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学视角看纪录片《藏北人家》
人类学视野中的西部纪录片

摘要当敏锐的人类学家把摄影机带进人类学的研究中以后,人类学学科的发展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当《藏北人家》在国际上名声大振以后,全世界的人类学家和纪录片创作者都把目光投向中国这片充满神奇而诱惑的土地。
人类学和西部纪录片表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际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观人类学和西部纪录片的发展之路,日趋成熟。
但是,很少有人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去研究西部纪录片,本文通过介绍人类学、人类学纪录片和西部纪录片的概念、研究范畴,以及粗略介绍他们的发展历程,从人类学这个独特的角度重新审视西部纪录片,以人类学的观点为起点,以西部纪录片为落点。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理形态多样化,人类文化资源丰富,丰富的地理文化资源含有许多人类学因素,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西部地域,会有不小的收获。
再者,以人类学为基础,透视西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以及西部纪录片的价值,无一不含有人类学的观点和思想。
我国西部纪录片也曾经辉煌过,但只是昙花一现,并未长久,从人类学的观点出发,为西部纪录片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有助于我国西部纪录片更有效的开拓国内外市场。
再者,文化侵略、文化霸权愈演愈烈,全球一体化理念深入人心,许多文化面临消失或已经消失,而唯一拯救的办法就是影像纪录,因此,西部纪录片担任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将在结论部分结合目前的国际环境,结合我国西部地域特色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为西部纪录片提出一些发展策略。
关键词:人类学;西部纪录片;地理形态;文化资源AbstractWhen keen anthropologists put the camera is brought into the study of anthropology,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y discipline has entered into a new period. When "the family in the northern of Tibet" of international fame rose to fame later, world anthropologists and documentary creator pay close attention her Chinese this piece of land full of magic and temptation. Anthropology and western documentary surface are two different concepts; actual is existed countless connection,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y and western documentary, mature road. However, few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thropology of western documentary, this paper study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nthropology, anthropology documentary and western documentary concepts and the research category, and introduced their development course roughly from anthropology, this unique Angle to examine the western view of anthropology and documentary, that is to start for placement. Western documentary In China's western region is vast and varied geography, rich resources of human culture words, abundant geographical culture resources contains many anthropology fac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eople some of the western region, there will be a lot of harvest. Furthermore, based in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 the manufacture process and the western documentary value of western documentary all contain anthropology views and ideas. In China's western documentary also once brilliant, but just a flash in the pan, did not last, from the anthropological point of view for the western opens a new roads, documentary in western China more effectively to the documentary develop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Moreover, cultural aggression and cultural hegemony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global integration concept pervasive, many cultural extinction or have disappeared, and the only way to salvation, therefore, that influence the western documentary record as the obligatory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 will be a conclusion combin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with China's western region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and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from the Angle of anthropology for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posed some documentaries.Keywords: anthropology; western documentary; geography culture; resources第一章绪论一、选题的目的1922年6月1日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反映爱斯基摩人的影片《北方的那努克》在纽约首映并获得巨大的成功,此电影至今都被认为是纪录片的经典之作,也被认为是人类学电影的诞生之作。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程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程代码:JOUR1035课程名称: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WorldDocumentaries)学分数:2学分开设学期:春季课程内容:该课程通过对中外影视纪录片的观摩和赏析,让学生了解纪录片的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影视大致流派和风格,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理性的升华,学习专业的观览影视片和从不同角度赏析影片的方法。
参考学习电影大师观照人生、观照社会的视角和方法,努力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拟选用教材:自编钱锡生简历钱锡生,男,1962年生,1990年获苏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苏州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曾在苏州广播电视系统工作十余年,参与创作多部获奖影视作品,如担任总制片组织制作的6集电视艺术片《苏园六纪》,获第十四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专题节目一等奖和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担任策划的电视纪录片《铸钟人》,获第七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三等奖。
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和影视艺术。
其撰写的《影视艺术概论》(第2作者),获“苏州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当代影视学》,获第六届苏州新闻理论作品三等奖。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JOUR1035课程类别:授课对象:开课学期:每学年学分:3学分主讲教师:指定教材:石屹着,《电视纪录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教学目的:优秀影视作品是非虚构的影视作品,主要是指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原来是电影厂用“电影创作手段”为新闻报道而制作的一种片种,引入电视后就成了电视纪录片,以真实地纪录现实生活为已任。
开设此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大学本科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使他们加深对电子媒介的理解,从而学会运用电子媒介理解、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同时以从事这一工作为荣,从思想上作好准备,学以致用,支持并投身这一事业。
第一讲:影视纪录片经典作品概论课时:1周,3课时教学内容什么是优秀影视纪录片影视媒介与印刷媒介工具不同,但同样能自如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是另一种纪录历史和现实的方式。
《藏北人家》纪录片——分镜头稿本

远
5s
变幻莫测草原
在藏北,天地山川巨大的自然力压倒了一切。
背景乐
全
摇镜头
12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牧人祈祷
牧人们崇拜自然,他们每日向天、地、神祈祷,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又与自然保持着一种妥协和谐调的关系。
远、全
拉镜头
10s
帐篷
措达还在纺线
当他们的生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时候,他们的确难以象局外人那样去欣赏藏北草原的自然美景了。
特写
40s
大人孩子吃糌粑
糌粑营养丰富、热量高、食用方便,是生活在高寒地区牧民的主要食品.
近
摇镜头
16s
老年人吃糌粑
糌粑的吃法因人而异,老年人喜欢干吃。
近
10s
早饭以后全家人开始收拾打扮
早饭以后全家人开始收拾打扮
特写
40s
措达给孩子抹酥油
自己抹酥油
牧人在生活中懂得,酥油是最好的护肤品。草原上风沙大,紫外线强烈.脸上抹一层酥油,皮肤又红又亮,能防风防晒。
夜间负责看管羊群的是几只牧羊犬,昨晚风大,牧羊犬未能尽到责任,但是人们并不着急,晚上羊群不会跑多远。
特写
2s
吹动的布
音乐
全、特写、近
34s
罗追蹲在地上祭神草原曙光中的祭神
帐蓬同围烤绕的轻烟
天边出现曙色。罗追来到帐蓬的一角。这里是他们每天祭神的地方。在一个简易的香炉上,放上几块牛粪火,盖上柏枝,再撒上一点糌粑面,一种淡淡的香味就弥漫在草原清晨的空气中。这是藏北牧人特有的一种祭神仪式。他们用这种方式来祭奠自然和神,祈求这一天平平安安地过去.
纯洁得恰似藏北碧蓝的天空和晶莹的雪山。
口哨声
远、全
拉镜头、摇镜头
试论伦理观在中西方纪录片中的差异

试论伦理观在中西方纪录片中的差异任何一种艺术作品和创作者都是受时代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和指导, 在它的背后反映和折射的是当时社会思潮及伦理道德思想, 纪录片也不例外。
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及此时期的《摩阿拿》《亚兰岛人》《非洲踏勘》等系列作品为什么都是与少数民族和人类学有关的纪录片?在这一时期, 中国的纪录片却选择了《定军山》等以传统戏曲为主的拍摄发展模式。
真理电影、真实电影运动的背后蕴含的社会思潮和伦理思想又是什么必然的联系?中国影戏的诞生和发展, 和西方纪录电影的发展是几乎同步的, 然而在中西方纪录电影的发展之初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中国的纪录片发展, 从19世纪晚期影戏时代开始, 从1905年拍摄《定军山》, 任庆泰的丰泰照相馆陆续拍摄了谭鑫培的《长坂坡》、俞菊笙和朱文英合演的《青石山》、许德义的《收关胜》、俞菊生与朱文英合演的《青石山》、筱麻姑的《纺棉花》、俞菊生的《艳阳楼》、俞振庭的《金钱豹》、《白水滩》等。
虽然是把千百年的方寸之戏台变成了看得见摸不着的声光电的电影荧幕, 但是寓教于乐、雅俗共赏、劝善惩恶、化民成俗的道德教化作用依然没有变, 正可谓是因利而起, 却循义而生。
与中国的纪录电影不同的是, 西方国家在电影产生最初, 就把镜头对准了热气腾腾的现实生活本身。
《工厂大门》《浇水园丁》、《婴儿的午餐》、《沙皇的加冕典礼》、《赛马》, 纪录生活的每一个精彩而有趣的片刻, 纪录作品打上的是深深的现实主义烙印。
要理解中西方纪录片发展中理念和功能上的大相径庭, 其实质在于中西方纪录片在“内圣外王”和“美德即知识”的不同路径中追寻各自的善与幸福。
纪录片的创作, 从表面看, 仅仅是一种个人或者组织机构的纪实性艺术创作活动, 人们更愿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一部纪录片的作品, 但是艺术审美和伦理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以艺术作品为对象的美学, 研究审美意识和美感, 研究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 它与伦理学自古以来有着内在的“血缘”关系, 许多思想家认为道德的东西, 也是美的东西, 任何美的现象也都具有伦理的价值即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心情的作用。
家园意识与生态启示录:近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生态之思

声屏世界2022/1家园意识与生态启示录:近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生态之思阴刘佩瑶摘要:近年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呈现出新的创作态势,这些影片在探讨民族、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开始体现出对生态环境的审思,并以其独特的影像书写提供给现代社会进行生态之思的启示录。
文章结合生态主义思潮,以生态批评的视角对近年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所体现的生态之思进行分析,通过对影片中生态景观等层面的剖析试图探究近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呈现出的新的整体性审美特征与文化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家园意识生态批评生态电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因其独特的影像价值被赋予独特的文化使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都在表达传承文化、促进团结的影像意义。
随着我国电影创作多元化,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也出现了转向,开始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群体的心灵变迁,讨论更深层的哲学议题。
景观变迁:近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生态图景蓝天白云、辽阔草原、载歌载舞的民族风情以及独特的民族景观是许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提供给观众的一种“想象”。
少数民族地区因其被想象出来的“洗涤心灵”之功能而成为现代人逃离喧闹都市的寂静之地和寻求心灵慰藉的灵魂之地。
从近年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人们能够发现工业与现代文明正朝着这些自然深处的绿色之地蔓延,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生态图景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少数民族的生活正在变迁。
自然生态景观的展现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最重要的叙事背景,也是表达生态思考的重要场域。
在近年的少数民族题材影像中,草原、森林、河流等自然景观发生较大变化,折射出现实中少数民族地区所面临的生态危机。
在影片《图雅的婚事》中,故事发生的背景被设置在内蒙日渐干涸的草原,草原景观的变迁初见端倪;《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一片则用充满历史忧虑感的笔触呈现了消亡中的草原景观。
影像中所呈现的景观变迁不仅显现了关于现代性与工业化到来之际落后之地要往前走的历史必然,而且也在这样一个独立的影像空间里极力地“揭示出、展现出蕴藏于现实之中的某种终极真相”。
冬吴相对论第157讲-本期主题:走进非洲(上)

冬吴相对论第157讲——本期主题:走进非洲(上)播出时间:经济之声2010-07-24 18:30-19:00主讲人:吴伯凡主持人:梁冬参与整理:逍遥男小鱼儿艾草慧从卢溪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
我是梁冬,梁某人,对面的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
伯凡,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梁冬:话说呢,吴伯凡呢抽空,居然这么忙的情况之下,天天说忙,诶,还有时间去南非,去看世界杯,虽然没有看完,但是呢也算体验过非洲国家的这个丰富与辽阔,是吧?也算是去过非洲的人了。
伯凡在去南非呢之前还绕道去了趟肯尼亚,号称去采访,其实也真是去采访,讲讲去肯尼亚的经历吧。
吴伯凡:去南非的途中会经过肯尼亚。
梁冬:哦,对。
吴伯凡:内罗毕算是非洲的很早的一个国际化的城市,联合国的有很多的机构设在那个地方。
梁冬:哦。
吴伯凡:除了纽约以外,有日内瓦、维也纳,再就是非洲的内罗毕。
片花:吴伯凡的非洲之旅有何见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为什么会成为联合国的非洲总部?肯尼亚的马赛族人保留了怎样的原始部落风情?马赛人原何彪悍?为什么凶猛的野生动物能和马赛人和谐共处?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走进非洲之上期。
吴伯凡:联合国的环境署和人居署就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梁冬:诶,你说为什么这两个部门要设在非洲呢?是不是还有一些官员希望自己这一辈子里面有些时间在非洲工作啊?吴伯凡:也不是,因为肯尼亚这个国家呢作环境保护还是非常好的一个国家。
梁冬:噢,是么?吴伯凡:嗯,对,它的那个生态啊非常丰富,它是个赤道国家嘛。
梁冬:对。
吴伯凡:当时我看,诶,现在南纬二度,诶,就是……梁冬:基本上踩在赤道上嘛。
吴伯凡:嗯,对。
这个国家他没有春夏秋冬,没有四季。
梁冬:哦。
吴伯凡:它只分为两季。
梁冬:干季和水季,是吧?吴伯凡:旱季和雨季。
梁冬:哦。
吴伯凡:所以呢它的自然生态呢就非常地丰富。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啊,经过了马达加斯加嘛,再往这边南一点点就是东非的肯尼亚。
试论藏族题材电影的“非本民族性”

试 论 藏 族 题 材 电影 的 “ 本 民族 性 ” 非
王 萍
( 四川 大 学 文 学 与 新 闻学 院 四川 成 都 60 6 ) 10 4
摘 要 :近年来 , 中国的少数 民族 电影有 了很 大发展 , 出现 了很 多优 秀的 少数民族电影, 但是这 些电影的创作往往从 阐释政治和政策 的 角度 出发 , 编制故事情节, 缺乏反 映少数 民族的特 色生活。藏族题材的 电影也存在这种问题 , 也就是 “ 非本 民族性 ” 。
从 15 9 4年 开 始 , 要 指剧 情 片 , 3 主 有 0部 左 后 。本 文在 注 重继 承 以 往 理 论
现为 民族国家的顺从 群体 。 如果说《 农奴》 这部影片是特定时期 的特定作品 , 是创作者 为了迎 合 时代的需求。那么冯小宁 导演创作 的影 片《 红河 谷》 所反 映的主旋律 也 是 民族团结 , 歌颂 了中华 民族 的爱 国主义精神 , 映了民族平等和团结 的 反 主体 , 具有深厚 的历史底蕴 。虽然此影 片在 诠释藏族 文化方面有 了很 大 的突 破 , 环 境 与 文 化 的 意象 里 注入 关 于 民族 命 运 、 族 文 化 的关 注 , 在 民 深 入思考民族事物, 以特 定 的 民族 审 美 感 与 敏 锐 的理 性 触 觉 进 入 民族 电 影 的创作 , 不做民俗猎 奇 , 透过 人性 的深 入挖掘 而达到人 类普遍 一致 的感
面 f 藏 在 深 山人 未 识 ” 尴 尬 。 临“ 的 二 、 出藏 族 题 材 电影 “ 走 非本 民族 性 ” 境 的 策 略 困
、
1 电影 导演 的 地 域 身份 特 殊 性 决 定 了电影 的视 角 不 可能 从 藏 族 的 角 . 度拍摄, 还是 汉 族对 少数 民族 文 化 的 再 建 构 。
《藏北人家》纪录片——分镜头稿本

10s
帐篷外面的场景
全、近
20s
帐篷里面,措达家里的场景
一座帐蓬就是一个家庭。这里是牧人措达一家。
措达今年28岁,他和比自己大一岁的妻子罗追结婚九年,已经有‘了3个孩子,
中
固定镜头
5s
女主人罗追的父亲索朗
女主人罗追的父亲索朗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全
摇镜头
5s
罗追进帐篷
罗追怀有8个月的身孕
近、中跟镜头Fra bibliotek5s晨光、帐篷
时候不早了,措达准备外出放牧.
特写
30s
用“唐古”装干粮
这种皮口袋叫“唐古”,它是藏北牧人特有饭盒。里面装着一天放牧所需的干粮。在藏北,许多生活用品都取自牛羊的身上。这种羊皮做的口袋轻巧、实用,牧人外出时都带着它.
全
摇镜头
20s
措达准备出发
措达放牧要走很远的路。他必须带足一天的干粮。在藏北草原、牧民的帐蓬一般搭在靠近水又避风的地方,离牧场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背景乐
远、全
摇镜头
8s
湖水边的牦牛群
背景乐
远,全、近
拉镜头
27s
高耸的石柱
远方的唐古拉山脉
措达纺线
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不动。年复一年,人们重复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永远处于和他们的祖先一模一样的环境中。
背景乐
特写、近
拉镜头
30s
措达纺线
藏北的牧民对自己的生活抱有一种宿命的观点。措达认为,生活中没有坏的事,他干的每一件事都是好事,所以他快乐,无忧无虑。他去过拉萨朝圣,拉萨的房子漂亮,但他更喜欢自己的帐蓬,更喜欢藏北草原的宁静。
近、全
逆光
19s
白玛仍在用力捣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类学视角看纪录片《藏北人家》
作者:徐理亚
来源:《新闻世界》2010年第08期
【摘要】《藏北人家》通过“再现真实”的拍摄手法,以生活在4700米高原上的措达一家为线索。
记录了远离现代文明的另一种古老文明形态——畜牧业文明。
通过“再现”这种文明形态下的普通人家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意义的思考。
这部影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人类学研究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藏北人家》人类学纪录片
人类文明史经历了畜牧业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大致过程。
《藏北人家》选取的主人公是居住在藏北高原上一家普通的游牧民,该片的题材和主题远离人们所熟悉的现代文明,边缘化的题材本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使其具有了人类学研究的文献价值。
《藏北人家》描绘了一幅幅古老文明形态的图画,记录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在向现代文明过渡时的心灵轨迹。
通过记录一家人的生活场景不仅展示了中国当代多元交存的文明状况,而且捕捉了文明演进的某些瞬间。
同时,将边缘题材置于与之共时的现代文明语境中审视,对过去时态的文明形态的现在时关注,为处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的过程中的人们,提供了自我反思的契机。
一、《藏北人家》的人类学意义
《藏北人家》记录了一种边缘文明形态下的普通人家生活。
与现代文明相比,正因为它的滞后才得以显示出人类进化史上的早期形态。
滞后的文明形态在现代文明的覆盖、牵引之下,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保持了文明的原生性。
在这神秘的藏北高原念青唐古拉雪山之衅,美丽的纳木湖,生活着一群牧民。
其中有一户,男人叫措达,妻子叫如锥,他们有7个孩子。
措达一家有200只绵羊和山羊,40多头耗牛,1匹马。
靠放牧这些牛羊过活,经济收人在藏北属中等水平。
他和当地牧民一样,用卖羊毛的钱,购买政府供应的粮食和其它生活用品。
全片通过拍摄措达的放牧生活以及牧民们独特的饮食、起居、婚姻、祭神、审美、嬉戏等,真实记录了藏北牧民独特的生存方式。
这种真实再现的手法让我们对藏北高原的文化风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对于异族生存状态的记录,对观众而言有陌生化的效果,对深处现代文明下的人们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而《藏北人家》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吸引。
《藏北人家》的本意在于通过纪录,向人们展现人类文明状态的演进中的过去时,使其具有厚重的审美感。
藏北高原高寒缺氧,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刮大风,夜间温度通常在0℃以下,自然条件极为恶劣。
选择这平均海拔几千米以上的高原作为自己的生存之地,他们的生存方式在外
人看来原始而又艰难。
它让处于这一文明形态之外的人们,从措达一家的生存状况中或许更能
体会到关于生命的本质意义。
正因如此,作者王海兵才将该片定义为最早拍摄的人类学影片。
他认为:“我说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人类学的,大概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我拍纪录片的时候。
也没有研究过专门的书籍,从一些杂志上了解了一些。
1990年拍摄《藏北人家》,可以说,是不自觉地运用了人类学的眼光在创作。
后来,在我拍完《藏北人家》以后,接触到‘影视人类学’的概念,有评论说《藏北人家》是影视人类学的作品,也有国外的纪录片制片人向我提到影视人类学并提供这方面的资料,同时还向我约稿拍这方面的片子,因此我就特别关注这方面的内容,这时候,才接触到“‘田野调查’的字眼,才知道国外还有影视人类学这样的学科以及这方面专门的电影节。
我觉得,影视人类学的创作方法和我的创作观念很对路,就开始自觉地以人类学的眼光来丰富我的创作,可以说,从选题到制作,我受人类学的影响是很大的。
”①
二、纪录片引发的思考
关于人类学影片、电视片拍摄实践中的“虚构”与“真实”,一直是纪录片争议的热点问题,不少学者都各持己见。
如陈景源认为,真实性是人类学片具有核心意义的特征,人类学影片的真实性应体现在真实人物、真实事件、真实环境、真实内涵四个方面。
构成人类学影片独立风格的基本要素为:科学真实性、直接形象性和信息完整性,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离开它就没有人类学影片。
对于拍摄者而言,真实性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否则就不是合格的。
“真实”这个概念似乎永远与纪录片理论纠缠不清。
作者为方便拍摄,与助手搭建了一个帐篷,似乎措达成了摄像机面前的“表演者”,从拍摄的角度看,有的场景如拍一家人如何剪羊毛,或许会有“组织拍摄”的嫌疑。
虽然影片追求纪录片的真实,但影片呈现的始终只是现实的局部或某些方面。
纪录片试图通过真实来建构影片与历史的关系,达到“真实再现”的目的。
历史纪录本身是依靠镜头去建立的,是建构起来的。
纪录片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从一个发现的角度去看历史。
所谓“真实再现”,其实考察本质就是影片能否建构与历史的和谐关系,“真实”不在于创作者是否用了纪实手法,纪实手法拍下来的,很可能是虚假的,因为它更有欺骗性。
我们探讨真实和历史之间关系的时候,更重要是看从什么样的立场,用什么样的观点,是基于什么样的纪录良心去做这个事情。
所以,“在这里就必须重新强调纪录者的立场和道德良心在纪录片中的重要地位,这是唯一能够保证纪录片真实性和权威性的东西。
纪录片导演面对拍摄对象的时候,要用一种谦虚和敬畏的态度。
”②自有纪录片以来,不同年代的电影人及电视人都在为有效实现真实与纪实而不懈努力、执着探寻。
时至今日,真实与纪实依然是个悬而未解的难题,而纪录片则因此发展着、丰富着。
笔者认为,纪录片更应该想着如何在影视手段的表现范围内,提高纪录片的认知功能,使其尽量在追求“真实”的目标驱动下,探索人类生存空间的深度与广度,以增进人类透过影像来了解过去、探寻未来、感悟人类生存的意义。
虽然《藏北人家》具有人类学影片的要素,但王海兵并不是一个人类学家,他的拍摄并不是从人类学的视角切入,只是他的拍摄思想带有一种朴素的人类学思想。
影视人类学片拍摄的早期,强调拍摄的客观和真实,并用客观和真实这种标准来要求评价人类学片的拍摄工作。
客观和真实引申出来的一个要求就是人类学家在拍摄过程中应当保持一种客观、超然或客位的态度来反映被拍摄对象,并避免在人类学片中带入拍摄者的情感和偏见或避免影响被拍摄者。
“纪录片
是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直接反映生活的一个片种。
”③它从现实生活本身选取典型,提炼主题,通过电影影像再现生活。
在这一前提下,纪录片可以把文学、美术、音乐等各种因素融成一个艺术整体,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活的光彩、生活的气息、生活的节奏,使生活现实得到如实反映。
然而纪录电影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生活,而是创造性地利用现实,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剪裁;可以运用适当形式,把不同时间、空间的生活素材,根据特定的主题联系在一起。
王海兵的《藏北人家》在拍摄方式、镜头运用、结构安排等方面,以及影片在主题和人文意义等层面打破了此前纯粹纪录式的制作方式,片中融入了一些故事情节和其他的艺术手法。
无论是在故事片中采取“纪录”手段,还是在纪录片中运用“虚构”策略,都表明作者自我反省意识。
从王海兵的影片中我们能够感觉到有一种浑朴自然的美。
运用人类学的观察视角进行记录拍摄,片中包含着真实的人,真实的言谈、举止。
除了具有人类学意义外,它还具有较高的审美意味、引人深思的社会伦理意义以及较为广泛的文化社会学价值。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异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仪式的真实影视画面声音,有一种“原生”的张力,令人惊奇。
“这些通过不同内容、不同层次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出来的文化、生活样态的记录片,一定意义上说,是人类生活和文化遗迹的“活化石”,极具研究参考价值,对我们的生活也有某种启迪意义。
”④■
参考文献
①孙黎,《人类学与电影电视纪录片》,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
②吕新雨,《当前中国纪录片发展问题
备》,/academic_xsjd_view.jsp?id=4150
③许南明:《电影艺术辞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24
④张同道:《大师影像》,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79
(作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