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头中的人文观照第49届荷赛获奖作品赏析张晓坚

合集下载

新闻摄影作品欣赏

新闻摄影作品欣赏

新闻摄影作品欣赏新闻摄影作品欣赏新闻摄影是一种通过图片来传达新闻信息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要求摄影师具备出色的技术水平,还需要他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新闻素养。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位优秀的新闻摄影师及其作品。

第一位是美国摄影师Steve McCurry。

他的代表作《阿富汗少女》是全球最著名的摄影作品之一。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4年,展现了一个戴着面纱的阿富汗少女,她的眼神深邃而坚定,让人不禁为她的命运感到担忧。

这张照片不仅展现了一个人的形象,更展现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第二位是英国摄影师Tim Hetherington。

他曾在利比亚、阿富汗等地拍摄战争照片,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Restrepo》。

这是一部记录美国士兵在阿富汗战争中的纪录片,Hetherington在片中用镜头记录了士兵们的日常生活和战斗经历,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第三位是中国摄影师张晓刚。

他曾多次获得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奖项,其作品《汶川地震》更是震撼人心。

这组作品记录了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灾区情况,张晓刚用镜头记录了灾民的生活和救援人员的努力,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灾难的影响和人们的生命力。

以上三位摄影师的作品都展现了新闻摄影的魅力和力量。

他们用镜头记录了历史的瞬间,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世界的真相。

同时,他们也为新闻摄影这一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让人们更加期待未来的新闻摄影作品。

总之,新闻摄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够传递新闻信息,还能够展现人类的情感和命运。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支持这一领域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的真相。

“荷赛”作品中有关中国的刻板印象

“荷赛”作品中有关中国的刻板印象

“荷赛”作品中有关中国的刻板印象作者:陶莹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2年第9期文/陶莹“荷赛”全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它创办于1957年,是当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也最具有权威的世界性新闻摄影比赛。

中国与“荷赛”的联系始于1959年,当年有45位中国摄影家的55幅作品首次参加了第三届比赛,有45幅入选。

到1988年,新华社记者杨绍明拍摄的《退下来的邓小平》获得新闻人物(组照)三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

2000年以后,中国摄影作品获得奖项趋于稳定,基本上每年都有摄影记者或者摄影师获奖。

尽管我国在“荷赛”上越来越崭露头角,有关我国素材的摄影作品也一再获奖,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

但是观看获奖作品,我们会发现在这些中外摄影记者或摄影师的作品中,都带有刻板印象,他们反映的是带有固定成见的中国,并不能让世界人民真正了解中国。

对此,我们通过具体作品来进行分析。

一、内容分析综观历年来“荷赛”获奖作品,我们主要分析2000年以后的获奖作品,因为这个时期的获奖数量趋于稳定。

首先,分析一下中国摄影记者或摄影师历年来获奖的摄影作品,有以下特点:(一)新闻作品少从2000年至今的13届“荷赛”评奖中,中国摄影记者或者摄影师共获得6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以及1个荣誉奖(见图一),但是在这些获奖作品中,仅有六幅是新闻作品,分别是:第52届《杭州日报》陈庆港的《走出北川》获得突发新闻单幅一等奖;《深圳晚报》赵青的《四川大地震幸存者》获得一般新闻单幅二等奖;第54届摄影师卢广拍摄的《大连油污救援》获得突发新闻组照三等奖;牛光拍摄的《玉树地震遇难者火葬》获得一般新闻单幅二等奖;第55届李阳的《拯救绝望“新娘”》获得突发新闻类单幅三等奖以及徐绍峰的《爬上高压电线杆的男子》获得热点新闻类单幅荣誉奖。

其他艺术类作品获得6个,自然类作品获得4个,体育类作品获得5个,肖像类、科技类、当代热点各1个(见图二)。

(二)新闻价值小在这些获奖作品中,真正反应社会性问题的作品很少。

美育作业赏析拍摄作品

美育作业赏析拍摄作品

美育作业赏析拍摄作品美育是一门涉及艺术、美学、文化等多方面知识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其文化修养和创造力。

在美育教育中,拍摄作品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通过拍摄作品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位同学的拍摄作品,一起感受美育的魅力。

第一位同学的作品名为《寂静之美》,这是一组黑白照片,拍摄的是一些安静的场景,例如公园里的湖泊、树林、草地等。

这些场景看似平凡无奇,但通过黑白的表现方式,使得画面更具有艺术感和情感表达。

在这组作品中,同学运用了构图、光影等技巧,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

第二位同学的作品名为《光影之舞》,这是一组彩色照片,拍摄的是一些光影变幻的场景,例如夕阳下的海滩、街道上的路灯等。

这些场景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通过同学的拍摄,使得画面更加具有艺术感和生命力。

在这组作品中,同学运用了颜色、对比度等技巧,使得画面更加鲜明和有层次感。

第三位同学的作品名为《人文之美》,这是一组黑白照片,拍摄的是一些人文场景,例如老人的面容、孩子的笑容、工人的劳动等。

这些场景充满了人情味和人文关怀,通过同学的拍摄,使得画面更加具有人文艺术感和情感表达。

在这组作品中,同学运用了光影、对比度等技巧,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

这几位同学的作品,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手法,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拍摄作品,同学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这正是美育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因此,我们要在日常学习中,积极参与美育教育,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解析

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解析

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解析全国美展是我国美术界的一项重要赛事,每年都会吸引众多艺术家参与并展示他们的作品。

这些获奖作品集中体现了当代艺术的潮流和风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以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为主题,对其中的几件作品进行解析。

我们来看一幅获奖作品《春之韵》。

这幅作品采用了水彩画的技法,画面以春天的自然景色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柔和的色彩,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

画面中的花草树木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整幅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魅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幅获奖作品《人民的力量》。

这幅作品采用了油画的技法,画面以人民群众为主题,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人民的团结和力量。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情,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

整幅画面充满了力量和动感,让人感受到了人民的伟大和奋斗精神。

我们还有一幅获奖作品《城市的记忆》。

这幅作品采用了素描的技法,画面以城市风景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线条和明暗的对比,展现了城市的繁华和记忆。

画面中的建筑物和街道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整幅画面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了城市的魅力和独特性。

我们来看一幅获奖作品《自然的和谐》。

这幅作品采用了水粉画的技法,画面以自然景色为主题,通过柔和的色彩和流畅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的和谐和美丽。

画面中的山水和植物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整幅画面充满了自然的韵味和情趣,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通过对这几幅获奖作品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涵盖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主题,展示了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展现了艺术家们对于生活、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这些获奖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的意义。

总的来说,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是当代艺术的风向标,它们展示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才华和创新精神,也反映了我们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荷赛摄影获奖作品赏析

荷赛摄影获奖作品赏析

荷赛摄影获奖作品赏析 纪实摄影的⿍盛时代好像已经过去,纪实作为超越摄影的摄影,被赋予太多的意义和期望。

后纪实摄影时代的纪实还有多少价值?⼈们已经难以感受到纪实摄影的⼒量。

下⾯是店铺带来的荷赛摄影获奖作品,希望⼤家喜欢! 荷赛摄影获奖作品 ⼈像摄影基础技巧 改变拍摄⾓度 利⽤超⼴⾓并在⾼点向下拍摄,照⽚凸显男孩的脸部,显得有张⼒。

在拍摄时,不同的取景⾓度可能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并改变⼀张照⽚的呈现⽅式。

⼤多数⼈在拍照时,都是采⽤与眼睛平⾏的⾼度来按下快门(也就是以⾃⼰站⽴时,从⾃⼰的⾼度望出去为准),如此⼀来,在拍摄时不妨试试不同的⾓度,如:仰拍或是低⾓度拍摄,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画⾯表现⼒。

改变拍摄⾓度 虽然拍的是相同的⼈物与背景,但眼神观看⾓度的不同,就会⼤⼤改变观看者的感受。

在拍摄时,不同的取景⾓度可能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并改变⼀张照⽚的呈现⽅式。

⼤多数⼈在拍照时,都是采⽤与眼睛平⾏的⾼度来按下快门(也就是以⾃⼰站⽴时,从⾃⼰的⾼度望出去为准),如此⼀来,在拍摄时不妨试试不同的⾓度,如:仰拍或是低⾓度拍摄,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画⾯表现⼒。

利⽤光线凸显主题 光线的利⽤在摄影来讲是很重要的⼀门课题。

在⼈物拍摄中,有⽆数种⽤光的⽅式,改变光线投射的⾓度,便能使⼈物的五官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感觉。

举例来说,侧光拍摄会让照⽚更有⽴体感,也可以加深主题氛围。

洒落满室的美丽光线,正凸显出整张照⽚的主题。

当然你可以尽量尝试各种⽅式来创作,不管是⾃然光源或是外接式闪光灯来辅助,拍摄出你想要的创作。

剪影拍摄 ⿊⾊的剪影在湛蓝的海天⼀⾊中跳跃,显得更有活⼒。

利⽤背景光的反差,可以制造出⼈物主体的剪影效果。

拍摄时,需注意测光系统的控制,正常情况下,最好使⽤“中央测光”,以背景的光源为测光点。

如此⼀来可维持⾼速快门速度,冻结住剪影的主题,并好好地发挥创意。

⼀瞬间的动作捕捉 动态的画⾯捕捉,有些是可以事先准备好的,像是在相机设定上,依你当时所在的环境及拍摄的主体来调整相机上的各项设定,如:ISO、光圈、快门速度、⽩平衡…等相关设定。

1988~2017:中国摄影师“荷赛”获奖作品全收录

1988~2017:中国摄影师“荷赛”获奖作品全收录

1988~2017:中国摄影师“荷赛”获奖作品全收录!“1988年中国摄影师杨绍明首获荷赛奖从2002年到2017年中国摄影师的名字连续16年被写在荷赛获奖名单上截至2017年中国摄影师共获得39人次荷赛奖他们以一幅又一幅作品证实了中国纪实摄影发展强大的实力以下是在历届荷赛中获奖的中国摄影师作品与您共享~”【第31届荷赛】1988年,新华社记者、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之子杨绍明拍摄的《退下来以后的邓小平》获得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新闻人物类组照三等奖,成为首位获得荷赛奖的中国摄影师。

【第39届荷赛】1996年,《山东画报》记者李楠的作品《聊城少儿杂技学校》荣获艺术类单幅金奖。

【第43届荷赛】2000年,中国新闻社王瑶拍摄“中国舞蹈皇后”、60岁的中国舞蹈家陈爱莲的作品《60岁重返舞台》获得艺术类组照金奖。

【第45届荷赛】2002年,中国新闻社贾国荣的作品《中国体操夺冠赛》获得体育类单幅铜奖。

【第46届荷赛】2003年,《天津日报》摄影记者祁小龙的作品《针灸减肥》获科技类单幅三等奖【第47届荷赛】2004年,自由摄影师卢广的作品《艾滋病村》获得当代热点类组照一等奖。

【第47届荷赛】2004年,《武汉晚报》摄影记者邱焰的作品《非典时期的婚礼》获得了日常生活类三等奖。

【第48届荷赛】2005年,《武汉晚报》摄影记者邱焰的作品《李小双体操学校》获体育专题类组照三等奖。

【第49届荷赛】2006年,《深圳商报》摄影记者余海波的作品《大芬油画村》获得艺术娱乐类组照二等奖。

【第49届荷赛】2006年,《广州日报》摄影记者周馨的作品《泰国民众纪念印尼大海啸死难者》获艺术与娱乐类单幅二等奖。

【第50届荷赛】2007年,《东方早报》副总编常河的作品《中国动物园》获自然组照二等奖。

【第50届荷赛】2007年,广东摄影师王刚的作品《彝族牧羊人》获人物单幅二等奖。

【第50届荷赛】2007年,《新京报》记者张涛的作品《盲人舞蹈队》获艺术单幅三等奖。

荷赛中国获奖作品分析及其启示

荷赛中国获奖作品分析及其启示

荷赛中国获奖作品分析及其启示作者:于松明蒋淼来源:《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05期【摘要】荷赛奖中国作品,是我国经济、文化、生活发展变化的镜子。

中国摄影师自参加荷赛以来,从起先的“参与者”逐步成长为“获奖者”,既反映了中国新闻摄影蜕变的过程,也折射出国家的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荷赛;新闻摄影;中国获奖作品;启示一、荷赛概述2017年2月13日,第60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中国摄影师王铁军的作品《汗水铸就冠军梦》获得日常生活类单幅二等奖,再次引起人们对荷赛奖的关注。

荷赛,即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因1955年发起于荷兰,故简称荷赛,它是国际专业新闻摄影比赛中最具权威性的赛事。

其宗旨是:“促进信息的自由、不受限制的交流,鼓励高水平的专业新闻摄影标准。

”“荷赛奖”分为突发新闻、一般新闻、新闻人物、体育动作、体育专题、当代热点、日常生活、肖像、艺术、自然10大类,每一类又分成单幅和组照两项,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的新闻摄影大赛,获奖作品也成为人类所处时代和历史的见证。

荷赛创办之初,获奖者多为西方摄影师。

随着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参与到赛事当中,他们的很多优秀作品也逐渐在荷赛中被认可,在不同类别的评比中获得奖项。

荷赛奖评选过程中,评委要从数万张照片中选出很少一部分得奖作品,评奖的过程非常残酷。

评选时,“一张照片出现在评委眼前的时间最短一秒钟,最长五秒钟。

如果摄影师选送的是组照,评委也大概只会花20秒时间去看。

很多摄影师历经艰辛选送的照片,分秒间就被决定了命运”[1]。

荷赛评选过程中,除了参赛作品亮相时间短之外,还有一个与国内摄影比赛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在评选之初,评委无法看到参赛作品的图片说明,这个评选规则,突出强调了荷赛对摄影师拍摄水平以及作品表达能力的高要求”[2]。

二、中国荷赛获奖作品分析(一)获奖代表作品内容分析从1988年开始,我国共有45位摄影师获得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的相关奖项,自2007年以来,共有37个作品在荷赛中获奖,作品涉及多个类别,展现了我国新闻摄影在时代发展中的进步。

【资料】世界获奖摄影作品赏析.pdf-2019-10-20-08-19-32-127

【资料】世界获奖摄影作品赏析.pdf-2019-10-20-08-19-32-127

世界获奖摄影作品赏析【篇一:世界获奖摄影作品赏析】照片是摄影师们在用镜头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都是带有自己的感悟的,他们用作品向我们讲述体悟,与我们分享心得。

因此,我们在欣赏时,也应该使自己沉静下来,用心灵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生对话。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一组国际摄影大赛中的获奖作品,也许它们会让你有新的感悟。

「彩色 color」《a fter 》摄影:陈志迪获第三届克罗地亚 dfa 国际摄影展 dpa 铜牌《一帘幽梦》摄影:朱汉举获 2015 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 hpsc 银牌《惊梦》摄影:易都获 2016 年第 18 届纽约国际摄影展铜牌《神秘园》摄影:赵晋黎获上海第十二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异度空间之篮球赛》摄影:颜劲松获 2015 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 hpsc 金牌《窗外》摄影:陈光驰获第三届克罗地亚 dfa 国际摄影展沙龙金牌《守望》摄影:宋持月获 2015 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fiap 金牌《女娃》摄影:胡卫国获第三届克罗地亚dfa 国际摄影展沙龙勋带奖《南通六县老街之百年私塾》摄影:朱静仪获2015全球年度旅游大赛街道组冠军 +奖金 1000 英镑《老茶馆》摄影:卢敏强获 2016 俄罗斯“我们与周围的生活”国际摄影展 fiap 金牌《外面的世界》摄影:雷鸣获第三届克罗地亚 dfa 国际摄影展 dpa 银牌《织网的渔夫》摄影:李光健 2015 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荣誉证书《奋力冲刺》摄影:吴登采获第 44 届纽约摄影学会国际摄影展fiap 勋带奖《盛夏》摄影:周建勇获 2015 年度全球旅游摄影大赛多彩世界组推荐奖《土楼光阴》摄影:杨胜华获 2016 年第 18 届纽约国际摄影展勋带奖《冬日村落》摄影:吴凡获2015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gpu 勋带《晨》摄影:周立春获 2015 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fiap 金牌《大漠驼影》摄影:范小林获第三届克罗地亚 dfa 国际摄影展 psa 勋带奖《冬日》摄影:蔡志平获 2015 年度全球旅游摄影大赛瞬间光影组推荐奖《山连山》摄影:周长军获第 44 届纽约摄影学会国际摄影展 gpu 金牌《溶化的色彩》摄影:陈琳获 2016 年第 18 届纽约国际摄影展银牌《夕阳醉人》摄影:图登华旦获 2016 年第 18 届纽约国际摄影展银牌《大动脉》摄影:李彬获第44届纽约摄影学会国际摄影展fiap 勋带奖《银河》摄影:余宁台2016 美国摄影学会( psa )数码开放国际摄影展 psa 勋带奖《五只小豹子》摄影:时建生获2015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荣誉证书《威》摄影:汪明获2015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征稿启事 gpu 铜牌《出行》摄影:吕学海获2015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hpsc 银牌《缱绻》摄影:陈芳获第44届纽约摄影学会国际摄影展勋带奖《擒获 -鹗》摄影:王建国获 2016 美国摄影学会( psa )自然数码国际摄影展 psa 勋带奖《蜂虎》摄影:石城获香港中华第57 届国际摄影展cpa 银章《向右看齐》摄影:佟德良获2016 俄罗斯“我们与周围的生活”国际摄影展 iup 勋带奖《休闲时光》摄影:周民获2016 年第18 届纽约国际摄影展勋带奖《醉美箭扣》摄影:刘虹获香港中华第 57 届国际摄影展 psa 优异奖带《念湖秋色》摄影:黄卫华获第三届克罗地亚 dfa 国际摄影展 dpa 勋带奖《仙境》摄影:罗文杰获香港中华第 57 届国际摄影展 cpa 铜章《尼泊尔晨曦》摄影:杜新伟获第44 届纽约摄影学会国际摄影展评委推荐奖《安博塞利之晨》摄影:李唐获 2015 年香港恩典摄影学会国际摄影沙龙 rps 勋带「黑白 monochrome」《上下杭 -2》摄影:王昌庶获 2015 全球年度旅游大赛街道组亚军《山里娃 -1》摄影:陈瑞元获香港中华第 57 届国际摄影展 psa 优异奖带《烟火人生》摄影:杜文辉获 2015 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 hpsc 金牌《远山的呼唤》摄影:雷曦获 2015 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 gpu 铜牌《童年》摄影:张晓萌获 2015 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gpu 勋带奖《归来》摄影:李铁强获 2015 年第三届希腊奥林匹克四地巡回展荣誉证书《酿酒工》摄影:李玉山获 2016 俄罗斯“我们与周围的生活”国际摄影展 fiap 金牌《纤夫之歌-4》摄影:夏学君获2015 全球年度旅游大赛黑白影赛组组照冠军 +一套价值 1500 英镑的英国 staag 品牌的奢侈品皮具《沙海流韵》摄影:徐立新获2015 年香港恩典摄影学会国际摄影沙龙gpc 铜牌《蓝天下的罪恶》摄影:张才政获上海第十二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铜牌《觅食》摄影:黄建军获第 44 届纽约摄影学会国际摄影展 pnsy 勋带奖【篇二:世界获奖摄影作品赏析】1、苏珊 .温丝特 [美 ]纽约 1997 年 -世界著名摄影作品赏析 11998 年世界摄影大奖赛获奖作品只要有两个小时不注射海洛因,戈罗瑞娜就会发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成立于 译者张威教授所说: 本书不但是
1975 年 的 IRE 主 要 目 的 是 为 美 国 了 解 调 查 性 报 道 的 百 科 全 书 , 也
乃至全世界的新闻记者提供一个 是了解美国社会的窗口, 业内人
研究调查性报道的论坛, 它的使 士可以从中东西美国同行的操作
命是向调查记者提供资源、训练 和理念, 将其当成一个比较的坐
和一切必要的支持, 推广职业水 标, 从而折射出自己的位置。一般
准, 保护调查记者的各项权利。 读者也可以从书中大量活生生的
《调 查 记 者 手 册 》就 是 由 该 组 织 出 案例中, 了解美国的当代生活。
版的一部详述调查记者在各种领
域- - 从环境、住房到金融机构和 《采访对象主体论》出版
政府机构开展调查性报道的相关
社 的 摄 影 记 者 埃 德 孟 德·特 拉 克 比 安 , 为 此 拍 摄 了《伦 敦地铁爆炸幸存者》。这是一张人物 近景, 画面中原本 西装革履的英国绅士头上扎着绷带, 衣服上血迹斑斑。 这位刚刚逃离死亡的幸存者愤怒地看着前方, 图片中 的这双眼睛仿佛在寻找这场灾难的制造者, 同时这双 眼睛也充满着无比坚定的信念。这幅作品的创意很独 特, 英国是一个举世公认的有绅士风度的国家, 伦敦地 铁大爆炸, 给无数伦敦市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物质和 精神上都受到了重创。如何将这种创伤反映出来? 如果 连一向风度翩翩的英国绅士都变成了照片中我们看到 的那个样子, 地铁爆炸给这个城市和人民造成的创伤 也就不言而喻了。然而, 仅仅将痛苦展示出来并不全是 摄影师的本意, 摄影师还想通过照片告诉全世界: 伦敦 市民面对恐怖分子决不害怕, 他们有勇气抗争下去。如 果说恐怖分子制造的爆炸是残酷的黑夜 , 那么《伦敦地 铁爆炸幸存者》这张新闻图片就 是冲破黑夜的明灯, 它 驱 散 了 人 们 的 悲 伤 和 恐 惧 。 照 片 所 反 映 的 坚 毅 、勇 敢 、 无畏的人性, 正是摄影记者人文精神的寄托。
用人文的视角, 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选取 最合适的角度, 及时地用相机加以记录, 展现人类的生 活和精神状态, 是荷赛获奖作品给于我们的启示。从本 次获奖的大部分新闻图片来看, 许多新闻照片尽管事 实信息含量不大, 但情感信息含量大, 所以同样受人欢 迎。摄影记者以悲天悯人的情怀, 把蕴藏着丰富内涵的 形象作为载体, 成功地表达照片的独特意义。“荷赛”的 获奖照片, 给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捕捉富有新 意的画面, 提供了典范。■
它依然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这张照片包含了一切: 唯 美、惊恐和绝望, 它简洁、精致而感人。”②孩子手指上深 深的皱纹清晰可见, 谁都无法相信手的主人仅仅是一 个1岁的儿童。不难想象, 读者在获知画面之外的信息 后所产生的惊愕和心灵的震撼, 这正是作品的魅力所 在。记者报道灾难没有正面选择受灾的场面, 而是渴望 救助的眼神和一双干枯的小手, 极其生动地表现了灾 难的深重。
(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注释: ①马婷婷:《从“黑镜头”到“感观主义”》,《新闻界》2003年第5期 ②荷赛官方网站http:/ / www.worldpressphoto.nl
地介绍了调查性报道的基本技
《调查记者手册》出版
巧 , 以 及 调 查 政 府 、企 业 、慈 善 机
再看荣 获 突 发 新 闻 类 单 幅 三 等 奖 的 作 品 《伦 敦 地 铁爆炸幸存者》( 图3) 。2005年7月, 伦敦在申办奥 运获 得成功之后, 发生了一系列地铁爆炸案, 震惊全球。伦 敦市民在几个小时内经历了大喜大悲。英国国家通讯
84
2006.04 新闻记者
视觉艺术
S HANGHAI J OURNALIS M REVIEW
但 是 本 次“荷 赛 ”获 奖 作 品 中 , 却 比 往 年 更 多 地 加 入了人文因素, 从这里不难发现西方新闻摄影理念的 微妙变化。
本 年 度 获 奖 图 片 几 乎 涵 盖 了 2005 年 震 惊 全 球 的 所 有 重 大 事 件 , 伦 敦 地 铁 爆 炸 、印 度 洋 大 海 啸 、卡 特 里 娜 飓 风 、巴 以 冲 突 、驻 伊 美 军 暴 行 … … 全 部 榜 上 有 名 。 同 往 年 一 样 , 大 部 分 的 奖 项 被 赋 予 那 些 报 道 灾 难 、战 争 、 疾 病 、犯 罪 、丑 闻 的 摄 影 记 者 。本 年 度 突 发 新 闻 类 、一 般 新 闻 类 、新 闻 人 物 类 的 一 二 三 等 奖 都 是“黑 镜 头 ”。当 代 热 点 、日 常 生 活 、肖 像 、艺 术 、自 然 类 别 , 也 有 一 半 以 上 是“黑 镜 头 ”。
以本年 度 最 佳 新 闻 照 片 《尼 日 尔 紧 急 供 给 中 心 的 母 亲 与 孩 子 》( 参 见 本 期 封 二 图1) 为 例 , 这 是 路 透 社 摄 影记者芬巴尔·奥赖利的参赛作品, 其获奖正体现了西 方摄影的理念。2005年5月 , 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第一 次救援呼吁, 称尼日尔正处于“沉默的灾难”之中, 80万 5岁以下的儿童处于饥饿状态, 其中15万儿童严重营养 不良。2005年8月的一天, 在尼日尔西北部塔胡拉镇 的 紧急救援所里, 年仅1岁的尼日尔儿童阿拉萨·戈里斯 严重营养不良, 将瘦弱的手指放在母亲的唇上。芬巴 尔·奥赖利及时抓取了这个瞬间, 画面中母亲悲伤而又 充满期盼的眼神和孩子瘦弱的放在母亲唇上的小手, 仿佛在无声地抗议着灾难和饥荒给他们带来的无尽痛 苦, 给读者以极大的感染力。评委会主席詹姆斯·科尔 顿这样评价它:“两周之 前第一次看见它时, 它就抓住 了 我 的 心 。即 便 在 看 过 比 赛 中 数 以 千 计 的 其 他 照 片 后 ,
构 、医 疗 行 业 、金 融 保 险 机 构 、环
经 “调查记者与编辑组织” 境、弱势群体等各个领域的可能
( IRE) 认 证 的《 调 查 记 者 手 册 : 文 遇 到 的 种 种 情 况 , 提 出 解 决 的 途
件 、数 据 及 技 巧 指 南 》中 译 本 近 日 径 及 写 作 的 建 议 等 等 。 正 如 该 书
资源和技巧的重要著作。
广西大学新闻系副教授靖鸣
《调 查 记 者 手 册 》具 体 而 详 尽 著《采 访 对 象 主 体 论 》最 近 由 人 民
出版社出版。该书将采访对象提 升到大众传播学研究体系中重要 的主体地位来研究, 试图构建一 个全新的大众传播学新型主 体— ——采 访 对 象 主 体 的 理 论 体 系 与学术研究框架, 是一部具有较 高学术价值和创新性的著作。本 书全面构建了采访对象主体论的 总体框架与学术思想构成, 对采 访对象主体的研究从若干层面和 方向拓展, 比如, 对采访对象进行 深入的主体性和人本性研究, 探 究采访对象与大众传播过程的相 互关系以及接受记者采访和主动 提 供 信 息 的 特 点 、规 律 ; 对 采 访 对 象 与 其 他 传 播 主 体(传 者 、受 众)及 其 与 大 众 传 播 的 采 访 、 写 作 、编 辑、传播效果之间的影响和互动 规律进行研究, 等等。■
同仁新书架
新闻记者 2006.04
85
பைடு நூலகம்
同样是“负面新闻”题材, 荣获本届荷赛艺术与娱乐 类单幅二等奖的作品 《泰国民众纪念 印尼大海啸死难 者》( 图2) , 则又是另外一种特色。女性摄影师的细腻为 我们提供了审视灾难的另一视角, 也反映了西方新闻摄 影 理 念 从 注 重“视 觉 冲 击 力 ”到 追 求“心 灵 震 撼 ”的 转 变 。 平静的画面背后可以挖掘出热烈的内涵, 引发读者的情 感共鸣。这是广州日报社的中国摄影师周馨的参赛作 品。拍摄地点是泰国的邦娘海滩, 晚上九点多, 当地民众 开始举行悼念活动, 燃放了5000盏孔明灯, 象征着泰国 在 海 啸 中 的5000名 死 难 者 。现 场 场 景 首 先 给 摄 影 师 以 极 大的震撼, 促使摄影师在拥挤的人群中财速找到一个比 较好的位置, 将画面拍摄下来。画面右侧是两个手扶孔 明灯的人, 一个呈现的是背面, 一个是侧面。虽然姿势不 同, 但他们用力举起孔明灯的双手, 都能让人感觉到他 们 内 心 对 逝 去 生 命 的 敬 畏 。画 面 较 远 处 也 是 一 些 在 安 放 孔明灯的人, 灯的明亮使它们身边的人都成了剪影, 给 照 片 增 加 了 几 分 凝 重 的 色 彩 。上 千 盏 孔 明 灯 如 繁 星 般 飘 散在苍穹, 人与灯的光影在画面中得到了和谐的展现。 照片是静态的, 但是它却传达了大量动态的信息, 摄影 师 内 心 的 震 撼 、参 加 纪 念 活 动 的 泰 国 民 众 对 死 难 者 的 缅 怀之情, 都透过画面折射出来。让读者深入到图片的情 感世界, 并产生发自内心的共鸣。
视觉艺术
S HANGHAI J OURNALIS M REVIEW
“黑镜头”中的人文观照
— ——第49届“荷赛”获奖作品赏析
□张晓坚 尚婷婷
2 0 06年度第49届“荷赛”奖业已揭晓 , 获 奖 的 图 片 沿 袭 了 西 方 新 闻 摄 影 严 肃 、沉 重 、震 撼 的 一 贯 风 格, 大部分的新闻图片都是“黑镜头”。所谓“黑镜头”, 是 指新闻摄影作品中这样一类照片, 它们“形象逼真, 细节 充分, 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震撼力, 看过照片 的 人 会 产 生 敏 感 、脆 弱 、压 抑 、忧 郁 、恐 惧 、恶 心 等 消 极 心 理情绪。具有负面心理属性, 引发受众消极情绪情感体 验, 是这类照片的主体特征”。①
“荷 赛 ”奖 选 中 的“ 黑 镜 头 ”尽 管 反 映 出 饥 饿 、贫 困 、 灾难的现实面貌, 但同时这些图片又是充满温情的, 让 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渴望, 激起人们对生命的尊重。本届 当代热点类单幅一等奖 《塞拉利昂父子情深》( 图4) , 描
绘了塞拉利昂一名小男孩, 在帮失去双臂的爸爸打理衣 服的情景。他家徒四壁, 生活难以为继。来自北极星图片 社的希腊摄影记者雅尼斯·坎托斯, 并没有直观地展示 这个家庭的贫困, 而是刻画了这对父子目光的交流。父 亲眼里无尽的关爱与小男孩眼神的专注, 在画面中静静 流淌。在父子四目相视的一刹那, 读者完全能够体会, 这 个非洲多灾多难的家庭中依然蕴藏着可贵的温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