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成语和释义
道德经里的成语

出自《道德经》里的成语1、玄之又玄【解释】: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有无相生【解释】: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自】: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功成不居【解释】: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和光同尘【解释】: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天地不仁【解释】: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6、天长地久【解释】: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自】: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7、上善若水【解释】: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金玉满堂【解释】: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9、功成身退【解释】: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目迷五色【解释】: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
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1、宠辱若惊【解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
【出自】: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视而不见【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出自】: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13、听而不闻【解释】: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
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及解释篇一1、爱素好古:〖解释〗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出自第19章2、被褐怀玉:〖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
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自第22章3、长生久视:〖解释〗久视:不老,耳目不衰。
形容长寿。
——出自第59章4、宠辱若惊:〖解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
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自第13章5、出生入死:〖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
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出自第50章6、大器晚成:〖解释〗大器:比喻大才。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出自第41章7、大巧若拙:〖解释〗拙:笨。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出自第45章8、根深蒂固:〖解释〗蒂:指瓜:果:茎:枝相连处。
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出自第59章9、祸福相倚:〖解释〗指祸与福相因而生。
——出自第58章10、鸡犬相闻:〖解释〗指人烟稠密。
——出自第80章篇二1、进寸退尺:〖解释〗进一寸,退一尺。
比喻得不偿失。
——出自第69章2、佳兵不祥:〖解释〗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
——出自第31章3、地久天长:〖解释〗时间长,日子久。
——出自第7章4、多藏厚亡:〖解释〗厚:大;亡:损失。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出自第44章5、功成身退:〖解释〗身:自身,自己。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自第9章6、功成不居:〖解释〗居:承当,占有。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第34章7、绝圣弃智:〖解释〗圣:智:智慧,聪明。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自第19章8、来者不善:〖解释〗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
——出自第81章9、目迷五色:〖解释〗五色:各种颜色。
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
道德经成语

道德经成语道德经成语如下:1、玄之又玄。
释义:形容非常玄妙,难以理解。
出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功成不居。
释义: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3、和光同尘。
释义: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事态度。
出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4、天长地久。
释义: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一样长,形容永久不变(多指爱情)。
也说地久天长。
出处:“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5、上善若水。
释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多用来称赞道德完美的人。
出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金玉满堂。
释义:形容财富非常多,也比喻才能出众,学识渊博。
出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7、功成身退。
释义:功业建成后,自己就引退了。
出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
释义:颜色又多又杂,使人眼花。
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
出处:“五色令人目盲。
”9、宠辱若惊。
释义: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
出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0、视而不见。
释义: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看见,指不重视或不注意。
出处:“视之不见,名曰夷。
”11、听而不闻。
释义:听了却像没听见一样,形容漠不关心。
出处:“听之不闻,名曰希。
”12、涣然冰释。
释义: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
出处:“涣兮若冰之将释。
”13、虚怀若谷。
释义: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处:“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4、绝圣弃智。
释义:抛弃聪明智巧。
道家认为一切诈伪来自聪明智巧,只有“绝圣弃智”才能回到淳朴的境界。
后用以指反对一切学问,排斥科学文化。
出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15、如登春台。
释义:春台:指美好的游赏场所,比喻生活在美好幸福的太平盛世。
道德经中的成语和释义

1.玄之又玄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
后多形容超级微妙,不易明白得。
出处《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出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二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海枯石烂跟天和地存在的时刻那样长。
形容时刻悠长。
也形容永久不变(多指爱情)。
《老子》第七章:“海枯石烂,天地因此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永生。
”3.上善假设水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遇,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处于世人所不注意的地址或细微的地址,因此是最接近道的。
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
语出《老子》:“上善假设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世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金玉满堂堂:高大的厅堂。
金玉财宝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硕。
《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5.视而不见看它,却看不到;听它,却听不着。
原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语言,说明“道”幽而不显,是无法用人的感官去把握的。
后来指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用来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6.微妙玄通微妙:精微微妙。
精微深奥而灵通的道理。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7.见素抱朴现其本真,守其质朴。
谓不为外物所牵。
语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了解他人的人伶俐,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万物恃道而生,万物之所为即道之所为,故道虽无形,却可有为。
10.假设存假设亡有时记在内心,有时那么忘记掉。
用以形容假设有假设无,难以捉摸。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假设存假设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出自《老子》(《道德经》)的成语

《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传说是由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撰写。
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哀兵必胜(āi bīng bì shèng):词意: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虽在不利的情况下,也一定能够打胜仗。
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也作——乐业安居、安土乐业:词意:形容百姓生活安乐幸福。
暴风骤雨(bào fēng zhòu yǔ),也作——暴风疾雨:词意:比喻猛烈的行动或革命运动。
也用以比喻声势浩大,来势迅猛的群众运动。
不可名状(bù kě míng z huàng),也作——不可言状:词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出生入死(chū shēng rù sǐ):词意:原指从出生到死亡。
后指冒着生命危险,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
寸进尺退(cùn jìn chǐ tuì):词意:前进一寸,却后退一尺。
比喻得不偿失。
大辩若讷(dà biàn ruò nè):词意:指善辩论的人,讲起话来持重而不露锋芒,让人看起来好像不会讲话的样子。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词意:大的器物要经过长期的加工制作才能做成。
比喻有才干的卓越人才要经过长期磨练,即事业上成就较晚。
大巧若拙(dà qiǎo ruò zhuō):词意:真正聪明灵巧的人,表面上看像很笨拙似的。
大直若屈(dà zhí ruò qū):词意:最正直的人表面上好像屈从他人的样子。
淡而无味(dàn ér wú wèi):词意:本指菜肴没有味道。
也用以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乏味,不感人。
根深蒂固(gēn shēn dì gù),也作——根深柢(dǐ)固:词意:比喻基础稳固坚实,不容易动摇。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大全及解释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大全及解释篇一1、根深蒂固:〖解释〗蒂:指瓜、果、茎、枝相连处。
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出自第59章2、祸福相倚:〖解释〗指祸与福相因而生。
——出自第58章3、鸡犬相闻:〖解释〗指人烟稠密。
——出自第80章4、进寸退尺:〖解释〗进一寸,退一尺。
比喻得不偿失。
——出自第69章5、佳兵不祥:〖解释〗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
——出自第31章6、爱素好古:〖解释〗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出自第19章7、被褐怀玉:〖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
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自第22章8、长生久视:〖解释〗久视:不老,耳目不衰。
形容长寿。
——出自第59章9、宠辱若惊:〖解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
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自第13章10、出生入死:〖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
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出自第50章11、大器晚成:〖解释〗大器:比喻大才。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出自第41章12、大巧若拙:〖解释〗拙:笨。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出自第45章13、地久天长:〖解释〗时间长,日子久。
——出自第7章14、多藏厚亡:〖解释〗厚:大;亡:损失。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出自第44章15、功成身退:〖解释〗身:自身,自己。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自第9章16、功成不居:〖解释〗居:承当,占有。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第34章17、和光同尘:〖解释〗和、同:混合。
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
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自第56章18、浑俗和光:〖解释〗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
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
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老子道德经四字成语

老子道德经四字成语【玄之又玄】原文《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功成不居】原文《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和光同尘】原文《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天长地久】原文《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功成身退】原文《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金玉满堂】原文《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口是心非拼音kǒushìxīnfēi近义词:阳奉阴违、言不由衷反义词:言为心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表述:嘴里说道得较好,心里想要的却是另一套。
指心口不一并致。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
”例子:俺哥哥原来就是~,不是好人了也。
(清·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三回)谒后语:谜语:道三不着两dàosānbùzháoliǎng【解释】道:说话;着:接触到。
说话三句有两句说不到地方。
形容说话不着边际。
【原文】清·胡文焕《群音类选·苏王文》:“道三没得两,四下乱倡扬,获得经来唐三藏,再莫管他人瓦上霜。
”【结构】紧缩式成语【用法】并作谓语、定语;用作骂人【近义词】无的放矢【反义词】切中要害【例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文杏又小,道三不着两的。
莺儿一个人,不够服侍的,还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
”。
老子《道德经》中八大经典成语:字字大智慧,句句座右铭

老子《道德经》中八大经典成语:字字大智慧,句句座右铭1、上善若水。
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大概的意思是说:水之德,近于道之德,故曰“上善若水”。
水之大德,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前者大公,后者无私。
具体而言,水有七德,圣人法之,亦有七德。
圣人“泽被苍生”而“不存争心”,自然不会招致怨咎。
2、见素抱朴。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19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大概的意思是说:我们要现其本真,守其纯朴。
说简单点将,就是不要被外物所牵。
虽然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原因,让我们不得不被外物所牵扯。
不过如果我们保持一颗“见素抱朴”,就算面对一些复杂的事情,我们依然能够保持一个纯洁无瑕的心态(淡然),将欲望跟恩恩怨怨看的更轻一些。
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跟困难的时候,不要着急着去解决,先缓缓神,看看接下来的变化,当然这不是让我们逃避问题。
而是让我们明白,有些时候这些问题或许会悄然而退,这总比我们绞尽脑汁的去想解决的办法更让人轻松。
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修养,更是不可多得的智慧。
3、自知之明。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大概的意思是说:我们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现实生活中,只有深刻的知道自己的优点跟缺点,才能避己所短,扬己所长。
只有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足的时候,这才是我们进步的开始。
简单来讲就是我们要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样才是明智的,也是难免可贵的。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被外人的吹捧,而迷失了自己。
4、大器晚成。
这句话出自是《道德经》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概意思是说:大的材料要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
这句话如果放到人身上,大概就是说的担当大事的人需要长时间的磨练。
而说到大器晚成,小编就不得不说姜子牙,七十二岁的时候才出山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完成灭商立周的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玄之又玄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
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处《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长地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
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上善若水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
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金玉满堂堂:高大的厅堂。
金玉财宝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富。
《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5.视而不见看它,却看不到;听它,却听不着。
原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语言,说明“道”幽而不显,是无法用人的感官去把握的。
后来指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用来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6.微妙玄通微妙:精微奥妙。
精微深奥而灵通的道理。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7.见素抱朴现其本真,守其纯朴。
谓不为外物所牵。
语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万物恃道而生,万物之所为即道之所为,故道虽无形,却可有为。
10.若存若亡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
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11.大器晚成原意“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
”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12.进道若退指前进之道反若后退,出处《老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13.大音希声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
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
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14.大象无形"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最白的东西好象是污浊的,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15.知足不辱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6.大巧若拙拙:笨。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1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学的人,其知识要逐渐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等。
由于人的主观意识和思维见解都有分别性局限性,在寻求真理的路上会成为障碍。
而大自然真理是无分别性的,所以我们求真理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18.出生入死出生入死: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
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词语在《老子》第五十章出现,原文意为“出生地,入死地”(王弼语),也就是从生到死。
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冒着生命危险”的意思。
1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指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没有真知灼见。
出处《老子·五十六章》。
20.和光同尘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和、同:混合。
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
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2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2.长生久视久视:不老,耳目不衰。
形容长寿《老子》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
23.治大国若烹小鲜[鲜] 鲜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
本句的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
说法一: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
说法二: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
说法三:"小鲜”像是小鱼,或一块小肉之类的。
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
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
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
[2]说法四:从古至今,不少政治家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提醒执政者。
对于这句话的意思,古今流行的理解是:治理大国就好像烹煎小鱼儿,油、盐、酱、醋等调料放得要恰到好处,不能多不能少。
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其实,在古代学术界已存在很大的争议。
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24.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谓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
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6.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
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释义: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出自《老子》。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8.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9.为而不争出自《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八十一章: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这里老子将“为”和“不争”区别开来了。
联系上文,“为”是指“圣人无积, 既以为人”和“既以与人”。
“既以为人”是说一切为了他人,“既以与人”是说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地给予他人。
圣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不争”的。
应当说, “为”就包含着“斗争”的意思, 包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 但圣人的这种“斗”, 都是为了无私奉献于他人特别是人民。
所以他“不争”的是个人的名利地位。
综上所述, 老子所说的“不争”除了第三章讲的防止和反对世俗贤人争名位和第七十三章讲的“天之道不争”之外, 皆是指在名利地位面前, 要谦下、发扬高风格、不与人争名、不与民争利, 相反还应当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奉献于他人特别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