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的小说观念和文学实践的悖离

合集下载

山东省2021版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C卷

山东省2021版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C卷

山东省2021版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8分)1. (2分)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B .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C .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D . 彼且恶乎待哉2. (6分) (2020高二上·明光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不严格区分原著与续书而泛谈所谓《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行为,造成了《红楼梦》评论的庸俗。

周汝昌先生___▲___,心明眼亮,一针见血指出唯一的门径就是把《红楼梦》的版本研究搞深搞透。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区分了“两种《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___▲__,最后才能归结到中华文化本身的特质和其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纠缠。

当然,后四十回续书在鼓舞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及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封建家族和官场的黑暗方面也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

(),以及审美意度之__▲__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用天壤之别、南辕北辙这样的字眼形容也并不过分。

而周先生从一开始进入《红楼梦》,就抓住“版本”这个红学中的“死结”,锲而不舍、__▲__,从各个层面、角度来研究、论述、分析、讲说,使这个问题逐步得到彻底清理,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

这也就是为什么周先生又说红学是中华文化之学,是“新国学”的原因所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老马识途寻根究底戛戛独造兀兀穷年B . 轻车熟路寻根究底奋身独步宵衣旰食C . 老马识途蔓引株求奋身独步兀兀穷年D . 轻车熟路蔓引株求戛戛独造宵衣旰食(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所以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灵性价值之高远追求B . 所以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追求高远的灵性价值C . 但是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追求高远的灵性价值D . 但是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灵性价值之高远追求(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揭示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B . 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C . 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揭示和解决,使曹雪芹的伟大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刻昭然于天下D . 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曹雪芹的伟大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刻昭然于天下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3. (6分) (2019高三上·汉中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为《河中石兽》。

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

本文选自《阅徽草堂笔记》。

题目是编者加的。

《阅徽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国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除《红楼梦》外,尚有《三国演义》《水许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为什么《红楼梦》又独独高居于其他名著之上而被推崇为最伟大、艺术成就最高的巨著呢?在《红楼梦》之前,我国的长篇小说,总是在述说前人的故事,或取材于史书,或据传说演绎,即便有取自当代社会的,也多为奇闻轶事之类,仍属不相干者在说他人的故事。

所以小说是小说,作者是作者,读者、评论者也只看小说写得如何,却没有人去关心小说的作者,因为谁都知道那些作者,不论是罗贯中、施耐庵或吴承恩,都与诸葛亮、宋江、孙悟空等拉不上任何关系。

所以,当时人索隐《红楼梦》写的是谁的故事时,总从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纳兰明珠与纳兰性德、张侯家事或康熙间的一批名人名臣的事去比附,再也想不到作者在取材上会有全然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思路,开始用现实题材进行创作。

《红楼梦》一反从前只取古人或他人故事来编写小说的旧方法,它是在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的。

但《红楼梦》写的不是一家一事一人,它不是自传体小说,也不是小说化了的曹氏一门的兴衰史,虽则在小说中毫无疑问地融入了大量作者自身见闻、经历和自己家庭荣枯变化的种种可供其创作构思的素材。

只是作者搜罗并加以提炼的素材的来源和范围都要更广泛得多,其目光和思想,更是从几个家庭扩展到整个现实社会和人生,《红楼梦》一出来,传统的写人的手法都打破了,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了。

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

这一看法,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诸葛亮在小说中是一个十足理想化的甚至神化了的人物,成了智慧的化身,你很难从他身上找出什么缺点来;高俅先是流氓无赖,后成奸邪权臣,你也找不到他还有哪一点可以肯定的,除了踢得一脚好球;倒是神话人物孙悟空、猪八戒还复杂一点。

2021年定兴实甫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定兴实甫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定兴实甫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旧梁实秋①俗语说,“人不如故,衣不如新”。

其实,衣着之类还是旧的舒适。

新装上身之后,东也不敢坐,西也不敢靠,战战兢兢。

我看见过有人全神贯注在他的新西装裤管上的那一条直线,坐下之后第一桩事便是用手在膝盖处提动几下,生恐膝部把他的笔直的裤管撑得变成了口袋。

人生至此,还有什么趣味可说!看见过爱因斯坦的小照么?他总是披着那一件敞着领口胸怀的松松大大的破夹克,上面少不了烟灰烧出的小洞,更不会没有一片片的汗斑油渍,但是他在这件破旧衣裳遮盖之下优哉游哉的神游于太虚之表。

《世说新语》记载着:“桓车骑不好着新衣,浴后妇故进新衣与,车骑大怒,催使持去,妇更持还,传语云,‘衣不经新,何由得故?’桓公大笑着之。

”桓冲真是好说话,他应该说,“有旧衣可着,何用新为?”也许他是为了保持阃内安宁,所以才一笑置之。

“杀头而便冠”的事情,我还没有见过;但是“削足而适履”的行为,则颇多类似的例证。

一般人穿的鞋,其制作设计很少有顾到一只脚是有五个趾头的,穿这样的鞋虽然无需“削”足,但是我敢说五个脚趾绝对缺乏生存空间。

有人硬是觉得,新鞋不好穿,敝屣不可弃。

②“新屋落成”金圣叹列为“不亦快哉”之一,快哉尽管快哉,随后那“树小墙新”的一段暴发气象却是令人难堪。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但是需要等待多久!一栋建筑要等到相当破旧,才能有“树林阴翳,鸟声上下”之趣,才能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之乐。

西洋的庭园,不时的要剪草,要修树,要打扮得新鲜耀眼,我们的园艺的标准显然的有些不同,即使是帝王之家的园囿也要在亭阁楼台画栋雕梁之外安排一个“濠濮间”“谐趣园”,表示一点点陈旧古老的萧瑟之气。

至于讲学的上庠,要是墙上没有多年蔓生的常春藤,基脚上没有远年积留的苔藓,那还能算是第一流么?③旧的事物之所以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有内容,能唤起人的回忆。

纪昀与蒲松龄小说观之异中有同

纪昀与蒲松龄小说观之异中有同

文化的美妙想法。

无可否认,迄今的文化是完全男性的,男人创造了工业、艺术、科学、贸易、国家和宗教,他们不只具有男人的特征,而且在维持和不断更新中也需要男性力量。

这意味着,人类的个体灵魂拥有的财富基本上是男性积累起来的,而且当然是男性的。

女性在现实文化形态里所处的这种情形,迫使她们只能退回到自身的身体感觉,由此出发来坚守自己独立的生命体验与价值立场。

这是现代女权主义文学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身体写作”的文化语境。

三、阴性书写与身体写作劳伦斯认为:“女人比男人更善于体验自己的心情感受,也更重视自己的心情感受,所以她们个人的意识要比男人们更强。

”王安忆也宣称要把性写到作品中去,如果写人不写其性,是不能全面表现人的,也不能写到人的核心,如果你是一个真正严肃的有深度的作家,性这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就像西苏所宣扬的那样,用肉体表达思想。

因为“男人们受诱惑去追求世俗功名,妇女们则只有身体,她们是身体,因而更多的写作。

”阴性书写归属于一种经验性书写,主要凸显女性气质,阐发阳性象征秩序下被边陲化、被缄默化和压抑的女性特质。

女性的书写必须通过自己的身体,才能把长久被压抑在社会底层的各种情绪,把女性的特质给发掘出来。

因为女性写作也是飞翔。

她们的翅膀是爱,是用新、用生命的体温去感知和思考,是守护“一朵盛开在心灵里的玫瑰”,那是上帝在天堂里为女人创造的。

西苏十分重视书写中的性别差异,她指出:我必须小心谨慎地处理性别差异,以避免落入男性!阳性与女性!阴性之混淆,因为有些男人不会压抑他们的阴性特质,而有些女人却又强烈地展现她们的阳性特质。

此种男!女,阴!阳特质的混乱,正是女性中心批评领域中时常被人们所触及的核心问题之一。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在投身参加民族革命运动的书写中,都发挥了较为强大的男性!阳性特质,以致在男性模拟中丧失女性自身独特的阴性特质。

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

此种排斥女性特质的情感,导致大量男性模拟的女性人物涌现。

天津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题(附答案)【优选】

天津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题(附答案)【优选】

天津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题(附答案)【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影青瓷韦延才纪项是铜城有名的收藏家,闲了没事就爱往乡下转悠转悠,几年下来,还真淘了不少宝贝。

这天,纪项来到凤庄,无意中看到一户人家里有一只宋代的影青瓷。

那是一只小瓷碗,保管得很好,虽然不是什么大宝贝,但在铜城,这种东西已经很少见了。

纪项就询问主人丁大爷,这个碗卖不卖?丁大爷摇了摇头,不卖,这是咱家唯一的宝贝哩。

纪项还是很想得到这件宝贝,开了3000元的价钱,丁大爷还是坚持不卖。

纪项只好作罢,都说宝贝与有缘人为伴。

如果有缘,用不了多少钱就能得到;若是无缘,即使煞费苦心你也与它擦肩而过。

纪项回来后,常常想起凤庄看到的那件影青瓷。

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小宝贝,纪项是不屑一顾的,他家里的藏品都有半屋子了。

纪项之所以想得到这件影青瓷,是因为它另有一番深意。

众所周知,铜城是个千年的瓷乡,据铜城志记载,铜城的岭垌村,宋代时有影青瓷窑一百多座。

而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铜城这个与景德镇相距甚远的小地方,能生产出与之相姣美的影青瓷,可见当时铜城制瓷技艺之高超。

这些影青瓷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丽洁净,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故有“假玉器”之称。

可目前铜城所产的影青瓷存世极少了不久,纪项没事儿又像往常一样去城南的古董街淘宝,看了几个古董店,都没相中什么宝贝,便准备打道回府。

在街上没走几步,看到几个人围在一起,拿着一件东西谈论着它的真假与来历。

纪项便凑了上去,一看,眼睛不禁亮了起来,那件东西不正是他在凤庄丁大爷家看到的影青瓷么?卖主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人长得结实憨厚。

看的人中也没几个识货的,价钱大概给得很低,小伙子有点激动和着急,他从一个中年人手中拿回瓷碗,说你们都不识货,别看了,人家可是给了3000块钱的,我爷爷还舍不得卖呢。

有人发出嘘声,一人说,给3000块,脑残了吧,300我还要考虑考虑呢。

纪项问,那你要多少钱呢。

2021届河北省沧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1届河北省沧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2021届河北省沧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现代白话新诗,中国的诗歌语言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嬗变演化、发展创新,形成千姿百态的不同脉络和流派。

其间,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内外交相影响,互为两翼。

就诗歌的文化之用而言,作为文学之一体,诗歌本身就是文化之一端,不但要受到哲学、绘画、音乐、风俗等相邻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反映和体现。

诗学与书论、画论、乐论等不仅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而且常常需要互相参照才能有新的开拓。

诗歌的发展,既受到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如镜子一样,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的光辉。

一代有一代之文化,一代文化哺育一代诗歌。

中国诗歌的发展,既源自内在语言形式的演化,也受制于不同时代政治生活、经济基础等硬背景的变化,而以文化心理为代表的软实力,正是其间起到重要作用的桥梁。

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其间的反映、影响关系,有如水洒在地上,浸湿附近的土壤是水的本性,但被浸湿的程度则需要视土壤情况而定;又如发光体与反射体,在合适的时候,还会相互映衬。

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的较快,有的较慢;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隐晦,有的显露;有的变形,有的变质;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多元的;有的是支配,有的是渗透;有的断章取义,痕迹俱在,有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的文化内容可以直接入诗,有的则需要通过作家的中介、过滤。

2021年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

《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12 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言“和”的几种主要涵义。

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从在语词方面有体现,还蕴含在其整体艺术形象中的,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

徐复观先生说,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

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集中、最完整的体现。

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和美艳(《桃夭》);观梅花盛开而衰,即悲青春和爱情之流逝(《摽有梅》);见风雨鸡鸣,则有亲人之盼(《风雨》))。

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

《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

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

《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

那种本源于周代礼乐文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而《王风葛藟》,表达一个孤儿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又不忍卒读。

显然,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是不能写出的。

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期论文纪昀的小说观念和文学实践的悖离Ji Yun’s literary practice against his novel idea学生姓名张婕学院名称人文学院学号20111004230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王军明2014年8月15日摘要纪昀是清代的一代文宗,他的小说观念在清朝的文学思潮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文以《阅微草堂笔记》为落脚点,通过与《聊斋志异》的比较,分析纪昀的小说观念,以及他的小说观念和文学实践的悖离,并能够分析产生这种悖离的原因。

关键词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小说观念;文学实践AbstractJi Yun is the great respected Master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his novel concept holds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Qing Dynasty literary trend. In this paper, i will analysis Ji Yun's idea of the novel through comparing "notes of Yuewei cottage" with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I will search fo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is novel idea and literary practice,and Analysis reasons of this phenomenon.Keywords Ji Yun notes of Yuewei cottage novel idea literary practice目录1.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纪昀的小说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从《阅微草堂笔记》看纪昀的小说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纪昀的文学实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阅微草堂笔记》与纪昀小说观念的悖离.....................................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纪昀的小说观念与文学实践悖离的原因 (6)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绪论志怪小说发展至《聊斋志异》之后更是进入了一个高峰,此后志怪小说延续此风,极尽虚构想象之能事,难有出其右者。

而纪昀在《聊斋志异》鼎盛时期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小说观念,不提倡绮丽的矫饰和缺乏真实的虚构,他在承袭古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突破创新,开一代之新风。

研究其小说观念对于把握清代的文学思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典型代表《阅微草堂笔记》来解读纪昀的小说观念,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解读《阅微草堂笔记》以及阐述《四库全书》不录《聊斋志异》的原因来分析纪昀的小说观念。

第二部分是通过《阅微草堂笔记》分析纪昀的文学实践,以及浅析纪昀的小说观念与文学实践相悖离的原因。

最后做出总结。

虽然学界对这一论点多有研究探讨,但笔者觉得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希望本人的浅显分析可以对此做出微末的贡献。

2.纪昀的小说观念在漫长的封建长河之中,虽然小说长期受到各大文宗的轻视,但小说创作的步伐一直没有止歇。

到了清代,小说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它们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纪昀以才名世,作为德高望重的一代文宗,其小说观念对于把握清代整体的小说创作观念和文艺思潮具有重要意义。

2.1 从《阅微草堂笔记》看纪昀的小说观念《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随笔体小说集,在《四库全书》完成前一年纪昀开始创作《滦阳消夏录》,此后逐渐完成《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后由其学生盛时彦合五书为一篇,命名曰:《阅微草堂笔记五种》。

《阅微草堂笔记》与袁枚的《子不语》一书齐名,是清代颇有影响的文言小说,故而以此来看纪昀的小说观念是极为合适的。

《阅微草堂笔记》全书由篇幅短小的奇异故事组成,内容博杂,纵观古今,包罗万象,不仅搜集了流传于当时的狐鬼神仙等乡野怪谈,还叙述着不同地域的奇闻异俗,以及对古代文化、历史事实的考证等。

其学生盛时彦在《阅微草堂笔记》的序言中写道:“滦阳消夏录等五书俶诡奇谲无所不载,洸洋恣肆无所不言”,同时又有纪昀在《如是我闻》、《槐西杂志》等自序中一再强调“惟时拈纸墨,追录旧闻”、“或时有异闻,偶题片纸;或忽忆旧事,拟补前篇”,这些都反映了纪昀对小说追求一种内容上的博杂。

但是纪昀并非毫无原则地追求这种“博杂”,纪昀对于小说是有一定的标准的。

通读《阅微草堂笔记》我们不难发现其书中充斥着浓厚的封建教化意义,如《姑妄听之》(三)第一则:“文安有佣工古北口外者,久无音问。

其父母值岁荒,亦就食口外,且觅子,亦久无音问……忽有女子整衣出,延入上座,拜而侍立……莫测其由,起而固诘。

则失声伏地曰:“儿不敢欺翁姑。

儿狐女也,尝与翁姑之子为夫妇。

本出相悦,无相媚意,不虞其爱恋过度,竟以瘵亡。

心恒愧悔,故誓不别适,依其墓以居。

今无意与翁姑遇,幸勿他往,儿尚能养翁姑。

”……狐女奉事无不至,……不期感动土神,闻于岳帝,岳帝悯之,许不待丹成,解形证果……”[1]这则故事讲述了一名狐女因孝感动上苍得以飞升成仙的故事,也反映了纪昀对于封建礼教、伦理道德的宣扬。

同时,纪昀曾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发表过这样的言论:“书原志怪,未免为例不纯”,所以在纪昀的小说观念里小说所记录的事实还要奇异非常。

而且从《阅微草堂笔记》来看,纪昀所理解的小说形式是一种由许多短篇小故事组成的集子。

在纪昀的观念里,小说要具有真实性,而他的这种“真实性”是非常狭隘的,这种真实要求记载的故事凿然有据以及对奇闻异事的讲述不能带有任何夸饰的成分。

他的这种真实其实已经等同于生活的真实了,并没有一种对于生活的艺术升华。

如《如是我闻》(三)中讲述山东一个村女在流离失所后成为了奴婢,后来被主人许配给某奴仆,婚后互相讲述身世,才知道二人年幼时曾定下过亲事。

纪昀的叔父曾惋惜纪昀未对此事进行点缀修饰,不然就能成为传奇了。

盛时彦在《姑妄听之》跋文中引过纪昀的一段话:“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2]由此可见纪昀是极力反对小说的想象和虚构的。

2.2 《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除了小说自古以来地位低下不得重视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呢?《四库全书》是官修丛书,反映了当时清廷的国家文化政策以及当时盛行的文学潮流。

徐珂曾说过《聊斋志异》不被收入《四库全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中的《罗刹海市》里面以女扮男装来讥讽满人易服之事,但以此为因,似乎不足为范。

《四库全书总目》卷首“圣谕”其一云:“然古今来著作之手无虑数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或未登柱史,正宜及时采集,汇送京师,以张千古同文之盛。

其令直省督抚会同学政等通饬所属,加意购访。

除坊肆所售举业时文及民间之无用族谱尺牍屏幛寿言等类,又其人本无实学,不过嫁名驰骛,编刻酬唱诗文,琐屑无当者,均无庸采取外,其历代流传旧书,内有阐明性学治法,关系世道人心者,自当首先购觅。

”[3]这反映了乾隆提倡实用主义的书籍,而《聊斋志异》作为一本光怪陆离的志怪小说是不符合乾隆的选书标准的,所以《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纪昀与蒲松龄的小说观念的差异。

很明显,《聊斋志异》讲究虚构和想象,塑造了光怪陆离的妖狐艳鬼等形象,讲述着虚幻飘渺的奇幻故事。

而《阅微草堂笔记》反映了纪昀“大旨要归于醇正”的审美倾向,他的小说观念是要求小说真实,反对点缀想象。

纪昀的儿子纪汝佶曾模仿《聊斋志异》创作过几篇作品,但纪昀在写序跋时曾说:“见《聊斋志异》抄本,又误堕其窠臼。

”[4]不难看出纪昀对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是非常不满的。

他的学生盛时彦在《姑妄听之》的序跋中曾引用过纪昀的话:“《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

虞初以下,干宝以上,古书多佚矣。

其可见完佚者,刘敬叔《异苑》、陶潜《续搜神记》,小说类也;《飞燕外传》、《会真记》,传记类也。

《太平广记》,事以类聚,故可并收。

今一书而兼二体,所未解也。

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昵之词,蝶狎之态,细微曲折,摩绘如生。

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见之?又所未解也。

留仙之才,余诚莫逮其万一。

惟此二事,则夏虫不免疑冰。

”[4]盛时彦的言语虽然委婉,但是字里行间透露着对蒲松龄的轻视,也向我们反映了纪昀对待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态度。

从盛时彦的序跋中我们可以明确地得知纪昀对《聊斋志异》有两方面的不满。

一是纪昀不满《聊斋志异》一书而兼二体。

他认为小说和传奇是两种题材,不可以像《聊斋志异》那样既有小说又有传奇,这样的写法自古以来是没有的,这让追求“大旨要归于醇正”的纪昀无法容忍。

二是纪昀不满《聊斋志异》的想象和虚构,纪昀取法汉儒的小说观念,排斥唐传奇的绚丽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