变色花是指通过改变光照强度或光照时间来控制花朵颜色的变化。
这类变色花在强光下或光照时间延长时,花瓣的颜色会加深或改变。
而在弱光下或光照时间缩短时,花瓣的颜色则会变得较浅或回到原来的颜色。
三、变色花的应用变色花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变色花可以用于环境污染的监测。
由于变色花对环境的敏感性,它们可以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物,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环境的污染程度。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1)一. 教材分析《变色花》这一节内容位于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第3.3节。
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变色花的原理,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理特性,以及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身边的植物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探究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变色花的原理,掌握植物的生理特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变色花的原理,植物的生理特性;2.难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有趣的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变色花、清水、滴管、试管等;2.教学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3.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变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变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知道变色花为什么会变色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5分钟)简要介绍变色花的原理,以及植物的生理特性。
为学生提供相关概念的定义,便于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变色花的变色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引导学生理解非生物因素(如清水、滴管等)对生物(变色花)的影响。
5.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还有哪些非生物因素可能会影响生物?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一课,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以实验探究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植物的生长和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细节等方面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
2.难点: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实验操作和观察细节。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变色花、光照设备、观察记录表等。
2.制作课件:展示实验过程、相关知识点等。
3.安排实验场地: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变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变化。
提问:“你们知道变色花为什么会变色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呈现(5分钟)介绍变色花的特性,以及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
通过课件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对实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变色花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3《变色花》说课稿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3《变色花》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变色花》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3的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变色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以变色花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究植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颜色的变化,从而引出植物的变色原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指导,符合科学课程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植物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然而,对于植物的变色原理,他们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变色原理,学会观察和分析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颜色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关爱植物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的变色原理。
2.教学难点:观察和分析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颜色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展示变色花的实验过程和植物的变色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变色花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变色花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颜色变化。
3.观察与分析: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植物的变色原理。
4.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掌握植物的变色原理。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环境颜色变化1.光照红色2.温度蓝色3.湿度绿色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六年级科学上册变色花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变色花》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花瓣中汁液的变化,以及不同酸碱度对花色变化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植物花瓣中汁液的变化。
2. 不同酸碱度对花色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酸碱度对花色变化原因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准备变色花实验材料:花瓣、滴管、酸碱指示剂(如酚酞)、盐酸、氢氧化钠等。
2. 准备实验记录表,用于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变色花,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花瓣会变色?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变色花。
二、探究花瓣中汁液的变化(10分钟)1. 教师演示如何进行实验,边演示边解释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花瓣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三、学习酸碱度对花色变化的影响(10分钟)1. 教师讲解酸碱度对花色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酸碱度与花色的关系。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酸碱度下花瓣的变化。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让学生明白酸碱度对花色变化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植物花瓣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植物花瓣中汁液的变化,以及不同酸碱度对花色变化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实验探索:花瓣中的秘密(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花瓣中的汁液是如何变化的?它与什么因素有关?”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
变色花可以用来做什么科学实验

变色花的科学实验应用
引言
变色花是一种具有颜色变化特性的植物,其在植物学研究以及教育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变色花在科学实验中的潜在应用,并介绍几个值得关注的实验示例。
了解变色花的生物学原理
变色花之所以能够实现颜色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其花瓣内含有特定的变色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的颜色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比如pH值的变化、温度的影响或者化学物质的介入都可能引起变色花颜色的变化。
可能的科学实验应用
1. pH值对变色花颜色的影响实验
通过在不同pH值的溶液中浸泡变色花,观察其颜色的变化情况,探究pH值对变色花颜色的影响规律。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酸碱性对生物体的影响。
2. 温度对变色花颜色的影响实验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观察变色花的颜色变化,比较在低温和高温下变色花的颜色变化情况,探讨温度对植物生长及代谢的影响。
3. 变色花与其他植物的共生关系实验
将变色花和其他植物放置在同一盆土壤中,观察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及相互影响,以此研究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4. 变色花中变色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实验
利用化学方法从变色花中提取变色化合物,并通过色谱等分析方法对其成分进行鉴定,了解变色花颜色变化的化学基础。
结语
变色花不仅是一种美丽的植物,更是科学实验中的理想材料。
通过对变色花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生长与发育的规律,从而为植物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更多可能性。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有趣的实验方法与变色花结合,拓展我们的科学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色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
2、能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3、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4、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5、体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两只分别装有醋、碱水的试管、三只装有自来水的试管、紫甘蓝汁、烧杯、
2、学生准备:抹布、紫甘蓝、厚透明塑料袋、牙签、一杯温水、白醋、苹果汁、橙汁、盐水、自来水、洗衣粉水、肥皂水……
教学过程
一、魔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PPT)认识他吗?谁?喜欢他吗?为什么?
今天老师也打算给大家变个魔术,怎么样?
师:(出示两只分别装有醋和碱水的试管和“魔液”)这是今早老师做的一瓶魔液,能够猜一下,老师将这瓶紫色的液体分别加入到试管里,这两只试管里的液体会有什么变化吗?说说理由。
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实验)
师:看完这个小魔术,大家的脑海中都有哪些问题呢?
(学生汇报:液体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变色?)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变色。
(板书)
二、制作——学会制作紫甘蓝指示剂
师: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这瓶“魔液”,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些?
(PPT出示)看一下所需要的材料
师:(PPT出示制作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制作方法。
第一步:将紫甘蓝的薄叶撕碎装入透明塑料袋中加入少许温水(50℃左右);
第二步:将塑料袋中的空气排掉;
第三步:一只手握住袋口,另一只手反复挤压菜叶直到水变为紫色。
第四步:用牙签在塑料底部扎一个孔,使紫甘蓝汁流入烧杯中。
师:现在知道这瓶神奇的液体是什么了吗?(紫甘蓝汁)
师:会做紫甘蓝汁了吗?科学实验提倡“动手之前先动脑”,同学们可以小组先讨论下,在做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学生汇报)
师:在下面的实验中我要看哪一小组合作得最好,第一个完成,并能保持桌面干净。
开始吧。
设计意图:趁着学生热情高涨,让他们自制紫甘蓝汁是个好机会。
为了学生在实验中避免一些错误,科学课提倡“动手之前先动脑”。
通过学生的讨论,同学们会更好的注意一些细节,同时增强小组合作的意识。
师:(出示三只装有自来水的试管)我这里还有三只装有液体的试管,请用你们的紫甘蓝汁来试试——看它会有什么变化。
(请三组同学)
设计意图:学生将他们的紫甘蓝汁加入到试管以后,会发现并不像开始老师变的一样,这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
为什么不和老师的一样。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小组再认真的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桌可以轻声的商量一下。
(学生汇报,可能是试管里加入了某些物质。
)
师:想知道老师到底加入了什么吗?
师:老师还想让你们自己去研究、去发现,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这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劲头,也可以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三、探密——老师到底做了什么手脚
师:现在请把昨天老师布置带来的一些液体放到桌子上,并且在各种液体中滴几滴紫甘蓝汁。
并且在你的发现,记录到记录纸上。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学生汇报)
师:(总结)现象非常的明显。
科学上,把像白醋一样,使紫甘蓝汁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像盐水一样,不能使紫甘蓝水变色的物质,叫做中性物质;像肥皂水一样,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
类似紫甘蓝汁这样的物质,由于能够使酸性物质变红,酸性物质变绿的,人们称它为酸碱指示剂。
师:日常生活中,你还遇见过哪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呢?
(学生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活动后认识到使紫甘蓝汁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不能使紫甘蓝水变色的物质,叫做中性物质;能够使酸性
物质变红,酸性物质变绿的,叫做酸碱指示剂。
同时也揭示今天的研究主体内容:变色。
再交流自己知道在酸碱性物质,丰富课外知识。
四、拓Array展——
学以致
用
师:(出示幻灯片)小小的科学实验变出了那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1、杜鹃花喜好酸性土壤,如果发现它的叶瓣发黄发枯,就说明可能土壤偏碱性,请问这
时应该怎么办?(加含酸的硫酸亚铁)
2、胃酸多时,人感觉很不舒服,请问这时该怎么办?(吃碱性物质或者胃舒平)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锻炼学生的发
散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五、激情——产生继续研究的兴趣
师:不知不觉一节课快结束了,课上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你们也有继续研究的兴趣吗?
师:为了满足你们的研究愿望,老师给你们提供了研究的方向。
(出示幻灯片:课后建议:1、请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周围环境中水的酸碱性,活动时注
意安全。
2、建议请教家长或查阅资料,研究水中的酸碱性过量时对动植物以及人类生活
的影响。
3、用白纸、碱粉、白醋,紫甘蓝等材料,做一个会变色的花朵。
)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一个回忆,并顺势延伸出一些可以研究的问题,促使
学生能在课后继续对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
附件1:
实验准备:
1、小组成员分工:记录员、汇报员、实验员、现象分析员.(组长制定)
2、小组应分工带材料:抹布、紫甘蓝(紫色包菜一个)、
厚透明塑料袋、牙签、一小杯温水
3、小组成员每个人用不同的小瓶带两种不同的液体。
如:白醋、苹果汁、橙汁、盐水、自来水、洗衣粉水、肥皂水、洗涤剂溶液、沐浴露溶液……
记录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