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备课精品:夏本纪(课件+教案+课文知识梳理+同步练

合集下载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夏本纪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夏本纪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夏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要明确。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纪》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本纪的形式。

2、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教时一、解题:《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

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

《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二、了解课文有关知识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

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

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

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ɡ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高祖本纪第2课时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高祖本纪第2课时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有才就怀疑谁。 2.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现在我的产业与刘仲相比,哪一个的多? 3. 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沛县父兄仍坚决请求,(高祖)才答应把 丰县的赋税徭役也免除掉,跟沛县一样。
人物形象评价注意点
•1、联系的原则:知人论世 •2、辨证的原则:一分为二 •3、全面的原则:多角度分析
不虚美
司马迁这种“不虚美, 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给我们 哪些启发?
司马迁
历史走到今天,从司马迁的秉 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到巴金 先生的“说真话,信真理”,无数 的文人用自己的作品和人格诠释着 文化与做人的含义。让我们阅读更 多的经典作品,从中汲取更多的精 神力量吧。
不绝粮道 不如仲力 游子悲故乡
使—被阻断 使动 勤奋努力 名词—动词
高祖大朝诸侯群思臣念 形容词—动词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朝极见欢 名—动
每天 名词作状语
特殊句式:
此置所酒于以未为央我宫擒前也殿省略被句动、句状语后置 此三者,皆人杰也 判断句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文言固定句式
语句翻译:
1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项羽嫉妒贤能的人,谁有功就嫉恨谁,谁
高祖本纪
——司马迁的修史理想
概括课文前半部分内容:
一(1—4): 总体介绍刘邦 (姓氏、籍贯、出生、家庭、年 轻时种种行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5—17): 入关灭秦,打
败项羽,建立帝业。
学习任务:
1.整理重点文言词句, 积累文言知识;
2. 分析人物形象,了解 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重点实词:
陛下慢而侮人 傲慢 有功者害之 嫉恨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 经营 沛父兄固留高祖 坚决 于是拜沛侯刘濞为吴王 封 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 到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谓语,厉害 )。 3.请奉盆缶( 介词,给 )秦王。 4.(主语,廉颇和蔺相如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004全国)A.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3.遂 课文例句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入秦
(2005湖南)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4.悉 课文例句 赵王悉召群臣议
每一次 每一次 以后 以后
于是 于是
全、都 全、都
寻找规律
三、虚词用法
根据课文中的例句,说出“之”字的用法。
1.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2.得璧,传之美人 3.即患秦兵之来 4.均之二策 5.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点击课文,链接高考
《廉颇蔺相如列传》扫描
——
司 马 迁
点击人物 点击实词 点击虚词 点击句式 点击翻译
点击人物 点击实词 点击虚词 点击句式 点击翻译
一、人物点评
课文人物
你能数出课文中有哪些人物?
蔺相如 廉 颇 缪 贤
赵惠文王
秦昭王
这些人物中你最欣赏哪一个?请略作点评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 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 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 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孟尝竟然拒绝接受 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一、人物点评
小结
人物评价知人论事 事件归纳前后有别 感情评价恰如其分 时间概述有先有后
( 连词,来,而 )
( 介词,根据 )
( 介词,凭借

( 连词,来

( 介词,用

总结规律

以+动 连词 表目的,而或来 以+(之)+动 介词,用,根据等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

项羽本纪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2)狱掾.()(3)力能扛.鼎()(4)时不利兮骓.不逝()(5)田父绐.曰“左”()(6)项王嗔.目而叱之()(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9)乃自刎.而死()(10)舜目盖重瞳..子()(11)自矜.功伐()(12)岂不谬.哉()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毋妄言,族.矣(2)项梁尝有栎阳逮.(3)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4)以故事..得已.(5)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6)楚兵冠.诸侯(7)无不膝.行而前.(8)九.战,绝.其甬道(9)项王军壁.垓下(10)辟.易数里(11)骑皆伏.曰(12)田父绐.曰(1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14)地方..千里(15)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1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18)乃.引“天亡我”(19)何兴之暴.也(20)奈若.何3、翻译(1)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译文:(2)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译文:(3)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文:1、(1)lù(2)yuàn (3)gāng (4)zhuī(5)dài (6)chēn (7)yì(8)chuāng (9)wěn (10)chóng tóng (11)jīn (12)miù2、(1)名词活用作动词,灭族(2)有罪相连及(3)阴,暗中;部勒,部署,约束(4)故,缘故;事,事情(5)敬畏(6)超过,盖过(7)膝,名词用作状语,用膝行走;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8)九,多次:绝,截断,断绝(9)壁,名词用作动词,安置营垒(10)辟,通假字,通“避”(11)伏,通假字,通“服”(12)绐,欺骗(13)于是,在这种情况下(14)地方,土地方圆(15)西,向西挺进(16)王,使动用法,让我做王(17)被,遭受(18)乃,竟然(19)暴,迅速(20)你3、(1)用这来表示全体士兵都坚决拼死战斗,没有一点后退生还的想法。

2020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夏本纪1

2020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夏本纪1

夏本纪课文学问梳理夏禹,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鲧【音:gǔn】,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义:做】人臣。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义:怀抱,包围】山襄【义:冲上,漫上】陵,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义:违反】命毁族,不行。

”四岳曰:“等【义:比较,衡量】之未有贤于【义:比】鲧者,愿帝试之。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义:在这时候】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摄行【义:代理执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鲧之【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治水无状,乃殛【音:jí;义:流放,放逐】鲧于【义:到】羽山以【义:而】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义:正确】。

于是舜举【义:选拔】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

”舜曰:“嗟,然!”命禹:“女【义:同“汝”,你,其次人称代词】平水土,维是勉之。

”禹拜稽【音:qǐ】首,让于契、后稷、皋陶。

舜曰:“女其【义:还是】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义:灵敏】克【义:能】勤【义:勤苦,劳苦】;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义:称量,权衡】以【义:而】出;亹亹【音:wěi】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义:百官】兴人徒以傅【音:fū;义:同“敷”,分布】土,行山表【义:表记】木,定高山大川。

禹伤【义:为……痛心】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于沟淢【义:同“洫”,田间水道】。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音:qiāo】,山行乘輂。

左准绳,右法规,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义:堤防,堤岸,这里用作动词,筑堤防】九泽,度【义:测量,勘测】九山。

令益予【义:发给,发放】众庶稻,可种卑湿。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刺客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刺客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学目的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4 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教学设想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传记。

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丈《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补充介绍: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备课精品:高祖本纪(课件+教学+学案+随堂练习等,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备课精品:高祖本纪(课件+教学+学案+随堂练习等,

高祖本纪随堂练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贳.酒()酒雠.数倍()喟.然()绐.()玉卮.()
垓.下()跂.而望归()轵.道()每酤.留饮()
二、解释加点字
1、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
3、示.鲁父老项羽头()
4、可.四千余人()
5、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6、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7、是以
..兵大败() 8、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9、沛公然.其计() 10、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三、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活用类型
1、公始常欲奇.此女
2、沛公从.百余骑
3、会项伯欲活.张良
4、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5、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
四、翻译下列各句,有特殊句式的请指出
1、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3、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二、简介作者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三、文题讲解四、背景材料五、随堂练习:翻译下列句子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译: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阅读下文,完成1—4题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 ( 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 ) 。

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

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

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子与我子之衣。

”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 ( 怎么 ) 能与国士之衣哉 ? ”戎夷曰:“嗟乎 ! 道其不济夫 ! ”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1 . 解释下列词语:a . 子与我衣,与:b . 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爱:c .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必定:d . 若夫欲利人之心利:2 .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古之人不余欺也。

B . 石之铿然有声者。

C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 . 多于市人之言语。

3 . “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我说的道理还是行不通呀B . 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C . 我的主张大概不能实现了D . 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4 . 本文表现了戎夷 ________ 的精神。

参考答案:五、随堂练习:翻译下列句子1、(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很精通,对外交辞令非常熟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本纪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要明确。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纪》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本纪的形式。

2、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教时一、解题:《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

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

《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二、了解课文有关知识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

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

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

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ɡ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

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拥护他。

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

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三、学生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质疑。

补充注释:学习1-4节夏禹,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①。

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②,为人臣。

①玄孙:孙之孙为玄孙。

同姓宗族中,以自己为本位,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孙、曾孙、玄孙。

②曾大父:即曾祖父。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①,浩浩怀山襄陵②,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③,不可。

”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④,愿帝试之。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⑤,摄行天子之政⑥,巡狩⑦。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⑧,乃殛鲧于羽山以死⑨。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⑩。

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①鸿水:即洪水,大水。

②怀:怀抱,这里是包围的意思。

襄:上漫,淹没。

陵:大土山。

③负命:违背天命。

毁族:毁败同族的人。

④等:相同,一样。

这里是比较的意思。

贤:好,强。

⑤登:升,提升。

⑥摄行:代理执行。

⑦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叫巡狩。

⑧无状:没有样子,不象样子,即没有取得成绩的意思。

⑨殛:通“极”,流放远方。

以:而。

⑩诛:惩罚。

是:对,正确。

尧崩①,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②?”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

”舜曰:“嗟③,然!”命禹:“女平水土④,维是勉之⑤。

”禹拜稽首⑥,让于契、后稷、皋陶。

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⑦。

”①崩:古代帝王或皇后死叫“崩”。

②美:使美,即发扬光大的意思。

居官:居于官职,即做官。

③嗟:叹词。

④女(rǔ,汝):你。

⑤维:句首语气词。

是:此,这,指平水土这件事。

勉:勉力,努力。

⑥拜:行敬礼。

下跪叩及打恭作揖通称为拜。

稽首: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拜礼中最恭敬的。

⑦视尔事:办理你的公事。

视,看,照看,这里有办的意思。

禹为人敏给克勤①,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②,身为度③,称以出④;亶亶穆穆⑤,为纲为纪。

①敏给:敏捷。

“给”与“敏”同义。

克勤:能吃苦。

克,能。

勤,勤苦,劳苦。

②律:音律。

③度:尺度。

④称以出:《大戴礼记•五帝德》作“称以上土”,王聘珍《解诂》:“称以上土者,称其声与身,而正音乐、尺度之事也。

”(上,正。

土,事。

)译文参照王说。

⑤亹(wěi,伟)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

四、布置作业:(一)自学5-8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1、找出所有的通假字。

2、划出古今异义的有关双音词语。

3、找出几例词类活用的现象。

4、找出2-3句含倒装文言现象的句式。

(二)试分析禹的形象。

第二教时一、检查预习情况1、找出所有的通假字。

(见教材)2、划出古今异义的双音词语。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左准绳右规矩中国赐土姓3、找出几例词类活用的现象。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南面朝天4、找出2句含倒装文言现象的句式。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以告成功于天下帝舜荐禹于天下二、学习4-8节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④,乃劳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⑥,致孝于鬼神⑦。

卑宫室⑧,致费于沟淢⑨。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

左准绳(12),右规矩(13),载四时(14),以开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泽(17),度九山(18)。

令益予众庶稻(19),可种卑湿(20)。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21)。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22),及山川之便利(23)。

①百姓:即百官。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

兴:发动。

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

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

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记。

表,表记。

③定:指测定。

④伤:悲伤。

⑤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

焦思:苦苦思索。

焦,着急,焦躁。

⑥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

⑦致:送达,表达。

⑧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

⑨沟淢:田间沟渠。

古代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广八尺叫淢。

这里泛指河道。

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

《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

”(11)檋(jú,局):古代一种登山鞋,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

《正义》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上,后齿短也。

”(12)准:取平的工具。

绳:取直的工具。

(13)规:划圆的工具。

矩:划方的工具。

这里“规矩”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

(14)四时:可能是指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

(参用《会注考证》引张文虎说)(15)开九州:开发九州的土地。

九州,即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

又《大戴礼记•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诂》以为“州”为“川”字之误。

(16)通九道:疏通九条河道。

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条河流的河道。

又《正义》以为“九道”为九州的道路。

(17)陂(bēi,卑):水边,水岸。

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

九泽: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礼)、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豬、豬野九个湖泊。

(18)度: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

九山:指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内方、(mín,岷)九座大山。

(19)众庶:庶民,平民。

(20)卑湿:低湿之地。

(21)均:使均衡。

(22)相:察看,考察。

宜所有以贡:意思是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

(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于是九州攸同①,四奥既居②,九山刊旅③,九川涤原④,九泽既陂,四海会同⑤。

六府甚⑥,众土交正⑦,致慎财赋⑧,咸则三壤成赋⑨。

中国赐土姓⑩:“祗台德先(11),不距朕行(12)。

”①九州攸同:意思是九州成为统一的了。

攸,所。

同,同一。

按:这句是总说禹治水之功,以下五句是具体分说。

②四奥:四方之内。

奥,同“墺”,四方可定居之地。

③刊旅:开通了道路。

刊,除。

这里是开的意思。

④涤原:疏通水源。

原,同“源”。

⑤四海会同:全国统一,诸侯都来朝会归服。

⑥六府:指六府的物资,即金、木、水、火、土、谷。

府,藏财货处,仓库。

⑦众土:各方土地。

交:都。

正:定,这里指定等级。

⑧致慎财赋:意思是对于交纳贡品、赋税认真谨慎。

⑨咸:都。

则:标准、准则,这里是以为标准的意思。

三壤:指上中下三种等级的土壤。

⑩中国:指九州之中。

赐土姓:指分封诸侯,赐给土地和姓氏。

(11)祗(zhī,支):恭敬。

台:同“以”。

(依《尚书易解》说)(12)距:同“拒”,违抗,违背。

朕:我。

行:行为,这里指各种措施。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①:声教讫于四海②。

于是帝锡禹玄圭③,以告成功于天下。

天下于是太平治。

①朔:北方。

暨:及,到。

②讫:同“迄”,至,到。

③锡:同“赐”。

玄圭:黑色的玉圭。

《正义》曰:“玄,水色。

以禹理水有功,故锡玄圭,多以表显之。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①。

十七年而帝舜崩。

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②。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③,国号曰夏后,姓姒氏④。

①嗣:帝位继承人。

②辟:同“避”。

③南面:登临帝位之意。

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见群臣,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之位。

朝天下:意思是接受天下人的朝拜。

④姓姒氏:姓:在远古时代本为氏族(部落)的标记,它标明一个人所出生的氏族,与后世的姓不同。

氏是姓的分支。

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一,汉代则通谓之姓。

这里的“姓姒氏”就是以姒为姓。

三、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思考: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赞赏禹:“维禹之功,九州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