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的统一与汉族移民-课件

合集下载

223年历史中考总复习一轮复习课件:主题07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49张PPT)

 223年历史中考总复习一轮复习课件:主题07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49张PPT)

知 识
(3)影响
梳 理
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夯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基 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 返

回 目
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知 2.戚继光抗倭

梳 (1)事迹

夯 ①1561年,戚继光统领“戚家军”在 台州 九战九捷,平
改国号为清。
知 识
(3)清军入关: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 吴三桂 降清,引
梳 理
清军入关,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起义最
夯 后失败。




回 目

知 考点五 清 朝 统 一 多 民 族 国 家 的 巩 固 和 发 展

梳 1.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政治制度方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理 夯
维护政治上的 大一统 ;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
梳 理
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
夯 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基 3.小说



(1)《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作者是
罗贯中

目 录
成书于元末明初,我国 章回体 小说的开山之作。
知 识
(2)《水浒传》:作者是 施耐庵 ,成书于元末明初,
梳 理
这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1644年,在西安建立 大顺 政权。
知 识
(2)明朝灭亡: 1644 年4月,李自成率军攻进北京城,
梳 理
明崇祯帝自缢,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夯 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

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

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自古以来多民族共存的地区。

在明代,随着政治、军事因素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大量汉族移民涌入云南。

这些移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景观。

本文旨在探讨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变迁与交融情况,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这一历史现象。

首先,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动因主要有政治和军事因素。

明代初期,明朝政府为了巩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采取了大规模移民政策。

同时,为了增加边防力量,明朝政府还组织了一系列军事移民,将大量士兵和官员调派到云南地区。

这些政治和军事移民不仅增加了云南的人口规模,也为汉族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其次,云南汉族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的交融也是明代云南的一个重要特点。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明代时期的云南有彝族、白族、傣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随着汉族移民的涌入,不同民族之间开始出现了交流和融合的现象。

汉族移民在经济活动、政治组织、宗教信仰等方面对当地少数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当地的少数民族也对汉族移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发展。

第三,云南汉族移民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变迁也是明代云南的一个重要方面。

汉族移民的涌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他们引进了一些农业技术、商业经验和手工业技艺,改善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

同时,汉族移民在土地开发、商品流通和市场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商业品种、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促进了云南社会的变迁。

此外,云南汉族移民对当地的宗教信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明代时期,儒家思想在云南地区开始传播,汉族移民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带来了儒家经典和礼仪制度。

与此同时,佛教也在云南地区传播开来,成为当地社会的重要宗教信仰之一。

汉族移民和当地的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了共同的信仰体系,宗教信仰成为他们团结的纽带。

综上所述,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变迁与交融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历史现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19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19张ppt)

之后,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①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君主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此后,明清两代再无宰相。君权和相权之争以君主大获全胜 而告结束。
壹 明朝制度变化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2)设立内阁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披被。
材料四 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
高度的和平。 ——伊沛霞《剑桥中国插图史》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 朝边疆经略历史意义。
①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奠定了近代国家 的基本版图,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 西南方管辖西藏,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 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政治 (2)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腐败 (3)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代 中 后 期
导 致
社会 动荡
(1)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 民众百般盘剥
(2)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杀牛羊,备酒浆 开了城门迎闯王, 闯王来时不纳粮。
明清易代 2. 满洲崛起
① 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 他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乱,深可为戒。
——《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zhì]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
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问题:请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明初废除宰相的原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4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4张ppt)

7、 下列属于明朝政府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的有( )
①与鞑靼和议
②设奴儿干都司
③派戚继光抗倭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A. 只有① B. ②和④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西汉:郡国并行---州、郡、县 唐朝:道、州、县 宋朝: 路、府州、县 元朝:行省制 明朝: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
三、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
显示国力,加强联系,增加负担、不敢继续
2、戚继光抗倭
民族英雄、威名战场,稳定海疆、后世颂扬
3、郑成功收复台湾
打败荷兰、维我主权、一统国家、历史明鉴
C
C. 学习汉族先进管理办法
D. 全面启用汉族官员
6、(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
期宦官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应宦官学习的
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力日益衰落
A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朱元璋 废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忙,工作压力大。
(2)设
(内阁权力)
明代 内阁 制度 演变 图
侍从 顾问
参与 机密 事务 决策
内阁
扩大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时期)
知识拓展
票拟:指对呈送皇帝的奏章,内阁根据有关法规和典章律例代拟初步处
1.朱元璋吸取历代宰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动荡, 威胁皇权的教训。 2.直接原因:明初丞相位高权重,骄横跋扈,君权 与相权矛盾激化。 3.根本原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

《明清易代》明清时期的政治更迭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PPT课件

《明清易代》明清时期的政治更迭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PPT课件
《明清易代》明清时期 的政治更迭与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巩固PPT课件
第九单元 明清时期的政治更迭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
第39课 明清易代
一、晚明的社会危机 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不理朝政,_宦__官__弄
权,朝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政治日益腐败。 2.生产破坏:__土__地__兼__并_日趋严重,皇室亲贵、官僚地主
【农民起义催灭亡】 材料三
(2)材料三图一中人物“闯王〞指的是谁?为什么“闯 王来时不纳粮〞? 提示:李自成。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等口号。
(3)图二“闯王进京〞发生在什么时间?它标志着明朝 的历史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1644年。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
【掩卷沉思析根源】 材料四 ……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 在于贼也。 ——?明史·流贼?
【解读】明朝末期,陕西大旱,官府、地主照旧催逼租 税,造成大范围饥荒。饥民吃光了草根树皮,及至用泥 土、石块果腹。土地高度集中,赋税沉重,朝廷中宦官 专权,吏治腐败,是此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图解历史】
事件: A 起义 政权:李自成建立 B 政权 影响:推翻了 C 的统治
A:_________ 明末农民
愿知识与您相伴 让我们共同成长 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
远眺图使用方法
第一步、首先在能把远眺图都看清的位置,熟悉 一下最远处几个框细微的纹路,
第二步、然后逐渐加大距离至远眺图最远处的几 个框处于模糊与清晰之间的位置停止。
第三步、思想集中,认真排除干扰,精神专注, 开始远眺,双眼看整个图表,产生向前深进的感 觉,然后由外向内逐步辨认最远处几个框每一层 的绿白线条。
3、远眺开始,双眼看整个图表,产生向前深进 的感觉,然后由外向内逐步辨认每一层的绿白线 条。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共94张PPT)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共94张PPT)

废丞相原因
1.朱元璋吸取历代宰相专权乱整,导致政局动荡,威胁皇权 的教训;
2.直接原因:明初丞相位高权重,骄横跋扈,君权与相权 矛盾激化
3.根本原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
结果: 中央行政体系变化,皇帝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
明代以前 皇帝 宰相
六部等机构
洪武时期 皇帝 六部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①葡萄牙占据澳门 ②荷兰与西班牙争夺台湾
三、对内陆边疆地区的管辖 1.明朝与蒙古的战和 2.明廷对西藏的管辖 3.明廷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四、明清易代 1.明末农民战争 2.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明朝建立
堂堂大元, 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 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 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 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 混愚贤。
哀哉可怜!
元无名氏《醉太平小令》
明朝的建立
明太祖
时间: 1368年
都城: 应天府(南京)
建立者: 朱元璋 明太祖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疆域: 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辖西藏, 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 万平方公里。
内阁特点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 专制诸司…
—《明史》卷72《职官志》
• 1.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
• 2.始终没有取的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 政机构(性质)
• 3.职权范围模糊,不能正式统领六部受到司礼监牵制甚 至是控制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设内阁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

知识梳理
四、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五、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
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

目 政治 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统治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权贵阶层出现
战俘和负债 氏族成员
文明定义: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
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物质资料生产不断发展,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分工和 分化加剧,由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发展成为不同阶级,出现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
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认识
甲骨文反映了商朝的社会状况,体现了商朝统治的神权色彩,具有重要 的史料价值
【思考】商汤灭夏之后,如何进行有效统治是首要问题。结 合所学思考,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度?
【答案】 原因: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 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非 常浓厚,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 实行直接控制。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 统治的最佳方式。
时空观念:了解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理清夏商周的 政权更替,了解春秋战国的诸侯国位置。 史料实证:通过考古材料(遗址、甲骨文、青铜铭文)和 传世文献,认识奴隶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了解商 鞅变法和百家争鸣内容 历史解释: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和早期国家的特
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征;理解百家争鸣
考向分析
先秦时期(上古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也是我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时期;近三年的趋势是: 1、考查的力度越来越大;其中素养考查对史料实证考察的力度较大。 2、考查角度多样化:从生产发展到政治制度到文化思想;从文明起源到“多元一体”观;有 政治制度、私有财产、治国方略、文化血脉等。 3、对早期政治制度相对考察较多;对文化血脉、文化扩展越来越重视。

考点17 概述元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 ppt课件

考点17 概述元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 ppt课件
2017年中考社会思品 一轮复习精品系列
——元明清对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的贡献 (考点17)
考点解析
考点17:概述元、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举措(b)
社会八上P106、八下P4—7
元朝
【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
1.建立:
A.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 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成吉 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
元朝境内大规 模的人口流动, 促进了各族经 济、文化的发 展和繁荣。
拓展提升
元朝与历史上曾经建
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
比,有哪些不同点?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 统一王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时期 。
2.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是我国历史上疆域面积最 大的朝代。
3.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①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西 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②清朝:清初确立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 政府册封的制度;
③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 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1792年,确立金瓶掣签 制。
2.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有效地保护了中原 地区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长期稳定的 和平交往局面。
明朝疆域图
清朝
1.建立:
A.17世纪初,努尔哈赤建立“大金”, 史称后金。
B.皇太极即位后,改族名为满洲,1636 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 为清。
C.1644年,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击败起义军。清军长驱直入,将辽 东地方民族政权转变为统治全中国的 清王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拉开了明朝对云南军事移民的序幕。
Page 11
即便如此西南地区的局势仍不容乐观,地区性的叛乱 此起彼伏,仅存的明朝军队已不足以达到安定局势的需要, 明朝被迫再次调整治滇方略。此后,明朝是不断地向西南 地区派遣镇戍军队,以求达到治边安民的目的。
鉴于上述复杂局势,只有在云南留镇一定规模的主力军队,保持
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做到维护交通畅通,镇压反抗势力,巩固胜利
成果,维持明朝在云南的统治。为此,朱元璋果断调整了治滇方略,
命其养子、征南右副将军沐英率部分征南军主力留镇云南,并采取
“大军屯聚”于重要战略城镇、交通干线,实施重臣镇守、留屯大军、
移民实边的特殊措施。这一战略调整和沐英率领部分征南大军留镇云
1987年 秦佩珩:《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4年 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云南
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2009年
Page 3
二、明的统一及边疆 战略
Page 4
1.明的统一
时间定格在洪武十三年(1380)的时候,距离明太祖南京称帝已有 是十三个年头,明朝在内地的局势统治基本上都已趋于统一并巩固, 此时的大明王朝兵强马壮,地位巩固,平定西南的时机日渐成熟。然 而在明的西南边陲,元宗室的梁王势力仍盘踞一方,且与败逃在北方 地区的元王朝残余势力还有着藕断丝连的联系,这严重威胁着整个大 明王朝,阻碍着明的统一大业和政权稳定。为更好更快的解决云南问 题,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五次遣使招降梁王,但均告失败,多数使者被 梁王残忍杀害。在这万不得已的情形下,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1381) 九月征集30万大军,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征南 左副将军,西平候沐英为征南右副将军,领军出征云南。整个大军可 谓是势如破竹,犹如排山倒海之势,仅仅半年时间,即于洪武十五年 闰二月基本上平定了云南,元朝后裔梁王自杀而死。随后的一段时期 内,明军东讨西征,云南重归到明的怀抱。
Page 8
Hale Waihona Puke 朱元璋的上述思想和做法,也基本上为后继者所继承。 宣德七年(1432),贵州总兵官肖授奏招抚安隆反夷事, 宣宗说:“蛮夷当宽以抚之,但其得安则已,不足深究 也。”正统四年(1440),英宗追封黔国公沐晟为定远 王,诏书曰;“沐晟镇守云南四十余年,士民悦服,边境 底宁。”五年英宗又诏继任云南总官沐昂说:“尔父黔宁 靖王,镇守云南抚绥有力,蛮夷率服边境用宁,朝廷无西 南之虑,尔兄继之,亦克康靖,皆尔所见知也。”
覃远东:《明代西南边疆军屯的作用和影响》,《中 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1期;
曹相:《明朝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改土归流》, 《云南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
Page 2
方铁:《西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林超民编:《方国瑜文集》第三辑《明代在云南的军
屯制度与汉族移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
首先,云南地处西南边疆,地形复杂,万山叠障,攻 之不易,守之更难。
其次,云南民族众多,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极大, 明朝虽然取得了统一云南的军事胜利,但各民族势力据险 自守,时常发动反抗明朝统治的斗争,威胁着明朝在云南 的统治。
Page 10
再次,由于云南初定,人心不稳,赋役未立,军马艰食,“各处 守御卫分,好生无粮”。加上边疆一些民族的贵族势力乘机兴起坐大, 危害边疆,如若按既定方略,仅留少量兵力镇守云南,必然造成大军 一撤,“诸夷复叛,力莫能制”的困窘局面,甚至会出现边疆危机, 导致明朝对云南的统一功亏一篑。
Page 5
Page 6
2.边疆战略
在治理边疆方面,朱元璋继承了汉唐“守在四夷”的 治边思想,主张积极经营巩固边陲,但反对使用武力对外 扩张。他曾对大臣说过:“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 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还把安 南、罗、占城、真腊等列为不征之国,与这些国家保持友 好关系,对上述国家的朝贡回报予以厚此,以达到“四夷 怀服”的目的。他摒弃了元朝以边疆为基地积极对外扩张 的做法,以安定天下为主要目的。
明朝治理边务的重点是在北方,即重点防守退守漠北 的蒙元后裔鞑靼、瓦剌诸部。由于北元退守大漠后仍然保 持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是朱元璋及其继承者为之寝食不安, 故朱元璋分封的诸子藩王中有不少安排镇守在北方,比较 著名的有驻守元大都旧址的朱棣。
Page 7
在西南边疆地区,朱元璋总的策略是遣亲信率重兵以 守之。他以自己深信的养子沐英为云南总兵官,在广西等 地区亦委以重臣,通过在各地设置的卫所对西南地区进行 严格的控制。但其所遵循的原则为,大体上仍是守境安民, 尽量少用刀兵,以达到朝廷无西南之虑的目的。养子沐英 死后他曾道:“西南诸夷,非仁勇者,难以控驭,自尔镇 后,于今十有一年矣。朕无西南之忧,所以屡加恩眷。” 从一些记载来看,朱元璋对西南地区的稳定与否极为重视, 并一再指出,使西南边疆得到安定的关键之处,是施行统 治必须“宽猛适宜”重在“使其无叛”,施政贵在“以静 制之”,减少对边疆诸族的骚扰;这是明统治者在总结了 历朝对西南边疆的统治之后,所得出的重要的政治经验。
实际上,明在西南地区比较大的用兵有两次:一是有
“万历三大征”之称的“播州之役”,另一次是始于正统
六年(1441)的“三征麓川”。
Page 9
三、明的屯田、移民及卫所制度
(一)、驻军;朱元璋最初为平定和统一云南而制定 了“快速集结、强力征讨、少量留镇、分兵散守”的战略 方针,即打算在云南被平定后,仅将少量兵力留下驻守在 部分战略要道,主力则大部撤回。然而,云南的情况远比 朱元璋所想复杂得多。
明 的 统 一 与 汉族移 民
精品jing
易水寒江雪敬奉
目前学术界对西南地区“明的统一与汉族移民”这一 领域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近些年来也产生了不 少论著。比较著名的有:
陆韧:《明朝统一云南、巩固西南边疆进程中对云南 的军事移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4期;
陆韧:《明代云南汉族移民定居区的分布与拓展》,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21卷第3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