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刍议
近代东北移民问题透析

近代东北移民问题透析
马平安
【期刊名称】《《民族史研究》》
【年(卷),期】2001(000)001
【摘要】一、移民构成了近代东北人口增长的主体,使东北地区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移民社会汉族正式成为东北的主体民族,以中原汉族移民为主体的东北社会成为一个移民社会,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是从清朝开始的。
虽然自秦汉以来,东北即有较大数量的汉人,但是“这时期东北汉族的主要来源,并非居住在东北的汉人,而是不断从中原迁来的汉人,北魏和唐代东北的汉人曾大量减少。
【总页数】23页(P265-287)
【作者】马平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9
【相关文献】
1.移民实边:东北近代化进程中的催化剂——兼论人口增加对东北近代化的影响 [J], 赵爱伦
2.民族学视角下的移民问题研究——评《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J], 杨青
3.近十年来关于近代东北关内移民问题研究综述 [J], 杨皓舒
4.从东北义和团到东北义勇军——从东北人民两次抵御外侮的义举透视东北近代社
会以来的民族斗争 [J], 王希亮;韩来兴
5.关于近代东北移民问题的几点看法 [J], 楚双志;马平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在现在看来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而移民史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代关内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主要是明清以来出现的东北三省移民运动的高潮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运动”[1]638,它对东北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和深远的影响。
标签:中国近代;东北移民;社会变迁中国东北的人口大多数都是移民,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华北地区的人们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大批地涌向东北,更是形成了空前的移民浪潮。
而这一创举究其根源主要是由来自原住地的推动力以及移民地的吸引力,更有两方面结合的因素促成。
本文旨在分析清末民初时期东北移民的原因及其概况来阐述移民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一、移民东北的原因在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北方各省向黑龙江地区移民的汉族人口大约在两百万左右。
据计算,嘉庆十七年(1812年)省内人口近四十五万人,而到1911年省内人口则达到三百几十万人,增加了近三百万人。
除其自然增长外,应有二百余万人是北方关内各省的移民[2]36-37。
当然,移民的原因有很多种,下面就几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原因。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经济来源就是土地。
而清末时期的土地兼并使大部分人们失去土地,被迫出走,成了流民,这是移民的一个主要原因。
1644年清军大规模入关,清军家眷及奴仆也“从龙入关”,整个东北地区几乎“罄国入关,尽族西迁”。
入关的人数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有人推算过,大约有“九十万进入关内”[3]而在这些入关的人中,除了满族外,还有其他民族随之入关。
但清朝入关后生计比较困难,为笼络八旗将士以及满足满洲贵族对土地的要求,清政府于1645年(顺治二年)正式颁布了圈地令,直到1669年(康熙八年)才最终因为人民的强烈反抗而废止。
而这二十四年正是与清初辽东地区的招垦时期相对应的。
清政府一方面在关内大肆圈地,另一方面又在东北地区进行招垦,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在圈地的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成了流民,并且流入了黑龙江地区。
移民史视角下的东北移民文化——评范立君著《东北移民文化》

移民史视角下的东北移民文化—评范立君著移民史视角下的东北移民文化——评范立君著《东北移民文化》孙玉龙摘要:自20世纪初东北移民史开始被纳入研究视野之后,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近年来学术界对东北移民的研究成果很多,著作颇丰。
但从移民史的视角研究东北移民文化的著作尚不多见。
范立君先生的著作《东北移民文化》对于东北移民文化作了详细的梳理和全新的阐释,深入探讨移民与东北文化形成的关系,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东北移民;移民文化;东北文化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9)06-0139-06DOI :10.13877/22-1284.2019.11.024收稿日期:2019-07-15作者简介:孙玉龙,吉林集安人,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东北史、满族历史与文化。
(吉林通化134002)学中国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
只有了解移民的过程,才能真正体会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东北移民文化存在着误解,对东北文化持怀疑的态度,认为东北没有自己的文化,东北文化是齐鲁文化的翻版。
范立君先生的著作《东北移民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9月)在厘清东北移民过程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东北移民文化的形成、主要内容、主要特征及价值、时代精神及当代走向等进行了研究,对于东北文化作了全新的阐释。
范先生认为东北移民文化是在东北固有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关内各地的特色文化,在不断移民的过程中完成了文化的更新。
移民浪潮使东北地区融入汉文化圈的同时,也在东北地区内部产生了多元的文化系统。
随着移民人口的大量流入,给东北带来了胶东文化、豫东文化、燕赵文化、晋商文化等各自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不断被东北原有土著文化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崭新内涵的东北移民文化。
东北移民文化既留有原有文化的烙印,又存在着与移植文化不同的文化特征。
对东北民俗流变的几点思考

对东北民俗流变的几点思考王为华 丛小舟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历世相沿,群居相染构成了今日之民间风俗,学者赋予其固定的专业学术名词“民俗”。
民俗具有地域特征,亦即古人所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是民俗在横向空间上的特征,从时间流纵向角度而言,“移风易俗”是民俗演进的另一特征。
因为民俗是人们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结构以及伦理观念等方面最生动的记录或载体,因而民俗流变构成一部民众生活文化的演进史,研究其时间与空间上传播及传承特点,分析其形成与变异诸因素,就可以基本把握文化演变的脉络以及传承上的规律特征,这也是本文选择“流变”这一研究视角的主要原因。
“从总的趋势上看,民俗的变迁经历异质民俗要素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过程,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
并呈现出植入性、涵化性、传承性的特质”。
[1]一、中国最为独特的地带中国疆域辽阔,阳光自南而北将这片土地划分出冷热不同的自然带,地域差异决定了南北意识分明,从“江南”、“塞北”这组相对概念的提出,到关东、河西、西域、岭南等区域概念的被认可与传播流行,人们意识到地域文化的差异,并试图在比较中弘扬自身个性,引导民俗文化向优长的方向演进,这是地域因素进入民俗学领域并成为热点的主要动因。
“东北”是本课题在区域上的定位,它与历史上的辽东、关东(关外)、满洲等地名具有前后相继的承接关系,以“辽东”指代东北源于秦朝修筑长城的东起点为辽东;以“关东”(或关外)来指代东北是因为明代修建了山海关,界东北于关外;“满洲”则是因满族发源于东北而以部族名指代而具有了地理名词的意义;辛亥革命后,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声名鹊起,“东北”一词随之广泛流行并最终取代“满洲”成为沿用至今的地域名称。
从省份划分的角度而言,东北还是辽吉黑三省的指代,也包括后来划入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赤峰、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和兴安盟。
所以现在狭义上的东北地区指由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三省构成的区域,广义上则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地区。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7—1931年东北移民

弧inlpoIt纽t role ill nlis phenom锄on.By孤d l对ge,me perfomarlce w勰more
Shanhaig啪 prominent during the pefiod of 1 897-1 93 1.Re如gees inside
巩
日期:嘲年}A}于B
(’日
I
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
⑨
硕士擘位论炙
MASTER’S THESIS
序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内地人民向边疆迁移的传统。移民可以划分为政府性移民和 自发性移民两种,不同时期两者的主导地位不同。有时政府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有 时自发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政府为了开发边疆,扩大耕地面积,调节人口与耕地的 比例①,鼓励内地人民向地广人稀的边疆迁移。或者由政府有组织、大规模地向边 境移民。中国历代政府出于国防的需要,移民屯垦多设于边患地区、要冲之地。通 过移民可以巩固边疆、开垦荒地,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部分 汉族人民为了生存发展、逃避战乱灾荒等自发地到地广人稀的边疆定居,成为当地 的一分子,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本文以<1897—1931年东北移民》为论文题目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特别是1897一1931年间的 移民更值得深入思考,这一阶段是近代东北移民的高峰期,移民数量之多、规模之 大历史罕见,对东北的社会经济发展,边境巩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931—1945 年日本占领东北期间,东北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日本侵略,占东北人口多数的移民 起主要作用。从后面的学术动态简介中可以看出,对移民问题的研究,虽己有了一 定的学术积累,但与其他地区的移民史相比,近代东北移民史的研究仍十分薄弱, 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1897一1931年间的东北移民研究更为薄弱。 其次,笔者在读研期间就开始关注东北移民问题,收集移民资料,经过二年来 的积累,对东北移民问题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此外,笔 者的先辈是东北移民。笔者本人是在东北出生长大的,对东北社会的状况比较熟悉, 搜集东北移民方面的资料容易些,具有研究东北移民问题的优势。基于以上考虑, 笔者选择<1897一1931年近代东北移民》作为硕士论文选题。 《1897—1931年东北移民》分析了移民社会背景、移民进程及对东北社会经济 的影响。“移民潮"的形成,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趋动的结果,是人们为生存发展 而进行的移民。本文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关内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人们
试析东北移民中文化取代的原因

作者: 关学智
作者机构: 沈阳工程学院基础部,辽宁沈阳110136
出版物刊名: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2-55页
主题词: 东北移民 文化取代 原因
摘要:在由清初至近代所发生的大规模东北移民潮中,东北地区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原著民文化被外来的汉文化全面取代。
这一情况的出现,有其内在原因,综合起来看,共有五个:一是移民人数的众多和满汉混居现象的出现;二是清王朝主动的鼓励政策对这一文化取代的推动;三是入主中原的满族贵族率先汉化对东北地区留守满人的影响;四是落后的土著文化向先进的移民文化学习的本能;五是东北原著民不排外的纯朴民风。
因此五点,在东北移民过程中发生文化取代就成为社会运动的必然,是不可避免的移民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2016-12-29吉祥满族满族联谊会一、早期的渔猎一农耕一游牧文化东北东部为山区、中部为平原和西部为草原,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东北地区很早就形成了相应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特质,两千多年来,东部渔猎文化、中部农耕文化和西部游牧文化的地域结构一直没有改变,直至清朝大量移民的涌入才得以改变。
早期的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带,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多元统一的文化格局,可以说,早期的东北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
东部的长白山地、松花江与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主要活动着以渔猎经济为主的民族,如高句丽、肃慎、女真等,中西部则主要活动着以牧业经济为主的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族、达翰尔族等民族。
中部地区为草原与森林的交错地带,也是农业、牧业、渔猎三大经济区的汇合地带,农业民族、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在这里交互融合。
满族建立清朝后,大量满族人迁入关内,造成了东北人口锐减、经济凋零、村镇废弃、文化荒芜,极大地延缓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清朝封禁时期的“流人”文化为保护“龙兴之地”,保护满洲的民族文化不被汉化,康熙七年,清政府用柳树修筑了一条长城(柳条边),将柳条边外设为蒙古族游牧区和满族渔猎区,严防关内汉族居民进入禁地,自此开始了对东北地区多年的封禁政策。
封禁政策严重阻碍了东北地区的开发进程,同时也关闭了东北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大门。
封禁期间,东北文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以流人为主体的文化。
东北、云贵、新疆等地是当时朝廷指定发遣流人的地区,其中以东北为最多。
沈阳、开原、宁古塔(黑龙江宁安)、船厂(吉林市)、卜魁(齐齐哈尔)、爱辉、三姓(依兰)等地是东北的主要流放地。
清朝政府通过“文字狱”等禁锢思想,将大批政治犯和思想犯遣送到荒凉寒冷的地区。
这些人既被称为流人。
很多流人都是中原或江南的文化人。
流放之际,他们携带了大量的汉文典籍,有的还以教书谋生,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当地的教育发展,此间创办的沈阳萃升书院、宁古塔龙城书院、铁岭银冈书院,就是典型的流人文化载体。
东北是如何成为汉人居住区的?

东北是如何成为汉人居住区的?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存在三大族系,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起源的扶余族系,黑龙江和外东北起源的通古斯族系,东北西半部草原(科尔沁和大兴安岭)起源的东胡族系(蒙古族系)。
下载PDF格式《东北是如何成为汉人居住区的?》后来大致的历史线是:扶余族系最终消亡,其地位为更北面的通古斯族系所取代;东胡族系分布范围一直保持稳定,但东界不断东移;汉人自进入东北后便一直局限在辽东,并成为抵挡东胡族系东进的主要因素。
下面来理一下具体演变,按民族和时间:1、夏商时期:辽宁吉林北朝鲜是渔猎的獩貘部落(扶余语系),黑龙江外东北是同样渔猎的肃慎部落(通古斯语族),科尔沁草原和大兴安岭是东胡游牧部落(蒙古语族),燕山一带是红山系居民残留。
辽南大连有东夷部落据点,来自山东半岛。
2、西周:大致民族分布与夏商时期基本相同。
属于商族的箕子在辽西山海关一带建国,这就是箕子朝鲜,之后随着燕、山戎的扩张而逐渐迁移到辽河流域,统治了当地的獩貘部落。
齐国在辽宁南部大连曾有一个据点3、战国:燕国扩张到辽东,将箕子朝鲜驱赶到北朝鲜,燕国移民开始大量迁入辽东。
4、秦朝:秦灭燕,尽有辽东,中原人从此彻底占有辽东地区。
燕民部分逃亡北朝鲜,取代箕子朝鲜,建立了卫满朝鲜,上层是燕人,下层是獩貘系居民。
5、汉朝:西汉灭卫满朝鲜,兼并北朝鲜,设立汉四郡,大量中原人涌入北朝鲜,与獩貘系居民杂处。
匈奴吞并东胡,东胡成为匈奴附庸,匈奴被灭后,东胡大部分转化为鲜卑,继续占据科尔沁和大兴安岭,并不断向西扩张到蒙古高原。
东汉末,从吉林南下的高句丽人(獩貘系)占据北朝鲜,开始对抗辽东汉人。
6、三国两晋南北朝:高句丽国占有辽宁、吉林东部、北朝鲜,盛极一时。
鲜卑南下中原建立北魏,留在科尔沁的成为契丹、奚。
大兴安岭北部的东胡北支开始被称作室韦。
黑龙江、外东北的肃慎开始被称作靺鞨,并常常与吉林和北朝鲜的獩貘民族混淆。
7、隋唐:盛极一时的高句丽被击灭,其百姓或被迁入中原,或被南面的新罗(三韩系)吞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地区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刍议
作者:杜有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02期
摘要东北文化的独特性与移民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东北居民除了少数原始土著居民,大部分都是由关内移民而来的。
所以,要想了解东北文化,就要对东北的移民文化进行了解。
鉴于此,文章主要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探讨了汉族移民对东北地区文化的影响,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东北地区汉族移民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东北移民是指发生于清朝初年并延续到民国末年的由内地向东北的自发性移民潮,即俗称的“闯关东”。
这场大移民既是对原来的东北社会形态的改造,也是为其后的东北社会独特性的奠基。
在这场大移民社会运动中,东北地区的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这次文化变迁中,外来的汉民族文化与东北原土著民的满文化为主的地方文化发生了接触、碰撞和整合,最终以汉文化全面取代满文化而告终。
1汉族移民对东北地区物质文化的影响
1.1物质生产文化的变革
随着大量汉族移民迁入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物质生产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大量移民的迁入不但给东北地区带来了诸多的劳动力,同时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经验。
其中,关内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旱田种植技术,如山东人“一年种荞,一年种麦,三年种粟。
且知审定地味之干湿,区别农作物之种子,使地力不虚耗,秋获时无不收美满之结果。
”20世纪初,达斡尔族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极快的发展,不但耕作方式得到了改进,农作物的品种也有所增加,东北地区开始种植谷子、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
鄂温克族的农业在周边民族尤其是汉族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种植燕麦、荞麦、糜子、玉米、谷子等。
满族还学习汉人选择良种,施肥等农业技术,种植粘玉米、粘高粱等,到20世纪30年代农业发展已经接近汉族人水平。
1.2物质生活文化的变迁
1.2.1饮食文化
在清代之前,东北地区原生民族的饮食文化较为落后。
随着关内人民与朝鲜人民的迁入,其饮食文化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对于关内移民与朝鲜移民来说,其大都为农耕民族,饮食结
构以粮食为主。
赫哲人在移民的影响下,也开始种植萝卜、白菜、葱、蒜、马铃薯、菠菜等蔬菜,丰富了饮食内容。
20世纪初,东北民族普遍出现了种植业,蔬菜品种增多,并代替了野菜。
满族人改变了早期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粮食逐渐成为主食。
蒙古人大批从事农业生产后,饮食结构中的粮食种类增加,小米为必需食料,冬间常食乔面。
清代中期以后,茶叶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饮茶成为蒙古人的普遍习惯。
1.2.2服饰文化
由于东北地区汉族移民的迁入,其服饰文化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在过去,东北地区的许多民族都是以裘皮衣为主,而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其逐渐开始接触棉布,并穿上了布衣。
例如,清代末期以后,以兽皮制衣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也开始穿用布料制成的衣服。
蒙古族和满族也都输入汉族的布匹和绸缎,穿上了绸布衣裳。
此外,在汉族服饰的影响下,满族的旗袍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清朝晚期时,旗袍由四面开叉改为左右开叉或不开叉,马蹄袖改为平袖。
女旗袍也不断变化,由原来的宽腰直筒式演变为曲线型式样,成为中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2移民对东北地区精神文化的影响
2.1人生礼俗的变迁
2.1.1婚姻习俗
在汉族移民文化的影响下,东北地区中各个民族的婚姻习俗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过去,东北地区实行收继婚与早婚,而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人看来,收继婚是有悖伦常的。
所以,各族对收继婚进行了限制甚至取缔。
如满族逐渐取缔了收继婚,才有了“行辈不一,不准通婚”的禁忌。
后来的满族婚姻虽没有六礼之说,但也要有“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必须经“通媒”、“相看”、“订亲”、“迎亲”等礼仪。
此外,由于汉族婚姻习俗的影响,满族早婚现象也不断减少。
到民国时期,满族人的结婚年龄与汉族已经相差不多。
在过去,东北地区各民族中是禁止满汉通婚的,而随着满汉交往日益频繁,一部分满族人也开始和汉族人通婚,这条禁忌也逐渐被取缔了。
2.1.2丧葬习俗
在过去,东北地区中人死后通常采用火葬的方式,而汉族人民则认为人的灵魂是不灭的,先人会荫庇后人。
死者最好的归宿就是“入土为安”,进行火葬是十分不孝和残忍的行为。
受到汉族移民丧葬习俗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各民族逐渐从火葬发展为以土葬为主。
当然,汉族移民也吸取了东北原生民族积极的、有实用价值的丧葬习俗。
如汉民族有“守孝三年”的习俗。
而满族治丧较汉族简单的多,老人去世后,虽然孝子在百日之内,不许剪发,不许参加宴会和从事文娱活动,但并不是停止一切生产活动,这种习俗有利于发展生产,就被汉族移民吸收。
2.2民间信仰的改变
萨满教被称为东北的精神文化,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蒙古族、满族等许多民族都信仰过萨满教。
由于满汉之间日益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信仰萨满教的人越来越少,如长期居于关内与汉族杂居的满族人、居于东北交通便利区域的满族人,基本上将传统的萨满教遗忘。
满族、蒙古族、赫哲族等民族普遍接受了佛教、道教文化,也供奉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以及关帝圣君、狐仙、黄仙等汉人信仰的神。
而汉族移民在与满族人的长期接触中,却接受了萨满教信仰。
3结束语
总的来说,随着汉族移民的迁入,东北地区各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同时汉族移民也吸收了东北地区良好的传统文化,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智超.东北移民文化及其文学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31(06):122-123.
[2] 林琳.东北移民创业文化的历史变迁与当代价值[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