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小知识

合集下载

薄层色谱基础知识及斑点异常-图文

薄层色谱基础知识及斑点异常-图文
,灰尘或颗粒,透射光下薄层纹理均匀细腻)
38
斑点异常与克服
边缘效应
3.预饱和
在薄层板上一般是边缘上的展开剂较容易挥发, 如果这几个有机溶剂的挥发性能差异比较大,那 么就会造成薄层板上边缘和中间展开剂比例的差
异而产生展开速度不一致的现象
克服方法:展开前要充分饱和
39
斑点异常
❖S形及波形斑点
波形斑点
14
薄层板的制备
黏合剂 cmc-na溶液的存放 注意放置时间太长的CMC-Na溶液可 能会发黄,而且可能有霉菌出现, 最好不要使用。
15
薄层板的制备
制板 操作:除另有规定外,是指 将1份固定相和3份水溶液 ,研磨混合,置玻璃板上 使涂布均匀,平台上于室 温下晾干,活化后,置有 干燥器中备用。
16
22
薄层色谱的点样
❖ 点样的距离
自制板
高效板
直径不大于 4mm
宽度5-10mm
>8mm
10-15mm
23
直径不大于 2mm
宽度4-8mm
>5mm
8-10mm
薄层色谱的点样
❖ 点样的注意点
1.不要弄破薄层板 2.点样量大时,少量多次, 3.点好样的薄层板用电吹风吹干或 放入干燥器里晾干
24
薄层色谱的展开
薄层色谱基础知识及斑点异常_图文.ppt
薄层色谱
操作的流程
薄层 点样 板
展开
显色
结果 判定
2
薄层板的制备
❖ 固定相 ❖ 什么是固定相?
3
薄层板的制备
❖ 常用固定相
1、聚酰胺 2、硅胶 3、硅澡土
4、氧化铝 5、纤维素
6、其他
4

薄层色谱(专业知识)

薄层色谱(专业知识)

稻谷书屋
9
2.点样
在薄板一端1cm处用笔轻轻画一横线作为起点线,用内径 为1mm,管口平整的毛细管垂直点在起点线上。注意动 作要轻,毛细管口不要碰到吸附剂。
如果溶液过稀,一次点样后样品量过少,可在前一次 点样干燥后,在原处再点。点样的直径不要超过2mm。 因为斑点过大,会造成拖尾、扩散,影响分离效果。
易被吸附的物质相对移动较慢,在薄层板上移动的距离 就小;反之,较难被吸附的物质相对移动较快一些,在薄层 板上移动的距离则大。
经过一段时间的展开,混合物中各组份在薄层板上连续不 断地进行吸附和解吸附过程,从而使各组份移动的速度产生 差异,不同物质就被彼此被分开,最后形成互相分离的斑点。
稻谷书屋
3
薄层色谱法优点
薄层色谱
稻谷书屋
1
实验原理
利用混合物中各组份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在层析过 程中,在不相溶的两个相中分布的不同,达到分离目的。
两个相:一个是涂布在薄层板上的吸附剂,叫固定相 (吸附剂最常用的是氧化铝和硅胶) ,另一个是在展开过 程中流过固定相的展开剂(有机溶剂),叫流动相。
稻谷书屋
2
由于吸附剂对混合物中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对极性 大的物质吸附力强,对极性小的物质吸附力弱。因此当溶剂 流过时,不同物质在吸附剂和溶剂之间发生连续不断地吸附、 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
如果需要点多个样,点之间距离不小于1~1.5cm。
稻谷书屋
10
3.展开
薄层色谱的展开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
将展开剂(6mL环己烷和2mL苯的混合物)倒入层析缸中, 待层析缸中充满溶剂蒸气后,将点好样的层析板放入缸中展开。
点样的位置必须在展开剂液面之上。当展开剂展开至距顶 端0.5~1cm时,取出层析板用铅笔画出溶剂前沿位置,晾干。

薄层色谱基础知识及斑点异常课件

薄层色谱基础知识及斑点异常课件
特点
具有较高的分离效能、低成本、 操作简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化 学、生物、医药等领域。
薄层色谱法的应用领域
01
02
03
化学分析
用于有机化合物、无机化 合物的分离和检测,如金 属离子、有机酸、碱等。
生物分析
用于生物样品中蛋白质、 酶、核酸等大分子的分离 和检测。
医药分析
用于药物成分、代谢产物 、残留物的分离和检测, 以及中药材的鉴别和质量 控制。
案例二:食品中农药残留的薄层色谱检测
总结词
简便快速、经济实用
详细描述
薄层色谱法在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中具有简便快速和经济实用的优势,能够同 时分离和检测多种农药残留,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
案例三:化妆品中重金属的薄层色谱检测
总结词
高准确性、高可靠性
详细描述
薄层色谱法在化妆品中重金属的检测中具有高准确性和高可靠性,能够有效地对化妆品中的重金属进行定性和定 量分析,确保化妆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实验前的准备
仪器准备
确保薄层色谱仪正常工作 ,检查薄层板是否干净、 无划痕。
试剂准备
根据实验需求,准备适量 的展开剂、显色剂和样品 。
安全准备
确保实验区域通风良好, 避免有毒气体对实验人员 造成危害。
实验操作步骤
01
02
03
04
薄层板制备
选择合适的薄层板,均匀涂布 样品,自然晾干。
点样
用毛细管或自动点样器将样品 点在薄层板的固定位置。
薄层色谱法的发展历程
起源
薄层色谱法起源于20世纪初,最初用 于分离植物色素。
发展
未来
未来薄层色谱法将朝着更高效、更快 速、更环保的方向发展,同时与其他 技术联用,实现更复杂的样品分离和 分析。

薄层色谱基础知识及斑点异常

薄层色谱基础知识及斑点异常

调整薄层板:更换薄层板或调整薄层板的厚度、活性等参数 优化展开系统:调整展开剂的比例、组成和浓度 控制温度: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薄层色谱分离,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 增加展开时间:适当延长展开时间,使斑点充分展开
斑点拖尾:斑点在薄层板上延伸,形状不规则,可能是由于样品中杂质或溶剂残留导致 的。
斑点异常是指薄层色谱中,斑点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与正常斑点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斑点异常可能是由于样品中某种组分的含量过高、杂质过多或溶剂不纯等原因引起的。
斑点异常的出现会影响薄层色谱的分离效果和定性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因此需要及时处理和 解决。
常见的斑点异常包括拖尾斑点、前延斑点、后延斑点、杂质斑点等。
斑点拖尾:由于固定相的吸附或分离过程中溶剂不均一等原因导致斑点形状不规则
斑点扩散:由于薄层板的加工精度不够或操作过程中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导致斑点扩散
斑点重叠:由于样品中组分含量较高或薄层板分离效果不佳等原因导致斑点重叠
斑点拖尾与扩散同时存在:由于薄层板的质量和操作方法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导致斑点异常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01
02
03
04
05
06
薄层色谱法是 一种常用的分 离和分析方法, 用于分离和鉴 定有机化合物。
它利用固定相 和流动相之间 的相互作用, 将不同成分的 物质分离成不
同的斑点。
薄层色谱法的 优点包括操作 简便、分离效 果好、灵敏度 高和适用范围
斑点大小异常:斑点的大小与标准品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固定相或流动相的配比不当引起的。
斑点形状异常:斑点的形状不规则或出现拖尾现象,可能是由于固定相或流动相的配比不当引 起的。

薄层色谱详细资料大全

薄层色谱详细资料大全

薄层色谱详细资料大全薄层色谱是在被洗涤干净的玻板(10×3cm左右)上均匀的涂一层吸附剂或支持剂,待干燥、活化后将样品溶液用管口平整的毛细管滴加于离薄层板一端约1cm处的起点线上,晾干或吹干后置薄层板于盛有展开剂的展开槽内,浸入深度为0.5cm。

待展开剂前沿离顶端约1cm附近时,将色谱板取出,干燥后喷以显色剂,或在紫外灯下显色。

基本介绍•中文名:薄层色谱•外文名:(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别名:薄板层析•类别属性:快速分离少量物质的实验技术原理,实验流程,注意事项,趋势,胶板,原理基本原理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的不同,或和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份分开。

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快速和简便的色谱 ... 。

由于各种化合物的极性不同,吸附能力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析,根据原点至主斑点中心及展开剂前沿的距离,计算比移值(Rf):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它们的极性成正比,具有较大极性的化合物吸附较强,因此Rf值较小。

在给定的条件下(吸附剂、展开剂、板层厚度等),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和展开剂移动的距离之比是一定的,即Rf值是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其大小只与化合物本身的结构有关,因此可以根据Rf值鉴别化合物。

薄层色谱可适用小量样品(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μg)的分离:也可用于多达500mg样品的分离,是近代有机化学中用于定性,定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特别适用于那些挥发性小的化合物,以及在高温下易发生化学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实验流程铺板点样展开显色计算Rf值铺板取7.5x2.5cm左右的载玻片5片,洗净晾干。

在50mL烧杯中,放置3g矽胶G,逐渐加入0.5﹪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CMC)8mL,调成均匀的糊状,涂于上述洁净的载玻片上,用手将带浆的玻片在水平的桌面上做上下轻微的颠动,制成薄厚均匀、表面光洁平整的薄层板,涂好的矽胶G的薄层板置于水平的玻璃板上,在室温放置0.5h后,放入烘箱中,缓慢升温至110℃,恒温0.5h后取出,稍冷后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
不同类型的化合物需选用不同的显色剂。一些常用显色剂见表 1。
表 1 一些常用的显色剂
显色剂
配制方法
检出对象
浓硫酸
10%H2SO4
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在加热后可显 出黑色斑点
碘蒸气
将薄层板放入缸内被碘蒸气饱和数 很多有机化合物显黄棕色
分钟
碘的氯仿溶液
0.5%碘的氯仿溶液
同上
5%磷钼酸乙醇溶液,喷后 120℃烘
硝酸铈铵
6%硝酸铈铵的 2mol/L 硝酸溶液 显色剂,多元醇在黄色底色上有
棕黄色斑点
香兰素-硫酸
3g 香兰素溶于 100mL 乙醇中,再加 高级醇及酮呈绿色
入 0.5mL 浓硫酸
茚三酮
0.3g 茚三酮溶于 100mL 乙醇,喷 氨基酸、胺、氨基糖
后,110℃热至斑点出现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综合化学实验学习资料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综合化学实验学习资料
了荧光)。也可将展开完毕的薄 层板烘干后用显色剂喷雾显色。常用的显色剂有碘和三氯化铁水溶液等。许多有机化合物能 与碘生成棕色或黄色的络合物,利用这一性质,在一密闭容器中(一般用展开缸即可)放几 粒碘,将展开并干燥的薄层板放入其中,稍稍加热,让碘升华,当样品与碘蒸气反应后,薄 层板上的样品点处即可显示出黄色或棕色斑点。除饱和烃和卤代烃外,均可采用此方法。
有关,其活性随含水量的增加而下降。活化温度:硅胶板于烘箱中逐渐升温至 105~110℃ 烘 30min;氧化铝板于 150~160℃烘 4h。活化后的薄层板放在干燥器内保存备用。
(3)点样 在距薄层板底端 8~10mm 处,划一条线,作为起点线。用毛细管(内径小于 1mm)吸 取样品溶液(一般以氯仿、丙酮、甲醇、乙醇、苯、乙醚或四氯化碳等作溶剂,配成 1%溶 液),垂直轻轻地接触到薄层的起点线上。如溶液太稀,一次点样不够,第一次点样干后, 再点第二次、第三次,多次点样时,每次点样都应点在同一圆心上。点样次数依样品溶液浓 度而定,一般为 2~5 次。若样品量太少时,有的成分不易显出;若量太多时易造成斑点过大, 互相交叉或拖尾,不能得到很好的分离。点样后的斑点直径以扩散成 1~2mm 圆点为度。若 为多处点样时,则样点间距为 1~1.5cm。 (4)展开 薄层的展开需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先将选择的展开剂放在层析缸中,使层析缸内的空 气饱和 5~10min,再将点好试样的薄层板放入层析缸中进行展开。样点的位置必须在展开剂 液面之上。当展开剂上升到薄层的前沿(离顶端 5~10mm)或各组分已明显分开时,取出薄 层板,立即用铅笔或小针划出溶剂前沿的位置,晾干或烘干后即可显色。根据标样对照或 Rf 值的不同对各组分进行鉴定。 展开剂的选择主要是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因素来综合考虑。溶剂 的极性越大,则对化合物的洗脱力越大,即 Rf 值也越大。如发现样品各组分的 R f 值 较大, 可考虑换用一种极性较小的溶剂,或在原来的溶剂中加入适量极性较小的溶剂展开,如原用 氯仿为展开剂,则可加入适量的苯。相反,如原用展开剂使样品各组分的 R f 值较小,则可 加入适量极性较大的溶剂,如氯仿中加入适量的乙醇试行展开,以达到分离的目的。 (5)显色 展开完毕,取出薄层板, 划出前沿线,如果化合物本身有颜色, 就可直接观察它的斑点。 如果本身无色,可用显色剂法或紫外光照射法显色。用硅胶 GF254 制成的薄板层,由于加入

--薄层色谱基础知识及斑点异常[原创]

--薄层色谱基础知识及斑点异常[原创]

喷雾法或浸渍法以适宜的显色剂 朽
显色,或加热显色,在日光下检 早
视。2.有荧光的物质或遇某些试剂 种
可激发荧光的物质可在356nm紫 第
外光灯下观察荧光色谱。3.对于可 闺

薄层色谱中斑点的异常


异常现象

1、拖尾

4、32、念、现效S珠边斑形象应状缘点及斑波点形 5、斑点与对照品
逞 材 柿
6、其对不上
看暗斑(荧光淬灭)
谗 偶 舀 讥



薄层板的制备


自制板



无黏合 剂
含黏

合剂





薄层板的制备

❖黏合剂 cmc-na溶液的配
已 格


先将称好的CMC-Na加

入所需水量的8/10,让其

充分溶涨后,再加热煮沸,

然后将剩余水慢慢加入.

这样在煮沸过程中不易

形成颗粒,煮沸时间短.

B.选用稍厚一点的板


斑点异常与克服


❖拖

2.点样圆心未重合


样点虽然在同一垂直线上但样 沼
点上下圆心没有重合,致使样 孺
克点服呈方近法椭:圆点形样,位也置是要形准成确拖,现 巳
预先设计象好的点原样因的之位一置,然后 妊
用铅笔作好标记,每次点样对 戈
准圆点


斑点异常与克服


❖拖

3.展开剂的配制

薄层色谱名词解释

薄层色谱名词解释

薄层色谱名词解释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简称TLC)是一种分离、鉴定和质量检测分子间差别的实验技术,是按照分子大小、结合强弱及极性差异来分离和鉴定有机物质的一种实验技术,是现代分析实验中经常所用的一种为主的技术。

一、基本原理薄层色谱是一种浸透分析方法,它利用分子结合性大小和极性的差异,使混合物在固体涂布的表面中分离。

它是将样品淋到固定相(薄层沉积物)上,集中并在表面形成握样带,然后溶剂沿固定相传播和扩散,物质磁通的距离随着溶剂的运动而不断增加而发生分离,形成多条相峰,且每种物质出现的位置不同,因此可以用来鉴定其组成及监测已知物质在混杂物中的含量。

二、相关仪器薄层色谱所使用的关键仪器包括色谱柜、柜内溶剂槽、棉球、料筒、制备紫外线的拉曼管、微波辐照仪等。

其中,色谱柜用于分离混合物;柜内溶剂槽用于储存溶剂,一般选用四甲基橡皮筋或过滤纸固定;棉球可以帮助溶剂从料筒释放;料筒用来储存混合物;拉曼管可以用来制备紫外线用来无刺激地检测样品;微波辐照仪可以使混合物在固体表面样品重新分离。

三、步骤(1)准备固体涂布溶剂:取一定体积的固定相(例如硅胶、石英粉、均质膏),用溶剂在玻璃容器中调节,使其形成涂布液。

(2)涂布:在检测板上加入涂布液,使其稳定形成涂布,以便将混合物分离和拖提形成斑点。

(3)测试:将样品加在涂布板上,经过加热处理,取出产物后进行光学或电子观察。

(4)分析:分析各物质形成的斑点和拖提线之间的距离,用以检测混合物中物质的含量。

四、应用薄层色谱可以应用于天然产物、制药、食品、生物学等领域,可以用来检测毒素、除草剂、营养素、激素、抗生素,用于鉴定医药制剂中有效成份、白蛋白活性型/氧化型分析、杂质检测,另外,还可以用来检测食品中的色素、添加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薄层色谱小知识
1、怎样提高点样效率?点样是造成TLC定量误差的主要来源。

实验证明:定量毛细管更适合较小体积的点样;微量注射器更适合较大体积的点样。

这主要是因为微量注射器受小气泡、溶液回爬现象的影响较大。

为避免不同定量毛细管理体制的占样误差,建议一块薄层板上最好用同一只定量毛细管。

但应注意更换样品时,应将毛细管用超声波或不同极性溶课剂清洗干净。

在制备样品时,溶样溶剂黏度不能过高,以便于点样;溶剂沸点过低则进样体积易变,过高则会改变展开剂组成;对样品溶解度过高会使样点发生空心现象,常用的溶剂为甲醇、乙醇、丙酮。

经典TLC样点原点一般为直径3mm 点间距离1-2cm底边距离1.5cm;HPLC样点原点一般为直径1mm点间距5mm底边距1cm.
2、展开剂的选择
TLC与HPLC相比,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流动相的选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流动相的选择的目的是使绝大部分样品的Rf值位于0.1-0. 7之间并达到较好的分离,与此对应的是流动相要有适当的强度和组成。

流动相强度越大,溶质Rf值越大,但很可能降低分离能力;另外单一溶剂很难分离较复杂的混合物、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要使用多元溶剂体系。

一般展开剂体系选择如下:根据分离样品性质、薄层色谱板性质选择一个二元溶剂体系,通过调节溶剂比例以寻求适合Rf值,适合的Rf值找到后,再寻求极性参数相同的二元溶剂体系两个,以这三个组成为三点组成一个三角形,则可看到:三角形顶点是二元体系,边是三元体系,三角形内是四元体系,并且极性一致,可根据几何原理得出任一点组成,这种方法较为直观,也较简单。

3、TLC的通用显色方法
理想的显色希望灵敏度高,斑点颜色稳定、斑点与背景间的对比度好,斑点的大小及颜色的深度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在样品组成并不完全已知的情况下,通用显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通用显色方法主要有:
1、紫外照射法:方便、不破坏样品;
2、碘蒸气法:通用性强,与紫外法结合灵敏度高于该两法单独使用;
3、荧光试剂:制造荧光背景,使原来紫外下无荧光物质被鉴别,有荧光物质更明显;
4、硫酸溶剂:对绝大多数有机物有效,但有破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