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油画《秋收起义》赏析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会师大会上(油画)毛泽东在《西江月秋收起义》中兴奋地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南昌起义胜利后,中共中央于8月3日发布《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决定在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四省发动秋收起义。
要求四省“以农会为中心”,建立革命政权,实行土地革命。
中共中央在给湖南省委的多次指示信中还指出,秋收暴动与南昌起义一样,“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发动土地革命”。
同时要求湖南的秋收起义,要在以衡阳为中心的湘南地区和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地区同时发动;在以宝庆(今邵阳市)为中心的湘西南地区,如有可能,也可同时发动;湘西地区也要有相当的准备,以备湖北省某一部队能到湘西时举行大暴动。
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派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彭公达前往湖南省,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改组湖南省委,发动秋收起义,并指定毛泽东为中央特派员,彭公达为省委书记。
8月中旬,彭公达、毛泽东先后由武汉到达长沙。
8月18日至30日,改组后的湖南省委多次开会讨论发动秋收起义问题。
会议认为,武装起义不能单靠农民的力量,需要有一两个团的军队作骨干;武装起义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帜,而应直接打出共产党的旗帜。
毛泽东在会上强调说: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实行在枪杆子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
关于暴动区域,经反复讨论,会议接受毛泽东提出的缩小暴动范围的主张。
认为根据湖南省的主客观条件,暴动的区域不能过多过大,而应集中力量,在条件较好的以省会长沙为中心,包括湖南省的湘潭、宁乡、醴陵、浏阳、平江、岳阳和江西省的安源等7个县(镇)举行起义。
关于起义时间,定于9月9日开始破坏铁路,11日各县同时起义,15日长沙起义,16日各路起义武装会师长沙,夺取长沙。
会议决定,毛泽东到湘赣边界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秋收起义。
当时,由我党领导和掌握的能够参加起义的武装,分驻在湘赣两省边界的修水、铜鼓和安源等地。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油画《拾穗者》是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它以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村劳动者的生活场景,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现实面貌,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油画《拾穗者》通过绘画的方式将农村劳动者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画面中,一位农村妇女挽着一捆稻谷,她的身形略显瘦削,但面部表情却充满了毅力和坚定。
她穿着朴素的衣物,头戴斗笠,脚踏泥土,一双粗糙的手在收割稻谷。
画面中的色彩明亮,线条简洁而有力,让人对于农村劳动者的辛勤劳作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普通的风景画,更是通过艺术手法对农村生活进行的真实而生动的描绘。
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是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真实状态。
在过去的时代,中国农村是农业主导的社会形态,农民是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力量。
他们辛勤劳作,勤劳朴实,是中国社会中最基础的劳动者。
受到种种历史原因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农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农民生活困苦,劳动条件艰苦,劳动收益少。
其中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引起了艺术家的关注和思考,他们通过艺术作品来记录和反映农民的生活现状,为他们发声,呼吁社会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
《拾穗者》这幅作品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现状,更是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实主义创作兴起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社会问题突出,人民生活困苦,国家前途命运堪忧。
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力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关注人民的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国家的前途,努力创作出富有人民性、现实性和时代性的作品。
而《拾穗者》这幅作品正是具有这些特点的杰出代表之一。
中国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真实性,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它关注人民的疾苦,呼唤社会的公平正义。
《拾穗者》以农村劳动者为题材,真实地描绘了农村的生活现状,其作品的真实性和现实性都体现了中国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白军士兵家属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惨状

HONGSEWENWU大法宝。
秋收起义的爆发具有特殊重 要地位和历史意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支工农武 装相结合的、具有独立番号的人民军队;设计制作并第一次在武 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面军旗,表明中国共产党独 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开创了 革命斗争新的纪元,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全新道路,中国共产党从此由 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取得了中 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油画作者何孔德(1925—2005),四川 西充人。
1949年毕业于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
1955年考入中央 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
曾任总政治部创作室美术 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副主任、艺术指导,中 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及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擅长油 画、水彩画,主要作品有《古田 会议》《井冈山会师》《出击之前》《军委全会》等,主持创作半景画 《七•七事变》。
高泉(1936—2014),安徽蚌埠人,国家一级美术师。
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61年以满分成绩毕业于中国著名油 画家董希文教授工作室。
曾任海军政治部美术员、总政治部画报社美术编辑、解放军艺术学院美 术教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威海海洋画 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 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擅长油画,主要作品有《支 部建在连上》《过草地》《北上》等,领导绘制了我国第一幅半景画 《卢沟桥的战斗》和第一幅全景画《攻克锦州》。
冀晓秋(1931—),女,辽宁大 连人,画家,舞台美术设计家。
1961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曾任总政治部文工团美术组组长、文工团舞美设计、话剧 团舞美队副队长等职。
参加话剧《转战陕北》《冲破黎明的黑暗》以 及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 歌》等舞美设计。
主要作品有《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整风 报告》《海鸥》《落叶归根》等。
美术作品中的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

人民周刊 / 2021年第10期专栏/C olumn 艺术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起义的枪声虽已远去,但“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八一精神”却在不断传承与发展中激励了一代代人。
南昌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为不同艺术家共同刻画表现的主题。
如莫朴的油画《南昌起义》、黎冰鸿的油画《八一南昌起义》、邹达清的版画《南昌起义组画之二》、萧传玖创作完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南昌起义》等,都是这一题材的经典之作。
其中,油画家莫朴于1957年创作的油画《南昌起义》成功地解决了革命历史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即再现历史的真实性和在真实性基础上的精神层面的发掘。
首先,作者在还原历史的原貌上下功夫,对时间、环境、人物、物件等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并到起义遗址实地写生,搜集有关资料。
在此基础上,作品采取横幅形式展开画卷,刻画了40多位栩栩美术作品中的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祝如如生的人物形象,从领袖到士兵,均安置有度,一丝不苟。
在构图的处理上,十分巧妙地将画面中心的煤气灯作为主要光源,烘托了起义前夜的气氛。
灯光由低处向四周放射,不仅突出了起义领导者的形象,而且营造了画面庄严神秘的氛围。
作者用奔放而简练的笔法凝聚了这一永恒的历史瞬间,在人物造型、色彩运用、景物安排上,都匠心独具、大巧若拙,于平淡、真实、自然、朴素之中焕发出一股神奇的力量。
黎冰鸿一生更是三次创作《南昌起义》。
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第一幅;1960年,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绘制第二幅,与第一幅基本一致,只是色调略有差别,表现了黎明前夜,领导南昌起义的几位领导人做最后部署的场景,画面中五位起义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和刘伯承处于靠左的位置,在灯光与台阶的烘托下,居于画面的视觉中心。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课件

①位于湘赣边界,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③附近农产品丰富,便于筹粮筹款; ④大革命时期受革命影响深,群众基础好。
四、井冈山会师:
时间:1928年4月
毛泽东 朱德
队伍: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 胜利会师
毛泽东率领的部队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动脑筋:
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 南下广东?
①敌人从四面八方来包围南昌,敌强我弱,不撤离必然 导致全军覆没。 ②广东曾经是革命根据地,群众觉悟较高,南下准备夺 取广州,重建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伐。
二、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旧址 ——汉口市鄱阳路139号二楼
时间: 1927年8月7日
内容: ①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错误 ②通过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
南 昌 起 义 的 领 导 人 前敌委员会书记
——周恩来
起义代总指挥 ——贺龙
南昌起义的领导人
刘伯承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 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与工人群众。
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七一五”反 革命政变,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 人漏网”的血腥口号.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 失败了。
面对国民党的屠杀,共产党人怎么办呢?
大革命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惨痛教训是什 么?
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 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 坚持武装斗争。
2、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首都:瑞金
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
政府主席:毛泽东
军委主席兼红军总司令:朱德
江西瑞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小结: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画布上的红色记忆

画布上的红色记忆作者:于潇来源:《军营文化天地》2014年第11期古田,革命圣地。
这里,一代伟人指点江山,成就党史军史上的重要篇章;这里,吸引诸多艺术家缅怀领袖,绘出历史画卷成为美术史上的经典。
10月10日下午,“古田会议永放光芒——何孔德油画《古田会议》暨军事题材绘画艺术展”在京开幕,展览由军事博物馆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展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中的杰出代表、军事博物馆原创作室副主任何孔德独立创作及与他人合作创作的23件作品,另有部分艺术活动资料照片。
展览以画带史,以《古田会议》《井冈山会师》等为代表的一幅幅重大历史题材绘画,引领观众追忆革命岁月,告诉人们:人民军队从这里走来,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再现党史军史重大事件油画《古田会议》在展厅突出位置陈列,这是何孔德众多杰作之中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
画面准确地表达了古田会议主题,又由于精湛的艺术处理,使其成为军事历史主题绘画的高峰。
军事博物馆出版的明信片中、福建上杭县古田会议纪念馆的序厅里,都可找寻到这幅经典之作的影像。
古田会议在中共党史和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使其成为美术界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选题。
画家们纷纷寻访旧址,找寻创作激情灵感,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圣地。
上世纪70年代,为了创作《古田会议》,再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何孔德也专程进行实地写生采访,创作完成了这幅经典之作,并被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据发表在福建党史月刊的《我为古田会议油画创作提供素材》一文记载,1971年秋,军事博物馆画家何孔德等一行数人,专程前来瞻仰古田会议会址。
撰文作者赵惠陪同参观,在3天时间里,向何孔德详细介绍了有关史料中反映的当时古田会议召开的情况。
“询问了有关情况,还查阅了古田会议纪念馆的有关资料,并在古田勾画了初稿,回去后创作了精品《古田会议》油画。
”画布上,主席台上的毛泽东同志右手叉着腰,站立在合并着的方桌旁作报告,目光炯炯,透露出对未来的自信。
红布会标下,马克思、列宁的画像,逼真传神。
一画一课:红色美术经典作品赏析之革命历史篇

一画一课:红色美术经典作品赏析之革命历史篇一画一课:红色美术经典作品赏析之革命历史篇在漫长的革命历史中,红色美术家们创作的众多经典作品展现了无数无私奉献的英雄们的英姿和光荣事迹。
这些作品以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向全社会展现了革命的艰辛与胜利,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结合一些革命历史上著名的美术作品,深入分析其创作背景和意义,给广大读者带来一个红色美术欣赏的视觉盛宴。
一画:《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是伟大画家徐悲鸿的杰作之一,以独特的手法展现了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及其战友在长征中的英勇和顽强。
画中,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士兵在极为恶劣的条件下,仍然始终坚守原则,勇往直前,表现出了他们堪战抗敌的英雄气概。
这幅画的创作是在抗战初期,徐悲鸿被派往西南采风时完成的。
当时,徐悲鸿在山间欣赏到了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及其战友,深受感动。
他决定展现他们的英勇和顽强,以表现中国人民在革命中的奋斗。
这幅画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同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历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斗争精神,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艰辛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二画:《黄土地》在革命历史上,徐悲鸿的另一幅作品——《黄土地》,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幅画中,中国工农红军占据了全画面,背景是中国西北地区那片贫瘠的黄土地。
红军士兵们排成了整齐的队形,手持武器,显现出他们奋发图强、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精神。
《黄土地》是在革命胜利后,纪念苏区的建立而创作的。
徐悲鸿看到了革命胜利后红军进驻苏区进行生产和建设的情景,深受感动。
他通过创作《黄土地》,表达了对苏区新生活的祝福和对中国人民在革命中所表现出的顽强和毅力的敬意。
这幅画向人们展示了苏区红军拼搏在黄土高原上的艰苦卓绝,并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为国家繁荣发展而奋斗的精神,是革命史上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百色起义红色题材油画作品研究(下)

百色起义红色题材油画作品研究(下)作者:潘召来源:《人间》2016年第28期摘要:革命红色题材绘画是我国近现代美术作品中一个特殊的类型,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百色起义红色题材油画主要是描绘百色起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及其追随者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进行革命斗争的事迹。
因此百色起义红色题材油画作品在现代艺术这个范畴中占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百色起义;红色题材油画;意义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24-01百色起义是我党在大革命失败后较早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实践,由百色起义所孕育的百色起义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作用和巨大的现实价值。
而百色起义红色题材油画主要是描绘百色起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及其追随者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进行革命斗争的事迹。
百色起义红色题材油画作品,不仅密切配合了起义时期经济、军事和政治的需要,高度彰显了“百色起义”的主题,还造就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繁荣了油画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宣传起义、推动起义百色位于广西西部,北接贵州省,西与云南省毗邻,南与越南接壤,气候以亚热带气候为主。
森林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红水河上游、南盘江、右江,地下河流众多。
龙州位于广西西南部,西北与越南接壤,南与宁明县、凭祥市毗邻,北接大新县,东接崇左市辖区,地貌以喀斯特溶岩地貌为主,气候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森林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左江。
百色和龙州的这些地理优势为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农民运动和创建及发展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由于百色地处边境,当时交通极度不便利,国民党统治力量在这里又相对薄弱,武装起义举行的阻力在这一地区相对较小。
每個时代的艺术作品都有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家的情感表现往往受到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的影响。
战争虽然残酷,但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文化认同感始终坚定不移的维系着山河破碎中的人心和民心,共同的文化认知,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使得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前后方打成了一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油画《秋收起义》赏析
作者:黄领黄婷
来源:《党史文苑》2019年第04期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是为征集和保护安源革命斗争文物、研究和宣传这一光辉历史于1955年筹建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江西省四大直属馆之一,主要介绍1921年至1930年安源工人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陈潭秋、蔡和森、李维汉、恽代英、萧劲光、高君宇、毛泽民、蒋先云、贺昌、林育英、林育南、夏明翰、江华、李求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
建馆至今,收藏和宣传了许多反映安源革命斗争的经典油画,这些油画不仅反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且还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反映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经典油画《秋收起义》的创作背景、丰富内涵和秋收起义精神及历史意义等,一起重温油画里的红色情怀,一起共赏璀璨的艺术之作。
创作背景
1927年9月初,毛泽东以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特派员、中共湖南省委委员、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来到江西安源,在张家湾主持召开秋收起义军事会议。
会议确定了起义的日期、宣传口号、进军路线、军旗式样,确立了部队的建制和名称,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共计5000余人。
其中,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和平江工农义勇队以及鄂南崇阳通城的农民武装组成第一团;安源路矿工人纠察队和我党掌握的安源煤矿矿警队以及萍乡、醴陵、安福、莲花、衡山五县的部分农军,共计1400余人编为第二团;以浏阳农军为主,加上警卫团和平江工农义勇队各一部分组成第三团。
9月9日,中共湖南省委遵照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在湘赣边界发动和领导了震撼全国的秋收起义,部队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出发,向敌人发起进攻。
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部队从湖南浏阳文家市出发,经萍乡上栗、芦溪、莲花、永新三湾,向井冈山进军,谱写了壮烈的武装暴动和进军井冈山之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工人和农民相结合的革命道路,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油画赏析
油画名称:《秋收起义》;作者:何孔德、高泉、冀晓秋、陈玉先;创作年代:1973年;油画尺寸:画长230厘米、宽174厘米;材质:布上油画;收藏单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文物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油画《秋收起义》历史地再现了在大革命失败全国处于白色恐怖笼罩下,毛泽东作为军事统帅面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血腥屠杀,毅然高举共产党的革命大旗,组织和领导秋收起义部队,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地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的战斗英姿。
作品采用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秋收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画面中人物的造型、色彩的搭配与运用拥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具有当年典型的时代作品的风格特色,
将艺术与审美完美融合,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画面突显主题人物高大形象,带有象征意义。
人物造型带有戏剧特色,色彩浓郁,画面丰盈明亮,富有真实感,具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主要特征。
画面充分突出了毛泽东作为一位军事统帅的伟人风采,他左手拿一个斗笠,右手紧握拳头微微抬起,正迈开矫健的步伐,阔步向前,仰首挺胸,意气风发,豪情万丈;高昂不屈的头颅、深邃有力的眼神、意志坚定的表情,显得高瞻远瞩。
蔚蓝的天空约一半被一大片白云覆盖着,毛泽东紧握的拳头,预示着起义必胜,走向光明前进的道路。
画面左侧一组行军的战士,充满信心的表情,表达出他们对领袖的信赖;中间是肩扛梭镖的儿童、头戴白色毛巾的农民自卫军、身穿黑色铁路服的安源铁路工人以及头戴矿帽的安源煤矿工人,标明部队为工农革命军,大家紧密围绕领袖;画面中儿童和矿工回望领袖的欣喜神态,充满景仰之情;右侧齐步向前的两名赤卫队员,肩扛土炮,身背大刀,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念;远处崇山峻岭的萍乡罗霄山脉,近处山上、人物脚下为南方特有的植被花草树木,表明秋收起义爆发在湘赣边界特定地域以及起义后向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进军。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大家都是怀着一种朝拜的心理去博物馆或纪念馆欣赏油画《秋收起义》,这幅画家笔下不朽的传奇之作,对于怀有艺术梦想的画家和老百姓来说都是珍宝,非常珍贵,它将被载入历史和艺术的史册。
秋收起义精神及历史意义
震惊中外的秋收起义和“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坚定理想、矢志不渝”的秋收起义精神,在探索和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关键时刻,上承接并融会贯通于南昌起义精神,后开创、启迪井冈山精神,为井冈山精神的形成注入了强大的思想与灵魂,把中华民族精神升华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具体体现在救国救民、全心全意为人民为国家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无私奉献、不怕牺牲、英勇战斗、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精神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大法宝。
秋收起义的爆发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支工农武装相结合的、具有独立番号的人民军队;设计制作并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面军旗,表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开创了革命斗争新的纪元,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全新道路,中国共产党从此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油画作者
何孔德(1925—2005),四川西充人。
1949年毕业于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
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
曾任总政治部创作室美术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副主任、艺术指导,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及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擅长油画、水彩画,主要作品有《古田会议》《井冈山会师》《出击之前》《军委全会》等,主持创作半景画《七·七事变》。
高泉(1936—2014),安徽蚌埠人,国家一级美术师。
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61年以满分成绩毕业于中国著名油画家董希文教授工作室。
曾任海军政治部美术员、总政治部画报社美术编辑、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教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威海海洋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擅长油画,主要作品有《支部建在连上》《过草地》《北上》等,领导绘制了我国第一幅半景画《卢沟桥的战斗》和第一幅全景画《攻克锦州》。
冀晓秋(1931—),女,辽宁大连人,画家,舞台美术设计家。
1961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曾任总政治部文工团美术组组长、文工团舞美设计、话剧团舞美队副队长等职。
参加话剧《转战陕北》《冲破黎明的黑暗》以及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等舞美设计。
主要作品有《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整风报告》《海鸥》《落叶归根》等。
陈玉先(1944—),安徽淮南人,国家一级美术师。
曾任《解放军报》美术组组长、副主编、高级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首都美术记者协会副会长等职,終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擅长中国画,专攻水墨人物画,主要作品有《老列兵》《延安整风》《秋收暴动》《首战平型关》《开国元勋》等。
责任编辑 / 陈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