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四川汉族均属山东军户移民后裔,严驳四川“填山东”之说

合集下载

我从天府来:山东莱州的四川移民

我从天府来:山东莱州的四川移民

我从天府来:山东莱州的四川移民导语:在胶东半岛上,不仅广泛流传着云南和小云南的移民历史记忆,也有部分地区宣称祖先来自四川,是四川移民的后裔,四川移民后裔集中分布于莱州(旧称掖县),本文就以莱州为例初步探讨一下四川移民的来历。

1.掖县当地的建村史和族谱记载在掖县1000多个村庄中,建村时间在明代之前的寥寥无几,大多数村落是明代及其以后所建。

据调查统计,掖县境内村庄明代以前所建立者有64个,明代立村者为805个,清代立村183个。

这似乎可以证明掖县大部分居民是在明代时迁来的。

我们再从当地的族谱来探究四川移民的历史记忆。

现代莱州市地图该县的虎头崖镇大刘家村的《刘氏族谱》记载:“余家自明初由蜀迁莱,居掖县城西之大刘家瞳。

”始祖则是从成都迁居掖县。

县内望族宿氏祖先宿善甫自称来自“四川嘉定州夹江县人,国初(明初)迁于东莱郡掖县。

”掖县东南隅翟氏家族在民国二十五年编修的《东莱翟氏族谱》写道:“余家本四川成都府成都县人也,于大明洪武二年奉旨迁于莱之掖邑。

”西关宋氏家族的《宋氏家谱》记载:“先世居四川,明洪武二年徙居莱州府城西关,隶属西原社二甲。

”西杜家杜氏家族根据乾隆四十三年编修的《重修杜氏族谱序》记载:“掖之有杜也,自有明始。

洪武初,吾始祖思成公自蜀迁莱。

”杜氏家族在咸丰四年《续修族谱序》中记载:“余杜氏,洪武二年肇迁于掖。

”下埠程氏家族据民国五年《东莱程氏族谱》记载,“世传原籍河南”,“南宋之季避乱于蜀”,“明洪武二年...由四川成都东门里铁硾臼程家东迁山东莱郡,卜居于城西十八里处。

”东南隅林氏家族据《东莱林氏支谱》载:“东莱林氏,原籍四川成都府成都县西门里槐树底下,明永乐中,一世祖讳山奉旨迁来,遂为掖人。

”柳林头程氏家族据道光十九年编修的《程氏家谱》记载:“我祖宗海于大明之初永乐时奉旨自四川成都东门里铁硾臼迁于莱郡掖北,卜居柳林头。

”类似的家谱记载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移民纵观以上族谱,可以发现几个特点,第一是这些族谱一般记载祖先来自四川成都,最常见的地点是成都铁硾臼,还有与山西洪洞、小云南相似的大槐树底下,其他族谱记载有来自奉节、德阳、酆都、绵竹、夹江等县。

如今的莱州人当中,有一大半是四川移民的后代?

如今的莱州人当中,有一大半是四川移民的后代?

如今的莱州人当中,有一大半是四川移民的后代?
此前的几篇故事当中提到,胶东半岛的居民大都是元明之际从山西、“云南”等地迁来,暂且不争论“云南”到底是哪里。

除了这两个地方之外,四川省也是胶东半岛居民的一大祖籍地,其中以烟台的莱州最为典型。

莱州如今是烟台市下辖的县级市,级别不算太高,但在明清两代,莱州却是显赫一时的府级单位。

当年的莱州府管辖范围包括了掖县、潍县、昌邑、高密、平度、即墨、胶县等地,也就是说如今的潍坊和青岛,大部分是归于莱州府的管辖范围(胶州于清朝末年才独立为省直隶州)。

据移民研究学者考证,明朝的莱州府,由于政策安排,是四川移
民的主要安插地。

掖县当时是莱州府的府治,因此这一情况尤为典型。

《山东移民史》一书的作者曾列举过数字,说现在的莱州(掖县)境内约有700个村与当年的四川移民有关,占到了莱州村庄总数的一大半。

比如,莱州市金城镇的滕家村,系明洪武二年,滕姓从四川迁到此处建村,因当地有一片柳树园林,取名柳园滕家,后来简化为滕家。

朱桥镇的河东村,同样是洪武二年从四川迁到莱州,主要有武、庞、郎三姓,因为地处朱桥河东岸,取名东盛,后来改作河东村。

再比如城港路的路宿村、沙河镇的留车村,都是四川移民取的名字,其迁徙的意味体现的十分明显。

返岭子村
在这些四川移民村子当中,笔者对郭家店镇的返岭子村印象深刻。

返岭子村,位于莱州市郭家店镇马山脚下,100多户人家,均为宋氏,据传是明朝洪武二年自四川迁到此地。

这个村子有新旧之分,旧村子在大山深处,住的村民已经不多,但询问他们的祖籍时,他们都不含糊:“祖先是四川来的。

”。

四川人的“根”到底在哪?

四川人的“根”到底在哪?

清代着名学者章学诚在编撰《湖北通志》时还专门编修过《麻城县志》,如此种种,更显示着这个地名从未变化过。查阅麻城县境内的地名,有麻溪河、乘马岗、项家冲、岐亭、白果、盐田河、三河口、黄土岗、曹家河、齐安、蒙茏、龙潭湖等乡(镇)之名,惟独就找不到那个“孝感乡”。20世纪20年代的红军“黄麻起义”使一批麻城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着名将领,翻阅他们的回忆录和有关传记,也找不到一个“孝感乡”人。但我们却在另外一个地方找到了“孝感县”。在秦代的南郡、汉代的荆州江夏郡、晋代的安陆郡所辖的这块土地上,南北朝时期的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鉴于该地“孝子昌盛”之故,于是就设置“孝昌县”。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因县名中的“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讳,遂根据孝子孟宗哭竹至孝之所致感和董永卖身葬父等孝子行孝的事迹,改孝昌县为孝感县,这就是孝感得名的开始。
明清时期的移民潮,是确实出现过的。明初湖南常德府武陵等十县的严重情况是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因此武陵人上书要求明王朝统治者:“邻近江西州县多有失业之人,乞敕江西量移贫民开种,庶农尽其力,地尽其利”,朱元璋悦其言,命户部遣官于江西,分丁多人民及无产业者,于其地耕种,清王朝建立之际,所面临的残酷现实是:前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遭叛逆之变,地方残坏,田亩抛荒,不堪见闻,清顺治年间”湘、鄂、闽、鲁、晋、豫等省空荒任民播种,限年垦齐(《清史稿·食货一》卷120),因此才有免湖北被贼之孝感等四十七州县卫新旧额赋、免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安徽、陕西、湖北、四川、云南、甘肃等省四百十八州县卫灾赋逋赋有差“等让步措施,这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大家看了这些史料,就不会再把巴蜀大盆地当作当时中国最荒芜的地区了。湖广自身的问题,比四川也好不了多少。尤其是湘、鄂、闽几省自己就有大量空荒之地需要开垦填充,为何要舍近求远?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广要去填四川,还真的需要一种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才能做到。

“湖广填四川”真相解密

“湖广填四川”真相解密

湖⼴填四川“湖⼴填四川”真相解密湖⼴填四川定义“湖⼴填四川”是⼀个特定的称谓,它专指清代初年,四川因战乱⼈⼝锐减,从⽽由清政府在⼤半个中国推⾏的移民填川政策。

这次⼤规模的移民运动从顺治末年开始,⼀直持续到嘉庆初年,前后长达⼀百多年。

其中,康熙中叶⾄乾隆年间是这次移民运动的⾼潮,四川⼈的祖先,绝⼤部分是在这时候背井离乡进⼊四川的。

虽然当时共有⼗⼏个省份的移民被卷⼊这次移民浪潮,⽐如湖北、湖南、⼴东、江西、福建、⼴西、陕西、贵州、云南、⼭西、河南、⼭东等,但因为当时移民⼊川的外省⼈以“湖⼴籍”最多,因⽽这次事件被历史学家和民间命名为“湖⼴填四川”。

所谓“湖⼴”,是指湖北、湖南两地。

在明清时期,湖南、湖北合称“湖⼴省”。

介绍在⼀般⼈的记忆中,“湖⼴填四川”这⼀历史事件是跟明朝末年“张献忠剿四川”分不开的。

时⾄今⽇,仍有不少四川的⽗⽼乡亲能够讲述“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不留”的恐怖故事。

似乎“湖⼴填四川”这⼀事件的起因,是张献忠把四川的⼟著⼈⼝杀光了。

张献忠是对四川造成过严重的破坏,但他在四川停留的时间前后只有⼏年,⽽明末清初四川⼤规模的战乱却持续了34年。

因此,张献忠⽆疑成为了清初四川残破和⼈⼝锐减的替罪⽺。

四川不愧为“天府之国”。

当⼗⼀⼆个省份的⼀百多万移民来到四川安家落户(康熙⼆⼗四年,四川的⼈⼝只有1.8万余丁,折合⼈⼝9万余;然⽽到乾隆三⼗⼆年的时候,四川⼈⼝已达290余万),⼀个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时代来临了。

“异乡⼈”开始在这⽚⾦⾊的⼟地上纵情舞蹈。

他们从故乡带来新的物种、新的⽣产技术、地⽅戏、习俗、⽅⾔,然后在这个新的竞技场上⼋仙过海,各显神通。

随着漫长⽽艰⾟的创业过程的逝去,⼀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像汹涌的潮⽔如期⽽⾄。

他们获得了财富,获得了新⽣,获得了主⼈的称谓,同时也获得了这⽚⼟地的嘉奖。

“湖⼴填四川”对中国近现代史产⽣了⼀种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移民⼊川的第六代后裔开始,四川经过多⽂化、多民族的⼤融合以后,涌现出邓⼩平、朱德、陈毅、刘伯承、聂荣臻、郭沫若、巴⾦等杰出⼈物。

“湖广填四川”真相:你的亲友里,都有可能有四川人?

“湖广填四川”真相:你的亲友里,都有可能有四川人?

“湖广填四川”真相:你的亲友里,都有可能有四川人?作者|我方作者张嵚《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湖广填四川”一直在进行在中国人口迁徙史上,“湖广填四川”堪称是桩震撼大事。

但真实的“湖广填四川”,绝不仅是好些“历史票友”认知的“清初湖广百姓移居四川”。

它的时间跨度要久远得多,影响更是十分深远。

其实,哪怕仅看“湖广填四川”之前的四川历史,就几乎是一部“移民史”。

战国至秦汉年间时,来自关中与中原大地的“秦民”“六国豪民”,就成了当时四川大地的生力军。

仅公元前310年这一年,在巴蜀设郡的秦国,一次性就往四川大地“移秦民万家”。

四川大地从此得到开发。

比如书写下动人爱情的汉代蜀地奇女子卓文君,就是“移民后代”。

此后从三国至唐宋,中原百姓迁入四川避乱,也都是常态。

至于现代人津津乐道的“湖广填四川”,也并非是从清代开始,而是起自明朝洪武年间。

明朝建国后,由于历经数十年战乱,当时的中国人口大量减少。

在当时全国范围内,“百姓稀少,田野荒芜”是常见现象。

由于人口稀少,许多府州县都纷纷“降格”,四川更成了重灾区,仅在洪武十年,四川布政司就有数十个县,由于缺乏人口不得不合并。

昔日人丁繁茂的云阳州、万州都降为县,“成都路”改为“成都府”,四川全境百分之七十的州降级,百分之五十七的县被撤并,即使“合并”以后,有些县依然“土著人户止七八家”。

值得一提的是,明初四川人口的锐减,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川人外迁”。

明朝立国后,东南沿海面临倭寇的威胁,因此设立了大量卫所。

卫所里屯田的军户,主要来自包括四川在内的西南各地。

山东掖县当地有资料可考的1000多个明代村庄,大多都是四川移民所建。

当地一些村子里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树,原产地也在四川。

仅山东胶东半岛的四川移民,就主要来自奉节、德阳等县。

好些山东大家族,都能在四川找到“实在亲戚”。

比如山东掖县望族宿家,其祖上就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四川夹定州嘉江县”。

这样一来,四川地区的人口,锐减程度也就触目惊心。

山东胶东地区自称老家是“小云南”的移民到底来自哪里

山东胶东地区自称老家是“小云南”的移民到底来自哪里

山东胶东地区自称老家是“小云南”的移民到底来自哪里一直以来一些胶东地区的山东人都自称是云南人后裔,说他们来自遥远的西南边陲云南。

在他们当中世代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山东一带发生特大水灾。

这场洪水究竟有多大?两目山是个见证。

两目山在今平度北部,海拔二三百米。

这山原叫“两没山”,在那场洪水中,该山一天被淹没了两次,故名。

滔滔洪水过后,满目荒凉,官府从云南强徙大批百姓来开荒。

他们被反绑着双手,走啊,走啊,整整走了3年,才来到山东。

他们及其后裔走路喜欢背抄手,便是双手被反绑了3年,日久成习惯。

从《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等文献中,通过检索101个村落,有55姓来自云南,主要分布在青岛、烟台、威海一带。

其中,青岛为最;在青岛一带,则以即墨为最。

迄今为止,栖息在胶莱平原上的百姓寿终正寝,家人还要举行一种送魂回云南老家的仪式,名曰“送盘缠”。

其仪式是:死后第二天黄昏,子女拖着“哭丧棍”,亲朋抬着纸扎的一辆车、一匹马、一个童子,携带着大量纸钱,一路哭着来到村东的“土地庙”前,长子(或长孙)拿一根高粱秸,顶端夹一张纸钱,手握另一端绕“土地庙”拖着走,谓之“拖魂”。

待觉得高粱秸沉重时,便是拖着“魂”了,把高粱秸(即“魂”)背在身上,放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前面有一张供桌,上面摆着祭品——这是请“魂”用餐,好上路。

一会儿,估摸“魂’’用完餐了,就把它请上纸扎的车,驾好马,那童子便是车夫。

家人训诫童子:“吃饭别离车中间,宿店别等黑了天”云云。

然后,把车、马、童子烧掉,并焚烧大量的纸钱——这是送给“魂”的盘缠。

火光中,长子站在凳子上顿脚哭喊:“爹,爹(母死喊‘娘’),放光大路向西南,千慎万慎苦处花钱!”连喊三遍,谓之“指路”——指明回云南老家之路也。

问他们体貌上有什么特征,也云:“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

”问他们何时迁来,亦称明初。

问他们来自什么地方,同样说是“大槐树村”。

于是,有人说此“云南”非那个因在云岭(一称大雪山)以南而得名的云南,而是“小云南”:云中或云州以南。

寻根问祖之小云南

寻根问祖之小云南

寻根问祖之小云南寻根“小云南”现今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以及内蒙、天津、北京等省市,不少自清代至民国迁自山东的居民都称祖籍“小云南”或“山东小云南”。

而在山东省即墨市和青岛市以外地区的不少居民亦有称原籍山东小云南者。

数百年来,小云南之名流传甚广,小云南人后裔已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飘流海外。

然而小云南之名,正史不见经传,而口碑流传却广为人知,民间家谱亦有明文记载。

今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诸省居民许多家谱中都记有祖籍“小云南×××”或自“小云南”迁来。

经查这些民间家谱最早修于明代中期以至近代的民国年间。

那么“小云南”在哪里?近年来不少地方志、地名志中均提及小云南,众说纷纭,仅就其中三种说法表述如下:小云南在山西说据民国《牟平县志》记载,“本县户籍,多称系明初迁民时,自云南迁来者。

且有占山户、买山户、漏户之别。

父老盖常言之,而莫明其原委……是明初迁民虽多,并无迁自云南省者。

或谓云南为豫南、汝南之讹,或谓小云南在安徽境,或谓小云南为山西地,亦均为无稽。

”《莱阳县志》对此亦甚怀疑,而意为即洪武四年山后徙民事,谓:“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

战国赵曰云中,秦汉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唐置云中郡兼置云州,宋置云中府路,辽置云县,金元皆置云州,其地俱在今晋察绥三省之交。

则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岗(在大同西,为名胜地)、云阳(谷名,在左云县)、云泉(山名,在张家口西)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

登莱迭遭金元之乱,居民死亡殆尽,多是移民来此。

其先至者领地开垦,为占山户。

后至者购熟地耕种,为买山户。

其土著遗民幸免兵匪驱掠者,为漏户。

而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

又以非云南省,故别之为小云南。

亦犹东府人侨居关外,概呼登、莱为海南耳。

”说虽无据而近理。

但本县间有能举其自云南某县某地来者,未必尽系传闻之误。

或有其事而史未及载,或人民自动迁徙,亦未可知,阙之以俟知者。

移民现象

移民现象

移民现象敖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族人多以谯国、鲁国、辽东为郡望(谯国,今安徽毫州治。

鲁国,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的小部分地区。

辽东,主要在辽宁省境内。

)。

敖氏族人曾长期繁衍滋长于今山东曲阜、安徽亳州一带,并在这些地方长期居留,且繁衍兴旺,成为上述两地之大族,后世播迁于全国各地的敖氏族人多由上述两地分衍而出。

宋朝末期,敖氏族人南播区域愈广,今广东、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地均有敖氏族人。

元朝末期,群雄并起,逐鹿于华中、华东等地,百姓深受战争之苦,敖氏族人同其他百姓一样,有避难进入今贵州、云南、广西之地者。

历明、清两朝,敖氏族人有东入台湾,南入海南,北入东北、甘肃、内蒙之地者。

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市科尔沁左中旗、呼伦贝尔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市,辽宁省的丹东市,吉林省的白城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呼兰区、大庆市、齐齐哈尔市,陕西省的安康市汉阴县、汉中市,河北省的沧州市沧县、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山东省的东明市,河南省的信阳市固始县和商城县、洛阳市、巢湖市,安徽省的滁州,江苏省的南京市江宁区,浙江省的温州市乐清市,湖北省的武汉市江夏区、襄阳市樊州区、十堰市竹溪县、孝感市大悟县、麻城市、潜江市仙桃市、黄冈市、天门市,湖南省的衡阳市衡东县、邵阳市、岳阳市,江西省的吉安市新干县、宜春市新余县、丰城县、万载县、清江县、樟树市、九江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南充市蓬安县、宜宾市宜宾县、高安县、攀枝花市盐边县、泸州市泸县、绵阳市、内江市,贵州省的遵义市仁怀市、桐梓县、毕节市金沙县、兴义市安龙县、六盘水市盘县、铜仁市松桃县,云南省的昆明市、曲靖市富源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县、大理白族自治州,福建省的邵武市光泽县,广东省的阳江市、海丰市、开平市,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重庆市的渝北区、丰都县、铜梁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荣昌县、綦江县,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敖氏族人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驳四川“填山东”之说莱州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属于县级市,现有人口86万,约占山东总人口一亿人的0.85%,不过是一个小县城而已。

可有人拿小县城来代表整个山东,故意夸张明初四川“填山东”之说,纯属别有用心的谣言。

明朝初年尤其是洪武年间,莱州府的人口并不稀少,起码与山东西部地区相比是这样,可称得上“地狭人众”。

那为什么今天相当多的莱州居民中自称四川移民后裔?可是,洪武二年四川移民莱州之事在《明实录》、《明史》等正史中基本没有提到。

不难看出,这种民间传说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可信度较低,疑云重重。

史实是官方编纂的史书,相比之下更可靠,史学价值更高。

一、四川移民传说的可信度低,疑云重重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才派兵征蜀并平定四川,洪武二年四川仍然在明玉珍之子明升统治之下。

再者,四川在当时是典型的人口稀少地区,明初45%的县因为人烟稀少都撤并了,为此在历史上有了著名的“湖广添四川”的大移民!四川本身地广人稀,是典型的移民接纳区,怎么还向莱州移民呢?洪武二年四川移民莱州之事在《明实录》、《明史》等正史中基本没有提到,倒是有莱州居民被朝廷迁往东昌府(今山东省聊城市一带)的记载,原因竟然因为莱州人口相对较多。

洪武二十五年(1392),山东东部的人口开始向东昌府迁移。

是年二月,“监察御史张式奏徙山东登莱二府贫民无恒产者五千六百三十五户就耕于东昌。

”4三年后,山东布政使司向明廷请求:“青、兖、济南、登、莱五府,民稠地狭;东昌则地广民稀。

虽尝迁闲民以实之,而地之荒闲者尚多。

乞令五府之民,五丁以上田不及一顷、十丁以上田不及二顷、十五丁以上田不及三顷并小民无田耕种者,皆令分丁就东昌开垦闲田,庶国无游民,地无旷土,而民食可足也。

”最后,“上可其奏,命户部行之。

”七月,“山东布政使杨镛奏:青、兖、登、莱、济南五府民五丁以上及小民无田可耕者,起赴东昌编籍屯种,凡一千五十一户,四千六百六十六口。

”见到莱州几种自称洪武二年移民的族谱的记载,大多到现在宗族中长支仅传了20代左右,少的才15代,这与630多年的时间不相符。

如莱州城西程氏的家族,据民国五年(1916)修《程氏族谱》载,“世传原籍河南”,“南宋之季避乱于蜀”,“明洪武二年(始祖程钮)由四川成都东门里铁碓臼程家东迁山东莱郡,卜居于城西十八里处。

”按照胶东其他土著居民的家谱,630年能传25—28代。

反过来,如果代数是正确的,按20代左右前推,移民迁入的时间应在明朝中期即“弘治二年”前后还差不多。

还有一个问题是,有的宗族自称是洪武二年四川移民的后代,但有别的县的族谱证明是胶东大族。

如:莱州林家北流村碑依据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林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村西临河,河水北流,故取村名林家北流,后简称林家。

一九八二年,因重名而恢复原名:林家北流。

”莱州其它林姓村大都也是清一色的“四川”。

但是据清道光八年(1828)栖霞林家亭村林子彦《林氏世谱》载,“先祖林江,字德实,福建莆田县道口村人,宋末进士,任山东登州刺史,因兵乱不能归,遂入籍栖霞县荆夼里(今东荆夼),德实兄弟三人,二祖入福山县籍,今文登、荣成林氏皆福山移居者;三祖入掖县(今莱州)籍。

此林姓来山东三大支也。

”显然语焉不详、含混不清的村碑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二、惊人相似:各地移民也多称明初注意到,在北方汉族地区,无论是山西洪洞移民、河北枣强移民,还是一大批的小云南移民,多称“洪武二年”、“明初”、“洪武初”,与掖县的四川移民时间惊人的相似!问题也是明初云南尚未纳入明朝版图。

而莱州府南部崂山、城阳一带,云南移民大多在永乐年间。

关于小云南,一说为“豫南”之讹,亦有说在安徽,还有的认为“阴山之南,恒山之北,昔以云称”,如此便成了“云中之南”。

他们对原籍的记载都含混不清,可靠性那么低。

民国《莱阳县志》已对民间移民传说提出质疑,认为:“以氏族论……宋庆历间……所载六十五姓,今可知者四姓已耳。

夫此六十一姓者岂尽转徙流离抑或丧乱灭绝?”《乳山市志》的观点是土著姓氏“为寻求宗族保护,加入元末明初时迁入境内的同姓大族之列。

”如果对比上面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很多“云南”家谱,所用地名为清代称谓,另外云南、山西混用,“大槐树”三个字无论云南、四川、山西移民都有使用。

对于“洪洞县”、“大槐树”、“小云南”、“乌撒卫”用的非常多,而且都很相似且明显混乱:“山西小云南”,“云南昆山”(昆山实为江苏一地名),“云南海州”(应是现在江苏赣榆、连云港一带)。

三、军籍移民之事在明初,莱州人口虽然与元代相比稍有下降,但起码与山东西部相比仍较稠密。

从当时人口本来很少的四川等地迁来如此多的四川移民中,大多是“奉旨”随部队从一些卫所前来的家属,他们被编入军籍,来到后驻扎屯种。

明代今莱州境内就有莱州卫,下面还有几个所。

著名学者曹树基先生认为胶东地区军籍移民相当多,称这种现象为“胶东半岛上的军人世界”。

据《山东通志》记载,即便到了明代开国20多年后的洪武二十四年(1391)莱州府辖区二州五县的在籍人口总和也只有76万,登州府辖区一州七县的在籍人口亦只有73万。

到嘉靖五年(1526)100多年间,莱州府的人口仅增加了16%,而登州府的人口反而又减少了39%。

曹树基先生在《中国移民史》中指出,这时期登、莱二府人口减少,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当地土著居民大批越海迁入辽东半岛所致。

今天东三省居民中就有相当部分原籍胶东的掖、蓬、黄(龙口)等县。

四、结论一般地认为,明代洪武四年平川之后,从四川向莱州迁移军户之事是有的。

这些军籍移民来到后,与当地居民杂居。

由于各种原因,土著居民大量渡海移民关外,被编入军籍的移民后裔当然不便外移,恰恰突出了军籍移民在人口中的比例。

但按理说也不会像今天流传的那样,土著居民几乎绝迹,有的“先世失考”的村庄应该是后世讹传或者有意识附会的,因为现存的族谱大多是清以后所修,其所托的“四川”移民,照《乳山市志》对小云南移民的解释来看是有道理的,即土著姓氏“为寻求宗族保护,加入迁入境内的同姓大族之列。

”这种现象一般体现在同姓的原本无血缘关系的几个村联宗修谱,久而久之,以讹传讹。

大夏国是元朝末年由明玉珍在重庆建立的一个王朝,所辖的疆域复盖重庆、四川、陕南、湘西、黔北、滇北等地,后被明朝所灭。

元朝末年,红巾军统军元帅明玉珍(今湖北省随县人)领兵西征,由三峡入巴,击败了元朝官军,占领巴、蜀、黔、滇等地。

1363年,明玉珍称帝,建都重庆,国号“大夏”。

1366年,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年幼继位。

明朝朱元璋派兵攻大夏国,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遣使劝降,明升拒降。

1371年,朱元璋派兵征蜀,夏军败溃。

六月,明兵抵重庆,明升出降,夏亡。

次年明朝户部统计,四川民户总共八万四千余户,其中二万三千余户被大夏官员占为庄户。

明初四川民户数量很少,清楚地表明四川本身地广人稀,怎么还向外移民?。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莱州相当部分居民自称是“洪武二年”四川移民后裔,却和1371年(洪武四年)大夏消亡的时间有很大的出入,并且洪武二年四川移民莱州之事在《明实录》、《明史》等正史中基本没有提到,倒是有莱州居民被朝廷迁往东昌府的记载,原因竟然因为莱州人口相对较多。

不难看出,四川移民之传说的可信度较低,疑云重重,久而久之,以讹传讹。

有的“先世失考”的村庄应该是后世讹传或者有意识附会的,因为现存的族谱大多是清末民初所修。

【此资料摘自《中国移民史》】根据明太祖洪武(朱元璋)十四年(1380年)《明史》中户口统计有6054万人,其中山东人口最多,有5,196,715人,以下依次为山西(4,030,454人)、河南(1,891,087人)、陕西(2,155,001人)、北平(1,893,403人)。

由此看出,明初山东已经是北方第一人口大省,明初户部郎中刘九皋曾经建议:“山东、山西人口众多,宜于迁出”。

朱元璋是安徽濠州凤阳人。

明朝开国后,他就在家乡设立了凤阳府。

但因战乱、灾荒、瘟疫三重打击,到洪武1370年,辖域极大的凤阳府不足13万人口。

官方至少组织过三次移民运动到凤阳府,迁入了大批山东移民”,已占凤阳府人口的70%,来自山东枣林庄移民。

明初鲁西平原数百年战乱之后土地荒无人口稀少,但胶东人口非常密集,约占山东总人口的80%。

明朝政府多次由山西、胶东的登、菜二府迁民以实鲁西,其中胶东移民估计50~60万人,大约占移民总人数口的40%。

因此,鲁西有相当一部人的祖籍都出自胶东的登、菜二府。

山东枣林庄,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并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圣地”,是中国移民史专家葛剑雄、曹树基先生近年来实地调查考证中新发现的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

四川历来都是移民输入大省。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蜀,两年后,秦国任命张若为蜀守,“移秦民万家实之。

”秦灭六国后,又迁六国豪富入蜀。

这是四川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

此后,四川又在西晋末年、北宋初、元末明初、清初、抗战时期等经历了多次大移民运动,尤其以元末明初和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最为有名。

由于明初四川仍被大夏政权占据,根本不可能输出移民。

1371年,朱元璋派兵征蜀,大夏政权灭亡。

当时正大夏三万成都守军投降明朝不久,新旧政权交替,局势难免动荡,为此亟须派驻重兵加以威慑。

其后,三万降卒像人间蒸发一样消失,到哪里去了?可明史没有提到。

朱元璋本人非常残忍,手段惨绝人寰。

中国古代往往都会处死战俘,是因为如不杀战俘,会浪费粮食,战俘很可能再次谋反。

三万降卒数量较大,如果他们被部署到胶东半岛前线,很可能再次谋反,对于明朝京城构成严重威胁。

虽莱州多称四川移民,但一直都没有提到大夏降卒。

因此,“莱州四川移民后裔出自三万降卒”这个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根据相关资料分析认为,莱州四川移民最可能出于军户家属,明初成都前卫既是驻军重地,绝大数军户祖籍出自于山东莱州、登州、青州和苏北淮北等淮河一带,因为明朝的卫所制度要求军人背后还需要军户供养。

年轻军人在四川娶妻结婚之后,调防时带上个别女方的亲属而来是极有可能的。

随军队而来的少数普通人有了军队亲属的庇护,食物、安全、医疗等问题都可以解决,但本身又不属于军户,到山东后加入民屯的队伍。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除去军户移民,还有民屯的四川移民。

【此资料摘自《明代山东军事移民》报告论文】11明初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没有多少汉人了,并且当时云南人口只有25万人,土地荒无人口稀少,远不足以迁民,由于明初云贵高原仍被元朝残兵占据,根本不可能输出移民。

多数军户祖籍山东莱州、登州、青州和苏北淮北等淮河一带,在云南四川驻军多年,建立乌撒卫后,实行军民屯田政策,汉族人口迅速增长,渐渐地取代了当地土著居民,现在云南汉族实际上就是山东苏北淮北汉族军户后裔,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军充云南”。

战争是残酷的,战后自然要安排人马驻守,于是就有不少来自山东苏北淮北的军户在云南四川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