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NSH-QP-S11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合集下载

测量系统分析流程

测量系统分析流程

测量系统分析流程1、目的本流程目的是确保公司需要进行分析的测量系统能得到客观有效的分析,以确保测量数据的质量。

2、范围本流程适用于公司新置量具及生产运行的所有测量系统。

3、术语3.1重复性:由一个评价人(操作员)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个产品的同一个特性时,获得的测量结果的变差。

3.2再现性:由不同的评价人(操作员)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个产品的同一个特性时,测量平均值得变差。

4、职责质量保证部是本流程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执行测量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5、流程6.工作程序:6.1测量系统分析研究:6.1.1按控制计划标明的R&R要求确定研究对象.6.1.2使用全距及平均数方法.6.1.3由质量工程师选择适当的作业(检测)人员.样本数.及重复测试次数.6.2测量仪器及人员选择:621量具仪器的选择:量具的选择应使其精度满足过程中产品测试精度,以避免量具鉴别力的不足.6.2.2人员的选择:随机选取几个使用量具的员工,以评估量具对不同操作员的敏感度.6.3变异执行方法研究:6.3.1将作业员分为A、B两组,取产品10件编好号,但不能让作业者看到产品编号;6.3.2使用经校验合格的量具进行测量;6.3.3再现性测量:作业员A随机测量10件产品并由另一观测者在记录纸第一行填入测量数据;6.3.4重复性测量:作业员B测量相同10件产品并记录;6.3.5重复这个循环但以不同的随机顺序进行测量;6.3.6计算:量具再现性(EV)及重复性(AV)计算如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为整个研究的数据表,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为依规定公式的计算;6.3.7检具的再现性及重复性分析如检具再现性及重复性评估表”;6.3.8使用时机:原则上每两年按控制计划标明的计划进行一次R&R 分析,对量具的稳定性产生怀疑时,新购入仪器时,被测规格变更时,检测人员变化时,亦应随时进行R&R分析,当客户有特别要求时,应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

XXX公司文件编号:XXX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第A版第0次修订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1目的选择适用的方法分析测量系统的变差,并根据其结果判定该测量系统是否可以接受。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对控制计划中提到的测量系统。

3职责3.1技术研发部负责提供产品的特殊性清单。

并负责配合新开发产品测量系统的试验分析。

3.2质量部负责对公司内每个产品能重复读数的测量系统进行分析,具体由计量工程师组织实施,并负责该测量系统的监视和控制变差工作。

3.3各测量系统使用部门负责配合,并保持经确定合格的测量系统。

4工作流程及控制要点4.1选择适当的方法评定测量系统,当选择或制定一个评定方法时,一般应考虑的问题包括:A.试验中是否使用可溯源至国家基准的标准仪器?以解决生产测量系统和顾客测量系统之间明显的差别时应用。

B.收集数据时,应考虑使用盲测。

C.试验成本;D.试验所需要的时间;E.一个测量系统取得的测量结果要与另外一个测量系统得到的测量结果对比,应使用4.1.A的标准试验方法。

4.2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方法●重复性分析●再现性分析●偏倚分析●线性分析●稳定性分析4.3测量系统的评定4.3.1先确定该测量系统是否具有所需要的统计特性,如果该测量系统具有合适的特性,那么该测量被称为在预期使用中具有可接受的质量,并且系统能够使用,如果显示测量系统不具备正确的特性,则不应使用它。

XX公司2004-10-18发布2004-10-18实施4.3.2通过试验发现哪种环境因素对测量系统有显著影响。

应采取处理措施,例:如果试验表明环境温度对测量的质量有显著影响,那么,必须在恒温条件下才能测量。

4.3.3通过分析验证一个测量系统一旦被认为可行的,应持续具有恰当的统计特性。

4.3.4根据公司的情况,主要用重复性和再现性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应重复性和再现性(R&R)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1)选定测量系统中的产品10件,并按1至10给产品编号,使评价人不看到编号;2)确定测量系统中的评价人2名或3名;3)确定测量系统中的量具一件(经检定合格的);4)让评价人A以随机的顺序测量10个零件,观测人将结果记录在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报告上。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1 目的规定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以保证测量系统在产品测试和测量的工作中准确、稳定、可靠。

2 范围适用于所有在控制计划中规定的、用于产品检测的测量系统。

3 定义3.1测量: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定特性的关系。

赋值过程即为测量过程,而赋予的值定义测量值。

3.2测量系统:用来对被设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3重复性:一个操作者使用同一测量器具对相同的被测物的同一特征进行若干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变动。

3.4再现性:不同操作者使用同一测量器具测定同一被测物的同一特性所得测量结果的平均值的变动。

3.5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如通/止规—go / no go device)。

4 职责4.1技术部负责测量系统的确定及改进。

4.2质保部4.2.1 对控制计划中所规定的测量系统,确定测量系统分析方案,并组织实施。

该方案包括测量系统分析采用的评价方法、操作者以及被测样品的数量。

4.2.2 对测量系统的分析结果根据评判标准加以评定,编制“测量系统分析结果报告”,并对测量系统存在的问题组织纠正和改进。

4.3测量系统分析的操作人员4.3.1 按照规定程序正确操作,完成测量系统分析要求的测量工作,参与测量系统分析结果报告的编制。

5 程序5.1测量系统分析工作程序5.1.1 对控制计划中规定的每种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测量系统,确定测量系统分析方案(计划)。

测量系统分析研究的优先级应当着重于关键或特殊产品或过程特性。

5.1.1.1确定评价所使用的方法测量系统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分为计量型和计数型测量系统,若顾客对评价方法无特殊要求,对计量型测量系统采用均值和极差法(重复性和再现性GR&R)、偏倚分析;计数型测量系统采用假设试验分析法(Kappa)。

5.1.1.2若顾客对评价方法有特殊要求,则采用顾客所要求的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流程(doc 13页)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流程(doc 13页)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流程(doc 13页)程序名称: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文件编号:MSA-01001 版本:A生效日期:2002-10-04编写人:日期:(副管理者代表)审批人:日期:(厂长)<受控文件>印章如此印章并非红色<受控文件>,本数及重复测试次数,以研究分析主要变差原因。

3.4再现性: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不同评价人用同一量具测量平均值变差。

3. 5重复性: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一位评价人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的变差。

4.0职责4.1计量室:负责制定并实施测量仪器校验计划。

4.2各使用部门负责使用仪器之变差分析(主要指重复性、再现性)及送校。

4.3设备维修部负责测量设备(不包括工具)之维护保养;各使用部门负责测量工具之维护保养。

5.0内容4.1测量系统分析实施流程图常用量具测量系统分析周期(参考控制计划):量具卡尺电阻表卷尺投影仪螺旋测微仪其它量具周期3个月3个月3个月6个月6个月6个月5.2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5.2.1量测仪器、量测物及人员选择5.2.1.1对用于测量产品的量具之精度,必须高于被测物公差的1/10,报告采用附录中MSA-01001-03B;对用于测量过程变差的量具之精度,必须高于过程变差的1/10。

报告采用附录中MSA-01001-04B。

5.2.1.2测量仪器必须校验合格,并贴有“计量合格”标识。

5.2.1.3随机选取几个有资格使用测量仪器的操作员,评估测量器具。

5.2.1.4被测物(半成品)在生产线上定期随机抽取(要求同一型号)。

5.2.2重复性和再现性计算5.2.2.1对车载产品(参考控制计划)的测量仪器(包括新购入仪器)必须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5.2.2.2将作业者分为A、B、C三者,在生产中抽取零件(产品或半成品)10个,并对零件编号,但作业者无法看到零件号码。

5.2.2.3再现性量测:使作业者A\B\C分开,使他们不能互相看到,依随机顺序抽取10个零件,分别进行量测,由观测者将量测数据分别记录在《计量型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中。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企业管理标准
XX-QP-012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4-07-01发布2014-07-01实施
XXX机电有限公司发布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1.目的
本程序的目的是评价测量系统的适用性,保证满足产品特性的测量需求。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控制计划中所要求的和/或顾客要求的所有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

3.引用文件
QMSP424《记录控制程序》
QMSP76《监视和测量设备及实验室管理程序》
4.术语和定义
MSA:指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的英文简称。

测量系统:指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值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重复性:是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再现性:是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偏倚:测量观测平均值与该零件采用精密仪器测量的标准平均值之差值。

5.职责
5.1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制定:质检部。

5.2 测量系统分析所需涉及到的产品测量工作和数据的收集:实验室。

5.3 数据收集后之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质检部。

5.4 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之结果评价和审查:管理者代表。

6.工作流程和内容。

最新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最新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5程序:
5.1测量系统分析方法的选定:
5.1.1计量型量具(用于测量计量型数据的量具或仪器)
5.1.1.1选用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方法:
5.1.1.2新购量具在校正合格后\维修重用之量具必须在维修后立即执行测量系统分析作业,且在使用后一年内追踪执行一次量测系统分析作业﹔
5.1.2计数型量具(用于测量计数型数据的量具/检具/孔径针)
3.5 GR&RGage R&R測量系統重復性和再現性合成的評估。
3.5
3.6分级数(Ndc)。1.41(PV/GRR)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数据分级大小。
3.7线性(Linearity)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量程内,偏倚值的差值.
3.8计量型数据:定量的数据,可用测量值来分析。例如:用毫米表示工作过程中的机床的精度, 用千克表示射出的压力
5.1.2.1选用交叉法:
5.1.2.2新购量具制作验收合格后\维修重用之量具必须在维修后立即执行测量系统分析作业,且在使用后一年内追踪执行一次量测系统分析作业﹔
制作
审查
核准
标 题: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文 件源自编 号制 作 单 位制 作 日 期
版本
A.0
页 次
2/2
5.2作业人员之召集:品管部工程师依量测系统分析作业计划日期定期召集各量具使用之作业者,计量型量具按5。3项作业\计数量具按5。5项作业﹔
<80%
>5%
>10%
6支持文件:
6.1《品质记录控制程序》 CA-QP-10
7记录表单:
7.1量具再现性及再生性数据表 CA-QP-24-01
7.2量具再现性及再生性报告 CA-QP-24-01
7.3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CA-QP-24-02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doc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doc

TH--QP—25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编写:审核:批准:受控标识:修改码: A0 生效日期:2013-12-01 页码:第 1 页,共 6 页修订履历1.目的为对测量过程深入了解并获得高质量的数据,有效地对制造过程及产品进行控制、分析和检验。

制定本测量系统分析规则,明确测量系统的分析办法及判定准则。

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产品控制计划中涉及的所有测量系统。

但是不可重复进行测量的测量系统(如破坏性试验)除外。

3.定义3.1计量型计测器:通过对被测特性的测量,可定量描述其优劣程度的计测器。

3.2计数型计测器:就是把被测特性与某些指定限值相比较,如果满足限值则判断合格,否则就判断不合格的计测器。

3.3测量系统:用来确定被测特性的操作、程序、计测器、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即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4重复性:测量一个制品/部品的某特性时,一位评价人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的变差。

3.5再现性:测量一个制品/部品的某特性时,不同评价人用同一量具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6量具R&R评价:评价计测器的重复性与再现性变差对整个测量系统的影响,通常用重复性与再现性变差占整个测量系统总变差或公差的百分比来表示。

3.7测量系统的评价:评价测量系统重复性、再现性、偏移、稳定性和线性等变差对系统的影响。

4.资源:4.1参与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的制定、实施人员责任、权限、人员必需的资格等。

4.2明确测量系统分析时试验设备所处的状态、工作环境(温湿度等)等。

5.测量系统分析5.1计划确定及责任区分1)参照关联规程「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控制程序(APQP)」,生产部根据产品控制计划确定需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计测器,并制定分析计划。

2)技术品质部计测器管理者、使用者负责实施测量系统分析工作,并对测量系统是否可接受作出判断。

3)实施对象:对于汽车产品,控制计划中测量产品特殊特性用的计测器必须做测量系统分析,其他产品所涉及的测量仪器根据部门实际生产需要及顾客要求进行判断,由生产部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文件规定了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和要求。

1.2本文件适用于车载产品的零件生产、成品装配、检验过程中所使用的测量系统,以及客户有特殊要求时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2术语和定义2.1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定量测量或定性评价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2.2测量系统分析:对各种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研究,以确定其存在的变差,并据以判断该测量系统是否可以接受的一种方法,简称MSA。

2.3分辨力:测量系统检测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的极小变化的能力。

2.4稳定性: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2.5重复性:由一位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2.6再现性: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2.7偏倚: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2.8线性: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3管理职责3.1计量管理部门:负责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管理。

负责制订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在测量系统分析结果超出接受准则时采取有效改进措施。

负责测量系统分析过程中的数据记录、整理、计算和保存,并进行结果分析,提交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3.2测量设备使用部门:负责选择配备适合的测量设备,包括分辨力、量程等。

负责协助计量管理部门完成测量系统分析的相关工作。

3.3设备管理部门:负责提供符合预期使用要求的测量设备,并协助改进测量设备。

4流程图5工作程序5.1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5.1.1计量管理部门针对生产控制计划提及的测量技术(可重复读数的)必须开展测量系统分析,生产部门协助完成测量系统分析的样品选取、测量工作。

5.1.2测量系统分析应该在新品投入试生产时,或者提供PPAP资料时,或者生产过程发生较大工程变更时,或者顾客有要求时,对指定的产品生产过程的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测量系统分析周期为一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目的
本程序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估,以保证测量系统在产品测试和测量中的工作准确、稳定、可靠。

2 适用范围
在控制计划中所要求的用于测量或测试产品特性或性能的测量系统。

3 职责
3.1 品证课负责对量测系统进行评估分析与改善计划的制定。

3.2 相关单位负责协助改善量测系统。

4 定义
4.1测量系统:指量测仪器、被测物、量测操作员、标准及环境所组成的整体,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4.2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4.3偏倚:是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4.4重复性:是由一个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4.5再现性:是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4.6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4.7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得差值。

5 程序
5.1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5.1.1品证课根据投入新产品生产控制用的控制计划编制《MSA实施计划》,规划各种测量系统方法和内容、人员及进度要求。

5.1.2 测量系统分析的频率
●投入生产控制用体现在控制计划中的计量器具,新投入发生变化时测量系统都需要进行分析。

●产品在进行质量先期策划时各工序用体现在控制计划中的所有计量器具都需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上述各种计量器具每一年重复分析一次。

5.2进行分析
5.2.1准备工作
●样本:取已确定特性的10个样件并编号。

●评价人员:指定3个评价员编号为A、B、C,评价人员应熟悉此量具操作和使用。

●已校准合格的量具。

5.2.2收集数据
●评价人员A随机的测量10个零件(测量人员应不知条件编号)由另一个人将结果填写在《GR&R报告》中相应位置上。

同样让另2个评价人员以同样的方法测量这10个零件,相互不看对方数据,然后把结果也分别填入相应位置。

●使用不同的随机测量程序重复上述操作过程,把数据填入相应位置上,如果需要测量3次同样重复上述操作。

5.2.3计算
●由品证课对数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平均值和极差等,并将每个评价人/零件组合的平均值和极差画在平均值—极差图中,并对图标进行评价。

●判断平均值是否在控制限之外。

如果平均值的点数有50%以上落在控制限外,表明该测量系统足以检查出零件变差,并且该系统可以提供控制该过程的有用数据。

如果平均值点数50%以上落在控制限内,则表明测量系统不足以检查出零件间的变差,且不能用于过程控制。

●判断极差图标是否受控,如果所有的极差都受控,说明评价人是一致的,如果某一名评价人的个别点不受控表明他的测量方法与其他人不同,须查明不受控的原因并加以纠正,如果所有的评价人都有一些失控的极差,表明测量系统对评价人的技术太敏感,须对该系统进行改进,使极差图在控制中。

5.2.4结果分析
经过计算得出该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R&R,并按通用经验规则判定该测量系统是否可接受。

●当测量系统R&R〈10%时,表明测量系统可以接受,满足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

●当测量系统10%〈R&R〈30%时,根据应用的重复性,量具成本,维护的费用等可能是否是可接受的,勉强满足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

●当测量系统R&R>30%时,测量系统不能满足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品证课应及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纠正措施,限期整改、验证和重新进行分析,直至符合要求。

6 相关文件

7使用表格
7.1 《MSA析实施计划》
7.2 《GR&R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