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学成语--教案

合集下载

3鲜丽读老子 学成语 诵儿歌 教案

3鲜丽读老子 学成语 诵儿歌 教案

9《上善若水》教学设计实验三小杜娟萍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上善若水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善”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

教学过程:一、汉字趣解1、善字是如何而来的呢?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上善若水的“善”字最早由两部分组成,上面是个“羊”字,表示吉祥,看起来很美好,后来就引申为好,如善人、善事、善举、善心等。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善的词语?二、成语简介1、上善若水这个成语也含有善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上善若水的意思是具备最高境界的善行之人,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八章中摘选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1、师范读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4、各种方式读5、背诵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1、我常听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话,我以为在讽刺水不思进取呢,现在看来也是在赞扬水呀。

2、老子运用比喻,赞扬具有最高德行的圣人就像水一样,默默奉献,低调谦卑,与世无争,与人为善。

3、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水了,它真的了不起,不但给人们的生活离不了,还给了我们以做人的启示。

4、“上善若水”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10《物极必反》教学设计实验三小杜娟萍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物极必反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极”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

教学过程:一、汉字趣解1、极字是如何而来的呢?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极”的甲骨文和金文都像是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巨人形状。

头顶天表示高,高到了极点。

所以,“极”的本义就是最、极点。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极的词语?二、成语简介1、物极必反这个成语也含有极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物极必反的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必定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九章中提取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1、师范读2、学生跟读。

诵读老子教案

诵读老子教案

诵读老子教案教案标题:诵读老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基本背景和重要思想。

2. 培养学生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读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基本介绍。

2. 选取适合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的《道德经》章节进行诵读。

3. 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

教学准备:1. 课本或资料:提供关于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相关资料。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素材。

3. 诵读材料:准备适合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的《道德经》章节。

教学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老子的画像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老子及其著作的兴趣。

2. 导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老子和《道德经》,了解学生对此的基本认知。

主体:3. 介绍老子及《道德经》:通过讲解老子的背景和《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引起学生对老子思想的好奇和兴趣。

4.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的《道德经》章节进行诵读:教师提前选取简短且富有哲理的章节,分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逐句诵读。

5. 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6. 总结学习成果: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老子思想的重要性和影响。

7. 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如老子的其他著作或其他古代哲学思想。

拓展活动:8. 诵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比赛,展示他们对《道德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9. 创作心得:要求学生写下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可以是散文、诗歌或绘画等形式。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诵读和讨论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学习成果:评估学生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感悟的书面作品。

教学延伸:1. 阅读扩展:推荐相关书籍或文章,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2. 研究项目:鼓励学生选择一个老子思想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小组或个人报告。

小学语文《读老子学成语 功成不居》教案

小学语文《读老子学成语 功成不居》教案

小学语文《读老子学成语功成不居》课例一、走进《老子》1、出示:《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或《老子》,全书阐述了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社会政治观。

共8l 章,5000 余言,分为卷上(前37章)、卷下(后44章),有人把两卷分别叫做《道经》和《德经》,这里统称为《道德经》。

这部旷世箴言就是在我们函谷关诞生的,作为函谷关人,我们无比自豪。

从今天开始,我们读《老子》,学成语。

2、这节课,我们将跟着老子学习成语【ppt功成不居】,来一起读,也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一笔一画地书写吧!(师黑板板书,生在空中书空)(说笔画名称)3、齐读两遍。

二、识读成语1、那什么是功成不居呢?谁来试着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先理解单各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成语的意思。

)2、同学们的理解真独特,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来,我们来一起看看它的意思。

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齐读一遍)3、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中的那一章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它出自《道德经》第二章)“生|而弗(fú不)有,为|而不恃(shì依赖),功成|而弗居。

”(事物的发展不会是为了达到某一种状态<生而弗有>,也不可能停留在某一个状态(为而不恃)。

想要违背自然规律硬生生地要停在某一个状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一旦功成,那么环境、条件都已发生改变,最好的方法就是功成身退。

<功成而弗居>)(选自《道德经》第二章)自己试着读读、、齐读、个别读三、自读故事1、明白了成语的意思和出处,我们来阅读两篇文章请孩子们默读《拯救法国的戴高乐》和《诺贝尔自传》两篇文章,并试着说一说我喜欢-------------因为------------从-----------看出来?(按这样的格式说)(时间10分钟) 完了同桌互相交流2、时间到,到了我们汇报交流展示自己的时刻了,谁先来?(1)学生汇报交流第一篇(我喜欢戴高乐将军,因为他拯救了法国。

2晓云读老子 学成语 诵儿歌 教案

2晓云读老子 学成语 诵儿歌 教案

5《多言数穷》教学设计实验三小杜娟萍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多言数穷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穷”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

教学过程:一、汉字趣解1、穷字是如何而来的呢?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在古代,“穷”和“躬”相通,你看,一个人“躬”身在穴中,显得多么贫困、可怜呀。

所以,这个字的本义就是贫穷,引申为穷尽。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穷的词语?二、成语简介1、多言数穷这个成语也含有穷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多言说穷的意思是政策法令繁多驳(bï)杂,只会加速败亡。

后比喻言多有失,多言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五章中提取出来的——三、熟读道德经原文。

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1、师范读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4、各种方式读5、背诵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量量:儿歌中所说的“天有九日、寸草不生”说的是不是后羿射日的故事呀?增老师:是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

有一天,它们一齐跑到天空中。

把大地烤得发了白,庄稼晒枯了,河水蒸干了,人们只好躲进山洞,一步也不敢迈出来。

后羿是天上的一位勇士,他看到人们在炎热的太阳下苦苦煎(jiān)熬(áo),非常难过,于是张弓搭箭,向那九个太阳射去。

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大地又恢复了正常。

量量:人们虽然离不开太阳,但多了也会带来灾难。

增老师:这个成语现在的用法和过去有所不同,今天它常用来指言多必失,即话说多了,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6《用之不竭》教学设计实验三小杜娟萍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用之不竭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竭”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

教学过程:一、汉字趣解1、竭字是如何而来的呢?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竭”是个会意字,左边站着一个人,就是“立”,右边是另外一个人不断地拿东西,累得气喘吁(xū)吁。

“曷(hé)”有尽的意思,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完、尽。

老子三则优秀教案

老子三则优秀教案

老子三则优秀教案教案标题:老子三则优秀教案教案一:《老子》导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2. 培养学生对《老子》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老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2. 学生对《老子》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老子》的原文和翻译版本;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老子》相关的图片或名言,引起学生对《老子》的兴趣;2. 学习《老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教师简要介绍《老子》的背景和作者,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理解其主要思想;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老子》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4. 深入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老子》中的思想,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5. 总结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总结《老子》的主要思想和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老子》的其他章节,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分享他们对《老子》的理解和思考。

教案二:《老子》的生活实践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的生活实践观点;2. 培养学生对《老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老子》的生活实践观点;2. 学生对《老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1. 《老子》的相关章节和解读资料;2. 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老子》生活实践观点相关的图片或实例,引起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2. 学习《老子》的生活实践观点:教师简要介绍《老子》中关于生活实践的观点,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理解其思想;3.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项与《老子》观点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制作一个简单的手工艺品,或者进行一个小型的社区服务活动;4. 反思和总结:学生在实践活动后,进行反思并总结他们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5. 分享和讨论:学生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实践体验和感悟,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老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老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老子教学设计老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欲取姑予教学设计

欲取姑予教学设计

读《老子》学成语之欲取姑予教学目标:1、学习与成语有关的故事,理解并简单运用成语。

2、背诵成语及其溯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播放道德经视频2、诵读成语:以静制动知荣守辱适可而止佳兵不详虽死犹生富在知足自知之明自高自大视而不见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读《老子》学成语第九单元的第三个成语——欲取姑予(跟老师一起写)二、读成语,明释义1、“取”什么意思?(取得、得到)“予”什么意思?(给予)“姑”是暂且、姑且,……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要想得到,暂且先给予。

2、文中的释义是: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指生读,同桌互读)3、“欲取姑予”这个意思和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意思十分相近——欲擒故纵三、读故事,谈发现对,作为一种谋略,如果运用的恰当,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我们来学习两篇和欲取姑予有关的故事:《郑武公“欲擒故纵”灭胡国》、《每天一美元》1、(出示表格,自学)默读《郑武公“欲擒故纵”灭胡国》、《每天一美元》两篇文章,试着完成下面表格:提示;从文中画出体现欲取姑予的句子做简单批注(想一想;主人公想得到什么?他是怎么做的?)2、交流(按表格交流)补充问题:(1)《郑武公“欲擒故纵”灭胡国》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郑武公很聪明,有智慧……)(2)两个故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小组交流)相同:用欲取姑予的谋略,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利益。

不同:时间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不同师小结:最大的不同是故事中所针对的对象不同,郑武公针对的是强大的敌人,因此他相尽办法去诱惑、迷惑对方,以获取自己的利益。

而老人面对的是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是身边的人,他只是巧用智慧,获取了清静的生活环境。

对于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动脑,用智慧、善意的、婉转的去解决。

3、谁还能说说生活中你发现的欲取姑予的事例吗?如;现在好多商家为了促销,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经常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广告,免费领取小礼物,这也是“欲取姑予”!四、读溯源,深感悟“欲取姑予”这个成语来自于《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

读《老子》,学成语
物极必反
学习目标:
1、读成语,读成语所在的句子,结合相关故事,说出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2、能背诵成语,会写成语,会做单元练习的第二题。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明确目标
1、复习上节所学内容。

2、出示本节课目标,师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成语,了解出处
1、学生一齐读成语,读成语渊源,理解成语的意思。

2、出示成语所在的经典段落:
“持(手捧)而盈(满而流出来)之,不如其已(止)。

揣(zhuī捶击)而锐之,不可长保。


(选自《道德经》第九章)
⑴指导学生有节奏的读。

⑵分小组读。

⑶男女生读。

⑷比赛读。

3、背诵成语所在的经典句段,同桌互背。

三、增量阅读,理解成语
自读《苏安恒劝谏(jiàn)武则天》,谈谈你对“物极必反”的理解。

四、尝试发现,了解《老子》
自读“增量发现”,同桌交流对“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的理解,再说说由“物极必反”想到哪些成语。

五、拓展阅读,积累运用
1、默读《颜回断马》。

了解“物极必反”的范例。

2、根据意思填成语: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
3、想一想,选取本单元学过的一个成语填写在括号里:教育也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以免(),收到相反的效果。

提示:先自己完成,把成语写在练习本上,最后同桌订正评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老子学成语功成不居,有无相生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功成不居,有无相生的溯源及释义。

2.知道功成不居,有无相生所关联的故事。

学习重难点:1、了解成语的来源,意思。

2、会合理的应用成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导入二:新授:(一)、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两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生而弗(fú不)有,为而不恃(shì依赖),功成而弗居。

”成语释义: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1、功成不居(二)、让学生背诵这两成语意思及溯源。

(三)、教师随机检查,小组互相背诵。

(四)、教师出示增量阅读拯救法国的戴高乐和诺贝尔自传,让学生自由阅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五)、接着教师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朗读增老师和量量的对话,了解其中的道理,明白其中的哲理。

(六)、小组合作互相学习后,并造句,或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应用。

三、自学2、有无相生成语溯源:“有无相(xiāng 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héng 永恒)也。

”(选自《道德经》第二章)成语释义:有无相生: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小组合作记成语,根据释义了解成语溯源(二)自读避实就虚画古寺和皮匠和银行家谈感受。

四、课堂检测:1、背诵两个成语的意思和溯源。

2、造句及默写。

老子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在《道德经·四十八章》中,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对于这句话,历史上不乏各种解读者,我们在这里不作纯考据学的例证,而是就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对于我们的启示作一点浅显的说明,以期对我们的生活有若干帮助。

首先,什么是“为学”、“为道”?“为学”的对象是知识和技术。

对于这些东西,人不去学习就不能掌握,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为学日益”。

而何为“为道”呢?儒家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更是以《道德经》专门论“道”;佛学虽然不太用“道”这个词,但《心经》上说的明白,得道即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道”本是一个很难言说的概念,如果勉强对其做一个解释,“道”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是人生和宇宙的实相,是大千世界背后的那个“本体”。

但在现实中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欲求的人,如何才能认识这个“道”,如何才能将自身行为与“道”和谐统一呢?中国的古圣先贤认为:人的觉性如同透亮光芒的珍珠,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理皆可以体认和觉悟。

但是,由于人又充满了各种欲求,而这些欲求如沾染在珍珠之上的污垢,因为有污垢的存在,珍珠的光芒自然被隐藏,也根本无从觉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大道。

无论是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还是老子的“为道日损”,皆是此意。

所谓日损,是指要人们不断地去掉沾染在珍珠上面的灰尘——贪欲,从而把珍珠本有的光亮闪现出来。

当人们不断地擦去“自性”上的污染,从而真正呈现出一个光亮晶莹的“自性”时,所谓人生宇宙之大道就能够与自性合为一体。

这时人的境界就是“人与道同”。

到了这个境界,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讲的“圣外王”,禅宗赞许的“大机大用”,皆成为现实。

故此,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

3、读成语。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2、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

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

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

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

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2、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

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更多道德经名言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老子名言专栏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泫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2、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是为习常。

2、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尚福之所倚。

福尚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2、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

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