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股文状元之作讲解 , 八股文范文
【参考文档】八股文范文-优秀word范文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八股文范文篇一:_八股文范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破题]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
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手]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起股]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中股]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
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人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后股]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束股]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
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之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为我,尔亦不执为尔也,行藏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引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而优秀的状元更是明朝文化的代表。
在明朝,科举制度发展成为一个严密而庞大的选拔机制,而状元则代表着最顶尖的才能和学问。
他们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写作八股文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学识。
本文将介绍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一、背景介绍1. 科举制度在明朝,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和士人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其中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只有通过了殿试才能成为状元。
2. 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种文章形式。
它以四书五经为基础,按照固定模式编写。
每篇文章都由八个部分组成,包括题目、出处、原义、引证、赋义、正议、杂议和结语。
二、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特点1. 精通经典明朝优秀的状元必须对四书五经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他们能够熟练引用经典中的诗词、典故和名言警句来支撑自己的论点。
2. 文采飞扬明朝状元的八股文往往语言优美,行文流畅。
他们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3. 思想深刻明朝状元的八股文不仅形式上符合要求,而且内容上也富有思想性。
他们能够通过论述问题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和道德等方面的见解。
三、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范例以下是一篇明朝优秀状元写作的八股文范例:题目:论孔子之治学思想出处:《论语》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原义: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时常温习才能取得成效。
引证:如《论语·学而》中的“温故而知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赋义:孔子的治学思想强调了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正议:在孔子的治学思想中,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认为人应该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来行事。
杂议:然而,有人认为孔子过于强调传统道德,对个人创新和自由发展有所限制。
结语:总体来说,孔子的治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和观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八股取士150字作文

八股取士150字作文
1、八股取士是对明、清两朝科举制的称呼,因为从明初起,八股文开始在科举考试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一般还要考帖诗、策论等,但对八股文的考核最重要)。
八股文这个名称来自于文章组织结构的独特形式,即主体部分由八股组成。
八股文一般分为题前部分和正题部分。
题前部分主要是解释题义,引出自己的见解;正题部分则要根据题义阐释自己的认识,正是这部分要做成八股的形式。
这里的“股”,是“比”的意思,“比”即比偶(即排比、对偶),八股就是八组比偶。
所以,八股文也会被称为“八比文”。
2、明朝初年,开始以八股文取士,进一步规范考试的形式。
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专门文体。
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八股文象征着僵化、刻板、陈腐和误国误人。
考用脱节,学非所用,而且强化了“重学轻术”的传统。
即便是在当时,就一直争议不断。
考试内容空疏、形式僵化,一直受到很多批评。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尤甚焚书。
而败坏人才,又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非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八股文写法及范例

八股文写法及范例一篇合格的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通篇要求文意连贯顺畅,结构严谨细密,搭配整齐巧妙,其大的原则就是模仿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
这里就以康熙十二年会试第一名韩菼的试卷为例,来看一看清代的八股文是什么样子的。
题目: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破题)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承题)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祗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起讲)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者,情相待也。
故意气至广,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
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
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提比)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出题)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
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
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间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爱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中比)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过接)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祗自行其性分之素。
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
[八股文范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cfe08903d8ce2f006623d4.png)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是什么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领导人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e575a27375a417876f8f66.png)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 __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 __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八股文范文及翻译

八股文范文及翻译八股文,又称“八股体”,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时的一种文体。
它的结构固定,包括“引、起、承、转、合、归、结、发”八个部分,因此得名。
八股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范文及其翻译。
八股文范文:题目:《论孝》引:孝,乃孝子之本也。
孝子者,必有至心至孝之行,以敬亲为先。
起:古之孝子,有事父母,必先顾父母之意,后顾己之欲。
孝子之行,不敢忤亲意,不敢辱亲名。
承:孝子之行,不在言,而在行。
行孝之道,必须敬亲尊长,顺从父母,不可违逆。
转:孝子之行,不仅在于敬亲,更在于孝友。
孝友者,必能和睦相处,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合:孝子之行,当顺应天命,尊重父母,孝友待人,以和为贵。
归:孝子之行,不仅在于家庭,更在于社会。
孝子应当以身作则,以善行示人,以孝友之心待人。
结:孝子之行,当以孝友之心,孝亲之行,感化他人,传承美德。
发:孝子之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八股文翻译:Title: "On Filial Piety"Introduction: Filial piety is the foundation of a filial child. A filial child must act with utmost sincerity and filial piety, with respect for parents as a priority.Development: In ancient times, filial children, when dealing with their parents, always put their parents' wishes first before considering their own desires. They dared not go against their parents' wishes or bring shame to their parents.Elaboration: The actions of a filial child are not just in words, but in deeds. The way of filial piety requires respecting and obeying parents, and not going against them.Transition: The actions of a filial child are not only about respecting parents, but also about being filial and friendly. A filial and friendly child must be able to get along with others, care for others, and be willing to help others.Integration: The actions of a filial child should conform to the will of heaven, respect parents, treat others with filial piety and friendship, and value harmony.Conclusion: The actions of a filial child are not only about family, but also about society. A filial child should set a good example, demonstrate good deeds, and treat others with filial and friendly hearts.Conclusion: The actions of a filial child should inspire others with filial and friendly hearts, and pass on the virtue.Conclusion: The actions of a filial child are the embodi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and the cornerstone of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科举高考】明代进士的经典八股文

【科举⾼考】明代进⼠的经典⼋股⽂你要的书法知识都在这⾥等你来关注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才的重要制度,明清科举取⼠的重点在于⼋股⽂。
⼋股⽂重点考察两点:⼀是⽂⼈⼠⼦对经义的掌握程度,⼆是对⽂辞的提炼能⼒。
因⽽要求颇⾼,要求严格具备破题、承题、起讲、⼋股四⽐、⼤结等完整的范式,以致清代⼠⼦经常谈⼋股⽽⾊变。
不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明代⼋股⽂不仅⽴意⾼远、论证严密,即使在⽂学上也是上乘之作。
下⾯我们就来欣赏两篇明代科举进⼠的千古传诵的⼋股⽂。
《百姓⾜,孰与不⾜》——《论语·颜渊》作者:王鳌(明代进⼠,⽂学家,⼊阁宰相) 民既富于下,君⾃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君民⼀体之意,以告哀公。
盖谓:公之加赋,以⽤之不⾜也;欲⾜其⽤,盍先⾜其民乎?诚能百亩⽽彻,恒存节⽤爱⼈之⼼,什⼀⽽征,不为厉民⾃养之计,则民⼒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间阎之内,乃积乃仓,⽽所谓仰事俯育者⽆忧矣。
⽥野之间,如茨如梁,⽽所谓养⽣送死者⽆憾矣。
百姓既⾜,君何为⽽独贫乎? 吾知 藏诸闾阎者,君皆得⽽有之,不必归之府库,⽽后为吾财也。
蓄诸⽥野者,君皆得⽽⽤之,不必积之仓廪,⽽后为吾有也。
取之⽆穷,何忧乎有求⽽不得? ⽤之不竭,何患乎有事⽽⽆备? 牺牲粢盛,⾜以为祭祀之供;⽟帛筐篚,⾜以资朝聘之费。
借⽈不⾜,百姓⾃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乎? 饔飨牢醴,⾜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以备征伐之⽤,借⽈不⾜,百姓⾃有以应之也,⼜孰与不⾜乎? 吁!彻法之⽴,本以为民,⽽国⽤之⾜,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志⼠仁⼈,⽆求⽣以害仁,有杀⽣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作者:王守仁(明代进⼠,思想家、哲学家,⼼学集⼤成者,官⾄兵部尚书) 圣⼈于⼼之有主者,⽽决其⼼德之能全焉。
夫志⼠仁⼈皆有⼼定主⽽不惑于私者也。
以是⼈⽽当死⽣之际,吾惟见其求⽆惭于⼼焉⽿,⽽于吾⾝何恤乎?此夫⼦为天下之⽆志⽽不仁者慨也,故⾔此以⽰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八股文状元之作讲解, 八股文范文
[题目]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1、[破题]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2、[承题]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3、[起讲]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未用[提股])
4、[起股]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者,情相待也。
故意气至广,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
人有积一心之
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
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5、(加)[出题]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6、[中股]汲于行者蹶,懦于行者滞。
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
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间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妄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加)[过接]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7、[后股]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方,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
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
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
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8、[束股]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
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原文介绍】
本文为康熙十二年(1673)韩菼参加会试的考卷,并以此文名列第一。
乾隆称赞他雅学绩文、湛深经(文)术。
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术楷则。
「原文作者介绍」
韩菼,字符少,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康熙十二年(1673),
会试、殿试均名列第一,授修撰。
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尚书等职,康熙四十三年(1704)卒。
□王学泰
韩菼的这篇文章是清代八股文中比较规范的一篇,其题目出自《四书》原文。
在科举历史上有许多题目属于怪题。
在当时也受到一些批评。
但八股文的特征之一就是因难见巧,怪题难,更可以显出作者的巧思。
例如考官出了个○作为题目,这只是书中的一个圈点,有的考生破题说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人道本乎天道。
把没有意义的一个圈说得有意义了,非常巧妙。
这也是八股的特征:没话找话。
韩菼的这篇文章题目不怪,是孔子与其弟子颜回讨论古代士人用舍行藏两种生活选择的。
在八股文中,题目就是对此文内容的界定。
全文只能就题目展开,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
仿佛挖井,从井口到井底要一样粗。
此题只能讨论用舍行藏、孔子颜回以及孔对颜说,这些问题。
八股文有一定的程序和字数。
关于程序的名称在文中一一注明。
破题是指开篇的两句(个别有三句的)解释或概括题意,但要换个说法,不能与题面重复。
破题是全篇最重要的。
本文的破题很好。
圣人指孔子,能指颜回。
行藏之宜,指恰到好处的行藏。
微示二字不仅体现孔颜的师生关系,也突出了颜回的悟性,响鼓不用重槌敲。
承题是用三四句话进一步阐明题意。
此段言孔子讲的关于行藏的道理,人们很难理解、效法,只有颜回对它稍有把握,所以孔子才与他谈论这个问题。
起讲从文章说是第三段,可是从八股文是代圣贤立言这个角度看。
它是文章的正式开始。
从这段起,文章都要模仿圣贤语气说话了。
所谓圣贤就是《四书》的孔子、孟子及其弟子。
本文是以孔子语气说话的。
起讲是散句,可以不对仗,全段不能超过十句。
本文的起讲可见孔子循循善诱的情态。
起讲表面上只分析惟我与尔,没有讲用舍行藏,但它包含在独得独处这些话语中。
提比起讲只是个过渡,提比则正式开始入题。
提比着重剖析惟我与尔,点明人需要益友与知己。
描写了获得知音和得到沟通的喜悦。
出题提比中把用舍行藏隐蔽在剖析惟我与尔之后,在出题中把它引出来,并为中比作准备。
在孔子看来行藏不单纯是做官与不做官的问题。
孔子有一种天赋的使命感。
因此谈它必然与天时人事和自身的经历遭遇联系起来。
有唤起下文的作用。
二小股提比之后本为虚比,这样提、虚、中、后各两股,凑为八股。
清代以后,虚比逐渐被忽略,八股实际成了六股。
这篇的两小股,实际上是虚比遗意。
中比是文章主体的主体。
从正面讲用舍行藏的拟而求之(寻求学习) 身为试之(运用传播),这是从知到行的。
中比主要讲用舍行藏,但最后仍归到惟我与尔。
过接是个过渡句。
意为:这样我想到了自己的体会,想到了与你互相启发。
承上启下。
后比进一步申说惟我与尔。
这组对句的上句说,我们都能总揽事物的变迁,能够独立自主,任凭形势之变,而能坚持自己的精神理想,用舍是外界的事,不能改变我们内在的品质,这是最大地实现了本来的自我(性分之素);下句讲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和参与神明之变,那么连砥砺道德、加强修养、不注重气数命运的变化也都是小事一桩了。
这是进一步超越了自我。
从文章角度说,这是宕开一笔,留有余味。
束股是结语。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是照应题面:是这样吧!惟有我们两人对此有所理解。
这时颜回在喜悦中默默领会了老师的教诲。
八股文本来是一种很死板僵化的文体,但此文却写得感情充沛,文笔生动,对仗工稳。
文中孔子循循善诱,又能自我解剖,是位好老师。
提比出题中回乎回乎,过接中的念夫念夫都回荡着感情的涡流。
本文对仗在意义和声调上都很讲究。
没有上下句意义重复的合掌,其思想内容有递进。
八股的对仗不同于骈文的对仗,更有别于诗词的对仗。
它是散文的对仗,其中很少有骈文和诗歌对仗的跳跃性,读时不觉其为对。
这种对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同样是音调铿锵,富有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