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迁台及开发台湾的历史过程
走进台湾文章:走进台湾,了解台湾,爱我台

走进台湾文章:走进台湾,了解台湾,爱我台走进台湾文章:走进台湾,了解台湾,爱我台湾如果说到我,年龄还小,对台湾的了解还不是很多,但我知道台湾是中国的大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的经济水平超群,在全世界达到前十名。
台湾从1895年到1945年曾被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当时日本给台湾灌入很多的日本语言文字以及文化。
现在好多台湾的老人都会说日语,台湾人当中“亲日”的也很多。
如今我国强大起来了,抢回了宝岛。
可因为陈水扁等人反抗中国闹独立,台湾才久久不能回国。
虽然台湾现在才是一个小岛,但是台湾的经济很发达,小吃很有名,几乎是“三步一小吃,五步一餐厅”。
特别是台湾的“油饭”很有特色。
台湾的山有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阿里山。
说到阿里山,自然要谈到武夷山。
听说两座山还有一段传说呢!从前,阿里山和武夷山是一座山,不知是哪一天,山上出了个妖怪,两眼能望千里,伏在高山上,头可以伸在东海里喝水。
绿色没有了,天地间一片阴暗。
村里有几位勇敢的少年,上山去杀那个妖怪,都一去不复返。
家里人都哭红了眼睛,带着怨恨离开故乡。
村里有一位叫花珊的姑娘,下决心除掉祸害,他练成了一套精巧的拳术,百步穿杨等功夫,上山去杀妖怪,杀死了之后,妖怪太重,压断了山,海水流进了鸿沟,形成了台湾海峡。
不知在一般人对台湾的印象能说成几个很简单的概念,一个就是宝岛,一个阿里山、一个日月潭,最多再加上一个蒋介石,这就是给他们一个想象的空间。
到了1978年之后邓小平决定改革开放了,两岸之间开始出现接触。
中国必须要统一台湾,这是中央政府的需要,是国家统一的需要,更是民族统一的需要。
国家统一最好的方式是和平,即在自然和谐地状态下,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的大融合。
我想,这是普天之下的华人所最愿意看到的局面。
大家期待着吧!走进台湾文章:走进台南,走进台湾的历史在宝岛旅行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枯燥、不累,基本上没有有鞍马劳顿的感觉。
从阿里山到台南仅半小时左右就到了。
导游依旧是先让大家吃饱喝足再说下文,安排在当地颇有名气的美浓客家菜进餐。
颜思齐开发台湾若干问题研究

颜思齐开发台湾若干问题研究蓝少榕中文系10级非师2班优秀闽南文化人才试点班学号:10010240内容摘要:颜思齐是漳州海澄县人,生性豪爽,仗义疏财,身材魁梧,并精熟式艺。
台湾开发史上,颜思齐最早率众纵横台湾海峡,招徕漳泉移民,对台湾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拓垦,因而被尊为“开台王”、“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
《台湾通史》为台湾历史人物列传,“以思齐为首”。
大陆移民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开发,是从颜思齐开始的。
他在台湾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奠定了台湾开发的基础,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颜思齐台湾开发一、颜思齐生平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曾说:台湾固海上荒岛,我先民入而拓之,以长育子姓,至于今是赖。
故自开辟以来,我族我宗之衣食于兹者,不知其几何年,而史文零落,硕德无闻,余甚憾之。
间尝陟高山,临深谷,揽怀古迹,凭吊兴亡,徘徊而不能去。
又尝过诸罗之野,游三界之埔,田夫故老,往往道颜思齐之事,而墓门已圮,宿草茀焉。
乌乎!是岂非手拓台湾之壮士也欤!而今何如哉?故余叙列传,以思齐为首,而郑芝龙附焉。
①从连横《台湾通史》的这段文字中可知台湾在开发之前是一座大荒岛,是颜思齐拉开了台湾大开发的序幕。
却又史文零落,故连横特意为这些开发台湾的仁人志士列传,以颜思齐为首,郑芝龙附焉。
这也确定了颜思齐“开台王”的地位。
据《台湾通志稿》中记载:“在天启元年(1621年)明末政治不纲之季,颜思齐,字振泉,福建海澄人,身体雄健,武艺精熟。
”颜思齐(1589-1625),少年曾学了白鹤拳,练得一身好武艺,还曾向裁缝师傅学习,成为一名出色的裁缝匠。
他好打抱不平,因讲究信誉,手艺细致,远近闻名。
明末天启年间, 颜思齐遭宦家凌辱,怒而杀其恶奴,因而得罪官府, 受到追缉。
于是上月港赴日本的商船下海逃生,到日本肥田前平户避难。
据记载,当时就是因为他熟识水性,在官府来拘捕之时,他急中生智,毅然跳入江里,在江底潜了很长一段距离才浮出水面,搭上一条从月港开往日本的商船,开始了他在日本的流亡生涯,到达了日本肥田平户。
汉人迁台及开发台湾的历史过程

汉人迁台及开发台湾的历史过程台湾人口如今共两千三百多万人,人口由相对多数的民族汉民族(98.2%)此系和相对少数由二十几个不同的诸民族(1.8%)概括而称的台湾南岛语族此系所组成。
其中汉族可再依据迁移来源与风土民情而概分为同时来台的闽南人(67%)、及客家人(13%)、二战后来台的外省人三大族群。
台湾人有如此多的汉人的原因,并非偶然的相聚,而是由历史上许多的大事件导致汉人迁移到台湾而形成的。
这包括隋唐、宋元、明代以及清代汉族人民的东移。
隋唐至宋元时期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由于福建人多地少、寺院经济恶性膨胀、战乱等原因,福建有不少居民选择移民到台湾。
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
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
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
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宋元时期,台湾尚属早期开发时期,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与大陆虽有经济来往,只是零星的、小规模的交易。
宋代海上贸易发达,泉州港当时为全国大港,至少在南宋之前,大陆人民与当地人民已经有贸易关系了。
明代汉人向台彭的移民和开发,分三个时期。
第一期的移民情况:明初为防止方国珍、张士诚逃亡海上残余势力的卷土重来和倭寇的骚扰,在东南沿海,实施“迁界”政策,台彭也在迁界范围内,但并不能组织福建沿海人民继续迁居台彭。
永乐年间,朱棣派郑和几次下西洋,途中到过台彭。
明中叶时期,台彭成为大陆海商的根据地,也有部分渔民定居于此。
明政府也曾募民到台彭开荒。
第二期移民情况:首先荷兰占领时期,由于战乱及大量农民破产,台湾出现了更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郑芝龙于崇祯年间得到福建巡抚熊文灿的允许,运送大量饥民到台湾垦荒。
又有荷兰人在台建立据点后,为解决粮食问题和生产更多的蔗糖以供出口,积极引诱和奖励大陆汉人移居台湾定居。
最后还有一些汉人是从南洋群岛迁居台湾的。
开创基业 泽被后昆——郑氏家族与台湾早期开发

征 ,以 “ 坚冰可渡”的精神激励将 士 ,展开 了收复 台湾的伟大壮举 。 经过海陆激战 ,重创荷军 ,先攻下
弘光 政 权 倾 覆 , 王 在 福州 被 拥 立 唐 即位 ,改元 隆 武 ,封 郑 芝龙 为平 夷 侯 ,执掌 国政 。郑 成 功 受 隆武 帝 召 见 拜 谒 时 ,谈 吐 不 俗 ,应 对 如 流 ,
南京之役后 , 郑成功感到地蹙
军 孤 ,难 为 持 久 之计 ,经过 深 思 熟
庆 建 立 , 成 功 改 奉 永 历年 号 为正 郑 朔 , 持 反 清 , 永 历封 为 威 远 侯 , 坚 被
由他集资 ,招集流亡 ,组织福建饥
民渡 台开荒 ,一时 间聚众数 万人 , 发银给牛 , 第一次有组织地把祖 国 大陆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移 入台湾 。台湾汉人由此激增 ,土地 得以逐渐开发 , 在少数民族与汉族 人 民共同辛勤劳动下 ,台湾社会得
官 , 日甲,号飞黄 ,福 建南安石 字 井 乡人 ,明末时 曾为海盗兼海商 , 明末英雄郑成功之父。他 出身小吏 之家 ,幼习拳棒 ,不好读书 。l 岁 8
上 ,进据 台湾为基地 ,招募漳 州、
泉州无业游 民3 0 余人 , 00 进行海上 贸易与劫掠活动 。不久 ,颜思齐染 病而亡 ,李旦病故 ,郑芝龙继为集 团首领 , 兼有颜 、 李两家资产部 众 , 自立 门户 ,声势渐炽 ,亦商亦盗 , 成为东南海商 巨头 ,称雄海上 ,被
本 ,娶 日本女子 田川氏,次年诞 育
一
地 ,竖 帅旗 、下设参谋 、总督、军 督运监守、左右谋士等职 ,建立 了
子 ,即郑 成 功 。在 日期 间 ,郑 芝
龙得到泉州人 、海商李旦赏识 ,收
为义子 ,往来海上贸易,又结识 了
论历史时期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与往来

论历史时期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与往来到了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又出现了大陆向台湾的第二次移民高潮。
1662年郑成功为收复台湾, 所带领去台湾的军队人数即达3. 7万人, 后来还有陆续到来的士兵和自由移入的劳动人民, 总人数达12万余人。
在荷兰殖民者投降后, 郑成功又实行“寓兵于农”的屯田政策, 从事垦荒, 以备军粮。
同时还派务田能手杨英到台湾原住居民村社中传授生产技术, 加速了台湾经济的迅速开发和吸引了大批由大陆而来的移民。
清朝统治初年, 又在沿海一带实行“迁界令”, 对于流离失所的人民郑成功却“驰令各处”, 尽力收容, 全移台湾。
从清康熙元年( 1662年)到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的郑氏时代, 移入台湾的汉族居民约在25万左右。
而人数最多、对台湾人口影响最大的是第三次移民高潮。
虽然清政府在统一台湾后, 将郑氏官兵及眷属遣送回大陆, 而对过去移居台湾的各省移民可听任自愿, 但自动返回者却寥寥无几。
这是因为台湾开发的局面早已打开, 人们对到“人口稀少, 地利有余, 又值雨水充足”的台湾开荒垦植很感兴趣, 尤其是对居住在人多地少的福建沿海居民来说, 则更具强大吸引力。
虽然清王朝一再严刑苛法, 禁止偷渡, 但为求谋生的大陆民众却蜂拥而至。
据清史所记, 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 时台湾的汉族居民为: 666040人; 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 为: 845770人; 乾隆重四十七年( 1782年) 为: 912920人, 到嘉庆十六年( 1811年) 时, 台湾汉族人口已达2003861人。
这些汉族人口数量的增加, 既有自然的增殖, 亦有移民的增加, 但主要是移民的增加。
在这些众多的汉族移民中, 据《台湾府志》所记, 福建闽南人占了绝大多数, 约占全岛汉族人数的83. 1%, 其中泉州为44. 8% , 漳州为35. 1% , 汀州、福州、龙岩等地为3. 2% ; 粤籍移民次之; 来自嘉应、惠州、潮州的约占汉族人口的15. 6%; 来自大陆其它省份的约占1. 3% 。
略论明清两朝对台湾的开发与台湾土著的汉化

传 授 农 业 技 术 ,帮 助 他们 发展 生 产 等 措 施 。而 “ 抚 土 番 ” 成 为郑 氏 内政 的一 安 也 个 重要 方 面 ,对 土 著 居 民 给予 一 些 特 殊 的照 顾 。 例如 , 著 居 民 的儿 童 入 乡塾 读 土 书 , 以益 蜀 其 父 母 徭 役 . 族 居 民则 不 可 汉 能 享 有 这样 的待 遇 。 而 清 初 对 汉 人 移 民 台 湾 ,实 行 严 格 管 制 , 人 多 采取 偷 渡 形 式 。 汉 而其 中 以男 子 居 多 ,这 就使 得 人 口结 构 呈 现 男 多 女 少 , 性 以单 身 青 壮 年 为 主 的 情 形 . 加 男 再
上 在 台 同族 通婚 又甚 是 困难 ,最 终 只 能 与 土 著 女 子 成婚 。这 打破 了所 谓 的 华 夷 不 通 婚 的 习 俗 ,使汉 人 与 高 山族 更 进 一 步 的融 合 , 族 先 进 的 文 化 、 产 技 术 、 汉 生 生 活 习 俗 逐 步 走 进 土 著人 的生 活 。郑 氏 父 子 的 这 些 建设 使 番 族逐 渐 汉 化 ,渐 渐
、
赛 夏 人 、 农 人 、 欧人 、 布 未 向宛 人 , 阿美 斯
人 。 美人 和平 埔 人 , 些 人 种 在 入 台 时 耶 这 间上 有 早 迟 , 台路 线 有 远 近 。 均 属 于 人 然 南 亚 蒙 古 人 种 ,他 们 在 经 过 不 同 路 线 和 长期 迂 回的 迁 移后 , 终 汇 合 于 台湾 。 最 台 湾 土 著居 民筚 路 蓝 缕 在 与 中原 没 有 隶 属 关 系 的状 况 下 进行 着 艰 难 的 早 期 开发 。 据 学 者 陈 第 的 《 番 记 》 载 , 时 东 记 当
论历史时期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与往来

第16卷第3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ol.16,No.3 2001年9月 Collect ions of Essays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 aphy Sep,2001论历史时期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与往来许正文提 要 台湾自古与大陆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证明,其土著居民高山族人同大陆古越族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和相同的习俗。
大陆居民从三国东吴黄龙二年开始入居台湾及澎湖岛以来,从此代不乏人且日益频繁。
元至元年间始设专门政权机构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省晋江县,至清代统一台湾,其间郑芝龙、郑成功经营台湾人民和设立台湾府,促成了大陆移民台湾的三次高潮。
历史事实证明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同属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历史时期 台湾 移民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大陆与台湾一水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同,骨肉相亲。
在台湾这一美丽富饶的宝岛上居住着1800多万汉族居民和40万高山族人民。
自古以来大陆与台湾就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两岸人民相互往来,辛勤劳作,开发台湾,在共同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结成了骨肉不可分离的关系。
一 先秦至隋唐时期我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时期最先居住在台湾地区者是现称为高山族的部分民众。
高山族在台湾虽则人口不多,但他们同祖国大陆境内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是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
目前对高山族人的起源问题,据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学者们研究认为,大致有属于尼格利佗种的矮黑人;也有属于琉求人种的郎峤人;但绝大部分属于南亚蒙古人,他们是直接或间接从大陆移居台湾的。
¹南亚蒙古人发源于亚洲大陆,一支从东部沿海南下,散居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古称百越;一支从西北南下,散居于我国西南一带,史称百濮;百越族在历史时期又分为许多支,有东瓯、闽越,其中闽越族主要居住在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一带,还有部分闽越族东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迁移。
翦伯赞先生曾在《台湾番族考》一文中指出:“台湾的番族是百越族的支裔,这种番族之占领台湾,不在宋元之际,而是在遥远的太古时代。
古代历史上与台湾的联系

隶属福建省,台、澎驻军 1 万镇守。清政府攻取台湾,有利于国 家的安定统一,有利于保卫主权、抗御外侵,有利于台湾经济开 发、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古代历史上与台湾的联系
1、孙吴遣人至台:孙权统治的黄龙二年(230 年),遣万人船 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
2、隋与台湾的关系:台湾在三国时代称夷州,在隋唐时代称 流水。高山族人很早就住在这里,他们的文化与东南沿海地区的 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隋大业三年(607 年)四年,炀帝两次派朱宽 到流求。大业六年(610 年),又派陈稜、张镇周带万人前去。流 求人看见船舰,以为他们是商人,都去做买卖,这说明台湾与大 陆早就有联系。
4、明朝西方殖民者对台湾的入侵: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 荷兰殖民主义者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率舰队来到东方,先后于 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和天启四年(1624 年)偷袭我澎湖地区, 但都被福建军民击败。荷兰殖民者强占澎湖的阴谋不逞,又转而 侵占台湾。
台湾是我国的领土,明朝建立以后,继续保持着管理台湾军务 的澎湖巡检司。同时林道乾、袁进、李忠、颜思齐、郑芝龙等人 又先后对台湾进行统治。明代后期在台湾的汉人已有十余万,他 们和高山族人民一起对台湾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万历十八 年(1590 年),葡萄牙的商船经过台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峡,见其山川秀丽,称 之为“福尔摩萨”,这是西方人知道台湾之始。
天启四年(1624 年)荷兰人侵入台湾,以后,在这里建立了赤 嵌城。当时荷兰只占有台湾南部,北部则由西班牙控制。至崇祯 十五年(1642),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5、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为了建立根据地,清朝初年,明将 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1661 年)率大军在台湾登陆,次年,赶走 了窃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光复了台湾。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 建立行政机构,招徕大陆移民,屯田垦荒,又派遣汉族“农师” 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 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人迁台及开发台湾的历史过程
台湾人口如今共两千三百多万人,人口由相对多数的民族汉民族(98.2%)此系和相对少数由二十几个不同的诸民族(1.8%)概括而称的台湾南岛语族此系所组成。
其中汉族可再依据迁移来源与风土民情而概分为同时来台的闽南人(67%)、及客家人(13%)、二战后来台的外省人三大族群。
台湾人有如此多的汉人的原因,并非偶然的相聚,而是由历史上许多的大事件导致汉人迁移到台湾而形成的。
这包括隋唐、宋元、明代以及清代汉族人民的东移。
隋唐至宋元时期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由于福建人多地少、寺院经济恶性膨胀、战乱等原因,福建有不少居民选择移民到台湾。
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
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
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
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宋元时期,台湾尚属早期开发时期,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与大陆虽有经济来往,只是零星的、小规模的交易。
宋代海上贸易发达,泉州港当时为全国大港,至少在南宋之前,大
陆人民与当地人民已经有贸易关系了。
明代汉人向台彭的移民和开发,分三个时期。
第一期的移民情况:明初为防止方国珍、张士诚逃亡海上残余势力的卷土重来和倭寇的骚扰,在东南沿海,实施“迁界”政策,台彭也在迁界范围内,但并不能组织福建沿海人民继续迁居台彭。
永乐年间,朱棣派郑和几次下西洋,途中到过台彭。
明中叶时期,台彭成为大陆海商的根据地,也有部分渔民定居于此。
明政府也曾募民到台彭开荒。
第二期移民情况:首先荷兰占领时期,由于战乱及大量农民破产,台湾出现了更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郑芝龙于崇祯年间得到福建巡抚熊文灿的允许,运送大量饥民到台湾垦荒。
又有荷兰人在台建立据点后,为解决粮食问题和生产更多的蔗糖以供出口,积极引诱和奖励大陆汉人移居台湾定居。
最后还有一些汉人是从南洋群岛迁居台湾的。
汉族人口的迁台,带进了大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经济的繁荣,使台湾稻米和蔗糖生产发展很快。
第三期移民情况:永历十六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带领大批军队和眷属迁居台湾;来自大陆的移民还包括一部分大陆沿海人民为反抗迁界令而逃往台湾的。
这批大陆移民为开发台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郑成功及时地利用并组织这批劳动力进行开垦。
明初,对台湾地区采取徙民墟地的措施,但却使这一地区成为私人海上贸易的据点。
根据《明史》记载,当时已有大陆商人往来于台湾沿海港口进行贸易活动。
明后期,天启元年颜思齐海商集团入据台湾,与陈衷纪、李忠等海商集团从事走私贸易,后郑芝龙继承颜思齐的势力,发展成为更大的海商集团。
天启四年荷兰人占领台湾后,为了商业掠夺,也十分重视与大陆的贸易活动。
在次情况下,明政府进一步开放海禁,扩大对台贸易。
崇祯末年,两岸贸易进一步扩大。
由于大陆商品大量涌入,荷兰商人出现了资金缺乏,影响了贸易的进一步扩大。
自郑芝龙到达台湾后,郑氏海商势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大陆与台湾贸易的中坚力量。
郑芝龙投降清朝以后,郑成功继续保持与占领台湾的荷兰人的贸易关系。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从此进入郑氏政权与大陆直接贸易的阶段。
早在东渡台湾之前,郑成功就重视发展与各地的贸易,在大陆设立走私贸易据点,还设立山海路五大商行进行贸易活动。
1674年东南三藩起兵反清,郑经乘机占领福建沿海各地,台湾与大陆的贸易更为密切。
在清代汉族人民东移与开发台湾到了大规模的阶段。
前阶段(康熙二十二年~雍正十年),大部分是单身入台定居,禁止携眷入台,使台湾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中期阶段(雍正
十年~光绪元年),政府准许携眷过台到设立官渡官渡章程,每个移民到台湾的人都需要详细登记。
最后阶段(光绪元年以后)由于日本企图侵占台湾、西方列强在沿海引诱掠夺华工,大规模流入台湾的浪潮基本结束,导致清政府完全开禁,并主持移民。
清代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后,以台南地区为中心,分别向北、向南流动,主要分布与台湾西海岸的平原地带及东部宜兰平原地区。
清代台湾经济:通商贸易的阶段: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
1)逐步发展阶段(康熙二十三年开发海禁~雍正三年1725年台南三郊成立)这一阶段台湾商船频繁往返于台湾与大陆之间,大陆的商船运来布帛、日用器具、砖瓦木石等建筑器材、造船材料等大宗物资。
雍正三年,台南三郊成立,两岸贸易进入新阶段。
2)繁荣发展与鼎盛阶段(雍正三年~嘉庆初年“蔡牵事件”)雍正年间,大陆移民大量涌入台湾,促进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也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乾隆末年,台湾与大陆的贸易达到了鼎盛阶段。
除了商品贸易量的增加外,新商港的开辟是另一标志。
两岸商港由开禁之初的安平对厦门,有开发出鹿港对蚶江,八里坌对五虎门等港口。
3)衰疲阶段(嘉庆初年之后)由于蔡牵事件、鸦片战争、
海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导致了粮食滞销造成农业凋敝,大批农民破产,流离失所;蔗糖生产也受到影响;鸦片的肆虐,造成台湾白银大量外流。
总之,大陆人口的大规模流入台湾,或开垦土地,或经营手工业,或从事商业活动,对开发台湾起了很大的作用。
139100223 庄耀贤
教科院教育技术学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