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民俗学

合集下载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初二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初二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初二
我和民俗的小故事。

哎,说起庙会,那可是咱老家的一大特色。

小时候跟着奶奶去逛,简直就像进了个五彩斑斓的大杂烩,啥都有!糖人、剪纸,看得我眼睛都花了。

那时候,我就想,这手艺咋就这么神奇呢?
城市生活嘛,总是忙忙碌碌的,但心里老惦记着那庙会上的糖人和剪纸。

有时候想想,还是小时候好啊,无忧无虑的。

嘿,你猜怎么着?有次我在城里竟然也碰到了民俗文化节!舞狮、舞龙,还有那些老乐器的声音,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小时候。

那时候啊,我就想着,这民俗文化,真是有种说不出的魅力。

自那以后,我就对民俗文化上了心。

买书看,参加活动,还试着自己动手做了些小玩意儿。

别说,这民俗文化还真挺有意思,它不只是个传统,更像是咱们中国人的一种情怀,一种对家的思念。

现在回老家,我必去的就是庙会。

看着那些年轻人也穿着传统服饰,玩得不亦乐乎,我就觉得,这民俗文化啊,真是越来越有活
力了。

我跟民俗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但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这
民俗文化,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让我更加珍惜和
家人、和家乡的那份情感。

希望以后还能继续跟它一起,走得更远。

以我和民俗为主题的作文

以我和民俗为主题的作文

以我和民俗为主题的作文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民俗就像一位亲切的老友,始终陪伴在我左右。

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符号,而是融入生活点滴,充满烟火气息的真实存在。

小时候,最期待的莫过于过年。

一进腊月,家里就像被施了魔法,渐渐弥漫起浓浓的年味儿。

妈妈会从储藏室里翻出大红色的春联和福字,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帮忙张贴。

那春联上的毛笔字龙飞凤舞,散发着墨香,仿佛在诉说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记得有一年,我自告奋勇要贴春联。

我搬来小板凳,小心翼翼地站上去,却发现自己的身高还是不够。

爸爸笑着走过来,把我抱起来,让我能够顺利地将春联的一角贴在门框上。

我一手拿着春联,一手拿着胶带,手忙脚乱地比划着,嘴里还不停地念叨:“左边高一点,右边再低一点。

”好不容易贴好了上联,却发现下联贴歪了,一家人看着歪歪扭扭的春联,笑得前仰后合。

除了贴春联,年夜饭也是过年民俗中的重头戏。

年夜饭的准备工作往往从前几天就开始了。

奶奶会提前泡好糯米,准备做香甜的八宝饭。

妈妈则会去菜市场挑选最新鲜的食材,为年夜饭的丰盛菜肴做准备。

我总是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奶奶身后,看着她熟练地将糯米、红枣、莲子等食材一层一层地铺在碗里,然后放进蒸笼里。

等待八宝饭蒸熟的过程是那么漫长,我不停地围着蒸笼转圈圈,时不时地问奶奶:“好了没有呀?”奶奶总是笑着说:“小馋猫,再等等。

”终于,八宝饭出锅了。

那香甜的味道瞬间弥漫了整个屋子。

我顾不上烫,用勺子挖了一大口放进嘴里,甜甜的滋味在舌尖绽放,那一刻,我觉得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到了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

有红烧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有红烧肉,象征着红红火火;还有热气腾腾的饺子,每一个饺子都像是一个装满祝福的小口袋。

吃过年夜饭,我最期待的就是放烟花了。

爸爸会带着我来到院子里,拿出各种各样的烟花。

我胆小,只敢远远地看着爸爸点燃烟花的导火索。

“嗖”的一声,烟花冲向夜空,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我仰着头,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心中充满了惊喜和欢乐。

我与民俗的美丽邂逅范文

我与民俗的美丽邂逅范文

我与民俗的美丽邂逅范文民俗,就像一位神秘而亲切的老友,不经意间就会闯进你的生活,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与民俗的邂逅,那可真是充满了趣味和温暖的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个小镇游玩。

刚踏入小镇的街道,就被一阵热闹的锣鼓声吸引住了。

我像只好奇的小松鼠,顺着声音的方向就跑了过去。

原来是在进行一场传统的舞龙表演呢!那条龙可真是威风凛凛,彩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活灵活现的。

舞龙的叔叔伯伯们一个个精神抖擞,他们的步伐整齐有力,龙就跟着他们的舞动在空中翻腾、盘旋。

我看得眼睛都直了,心里想着:“这也太酷了吧!”这时候,旁边一位老奶奶笑着对我说:“小伙子/姑娘,这舞龙可是咱这儿的老民俗啦,每逢喜庆的日子都要舞一舞,图个吉祥呢!”我听了,不住地点头,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魔力的民俗世界。

再往前走,我又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香气。

顺着香气找过去,发现是一家小店在做糖画。

那糖画可真是绝了,一个大叔拿着一个小勺子,里面盛着热乎乎的糖稀,在一块石板上就这么左一下右一下地画着。

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就出现在眼前了。

我忍不住凑上前去,对大叔说:“大叔,您这手艺可太厉害了!”大叔得意地笑了笑说:“这糖画啊,也是咱的民俗传统,以前小娃娃们可都盼着能吃上这么一个呢。

”我当即就决定要买一个,看着大叔熟练地把糖画做好递给我,我都有点舍不得下嘴了。

还有一回,是在过年的时候。

我们家按照老民俗,要一起包饺子。

我本来觉得包饺子嘛,简单得很。

可是真到上手的时候,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我包的饺子不是漏馅了,就是奇形怪状的,像一个个小怪物。

妈妈笑着说:“你这包的哪是饺子呀,简直是饺子界的奇葩。

”全家人都被逗得哈哈大笑。

在妈妈的耐心指导下,我终于包出了几个像模像样的饺子。

当晚上吃着自己包的饺子,我心里满满的都是成就感。

而且,那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的氛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民俗背后的家庭温暖。

这些与民俗的邂逅,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缀着我的生活。

我与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我与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我与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我和民俗文化的那些事儿》
嘿呀,说起民俗文化,我就想到了那次去逛庙会的事儿。

那是一个大晴天,我兴高采烈地跟着家人去了庙会。

一到那儿啊,好家伙,那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路两边全是各种各样的小摊子,有卖糖人的,那师傅手艺可神了,就那么几下,一个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出来了,我眼睛都看直了。

还有卖各种小玩意儿的,什么风车啦,拨浪鼓啦,让人眼花缭乱。

我们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个表演杂耍的地方。

那场面,真是绝了!有个大哥在那表演顶碗,头上顶着一摞碗,还能走来走去,我真担心那些碗会掉下来,可人家就是稳稳当当的。

还有个小姐姐在表演柔术,身体扭来扭去的,跟面条似的,太厉害了。

我在那看的目瞪口呆,忍不住拍手叫好。

逛完庙会,我们还去吃了当地的特色小吃。

那个味道哦,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呢!我觉得这就是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呀,它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实实在在的,让人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烟火气儿。

到现在,那次逛庙会的经历还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民俗文化可真是个好东西,我可得多去体验体验呢,嘿嘿!。

作文我与民俗的亲密接触

作文我与民俗的亲密接触

作文我与民俗的亲密接触哎呀,要写我跟民俗的亲密接触啊,这个可真有意思。

我得说,我小时候可是深深地沉浸在各种民俗活动里面的。

每年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传统,都有那么一些习俗,简直就像是生活里的调味料一样,多了才有味道。

记得有一次,我跟家人去参加一个地方的庙会。

那个地方的庙会可热闹了,到处都是人,小贩们卖的东西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卖。

我一边吃着糖葫芦,一边跟朋友们溜达,完全是享受着这种氛围。

突然间,听见一个大妈在旁边跟人家说着:“这个麻婆豆腐真是一绝,比我们家乡的还好吃!”我听了心里乐开了花,这不就是民俗的魅力吗?吃个小吃都能串起乡音乡情。

还有一次,我跟着爸爸去参加一个传统的拜神活动。

我们村子里每年都要做的,就是给土地爷上供,祈求五谷丰登。

那天天气炎热,大家穿着新衣服,手里捧着香火钱,一路上说说笑笑。

我看着村里的大爷大妈们,一个个神气活现,就像是过去的故事里走出来的一样。

他们讲起小时候的事情,说着那些年的传说,我听得眉飞色舞,仿佛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一般。

不过,民俗里也有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有一次,我跟朋友们参加一个乡村集市,那里有一个传统的游戏叫做“耍铜钱”。

听名字就觉得好玩,结果去一看,原来是要把铜钱一枚一枚从布上踢下来,然后拿着铜钱在地上画圈圈,看谁画得圆谁就赢。

我们一群小伙伴儿乐得不行,笑得肚子疼,简直就是孩子们的天堂嘛。

说到底,民俗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它们不仅仅是一些习俗和活动,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

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传统的魅力,又能体味到岁月的变迁。

所以啊,无论是吃货还是游戏迷,都能在民俗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以我和民俗为主题的作文

以我和民俗为主题的作文

以我和民俗为主题的作文
我走在老街上,真带劲儿!看这儿的老房子,哪儿都透露出那么一股子民俗味。

民俗,那就是生活里的小细节,却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哟,这摊位上的小玩意儿真多!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咋看咋喜欢。

这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一摸就知道,质量杠杠的。

茶馆里真热闹,进去坐坐。

来杯茶,听听周围的聊天声,这才叫生活!这茶,真香;这氛围,真惬意。

晚上了,街上咋这么热闹?原来是节日庆典啊!这鼓声、这歌声,太带感了!我也得加入,跟着节奏摇摆,太嗨了!
哎呀,这家民俗博物馆我得进去瞅瞅。

看这老物件,哪一件都有故事啊!想想当年,人们的生活原来是这样子的,挺有意思的。

哎呀,这田里的稻谷长得真好!跟农民大哥们一起收割,虽然累,但收获的感觉太棒了!看着那一片片金黄,心里真满足。

走进这个村庄,真是另一个世界。

这儿的人们,还保持着古老
的生活习惯。

尝尝他们做的美食,真是好吃得不得了!跟他们聊聊,发现他们对传统的坚守和热爱,真让我感动。

这次民俗之旅,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发现,原来生活可以这
么简单、这么快乐。

希望这些美好的传统,能一直传承下去!。

我与民俗文化相遇作文获奖作品

我与民俗文化相遇作文获奖作品

我与民俗文化相遇作文获奖作品
月光下的村落,真的超有氛围!锣鼓声一响,我就被吸引了过去。

那些舞者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拿着彩扇跳得可欢了,看得我
都想跟着一起扭了。

走进祠堂,简直就像穿越了似的。

墙上挂着的老画儿,看得我
眼花缭乱。

我摸了摸那些画儿,感觉就像摸到了历史一样。

香炉里
冒出的烟,还有那股香味儿,真的让人心静。

街角那些小摊上的手工艺品,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我拿起一个
剪纸作品,看着上面那些细致的花纹,真是佩服那些手艺人的巧手。

我晃了晃它,感觉就像能听到里面的小人在说话似的。

晚上那场民俗表演,简直嗨翻了!舞狮、舞龙、变脸,一个比
一个精彩。

我被现场的气氛感染了,也跟着大家欢呼起来。

这种感
受真的太棒了,民俗文化就是这么有魅力!
离开村子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

月光下的村落,真的美得
不像话。

这次来这儿,真的是值了!那些美丽的画面、感人的故事,我都会记在心里的。

作文我与民俗文化相遇

作文我与民俗文化相遇

作文我与民俗文化相遇英文回答:My Encounter with Folk Culture.As a child growing up in a small town in China,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the rich and vibrant folk culture that surrounded me. From traditional festivals to local customs, I was immersed in a world of customs and traditions that shaped my identity and connected me to my community.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experiences I had with folk culture wa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also known as Chinese New Year. This festival is a time of great celebration and is filled with various customs and ritual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s during this time is the lion dance. I remember watching in awe as the lion dancers performed intricate moves and brought the lion to life. The vibrant colors and energetic music created anatmosphere of joy and excitement. This experience not only entertained me, but also taught m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unity and teamwork.Another aspect of folk culture that I encountered was the art of paper cutting. I remember sitting with my grandmother as she carefully crafted intricate designs out of paper. She would tell me stories and legends associated with each design, passing down knowledg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is experience not only taught m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fostered a sense of creativity and appreciation for art.Furthermore,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hich is celebrated by racing dragon boats in rivers or lakes. The festival is not only a test of strength and endurance, but also a way to honor Qu Yuan, a famous poet in ancient China. I vividly remember the excitement and adrenaline rush as my team paddled in sync, striving to reach the finish line first. This experience taught me about the value of perseverance and the importance of honoring our cultural heroes.In addition to these specific experiences, folk culture has also shaped my everyday life. From the food I eat to the language I speak, I am constantly reminded of the rich tradition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For example, I often enjoy eating dumplings, which are a staple during Chinese New Year. These dumplings not only satisfy my taste buds, but also symbolize wealth and good fortune. Similarly, the use of idioms and proverbs in everyday conversations adds depth and richness to the language, connecting us to our cultural roots.中文回答:我与民俗文化的相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民俗学作者:董晓萍来源:《中国教师》2013年第21期[主讲人简介]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培养的新中国第一位民俗学博士,毕业后留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并担任钟敬文先生的学术助手。

曾先后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芬兰约恩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远东学院、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等欧美高校做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从事合作研究和工作。

她继承钟敬文先生的民俗学学说并加以发展,在现代民俗学和现代民间文艺学领域创新开拓,并提出和建立了田野民俗志、数字民俗学和跨文化的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等新研究分支。

现任国际民俗学会(芬兰)会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社会学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北师大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师大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主任、北师大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等多种社会职务。

北京师范大学女教授讲坛的特点之一是突破代际差距,探寻社会责任,提高女性师生励志成才的自觉性。

走上讲坛的女教授与听讲的大学生之间年龄差距很大,她们有的生于世纪之初,有的生于世纪之尾,但不管怎样,都生于20世纪。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大、动荡最激烈的时代,战争、和平、现代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都来了,个人不可选择的事情很多。

时代的巨变与个人自主性的矛盾是相当突出的。

但在时代动荡时,个人的自主性又变得十分重要。

就中国环境而言,所谓人的自主性,其实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因为它强调人的道德自觉、文化觉悟和积极的社会责任。

人不能选时代,但人能选择自己的自主性。

在人的自觉性不足的时候,你也可以去拥抱时代,从中吸取正能量,获得自主性。

前面已经做过精彩讲演的两位女教授前辈都是这方面的成功者。

我生于20世纪中期,上大学时,赶上祖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来又从事了现在的民俗学专业。

从我的个人和专业经历看,这也是在时代变动中考验人的自觉性的结果。

一、曾经离民俗学很远教育资源平等是女性教育的基础。

我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里有多人在海外留学和在国内外获得高学历的经历,男女都有。

这种家庭能给我带来什么影响呢?那就是只要有机会,不分男女,教育资源分配是平等的,这与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有些类似。

但是,做学问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科学事业,为此要付出无数的心血和汗水,要有坚定的文化信念,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并获得实际本领,才能坚持下去。

除此之外,还要有顽强的意志和较高的工作能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因此,做学问是与娇生惯养无关的。

生活条件好,不能代替做学问的辛苦付出。

我的前辈在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上,都采取了简单的生活态度。

他们的生活目的好像就是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某些问题,这与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品格是一致的。

他们穿戴整齐,家居清雅,但不复杂。

父亲每天很早就起来读书,做笔记,这种生活方式将学习日常化,对我的影响很深。

亲友们中间经常说,某某前辈学了十几门外语,对所在单位的外文书可以翻出任何一本,说出内容梗概,为此出了大名。

某某前辈将生物化学理论用于民生,发明了适合大众需求的日用品,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方便。

这些观念和行事都对我的人生态度和事业选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家庭培养,与今天的独生子女训练,也许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但我那时的不同是,我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另外,在家庭的教育下,学习没有文理偏科,发展得比较全面。

这些虽然离我后来从事的民俗学很远,在又在我真正进入工作时派上了用场。

近年中国对外开放后,人们学会了“舒服”的概念,但这个概念是外来的。

其实从事学术研究或职业化的特殊人群,他们都要在“不舒服”的思想范畴内,通过艰苦卓绝的实践,去完成工作,追求梦想,乃至有所创新。

人的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奋斗是对称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家庭变成了资产阶级家庭,“三反”“五反”中,“文革”中,都遇到很多冲击。

但前辈们在政策平反后,都对祖国无怨无悔,立即全力以赴投入研究和教学工作。

我父亲嘱咐我,任何时候都不要抱怨,这对我影响极为深刻。

因此,在这点上,我对王宁教授的讲座有很多共鸣。

我的体会有两点:一是要学会看整体历史;二是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有利于人的成长,这在男女都是一样的。

科学无国界而人有祖国。

前辈很早就了解外面的世界,但他们学问大了不是要嫌弃祖国,而是千方百计用所学的知识改变祖国的面貌。

在他们的学术圈和生活圈中,也有很多外国人,但这些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的枕头,而是外国人为有这样出色的中国朋友而感到骄傲。

这也使他们都相当自信,在历次社会变化中处事不惊,甚至在逆境中也有乐趣。

这种自信让他们与浅薄和骄傲无缘。

这种自信来自对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崇敬,也来自人的严格自律。

它让人自尊自强,也让人受人尊敬。

这些都给我很大的影响。

二、走进民俗学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也使我们在那个特殊年代里,赶上了老一代文科著名学者恢复工作、重返讲坛的末班车,经历了他们晚年亲炙弟子的最后岁月。

我正是在这个时候来到钟敬文教授身边的。

后来钟先生门下弟子增收,钟老教我的一些经历别人也有,但稍有不同的是,我有幸成为他招收的第一个博士生,又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他的教学对象中的“独生子女”,所以相对而言,偏得也多。

博士毕业后,我留校工作,继续跟着他工作和教学,当学术助手,给他抄手稿、整理讲义和编书,这也使我有机会不断弥补与他的巨大差距。

钟先生穷毕生之精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精英诗歌、市民通俗文学和底层人民的天籁文艺打通研究,创建了中国的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个中的智慧、成就和历史经验,绝非一个后学在短时间内所能学到,而是要长期学下去的。

因此,在留校之后,我照常跟他上课,除了我自己讲课,他的课我都是每场必到的。

举个例子说,钟先生为博士生讲授的“中国民俗史与民俗学史”的课,我听了7次,录音带也有7套,后来根据这些听课笔记和录音资料整理出《中国民俗史和民俗学史》一文发表,在这些事上,我没有半点偷懒。

跟钟先生久了,我更意识到,这门学科绝非小儿科,十八般武艺都用得上。

而论钟老的武艺,又岂止十八般?有些是我们后辈学也学不来的,比如说他写诗做赋的天才,我就学不来。

他起得很早,我们上午开始工作前,他动不动就“口占一首”,将当日晨起做的新诗背给我听。

那时他已年逾九旬高龄,还有不间断的文学创造性,让我目瞪口呆。

但在做学问方面,我还可以百倍地用功的,当然这也是当助手的“专利”。

于是,每逢我自己在教学科研中有了新想法,特别是在来势汹涌的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中有了新问题,我总能第一个趋前请教,听他耐心地回答和旁征博引,一来二去,我们之间的日常对话又成了第二课堂。

有时我眉飞色舞,他也谈笑风生。

等我说够了,他说“写下来”,我照着做,时间长了,我照写不误,他也照“批”不误。

他就这样把指导我的工作变成了继续教书,我也把记录他的思想和表达自我当成了一种愉快的训练,优哉游哉,竟不知时间飞逝。

三、国际化教育在钟先生生前,在他的支持下,我几度出国学习,去了美国、芬兰、英国和法国等国家。

这种国际化的教育,对我从外部角度认识中国民俗学的独特价值,了解钟先生教育思想的地位和特点,很有帮助。

1994年,我第一次到了美国留学。

在大洋彼岸回望祖国,我能看见国内正在拼命地补西方的课,而西方却在拼命地提倡自然生态和文化原创,也能看见民俗学所关注的底层世界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这使我更加体会到中国长期稳定的农业文明的世界意义,也能隐约感到当时国内尚存的广大农村传统正面临着不可逆转的转变。

这些都亟待研究。

我发现了钟先生所坚持的民俗学研究是何等地富于远见。

那时我还在给钟老当学术助手,我写信问他,家里的事情是不是堆成了山,他却回信说,延长学习时间吧,还给我开了一张新课单。

我听到这种无私的师训已不止多次,我后来对民俗学加深理解,也是他与对这门学问的人格化影响分不开的。

钟先生给我的中式教育,与我所接触的西方教育,两者是很不相同的。

西方教育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也有很密切的,但同时是要保持距离的。

特别是文科,西方导师不会把他的新思想和没有发表的课题告诉你,更不会手把手地带领你。

中国留学生出国后,都希望有这种手把手教书的好事,但那是做梦。

因为西方学界要避免很多知识和人事的纠纷。

中国却有“一入门樯,永为弟子”的史训,如果这种传统能够得到合理保持和正确使用,就能把前人长期积累的重要学术成就持续传承下去,这些学者的膝下的后学,在严格自律的前提下,也能在高起点上做持续研究。

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谈到钟先生教育思想对培养人才和发展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影响,里面有个小题目叫《不可替代的大师价值》,我摘引一段写在下面:一个学科的学术大师是拥有极为特殊的个人价值的个体。

学术大师决定着一个学科的命运。

在大师之下,其他不同层次的高级优秀人才也都是有其个人价值,但这种个人价值要在大师的榜样陶冶中化育,要在学科的优秀传统中养成。

……学术大师是最优秀的个人价值拥有者,就在于他的价值有对国家科学文化事业的高度融合性。

这种个人能够在国家最需要、事业最困难的时候,勇敢地担当和坚定地付出,是能够带动整体团队建设的人。

大师为团队牺牲并不影响他的个人价值的存在,而大师帮助团队取得成功,那么这种个人价值就更为高尚和持久。

在外国导师中,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欧达伟(Professor R. David Arkush)和英国著名汉学家杜德桥(Professor Glen Dudbridge)对我的影响最深。

两人分别受教于20世纪中后期世界一流汉学家费正清和龙彼得的门下,训练严格,著述精深,连他们自己的洋弟子都对他们望而生畏,不敢报考。

我后来与他们亦师亦友,是因为我习惯了跟钟先生工作的严厉气氛和随时的对话与写作,能够把严谨的学风与活跃的思想两者组装在一起,变成学术作风。

在美国期间,我与美国导师合作完成了《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和《华北民间文化》两部书稿,我自己也写完了《民俗学导游》一书,里面都涉及中国民俗问题。

我跟外国老师学习,从形式上看,与我跟钟老学习和工作有相似的地方,但实质大不一样。

他们完全用西方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和发现问题的方式跟我说话。

他们有他们的一整套思想。

他们启发我考虑以下问题。

一是对口头传统资料做社会史研究。

二是从下层民众的角度做自下而上的研究。

三是在研究中,不要受既往分类观念、分期结论和前人理论观念的束缚,而是要借助民俗学、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和宗教学的成果,思考文化资料的具体实践过程,这些正是文化本土化的过程。

对他们的研究方法,我专门写了文章发表,其中有一篇叫《传说研究的现代方法与现在面临的问题》一文,发表在《文史知识》杂志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