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商业生活观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宋代商业的发展

宋代商业的发展宋代时期的商业发展的表现:1.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2.商品交换品种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3.出现了纸币。
4.海外贸易发达。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的表现:1.商业市镇兴起。
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3.经济作物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等大商帮。
两宋时期商业繁荣首先表现为城市商业的繁荣。
繁荣的大都会首推北宋的都城开封和南宋的都城临安(杭州)。
开封自五代开始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商业也空前繁荣。
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反映了开封城内商业的繁华景象。
南宋定都临安,全盛时期临安的人口也达百万,取代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城内店铺林立,贸易兴隆,早市、夜市昼夜相连,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
商品种类增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
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成为重要的商品。
如苏湖地区农民剩余的粮食,南方篾匠所做的竹木器都变成了商品。
北宋时商品种类增多,商家注重商品的包装,还注意为自己的商品作广告。
南宋时流行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说明苏湖地区农民剩余粮食成为重要的商品。
城市中还出现了定期和不定期、专业性和节令性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集市。
商税收入,越来越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
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特产。
在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从《东京梦华录》看北宋都城的商业文化

Forum学术论坛1782018年3月 从《东京梦华录》看北宋都城的商业文化云南中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 王雪艳摘 要:《东京梦华录》是记述北宋东京社会生活的代表作。
其中有大量都市商业活动的记载,商业气息浓郁,是了解北宋商业生活的重要史料。
文章以商业文化为研究视野,对《东京梦华录》涉及商业状况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探讨。
关键词:《东京梦华录》 北宋 商业文化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3(b)-178-03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商业氛围浓厚。
经济的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是都市题材著作的代表作。
其《序》言“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就是对东京商业繁盛的总括。
全书更对当时商业发展,市场繁盛的景况有大量篇幅的描述。
1 商人队伍宋代确立了“农商并重”的国策,经商之风盛行。
活跃在《东京梦华录》笔下的商人有行商有坐贾,或为大商人或是小商贩,他们来自于社会各阶层。
以《相国寺内万姓交易》为例,“近佛殿,孟家道院王道人蜜煎”,“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之类”,“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从这些记述可以看出宋代的商人队伍除了一般市民、百姓,还包括佛门净地的僧人、尼姑,孟家道院的王道人来靠近佛殿处卖蜜饯,尼姑们也走出庵堂,卖刺绣、头饰、丝带之类。
还有一些官员也热衷经商,他们在卸任时将各地的特产物品运回京师转手贸易。
2 商业分工宋代商业包括的行业众多,有果行、姜行、纱行、酒店等,难以计数。
行业的分工趋于成熟,如药行既有综合性药铺又有专售小孩药物的“李生菜小儿药铺”、专售咽喉类药物的“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铺”。
饮食店分食店、酒楼、饼店、茶坊等。
“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酒楼》),酒店又分为正店和脚店,正店指有档次的大酒店,脚店则指那些小零卖的酒店。
3 商业经营的时间和空间宋代经济的繁荣得益于经营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宋朝城市商业繁荣的表现

宋朝城市商业繁荣的表现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一个商业繁荣的时代。
宋朝时期,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城市商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这种商业繁荣不仅体现在城市的商业街区和市场上,还反映在城市的人口结构和社会风貌中。
宋朝城市商业繁荣的表现之一是城市商业街区的兴盛。
在宋朝时期,许多城市都建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如东京城(今北京)、汴京(今河南开封)、杭州等。
这些商业街区集中了大量的商铺、店铺和市场,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的商贩和顾客。
在这些商业街区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商贩们吆喝着各种商品的价格和优惠,各种商品争奇斗艳,为城市增添了繁华的景象。
宋朝城市商业繁荣的表现还体现在城市的市场上。
宋朝时期,各大城市都建有繁华的市场,如东京城的东华门市场、汴京的榆园市场、杭州的河坊街市场等。
这些市场集中了各种商品的交易,有粮食、布匹、日用品、工艺品等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市场上商贩们摆着摊位,将自己的商品摆放整齐,等待着顾客的光顾。
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各种商品交易频繁,市场上的生意兴隆,为城市增添了喧嚣的气氛。
宋朝城市商业繁荣的表现还可以从城市的人口结构和社会风貌中看出。
宋朝时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密集,城市的繁华气象日益显现。
城市里的人们来自各个阶层,有商人、手工匠人、官员、文人等各种职业的人群,他们在城市里生活、工作、交流,形成了多元化的城市社会。
城市里的建筑风格也多样,有高楼大厦、府第宅第、庙宇道观等各种建筑,城市的面貌丰富多彩,体现了城市的繁荣和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宋朝城市商业繁荣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体现在城市的商业街区和市场上,也反映在城市的人口结构和社会风貌中。
宋朝时期,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城市商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的商业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朝城市商业的繁荣,不仅丰富了城市的经济生活,也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为中国历史上的城市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及原因探析

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及原因探析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王朝中最糟糕的一个了,“弱宋”二字似乎就是人们对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的印象。
的确,按中国传统对每个朝代的评价标准来看宋朝确实如此。
北宋时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实现大一统,南宋时更是偏安于江南一隅。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按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来看,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历史上众多的朝代中,宋代的商业可谓是最发达的,商业领域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东西,一些记录也令后来的朝廷望之兴叹。
那么宋代何以称得上是古代商业最繁荣的朝代呢?它表现在哪些地方呢?1.纸币的出现和商业资本的扩大。
宋代商业的繁荣造就了一大批富商,良好的商业经营环境又使得他们财富与日俱增。
据史料记载,北宋首都汴京富商云集,家产10万贯文以上者比比皆是,资产百万者已不足为鲜,一些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年收入可达千万。
商业资本的扩大和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使货币铸造量猛增,但也无法满足需求。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此时在北宋时期应运而生。
至南宋,纸币的品种又有所增加,主要有东南会子、川引、淮交、湖会四种,且有不同的面额。
除币种有所增加外,发行数额也大大增多。
这些都大大便利了商业活动。
2.区域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宋代众多的水陆交通干线、支线,将地区性中心城市与其它县、镇联结起来,形成了全国性的商业网络,这也是宋代商业繁荣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北宋时期的商业网络已形成若干区域市场,主要有以首都汴京(开封)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苏杭为中心的东南市场、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蜀市场和以陕西、河东一带为主的西北市场等。
南宋时则又形成了以首都临安(杭州)为中心、以建康(南京)为枢纽,联结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商业网络。
这些区域性市场的形成,是宋代商业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3.商品品种增多,商业种类日益细分。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繁荣的时期之一,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宋代商品经济的表现。
一、商品生产与交流宋代的商品经济以手工业为主导,农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农民通过劳作生产大量农产品,如粮食、棉花、茶叶等,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手工业也蓬勃发展,生产出丝绸、陶瓷、铁器等各类商品。
这些商品通过水陆交通网络进行交流,形成了广泛的商品流通。
二、商业城市的兴起宋代商业城市的兴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以东京(今北京)、临安(今杭州)为代表的大型商业城市成为商品集散地。
这些城市内聚集了大量商家和手工业者,商品交流活动频繁。
同时,商业城市的繁荣也促进了城市建设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三、商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宋代商业组织形式多样,商会、行会等成为商品交流的重要组织形式。
商会是商家自愿组成的协会,既有地方性的,也有行业性的。
商会通过组织商家共同经营、互助合作等方式,提高了商品交易的效率。
行会则是特定行业的商业组织,如丝绸行会、茶叶行会等,通过行会的规范和监管,加强了行业内部的管理和合作。
四、货币经济的发展宋代货币经济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宋代使用的货币主要是铁钱和铜钱,它们的发行和流通进一步促进了商品交换。
同时,随着商业的繁荣,宋代还出现了一些私人银号和钱庄,它们提供了信用和兑换服务,进一步推动了货币经济的发展。
五、商业法律和制度的完善宋代商业法律和制度的完善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宋代制定了一系列商业法律,如《钱法》、《市易法》等,规范了商业行为和交易规则。
同时,宋代还建立了完善的市场监管机构,如市易司、市舶司等,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和监督。
六、商业文化的繁荣宋代商业文化的繁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
商人的地位得到提升,商业活动成为社会主流。
商业文化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商业诗词、商业小说的创作中,还表现在商业思想的兴起和商业道德的形成。
商人之间的信用和诚信意识的提高,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原因

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原因
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原因如下:
表现:
1. 市场经济的发展:宋代逐渐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市场经济体系,商业活动相当活跃。
城市商人、乡村商人和行会等商业组织逐渐兴起,商业网络日益扩大。
2. 货币经济的发展:宋代货币经济逐渐发展成熟,货币流通量大增。
宋代出现了纸币,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
3. 交通运输的改善:宋代交通运输逐渐得到改善,河道、运河和海运等交通网络日益完善,交通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加速了商品流通和商业发展。
4. 商业文化的繁荣:宋代商业文化繁荣,出现了一批商业文化名流,如著名商人汪元量等。
这些商人通过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商业发展和文化繁荣。
原因:
1. 农业生产的发展:宋代农业生产逐渐得到发展,农民生产力得到提高,农产品大量涌向市场,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
2.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宋代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商业活动得到推动和发展。
3. 政策的支持:宋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商业活动的发展,如出台了保护商人的法律法规,提出了对商业活动的税收和监管政策,以及支持商业组织和商业文化的发展等。
4. 外部环境的变化:宋代与西域、南洋等地区的贸易日益增加,加速了商品流通和商业发展。
同时,蒙古族的崛起和南方少数民族的起义等事件,也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
总的来说,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政策的支持、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是重要的原因。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宋代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古代史话题四+经世济民——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农耕文明与新的经济现象 高三一轮复习

学术前沿·史学新论 关注点1 法律视域下唐朝两税法[史学新论] 税收自古以来就与国 家政权、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天然、紧密的血脉联系,它是国 家政权稳固的物质基础。唐朝两税法的推行和实施,对唐朝后期经济 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两税法改革,从法理方面分析,包括税收和 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税收制度演进的法学原理,人头税向资产税迈 进的法律价值。 ——王灵《法律视域下唐朝两税法研究》 发现问题 古代中国税收对国家政权稳固的主要作用,两税法由人
话题串讲·深化认知 一、先秦至明清时期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1.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1)精耕细作的表现 ①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及日渐推广,汉代的二牛 一人犁耕法、三国时期的翻车、唐代的曲辕犁和筒车,促使精耕细作的农 业生产模式不断成熟与发展。 ②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包括选种、施肥、轮作等在内的经验和技术的 积累,在《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著名农书中都有记载和收 录。 ③土地的占有和使用:先秦建立在土地国有基础之上的井田制的耕作方 式是“千耦其耘”,自战国以来以地主私有、君主私有、农民私有为主的 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制度的主体,另外还有以均田、屯田等形式存在的部分 国有土地,但一家一户经营,仍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话题四 经世济民
——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农耕文明与新的经济现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历史, 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仅作为农耕经济的重要补 充。农业在中国古代被统治者看成是立国之“本”。
宋朝的经济与商业

宋朝的经济与商业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经济与商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宋朝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商业繁荣,为后世所称道。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宋朝的经济与商业发展。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宋朝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农民是当时社会的基础。
在宋朝,农业生产逐渐发展,农具和耕种方式也有了一定的改良。
种植技术的进步和农作物的改良,如早稻、高梁和麻的种植,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土地兼并和农田水利建设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农村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农村手工业和农村市场逐渐兴起,农民通过手工业生产出农具、纺织品等产品,并在农村市场上进行交换和销售。
这些手工业作坊不仅满足了农民的生活需求,还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二、城市与商业宋朝的城市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政治中心的南迁,新兴的城市也随之兴起。
南京、杭州、汴京(今河南开封)、福州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
这些城市的发展为商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商业在宋朝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包括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在内的商业重镇纷纷崛起,成为商业交流和商品流通的中心。
商业活动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物流、货币、信用等方面的发展。
宋朝的货币制度稳定,钱局的设立也促进了货币流通和商业发展。
同时,宋朝的商人也逐渐崭露头角。
商人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商人阶层也日益壮大。
商人们通过经商活动积累了财富,他们不仅参与了国内贸易,还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远销东南亚等地,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利益。
三、工匠与手工业宋朝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工匠们凭借着独特的技艺和精湛的工艺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产品。
陶瓷、漆器、铁器等工艺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广受欢迎。
宋代的瓷器,如青瓷、白瓷、五彩瓷等,不仅形态美观,而且釉色艳丽,工艺复杂,被誉为工艺品中的瑰宝。
四、交通与交易宋朝的交通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运河、江河航运和陆地交通逐渐发展起来,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便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城市商业生活观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王伟超(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沙坪坝401331)摘要:宋代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高峰,这一方面因为其创立以来所采取的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政策,使得全国上下政令畅通,往来不禁;另一方面为适应经济发展而制定的灵活的经济政策也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昌盛。
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已被广为研究,本文将试从宋代城市商业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以此为契机考察宋代城市经济,并就宋代城市经济发展进行简单评价。
关键词:宋代;城市经济;商业生活中图分类号:F12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11)04-0090-03宋代自建立以来,为适应经济发展,既确立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与之相对应的将佃农也划为国家的编户齐民。
此外,宋代比历代更注重海外贸易,除广州外,又增添了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五处市舶司,其海外贸易竟占GDP 的15%-20%,空前绝后于中国封建历史。
唐朝的“坊市制度”也在宋代被取消,此举极大的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经济基础的改变也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化,一些重商思想也逐渐展露。
宋神宗曾言:“政事之先,理财为急”。
[1](卷186《食货下八》)欧阳修也认为:“治国如治身,四民如四体,奈何窒其一,无异钛厥趾。
工作而商行,本末相表里”。
[2](卷7《居士集》)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亦云:“商贾往来,道路无禁”。
[3](《水心别集》卷1《治势下》)这些言论对比传统的重农轻商思想,无异于空谷足音。
本文将试从宋代的城市商业角度来考察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首先考察宋人的商品意识。
临安有俗谚云:“烧香点茶,挂画插花。
四般闲事,不易累家”。
可见当时无论多么微小的事情,宋人都会寻以报酬。
《武林旧事》记载,皇帝游幸西湖,西湖边“旁午如织”的百姓,正是商机大好之时,于是有“以轻桡趁逐求售者”。
更有意思的是,在众人之中,“有曾经宣唤者,则锦衣花帽,以自别于众”,意思既曾经被皇帝光临过的商户,就穿着打扮的不与人同,以吸引顾客,“如宋五嫂鱼羹,尝经御商,人所共趋,逐成富媪”,皇帝在这仿佛充当了商品的“形象大使”,不仅使卖家赚到了声誉,更是带去了丰厚的经济利益。
宋嫂鱼羹更是流传至今,成为杭州的一道名菜,其品牌效应可谓源远流长。
[4](卷三《西湖游幸》)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如“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等,表明宋人已具备了很强的品牌意识,而这在《东京梦华录》里也得到了印证,如开酒楼的叫“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卖杂色的有“王道人蜜煎”、“李庆糟姜铺”、“余家染店”,开药铺的叫“丑婆婆药铺”、“孙殿丞药铺”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上所说的带太丞、殿丞的药铺都乃官员所开。
宋代流行赏花,一些聪明的农户善于捕捉潮流,以种花作为自己的主要经济来源,“昔人种田不种花,有花只数西湖家。
如今西湖属官去,卖花乃亦遍户户”,[5](卷6,《七言古诗·见负梅趋都城者甚夥作卖花行》)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亦颇为可观,“土人卖花所得,不减力耕”。
[6](卷18,《重九日陪诸公游花田》)收稿日期:2010-11-29作者简介:王伟超(1987-),男,浙江杭州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第26卷第4期2011年4月Vol.26,No.4Apr .201190俗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但在宋代,为推销产品,商家使出了五花八门的宣传手段,有的更是令人昨舌。
《武林旧事》记载,每逢酒库开新,“书库名高品,以长竿悬之,谓之‘布牌’。
以木床铁擎为仙佛鬼神之类,架空飞动,谓之‘台阁’”。
类似今天商家开业,挂红条彩带,舞龙弄狮于门前。
这还不算,更请名妓做宣传游行,这些请来的“库妓之琤琤者”,所经之地,“累足骈肩,真所谓‘万人海’也”,而“都人习以为常,不为怪笑”。
[4](卷三《迎新》)可见当时社会对此类促销手段早以见怪不怪了。
宋人的叫卖之道亦颇值一絮。
庄绰在《鸡肋编》里记载一事:“京师凡卖熟食者,必为诡异标表语言,然后所售益广。
尝有货环饼者,不言何物,但长叹曰‘亏便亏我也!’谓价廉不称耳。
绍圣中,昭慈被废,居瑶华宫。
而其人每至宫前,必置担太息大言。
遂为开封捕而究之,无他,犹断杖一百罪。
自是改曰:‘待我放下歇则个。
’人莫不笑之。
而买者增多。
”[7](卷上)这样的吆喝手段,相比今人亦不惶多让,其所卖之物焉有不俏之理。
此外,宋代还流行一种颇为雅趣的叫卖调。
据宋人高承著《事物纪原》载:“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其声调,间于章词,以为观乐也。
”[8](卷九《吟叫》)又,《都城纪胜》载:“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
”[9](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这些混合了市井方言的叫卖调,为宋代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宋代的城市出现了许多专卖市场。
从《武林旧事》我们可以知道南宋临安的药市在炭桥,花市在官巷,珠子市在融和坊南、官巷,菜市在新门外、东青门霸子头,鲜鱼行在侯潮门外,鱼行在北关外水冰桥,南猪行在侯潮门外,北猪行在打猪巷,布行在便门外横河头,蟹行在新门外南土门,花团在官巷口、钱塘门内,侯潮门内泥路则有青国团,北关外黑桥头有米市,大瓦修义坊有肉市,后市街有柑子团,便门浑水闸有鳖团,书房则在橘园亭。
[4](卷六《诸市》)这些市场颇似现代的小吃一条街、珠宝一条街,通过聚集于一处,形成了良好的规模效应,更利于产品的促销。
有趣的是,这些昔日的市场随着时光流逝,逐渐形成了地名,并凝聚于时空,穿越千年,保留至今。
如上所述的米市、鱼市所在地既演变成了今天杭州市的米市巷、卖鱼桥两处地名,成为了城市历史的刻印。
考察宋代城市经济,不能不提他的早市和夜市。
《东京梦华录》既有专门一篇记载汴京的夜市。
称其“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熝肉、干脯。
王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
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每个不过十五文。
曹家从食。
至朱雀门,旋煎羊、白肠、鲊脯、冻鱼头、姜豉子、抹脏、红丝、批切羊头、辣脚子、姜辣萝卜。
夏月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儿、生淹水木瓜、药木瓜、鸡头穰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广芥瓜儿、咸菜、杏片、梅子姜、莴苣笋、芥辣瓜儿、细料馉饳儿、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越梅、刀紫苏膏、金丝党梅、香枨元,皆用梅红匣儿盛贮。
冬月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脍、煎角子、猪脏之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
”[10](卷二《州桥夜市》)其产品之丰富,比之如今的大排挡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止此处,“马行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传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如杜金钩家、曹家、独胜元、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石鱼儿、班防御、银孩儿、柏郎中家,医小儿;大鞋任家,产科。
其馀香药铺席、官员宅舍,不欲遍记。
夜市北州桥又盛百倍,车马阗拥,不可驻足,都人谓之‘里头’。
”[10](卷三《马行街北医铺》)更让人感叹的是,“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10](卷三《马行街铺席》)难怪时人感慨,“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无蚊蚋。
马行街者,京师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
蚊蚋恶油,而马行人物嘈杂,灯光照天,每至四更鼓罢,故永绝蚊蚋。
”[11](卷四)其早市同样丰富多彩,“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亦各分地方,日间求化。
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
诸门桥市井已开,如瓠羹店门首坐一小儿,叫饶骨头,间有灌肺及炒肺。
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
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药者,直至天明。
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
如果木亦集于朱雀门外及州桥之西,谓之果子行。
纸画儿亦在彼处,兴贩不绝。
其卖麦面,每秤作一布袋,谓之“一宛”;或三五秤作一宛,用太平车或驴马驮之,从城外守门入城货卖,至天明不绝。
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10](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早市夜市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经济的结构,而其品种之繁多,规模之庞大,更使人不禁羡慕宋人的生活。
就城市生活而言,最能体现生活气息与特点的莫过于酒楼。
宋代一些颇有档次的酒楼,顾客进去即有“小鬟不呼自至,歌吟强聒,以求支分”,[4]91(卷六《酒楼》)一些小经济人则趁机卖弄,更有甚者“不问要于不要,散于坐客,名之‘撒暂’”。
[12](卷十六《分茶酒店》)酒家还设“看菜”数碟,既如今的样品,如有“生疏不惯人,便忽下箸,被笑多矣”。
[13](《酒肆》)围绕在这些大酒楼旁的小酒店则有效地弥补了大酒楼的不足。
如散酒店,主要是以零拆散卖一二碗酒为主,是“不甚善贵”的市民常光顾之地。
再如直卖店,则专售各色黄、白诸酒,本地酒和外地酒。
还如包子酒店、肥羊酒店,一专售灌浆馒头、鹅鸭包子等,一专售软羊、羊杂碎等。
[14]192这些小酒店的出现一方面迎合了低端消费群体的需要,另一方面又颇具经济头脑,通过专卖各类特色品种,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使整个酒楼行业结构更为合理。
租赁行业的发展,也表明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宋代“凡合用之物,一切赁至,不劳余力,虽广席盛设,亦可咄嗟办也”。
[4](卷六《赁物》)在东京汴梁,通过租赁甚至可以享受到贵族的规模待遇,“士庶家与贵家婚嫁,亦乘檐子,只无脊上铜凤花朵,左右两军,自有假赁所在。
以至从人衫帽衣服从物俱可赁,不须借。
馀命妇王宫士庶通乘坐车子,如檐子样制,亦可容六人,前后有小勾栏,底下轴贯两挟朱轮,前出长辕约七八尺,独牛驾之,亦可假赁。
”[10](卷四《皇后出乘舆》)临安一些名妓所用之物,“悉以金银为之”,“器玩珍奇,它物称是”。
次一级的妓女,所用“亦竞鲜华”。
“盖自酒器、首饰、被卧、衣服之属,各有赁者”。
[4](卷六《歌馆》)可见当时租赁之盛。
城市的繁荣必然会催生一些游手好闲的市井之害。
南宋临安街头即有摆所谓“美人局、柜坊赌局、水功德局”的游手,乃至卖假货的“白日贼”、劫人财物的“觅贴儿”。
[4](卷六《游手》)虽过去了近千年,今日读来依然并不陌生。
这些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城市经济的发达。
宋代的城市商业生活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
通过史料的描绘,宋人鲜活生动的故事跃然于纸,使我们产生了共鸣。
如上所说的“宋嫂鱼羹”、“酒库开新”、“叫卖之道”、“酒楼经济”等等,虽然穿越千年,至今读来依然给人以亲切之感,仿佛身临其境。
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归纳于自宋初既制定的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政策,使得全国上下政令畅通,往来不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皇室、官吏、军兵、宗室及为其服务者人数的众多才导致作为封建政治中心的城市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