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画里蕴含的禅宗美学分析

合集下载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及其审美价值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及其审美价值

了一些敢于与世抗争的积极心态 但正是这一转变使他的创 世祖慧能禅师创始的 南宗顿教 日益发展丰富 从而成为
作更富有个性 更具有艺术审美的宏阔而丰富的意境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学 禅宗
新家孟城口 古木馀衰柳 来着复为谁 空悲昔人
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一个重大变革 他们

孟城坳 作者观察世相 仰天长叹 人事代谢 主张一念顿悟直入佛教 并且提出禅学应当 不立文字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歌在陶渊明与谢灵运的努力开拓下
远 自然空灵的意境的创造
一扫老庄玄言文学对现实生活缺少深刻反映的那种虚空乏味
其次 作为一代才子的王维少年得志 但考取状元之后 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着力追求诗歌的自然真率
仕途起伏不定 在长安闲居的日子里他随从荐福寺道光禅师 使诗歌由写玄而转向写实 展示诗歌的意象之美 而王维在
不息须臾 抒发了其亲身体验到的佛教中 诸行无常
即不以外在的语言文字枷锁束缚阻碍人们去把握心的世界
而他的 文杏馆 文杏裁为梁 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 认为 定无所入 慧无所依 即修禅不须用外在的形式
里云 去作人间雨 则表现了诗人在一草一木中参悟到的 而应当注重内在的心境 他们还破除了一切僧侣戒律 摒弃
禅意 用自然景物展示法界的圆融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吏 都户在燕然
漠的心境 其中更多的是对禅意的把握 使诗歌美学走上一
使至塞上
种宁静淡远 自然空灵的意境创造 作为盛唐诗坛上极富盛
吹角动行人 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 争渡金河水
名的诗人 他的诗作之所以由前期的积极进取而转向后期寄
日暮沙漠陲 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 归来献天子
06取于林石之间们的思想意识由原来的单纯中国传统思想的支配转而为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禅意的体现远自然空灵的意境的创造其次作为一代才子的王维少年得志仕途起伏不定在长安闲居的日子里他随从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习顿教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孟浩然回乡之时作诗赠他诗云杜门不欲出为长策劝君归旧庐这首诗充分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状况也有对现实官场的不满其后王维虽也曾做过高官在他或官或隐的生活中政治仕途的不得意又加上中年丧妻的家庭原因使他一直过着长斋奉佛的生活展的禅宗哲理兴趣越来越浓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融入许多不易把捉的禅理另外王维之所以选择佛家禅宗人际遇等因素综合作用之外还应考察的皈依它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既要清高又要处世的精神武器王维的亦官亦隐的生活正可以用他的身知名空而返不避其名也来阐释三禅诗的美学价值正是由于文人才子们对禅意的参悟使中国文学在秦汉的道德功利儒家教化功用的枯燥教条之外形成纯任自然缘境而发淡远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沧浪诗话中所说夫诗有别材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诗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一展人生之宏图的人生态度这种参禅之风的盛行而浪迹于五湖之中必然使那些文人士大夫返朴在文学上表现为一种宁静淡但考取状元之后并在孟浩然应试落第久与世情疏以此但从而对蓬勃发除了时代禅家庭个作为一种思想故离身而返屈其另辟新路抒写情性的禅意的流露挥洒自如正如严羽的非关心也宁静诗有别所谓不盛唐诸诗者无迹可求相中之色吟咏情性也故其妙处透彻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诗歌创造意境美引导着诗人对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歌在陶渊明与谢灵运的努力开拓下一扫老庄玄言文学对现实生活缺少深刻反映的那种虚空乏味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诗歌由写玄而转向写实展示诗歌的意象之美借鉴陶诗在山水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同时的独特把握为诗歌意境之美的创造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他的禅诗虽然表现的是一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休闲情调和幽冷孤独的寂寞情怀但他对自然景物体味的细腻山水田园的色彩声息动态的细致深刻的感受境更加深邃画意更加浓郁诗情更加丰厚完美地统一王维的诗使诗歌由意象之美走向意境的创造为诗歌的创作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美领域在禅诗的审美体验中更多的是审美主体的象外之境的体悟因而诗歌的美学价值也就体现在审美客体与主体的融合之中总而言之禅宗在中国虽不及儒学那么影响深远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超脱于世外的体验感悟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加意味隽永更加飘逸洒脱当然响也有其有害的一面它曾如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宗美学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宗美学

359典型说话2020年第9期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是印度佛教从东汉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很多的文人学士产生极深远的影响。

禅宗的美学思想是超凡脱俗的,它提示了超越性的审美态度,提供了直觉性的审美方式,启迪了象征性的审美传达和规范了体验性的审美追求。

惠能在《坛经》中说:“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信。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诳妄,即是真如性。

用智惠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首。

”对于当时仕途坎坷的王维来说,参禅似乎是令自己放松的唯一方法,因此在他的诗中,出现了许多具有禅意的名篇,于是著有“诗佛”之称,连字都要与禅有关,摩诘来自禅宗七经之一的《维摩诘经》。

难怪乎王维的诗处处透露出一股脱俗、空灵之气,真可谓不着一个禅字,却处处有禅意。

王维诗中最大的特点是诗禅相融,即诗人并未以禅典、禅语入诗,而是在山水风景的刻画或现实生活的描述中,不自觉地进入禅境,透露出某种禅意和禅味,臻于无意为禅而禅意、禅味自至的境界。

而诗禅相融是主体以“平常心”,“无住心”处世俗,重在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体验个体生存的超旷状态。

那么对王维诗中的禅宗美学,概括起来有以下4点:1 寂照静观,澄淡精致“静”、“空”两个意境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所谓佛门清净,参禅之人必是清修、静练,有着泰山崩顶而面不改容的超凡气度。

王维好佛,因此他的诗也体现出“静”和“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诗人在这首诗里旨在描写春夜山涧的幽美静谧,却有意打破常规,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有力地衬托出“人闲”、“夜静”、“山空”,创造出的意境既单纯优美又不苦涩,既安恬平静又不死气沉沉,既绝少人迹又不幽僻冷寂。

他多表达的意境恰恰是禅学的意境,澄淡精致。

又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这首诗通过“空山”、“明月”、“清泉”的意想,塑造出一幅幽清明净的自然美景,表现了诗人怡然闲适的心情和空灵的禅意。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隋唐时期达到一个顶峰,并产生了诸多佛学宗派。

其中,禅宗影响最大,王维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政治上的失意。

使王维退隐山林,过起一种闲适自然的亦官亦隐生活。

在这种生活中。

他将自己所领悟到的宗教思想融入到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之中,再加上对他对自然深刻透彻的观察,用忘情于山水田园而甘于寂寞的情怀加之空虚之心去体味生活,表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东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的深远意境。

使人在悠然的山水田园美景中,品味禅学的精深。

一、佛学与审美的有机结合吴功正先生在《唐代美学史》一书中这样评价王维与禅学的关系:“他把禅趣融为诗趣,以禅的精神作为诗的审美精神,他用禅的体悟方式作为诗的体悟方式。

这样,在王维那里。

禅与审美便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出神入化。

”王维把参禅领悟到的意境渗入作品中,使他的山水诗蕴含着一种禅意,体现出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云峰、古木、没有人迹的山径,配上幽咽的泉声、凄冷的日色和曲折的潭岸,呈现出一幅幽美的画面。

这些景物的描写,正是诗人禅寂心境的写照。

王维在孤独与寂寞中,走进大自然。

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过程中,将自己的`佛学思想与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优美而又富有哲理的艺术意境。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野花盛开,谷幽鸟鸣,夜静林寂,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寄寓着诗人的幽独情怀。

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静有机结合,即山水审美体验与禅的静默观照合而为一,使人在欣赏到幽美画面的同时,也体味到作者所追求的没有烦扰的寂静祥意。

刍议王维诗的禅蕴

刍议王维诗的禅蕴

刍议王维诗的禅蕴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因此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

他把佛教思想与诗歌完美结合,碰撞出俊逸空灵的山水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

禅宗赋予了王维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了然顿悟、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

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故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

因为他的诗俊逸明秀、空灵澄澈的特点被后世称为“诗佛”。

一、禅意产生的原因追踪王维的经历以及他生活的朝代,王维诗歌禅意的产生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时代因缘、家庭背景以及个人遭遇。

同时,这些原因不是单一影响的,而是在他们的综合作用下才使王维的诗歌具有了禅意。

唐朝佛学的兴盛和发展对王维产生了关键的影响。

王维出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王维的一生,改信禅宗。

禅宗的兴盛,始于初唐时期的惠能。

弘忍死后,禅宗分成南北两派,以弘忍的上座弟子戒坛为代表的北宗,获得武则天的注重,北宗的优势,一直持续至开元、天宝年间。

弘历的另一个弟子慧能在岭南创南宗,慧能死后十几年,他的弟子神可以已经开始至北方传扬南宗教旨,刮起南北宗的争议。

至安史之乱后,肃宗至德二年,神会主洛阳神坛,才获得皇帝的信任。

最终,南宗替代北宗而蓬勃发展,并沦为禅宗的正统。

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从有限走向无限。

相对于那个时代的道教,禅宗的思想是比较消极的,是美好理想幻灭之后的产物,比较符合受排挤和挤压的知识分子存在的內心感受。

也可以说,禅宗所释放出的是适当而自然地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活力是被阻挡和歪曲的因而找不到适当的理由释放。

被禅宗吸引的士大夫,存在于对封建秩序既依附又厌恶的矛盾心情之中,因此也非常容易接受禅宗的这种从不自由中寻求解脱的精神生活方式。

王维就是其中的代表。

家庭环境的熏陶也对王维禅意的构成产生了关键影响。

王维的家庭具备浓郁的佛教气氛,他的母亲就是一位仁慈的佛教徒。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王维(701年-761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的诗作以含蓄深远、意境优美闻名,被称为“诗中山水画境,以禅意灵动闻名”。

一、修身养性:王维诗中的禅意王维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以表达个人对于修身养性的追求。

他通过描绘山水间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的美妙和人文的情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登鹳雀楼》。

他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将自然风景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表达了修身养性的追求。

二、虚静意境:王维笔下的山水王维善于通过山水的描绘,表现出禅宗的虚静意境。

他的诗作中常运用自然物象来描绘人类情感,并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境界。

例如《送别》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通过描述人们的离别情景,展现了对于人生易逝的思考。

三、自然与人生:禅意的体现王维的诗作中常将自然景色和人生相融合,体现出禅宗的境界。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送别》中的“明月一钩弓,飞鸟万里空”,都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传递出禅宗的精神。

四、超越尘嚣:禅与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的诗作常以超凡脱俗、超越尘嚣为目标。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展现,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暂时远离纷扰,心境得到安宁和宁静。

他的诗作中弥漫着禅修的气息和追求禅境的精神,使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喧嚣世界的不朽魅力。

总结:通过对王维诗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运用山水描绘和自然意象来表达禅意境界。

他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传递出一种追求超越尘嚣的意境。

他的作品以其深远的艺术意境和哲理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让人们从中领略到禅与人生境界的美妙。

在读他的诗作时,我们不禁被引导到一个超脱尘嚣的意境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清净。

诗人王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他的作品中,传递给后人一种禅意境界。

王维诗词中的审美内涵和鉴赏

王维诗词中的审美内涵和鉴赏

王维诗词中的审美内涵和鉴赏
王维的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审美内涵丰富而深远。

以下是对王维诗词审美内涵的一些分析和鉴赏:
1. 自然美:王维的诗词中经常描绘自然风光,这些自然景象不仅表现了美的形式,还透露出内在的神韵。

他通过对山水、草木、鸟兽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自然美的魅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2. 禅意美:王维的诗词中经常蕴含着禅宗思想,表现出一种静谧、淡泊、超脱的禅意美。

他通过抒发对禅宗的领悟,表达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使人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平静。

3. 情感美:王维的诗词中还表现出真挚的情感美。

他的作品常常抒发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感慨和感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使人感受到情感的深沉和真挚。

4. 意境美:王维的诗词中善于运用意象,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意境。

这些意境既有具体的景象,又有抽象的感悟,让人在品味诗词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中,感受到无限的美好和遐想。

5. 语言美:王维的诗词语言质朴自然,优美动人。

他的作品用词简练、含蓄,富有音韵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鉴赏王维的诗词需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还需要品味其语言的优美和精妙之处,感受其艺术魅力。

通过深入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王维诗词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论王维山水画里的禅宗世界

论王维山水画里的禅宗世界

论王维山水画里的禅宗世界论王维山水画里的禅宗世界道、释、儒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三大支柱。

而佛教禅宗主张的淡泊宁静、顺应自然,又特别符合古代知识分子受社会挤压的苦闷心智及恬淡地顺应自然的人生观。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论王维山水画里的禅宗世界,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为“诗佛”又是画家的王维,虽然已无画作传世,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流传下来的画论和诗作,来探究他画中的禅意:运用直觉、暗示、联想、顿悟、感应等手段来营造自然的清幽、静谧、肃穆的诗意境界,其所创的破墨山水,实为后代文人画之先河。

王维,字摩诘,《集异记》记载:“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

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

”王维的画,至今已无传世,虽然无法直接了解他的画作的面貌,但我们可以从他流传下来的画论和诗作中,来探究他画中的禅意。

一、王维的画中禅宗思想的成因王维的画论中清幽绝俗的意境,与他一生所追求的“湛然常寂”是相辅相成的。

王维幼随母亲习佛经,常年素食,清心寡欲,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别墅,“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王维性情,在恬淡平和中又有重情的一面,中年丧妻后终生未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岑寂的独身生活也使他的意志多少消沉了一些,唯有到山林泉水中寻找精神寄托。

他在孤独与寂寞中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

苏轼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于是有人便将“诗中有画”看作王维山水画的一个特点。

其实,王维应该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按照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王维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诗中之佛”。

而作为画家的王维,在自己的画论中很讲究“意在笔先”,其画作的审美指向和意境,自然也是充满禅意的了。

论禅学影响下的王维诗画

论禅学影响下的王维诗画

论禅学影响下的王维诗画禅学作为一种源远流长、深刻厚重的思想学派,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影响深远。

禅学的哲学思想、艺术情感和文化价值,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文学、美术等艺术领域。

王维作为唐代文学、美术的代表人物,特别是在诗歌和山水画领域的成就是前无古人,他的作品中融合了禅学的思想精髓和美学表现,对后世诗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禅学对王维诗画的影响,并从多个分面分析其体现。

一、禅学思想对王维诗画的精神韵味的影响二、禅学中的离合空寂对王维山水画的影响三、景深意象与禅学观念的关联四、禅意寂静与王维诗画的审美情趣五、禅学中“非我”、“无我”思想对王维画家工作的启示六、禅学中清净的情趣与王维的笔触音韵配合七、禅学的“因陀罗尼”对王维境界的延展性和深度的启示八、禅学中的“无常观”对王维诗画的审美效果的影响九、禅学中“缘起性空”思想对王维“境界法界”的表现总的来说,王维作为唐代优秀文艺家,在诗歌和山水画方面的创作成就让人们纷纷为之惊叹。

而在创作过程中,他对禅学思想的借鉴和运用是不可避免的,这在他的文艺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将禅思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得王维自己与世界、自然融为一体,借此启迪人们对于自然之美和生命之道的理解。

因此,对于王维诗画的探讨和研究,理清禅学和文化间的联系和转换,也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王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1.禅学思想对王维诗画的精神韵味的影响这个提纲主要是探讨禅学思想对王维诗画的意境和精神内涵所造成的影响。

禅学强调寂静思考和净化心灵,体现人性之美、自然之美和宇宙之美。

而王维在其作品中也有着相似的审美追求,通过表现自然景色和人类感悟,表达生命的感动与激情。

王维用诗镜照出天地间万物的奥妙,将禅学的美学情调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2.禅学中的离合空寂对王维山水画的影响离合空寂是禅学的核心观念,也是王维山水画的一大特色。

王维画作中的离合空寂,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写实主义和传统笔墨画的意境和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诗画里蕴含的禅宗美学分析作者:毛文宇来源:《美与时代·中》2020年第02期摘要:王维乃唐代山水诗画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开创了唐代文人画发展及兴盛的历史先河,同时,他将佛教禅学文化与诗歌艺术完美相结合,于诗歌文学中融入自己对于佛学禅宗思想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形成独树一帜、字字入禅的禅境诗。

这意味着中国禅宗美学思想自唐代王维起开始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关键词:王维;诗歌绘画;佛教;禅宗美学一、王维禅宗美学思想阐释与禅学概念王维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停留在他是唐代著名田园派诗人,但人们忽略了王维作为唐代著名文人山水画家给后世画坛带来的重要影响力。

众所周知,王维号称“诗佛”,历史上仅他一人享有此称号。

那为何只有他有如此称号?主要是因为王维的诗画作品中涵盖有佛教禅宗的思想。

总体来说,王维所作的大部分诗歌读起来都禅意浓厚,富有禅理,绘画创作也是偏向于佛教美学的,特别是六祖慧能的南宗禅思想。

王维在唐代名气煊赫,早年期间凭借儒学仕进,他具有浓厚的兼善天下的儒家哲学思想,追求整体的外在圆满,对于经世兼济则以“不废大伦”的原则为文人官宦处世之道与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将“三教”美学融会贯通,将佛教禅宗哲学思想进一步加深和提高,最终获得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擅长诗歌,也精通绘画、音律和书法篆刻,其中,他的诗歌与绘画成就最高。

可以说王维是盛唐时期为数不多的艺术全才,他被后人尊称为“文人画鼻祖”和“山水画南宗之祖”,这点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要体现了山水田园诗歌那种“空寂恬淡”的境界,这样的境界表现包含着其重要的美学思想。

虽然王维没有留下专门的美学著作,连美学研究方面的言论都甚少,但依然不能掩盖其在诗画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闪光。

王维保存至今的画论有两篇:一篇是《山水诀》,另一篇是《山水论》。

他的绘画风格多以追求恬淡舒适的田野风光和心旷神怡的自然美景为主,对超脱平和与空灵静谧的审美形态也颇为欣赏。

他的绘画美学思想与佛教禅学理论就主要见于这两篇著述之中,这两篇也正是他所向往的禅宗美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我们首先谈谈什么是禅宗美学思想的概念。

禅宗在魏晋南北朝之时与玄学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吸收,进而演变为我们现在所说的禅宗美学。

禅宗美学是一种以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美学理论,其特点是道家美学与禅宗哲学相结合,并集道家美学中的齐物论思想和佛教禅学中的哲学思想于一身。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三大基本派别之一,其主要的美学思想集中于虚静空灵、自然神韵、圆融和谐这三个方面。

禅宗作为佛教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注重修禅方式,它为了使人达到解脱后的澄明与自在,讲究“顿悟”和“渐修”(坐禅观定)两种方式。

这两种方式即是南北禅宗所分别至臻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六祖慧能和神秀大师。

它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人格主义和自然主义理论,并从中汲取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里关于“自然”与“空”的概念,用来阐释确认人的自然生命状态及面对世俗纷扰诱惑时的心灵本真状态,继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当然,禅宗作为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有一点是需要格外注意的,即它是如何在佛教之中界定的。

我们都知道,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大致分为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两类,而大乘和小乘的分界线是是否真正具有菩提心。

若有是大乘佛法,无即是小乘佛法,禅宗亦是这样。

它在于考验修行者自身的修为是不是真正拥有菩提心,有则是大乘禅宗,无则是小乘禅宗。

在整个历史文化长河之中,禅宗对中国艺术史和美学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可以说,因此而产生的南北禅宗美学理论也给历代中国哲学体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和补充。

所以一定程度上讲,它们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美学与艺术的发展方向。

禅宗汲取了中国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念用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与人的自性。

道家把“自然”规定为万物的本质、本性、本源,是一种不假人为、本来如此的真实存在。

禅宗认为,“自然”就是众生的本性,亦可称佛性。

这也就是把佛性界定为自足圆满、纯真朴实的生命本然。

人的本性既是自然的,也是内在的,是内涵于人自身的本质性而存在,它既非外在的神灵力量所赋予,又非通过超越经验及违背人性的作为所获得,同时它也是各类外在因素所不能消灭的存在。

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我们禅学里常说的“明心见性”,即直指心源、简洁明快。

禅宗一直主张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还以不藉经教、不借外力、唯靠自身、无所依傍为理念,提倡自性自度。

这些理念都在王维的诗歌中予以充分而显著的呈现。

而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禅宗则是力求删繁就简,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涤除众生的一切妄想情识,直契道体,彻悟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禅宗特别强调一个“悟”字。

所谓“迷者众生,悟即是佛”,而此“悟”所展现的外在表现形式乃指的是南宗禅“顿悟”而非北宗禅“渐悟”。

二、王維的禅学审美追求与绘画作品解读王维作为忠实的禅宗思想追随者和践行者,在禅学方面有着极深的造诣,不论是其诗词的斟酌抑或是绘画的展现,都十分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首先来看诗词方面,认真细读品味王维的诗歌,确实给人一种诗画一律、相互依存的画面感。

淡泊也好,空灵也好,雄壮也好,多情也好,这些似乎都能从他的诗中逐一找到答案继而被品读赏析,王维的禅宗美学思想都蕴含在这些诗句里。

他充满了对平淡超脱与空灵静谧形态的审美追求,凭借自己超俗的心胸和“悟”且“静”的审美方式,在大自然山水之中纵情,达到“心物融合”的高妙境界。

王维将自己对禅宗的理解与感受完美融入到他的古诗创作之中,将禅趣、禅意、禅宗之精神都化为体悟与诗词结合在一起,这样禅学思想与审美情趣就能够组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他的艺术创作内容在禅宗思想及参禅领悟方面,已然达到了诗画两者圆融交汇、和谐共生、互通无碍的境界。

《大般若经》中有这么一句话,“一切法自性本空”,讲的就是禅宗看待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空”的、不真实的,外部世界都是由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所衍生出来的,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有”的,但这些“有”也是“空”的,因为人的主观精神以外的事物也只是一个虚假的世界和存在,即所谓的“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禅宗所谓的“空”不是那种什么都无的断灭空、无分别心和善恶不分,而是在区分美丑、辨别是非的过程中,杜绝贪爱执着,用平静安宁的心境去领悟“色即是空”的真谛与奥义。

《大般若经》里还说,“妙于欲境,心不爱染”,《维摩诘经·方便品》也说,“一心禅寂,摄诸乱意”,说明此时的王维的人生观正巧与禅宗中的“色”“空”概念是不谋而合的。

因此,王维在看待人生本质问题时,将这种禅宗思想的感悟渗透进他的“禅境诗”与文人画作品之中了。

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王维的绘画创作。

提到王维的绘画作品,我们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毫无疑问是他的那幅《辋川图》,这幅绘画细细观赏品读能给人一种人间各种浮名他利随风而过,飘然而去,此时别无他求,心物合一的内心感受。

它是王维晚年时期寓居辋川之时创作的单幅壁画作品,整幅作品恢弘细腻,巧夺天工,令人叹服,王维的绘画技法堪称鬼斧神工。

这幅画同时又起到了让人陶冶审美愉悦心灵的作用,虽然原作真迹已散佚,仅存历代临摹本于世,但这幅佳作相传有治病救人的功效,而据史料《淮海集》的记载,这个人正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婉约派”词人秦观。

除了经典的《辋川图》以外,《雪溪图》也是王维山水画作品的精品,如今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维的这幅作品是用墨色绢本创作的,全幅画完全不见一丁点青绿之色,这正好呼应“雪溪”的题名,作品的黑白之色与冬日下雪时那种灰色天空与皑皑白雪的自然之态恰好一致,用墨色去渲染溪水,更加衬出雪之纯白、天之严寒。

可以说,这样的笔墨技法确实显得适得其所。

仔细观察会发现整幅画还表现出了“空”的意境特点,与此同时,这幅画的艺术性也得到了完整的展现。

另外,传为王维的《伏生授经图》则是他人物画中的精品佳作,也是王维迄今唯一遗留下来的一幅人物画,现今收藏于大阪市立美术馆。

我们知道,提到唐代人物绘画必然首推的“四家样”(张僧繇、周昉、曹仲达、吴道子),我们姑且不谈这四人与王维生活的年代先后,只从他们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时代特点就能看出其实是差距不大的,其中最明显的特点便是人物的丰腴感。

我们知道在唐代绘画中,尤其是侍女绘画方面,都是常常以丰腴之态来表现人物的美,但王维的这幅画作却与之截然不同,老人一眼看上去一副干瘪清癯之态。

老叟虽然依然精神矍铄,但由于已经是九十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仍然呈现出疲敝、衰老、精神不佳的神态,但同时慈祥而庄重、和蔼又儒雅的精神状态也被画面呈现了出来。

王维凭借他高超娴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将具有如此高深文化修养的耄耋伏生的形神状态、动作表情生动逼真地再现于画幅之上,这般功力不禁让人惊叹和佩服。

唐代画家总体上对人物画面的处理还是相当精妙的,虽然那时候并没有什么水彩画笔,颜色也比较单调,但这幅画却能让人无法联想到唐代绘画那种特有的宏伟大气、恢宏磅礴之感,画家以此彰显唐代绘画的审美品味与特征。

最后,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同样传为王维所作的《江干雪霁图卷》,这幅画主体上并不是以浓墨渲染铺就,而是以墨色线条勾画而成,整幅画观之不会给人一种很沉重、突兀的感受。

画中建筑不再规整繁复,山石树木线条轻松自然,没有进行着色渲染,但墨色的浓淡变化依然给观看者留下了色彩想象的空间。

画作已然脱离了其他画派的影响,笔法也变得简练轻松,相比于青绿山水派李氏父子绘画的线条勾斫严谨,王维则以笔墨韵味见长。

这幅画的画面层次如其画风那样非常鲜明,远景、近景、细节组合起来就能传达出诗情画意的美妙感觉。

王维将单纯的水墨材料用于山水画表现之中,形成了雅致、淡远的水墨画风,由此首创了“破墨法”,这与他“空灵澄澈”“静谧”的诗风如出一辙。

他常常用“破墨法”画山水松石枯木,同时因为他具有深厚的禅学功底与素养,其诗中画意大多取自天趣,所以逐渐奠定了中国山水文人画崇尚“以静为美”的审美特点与基调。

而王维禅学思想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表现为对“静谧”之美的至臻追求,有近似一种若“有”若“无”,似“有”非“无”朦胧美的感觉。

因而王维的诗句既能营造出一种空濛一片的意象世界,也能描绘出一个幽静神秘的意象世界,且因为幽静又带上了一层冷色调的色彩。

故王维的诗词在意象世界层面上还有另一个特点,即“色空有无之际”。

三、王维禅宗美学思想精神的分析与论述众所周知,王维出身于奉佛参禅之家,家庭佛教气氛热烈浓厚。

他天性聪颖,自小就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的熏陶与浸染,之后又在佛教禅学中禅修悟道。

他早期时候在仕途上未受到政治方面太大的失败影响,与此同时,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早年于他接触南宗之前,和北宗禅亦有较频繁的接触,进而理佛虔笃,认真践行,对“闲居静坐,守本归心”的北宗禅很是倾心,并且师承诸多高僧大师,领悟了许多北宗佛理的精髓,但仕途生涯的连续曲折,还是促使他后来接受了佛教慧能“南宗禅”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