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7)一. 教材分析《变色花》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植物的变色现象。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植物变色的原因和变色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教材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学到了一些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

然而,对于植物的变色现象,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植物变色的科学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变色的原因和变色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变色的原因和变色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2.难点:理解植物变色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反应。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变色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植物、试剂等。

2.制作课件:展示植物变色的现象和科学原理。

3.安排实验室:确保实验安全并进行得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朵变色花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植物变色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会变色?”让学生思考。

3.操练(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变色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植物变色的原因。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3.3 变色花》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植物变色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好奇心,愿意通过实验和观察去探索问题。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致度不够、观察不全面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全面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变色的原因,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解释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变色的原因。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植物变色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交流想法,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变色花的实验材料(如花瓣、醋、盐等)。

2.准备实验工具(如显微镜、试管、滴管等)。

3.制作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变色花实验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花瓣会变色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变色花的实验过程,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方法和步骤。

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如花瓣的颜色变化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9)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9)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9)一. 教材分析《3.3 变色花》这一节内容位于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变色花的原理,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理特性,以及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探究、现象观察、原理解释等方面。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亲手操作,观察变色花的变化,从而掌握植物细胞在酸性、碱性环境下的变化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心。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植物细胞的酸碱性变化规律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植物的生长和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未必能将现象与科学原理紧密结合,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建立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变色花的原理,掌握植物细胞在酸性、碱性环境下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未知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变色花的原理及其植物细胞在酸性、碱性环境下的变化规律。

2.难点:实验操作技巧,以及对植物细胞酸碱性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变色花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讲授法:讲解变色花的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细胞在酸性、碱性环境下的变化规律。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变色花实验所需的材料:变色花、盐酸、氢氧化钠、滴管、试管等。

2.准备实验报告表格,用于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3.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变色花实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变色花会变色?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变色花的原理,以及植物细胞在酸性、碱性环境下的变化规律。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3《变色花》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3《变色花》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3《变色花》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变色花》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植物与颜色》的第三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研究变色花的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细胞中的色素对植物颜色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对植物颜色的变化。

教材中包含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植物细胞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植物细胞中的色素以及环境因素对植物颜色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细胞中的色素对植物颜色的影响。

2.掌握环境因素对植物颜色的变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植物细胞中色素对植物颜色的影响。

2.环境因素对植物颜色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深入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变色花、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等。

2.教学课件:教材中的图片、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变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颜色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介绍植物细胞中的色素对植物颜色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对植物颜色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变色花的颜色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植物细胞中的色素对植物颜色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对植物颜色的变化。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的颜色?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其他影响植物颜色的因素,如光照、温度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植物细胞中的色素和环境因素对植物颜色变化的理解。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一课,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以实验探究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植物的生长和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细节等方面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

2.难点: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实验操作和观察细节。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变色花、光照设备、观察记录表等。

2.制作课件:展示实验过程、相关知识点等。

3.安排实验场地: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变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变化。

提问:“你们知道变色花为什么会变色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呈现(5分钟)介绍变色花的特性,以及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

通过课件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对实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变色花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变色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变色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变色花】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科学六年级【变色花】教学设计变色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

2.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3.能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4.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5.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准备会变色的白花(一些用白醋浸泡过,一些用碱水浸泡过)、不会变色的白花、紫甘蓝、白醋、碱水、盐水、喷壶、PH试纸、烧杯、滴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昨天在实践课上老师学会了折纸花,今天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坐在办公室折,可是科学组的办公室只有几张白色的纸,于是老师就折了几个白色的纸花。

瞧,他们已经被我种在花盆了里面,刚刚李老师给了我一瓶神奇的药水,她跟我说只要把这水喷到这花上面,花就会有颜色,所以今天我就把他带到了教室,想和大家一起看看这件神奇的事情。

请大家自习观察,我要喷水了(用喷壶往花上喷水),快看有的花变成了红色,有的花变成了绿色。

二、猜测——花和叶上到底做了什么手脚纸花虽然变色了,但是我却有一个疑问,都是我折的花,怎么喷了点水就变成不同的颜色了呢?同学们能不能帮我想一想,到底是怎么回事?(引导学生在纸花上面找区别,因为喷的液体是一样的,只有纸花没有在学生注视下折成。

)其实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我的纸花做了一些手脚,老师想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到底老师对这两朵纸花做了怎样的处理。

现在实验台上摆了神奇液体、白醋、碱水,请同学们用胶头滴管取神奇的液体加入到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然后观察这两只烧杯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说神奇液体在白醋中变成红色,在碱水中变成绿色。

)既然同学们发现这种神奇的液体在白醋和碱水中变成了不同的颜色,大家想不想知道这种神奇的液体到底是什么呢?其实他就是今天的主角——紫甘蓝。

现在老师就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制作这种神奇的液体。

六年级科学上册变色花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变色花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变色花》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花瓣中汁液的变化,以及不同酸碱度对花色变化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植物花瓣中汁液的变化。

2. 不同酸碱度对花色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酸碱度对花色变化原因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准备变色花实验材料:花瓣、滴管、酸碱指示剂(如酚酞)、盐酸、氢氧化钠等。

2. 准备实验记录表,用于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变色花,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花瓣会变色?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变色花。

二、探究花瓣中汁液的变化(10分钟)1. 教师演示如何进行实验,边演示边解释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花瓣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三、学习酸碱度对花色变化的影响(10分钟)1. 教师讲解酸碱度对花色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酸碱度与花色的关系。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酸碱度下花瓣的变化。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让学生明白酸碱度对花色变化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植物花瓣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植物花瓣中汁液的变化,以及不同酸碱度对花色变化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实验探索:花瓣中的秘密(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花瓣中的汁液是如何变化的?它与什么因素有关?”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3《变色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3《变色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3《变色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变色花》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植物在光、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变色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变色花的介绍、变色原理的解释以及相关的实验活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植物的变色现象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理解和探究。

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能够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变色花的特点和变色原理,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植物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变色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变色花的特点和变色原理的理解。

2.难点: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变色花的外貌和变色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分析法: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变色原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变色花植物、实验材料(如放大镜、记录本等)。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记录本。

3.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变色花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变色花的特点和变色原理,让学生对变色花有基本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变色花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变色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变色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变色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色花》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变色花》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物质在变化》单元中的第三课。

本课旨在通过探究变色花的奥秘来认识两类物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制作好的“指示剂”鉴别身边物质的酸碱性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指示剂”这个神奇物质在不同酸碱性物质中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

2.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

3.知道指示剂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教师的示范了解自作指示剂的过程。

2.能用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能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发现,体现探究的乐趣。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难点:用指示剂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方法:情趣导入法、实验探究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准备:
紫色甘蓝指示剂、肥皂水、洗衣液、橙汁、白醋、橘子数个、白色纸花、
试管若干、试管架若干、水槽若干、胶头滴管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问题-猜想
1.同学们,刘谦听说过吗?老师也跟这魔术大师学了一手,想看吗?接下来就是我们一起见证奇迹的时刻!
2.表演魔术: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纸花,并在上面喷水,学生认真观察。

3.设疑:你们认为使花变色的奥妙在哪里呢?
4. 我非常欣赏同学们科学的思维方式,任何看似奇异的现象只是因为其中蕴藏着一些我们暂时不明白科学道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假设,这些假设是否正确呢?我们要通过什么来验证?
(设计意图:利用魔术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任务一:尝试探究,揭示概念
任务呈现:学生尝试实验
让学生在装有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分别滴入五六滴紫甘蓝水,观察现象。

自主学习: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展示交流:生发现:紫甘蓝水遇白醋变红,遇肥碱水变绿。

教师讲解:1.什么是酸、碱性物质什么是酸碱指示剂。

2.说明指示剂的用途和应用范围。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纸花变色的原因,了解常见的物质中有的是酸性物质、有的是碱性物质。

同时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物质的酸碱性。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任务二:自制指示剂
任务呈现: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其中的一种,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自制的,想做吗?
教师介绍紫甘蓝水的制作过程并讲解注意事项。

自主学习:学生小组自制紫甘蓝指示剂。

展示交流:各小组的组长代表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任务三:检测物质的酸碱性
任务呈现:指示剂做好了,想试着做些检测吗?那就用自制的紫甘蓝指示剂检测自带的物质的酸碱性吧。

(教师讲解注意事项:教师让各组把带来的各种物质装入洗净的培养皿里,然后用胶头滴管取适量的指示剂逐一进行检测,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并填写实验记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进行检测,教师相机指导。

展示交流:学生代表展示实验结果,教师解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补充介绍生活中的酸性碱性物质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以致用,发现科学存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检测导结:
目标检测:学生自变魔术,感受学习的乐趣
谈话:现在谁能把这朵花变成绿花红叶呀?
以组为单位讨论方法,并请学生代表表演魔术。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手验证自己的假设,进一步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把本节课推向高潮)
反馈:展示成果五、总结归纳
总结反思:同学们这节课都表现的非常好,最主要的是同学们会手脑并用去进行探究,并且发现了很多问题,课件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能把这种好方法发扬下去。

1.谈话: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变色花
酸性物质变红
紫甘蓝水(酸碱指示剂)+
碱性物质变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