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精品]江苏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练习八年级诗歌鉴赏登飞来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合集下载

宝应县中考基础百题(八年级诗歌复习)

宝应县中考基础百题(八年级诗歌复习)

八年级诗歌复习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该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2.试从结构方面,结合内容,对该诗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以风雨为题,前两句写,后两句写,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读来荡气回肠。

3.请挖掘一下诗中“风吹雨”的含义。

既指的风雨,也指的风雨。

二、《过零丁洋》: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的坚强决心。

2.试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作简要赏析。

这一联以形象的,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3.试对“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

4.试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作简要赏析。

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的生死观。

三、《己亥杂诗》: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怎样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以及生平经历的哀乐。

2.试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作简要的赏析。

“落红”、“护花”是崇高精神的象征,该句诗人移情于物,是对新生命的赞歌,表达了诗人对的执著追求。

四、《望岳》:1.全诗围绕“望”着笔,试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望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的形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望。

2.试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简要分析。

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蓬勃向上的朝气、的雄心和气概。

五、《登飞来峰》:1.诗中“浮云”、“最高层”分别指什么?比喻当时的势力,暗指政治上的。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的进取精神。

六、《雁门太守行》: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

2.试从修辞这一角度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表达效果。

《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题复习过程

《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题复习过程

《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江苏南通2005登飞来峰2.浙江金华2006登飞来峰3.四川广安2011登飞来峰江苏南通2005登飞来峰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1分)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意思对即可,2分)浙江金华2006登飞来峰①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②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①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②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四川广安2011登飞来峰10.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写作手法衬托象征景:塔高千寻——目睹之景(正面描写)鸡鸣日升——传闻之景(侧面描写)——美好的政治前程情:浮云——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最高层——政治的最高决策层进取精神: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理:登高望远寓情于景寓理于景12006年浙江省金华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专题08:诗歌鉴赏-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苏州专用)解析版

专题08:诗歌鉴赏-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苏州专用)解析版

专题08诗歌鉴赏(解析版)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过苏州[宋]苏舜钦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①区区暮亦行。

【注】①棹:指船。

①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交待行踪和写景的观察点,以“刮眼明”突出景物给人清新明媚的感受;以“更”体现景色和光线的变化。

B.颈联两句看似各不相干,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天意在”隐含诗人的随缘自适的旷达,“俗人轻”流露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无奈。

C.尾联“无穷好景”与“无缘住”形成反差,构成主客观矛盾;“区区”和“暮亦行”却具有映衬的意味,突出了诗人四方漂泊,不得安闲的艰辛。

D.评论家认为此诗“以清切闲淡为主”,写出了诗人经过苏州所看到的山明水秀、风物清雅的美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光景、无比愉悦的心情。

(2)游览沧浪亭时,会看到石柱上刻有一副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这副楹联与《过苏州》的颔联相比,你更喜欢哪一联?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材料一】沧浪亭为宋代诗人苏舜钦所建。

他曾以四万贯钱买下荒废的古园,傍水造亭,栽竹点石,重加修葺,题名沧浪亭,作《沧浪亭记》,寄给好友欧阳修,邀请共作沧浪诗篇。

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材料二】沧浪亭石柱上的楹联是晚清楹联学家梁章钜所作。

当时他正任江苏巡抚,重修沧浪亭时,集句而成。

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答案】(1)A(2)示例:我喜欢“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这一联运用对偶修辞,使得韵致更谐美,画面更生动。

这联诗诗中有画,而且色彩鲜明,风光漪旎,生机盎然,韵味无穷。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4 1 (古诗文课内篇)--古诗词背诵默写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4 1  (古诗文课内篇)--古诗词背诵默写

专题4.1 (古诗文课内篇)--古诗词背诵默写七年级上册1. 《观沧海》 [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0.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南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2. 《潼关》 [清]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七年级下册1. 《竹里馆》 [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 《逢入京使》 [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初中语文精华复习资料登飞来峰 阅读练习

初中语文精华复习资料登飞来峰  阅读练习

登飞来峰阅读练习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填空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二、重点句、词赏析1、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答:2、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答:“自”:“只”:三、主旨(中心)提炼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答: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答: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登飞来峰阅读练习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填空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二、重点句、词赏析1、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答:“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登飞来峰》赏析题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比喻当时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最高层”比喻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借景抒情‎、托物寓理。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2.文学常识填‎空。

本诗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揭示了怎样‎的哲理?答: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互勉或‎自励之意。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苏‎轼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一脉相‎承。

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8.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登飞来峰》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演示教学

《登飞来峰》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演示教学

《登飞来峰》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的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画面优美,为抒情、议论做铺垫。

第三、四句,景、情、理三者交融。

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生。

抒情:不畏险阻。

说理:登高望远。

3.鉴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品析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千寻塔”在全诗中的作用。

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高。

诗人夸张地用“千寻”来表现古塔之高,表明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下面的诗句做铺垫。

5.把“闻说鸡鸣见日升”里的“闻说”改为“亲历”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因为“亲历”强调的是登高远眺的过程,这不是诗人的目的。

诗人在这里借“闻说”强调的是所登之山的高度,是为下面的诗句埋伏笔。

6.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蕴含的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8.从下面选项中任选一项,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比较异同。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选(A)比较:相同点:作用相同,都有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同点:王安石的诗表现的是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A句表达的是要想取得更大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选(B)比较:相同点:都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同点:⑴王安石的诗从肯定方面比喻,B句从否定方面比喻;⑵王安石的诗强调认识要有高度,B句强调要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事物。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上元夜①(唐)崔液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________的心理。

2.古诗阅读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歧路”的意思是;“在歧路”点出了题目中的“________”字。

(2)请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做简要赏析。

4.古诗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________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________。

(2)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①(苏轼)落日绣卷帘,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②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③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④,未解庄生⑤天籁⑥,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①张偓佺:张怀民字偓佺,谪居黄州,坦然自适,在其宅西南江边筑亭,作为陶冶性情之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诗的第一句中“”二字形容飞来峰和峰顶之塔很高,创造了一种
的意境。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境界?
【答案】
1.千寻登高望远
2.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国尚思为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一语双关,应怎样理解?
2.“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把现实与梦境自然联系起来,抒发了诗人之情。

【答案】
1.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2.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3.强烈的爱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