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编辑整理: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一、文学常识(1)《湖心亭看雪》选自,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的山水游记。
『参考答案』《陶庵梦忆》、张岱二、课文默写(1)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张岱)(2017年山西省)(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_________________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2020年临沂市)『参考答案』(1)天与云与山与水 (2)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三、课内阅读(一)阅读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回答5-9题。
(15分)(2009年永春县)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B.一童子∕烧酒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余拏∕一小舟2、下列“而”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相同的是()(2分)A.杂然而前陈者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D.邻有敝舆而欲窃之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⑴是日,更定矣()⑵与余舟一芥()⑶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⑷是金陵人,客此()4、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5、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是()(3分)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17)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文)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文)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15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字的含义。
①岸连山,略无阙处②沿溯阻绝③是日更定矣④雾凇沆砀154.将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155.下面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多。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
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乙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156.甲文第④段和乙文第①句中画波浪线的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答案】153.飞奔的马消失154.如果不是正午和傍晚,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55.A156.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
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
《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篇一」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阅读训练一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C.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D.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本文描写雪景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的情景。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专题28:湖心亭看雪(教师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

专题28:湖心亭看雪一、(2022·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跌坐③古根上,茗饮④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⑤,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
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⑥,喧嚣怒诟⑦,山情水意,了不相属⑧,于乐何有也。
(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
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
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跌(fū)坐:双脚交叠而坐。
④茗(níng)饮:饮茶。
⑥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
⑥筵(yán)中人:设席饮酒的人。
⑦诟(gòu):骂。
⑧了不相属(zhǔ):全不相关。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拥.毳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拥:______(2)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谓:______2.下面是前人阅读【甲】文后的两处批注。
你认为这两处批注恰当吗?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批注:景象寒气逼人)(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批注:文中有画)3.【甲】文中舟子的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4.【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多重内涵。
《三峡》《湖心亭看雪》《登泰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峡》《湖心亭看雪》《登泰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三峡》《湖心亭看雪》《登泰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湖心亭看雪》阅读试题及答案两篇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阅读试题一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一童子烧酒炉正沸A.一童子/烧酒炉正沸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2)客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译文:4.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4分)参考答案:1.C(2分)2.(1)这(1分)(2)客居(1分)3.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P道别。
(2分)4.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2分)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阅读试题二1.《湖心亭看雪》全文,选自《_________》,作者是明末清初的_________。
2、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结合整篇文章,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雪景的语句有哪些?采用什么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湖心亭看雪》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湖心亭看雪》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崇祯(chóng)拏(náo)长堤(dī)B. 张岱(dài)更定(gèng)铺毡对坐(zhān)C. 强饮(qiǎng)雾凇(sōng)沆砀(hàng)D. 毳衣(máo)炉正沸(fèi)余舟一芥(jiè)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余拏一小舟,拥毳(máo)衣炉火。
B. 雾凇沆(hàng)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 是日更(gèng)定矣。
D.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fú)。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 湖中人/鸟声俱绝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下列句子中的“一”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惟长堤一.痕B.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C.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 余拏一.小舟5.下列句子,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例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A. 更有痴似相公者B. 见余大喜C. 是金陵人6.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B. “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 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崇祯五年”采用年号纪年法,“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B. 古代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_课外古诗词诵读复习试题(含答案) (1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课外古诗词诵读复习试题(含答案)1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______(2)是.日更(gēng)定矣:是:______(3)雾凇沆砀..沆砀:______(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______ 更:______【答案】(1)消失(2)代词,这(3)白汽弥漫的样子(4)哪能还【解析】【分析】【详解】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是“这”。
“绝”一词多义词,这里是“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与余舟一芥.(小草)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1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相与步于.中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12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
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
坐久清冽,苍头④甲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⑤之,竞不得醉。
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
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张岱《龙山雪》)(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
生,指男演员。
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
③呆白:苍白。
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
⑤欱:同“喝”。
320.用“/”给文中的画线句断句。
(限断三处)马小卿唱曲李界生吹洞箫和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32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湖中人鸟声俱绝.(2)大雪深三尺许.(3)余勉强举大觥敌.寒322.选出与例句中的“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B.从百步街旋滚而下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入D.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3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324.甲、乙两文均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请简要谈谈作者在描绘雪景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320.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321.(1)停止、消失(2)表约数,左右(3)抵挡、抵抗322.D323.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选编
(徐州市)(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b5E2R。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p1Ean。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DXDiT。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RTCrp。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地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地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地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地净慈寺.5PCzV。
.解释下列加点地词语.(分)
()上下一白()()从武林门而西()
()即棹小舟入湖()()取道……石径塘而归()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地一项是()(分)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①才一举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②二者不可得兼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地句子.(分)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下面分析不恰当地一项是()(分)
.“湖中人鸟声俱绝”中地“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地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地“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地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jLBHr。
.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地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地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地喜悦.xHAQX。
.“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地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地痴迷.LDAYt。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地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地西湖美景.Zzz6Z。
【湖北省襄阳市】(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dvzfv。
——郦道元《三峡》【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rqyn1。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Emxvx。
——张岱《湖心亭看雪》.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地意思.(分)
⑴虽乘奔御风奔: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
.下列句中加点词地意思或用法相同地一项是()(分)
.属引凄异忠之属也
.其间千二百里其真无马邪
.哀转久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宋无罪而攻之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分)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采用地写法又有所区别:甲文采用地
是地手法,写景着“素”“绿”“清”“影”“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地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乙文写景采用地是地手法,”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地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了景物地形与神.(分)SixE2。
.甲、乙两文作者都寄情于山水,但表达地情感各不相同,请作简要说明.(分)
【常德市】(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
(甲)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满井游记袁宏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地词.(分)()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日,更定矣()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而此地适与余近、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地一项()(分).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将文中画横线地句子翻译成白话文.(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地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地特点.(分)、甲、乙两文在写景地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地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地心境.(分)6ew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