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老子》的成语

合集下载

出自老子的成语

出自老子的成语

出自老子的成语
1.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应该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 道法自然:道家的“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法”则是遵循、效法的意思,“道法自然”就是说“道”的法则是自然而然的。

这句成语强调了道家学说中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 自知之明: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这个成语体现了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思想,强调人要有自我认知和自省的能力。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4. 金玉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该成语体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表达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思想,即知足常乐,不过分追求物质财富。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些成语都体现了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顺应自然、知足常乐、谦虚自省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自老子名言中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老子名言中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老子名言中的成语有哪些?老子不仅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思想家,他还是中国第一个成语发明家。

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成语就出自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比如:出自老子名言中的成语有哪些?第7章的“天长地久”。

第41章的“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50章的“出生入死”。

第60章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64章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73章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74章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81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除了发明以上已经约定俗成的成语外,两千多年前的老子还说出了许多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

这些至理名言在《道德经》里比比皆是:第8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说的是,(人间)最高层次的善就像水一样。

水有利于万物,却不和万物相争;水处在众人都厌恶的低处,所以最接近于“道”。

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故去彼取此。

”说的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喧嚣的音乐使人耳朵失聪;过多的美味使人口味难辨……因此应当舍弃美好的虚名而保持安定的生活。

第18章:“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的是,因为大道废弃了,才显现出仁义。

因为投机取巧的智慧出现了,才产生出狡诈和虚伪。

因为家庭亲戚之间不和睦了,才显现出孝顺和仁慈。

一旦国家混乱、动荡不安了,就会出现贞节、忠诚的大臣。

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说的是,拥有上等品德的人是不自恃有道德的,因此才会具有真正的道德。

而下等品德的人总是强迫自己不失去道德,因此才没有真正的道德。

第67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说的是,我有三件珍宝,总是掌握并保有它们: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朴,第三件叫做不敢抢在天下人的前面。

源自《老子》的成语大全

源自《老子》的成语大全

源自《老子》的成语大全成语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以下为大家提供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登春台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

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戎马生郊《老子》:“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陈鼓应注:“生于郊,指牝马生驹犊于战地的郊野。

”意谓国家政治不上轨道,连怀胎的母马也用来作战。

后以“戎马生郊”指战乱不断。

枘凿冰炭比喻事物尖锐对立,互不兼容。

参见“枘凿方圆”。

若烹小鲜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

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

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

轻诺寡信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去泰去甚泰、甚:过分。

适可而止,不可过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去甚去泰指做事不能太过分。

被褐怀玉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

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飘风骤雨同“飘风暴雨”。

目迷五色五色:各种颜色。

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

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民不畏死畏:惧怕。

人民不怕死。

形容不怕死的气慨。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来的人不是善良的,善良的就不会来,须提高警惕来者不善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

老死不相往来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龙化虎变《易·革》:“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D。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后因以“龙化虎变”比喻变化莫测。

狂风骤雨原形容大风大雨。

后也比喻处境险恶或声势猛烈。

课嘴撩牙搬唇弄舌。

课,用同“嗑”。

进寸退尺进一寸,退一尺。

比喻得不偿失佳兵不祥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俭故能广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有哪些导语:《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1、玄之又玄【解释】: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有无相生【解释】: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自】: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功成不居【解释】: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和光同尘【解释】: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天地不仁【解释】: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6、天长地久【解释】: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自】: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7、上善若水【解释】: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金玉满堂【解释】: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9、功成身退【解释】: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目迷五色【解释】: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

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1、宠辱若惊【解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

【出自】: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关于《老子》的成语

关于《老子》的成语

1. 无为而治:出自《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指采取非暴力手段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2. 金玉良言:出自《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指珍贵而中肯的话语。

3. 道德经:是《老子》的原著,也是道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

4. 抱残守缺:出自《老子》“抱残守阙,其命必短”,指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缺点,导致不利后果。

5. 守正不阿:出自《老子》“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指坚持正道,不趋炎附势,保持自我原则。

6. 至理名言:出自《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指深刻而能够被理解的真理。

7. 无为而治:出自《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指采取非暴力手段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8. 道德经:是《老子》的原著,也是道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

9. 抱残守阙,其命必短:出自《老子》“抱残守阙,其命
必短”,指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缺点,导致不利后果。

10. 守正不阿:出自《老子》“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指坚持正道,不趋炎附势,保
持自我原则。

出自老子的成语

出自老子的成语

精心整理出自老子的成语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

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爱素好古: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出生入死: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

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寸进尺退:前进一寸,后退一尺。

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大辩若讷: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

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大器晚成:大器:比喻大才。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俗。

略。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功成不居:居:承当,占有。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功成身退:身:自身,自己。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和光同尘:和、同:混合。

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

指不露结果。

俭故能广: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

将夺固与:要想得到,必先给予。

固,同“姑”。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

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忪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胶柱调瑟:瑟:古代一种弹拨乐器。

用胶粘住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不能再调整音的高低缓急。

比喻拘泥死板,缺少变通。

来者不善: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

老死不相往来: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目迷五色:五色:各种颜色。

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

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被褐怀玉: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

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慎终如始:慎:谨慎;如:象。

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

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受宠若惊:宠:宠爱。

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疏而不漏: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天长地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

道德经中的成语和释义

道德经中的成语和释义

1.玄之又玄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

后多形容超级微妙,不易明白得。

出处《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出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二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海枯石烂跟天和地存在的时刻那样长。

形容时刻悠长。

也形容永久不变(多指爱情)。

《老子》第七章:“海枯石烂,天地因此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永生。

”3.上善假设水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遇,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处于世人所不注意的地址或细微的地址,因此是最接近道的。

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

语出《老子》:“上善假设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世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金玉满堂堂:高大的厅堂。

金玉财宝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硕。

《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5.视而不见看它,却看不到;听它,却听不着。

原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语言,说明“道”幽而不显,是无法用人的感官去把握的。

后来指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用来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6.微妙玄通微妙:精微微妙。

精微深奥而灵通的道理。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7.见素抱朴现其本真,守其质朴。

谓不为外物所牵。

语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了解他人的人伶俐,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万物恃道而生,万物之所为即道之所为,故道虽无形,却可有为。

10.假设存假设亡有时记在内心,有时那么忘记掉。

用以形容假设有假设无,难以捉摸。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假设存假设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典籍里的成语之《老子》篇

典籍里的成语之《老子》篇

典籍里的成语之《老子》篇(一)1.玄之又玄【释义】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经·第一章》)【注释】第一个道是道理,第二个道是言说,第三个道是指构成宇宙的实体和动力,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

常是真常、永恒之意,常道是永恒不变之道。

第一个名具体事物的名称,第二个名是称谓的使动用法,第三个名老子特用术语是指称道之名。

徼是指边际,可译作端倪。

玄是指幽昧深远。

2.有无相生【释义】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经·第二章》)【注释】恶指丑。

形指显示、彰显。

和指调和。

圣人指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其能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

无为指不干扰、不妄为。

不言指不发号施令、不用政令。

始指主宰,不为始是指不加干涉。

不恃是指不自恃己能。

3.功成不居【释义】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经·第二章》)【注释】弗居指不自我夸耀。

不去指不会泯灭。

4.和光同尘【释义】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经·第四章》)【注释】冲是古字盅,指虚、虚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自《老子》的若干成語
【玄之又玄】
該成語出自《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道之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本初)。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微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深奧無邊)。


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奧)
眾妙之門(總門徑)。


此成語本謂“道”幽昧深遠,不可測知。

後泛指事理非常奧妙難懂。

【無中生有】
本自《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又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道的運動規則是:正反兩個方面對立統一循環往復以致無窮。

道用弱的一面來對待自然(換言之就是順應而不是改變),天下萬物從“有”中生出,“有”從“無”中生出。

)【上善若水】
該成語出自《老子》第八章——
幾於道。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的解釋應該是:最完善的人格要像水一樣。

人如果能效法水的品格,就能產生最完善的人格。

擴展聯想:
【君子之交淡如水】(本自《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智者樂水】(自《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女人是水做的】(本自《紅樓夢》第二回:“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


【水性楊花】水性隨勢而流,楊花隨風飄蕩。

比喻婦女作風輕浮,用情不專一。

說見《說唐》第五八回:“張尹二妃終是水性楊花,最近因高祖數月不入其宮,心懷怨望。

”另見《紅樓夢》第九二回:“大凡女人都是水性楊花,我要説有錢,他就是貪圖銀錢了。


【大巧若拙】
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
謂真正靈巧的人,不自炫耀,外似笨拙。

另“大智若愚”,出自宋代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天長地久】
出自《老子》第七章——
長久。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原指天地存在的久遠。

後用以形容時間悠久。

【道法自然】
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
“道”聽任萬物自然而然地發展。

(老子寡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