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秦岭元古代构造格架与演化.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史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史
中国大陆是一个拼合的大陆(图1).中国海陆大地构造经历了五幕演化史:①前寒武纪,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陆核先后在大洋中形成,经过稳化,逐步向稳定的块体(Craton)过渡;
②古生代期间,上述块体逐渐拼合,其结合带呈横向分布:天山—阴山—燕山,昆仑—秦岭—大别和南岭,海水随之退出,形成中国大陆的雏形;这三条横向结合带之间,有广泛海相碳酸盐岩分布;③中生代开始,羌塘地体自南大陆漂移而来,与塔里木碰撞(T3-J1),冈底斯依次又与羌塘碰撞(J3-K1),随后又有印度与冈底斯的缝合(K2-E23),从而出现印支、燕山、喜玛拉雅三期造山运动,特提斯洋启闭,使中国西部在强烈挤压改造之中,地壳增厚,其界线为贺兰山—龙门山;
④新生代开始,在西部青藏高原的隆升之后,东部发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聚敛,使中国东部及海域出现拉张应力场,地壳自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向东减薄,并形成一系列陆相碎屑岩断陷盆地;
⑤晚渐新世以来,菲律宾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出现琉球海沟—琉球群岛—冲绳海槽的沟一弧一盆系,以致中国东部及海域沉降,使新生代断陷盆地中普遍堆积起较厚的区域盖层.
1/ 1。
北秦岭元古代构造格架与演化

北秦岭元古代构造格架与演化
董云鹏;张国伟;赵霞;姚安平
【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年(卷),期】2003(027)002
【摘要】秦岭造山带是经历了多阶段的多陆块长期裂解、拼合的复合型造山带.最新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综合研究共同揭示沿商丹带分布有中新元古代蛇绿岩,并伴生有与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弧后盆地、岩浆弧、高压变质作用,表明北秦岭于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曾发展成为类似于现代板块构造体制的活动大陆边缘,出现板块向北俯冲消减、弧后盆地的生成和蛇绿岩构造侵位及其后的碰撞造山作用.
【总页数】10页(P115-124)
【作者】董云鹏;张国伟;赵霞;姚安平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系造山带地质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地质系造山带地质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地质系造山带地质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地质系造山带地质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P597;P584
【相关文献】
1.赣东北-皖南元古代造山带构造格架及演化 [J], 邓国辉;刘春根;冯晔
2.北秦岭构造属性与元古代构造演化 [J], 董云鹏;张国伟;朱炳泉
3.北秦岭中,晚元古代地质演化特征及其有关问题讨论 [J], 周鼎武;刘良
4.东天山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格架与演化新认识 [J], 王国灿; 张孟; 冯家龙; 廖群安; 张雄华; 康磊; 郭瑞禄; 玄泽悠; 韩凯宇
5.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区域构造格架及其板块构造演化探讨 [J], 李江海;钱祥麟;谷永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秦岭构造属性与元古代构造演化

北秦岭构造属性与元古代构造演化董云鹏;张国伟;朱炳泉【期刊名称】《地球学报》【年(卷),期】2003(024)001【摘要】秦岭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表明,北秦岭具有明显高的初始εNd(t)值和Pb同位素比值特征,区别于明显低初始εNd(t)值和Pb同位素比值特征的华北陆块和扬子块体群.北秦岭与南秦岭具有明显不同的前寒武纪构造与演化特征.北秦岭是2 000 Ma左右形成于华北陆块南侧洋岛基础上的独立陆块,经历2 200~1 800 Ma和1 400~900 Ma分别以垂向加积增生和侧向加积增生为主要机制的地壳生长.北秦岭在早元古代洋盆演化基础上,首次于1 600 Ma左右拼接于华北陆块南缘,1 300~1 000 Ma发生扩张裂解,出现宽坪裂谷-洋盆构造环境,100 Ma左右再次拼贴于华北陆块南缘.同时,北秦岭南侧可能发生与南秦岭陆块群中的陡岭微陆块的拼接.【总页数】8页(P3-10)【作者】董云鹏;张国伟;朱炳泉【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丹凤地区秦岭岩群片麻岩锆石U-Pb年龄:北秦岭地体中-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和早古生代变质作用的记录 [J], 杨力;陈福坤;杨一增;李双庆;祝禧艳2.北秦岭新元古代北北西向碰撞造山带存在的可能性及两侧陆块的汇聚与裂解 [J], 王涛;张国伟;裴先治;张成立;李伍平3.北秦岭新元古代北北西向碰撞造山带存在的可能性及两侧陆块的汇聚与裂解 [J], 王涛;张国伟;裴先治;张成立;李伍平4.北秦岭晚元古—早古生代北裂陷槽的沉积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演化 [J], 张维吉;李永军5.龟山杂岩的形成时代、构造属性及变质条件:对秦岭-桐柏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指示[J], 李加好;邓聚;王晴;杨挺宇;任升莲;宋传中;谭静;陈守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岭造山带二叠纪裂谷发育特征及演化

秦岭造山带二叠纪裂谷发育特征及演化
秦岭是我国地理中心地带,也是一条典型的造山带,其构造特征非常复杂,其中二叠纪裂谷是其重要的构造单元之一。
一、二叠纪裂谷的发育特征:
1.裂谷岩层:二叠纪裂谷主要由沉积岩和火山岩构成,其中沉
积岩主要包括泥岩、砂岩、灰岩等,而火山岩则以安山岩、流纹岩、凝灰岩等较为常见。
2.断裂构造:裂谷通常是由两个断块间的断裂带形成的,这些
断裂带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撕拉和扭曲变形,因此造成了多个裂隙和断层。
3.裂隙分布:在二叠纪裂谷中,裂隙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通常是呈条状向东北-西南方向排列,宽度较小,深度较浅。
二、二叠纪裂谷的演化:
二叠纪时期是秦岭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裂谷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1.板块运动:在早期,受到地球板块运动的影响,秦岭地区发
生了一系列海拔变化、地壳隆升和地震等现象。
这些运动造成了大量的断裂、深层次的岩浆侵入和岩石变形,从而促进了裂谷地貌的形成。
另外,随着板块的运动,裂谷在不断向东北-
西南方向扩展。
2.气候变化:在后期,随着气候变化,地球表面发生了大量的沉积活动,这些沉积作用也成为了裂谷演化的重要因素。
沉积作用不仅加速了断裂带的稳定,同时还使得裂谷地貌得以保存和继续演化。
综上所述,二叠纪裂谷的发育和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形成和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秦岭地区,裂谷地貌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自然遗产,展示了我国地质构造演化的壮观历史。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由于不同大地构造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有不同的认识和方法论,因而对于整体论述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有不同的方案。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在“新全球构造”思想指导下,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以大陆动力学为线索,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并且进行了构造区划。
由于板块构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因而该文的构造区划以古生代时中国的板块构造格局为基础,同时考虑前古生代和后古生代时期中国的地壳演化,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7个一级构造单元(板块)和30个二级构造单元,包括克拉通(或微陆块)和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本文根据《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将其主要内容介绍于下,仅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文参考。
特此说明。
下面是正文一、概述1、大地构造单元及其划分该文指出,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做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它可以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若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则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境(或大地构造相)的时空属性,又具有不同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
板块构造将6大(或更多)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并将分隔它们的边界也作为构造带看待。
但是,板块构造观的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需要结合特定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行厘定。
2、不同大地构造观和学派的出现该文指出,近数十年来,由于各个学科的迅猛发展,包括对海洋的研究、对地壳深部的研究等,因而促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有了极大的进展。
这些在近年出现的许多不同的大地构造观和学派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一、概述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区,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随着近年来地层沉积、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我们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不断深化。
本文旨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工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对秦岭造山带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新的划分和阐述。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东西南北构造共存的复杂造山带,其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岩石地层、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后,认为秦岭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华北南缘陆坡带、秦岭岛弧杂岩带、秦岭弧前盆地系和秦岭增生混杂带等主要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记录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的划分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同时也为矿产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预测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1. 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秦岭造山带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位于中国大陆中央,横跨多个省份,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地壳演化、板块构造、矿产资源分布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机制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秦岭造山带是连接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关键区域,其形成和演化历史直接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壳增生、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等重要的地质过程,为理解地壳动力学提供宝贵的资料。
秦岭造山带是多种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包括金、银、铅、锌、铁、铜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等非金属矿产。
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秦岭造山带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秦岭造山带根部地壳结构及流变学演化

秦岭造山带根部地壳结构及流变学演化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的形成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有关。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秦岭的根部地壳结构及流变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秦岭造山带的根部地壳结构由三层构成: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
上地壳主要由沉积岩、熔岩、火山碎屑岩等构成,是秦岭地质构造的主要承载层。
中地壳主要由变质岩和花岗岩构成,是秦岭地壳厚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地壳主要由基性岩和超镁铁质岩构成,是秦岭地壳的基底层。
在地球物理运动中,秦岭的根部地壳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2.5亿年前,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沉积岩和基性岩构成
的上地壳和下地壳发生了强烈的岩浆活动,中地壳则发生了变质过程。
这些过程造成了秦岭地壳的复杂结构和形态。
此外,秦岭的流变学演化也是造山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秦岭地壳结构中的变形和流变学特性,是探究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讨论岩石圈变形和变化的重要依据。
研究表明,秦岭的流变学演化受到岩石类型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上、中、下壳的流变学性质存在差异,整个秦岭地壳的流变学变化是复杂的。
总之,秦岭造山带的根部地壳结构及流变学演化与其地质演化、地球物理运动有关。
深入研究秦岭的造山过程、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对于全面理解秦岭地区地球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秦岭造山带的认识

秦岭造山带的认识杨德飞(资工072班 200707333)摘要秦岭造山带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所构成,即1、二类不同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系;2、晚元古代一中三叠世主造山时期受板块构造和垂向增生构造控制的相关构造岩石地层单元;3、中新生代后造山期的陆内断陷与前陆和后陆盆地沉积及广泛的花岗岩浆活动。
它们反映着秦岭带三个主要演化时期,在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三种不同的基本地壳物质组成与结构。
它们记录着秦岭造山带长期发展历史中的不同演化阶段的多种造山作用及其不同动力学机制的丰富信息。
主题词秦岭造山带构造地层单元板块构造演化秦岭是一条具有复杂的地壳组成和结构,经历长期不同构造体制演化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
它现今的基本构造岩石地层单元虽因经历多次构造变动、消减作用、逆掩推覆和剥蚀,致使有很多残缺,但仍是秦岭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最真实纪录,故研究其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特点及其构造性质,对探索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成因和动力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迄今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证明,其形成和演化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演化时期:1.晚太古代一早中元古代古老结晶基底和过渡性浅变质基底的形成阶段;2.晚元古代一中三叠世板块构造和板内垂向增生构造复合的主造山作用时期;3.中新生代后造山陆内构造演化时期。
现今秦岭造山带的组成和结构是长期构造发展的产物,现今秦岭的基本构造格架是由主造山作用奠定的,其中包容先期残存构造和后期陆内造山的强烈迭加改造。
秦岭造山带的南北边界在不同演化阶段有不同的变化,现今的边界如图1的F,和Fl。
按此边界,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单元依据商南一丹凤(下简称商丹)(SF,)和勉县一略阳(下简称勉略)(SFZ)二个断裂构造带(原秦岭的两个板块主缝合带),可划分为三块(图1):华北地块南缘(I,即原华北板块南缘),扬子地块北缘(l,原扬子板块北缘)和其间的秦岭地块(l,即原秦岭微板块),进而可细分出八个构造带(图l)(张国伟1993)。
秦岭复合造山带地表出露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即 1.二类不同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系(Ar一Pt1一2);2.主造山作用(R3一TZ)期间受板块构造和垂向增生构造控制的相关构造岩石地层单元;3.中新生代后造山期在陆内断陷、前陆和后陆盆地沉积及广泛的花岗岩浆活动形成的构造岩石地层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tal.牞1999牷Melcheretal.牞1997牷Tamayoetal.牞 化学研究基础上,业已确定其原岩为基性岩浆岩。由
2001)。豆荚状铬铁矿的存在暗示松树沟超镁铁质岩 于堆晶岩通常比玄武岩和辉绿岩贫 Ti、Na富 Mg牞
是蛇绿岩的地幔单元。
本 次 研 究 样 品 TiO2 和 Na2O含 量 较 高 , 分 别 为
陆 块基 底的 佛 坪地 体、 鱼 洞子 地体 (张 国伟 等 , 1991)夹大陆拉斑玄武岩(Zhangetal.牞1994)。片麻
1995)。其上盖层为震旦系碎屑岩、寒武系—奥陶系 岩锆石 U-Pb同位素年龄为 2172~2267Ma,斜长
碳酸盐岩和志留系泥页岩,南秦岭北部带尚有上古 角闪岩全岩 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 1987±49
第 2期
卷 牗Volume)27,期(Number)2,总 牗SUM牘97 页 牗Pages)115~124,2003,5(May牞2003)
115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eotectonicaetMetallogenia
北秦岭元古代构造格架与演化
董云鹏,张国伟,赵霞,姚安平
牗西北大学地质系造山带地质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牘
洋的现代大洋中脊海底也发现了豆荚状铬铁矿(Arai
上述主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Ⅰ
etal.牞1998)。早期根据阿曼、新喀里多尼亚等地的 类橄榄岩和Ⅱ类橄榄岩具有不同的成因,Ⅰ类橄榄岩
蛇绿岩野外构造研究认为,豆荚状铬铁矿形成的理 可能是地幔残余橄榄岩再次部分熔融岩浆分离结晶
想环境为大洋中脊 (Nicolas牞1989牷Leblancetal.牞 的产物,Ⅱ类橄榄岩代表地幔残余橄榄岩再次部分
Melcheretal.牞1997牷Morenoetal.牞2001牷Leblance 纯橄岩和块状方辉橄榄岩则与低压和高压部分熔融
etal.牞1992牷Proenzaetal.牞1999牷Tamayoetal.牞 残余物演化趋势差异显著,可能相当于部分熔融岩
2001牷鲍佩声等,1999;李江海,1999),在赤道太平 浆结晶分离趋势。
图 2 东秦岭松树构地区地质略图 1-白垩系—第三系;2-泥盆系变质砂岩、云母片岩夹大理岩;3-大理岩;4-秦岭群变质杂岩;5- 富水基性侵入杂岩体;6-花岗岩;7-松树沟蛇绿岩的镁铁质岩;8-松树沟蛇绿岩的超镁铁质岩; 9-石榴石角闪岩;10-韧性剪切带;11-脆 -韧性剪切带;12-断层
Fig.2 SimplifiedgeologicalmapoftheSongshugouareaineasternQinling
最近,关于商丹带的蛇绿岩、岩浆活动、变质作 用,及其地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综合研究共 同揭示,沿商丹带 (华北地块南缘)存在晋宁期板块 俯冲碰撞造山作用。其中,在陕西商南县松树构地区 出露的蛇绿岩是确定该带元古代构造性质、格局与 演化的关键之一。其与北秦岭的高压变质岩及新元 古代碰撞型花岗岩,以及北秦岭北侧宽坪弧后盆地 蛇绿岩片共同记录了中 -新元古代古陆块汇聚、碰 撞构造事件,成为探索我国中部是否存在中 -新元 古代碰撞造山带以及华北与扬子古陆块的相互作用 等一系列重大地质问题的关键,并对全球中元古代 Rodinia超大陆再造具有重要意义。
2 松树构元古代蛇绿岩
造。南秦岭仅在早前寒武纪地体中可见角闪岩相变 2.1 蛇绿岩基本地质特征
质作用,中、上元古界遭受绿片岩相变质,而盖层未
松树沟蛇绿岩出露于陕西省商南县松树沟地
变质。
区,位于北秦岭块体与扬子陆块拼接带———商丹带
1.2 北秦岭
北侧,北部沿界岭韧性剪切带向北逆冲于秦岭群变
北秦岭以发育向北逆冲推覆的厚皮叠瓦状逆冲 质杂岩之上,南侧以西沟断裂为界与秦岭群杂岩和
损型,是地幔难熔残余物的典型稀土分配型式。其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松树沟中粗粒橄榄岩中 牗Ce/Yb牘N 值为 0.23~0.34,ΣREE量较低,不具有
含有豆荚状铬铁矿。现有的研究表明,世界典型的豆 Eu异常。Ce和 Yb相关性表明,Ⅱ类橄榄岩具有低压 荚状铬铁矿多发现于蛇绿岩中(Ahmedetal.牞2001牷 部分熔融的残余物演化趋势,Ⅰ类橄榄岩的中粗粒
2.2 蛇绿岩地球化学
0.91% ~2.54%和 0.92% ~2.87%,可以排除堆晶
2.2.1 超镁铁质岩
岩的可能性。一般地,辉长岩多数具有明显正 Eu异
根据岩石学特征,并结合地球化学及构造变形 常,而本区斜长角闪岩几乎无明显 Eu异常,表明本
特征,可将松树沟超镁铁质岩分为两种类型:Ⅰ类橄 次研究的斜长角闪岩主要为变质的玄武岩和辉绿
个穹隆构造 (如佛坪穹隆、武当穹隆)和薄皮逆冲推 1991)。松树沟蛇绿岩片和宽坪岩群分别代表大洋岩
覆构造为特征,薄皮逆冲推覆构造主要由古生界地 石圈残片和与俯冲作用相关的弧后盆地蛇绿岩 -沉
层褶皱和伴生逆断层组合成叠瓦状褶皱 -冲断构造 积物残余。
样式,以下震旦统上面为拆离面向南逆冲叠置(许志 琴等,1988牷张国伟等,2000),叠加改造先期穹隆构
116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第 27卷
次出露宽坪岩群、二郎坪岩
群、秦岭岩群、松树沟蛇绿岩
片和丹凤岩群,各岩群之间均
以大型剪切带和断裂为界,相
互逆冲叠置。
二郎坪岩群和丹凤群业
已被证明是形成于早古生代
(孙勇等,1996;张旗等,1995;
崔智林等,1995)。剔除这两者
剩余的秦岭岩群、松树沟蛇绿
岩残片和宽坪岩群是元古代
生界和少量下三叠统碎屑岩系(张国伟等,2000)。以 Ma(张宗清等,1994),限定秦岭群形成时代为早元
大面积发育古生界地层和花岗岩不发育为特征,并 古代。遭受 990.68±0.39Ma角闪岩相和 424.82±
区别于北秦岭。野外填图表明,南秦岭构造以发育多 48.10Ma绿片岩相两期变质作用改造 (陈能松等,
松树沟蛇绿岩主要由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单元组
异,以洛南 -栾川断裂为界,分为北秦岭北部带和北 成,镁铁质岩主要由斜长角闪岩,石榴石斜长角闪岩
秦岭南部带,前者主要出露华北型的基底和盖层建 和角闪片岩组成,遭受 1.0Ga的变质作用改造 牗张
造,是因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被卷入造山带构造 国伟等牞1995牘。石榴石斜长角闪岩呈不规则透镜状
南秦岭以具有晋宁期形成的过渡性基底和大量 震旦系—古生界盖层为特征,基底岩系主要包括绿 片岩相变质的中新元古代裂谷型火山 -沉积建造及 其焊合的古老地体,前者如中元古界武当群和随县 群、新元古界耀岭河群,后者如类似于华北陆块基底
收稿日期:2002-11-10;改回日期:2002-12-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牗批准号:40003003和 40234041牘和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联合资助 . 作者简介:董云鹏 牗1967-牘,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
0引 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秦岭造山带呈东西向横贯中国大陆中部,是华 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而成的复合型大陆造山 带。地层学、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构造地质学研 究表明,板块拼接的主结合带是商丹带,以其为界将 秦岭造山带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分别归属于华北 陆块和扬子陆块。但是,关于华北和扬子陆块沿商丹 带的汇聚碰撞时限与过程仍有不少争议。
推覆构造为特征,并遭受 1.0Ga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富水杂岩相分隔(图 2)。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富
和 400Ma绿片岩相变质改造,明显区别于南秦岭构 水基性杂岩是古生代侵入于北秦岭南缘活动大陆边
造和变质作用。而且,与南秦岭相比极为发育古生代 缘环境的侵入杂岩体(董云鹏等,1997)。
—中生代花岗岩。在北秦岭内部南北又具有明显差
摘 要:秦岭造山带是经历了多阶段的多陆块长期裂解、拼合的复合型造山带。最新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 学综合研究共同揭示沿商丹带分布有中新元古代蛇绿岩,并伴生有与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弧后盆地、岩浆弧、 高压变质作用,表明北秦岭于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曾发展成为类似于现代板块构造体制的活动大陆边缘,出现 板块向北俯冲消减、弧后盆地的生成和蛇绿岩构造侵位及其后的碰撞造山作用。 关键词:蛇绿岩;地球化学;年代学;变质作用;北秦岭地块 中图分类号:P542;P597;P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552(2003)02-0115-10
变形之中的华北地块南缘部分 (张国伟等,1988、 断续分布于超镁铁质岩外侧,包含有高压基性麻粒
1995;许志琴等,1988;任纪舜等,1991)。北秦岭南部 岩 (榴辉岩退变质),是与板块俯冲碰撞作用有关的
带主要出露下、中元古界变质结晶基底岩系和新元 变质产物。超镁铁质岩由大量大小不等的透镜状、饼
秦岭造山带呈东西向延伸,东连大别山,西去撒 开为南北两支,分别接昆仑造山带和祁连造山带。由 于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历史,造山带不同演化阶段具 有不同的构造边界,现今的造山带北以鲁山断裂为 界向北逆冲推覆于华北陆块之上,南以勉略 -巴山 -襄广断裂带为界,向南逆冲于南侧的扬子陆块之 上 (图 1),剖面上总体呈现为沿南北边界向外逆冲 的扇形特征。现今北缘鲁山逆冲断裂主要是中新生 代陆内逆冲推覆带,而南缘的勉略 -巴山 -襄广断 裂带则是叠加在印支期缝合带之上的逆冲推覆断裂 带(张国伟等,1995)。造山带内部以商丹缝合带为界 分隔为北秦岭和南秦岭,南、北秦岭具有不同的岩石 地层组成、结构构造和变质作用特征。 1.1 南秦岭
1992)。近年来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弧后盆地和岛 熔融的残余体。
弧环境也是豆荚状铬铁矿形成的有利环境,铬铁矿 2.2.2 镁铁质岩
是亏损地幔橄榄岩受不同来源熔体作用 Nhomakorabea产物牗1牘元素地球化学
(ZhouandRobison牞1997牷Zhouetal.牞1997牷Proen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