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铸剑》有感
铸剑 鲁迅读后感

铸剑鲁迅读后感鲁迅先生的《以铸剑》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观察和鲜明思想立场的文章。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铸剑”的比喻,鲁迅先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民在封建社会中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对这种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和斗争。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切,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文章开篇即以“以铸剑”的比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武力和暴力的推崇和崇拜。
鲁迅先生通过对古代铸剑工艺的描述,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武力和暴力的迷恋和推崇。
这种对武力和暴力的迷恋和推崇,使得中国社会长期以来都充斥着暴力和压迫,让人民长期处于受压迫和剥削的状态。
通过对“以铸剑”这一传统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鲁迅先生揭示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压迫和剥削的本质,也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鲁迅先生则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真实案例的描述,揭示了中国人民对于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和斗争。
鲁迅先生以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为例,表现出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于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和斗争。
这种对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和斗争,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由和正义的追求,也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对于压迫和剥削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通过对这些历史案例的深入剖析,鲁迅先生让人们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人们对中国人民的精神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以铸剑》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这篇文章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也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鲁迅先生以铸剑为喻,揭示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压迫和剥削的本质,也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对于压迫和剥削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铸一把剑,刺破黑暗 铸剑读后感

(常规作业第一篇)铸一把剑,刺破黑暗赵紫薇财管一班 2014111872记得初读鲁迅的文章时,由于年纪太小,而学校的课本又多选用散文、杂文。
总感觉鲁迅的作品虽思想深刻,但毕竟时代离我们太远,不太喜欢。
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如今去读鲁迅的《铸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铸剑”的含义首先,“铸剑”直接表现为眉间尺的父亲所铸的宝剑,这把剑是眉间尺父亲一生的杰作,却也是他送命的根源。
而这把剑成为了这个故事展开的必须之物。
其次,“铸剑”也是眉间尺在复仇过程中性格变化的写照。
故事刚开始时写眉间尺为杀死一只老鼠换了六回松明。
而在杀死老鼠以后“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反映出他内心的怜悯与慈悲。
在他决意为父亲报仇后,临行前的晚上,“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起来,也不改常态”,但实际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
说明他此时对前方还是有一些迷茫,有一些不安,他只有报仇的信念,却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他不知道如何报仇,但仍要出发。
他以为他变得决绝了,实际上并没有。
在向国王跪拜的队伍中,他与另一个人发生了争执。
干瘪少年咄咄逼人,但他只觉得焦躁。
虽然他以坚定信念要去报仇,但他的心智还在逐渐地成熟中,这也是我认为很真实的一个部分。
鲁迅若让眉间尺迅速变得非常成熟,反而不真实。
而在与黑衣人的交谈中,眉间尺的性格才露出了成熟的一面。
黑衣人要他的剑和他的头时,眉间尺感到奇怪“有些狐疑,却并不吃惊”。
这里显示出眉间尺已经料到会有这样的索取。
而后面他毅然割掉他的头,显示出他性格的成熟。
在最后的三头相斗中,眉间尺虽然力量不足,但却有了一种狠劲。
到这里,眉间尺已经改变了他优柔的性格,也许还不够彻底,但至少看到了他刚毅的一面。
二、复仇——颠覆与寻求复仇所带来的杀气充满了整部作品,但复仇到底想表达什么,需要更深的思考。
对于眉间尺,他的复仇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他为了复仇,献上了自己的剑,自己的头。
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给至亲之人报仇。
读《铸剑》有感

读《铸剑》有感读《铸剑》有感《铸剑》这篇文章是根据《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
铸工干将为楚王造剑被杀,其子报仇故事,是《故事新编》中系列小说中的一篇。
这系列小说都是取古代载籍的材料生发而成的带有传奇性质的历史小说,是鲁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艺术解释。
楚王命名铸剑师干将为之铸宝剑,剑成,不仅不赏,反将干将杀头,这是何等残暴!对这样的暴君能不报复、能不惩罚吗?干将的遗腹子赤鼻果然在“客”帮助下,用父亲遗下的雄剑和自己的头颅杀死了楚王。
这则复仇故事,本来就大义凛然;到了鲁迅笔下,就更加生动感人了。
他用新编的手法把原本仅仅几百字的文言文,加入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想象,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感染力,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写作手法,向鲁迅先生学习。
鲁迅为了表现故事的神奇,在文章中还写了三个人头在金鼎中互斗的`事。
“仇人相间,本来分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眉间尺的头死死地咬住楚王的头不放,楚王也不示弱“王又狡猾,总是设法绕到敌人的后面去。
”接下来王公大臣的描写更为微妙,诡异的神情令人哭笑不得,麻木了的动作使人啼笑皆非。
宴之敖者的头的参与使这个高潮又一次升华。
宴之敖者和眉间尺的头对楚王的一个头“于是他们就如饿鸡啄米一般,一顿乱咬,咬得王头眼歪比塌,满脸鳞伤。
”在这金鼎沸水之中如此场景正是神奇呀!之后的事就是王公大臣们的了,他们蠢笨的举动和宴之敖者和眉间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实宴之敖者和眉间尺是沾了“楚王的光”,才得以隆重的安葬,和楚王埋在一起。
这时,老百姓们的举动更具有讽刺性,“大出丧”变成了全民“瞻仰”的“狂欢节”。
全文就在这样一个“似悲实喜”的讽刺结局中结束了。
文中的眉间尺一开始惧怕老鼠,可到后来却变成了一个在金鼎中奋勇无比的勇士,他就成了当时中国人民现状的真实化身,而“奋勇无比的勇士”是鲁迅对中国人民未来的憧憬。
其中的宴之敖者是一个侠客的形象,强烈的复仇的心理在鲁迅的心中,他就像一个光明的使者,指引革命的前进。
铸剑读后感(三)

铸剑读后感(三)
在那武侠长短篇不胜枚举的时代,很多都被质疑,而《铸剑》的
横空出世,在时间的冲刷下,却有了睥睨千古之态。
小说取材于古代
神话传说,言必有据,又“随意点染”,渗入了作者的深沉思考和强
烈饱满的精神力量。
不论我们对世界、对某些人能怎么的不满,当你有极端行为时,
你就输了。
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全都死了,他们唯一留下的,就是和敌
人尸骸混在一起,享受着活着的人的膜拜。
而活着的人,有几个是清
醒的,两层他们的心灵都蒙上了一层灰色,绝不会会看到本质。
这就
是当时的社会环境。
鲁迅在我们心中,留下的都是批判的文字,有时,他就是冒险的歌颂者,可在《铸剑》之中,在复仇的结束背后,有着
更多的反思。
从作品的结局,我们又看到,最终,复仇者与被终结者
复仇者同归于尽,尸骨难解难分,大复仇演变为大出丧、狂欢节,宴
之敖者与眉间尺身首异处,且连仅余的头颅也被与仇敌的头颅并置共陈,公开展览,“享受”虚妄的呐喊和膜拜;复仇本身,复仇者与被
复仇者,复仇的后果,同时被遗忘、遗弃;愚昧的、以复数存在的看客,便是唯一的永远的“胜利者”。
至此,复仇(及侠义)的崇高、
神圣与诗意,被消解为“无”;复仇的最终失败,复仇的无效和无意
义的真相,被出人意料地揭示出来。
都在说由于时代不同,不能用鲁迅的眼光来看我们的世界。
可有时,我们周围有着鲁迅生活时代的气息。
其实在《铸剑》中也包含了
愚蠢与嘲讽吧!纵然放弃信念的意义,终其一生都只为了报仇而辛苦,可是最后换来的,只有无数人的绝望,自己也在无尽的痛苦中生活。
复仇的结果,总会有些悲哀,因为会给很多人受牵连。
《铸剑》2000字读后感

《铸剑》2000字读后感
《铸剑》是一部写实主义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从零到一打造一把属于自己的剑的过程,展现了坚持、努力、信念和毅力的重要性。
小说通过剑的铸造过程,寓意着人生
的奋斗之路,需要经历琢磨、锤炼、打磨的过程,才能成就一件伟大的事业或梦想。
主人公在小说中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但他从不气馁,不放弃,不断努力寻找完美的
工艺和技巧,最终铸造出了一柄极致完美的剑。
这个过程给人以启示,即只有经过努
力和不断学习,才能打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同时,小说也反映了人们内心追求完美的渴望,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主
人公通过铸剑的过程,不仅仅是创造了一件物品,更是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解放了自
己的潜力和能力。
总的来说,《铸剑》这部小说通过对铸剑过程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在面对困难和
挑战时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读后感受颇深,让人不禁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激励着人们努力向着目标前进,坚定不移地追
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和信念。
鲁迅铸剑读后感(范文五篇)

鲁迅铸剑读后感(范文五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迅铸剑读后感(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迅铸剑读后感(范文五篇)》。
第一篇:鲁迅读后感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我和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努力得读书,因此,也不能在沉醉在儿时的天真散漫中了,少了几分亲切,少了几分自由,也少了几分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鲁迅先生来说,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那些琐碎的记忆,体会以下那个不同的年代的童年之梦,体验一下那时鲁迅的美好童年。
文章: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铸剑读后感(精选5篇)

铸剑读后感(精选5篇)铸剑读后感(精选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呢?以下是⼩编整理的铸剑读后感(精选5篇),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铸剑读后感1 初读起只是语⾔晦涩颇有些古怪的神话,眉间尺与楚王还有“⿊的⼈”的头之战,以及那些咿咿呀呀奇奇怪怪的歌,平添了许多奇异的幻彩。
为⽗复仇⽽死的传说在中国是不少见的,被冠以忠孝的名义后终沉溺于历史的洪流中,不复听说。
⽽《铸剑》似乎倾注了鲁迅先⽣极⼤的⼼⾎,最终也不辜期望成为先⽣探寻⼈类灵魂、反思⼈性、守望孤独的代表之作,其极具先锋的艺术内涵仍恩泽此后的众多作家。
简单的⼦为⽗复仇的故事随着“⿊的⼈”的出现逐步步⼊复杂的旋涡中。
鲁迅花⼤笔墨写了眉间尺的优柔寡断,这就决定了复仇于他是⼀件不可完成的任务,在现实世界的这种两难境地与复仇命运的必然性⾥,就决定了宴之敖出场的顺理成章,他的种种神秘性,把⼈引⼊另⼀种复仇的境地,即指向全⼈类⽣命个体的灵魂深处的⾃我复仇。
再来看看楚王,残忍、⽆道的代表,但他也曾摆脱现实的两难,铸莫邪剑,为的是消除戾⽓,增加的却是新⼀轮的杀戮有复仇。
这种荒诞性的叙述,是通过细腻的笔法表现的,莫邪剑的诞⽣、充满⾎腥的头与头式的复仇,神秘⽽古怪的楚歌,都另⼈不得不把⽬光投向这个奇怪个⿊⾐⼈,他的⾔谈、举⽌都带有对于世俗的⽣死、个⼈⾁体摈弃与冷酷的决绝,鲁迅在他⾝上贯注了他“理想的⼈性”,“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万物在他⾝上都能找到痕迹,然⽽终也抓不住。
他的冷酷与神秘在作品的荒诞叙述中只能置于理念的范畴,这实质上是顿⼊虚⽆的表现,对于⼈性的关注与探讨⼀直是鲁迅思想的重点,也使之成为他最具先锋性价值的内涵。
⼈类个体的灵魂⾃我必定如《铸剑》⾥的眉间尺与楚王,存在着两个极端,爱与恨、善良与邪恶、光明与⿊暗,然⽽这极端也终是⽆法调和的,复仇的必然性带有古希腊神话的命运悲剧性,⽽⼈物性格⼜使之具有莎⼠⽐亚戏剧式的性格悲剧,双重式的复仇使⼈的关注更深沉的投⼊⾃我的体验中,灵魂的两极,存在于同⼀⽣命个体,也必然会有⽃争,⼈类就是在这种⾃我复仇中不断成长与继续⽣活着的。
浅谈鲁迅《铸剑》

浅谈鲁迅《铸剑》《铸剑》是鲁迅1936年出版的《故事新编》里面的一篇小说。
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
我之所以会对《铸剑》这篇文章感兴趣,是因为刚读起这篇文章时,主人公眉间尺与老鼠之间的生动故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精彩绝伦的描写让我对鲁迅更加敬佩。
下面请让我浅浅地分析一下《铸剑》这篇文章。
首先从写作背景谈起。
本文是鲁迅在1926年10月完成的。
当时的鲁迅于北京在内与兄弟周作人不和,在外与政府及政客不和,内心受到深刻的打击,为了暂避军阀官僚们的迫害,于是便来到了厦门。
我想这正是鲁迅之所以会把复仇心理与原侠精神融合在《铸剑》里的原因吧。
当时北洋军阀统治着政府,人民民不聊生生活痛苦,而且愚昧的国民性更让鲁迅深深地感到失望,加之个人在北京的悲惨遭遇,不但外人政府不理解,就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无法感受自己内心世界的痛苦,所以鲁迅就写出了《铸剑》这篇文章。
因为小说其实就是现实的最好反映。
《铸剑》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主人公眉间尺为报杀父之仇的复仇故事。
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端,写了眉间尺戏鼠,然后明仇;第二部分是发展,写了眉间尺寻仇受阻遇到黑色人相助,为报仇而献头;第三部分是高潮,写了眉间尺和黑色人为了智取王命而血战;第四部分是结尾,写眉间尺、黑色人、楚王三首俱葬。
据我查资料所知,鲁迅的《铸剑》根据的是《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故事。
这则故事本来就充满了向反动统治者的复仇主义精神。
楚王命名铸剑师干将为之铸宝剑,剑炼成了,不仅不赏,反将干将杀头,这是何等残暴!对这样的暴君能不报复、能不惩罚吗?干将的遗腹子赤鼻果然在“客”帮助下,用父亲遗下的雄剑和自己的头颅杀死了楚王,报了深仇大恨。
这则复仇故事,本来就大义凛然。
到了鲁迅笔下,就更加生动感人了。
鲁迅先生正是因为亲眼目睹了许多血腥的革命的发生,那血与泪的惨痛代价,才会有这么深的感慨来写下这篇《铸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鲁迅《铸剑》有感
一个复仇少年的不归之路
——读鲁迅《铸剑》有感
桑榆向暖
鲁迅的许多作品里都涉及到”复仇”,比如《摩罗诗力说》写的是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复仇,它体现了鲁迅对压迫的强烈反抗;鲁迅在《狂人日记》、《风筝》等作品里,又勇敢地进行自我剖析,猛然发现自己也加入了”吃人”的队伍,于是将”自我”也作为报复的对象,这是鲁迅对自我的复仇;而在《示众》、《孤独者》和《药》等作品里,鲁迅描写的则是一批一贯麻木、愚昧的”看客”形象。
这些看客们不但看不清中国的现实,还误解看清现实、勇往直前的启蒙者们,这类作品是鲁迅对庸众看客的”精神复仇”.
《铸剑》则创造性地集中了对统治者的复仇、对自我的复仇和对”看客”的复仇这三种复仇方式,讲述了一个矛盾挣扎的少年在黑色人的帮助下为父复仇的故事。
眉间尺背着刀走向残暴的大王为父报仇的这条路,不仅是一条复仇之路,也是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之路。
《铸剑》一开篇写的是眉间尺和老鼠之间的抗衡,体现了眉间尺矛盾的性格。
在面对老鼠破坏家具、打扰他和母亲休息时,他想大声呵斥老鼠,却又”怕惊醒了白天做得劳乏,晚上一躺就睡着了的母亲”.当眉间尺听见老鼠掉落进水瓮里时,他觉得畅快。
”他将松明插在土墙的小孔里,赏玩着;然而那圆睁的小眼睛,又使他发生了憎恨,伸手抽出一根芦柴,将它直按到水底去”,过了一会眉间尺又心生怜悯,”这回见了这尖尖的小红鼻子,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就用那芦柴,伸到它的肚下去,老鼠抓着,歇了一回力,便沿着芦干爬了上来”.然而,”待到他看见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慌忙将芦柴一抖,扑通一声,老鼠又落在水瓮里,他接着就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
眉间尺反复矛盾地在和老鼠抗衡,在忍与不忍之间踌躇变换。
”换了六回松明之后,那老鼠已经不能动弹,不过沉浮在水中间,有时还向水面微微一跳。
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断芦柴,好容易将它夹了出来,放在地面上。
老鼠先是丝毫不动,后来才有一点呼吸;又许多时,四只脚运动了,一翻身,似乎要站起来逃走。
这使眉间尺大吃一惊,不觉提起左脚,一脚踏下去。
只听得吱的一声,他蹲下去仔细看时,只见口角上微有鲜血,大概是死掉了。
他又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
他蹲着,呆看着,站不起来”.
可就是这样一个憎恨老鼠,但踩死了老鼠又觉得自己作恶的眉间尺,自一出生便背负了替父报仇的使命,他的全部价值仿佛都被仇恨给绑架了。
为了雪恨,他必须改变自己优柔寡断的性情,走向复仇的道路,而这注定将是一条不归之路。
”黑色人”的意外出现,帮助眉间尺摆脱了一帮”干瘪脸少年”的纠缠,但黑色人的动机却并不是出于对眉间尺的仗义和同情,而是为了帮助眉间尺复仇。
黑色人自己也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
我的心里全没有所谓的那些。
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
眉间尺为何如此信任陌生的黑色人?可以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剑和头交给陌生的黑色人,而这竟然是因为一个要复仇,另一个善于报仇。
黑色人告诉眉间尺:”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
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
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
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
”
古人云”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眉间尺和黑色人基于正义的复仇,表面上是善于恶的斗争,而实际上善只能让恶体验到恶,同时也会丧失本身的善。
善成功消灭恶的同时,也消灭了自己。
用暴力惩处恶就是以恶治恶,最后仍属于恶的胜利。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并非君子之道。
反复看过《铸剑》之后,我有几个假想。
其一,在看到眉间尺反反复复换了六回松明,最后一脚踏死老鼠时,我想假若眉间尺一开始就决绝的灭掉老鼠,或者对老鼠大发慈悲,放逐老鼠,就不会让自己如此挣扎。
而这恰好就是眉间尺矛盾性格的体现。
再有,其父为天下第一的铸剑名工,为暴君铸造天下最好的刀剑无异于助纣为虐,并且他还亲自铸了两把剑,让自己孩子拿另一把为自己复仇。
如果其父放下仇恨高,不让家人一直生活在仇恨的阴影中,安排好妻子和孩子未来的幸福生活才是第一要务。
其三,如果眉间尺的母亲能隐忍地放下仇恨,带着孩子过着平淡的生活,也比孩子复仇惨死要好得多。
其四,如果黑色人劝阻眉间尺,考虑母亲此后的命运,会不会有一种可能避免复仇悲剧的发生?当然,假设,只是假设而已。
正是没有这些假设,才有了鲁迅《铸剑》复仇的悲烈。
无论是眉间尺的父亲、母亲还是黑色人,他们首先传达给眉间尺的都不是爱和仗义,而仅仅是绝不妥协的仇恨的刻骨铭心。
黑色人以眉间尺和自己的性命去搏大王的性命,同时也牺牲了眉间尺母亲后半生的幸福。
这不禁让我想起《远得要命的爱情》大结局里晨霜的几句台词:”我心中的仇恨仍然没有退去,可天平的两端,一边是做了十五年的复仇梦,一边是妹妹的爱情,我当然会选择更重的那一端,比起复仇的快感,我更害怕看到妹妹伤心”、”他之所以要把财产让我拿去报仇,是因为他想让我知道就算是我报了仇,这些年所受的痛苦也不会减轻,唯一获得救赎的方式就是彻底地放下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