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八股文的起废_杨波

合集下载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文体]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文体]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文体]八股文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文体八股文(英译: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基本信息中文名八股文别名时文制艺八比文四书文流行年代明清两朝外文名Stereotyped Writing适用场合科举制度内容简介八股文是一种极端形式化的文体,比较典型的两个特征就是对仗的修辞手法和起承转合的文章结构。

这两个本来就是中国文学固有的特点,八股文只是把它们极端化了。

关于八股文的起源,学界一直有不同说法,这个实际上涉及到了对起源怎么理解的问题,这里不说了。

不过这些不同的认识也显示了,八股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有着渊源的,而不是明成化年间突然搞出来这么一个新奇的东西让大家用。

我觉得这是我们在认识八股文时候的一个前提。

主要内容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作为起讲后引出正文的突破口。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八股文的详细解释

八股文的详细解释

八股文的详细解释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

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

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

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不过写法初无定规。

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

“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

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

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

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

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

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

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

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

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

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

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

八股文的功过是非

八股文的功过是非

八股文的功过是非八股文的功过是非吴立梅八股文,又称制艺、制义、经义、时文、时艺、四书文、八比文等,以其题目取自四书且规定必须有四组对偶文段组成而得名。

自明初肇始,到1901年8月29日清廷明令废止,作为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独特文体,盛行五百余年,并与封建王朝一同走向衰亡。

作为一种文体,能存在数百年,必有其合理性。

但它又不能如律绝词曲那样,直至今日仍有人孜孜以求地探索与创作;一旦废弃便无人问津,以致绝大多数人不知八股文究为何物。

这样看来,其消亡也有其必然性。

然而,百余年来,对这样一种曾深刻影响中国近古历史,深刻影响民族心理的文体,很少有公允的评价。

大多数人往往否认其积极作用,夸大其消极影响。

以致人们印象中,八股文是青面獠牙的怪兽,噬人魂魄的魔鬼,祸国殃民的元凶。

为了澄清疑虑,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书名开列于后),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现将所得公之同好,或有助于消除对八股文的误解。

要评价对象,必先了解对象。

因此先要搞清楚何谓八股文。

什么叫八股文,还是引用顾炎武的说法吧。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

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

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下”,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

其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大学问家就是不简单,二百余字,就将八股文的流变、作法、定义说得清清楚楚。

但他说“始于成化”有误,应该是始于明初,成熟于成化。

为了直观一点,试以“八股文结构表”说明之。

八股文结构表(正格)题目破题(两句,或偶或数,说破题目要义)承题(四、五散句,承接破题的意思加以阐明)起讲(七、八至十余句,或偶或数,议论的开始)入题(一、二至三、四散句,起讲入手之处)分股(以下八股为正式议论)——起二股(前股、后股,前后对偶成文)——出题(一、二至三、四散句)——中二股(前股、后股,前后对偶成文)——过接——后二股(前股、后股,前后对偶成文)——束二股(前股、后股,前后对偶成文)收结(收束全文)上表为正格,或称常式。

空疏无用走向末路——清朝科举的终结

空疏无用走向末路——清朝科举的终结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 育学院) (责任编辑:中和)
万方数据
缃睥n月幢簟7嘲’I 31 l中国表奸
空疏无用走向末路——清朝科举的终结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徐梓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教师 TEACHER'S JOURNAL 2008(2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js200823013.aspx
下,也要酚隋变革,从量上做文章,
分科逐渐递减录取的名额,为它的 最终灭亡创造条件。为此,他先后 与刘坤一、袁世凯、张百熙和荣庆 等人联名上奏,提出了具体步骤和 办法。即从1906年丙午科开始,每 科递减中额的三分之_,10年后到 壬午科时完全减尽。这一办法得到 了朝廷同意,准备照此办理。 但清末国家的危亡日甚一日, 兴学图强时不我待,科举一天不 停,学堂之兴就一日无望,10年之 路显然是过于漫长。日俄战争爆 发后,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二 日,张之洞、袁世凯等六名地方督 抚联名上奏,指出中国的“危迫情 形,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实同一 刻千金”,如果等10年以后再停科 举,“强邻环伺,岂能我待?”要 求雷厉风行,立即停罢科举。八月 四日,清廷发布上谕:“自丙午科 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 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光绪政 要》卷三十一)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1300年的科举制度,就这样被送 进了历史的博物馆。圈
亦遂日生。”(《四库全托总目》卷
一百九十)内容空洞,千篇一律, 空疏无用,成为八股文的症结所 在。它唯一的意义,就在于是俗众 弋取功名的工具,也就是人们所 说的敲门砖,一旦得第,就可以视 之为敝履。这也就难怪乾隆年间 编修《四库全书》时,面对汗牛充 栋、难以计数的八股文章,除了仅 仅收录方苞奉乾隆皇帝之命选编 的《钦定四书文》,用作“士林之 标准”之外,其他的八股文文字, “悉斥不录”。 明朝末年,对八股文的抨击 已经非常尖锐。明朝的灭亡,提醒 士人反省,很多人把责任都归咎于 八股文。明朝亡国后,有人就写下 了这样的语句嘲讽:“谨具大明 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贽 敬,晚生文八股顿首。”雍正年间 死于文字狱的吕留良,在《真进士 歌》中也说:“仕宦重科目,莫与进 士比。进士尔何能,能作八股耳。 其间盖多不能者,一行作吏无须 此。三百年来几十科,科几百人印 累累。如今知有几人名,大约尽同 蝼蚁死。人言蝼蚁可怜虫,我言凶 恶如虎兕。谨具江山再拜上,崇祯 夫妇伴缄贶。”(《东庄诗存・伥伥 集》)吴江著名中医徐大椿的《刺 时文》说:“读书人,最不济,烂时 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 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

《清代八股文》第十三章:八股与古文

《清代八股文》第十三章:八股与古文

《清代八股文》第十三章:八股与古文《清代八股文》第十三章:八股与古文说起八股文,现代人一看到“文”字,每每联系到现代“文学”,即英文(literature)这一概念。

或单纯地看作是科举考试的文体。

这样以之比较古代其他作品、其他著述,认为没有价值,不值一顾,这种较有局限性的看法,使人们对于八股文的看法十分偏颇,更谈不到深入去理解它,把它同历史文化割裂开来,这是很遗憾的。

如认识全面些,首先要改变这两种偏颇的看法。

第一就是不要把八股文与今日所说的“文学”联系起来,比较它的文学价值等等。

在“文”的概念上,在“文学的”概念上,对于历史上的东西,要多用中国传统概念去理解。

“文”,“物相杂故曰文”。

《易·系辞》,“五色成文而不乱”。

《礼·朱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郑注:“文,道艺也。

”朱注:“文谓诗书六艺之文。

”又见《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朱注:“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

”又见《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再看“文学”,《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

疏注:“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

”近人章太炎著《文学总略》则谓:“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

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综上各条所释,可见传统“文”、“文学”的概念内涵,远远超出西方所谓“文学”的概念内涵,要大的多,广的多,自然也深的多。

因此理解和联系八股文这一历史事物,其“文”的内涵比较,不能仅限于“文学”,而必须扩大到传统文化的整个内涵。

第二就是不只把它看成是一种科举考试的文体,而必须把它看成是一种文化教育、学习作文和科举考试的文体。

这样才比较全面些。

既然是关系到文化教育学习作文和科举考试两个方面,因而它的历史影响就不仅限于科举考试一个方面,而必然联系到整个受文化教育的广大社会阶层,及整个文化界。

事实也证明如此。

古代的八股文的写作要求?

古代的八股文的写作要求?

古代的八股文的写作要求?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详细说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变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

……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

……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若长题则不拘此。

……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

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

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

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

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

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

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

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

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

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不过写法初无定规。

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浅谈维新派与顽固派关于废除八股取士的争论

浅谈维新派与顽固派关于废除八股取士的争论
维普资讯
20 0 6年
《 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t 和 / 文综合版 )
J1 0 6第 2 u. 0 2 6卷第 四期
总第 4 2期
浅谈维新派与顽固派关于废除八股取士的争论
王会晓
(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重庆 401) 075
【 捅 要J 制发展到明 科举 清时期 主要以 八股取 士为标 日 衰落。 化知识的有识之士。他们抱着培养人才、救亡图存的理想和抱负, 准, 渐 戊 戌变法期间 维新派与 , 顽固派围 绕废除 八股取士、 革科举制 开了 烈的争 探索其根源和改革富强之道.维新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反对八 改 度展 激 论,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本文从双方争论的背景、过程及焦点等方面对此 股取士 八股取士导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使得国家人才缺乏: 禁。扼杀民智。据此。他们竭力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
考试的内容。 首先,康有为从培养变法人才的角度出发,痛斥八股取士制度 清沿明 制,清 代科举主要以 八股文作为 取士的 标准。八股文又 不仅不能 培养出 有用的人才,而且还使许多青 年误入歧途 “ 今变法 称为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 之道万千,而莫过于得人才,得人才之多端,而莫过于改科举。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固定段落组成,句型、字数都有规定, 废除八股取士是当务之急, 因为八股取士的结果 “ 使诸生荒弃群经。 故称八股文。出胚只能源于儒家经典,答题只能 “ 代圣贤立言”. 惟读 《 四书》 :谢绝学问,惟事八股” 。有些人虽八股精通。楷法圆 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 不能发挥个人见解。特别是到了清朝末期,八股取士使科举制度更 美但 “ 加走向衰落,当时只要能精通八股、楷法圆美,即使文章空话连篇。 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 张口瞠 目,不知何语” 。科举应选的 88年,他上书光绪皇 也照样能够高中, 这种空疏无用、 摧残人才的取士制度 越来越引 起 人往往是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封建卫道士。19 了朝野有识之士的强烈不满。 帝请求 废除八 股试帖 楷法改试策论。 康有为把改科举、 废八股作为 只读 ‘ 四书》 鸦片战争结束后,国势日衰。八股文体不仅无法起到 “ 正人心、 立国育才的大事,只有这样才能把青年从惟事八股。 正学术、正道德”选拔优秀人才的作用,反而具有 “ 锢智慧、坏心 的图圆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在学习和研究方法上。为国家培养经 术、滋游手” 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的”等严重的弊端。为了 世致用的人才。 。“ 另一位维新派的代表人梁启超更明确地指出:全国上下都被追 解决八股取士中存在的脱离实际。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改革科 举制度的内容、废除八股取士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此外,随 求功令的观念所束缚。中国只所以缺乏人才。国力衰弱,其根源在 着西学的传入,中西文化的对比。对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强烈的心 于科举制度的弊端。他还更加猛烈地抨击了八股取士制度和封建教 理冲击,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也纷纷呼吁改革,主张以实 育。并且提出了改革科举的具体措施。他说: 中国之所 以弱者皆以 “ 人乏绝,无以御侮之故,然尝推求本原,皆有科举不变致之也。 ”Ⅲ 用的知识作为考试的内容。 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 马关条约》 他在 《 。 戊戌政变记》中谈到八股取士 “ 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 举国上下强烈反对并掀起了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热潮。当时在京 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 科举取士流 垃 试的各省举人。在达智桥松筠庵举行集会,商讨联名向光绪帝上 弊丛生,使 “ 举国上下之人,悉以为公令所束缚。帖括所驱役,不 书请愿。 会场上群情激愤、 怒不可遏。 约有 1 0 举人签名并公 能自拔。 在 ‘ 3 多 0 推 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中。他列举了八股取士的 康有为起草上皇帝万言书,这就是著名的 “ 公车上书” 上书虽被拒 危害: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因此。选 。 绝呈递,但其中提出了 “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四项主张,也 取的人多数对于内政、外交、理财、治兵不能够胜任的。不仅如此, 第一次向光绪帝提出废除八股的要求。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关于废 这种取士之法 “ 非徒愚士大夫无用己也。又并其农工商兵妇女而皆 八股、改科举的论战也由此逐步拉开了序幕。 愚而弃之。 “ 由于没有专门之学, ” 使得兵不能御敌,农工商不能富 国。他认为 “ 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要义” 二、关于废除八股取士、改 革科举制度的争论 ““ 清朝科举以八股文为主要取士标准,科举制固有的种种弊端暴 如再不废八股取士则会亡我中国。他向光绪帝建议 “ 将下科乡 露无疑。加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发展新式教育、培养维新人才 会试,及此后岁科试,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 ” 论科举》一文当中提出了改革 以实现救亡图存的政治 目的,维新派与顽固派围绕废除八股取士、 御外侮。 “不仅如此.梁启超还在 ‘ 科举的上、中、下三簧: 所谓上策即 “ 合科举于学校 ” 。就是自 京师 改革科举制度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封建守旧派大多出身科举并从中获得功名利禄又深受中国封建 以至州县广立学校,并把学校毕业学生与科举取士同样看待,同样

八股文的详细解释

八股文的详细解释

八股文的详细解释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

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

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

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不过写法初无定规。

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

“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

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

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

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

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

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

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

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

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

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

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