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桐城文人

合集下载

曾国藩与桐城派古文家梅曾亮之关系发微

曾国藩与桐城派古文家梅曾亮之关系发微
第5 3 卷 第4 期
2 0 1 7年 7月
广西 师范 大学 学报 : 哲 学社会 科 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Gu a n g x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 为 矛盾 / 问题 的 曾 国 藩
“ 曾 国藩 与桐城 文派 的关 系 , 一直 是桩 不 大不小 的学 术公 案 ” [ 1 J 4 。说 它是 公 案 , 是 因为 自晚清 迄 今 , 包括 曾 国藩 在 内, 对 二 者关 系 的论 说 言人 人殊 , 莫 衷一 是 。 ①曾国藩对 自己与 桐城 派 关 系 的表 述也 有前 后 柢牾 之 处, 咸 丰八 年 ( 1 8 5 8 ) 十二 月 廿一二 日作《 欧 阳生 文 集 序 》 大 赞 桐 城文 派 , 并将 好 友 吴 敏 树 ( 南屏) 纳 入 桐城 谱
Vol _ 53 No . 4
J u l y, 2 0 1 7
曾 国藩 与桐 城派 古 文 家梅 曾亮 之关 系发 微
谢 海 林
( 海 南 师范 大学 文 学 院 , 海南 海 口 5 7 1 1 5 8 )
[ 摘 要] 曾国藩与桐城派的关系是一桩学术公案。与梅曾亮的直接交往, 事关曾国藩与桐城派传承流 变等重要1 ' 7 题。学界对曾、 梅关系的考订, 或文献征览欠备, 或文本研理未尽, 始终未能窥其全貌。通过梳理 曾国藩 日常交游、 书籍阅读等相关文献, 可知 曾国藩对梅 曾亮及其古文的看法是动态变化的, 成丰二年之前

曾国藩与桐城文人

曾国藩与桐城文人

文人 特 别 关 爱 和培 养 , 得 桐 城 文 人 对 他 的信 任 。与 此 同 时 , 城 文 人 要 实 现 自 己 的 政 治 抱 负 , 兴 桐 城 派 三 祖 的 文 学 赢 桐 振
事业 , 必 须 追 随 曾 国藩 , 助 其 声 望 , 大 桐 城 派 的影 响 。 曾 国 藩 看 重 桐 城 文 人 , 城 文 人 愿 为 曾 氏 效 力 , 为 历 史 的 也 借 扩 桐 成
多归 向桐城 , ‘ 城 派 ’ ” 正 打 出 “ 城 派 ” 号 桐 。真 桐 旗
份 , 镇 两江 , 的主要 任 务就 是率 领 清军镇 压 太 坐 他 平天 国 。 曾国藩深 知光 靠枪 杆 子 尚不 足 以镇 压 太 平军 , 还必 须 靠笔 杆子 。他 深 知舆论 的重要 性 , 自
化 和瓦 解太 平 军 。而桐 城 派 就 是 一 个 人 才 库 , 有
深摈 有宋诸 子 义理 之说 , 以为不 足复 存 , 为 文尤 其 芜 杂 寡要 。姚 先生 独 排 众 议 , 以为 义 理 、 据 、 考 词
章 , 者不 可偏 废 。必义 理 为质 , 三 而后 文 有 所 附 ,
2 1 年 2月 00 第2 9卷 第 2期
安 庆 师 范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un l f n i e cesC lg ( o il ce c dt n o ra o qn T a h r ol e S c i eE io ) 0 e 2 1
必 然
关 键词 : 曾 国藩 ;桐 城 文人 ;桐 城 派
中 图分 类 号 :K8 8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1 0 —4 3 ( 0 0 0 —0 7 —0 03 70 21)2 0 3 5

一门两宰相,桐城张氏家族的兴衰

一门两宰相,桐城张氏家族的兴衰

一门两宰相,桐城张氏家族的兴衰01在安徽省安庆市北部,有一个县级市桐城,春秋时期为桐子国,因为当地适宜种植油桐树而得名。

桐城城市虽小,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提起这个城市人们自然会想到大名鼎鼎的“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也称桐城古文派。

桐城派的文章具有简明达意,条理清晰,论点鲜明,逻辑性强,辞句精练的特点。

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的“四祖”。

清代重臣曾国藩也称自己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取自桐城派。

桐城派从康熙朝一直绵延至清末,高居清代文坛200余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地位显赫,由此桐城被誉为“文都”。

明清两代,桐城一地考中进士240人,举人640人。

现代的桐城也是人才辈出,桐城籍的两院院士就达十位以上。

1902年由国学大师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在历年高考中屡创佳绩,众多学子考入国内顶级院校。

桐城的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城中的700年历史的文庙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城内另外一处全国文保单位,则与桐城的张氏家族祖孙三代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青睐,合家顶戴,满门朱紫,一门两宰相的故事有关。

02在桐城老城区的南部,有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巷,称做“六尺巷”。

它的全长不过一百多米,却有着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清代康熙年间,巷子的两侧分别住着张,吴两家,张家即是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家人。

张英治国辅政,才学出众,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等典籍的总裁官。

他不仅身居高位,还任过皇太子胤礽的老师。

而邻居吴家也是一个官宦之家。

两家宅子之间原来有空隙,可是吴家在修建房屋的时候越过了中线。

这个举动让张家不愿意了,与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

两家对于宅界互不相让。

双方将官司打到了县衙,因为双方都是官位显赫的名门望族,这让县官遇到了难题,也不敢轻易了断。

于是张家人写信到京城向张英诉说求援。

张英获悉事情由来后,马上写了一首诗寄回老家:“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桐城派——精选推荐

桐城派——精选推荐

桐城派简介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安徽桐城人,故名。

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

桐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

古县名始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

桐城派,上溯到明末清初。

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派的某些特征,是桐城派前驱。

桐城派,有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种著作、数以亿字的资料---这些数字就是崛起于200余年前的桐城散文派在200余年间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

“桐城派”奠基人---戴名世(1653~1713);方苞(1668~1749)。

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

桐城派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姚莹,曾国藩,吴汝纶,马其昶。

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

发展历程方苞,44岁因受乡先辈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案牵连而入狱。

方苞以文章道德名于当世,继承归有光“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

“义”指中心即正统的基本观点;“法”指表达中心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修辞等。

“义”与“法”之间为一经一纬,相辅相成,即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

倡语言“雅洁“,淘杂质,反对俚俗和繁芜,造清真雅谨朴质文体。

对唐宋以来古文运动创作经验总结,在文学批评史上有积极意义。

“义法”论创立,为桐城文派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大魁、沈彤、沈庭芳等弟子,尤刘大魁有建树,为桐城文派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

刘大魁,擅文辞。

青年游学京城,拜方苞门下,著作颇丰。

补充发展了方苞“义法”论,重于古文艺术。

其指出文字“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重视艺术体现。

提出“神气”“音节”“字句”理论。

从曾国藩看桐城派中兴

从曾国藩看桐城派中兴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它尊奉程、朱道统,并以承继秦汉以至唐宋八家文统相标榜,作为一种恢宏壮观的文学现象,为中国文学史所仅见。

桐城派从产生到覆亡的变化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桐城派创始于清康雍乾年间,方苞、刘大櫆是这一时期代表人物,他们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为桐城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时期是姚鼐和他的弟子门人活动的时期,此时的桐城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声势浩大,煊赫一时。

鸦片战争以后到二十世纪初是桐城派的第三个时期。

作为本时期散文正宗的仍是桐城派,但是随着几位重要的同城作家的离世,桐城派面临着衰落的局面。

这时高举桐城派的大旗,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使桐城派呈现所谓“中兴”局面的是曾国藩。

因此曾国藩有桐城派“中兴的盟主”之称。

但让人有些不可理解的是,作为湘军统帅、洋务运动的力倡者,曾国藩为何会在桐城派行将衰落时“出而振之”,以自己的名位使“桐城派”中兴呢?首先,曾国藩自幼喜好古文。

如此对古文辞的喜爱,自然使他注目于当时影响最大的古文流派——桐城派。

其次,晚清桐城派对程朱义理的坚守及对西学的关注正好与曾国藩的“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不谋而合。

最后,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曾国藩借桐城派文章来为洋务运动摇旗呐喊,这不仅可以减少来自顽固派的阻力,亦可整合天下知识分子致力于洋务。

因为,桐城派古文以宣扬程朱义理为中心内容,以维护“道统”著称。

凭借桐城派文章来倡导洋务,这不仅能最恰当地宣扬其“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亦能减少来自顽固派的攻击。

当然在古文理论,曾国藩不仅继承了桐城三祖文学主张,还在新的环境及形势下有所开拓与创新。

第一:“经世致用”与“胸襟”、“器识”。

经世致用思潮大抵贯穿了桐城派文论的始终。

曾国藩注意到后便长期接受注重经世致用,探讨有用之学的湖湘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面对当时桐城古文的现状,一方面作为文学家的曾国藩开始意识到桐城古文在继承者那里已显露出“有物之言则少”的“空疏”、“琐屑”之流弊;另一方面作为政治家的敏感使他早就意识到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矛盾纷繁的社会现实,仅凭空洞的教条,烦琐的考证,实难直接地起到救世除弊,振兴中国的作用。

略述桐城文派的发展过程

略述桐城文派的发展过程

略述桐城文派的发展过程桐城文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1)初创时期时间为清康熙、乾隆年间,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

明中叶以后,桐城学术兴起。

明末清初,方以智、钱澄之等人致力于古文振兴,开桐城派先河。

戴名世是桐城派孕育过程的继往开来者,提出了“言有物”、“修辞立其诚”的见解,实为桐城派义法理论的先驱。

方苞,“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

以后,他在《读史记八书》、《书史记十表后》中提出了“义法”主张。

方苞授徒数十年,成为推动桐城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

刘大櫆,主要在乾隆时期,继承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神气”说。

其弟子以桐城姚鼐、王灼、歙县吴定、程晋芳、常州钱鲁斯等最为著名。

其徒有阳湖陆补孙、陆邵人、董估成、董思诚、张琦、武进董士锡、谢士元、汤春帆、无锡秦小岘,山阴王绍文、钱塘戴熙等数十人,自成“阳湖派”——实为桐城派初创期的别支。

(2)兴盛时期时间为乾隆年间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代表人物是姚鼐,以及其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刘开。

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提出出了桐城派的旗号,阐述了方苞、刘大櫆以及姚鼐之间理论继承关系,揭示桐城古文形成。

姚鼐中、晚年先后主讲钟山、梅花、紫阳、敬敷书院四十余年,传授古文法,培养写作人才。

为文提倡“考据、义理、辞章”兼备,编《古文辞类纂》。

世人称为古文读本最精赅之书。

桐城派至姚鼐,文章风气始遍及全国,形成“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

姚氏门下以上元梅宗亮、管同和桐城方东树、姚莹影响较大,世称“姚门四杰”。

其次桐城刘开、新城陈用光、娄县姚椿、宝山毛岳生等亦在高足之列。

弟子再传弟子,以致南北诸省,皆有桐城派传人,形成了一个声势颇大的古文流派。

(3)末流时期时间为1840年鸦P战争后至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代表人物曾国藩及“曾门四大弟子”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

曾氏自称私淑姚鼐,世称“湘乡派”,实为桐城派的变体。

曾国藩对桐城派文学的贡献与成绩

曾国藩对桐城派文学的贡献与成绩

曾国藩对桐城派文学的贡献与成绩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从清朝康熙末年崛起,到同治年间王先谦、林纾等为末代大师,前后200多年,行文风格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桐城派以其“简洁、雅致”的文风,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也是桐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文学上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的实用性和道德性。

他的散文风格“雄奇瑰丽、气势磅礴”,对桐城派文风进行了积极的延续和发展。

曾国藩的门弟子众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等。

他们继承了曾国藩的文学思想,在桐城派中兴和复归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曾国藩及其门弟子在政治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通过政治手段保护了桐城派的文学传统,使其在清朝末年的文坛上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其次,他们在文学理论上也有所创新。

曾国藩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强调文章要具有实用性、道德性。

他的门弟子们也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文学理论,如张裕钊的“文以明道”、吴汝纶的“文章救国”等,为桐城派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曾国藩本人是桐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散文风格“雄奇瑰丽、气势磅礴”,对桐城派文风进行了积极的延续和发展。

他的门弟子们也在他的影响下,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张裕钊的《史通》、《文心雕龙》等,吴汝纶的《拟小子元稹谏书》、《救亡决论》等,薛福成的《庸庵文编》等。

总之,曾国藩及其门弟子在清末桐城派中兴与复归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取得了很高的成绩。

他们的文学思想和文学作品,为桐城派文学的发展和延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浅析曾国藩的湘乡派与桐城派的渊源

浅析曾国藩的湘乡派与桐城派的渊源

浅析曾国藩的湘乡派与桐城派的渊源作者:杨艳全孙金伟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8期摘要:曾国藩对桐城派假以援手,使其得以中兴,受曾国藩的威名的影响,形成了“湘乡派”。

由于“湘乡派”对桐城古文的改进,导致文风与早期桐城派风格有所不同,后世产生了湘乡派是否为桐城一派的争论,本文认为湘乡派是继承桐城派的基础上创新的,并非自创一派。

关键词:湘乡派;桐城派;渊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12-01随着姚鼐及其弟子的相继去世,桐城派古文的弊端也日益突出,面临岌岌可危、后继无人的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曾国藩对桐城派假以援手,终使桐城派避免了树倒猢狲散的危局,并取得了中兴。

曾国藩的身边也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幕客,后世也称为“湘乡派”,那么桐城派是否等于“湘乡派”,湘乡派是继承了桐城派的传统,还是篡改了桐城派?最早提出曾国藩自创门派的是吴敏树。

他在《与筱岑论文派书》中提出:“果以姚氏为宗,桐城为派,则侍郎(指曾国藩)之心,殊未必然”。

言外之意是说,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以姚氏为宗,桐城为派,论述桐城文派与世变相因的关系,并非出自曾国藩的真心实意,不过是一番表面文章,它只是曾国藩想借桐城派之名而别有所图的一种权术罢了。

而胡适在1922年发表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把“桐城=湘乡派”合二为一,相提并论。

现在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但是笔者认为湘乡派和桐城派是一脉相承的。

一、曾国藩承认自己是继承了桐城派的传统,并没有自创门派他言“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固然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但并不能说纯是弥天大谎。

曾国藩早年确实有过尊崇方姚的时期,他在《圣哲画像记》中,将姚鼐列为他所景仰的三十二人之一。

曾氏文集中,从精处、粗处、阳刚阴柔论文,作文讲求器识,强调情理,主张学文宜从摹仿入手,讲求讽诵之共,在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桐城古文理论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2月第29卷第2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 qing Teach 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Feb.2010Vol.29No.2曾国藩与桐城文人杨怀志(桐城中学,安徽桐城231400)摘要:出于文学情结和政治需要,曾国藩利用桐城派这面旗帜招揽天下英才,为其政治利益服务,表现出对桐城文人特别关爱和培养,赢得桐城文人对他的信任。

与此同时,桐城文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振兴桐城派三祖的文学事业,也必须追随曾国藩,借助其声望,扩大桐城派的影响。

曾国藩看重桐城文人,桐城文人愿为曾氏效力,成为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曾国藩;桐城文人;桐城派中图分类号:K8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730(2010)02-0073-05一有朋友问我:曾国藩似乎对桐城文人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以为要从两方面来看。

从曾国藩来说,首先,当然出于文学情结。

他是一个学人,古文和诗都写得很好,书法也颇有功底。

桐城派为清代文坛盟主,作家队伍庞大,影响深远。

他归向桐城派是自然而然的。

他在5欧阳生文集序6中说:/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

0真正打出/桐城派0旗号的第一人正是曾国藩。

他说方苞/古文为一代正宗,国藩少年好之0;称自己/粗解文章,由姚(鼐)先生启之0,引为姚鼐私淑弟子。

他说:/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

别立帜志,名曰-汉学.。

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尤芜杂寡要。

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

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

一编之内,惟此尤兢兢。

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

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

0/其渐染者多,其志趋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0(5欧阳生文集序6)他在5圣哲画像记6中,将姚鼐列为古今圣哲三十二人之一,可见他对姚鼐的仰慕。

我们从曾国藩日记可以看出,曾氏将5惜抱轩文集6、5惜抱轩诗集6以及姚氏编的5古文辞类纂6随身携带,不时阅读,几十年如一日。

他与桐城文人真正接触交往,互相切磋,有戴钧衡、方宗诚、姚慕庭、吴汝纶和萧穆等人,并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其次,从政务军务来说,曾国藩也需要桐城派特别是桐城文人的辅佐。

曾氏以/钦差大臣、领兵部尚书衔、两江总督0的身份,坐镇两江,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率领清军镇压太平天国。

曾国藩深知光靠枪杆子尚不足以镇压太平军,还必须靠笔杆子。

他深知舆论的重要性,自己就写了一篇5讨粤匪檄6,义正词严,攻势凌厉,在全国造成很大的影响。

此文是他发出对太平天国进行镇压的总动员令。

然而仅靠他个人显然不够,因此他广泛招揽人才,替他献计献策,为镇压太平天国大造舆论,收拢人心,鼓舞士气,从而分化和瓦解太平军。

而桐城派就是一个人才库,有他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当时不仅桐城籍的文人投奔曾氏,而外地桐城派的作家如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鲁一同、邵懿辰、朱琦、吴敏树、杨性农、孙芝房等人纷纷进入曾氏阵营,人才济济,形成了中后期桐城派作家/无不出曾氏之门0的空前盛况。

曾国藩虽然位高权重,但他能礼贤下士,平等待人,且知人善任,各尽其才,所以桐城文人乐意以*收稿日期:2009-12-11作者简介:杨怀志,男,安徽桐城人,桐城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曾氏为依归,终始相从,积极进言献策,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可谓两厢情愿,如鱼得水。

另一方面,桐城文人大都硕学通儒,饱读孔孟之书,奉行程朱理学,/君君臣臣0思想根深蒂固,且有较强烈的儒家入世愿望,有意于国计民生,希望有所作为。

其时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有席卷大江南北之势,安庆、桐城地处要冲,成为清军与太平军拉锯战的重灾区,军需增加,赋税加重,加上贪官污吏勒索,百姓苦不堪言,且战火纷飞,百姓惨遭杀戮,不得不逃离家乡,流离失所。

面对此情此景,桐城文人如戴钧衡、方宗诚、文钟甫、马命之等忧心如焚,扼腕愤慨,认为这一切都是太平天国造成的,因此他们极端仇视太平天国,除了自发地组织团练、乡勇与太平军抗衡外,还积极上书曾国藩等清军统帅将领,出谋划策,打击太平军,所以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投身曾国藩麾下。

曾国藩不仅位高权重,且人格魅力非凡,要想从政治上寻找出路,投奔曾国藩便是最佳的选择。

同时,桐城派发展到嘉庆时期最为鼎盛,但被姚鼐寄予厚望的弟子刘开、管同等人相继早逝,才华横溢的姚莹又浮沉宦海,姚鼐感到桐城派衰象已显露,大有难以为继之忧,他在5与胡雒君书6中急切地呼唤: /鼐老矣!望海内诸贤尚能救其弊也。

0而此时方东树成为硕果仅存的唯一有影响的桐城籍作家。

方东树不顾年老体衰,/蒙谤讪,甘寂寞,负遗俗之累,与世龃龉不顾0,补苴罅漏,力图开拓创新,重振桐城派三祖文学事业的辉煌。

他发扬师承前辈的传统,着力培养戴钧衡、方宗诚等青年一代,但不久方东树也辞世了。

戴钧衡、方宗诚一班桐城文人深感桐城派难以为继,亟须寻找桐城派新的领军人物。

以古文称著的曾国藩无论从号召力还是影响力来说,都是理所当然的最佳人选。

所以,曾国藩与桐城文人是各投所好,各有所需的两厢情愿的结合。

下面我想着重谈谈曾国藩与桐城文人戴钧衡、方宗诚和吴汝纶等人之间的关系。

二曾国藩最先结识戴钧衡。

戴钧衡聪明好学,性格刚直,为人坦诚,慷慨激昂,易激动,好议论。

抱负远大,壮怀激烈。

他在5侠士行6中写道:/拔剑狐狼号,扬刀貌虎跃。

常欲操天笞,为国靖沙漠。

惜哉我不遇,徒抱孙吴略,,骏马发悲鸣,乾坤无伯乐。

感此怆中怀,泪痕洒林薄。

仰首见双雕,一矢堕前壑。

顾影忽自矜,此才宁瓠落。

0中了举人后,自以为得志,然而两次进京参加会试,终以失败而告终,感叹/骏马发悲鸣,乾坤无伯乐0,但他并不甘心,在5与客夜话感赋6诗中写道:/壮心岂肯老丘壑,耸身当入凌烟阁。

前追伊旦后萧曹,坐使威名震沙漠。

不能奋翮出风尘,便当退寻孔颜乐。

图书之府翰墨筵,上下古今归橐籥。

有时开口汲西江,随风唾咳珠玑落。

珠玑乱落惊王侯,笔花灿烂超韩欧。

近超韩欧远班马,含英咀华擅风雅。

0即使仕途不通畅,他也希望在文学事业上有所作为,不气馁,不言败,始终积极向上。

他多次进京,广交天下宾朋,视野较为开阔。

他拜谒梅曾亮,先后结识邵懿辰、杨性农、孙芝房、鲁一同、毛宝山、边袖石、孙琴西、彭昱尧、左宗植等人,而这些友人大多与曾国藩相识相知。

戴钧衡通过他们结识了曾国藩,并与之交往。

曾国藩第一次来桐城,是他出任江西乡试主考官之时。

他经过桐城,住了一宿。

戴钧衡、文钟甫、马命之等人与之相会,并宴请曾氏,言谈甚欢。

曾国藩对戴钧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曾国藩在5欧阳生文集序6中说:/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之后进,义无所让也。

0曾国藩对戴钧衡经学功底颇为赞许:/因戴存庄两探宋、元0,/每多当人意处,故乐观之0。

但戴钧衡由于战乱,投身于抗击太平天国的战斗之中,请兵筹饷,终日东奔西走,无暇为文治学,且英年早逝,古文成就并不高,诗胜于文。

方东树评其诗曰:/诗令人一见便惊叹,称快称奇。

诗之佳者,而非诗之至也。

平心吟咏,意远韵深,味长气厚,乃为可贵。

0(53味经山馆诗钞4评阅6)方宗诚评其文曰:/往余既冠,与二三同志砥砺,为有本有用之学,于时戴君存庄才最茂,用力尤锐,诗文、经说表见于世,海内贤士大夫多称道之。

0(5味经山馆文集叙6)曾国藩对戴钧衡关爱有加,他在5日记#咸丰十年五月十三日6写道:/夜,戴存庄钧衡之胞侄二人、房侄孙一人来见,携存庄所为诗一本、古文三本、5草茅一得6三本,求订正,与之谈久。

存庄之妻妾皆殉节,存庄亦五年十月忧郁以死,其父母均于九年始没,,夜不甚成寐。

0十四日又写道:/送戴存庄之侄银五十两,为存庄葬事之用。

0在5日记#同治元年闰八月十一日6写道:/桐城方植之、戴存庄、苏厚子、文钟甫诸贤六人,乱后渴葬,余于五月出钱,令桐人甘绍盘玉亭买地葬之,顷已葬毕,本日写碑六纸,将镌立坟上。

0曾氏题#74#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大清举人戴存庄0碑至今犹存,曾氏对桐城文人生前关爱,死后善其后事,有始有终,其厚意深情,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权倾朝野的曾国藩来说,念念不忘桐城布衣文人,尤为难能可贵,而曾氏赢得桐城文人的信赖和崇敬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三方宗诚无意科举,不乐仕途。

他自言/本无一命之寄,又无济世之才,从戎非其所长,死难亦非其职0(5柏堂集#答黄静轩6)。

便潜形息影,隐伏山中,养亲读书,治学著书,成5俟命录6,探究/天时人事致变之由,行己立身弭变之道0。

他将此书呈送给当时的达官显贵和文朋诗友,著名学人山东布政使吴廷栋读后大加叹赏,邀其出山,赴山东课其二孙,并主讲商河书院,暇时与吴谈文论学,颇为吴赏识,当即将其荐于曾国藩。

方宗诚由直隶起行,至开封阻于战事,便留客河南巡抚严渭春幕中,主司章奏,撰5应诏陈言疏6、5荐举贤才疏6、5特保真才以重疆寄而肃吏治疏6,以见识超卓、切中时弊为时人赞许,名声大噪,被誉为名幕。

同治元年(1862),方宗诚遂谒曾国藩于安庆,次年应曾国藩之邀,助修5两江忠义录6,自此追随曾氏于戎幕之中,以师友相交相知。

方宗诚在曾氏幕中供职仅三年,而曾氏在5日记6中有六十六次提到方宗诚,/与之久坐0、/与之久谈0、/与之便饭0,有时甚至到/存之室久坐0,曾国藩给方宗诚写对联: /敛气乃宏才学识,高文待续方刘姚。

0可见关系亲密,对方宗诚期望较高。

由此,方宗诚获益良多,曾国藩曾坦率地指出方宗诚的文章/琢句炼字,每失之率易。

须讲训诂,则下字不苟;精词章,则造句不苟0。

/不刮磨陈言,医下笔率易之弊,则讲说义理之文,不能坚凝而失之浮0。

方宗诚诚恳地接受了曾国藩的意见,给曾国藩复信感激不已,说: /微言切论,精凿不磨,且当军务倥傯之中,犹复从容闲暇,指示文章之利病,谢太傅、养叔子虽风流千载,恐尚无此精实也。

0并坦诚地说:/宗诚志广而才拙,气强而质弱。

少时读书,见古人立德、立功、立言,皆心焉慕之。

后遭家难,逢世变,知立德、立功不可几及,始欲专事立言一途。

初亦深知立言之道,必义理、训诂、辞章三者兼备,然后可蕲至于古。

无如体气薄弱,不能博闻强识,于是于三者之中,又以义理为修身接物之大务,当专志于此。

经史百家之书,虽无不好,然第究其大经大法与北宋以来儒者之精言奥义、源流派别而已。

训诂、辞章,虽亦兼习,实未能致力焉。

蓋禀赋既病,不得已而择一以从事也。

文字率易之病,正坐乎此。

0/诚哉至言,小儒所不识也,敢不勉力以副所望!0(5柏堂集6外编卷七5复曾节相6)尽管如此,但方宗诚的文章风格受曾国藩影响不大,仍与桐城派三祖保持一致,时人以/桐城正脉,今在柏堂0誉之。

曾国藩也很赏识方宗诚吏治和军事才能,方宗诚多次上书给曾国藩谈镇压太平天国的策略,曾氏多为采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