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的成语按顺序排列

合集下载

道德经成语大全

道德经成语大全

道德经成语大全1.玄之又玄【解释】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处】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有无相生【解释】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处】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功成不居【解释】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和光同尘【解释】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处】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天地不仁【解释】天地无私,以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出处】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6.天长地久【解释】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7.上善若水【解释】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处】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金玉满堂【解释】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9.功成身退【解释】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出处】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目迷五色【解释】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

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处】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1.宠辱若惊【解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

【出处】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视而不见【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出处】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13.听而不闻【解释】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

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

【出处】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14.涣然冰释【解释】像冰遇热消融一般。

《〈老子〉四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道”之内涵
自然状态才是最适合的 老子列举生活中违反“道”的现象,从反面指出违反常态,不遵循 “道”,不会有好的结果。“道”很抽象,但这一章读起来,感觉到 其实很具体,老子常常能超越思维定势,从容易忽略的生活现象中发 现,并提炼出真知灼见,用生活现象来演绎抽象的哲理。老子的言说 方式,让我们易于理解。
思考探究 2.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 句与上文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
知足者富: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是富 有。(区别于“知足常乐”)
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努力奋进,求道不息,这样的人身 体虽然消失了,但所传承的道仍然存在。 (区别于“发奋图强”)
思考探究 2.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 句与上文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 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 身之本。
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 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 “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 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 ——参考自饶尚宽译注《老子》
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见者:自我显露的人。 自是者:自以为是的人。 彰:彰显。
自伐、自矜:自我夸耀。
长:音 cháng,意长久;音 zhǎng, 意得到敬重。 余食:剩饭。 赘行:赘瘤。
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处 :为,做。
思考探究 这新发现?
“道”之内涵
个人修养之道: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是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 强, 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

出自老子的成语

出自老子的成语

出自老子的成语
1.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应该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 道法自然:道家的“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法”则是遵循、效法的意思,“道法自然”就是说“道”的法则是自然而然的。

这句成语强调了道家学说中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 自知之明: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这个成语体现了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思想,强调人要有自我认知和自省的能力。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4. 金玉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该成语体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表达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思想,即知足常乐,不过分追求物质财富。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些成语都体现了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顺应自然、知足常乐、谦虚自省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中的成语和释义

道德经中的成语和释义

1.玄之又玄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

后多形容超级微妙,不易明白得。

出处《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出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二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海枯石烂跟天和地存在的时刻那样长。

形容时刻悠长。

也形容永久不变(多指爱情)。

《老子》第七章:“海枯石烂,天地因此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永生。

”3.上善假设水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遇,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处于世人所不注意的地址或细微的地址,因此是最接近道的。

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

语出《老子》:“上善假设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世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金玉满堂堂:高大的厅堂。

金玉财宝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硕。

《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5.视而不见看它,却看不到;听它,却听不着。

原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语言,说明“道”幽而不显,是无法用人的感官去把握的。

后来指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用来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6.微妙玄通微妙:精微微妙。

精微深奥而灵通的道理。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7.见素抱朴现其本真,守其质朴。

谓不为外物所牵。

语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了解他人的人伶俐,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万物恃道而生,万物之所为即道之所为,故道虽无形,却可有为。

10.假设存假设亡有时记在内心,有时那么忘记掉。

用以形容假设有假设无,难以捉摸。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假设存假设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出自《道德经》的15个成语,饱含国学智慧!转载

出自《道德经》的15个成语,饱含国学智慧!转载

出自《道德经》的15个成语,饱含国学智慧!转载1、自知之明【成语出处】《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语含义】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多用于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2、慎终如始【成语出处】《道德经》第64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成语含义】谨慎地做到最终,就像开始时一样,就不会有失败和差错。

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3、和光同尘【成语出处】《道德经》第56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成语含义】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4、知雄守雌【成语出处】《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成语含义】知刚守柔,比喻胸有主见而与人无争。

5、多藏厚亡【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4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成语含义】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6、祸福相依【成语出处】《道德经》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成语含义】祸能够生福,而福也能够生祸。

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7、天道好还【成语出处】《道德经》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成语含义】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8、知足不辱【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成语含义】懂得满足,才不会遭受屈辱。

表示不要贪心。

9、知止不殆【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成语含义】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

10、大巧若拙【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成语含义】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11、被褐怀玉【成语出处】《道德经》第70章: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成语含义】身上披的是粗布衣服,胸前却揣着宝玉。

比喻怀抱大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贫寒而怀有真才实学。

12、见素抱朴【成语出处】《道德经》第19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典籍里的成语之《老子》篇

典籍里的成语之《老子》篇

典籍里的成语之《老子》篇(一)1.玄之又玄【释义】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经·第一章》)【注释】第一个道是道理,第二个道是言说,第三个道是指构成宇宙的实体和动力,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

常是真常、永恒之意,常道是永恒不变之道。

第一个名具体事物的名称,第二个名是称谓的使动用法,第三个名老子特用术语是指称道之名。

徼是指边际,可译作端倪。

玄是指幽昧深远。

2.有无相生【释义】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经·第二章》)【注释】恶指丑。

形指显示、彰显。

和指调和。

圣人指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其能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

无为指不干扰、不妄为。

不言指不发号施令、不用政令。

始指主宰,不为始是指不加干涉。

不恃是指不自恃己能。

3.功成不居【释义】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经·第二章》)【注释】弗居指不自我夸耀。

不去指不会泯灭。

4.和光同尘【释义】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经·第四章》)【注释】冲是古字盅,指虚、虚空。

出自《老子》(《道德经》)的成语

出自《老子》(《道德经》)的成语

《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传说是由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撰写。

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哀兵必胜(āi bīng bì shèng):词意: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虽在不利的情况下,也一定能够打胜仗。

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也作——乐业安居、安土乐业:词意:形容百姓生活安乐幸福。

暴风骤雨(bào fēng zhòu yǔ),也作——暴风疾雨:词意:比喻猛烈的行动或革命运动。

也用以比喻声势浩大,来势迅猛的群众运动。

不可名状(bù kě míng z huàng),也作——不可言状:词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出生入死(chū shēng rù sǐ):词意:原指从出生到死亡。

后指冒着生命危险,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

寸进尺退(cùn jìn chǐ tuì):词意:前进一寸,却后退一尺。

比喻得不偿失。

大辩若讷(dà biàn ruò nè):词意:指善辩论的人,讲起话来持重而不露锋芒,让人看起来好像不会讲话的样子。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词意:大的器物要经过长期的加工制作才能做成。

比喻有才干的卓越人才要经过长期磨练,即事业上成就较晚。

大巧若拙(dà qiǎo ruò zhuō):词意:真正聪明灵巧的人,表面上看像很笨拙似的。

大直若屈(dà zhí ruò qū):词意:最正直的人表面上好像屈从他人的样子。

淡而无味(dàn ér wú wèi):词意:本指菜肴没有味道。

也用以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乏味,不感人。

根深蒂固(gēn shēn dì gù),也作——根深柢(dǐ)固:词意:比喻基础稳固坚实,不容易动摇。

《老子》相关成语

《老子》相关成语

《老子》相关成语《老子》相关的成语有很多,比如: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

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大辩若讷: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福倚祸伏: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绝圣弃智: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

出自《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芸芸众生: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

后多指众多的普通人。

出自《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指来的不怀善意,有善意的不会来。

出自《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天长地久:原意指天地的存在最为长久。

用以比喻情感、友谊等与天地共存。

出自《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胶柱调瑟:瑟:古代一种弹拨乐器。

用胶粘住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不能再调整音的高低缓急。

比喻拘泥死板,缺少变通。

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鼓不捶而鸣则大圣忘音。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指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

出自《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以上是《老子》中相关的成语及解释,希望能帮助到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中的成语按顺序排列————————————————————————————————作者: ————————————————————————————————日期:ﻩ➢2➢功成不居释义: 居:承当,占有。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3➢无为而(之)冶释义: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ﻫ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4➢和光同尘释义:和、同:混合。

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

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自:《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 5➢多言数穷。

释义: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ﻫ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地久天长释义:时间长,日子久。

出自: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8➢上善若水。

释义: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9➢功成身退释义: 身:自身,自己。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自:《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满堂释义: 堂:高大的厅堂。

金玉财宝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12➢目迷五色。

ﻫ释义:五色:各种颜色。

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

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3➢宠辱若惊释义: 惊:惊惶不安。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

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自: 《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4➢不可名状释义: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

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出自: 《老子》第十四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听而不闻释义: 闻:听。

听了跟没听到一样。

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出自:《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15➢涣然冰释释义: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

象冰遇热消融一般。

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自: 《老子》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16➢芸芸众生释义: 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

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

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出自:《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 19➢绝仁弃义释义: 绝、弃:放弃。

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

这是老子无为而的思想。

出自:《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绝圣弃智释义: 圣、智:智慧,聪明。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自: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爱素好古释义: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出自:《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ﻫ释义: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

对应于“绝圣弃智”。

ﻫ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少私寡欲释义:指欲望很小。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余食赘行。

释义: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

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ﻫ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20➢如登春台释义: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

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出自: 《老子》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相去几何释义: 去:距离;几何:多少。

彼此之间相关多远呢?表示差别不大。

出自: 《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独异于人释义:独:独自,单独;异:不同。

独自与别人不同的。

一般指不同于世俗。

出自:《老子》第二十章:“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23➢暴风骤雨释义:暴、骤:急速,突然。

又猛又急的大风雨。

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出自: 《老子》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8➢知荣守辱释义: 守:安于。

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

出自: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知雄守雌释义: 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

弃刚守柔。

比喻与人无争。

出自: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29➢去甚去泰释义: 指做事不能太过分。

出自:语出《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31➢不得已而为之释义: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出自: 《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佳兵不祥。

ﻫ释义: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

ﻫ出处:《道德经》:“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之恶也。

”➢33➢自知之明释义: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自: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35➢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释义: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

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6➢欲取姑予释义: 姑:暂且;与:给与。

要想夺取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他些什么。

指先付出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出自:《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41➢大器晚成释义:大器:比喻大才。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出自:《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若存若亡释义: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

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出自:《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大音希声。

ﻫ释义: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ﻫ出处:《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4➢多藏厚亡释义:厚:大;亡:损失。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出自: 《老子》第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止不殆释义: 殆:危险。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

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不辱释义: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

表示不要有贪心。

出自: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5➢大巧若拙释义: 拙:笨。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大辩若讷释义: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

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出自: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直若屈ﻫ释义: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

亦作“大直若诎”。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46➢知足常乐释义: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

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ﻫ出处:《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7➢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释义: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出自: 《老子》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

”➢50➢出生入死释义: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

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出自:《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58➢祸福相依释义: 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自: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9➢长生久视释义:久视:不老,耳目不衰。

形容长寿。

出自:《老子》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

”➢深根固柢释义:柢:树根。

使根基深固,不易动摇。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出自:《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根深蒂固释义: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出自:《老子》:“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去泰去甚释义:泰、甚:过分。

适可而止,不可过分出自: 语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63➢轻诺寡信释义: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老子》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报怨以德释义: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道德经》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64➢慎终如始释义: 慎:谨慎;如:象。

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

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出自: 《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释义: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出自: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9➢哀兵必胜释义: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

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寸进尺退释义:前进一寸,后退一尺。

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得寸进尺释义: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

比喻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出自: 《老子·道德经》:“不敢进寸而退尺。

”➢70➢被褐怀玉释义: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

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自:《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73➢疏而不漏释义: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出自: 《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74➢民不畏死释义: 畏:惧怕。

人民不怕死。

形容不怕死的气慨。

出自:《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释义: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