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湖心亭看雪张岱一、原文展示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全文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的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连下三天,湖中人声与飞鸟声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寒气结冰,白汽弥漫,天和云以及山与水,上下全都雪白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隐隐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缩成一个小点,以及我的一叶小舟,舟中如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只见有两人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格外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居然还有您这样的人!”拉着我一起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之后与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名,(才知道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三、阅读理解1.开头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有什么作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和地点。

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作者在写此文时已是清朝初年,但仍使用明朝“崇祯”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故国之思。

2.大雪过后的寒冷夜晚,作者为什么独自一人去赏雪,他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一个“独”字,写出了作者有着超脱尘世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思想品格。

当他一个人面对寂静广漠的雪景时,应该是有一种孤独寂寞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对故国的怀念,和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独特情思。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与”有什么效果?从总体形象入手,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色。

《湖心亭看雪》全文对照翻译

《湖心亭看雪》全文对照翻译

《湖心亭看雪》全文对照翻译《湖心亭看雪》全文对照翻译《湖心亭看雪》是晚明小品文作家张岱所写的一首朦胧的梦幻诗,深受人们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湖心亭看雪》的全文对照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湖心亭看雪》全文对照翻译篇1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是晚明小品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一位。

他的作品爽朗清新、雅俗兼施、笔墨洗练、意趣深远,历来为人所称颂,《湖心亭看雪》则是其代表作。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字,却把湖心亭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表现得栩栩如生。

全文围绕一个“痴”,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痴迷,对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痴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故国的千般眷恋、万般钟爱的一片痴心。

湖心亭看雪的全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的全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的全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 》 是张岱经典的传世作品, 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湖心亭看雪的全文 翻译的相关文章, 希望可以帮到您, 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 哦!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 定矣,余挐(ráo)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砀 (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 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 (líng)人, 客此。

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 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 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 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 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 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 一点湖心亭的轮 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 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 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 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 的人啊!”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完整word版)《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

(完整word版)《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

(完整word版)《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湖心亭看雪张岱解题:1。

选自《陶庵梦忆》2。

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人3。

生平: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4.代表作:《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均写于他明亡入山隐居以后,书中缅怀往昔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5。

积累:(1)描写西湖的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咏雪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人》)原文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释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我)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都)(消失)(这)(晚上八点左右)(通“桡”,撑船) (毛皮衣服)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水气凝成的冰花)(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全、都)(只)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哪能、怎么能)(还)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尽力)(酒杯)(判断动词) (到……时候)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像)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导语:《湖心亭看雪》是明朝张岱创作的写景散文,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下面是文言文现象,欢迎参考!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赏析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

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

《湖心亭看雪》课文

《湖心亭看雪》课文

《湖心亭看雪》课文《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词句注释1.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

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2.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3.俱:都。

绝:无。

4.是日:这一天。

更定:亦叫定更。

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两小时。

更定是一更开始,即晚上八时开始。

5.拏(ná):牵引,划动。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衣拥着炉火。

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寒夜雾气。

沆砀(hàng dàng):白茫茫一片。

8.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9.长堤:此指西湖里白堤。

10.一芥:比喻舟极细小。

芥,小草。

11.粒:谷粒。

12.毡(zhān):毛毯。

13.烧酒:烫酒,温酒。

14.炉:烫酒的器具。

15.此人:这样的人,指作者。

16.拉:邀请。

17.三大白:即三大杯。

大白,酒杯名。

18.客此:旅居在此。

19.及:等到。

20.舟子:船夫。

喃喃:小声自语,嘀咕。

21.相公:原指宰相,后为尊称。

22.似:超过,胜过。

白话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翻译《湖心亭看雪》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许多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着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
莫:不要。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晚明小品在中国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雾凇: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而已:罢了。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拉:邀请。
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而:表承接,然后。
是:表判断。
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长堤一痕
(冰花一片弥漫)
(一道痕迹)
5、与余舟一芥
6、及下船
(一棵小草,这里形容船小) (等到)
7、焉得 更有此人
8、客此
(哪能)(还)
. (客居,作动词用)
二、试译下列文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铺毡( zhān )
更( gèng )有此人 强( qiǎng )饮
.
.
诵读全文,注意字音 和节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 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文章写雪景的语句哪些?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 ,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 就是白描!
.
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结合整篇文章, 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 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 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 墨客到此赏景。 .
崇(chóng)祯 ( zhēn ) 毳( cuì )衣
雾凇( sōng ) 更( gēng)定
沆 .( hàng)砀( dàng )
(2)“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 “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 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3)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 浙江绍兴。而他客居的地方是?—杭州。这 说明作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
一、请说出下列带横线的字词的意思。
1、余挐一小舟
2、上下一白。
(撑,划 )
(全白)
3、雾凇沆砀
.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在内容和写法上 有何特点?
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 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 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
“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 “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 “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清高孤傲
.
天云天山地水,苍上茫下一白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
一艘,舟中人人两、三物个而渺已小。
.
白描
文雾字凇简沆练砀朴,素天,与不加云渲与染山,与不水事,雕上琢下,一一白白、。 一湖痕上、影一子点,、惟一长芥、堤两一三痕粒、,湖高心度抽亭象一、点概、括与, 寥如余寥中舟几国一笔画芥就的、勾写舟勒意中出山一 水人幅 。两绝三妙粒的而湖已山。夜雪图,宛
.
诵读全文,体会张岱之 痴,并争取背诵课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 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 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 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
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作者喜爱这山水美景,有遇到知音的喜 悦和自己的高雅情趣。表明作者不虚此 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痴的含义: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 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压情致;同时 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 淡愁绪。
.
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 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
默读思考:
1、这是一篇游记,请你说说本文的四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 价张岱。
.
时间: 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 西湖(湖心亭) 人物: 余及金陵二人 事件: 看 雪
.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
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
.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 往湖 心亭看雪。
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 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 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 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 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 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 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
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自读课文,参照注释, 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
(l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表明这是一 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对故国往 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人了山水小品, 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迹可窥知一二。
杭州西湖
.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接色天空莲蒙叶雨无亦穷奇碧 欲映把日西荷湖花比别西样子红 淡妆浓抹—总—杨相万宜里
.
湖 心 亭 看 雪
.
张岱(1597-1679),字宗子, 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 居士,明末山阴人。明亡后隐 居,著述。著有《西湖梦寻》 《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 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 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 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 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 感情绪。《湖心亭看雪. 》是他
.
“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 出作者什么心情?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 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 性格。
.
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 有什么特点?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 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 寂中有声。
.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的金京寄陵都”托,,作明就朝者是开对现国在故之的初国南的的京五,思十曾念三是年)明朝
(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 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 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 水之乐,醉情于世俗 之外的闲情雅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