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808280379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2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9分)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
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
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
五年,改礼科给事中。
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稽.玩。
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
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署.州县官。
诸疏皆下部议行。
寻转工科。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令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
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
既,又言:“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
官吏或折外重征耗银,或先已征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
请敕漕臣密察严劾。
”上并采纳。
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
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
九年,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
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
留任自文然始。
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负.清望,号“姚魏”。
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系.例。
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自后命官赴质,概免锁系,著为令。
”寻迁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
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
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柯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罢。
迁左都御史。
十三年,疏言:“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叛应吴三桂,中间阻隔,赖有广东。
精忠将士旧驻其地,熟习山川形势,倘与延龄合谋相犄角,则广东势危。
江西境与福建、广东接,倘侵据赣州南安,驿道中断,饷阻邮梗。
宜驻重兵通声援。
”上嘉纳之。
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
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征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
十五年,授刑部尚书。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2、《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3、武则天在位期间,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她还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A.体现了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B.武则天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C.唐朝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D.古代农业在唐朝已经基本定型4、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
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
这说明A.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B.“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C.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D.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5、《汉书·食货志》:“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单位产量低B.农民赋税重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土地兼并严重6、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寐,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C.“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D.“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鹰”7、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从根本上看是由于A.官方垄断贸易的需要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C.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D.封建统治已经腐朽8、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
【语文】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附答案解析版)

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
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凝愁。
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
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姑且先说欣赏自然美。
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
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
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
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
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再比如说书法。
其实书法可列于艺术,是无可置疑的。
它可以表现性格和情趣。
颜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頫的字就像赵孟頫。
横直钩点等等笔划原来是墨涂的痕迹,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
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
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
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
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
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
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
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_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教育文档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
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
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
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
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
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
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
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
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
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
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
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
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
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
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
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
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
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月考试题答案1.B(根据文中第2段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可知,选项中“已经获得真正的美感经验”不合文意。
)2.B(根据第3段末的“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可知该项的“欣赏书法则只需要把握创作者的情感”理解错误。
)3.C(偷换概念,根据第6段的“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可知,该项把“物的形象”换成了“移情作用”。
)4. C5. 衰老颓败,执着坚守,孤独寂寞,迷茫无助(原题答案,此处有待商榷)。
(3点给4分)6. ①守摊”贯穿小说始终,串连主要情节,使叙事更简洁;②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凸显坚守爱情的主题。
(1情节:线索/悬念2分 2内容:主题,2分。
要有分析,少一点扣2分,没有分析酌情扣分,共5分)【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CD“小城旧貌和新颜的对比”错,文章中没有对小城新颜的描写。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要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1)头发枯白,满脸皱纹,眼脸下垂,两眼暗淡无光。
几十年的光阴,他在这个小酒摊上把自己坐成了一尊颓败、松烂的雕像。
外貌描写,突出了戚爷的衰老颓败。
(2)戚爷誓死守住他的摊子,耐心的劝导,真诚的谈心,温馨的话语,痛苦的眼泪,统统无用。
戚爷像坚贞的烈女,为了心中的那座牌坊,对任何威逼引诱都无动于衷。
年龄越大,那个信念越强;年龄越大,守望越坚。
突出了戚爷的执着坚守。
(3)徘徊着一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他孤独无助的眼里,流淌着无奈、凄苦、绝望。
突出了戚爷的孤独寂寞。
(4)他搬了个小凳子坐在那残砖破瓦的土堆上。
但轰隆隆的推土机响起来时,他还能坐下去么?突出了戚爷的迷茫无助。
迷茫中内心更加坚定(这句诗我自己后加的)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以某一事件为中心的作用,其作用有以下几类:(1)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GAC_ACT班2018051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Ⅰ卷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1.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噫吁嚱(xū)秦塞(sài)石栈(zhàn)抚膺(yīng)B.鱼凫(fú)崔嵬(wéi)巉岩(chán)吮血(shǔn)C.咨嗟(zī)猿猱(róu)岩峦(luán)瀑流(pù)D.万壑(hè)喧豗(huī)飞湍(tuān)萦回(yíng)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使人听此凋朱颜凋:凋谢。
B.连峰去天不盈尺去:离开。
C.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因为。
D.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丛菊两开他日泪B.万里悲秋常作客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4. 下列各句中加划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B.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C.海外徒闻更九州徒:空D.如何四纪为天子四纪:四十年5.下列解释,适合原意的一项是()A.“问君西游何时还”,“君”实指唐明皇,非泛然而言。
B.“畏途巉岩不可攀”,言忠臣义士虽欲从国君于难,但道路险阻,不可以猝然攀附也。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复申之,言其险之极,一言之不足,再言之也。
D.“连峰去天不盈尺”至段末,尽言蜀道险难之状,疏远之臣若李白者,虽欲从君于难,又胡为而能来也?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
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
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从时间的向度来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内容和品质的纬度来看,却并不是呈现为鲜明的向前发展和进步性,而是出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存的倾向。
中国海洋小说最初是以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的形式出现的。
庄子的《秋水》就描述了一个“北海若”的海神形象。
在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的《山海经》中,海神形成了一个群体,成为各个海域的统治神。
这是先民对海洋充满敬畏的体现,先民觉得海洋神圣、怪异、神秘,绝非人类所能接近。
于是,海洋就成了神话的一部分。
神话叙事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叙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模式,其形态美学则是变异、想象和一定程度纪实的融合,因此艺术风格瑰丽,奇幻。
船的出现改变了古人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海洋思维。
人类坐着船进入海洋,从事海上贸易、海洋探险和海上劳动,撩起了大海神秘的面纱,使大海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对海洋的敬畏之感骤然下降。
反映在海洋文学叙事上,那就是奇幻和瑰丽的想象性虚拟构建逐渐被实际内容取代,整个叙事思维大势从空中落到了大地。
于是神话叙事的精髓一部分演化为《搜神记》《博物志》等笔记体叙事,而大部分则随着海洋神秘感的消失而渐渐消散。
海洋小说从神话叙事发展到笔记体叙事反映出古人对海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表露出他们海洋思维的模糊和矛盾。
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

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下册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初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西方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
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
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
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
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
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
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
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
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
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
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
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
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
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
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
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
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
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
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
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
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
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
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
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
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
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
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
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
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
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
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
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
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
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
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
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作为治国之具,从它用来治理国家那天起,就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
B.魏征用比喻来阐释法律工具主义,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着鞭子,这鞭子就是法律工具主义。
C.在古代要发挥法律治国之具的作用,皇帝至关重要。
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会使法律失去它应有的信用。
D.戴胄能够依法断案,没有判假冒履历的官员死刑,他认为“法乃天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不能随意变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源头,指明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
B.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起的作用。
C.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了君主的意志只能对发挥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起消极作用。
D.文章第三段,在论法与改革的关系时,运用商鞅变法,阐明改制与变法应相向而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管仲就认识到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而法律工具主义则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
B.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中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时发挥的作用更大。
C.商鞅变法的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与法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商鞅如果不颁布许多新法,其改革便可能难以成功。
D.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治,出现了贞观之治,可见法律工具主义是应该继承的古代文化遗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对台戏刘建超老街戏园子还真的来了一个敢唱对台戏的戏班子。
老街的戏园子据说建于明初,是一个雕梁画栋的木质二层楼。
在古戏楼的对面,还有个土石搭建的小楼,是专门用来唱对台戏的。
动荡的年代,古戏楼被砸毁,那土戏台被当作群众聚会的场所给保留下来。
后来,在古戏楼的遗址上,老街重建了新戏楼,虽然赏心悦目,却是少了古朴厚重,令人扼腕。
老街戏迷之间经常是打擂唱个对台戏取乐,但是在戏园子里真的鸣锣打鼓唱对台戏的事情还没有发生过。
敢来老街唱对台戏的是豫北的赵家戏班。
老街的戏班子不说在豫西,在周边的几个近邻省份都是享有名声的。
想来老街找台口的,一般都是趁着老街剧团去外地演出,来打个时间差就走。
老街人好戏,票房好,可是只要地头蛇在盘卧,外地的戏班子是不会来缠事的,老街剧团也就生出些傲慢来。
赵家戏班子班主赵大大中等身材,精明干练,唱武生出身,也是年少出名,在豫东算得上叫得响的角儿。
赵大大带着戏班子走南闯北,唯独没有来老街风光过。
这次要在老街硬碰硬地唱个对台戏,争个台口,也是硬了腰板咬了牙的。
在老街唱对台戏也是有讲究的。
唱对台戏的班子只能在老街戏园子的土戏台上演出,而且出演的剧目也必须同在戏楼里上演的曲目一样,两个台子唱同一出戏,一周时间,谁赢下的观众多谁获胜。
土台子获胜进戏楼演出,土台子失败卷铺盖滚蛋。
两者的演出环境优劣分明,在土台子上演出本身就先败了一节。
赵家班也是探听到了,老街剧团正在上演《武松打虎》,这也正是赵大大的拿手戏,所以才敢来老街叫板。
支撑起戏台,赵家班开演。
赵家班唱了两天,上座的人不足两成。
赵大大开始上火,嘴上起泡。
一大家子人,支起摊子吃喝拉撒的开销不说,如果就此收场,那赵家班的名声也就如撒到地上的浆面条,拾掇不起来了。
赵大大茶饭不思,唉声叹气。
管事的来找躺在鋪上愣神的赵大大,说是来了个打炮的,自称能帮咱赢下台口。
豫西一带把没有在戏班子里挂名,靠去别的戏班子客串一把、混口饭吃的艺人称作“打炮”,意思是放一炮就走,这种人往往会有某个方面的绝活,所以戏班子也都是好吃好喝地待着。
进来的是个中年人,看着也不是很精神,低着头,垂着脸。
赵大大上下打量着来人,问:“有绝活?”中年人声音慢慢地应着:“到时候看呗。
”赵大大对管事的人说:“吩咐伙上,中午小酥肉。
”中年人在戏班里吃了两天,也不提登台的事,总是说“别急,别急,不到时候”。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A .老虎把武松翻下台的戏份儿之所以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是因为演员能够推陈出新,不按套路出牌,此创意给大家烂熟的剧情增加了波澜,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B .情节前后照应:老街剧团因实力超群、遐迩闻名、缺少竞争,也就生出些傲慢来为开头,赵家戏班子点了对台戏并赢了老街剧团后,使得老街剧团排练得更认真更讲究为结尾,首尾呼应。
C .小说描写打炮的中年人,欲扬先抑:从他的肖像描写“不是很精神,低粉头,垂着脸”,到好吃好喝两天就是不提上场的事,只会演老虎,都是为后面的精彩演出蓄势。
D .小说借看管戏园子的老师傅之眼点明打炮中年人的身份是退了位的老街剧团的团长洛半城,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强烈的好奇心,让小说情节完整,不留悬念。
5.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4分)6. 小说结局“赵家戏班子再也没来老街戏园子演过对台戏,但每次赵家戏班子路过老街,都会在土台子公演一场,以谢洛半城当年相救之恩”,在表现主题意蕴方面有什么作用? (5分)二、古代诗文阅读(5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D.蒋重珍关心边事,主张防守为先。
南宋时期,边关局势一直比较紧张,重珍不主张急于出兵,更反对失败后为挽回面子而置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于不顾,感情用事。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5分)(2)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小题。
山寺见牡丹刘子翚【注】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
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
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
夸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
【注】刘子翚(huī)(1101~1147),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
1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首联写出了牡丹花开时的耀眼夺目,“新”突出了诗人在倦游中看到牡丹的新奇惊艳之感。
B.颔联写牡丹养在公卿家,赏牡丹的也是富家人,“穿”“傍”二字也暗示出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C.颈联表现了诗人年华逝去之愁和难以再回中原之恨,而中原战乱正是诗人漂泊的原因。
D.尾联的“意萧索”是说诗人暮春到山寺寻牡丹,却只看到几朵残花,因此感到意兴阑珊。
E.前两联叙写了诗人在洛阳载酒傍花的经历,是为了表明他出身富贵,为人得意率性,放纵奢华。
12.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7小题,15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1)、《蜀道难》中,借黄鹤与猿猱来衬托“蜀道”山高路险的诗句:,。
(2)、《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取得成功的句子是:,。
(4)、《登高》中,诗人借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
(5)、《琵琶行》中,能体现诗人与琵琶女情感共鸣,并且体现全文主旨的一句是:,。
(6)、《锦瑟》 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追忆的句子是:,。
(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同时运用生动的比喻来描写赤壁雄奇壮丽景物的语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