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4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4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4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为人真诚的重要性。

2.学认本课10个生字,7个二类生字。

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采用多种方式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人物的语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启发。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设计(A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认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二、随文识字:在课文具体语句中学习生字兼:会意字上下结构八部(1)同时涉及或具有几方面的情况:兼职兼顾德才兼备软硬兼施(2)加倍、合并:兼并、兼程兼办兼任兼课兼管歉:形声字左右结构欠部(1)感到对不住别人:道歉歉意抱歉歉疚(2)庄稼收成不好:歉收歉年谎:形声字左右结构(1)假话,骗人的话:撒谎说谎(2)假的,不真实的:谎言谎话谎称扩词:谎报谎信扯谎弥天大谎罪:会意字上下结构四部(1)触犯法律的行为:罪行犯罪罪证(2)过失,过错:罪过归罪于人(3)痛苦,苦难:受罪遭罪(4)刑罚:判罪死罪罪有应得罪人问罪得罪定罪吾:上下结构口部(1)我,我的,我们的:吾国吾辈吾人(2)姓抑:会意字左右结构压下去,压抑:压抑抑郁抑强扶弱扩词:抑扬顿挫抑制抑止谅:形声字左右结构(1)宽容:谅解原谅体谅见谅(2)预想,料想:谅不见怪谅他也不敢做闷:形声字半包围门部mēn(1)空气不流通(2)不说话,不张扬(3)声音低沉(4)在屋里呆着(5)不透气扩词:闷热闷气闷头闷声闷气mèn心情不舒畅:闷闷不乐闷气愁闷苦闷均:形声字左右结构土部(1)相等:平均均摊势均力敌(2)都,全:均等均分均衡沮:(神色)颓废:沮丧三、自由练习读全文。

四、小结,布置作业:方格本写生字。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读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步行18里)18里=9000米二、自由读课文思考:步行18里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五单元16《麻雀》主备人:投放日期:2021年10月25日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五单元主备人;投放日期:2021年10月25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爬天都峰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让学生体会到,一老一小之所以能爬上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彼此之间的鼓励,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3.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了解这一老一小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都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由此深入地理解他们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难点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设计一揭示课文题目,启发谈话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那里景色秀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景观著称于世。

自古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天都峰是黄山的奇峰之一,海拔1810米。

(课件出示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爬上这著名的天都峰吧!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件出示3)《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顶的事。

2.学生交流查找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如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三初读课文,认读字词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

教师可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2.认读词语(课件出示4)石级铁链攀登照相小辫子笑呵呵3.读准下面的多音字。

(课件出示5)假(jià)日似(sì)乎白发(fà)苍苍照相(xiàng) 应(yīng)该4.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读生字、新词。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熟记生字词汇2. 能够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大意3. 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语文运用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汇的识记与应用2. 课文的理解和朗读3. 简单的语文运用三、教学内容1. 生字词汇:咬烂、透气、讲解、指明、胡同、斑点、朗读、样子、应该、慢慢、脚印、书法2. 课文朗读3. 课文理解:理解课文大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4. 语文运用: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字的小作文,叙述自己的研究经历四、教学过程1. 研究生字词汇1. 教师出示生字词汇,让学生自己默写,检查学生的识记情况。

2. 分段讲解生字词汇的意思和正确的使用方式。

3. 让学生使用生字词汇造句,检查学生对生字词汇的掌握程度。

2. 课文朗读1. 教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听取学生的朗读情况。

2. 找几个学生读一遍课文,让其他学生来评价别人的朗读效果。

3. 教师进行详细的课文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3. 课文理解1. 教师提问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让学生回答问题。

2. 让学生自己分类整理课文内容(如:描写语言、情节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语文运用1. 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字的小作文,叙述自己的研究经历。

2. 教师逐一检查学生的作文,并就作文内容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1. 生字词汇的识记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加强训练和巩固。

2. 课文的讲解应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3. 小作文的写作可以帮助学生将课文内容进行串联和整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应用能力。

统编人教四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

统编人教四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

统编人教四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和故事情节。

2.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

3.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个人观点。

4.能够在书写作业时,注意书写规范和语意表达。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包括基本事实和主要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并与同学互动。

四、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2.课程PPT3.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引入课文主题。

(2)通过提问、讨论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2.学习课文(1)听读课文,学生逐句跟读。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情节,进行小组讨论。

(3)师生共同分析课文,指导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

3.课文理解(1)学生个人思考课文内容,然后与同桌分享。

(2)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理清情节。

4.课文感悟(1)学生就课文中的人物、情节进行分组讨论,展示自己的感悟。

(2)老师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概括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课堂互动(1)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展开对课文的深入讨论,提出问题。

(2)学生就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展示,互相交流、学习。

6.课堂总结(1)整理课堂讨论的要点,进行课文内容的回顾。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重新阅读,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2.完成课后练习册相关题目。

七、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是否明确,能否顺利引导学生理解课文?2.学生的表现如何?是否有积极参与讨论?3.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上是对统编人教四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并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语文教学质量抓住教材中重点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牢牢环绕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去摸索问题,使学生有明确的知识寻求目标。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爱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出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干、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知道应当保护环境、爱惜家园。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激发爱好,导入新课在黑板上出一道词语填空题:请在括号里填上一个合适的词语,使得词语间能搭配起来:这片土地是()的。

(坚固、黑色、充满期望、纯洁等)那么,我们的课题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板书)“神圣”什么意思?为何说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仅留作悬念,不必回答)交换信息,了解背景学生交换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教师作扼要介绍,为感知全文作铺垫。

感情朗诵,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把课文读一遍,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自告奋勇,分段试读。

教师随机指导易读错的字词的读音。

同桌对读,相互指正纠错,相互指导。

默读摸索,理清文脉默读课文,想一想西雅图的信中都讲了哪些内容?(土地是圣洁的──大地和人的关系──善待河水──保护空气──照管动物──酷爱大地)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什么地方读明白了,什么地方还没读明白,做好标记。

第二课时一、再读课文,提出问题1、默读全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与后面学习内容重复的,可留等后面解决)二、走进文本,研读课文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

1、提出问题:“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课文的哪些段落讲到了“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2、3自然段)2、学生读2、3自然段。

3、共同交换难知道的句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二、看录象,创设情景
1、仔细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练读,读给同桌听。
3、说说兵马俑给你的印象。
三、检查生字词情况:
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正音。
2、理解词义,可联系上下文,也可查字典。
3、指名试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四、精读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 说说看了这则报道,你有什么感受?
(2)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想一想你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句子,交流)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这段话作者抓住哪方面写长城气魄雄伟?(长城的长),你从哪里知道?(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词语体会。)
2、个别说,生边说师边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游览的顺序)
3、课文是围绕着哪句话也的?(第一自然段)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长廊部分
一、齐读第二自然段
(1)这段话哪个词是描写顺序的词?(进了、绕过)
(2)“有名”你还能说说它的近义词吗(著名、出名、闻名)
(3)理解“神清气爽”
(4)这段话写了长廊的哪两个特点?(长、美)
7、指导有感情朗读4~10自然段,体会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六、学习过渡段
1、这篇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兵马俑,这两方面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句话的作用。
(1)这句话包含了哪些内容?
(2)句子前半部分是说兵马俑规模宏大,后半部分是说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电子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电子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7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9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0。

人教 语文 四上 第5单元 单元教学总览(教案)

人教 语文 四上 第5单元 单元教学总览(教案)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主题本单元是四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以培养学生基本习作能力为核心指向。

本单元主要有《麻雀》《爬天都峰》两篇精读课文和《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两篇习作例文。

四篇课文都是以第一人称叙写的,所写的也都是作者生活中遇见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生活气息较浓,易于学生学习。

《麻雀》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热情地歌颂了“爱”这一强大的力量。

《爬天都峰》按爬天都峰的过程一步步叙述,读来明白晓畅。

两篇精读课文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感受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两篇习作例文借助旁批和课后题,提示学生怎样把事情写清楚。

二、语文要素1.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这是本单元的阅读要素。

从以往的训练中,可以发现“写清楚”的具体指标在逐步渗透:一是“言之有序”,即将事情的前因后果串成线;二是“言之有物”,即抓住事情经过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地记录下来。

所以本次的习作单元是对叙事文章做综合性指导的落实,是对叙事方法的领会和运用。

2.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生活万花筒》,习作的内容是让学生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并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情写清楚。

本次习作从选材、组材、构思、修改等环节都提出了指导建议,以指导学生巩固单元学习成果。

要素分解教法建议1. 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用心记录生活,用心描写生活,用心感悟生活。

教师要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引导学生梳理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发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而了解叙事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架构的基本方法。

2. 习作例文主要是供学生习作时借鉴,不要按照精读课文或者略读课文的要求来教学。

3.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两篇习作例文给本单元的习作提供了范例,教学中结合课文提示指导学生把事情经过写清楚。

4. 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篇章页,形成对本单元的整体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一、单元教材分析通过学习本组教材,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查等活动中,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

一、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崇、旋、殿、廊、誉、瞰”等32个生字,会写“隔、屯、柱栽”等32个生字。

积累词语,要求会读写认26个词语,会写会运用2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5.《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描写名胜古迹的四副趣联及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

6.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结合对重点词句的加深理解,提高自身的语言理解的水平和能力。

7.培养学生,根据课文的主题进行搜集相关的资料,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8.在阅读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世界遗产”的兴趣。

二、单元知识结构本组教材的单元主题是“我国的世界遗产”,包含了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这三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的照片,展现了中华文化深刻内涵,还安排了很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文物的保护展开交流、以写导游词为内容进行习作练习;“宽带网”建议学生继续搜集相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的资料。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本单元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内容的能力,贯穿各部分的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3、培养学生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思想意识和习惯。

4、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5、感悟课文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阅读课文。

6、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提倡将好的片段背诵下来。

注重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7、将口语表达的训练与写作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能将自己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恰当的书面文字写出来。

注意语言的交际与写作的转换,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及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的综合水平。

四、学生情况分析本单元教学根据学生本阶段的认知心理的特点按照情景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思路来进行综合设计:用情境导入与综合实践贯穿整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把三处名胜课文学习、语文园地和积累运用的教学有机地排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单元的教学的设计的各个环节紧密的围绕在单元主题周围,让语文的学习与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相结合。

以此调动学生对单元教材整体产生兴趣的感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领悟写法和认识事物增长见闻的能力,陶冶自身的情感,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五、教学建议学习本组课文,感悟课文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阅读课文。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的经历,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

课后的资料袋,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以文物保护展开的口语交际,以写导游为内容的习作。

“宽带网”建议学生继续搜集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六、划分课时1、《长城》2课时2、《颐和园》 2课时3、《秦兵马俑》 1课时4、《语文园地五》4课时总计:9课时17、长城教学目的要求: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难点}教具准备: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板书课题]三、检查预习: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板书:略]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课后小记:板书设计:远景:像一条长龙城墙------很宽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城台互相呼应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历史地位:伟大奇迹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巩固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万里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她高大(),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和()。

2、给生字注音组词3、抄写课后生词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板书设计:教后反思:《长城》这篇课文,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十七课的课文。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

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从先教学一、二自然段,再教学三、四自然段这个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和想画面,因为画面和文章有机结合才能以此来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趣;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

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

18、颐和园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学习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

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

⑵看景色。

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指导朗读。

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

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

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